第一类 登临概观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6a&A=1&rec=20&run=13

蓬莱阁兀立海滨,极山海之胜,自阁成以来,历为民众及士子登览之佳境。
因海市之故,溯至前秦,帝王们纷纷遣人入海求仙,汉武帝还特设"望气侯",
专事滨海望仙。"蓬莱"是当时方士们独钟的仙境,而丹崖山近城傍港,又是
滨海制高点之一,登临之举定然比比。秦皇汉武频频东来,"望祠海上"、"望
海中蓬莱山",应当不会只在当时的小城里转悠,而理应就近登临丹崖山,设
俎豆以祭,祈神山得见。
唐代,丹崖山巅建起龙王宫,山麓建起弥陀寺、三清殿,渔民、僧侣、道士
及往来士子纷纷登临,或拜谒神明,或观览山海,或希冀海市蜃影得见,不
一而是。
到了宋嘉六年(1061年),朱处约首构蓬莱阁,留下一篇《蓬莱阁记》,不仅
明确表示建阁的目的在于供州人游览,而且告诫人们要热爱这人间蓬莱,不
必再去追逐什么虚无缥缈的神山蓬莱了。
蓬莱阁之建,令神山蓬莱有了着落,骚人墨客有了登高之阁、宴乐之厅、集
雅之堂,市井百姓有了游乐观赏之地。因蓬莱阁临观之美,自阁成之日始,
上自达官贵胄,下至布衣百姓,纷纷来登。或聚而宴乐;或迎迓送别;或携
觞小酌,把酒临风;或凭栏观海,激扬文字,借凌空之杰阁,抒心中之块垒。
阁成后24年,一代名贤苏轼来知登州军州事,为山海景致所迷醉,虽匆匆五
日任, 却忙里偷闲, 两度登临蓬莱阁,走笔写下《海市诗》、《望海》、
《北海十二石记》等名篇佳作,留下"宾出日于丽谯,山川炳焕"的千秋绝响。
嗣后,翰墨流传,和者日众。蓬莱阁上不时呈现以文会友,竞相唱和的景象。
积习相沿,历久不衰。
明、清两代,登阁观览者更是林林总总。其中有庙堂高官,也有封疆大吏;
有文职官员,也有戍边将帅;有进士翰林,也有布衣秀才;有地方士绅,也
有游方僧侣。他们置身阁上,往往受景色陶冶和前人诗文启迪而诗兴豪发,
留下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有据可查的就有三百余篇(首)。薛、宋应昌、
戚继光、王世贞、袁可立、董其昌、左懋第、王珑、施闰章、宋琬、阮元、
招铭山、孔继涑、鲁琪光等著名人物都曾先后登临蓬莱阁,并留下墨宝,使
杰阁增色不少。
平民的登临活动未见记载,但蓬莱阁毗邻小海港池,南近郡城,海上渔子、
乡间农夫、南北商贾、市井百姓,登丹崖山拜谒龙王、天后、吕祖,顺便登
临为" 州人游览之所"的蓬莱阁,已成必然。每年正月十六天后宫庙会, 更
是四方百姓扶老携幼举家登临的日子。届时,丹崖山上人头攒动,熙熙攘攘,
人们在进香、还愿、看戏看秧歌、购物之余,纷纷登临蓬莱阁。此俗始于宋
代,一年一度,沿袭至今。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冯玉祥偕李烈钧于1934年5月来游, 写下歌颂抗倭
英雄戚继光的诗篇,表达了"继前贤"、"挽乾坤"的一片丹心,大声疾呼"抗战
则存,不战则亡",留下一段令人难忘的历史佳话。
建国后,丹崖山古建筑群经多次修缮、修复,70年代末基本恢复旧观,游人
日增。进入80年代,旅游业蓬勃兴起,海内外游人纷至沓来,盛况空前。进
入90年代,年接待游客约一百万人次。董必武、杨尚昆、叶剑英、江泽民、
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西哈努克、李光耀、吴作栋等国际友人都曾登临蓬
莱阁。至于来此游览的文化界著名人士则更是难以计数,如杨朔、田汉、叶
圣陶、张伯驹、赵朴初、启功、刘海粟、吴作人、欧阳中石、鲁知深、费新
我、武中奇、柳倩等,有的还多次登临,且大都留下墨宝为蓬莱阁所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