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6a&A=1&rec=2&run=13

蓬莱地处山东半岛北端,北濒渤、黄二海,占天时地利,集山海之胜。只因
北部沿海屡现海市蜃楼,秦汉方士指为神山,引得帝王们纷纷来临,望仙,
求仙,忙得不亦乐乎。汉武帝望仙山不遇,乃划地筑城以蓬莱名之,是为蓬
莱古城。宋嘉六年(1061年),登州郡守朱处约于城北滨海的丹崖山巅首构高
阁,亦以蓬莱名之,是为蓬莱阁。从此,神秘莫测的海市因蓬莱阁而有了依
托。九百多年来,人们登高阁,咏海市,竞相唱和,历久不衰。因为海市,
蓬莱阁才不高而高,不大而大,遂为天下名阁,蓬莱成了名副其实的"人间仙
境"。

丹崖山上较早的建筑,有据可查的始于唐代,即贞观年间(627-649) 建于山巅
的广德王庙、山南麓的弥陀寺和开元年间(713-741)建于广德王庙东南侧的三
清殿。据史料记载,由于登州当时港航事业的发展,它们一度烟火繁盛、远
近闻名。

宋嘉祐六年(1061年),登州郡守朱处约移广德王庙于西偏,腾出丹崖绝顶一方
宝地,构筑蓬莱阁。宋宣和四年(1122年),蓬莱阁西又建天后圣母庙(天后宫)。
至此,丹崖山上建筑群初具雏形。宋末已有的建筑还有苏公祠和宾日楼。

明代,主要对原有建筑进行重修。洪武九年(1376年)建水城时筑堞墙圈含丹崖
山建筑群,即呈今日一衣带水格局。后增建避风亭。三清殿、 白云宫等重要
建筑皆焚后而重建。

清代,除对丹崖山上旧有建筑进行修葺外,重建宾日楼、海市亭,增建澄碧
轩、普照楼、吕祖殿、观澜亭,天后宫焚后重建。

民国时期战事频仍,丹崖山上建筑、文物遭到严重破坏,楹联、匾额损失殆
尽。

建国后,国家和当地人民政府多次拨款修葺,丹崖山古建筑群逐步得到修复。
1966年"文革"开始时碑刻、楹联、塑像遭到一定程度破坏, 后逐步得到修复。
至1996年, 丹崖山古建筑群已得到全面修复,并重建"丹崖仙境"牌楼,新建"
人间蓬莱"牌楼等建筑。

自古以来,楼阁非有文字记者不为久,文字非出于才情巨者不为著。蓬
莱阁
成二十余年,一代文宗苏轼到任登州,主事5日,留居半月有余,两登高阁,
泛舟阁下,放歌赞美山海,走笔留下华章。其《海市诗》坦荡铺陈,节奏铿
锵,寓意深邃,韵采飞扬,无愧为传世名篇。苏公有此提唱,蓬莱海山为之
增色,嗣后翰墨流传,和者渐众,九百多年来,积得诗文千百,楹联、题刻
无算。一方面,蓬莱阁藉此名扬四海,人们往往未见其阁已先睹其文,先闻
其声,慕其名而有登临之愿;另一方面,它们点缀古迹,使物质之纯朴与精
神之华美交相辉映,画龙点睛,令景物为之灿然。

这些诗、文、碑、匾,或咏海市,或吟高阁,或直书临观感慨,或描摹
山海
景致,或抒心中块垒,或发怀古幽思,洋洋洒洒,美不胜收, 成为蓬莱阁游
观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读之品之,能令观览者感受愈深,能令未曾观览
者神游如临其境。

蓬莱阁雄峙丹崖山巅,上出重霄, 下临沧海,其临观之美,令人神驰。
自阁
成之日始,登临者比比,又经苏文忠公一番吟咏,历代慕其名者、闻其声者、
往来观望者不绝于途。虽因其地处偏远,来登者不及滕王、黄鹤、岳阳诸楼
阁登临者著,然其独领江北风骚,却是不争的事实。古来名显名重者,凡足迹
涉及胶东,必来登此阁,留下诗文字画无数。明清两代,蓬莱阁上宴饮不断,
应景酬唱,蔚然成风。建国后,随着文物保护事业的迅速发展,文物古迹逐
步恢复旧观,旅游环境得到改善,海内外游人纷至沓来,其中不乏党和国家
领导人及文化界知名人士。

至90年代中期,蓬莱阁年接待中外游客约一百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