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类 主体建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6a&A=1&rec=10&run=13

弥陀寺

位于丹崖山南麓,为庙宇式建筑,砖木结构,坐北朝南渐低分布。始建于唐
贞观年间(627-649),曾是烟火甚繁的佛寺,规模较大。宋元以后,蓬莱阁道
教渐盛, 该寺香火渐稀, 今存前殿、正殿和东西厢房。前殿长8.93米,进

4.9米;正殿长9.82米,进深8.85米。正殿前有一东西向甬道,分别通圆形角
门。东、西角门门额,外曰"蓬壶",内曰"胜境"。1983年,该寺辟为贵宾接待
处。

正殿内有金柱四支,北壁正中额题"天风海涛"四字,为刘海粟亲题。靠墙摆
放着紫檀木雕花家具十余件、绢绣八仙七彩屏风一对,四壁悬挂刘海粟、欧
阳中石、赵朴初、鲁知深、费新我、武中奇等名人字画,陈列江泽民、李鹏
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西哈努克、李光耀、吴作栋等重要外宾游览蓬莱阁的
照片,并设有文房四宝、线装古籍、镇纸、熏香炉等物,殿内弥漫着檀木淡
雅的清香,气氛恬雅,舒适宜人。

龙王宫

原位于丹崖极顶(今蓬莱阁址),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民国葛家修《蓬莱阁
志》稿称:唐代丹崖山巅有建筑名"神工",曰"一根梁架阁",主祀丹崖山神,
不知所据为何。遍考旧志,无当时登州港附近龙王专祠的记载,而丹崖与航
海事业蓬勃发展的古港毗邻,又是制高点,情理之中当有,故此从广德王庙
说(详见"蓬莱阁大事记略"第一条)。)。宋嘉六年(1061年)建蓬莱阁时移于今
址, 元中统和明洪武、万历、崇祯年间均曾修葺。1984年重修。龙王宫由南
向北依次布局,有正门、前殿、两厢、正殿、后殿,三进院落,庙宇式建筑,
占地2117平方米。

前殿内东西各塑海中护法一尊,东为定海神,西为靖海神,各持法宝, 威风
凛凛。正殿东西长12.69米,南北进深10.08米,有前廊,两支明柱书联:" 龙
酬丹崖所期和风甘雨,王应东坡之祷翠阜重楼。"殿额"霖雨苍生"。明廊西侧
镶有"龙王宫简介"。殿中设高台神龛,内塑东海龙王敖广金身坐像,两侧塑
有八名站官, 由南而北,东为巡海夜叉、千里眼、电母、雷公,西为赶鱼
郎、顺风耳、风婆、雨神。殿北门扉联曰:"海邦万里庆安澜,五湖四海降甘
霖。"楣批"风调雨顺"。后殿为龙王寝宫,亦有明廊,两支明柱题联:"赠大圣
定海神珍(针)千年魔尽, 还八仙渡海宝物万里波平。"殿额"福庇海邦"。殿内
亦设高台神龛, 内塑龙王及左右嫔妃金身坐像;殿内东西两侧各塑四名侍
女。旧有龙王木雕像及步辇、仪仗,今不存。

子孙殿

位于龙王宫正殿东侧,其正门即天后宫一进院落西北耳门,门上有匾。殿为
庙宇式建筑。始建年代不详,殿额"熊罴赐梦"。殿内东、北、西皆有高台,
北高台上设联体神龛三个,中龛祀送子娘娘坐像,东西龛分别祀眼光娘娘和
疹子娘娘坐像。东西高台上分别立有麒麟送子、天王送子组塑。此殿主祀送
子娘娘。眼光娘娘保佑儿童心明眼亮,志向远大。疹子娘娘保佑儿童顺利通
过疹子关( 旧时儿童麻疹死亡率极高,疹子娘娘应运而生,专事保佑儿童出
麻疹)。殿内备有蒲团、香炉, 殿前正门内南侧壁上设有"宝库"。

