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类 附属建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6a&A=1&rec=11&run=13

"人间蓬莱"牌楼
位于小海西侧蓬莱阁游览区入口处,为四柱冲天式单檐仿清彩绘牌楼,主结
构为钢筋混凝土质地,横阔三间,高7米,宽12米,进深2.5米。中间额题"人
间蓬莱"四个鎏金大字,为苏轼手迹。内二柱和外二柱分别镌书画名家刘海粟
题写的" 神奇壮观蓬莱阁,气势雄峻丹崖山"和费新我题写的"丹崖琼阁步履逍
遥,碧海仙槎心神飞越"的楹联,昭示此牌楼为仙境之门,游人入门则可做神
仙之游。 牌楼前两侧蹲伏吉祥石狮一对,抚幼狮迎候游人。

感德碑亭
弥陀寺西北,丹崖山腰原有木构八角凉亭一座,内立万民感德碑,均系清康
熙年间地方官为颂朝廷普免田赋之德而立。民国初皆毁,50年代修复碑亭,
后修缮、立碑。今存之亭为八角十六柱拱顶飞檐式木石结构,亭内立感德碑。
碑高约2.7米,宽约1.3米,南面镌"万寿无疆"四字,北面镌《重立感德碑记》。

"丹崖仙境"牌楼
感德碑亭迄北偏东,原有一座木构牌楼,即丹崖胜境牌楼。久废。1981年按
原式恢复,为四柱三间三楼单檐木石结构,仿清风格。中间额题"丹崖仙境"
四个鎏金大字,为1964年8月董必武所书。该坊高6米,宽12米,进深3米,金
碧辉煌, 巍峨壮丽。丹崖山、蓬莱阁素有仙名,过此牌楼便意味着游人置
身仙境,故游人多在此合影留念。

避风亭
位于蓬莱阁西部,轩亭建筑,原址为海市亭,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前已建。
亭前有短堞筑于绝壁,大风由海面扑来,随即由绝壁上,径从亭檐之上吹
过,亭无南窗,恰成气流死角,因有令人惊异的避风效果。过去人们传说这
里有避风珠,而实际上是人工建筑与自然环境的一种巧合。亭内壁嵌刻石25
方,其中有明代袁可立观海市诗,董其昌代书,温如玉刻石,珠联璧合,堪
称三绝。另有清代施闰章、孔继涑手迹,亦属十分珍贵之墨宝。

澄碧轩
位于避风亭西北的丹崖临海处,轩亭建筑,清同治六年(1867年)豫山修建,多
有文人墨客于此观海、赋诗、作画。水光天色,映室生辉,清静优雅,正宜
走笔。

卧碑亭
位于蓬莱阁东邻,轩亭建筑,以亭中有苏轼《海市诗》、《书吴道子画后》
横幅碑刻(卧碑)得名。亭内另有清代龚葆琛联语"海市蜃楼皆幻影,忠臣孝子
即神仙"碑刻。1960年,叶剑英元帅登阁,见此联后挥毫写下"蓬莱士女勤劳动,
繁荣生活即神仙"联语。

苏公祠
位于卧碑亭东邻,轩亭建筑,亭额为著名书法家舒同所书。祠原在蓬莱阁前,
建于宋元符元年(1098年),清同治六年(1867年)移于今址。苏轼知登州不过五
日,即上《乞罢登莱榷盐状》,登莱百姓因苏公之请,不食官盐的制度延至
清末。清代的盐政碑记中记载:"有宋时,苏文忠公,莅任五日即上榷盐书,
为民图休息, 土人至今祀之,盖非以文章祀,实以治绩也。"祠内有苏轼肖
像刻石拓本(拓于广州六榕寺)。内外壁嵌历代刻石二十余方,其中内壁之苏
轼《海市诗》、《望海》, 薛《观海》和清代书家翁方纲临《海市诗》楷
书刻石尤为珍贵。

吕祖像碑亭
位于苏公祠东邻,建于明代,为轩亭木结构建筑,坐南面北,形制小巧,内
祀吕岩(吕洞宾)肖像刻石。亭南面为明万历间李承勋所立石刻,称"吕祖咏海
市诗",楷体,风格清丽。蓬莱阁建筑群旧有吕公亭,有"纯阳洞"匾额,亭内
立吕岩像碑,后亭圮,移像碑于今址,重建碑亭。

宾日楼
亦称望日楼,位于苏公祠东邻,为八角十六柱双层砖木结构楼阁式建筑。裨
海本《东坡志林》有"与同僚饮酒日宾楼上"的记载,据此揣度,此楼宋已有
之。楼体八棱,南侧与吕祖殿联为一体。底层外侧明廊,楼内有木梯盘旋而
上。二层周匝开圆窗八扇,眼界极阔,可观八面景致,纳八面来风,是观赏
海上日出的绝好所在,有"日出扶桑"之景。

普照楼
又名灯楼,位于蓬莱阁东北角的丹崖绝壁之上,始建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
时为夜间行船导航用的标灯。1958年重修,为三层砖木结构,占地25平方米,
楼体六棱,楼顶斗拱,内设扶梯盘旋而上。顶层木构,六柱支撑如亭状,周
匝木扶栏。50年代老北山(即田横山)航标灯塔启用后,此灯楼导航功能渐失。
现为蓬莱阁古建筑群重要建筑之一,它与宾日楼、吕祖殿等共同组成仙境蓬
莱的特征性标志。

观澜亭
吕祖殿东庑南端,清光绪三年(1877年)建,有亭相连,旧志称"望海亭",凭栏
观海,一望无际,故得名"观澜亭"。临之可眺水城全貌和海滨一线景致。值
秋高气爽之夜,于此可见"晚潮新月"之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