天后宫

位于子孙殿东,正门在丹崖仙境牌楼后正中,额曰"显灵",占地三千多平方
米,四进院落,中轴式布局,自南向北依次为正门、钟鼓二楼、戏楼、前殿、
垂花门、东西两庑、正殿、东西耳房、后殿,皆为庙宇式建筑,主祀女性海
神林默。林默为宋初福建莆田巡检林源之女,殁为海神,始封灵惠夫人,此
后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加封"天后",亦称"妈祖"。宋崇
宁年间(1102-1106) 赐庙,额题"灵祥";宣和四年(1122年)"计建庙四十八间"。明
崇祯九年(1636年)重修;道光十六年(1836年)毁于火,翌年重修,改额"显灵",
是我国北方最大的天后宫庙宇之一。

天后宫正门 三楹,与宫墙联体,古朴厚重,
额题"显灵"。门东侧壁上嵌浮雕石佛一尊,汉白玉质地,线条优美流畅,据考
为唐代遗物, 因何存于道观外壁则有待考证。

钟、鼓楼 位于天后宫正门内一进院落南部两
侧,东为钟楼,西为鼓楼,均为庙宇式楼阁建筑。钟、鼓楼北侧通道间立有
三块字碑,分别镌刻《坤爻石记》、《松石亭记》和《重修白云宫、海神庙、
天后宫、蓬莱阁记》。

戏楼 位于一进院落正中,庙宇式二层楼阁建
筑,木石结构,坐南朝北,面对天后宫前殿。一层南北向有门,可通行。二
层南半部为演员化妆与憩息处;北半部为戏台,四根石柱支撑垂珠帘容,北
檐下悬"观止"匾额,两侧二柱镌刻楹联:" 乐奏钧天潮汐声中喧岛屿,宫开碣
石笙歌队里彻蓬瀛。" 每值正月十六天后宫庙会,人们在戏楼上献演俚俗戏
剧、歌舞,给天后娘娘祝寿。这一习俗一直沿续至今( 详见"附录"之三)。1995
年5月始,新成立的蓬莱阁艺术团在此每日两次(上、下午)为游人演出民族器
乐演奏、民族舞蹈、民歌声乐、戏剧等文艺节目。

三台石 为赭红色巨石(含铁石英岩),系开山建
阁时留于原地的,共六块,分布于一进院落戏楼南北侧(南二北四),两两相
对。平面布局形似三台星座,故清乾隆年间山东学政阮元命之曰"三台石",
并刻石嵌于天后宫前殿东短墙南壁上。嗣后,道光年间知府张因此六石排
列形制一如坤卦之象,又位处祀奉女性海神的庙观院内,故又名之曰"坤爻石",
并勒石做记,存于戏楼南侧。另有一说:古登州有航海至高丽者,遇异人,
得六松, 归来植于庙前, 一夕皆化为石,即今三台石,郡人建亭以记,立
《松石亭记》碑,碑今存于戏楼南侧。

天后宫前殿 位于一进院落北端,长11.34米,
进深6.47米, 殿门东侧壁上有《天后宫简介》,门扉书联"佑一方潮平岸阔,
护环海风正帆悬",额题"天后宫"。殿内塑神像两尊,东为嘉应,西为嘉佑,
传说是天后娘娘在莆田湄州降伏的妖怪,后来成为天后的保护之神。

陈抟"福"、"寿"字刻石 嵌于前殿北壁东西两侧
外壁,东为草体"寿"字,西为花体"福"字。

宋庆"虎"字刻石 位于二进院落西侧。其东侧还
有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立的《重修天后宫记》碑。有"虎"、"篪"两说。

垂花门 位于二、三进院落之间,为单脊双出
檐侧开山木结构建筑。北面大出檐,两明柱支撑垂珠帘容,造型古朴别致。
垂花门及其以北建筑如正殿、耳房、后殿等,造型、用料极其考究。

唐槐 在垂花门内西侧,已有一千多年的树龄,
树干中空,现以水泥、砖石补实,仍枝叶婆娑,生机勃勃。相传当年铁拐李
与吕洞宾在此对弈,烈日当头,无以为蔽。铁拐李随手将一粒种子埋入地下,
转瞬间长成大树,浓荫宜人。直到今天,这棵唐槐夏季还以繁茂的枝叶为过
往游人遮蔽出一地清凉。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天后宫大火,毁庙观三十余间,
独此槐得免,可谓奇迹。

天后宫正殿 为庙宇式建筑,长16.43米,进深
14.61米。前明廊立柱四根,两两相对,额题"道德神仙"。明廊东西两壁分别
镶嵌《重修天后宫记》和《重修天后宫碑记》刻石。正殿门槛为名贵的铁力
木,质地坚硬,百余年来磨损甚微。殿内有金柱八根,居中四根亦为铁力木。
中央1米台上为三面大水纹木格神龛, 内塑天后金身坐像,高约3米,四名侍
女侍立左右。殿内东西两侧皆为1米高台,塑站官八名。东侧为东海广德王、
南海广利王、传达天帝旨意的文官和手持万法归宗的文官;西侧为西海广泽
王、北海广润王、传达天后娘娘旨意的文官和掌管文印的文官。此殿历来香
火繁盛,道光年间即因殿内香火过繁,引而成祸,宫阙毁于一旦。故重建后
的天后宫,正殿前置巨型香炉,砌"香火宝库",使烟火远离殿宇,且多有" 乌
龙镇压",或屋脊之上,或后照壁,或窗棂门楣间,取"以水镇火"之意。

东、西耳房 在四进院落,形制小巧,用料考
究。檐下两端采用砖雕,亦图亦文,图文并茂。若将两耳房檐下两端砖雕上
的文字相联结,可得五言绝句一首:"直上蓬莱阁,人间第一楼。云山千里目,
海岛四时秋。"想那古代, 承建者在砖坯上一一雕刻,而后入窑烧制成砖,
再运至此地分别砌在两耳房檐下,使之两两相对,文序不乱,其良苦之匠心,
由此可见一斑。

天后宫后殿 又称寝殿,庙宇式楼阁建筑。底
层长13.53米,进深7.42米。 前廊明柱两根,额题"福锡丹崖"。内由隔扇雕花
板二隔为三。正中台上有神龛,内塑天后坐像,侍女侍立两旁。东西扇分别
透雕"玉兰青竹"、"苍松牡丹"和" 桃花石榴"、"桃子幽兰"图案,其他吉祥、喜
庆的图案在殿内随处可见,如"佛手如意"、"喜鹊登枝"、"松鹤延年"、"福(蝠)
满四方"等,采用透雕、浮雕、阴刻、阳刻、 彩绘等多种技法。东西两间设
有木雕垂帘式寝床,备有卧具,壁上悬挂古字画。二层长13.53米,进深5.57
米,为天后娘娘梳洗之处。

蓬莱阁

位于天后宫西北丹崖绝顶,为双层木结构楼阁建筑,建于宋嘉六年(1061年),
与滕王阁、岳阳楼、黄鹤楼齐名。明永乐、洪熙、正统、成化、万历、崇祯,
清嘉庆、同治及建国后均有修葺。它坐北朝南,东、西两侧前方各筑偏房、
耳房,对称分布。耳房亦做门厅,有道路联结偏房及登阁石阶。

阁前两耳房北山墙下均立有清代碑刻,共三方,系嘉庆、道光和光绪年间修
葺蓬莱阁及其附属建筑竣工后立下的纪念性碑刻。其中西耳房北面东而立的
道光《重修登州蓬莱阁记》碑高2.3米,文以行体大字书就,颇有气势。

西耳房内西壁嵌有"日出扶桑"、"晚潮新月"、"千斛碎玉"、"万里澄波"、" 仙阁
凌空"、"神山现市"、"狮洞烟云"、"渔梁歌钓"、"铜井金波"、"漏天滴润" 等蓬
莱十大景刻石十方,均为清代之物。

西偏房内存有历代碑刻十余块,如《登州天桥闸口捐康挑沙记》碑、《英公
祖判盐案记》碑、《重修蓬莱阁记》碑、《修登郡西道路记》碑、豫大公祖
重修蓬莱阁下城垣及苏公祠宇碑、刘邑侯德政碑及长白英文书法刻石等,均
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

蓬莱阁底层长14.8米,进深9.65米,四面回廊,明柱十六根。正门上方悬" 蓬
莱阁"巨匾,为清代书法家铁保手迹。室内粉壁上原有历代遗留的诗文、题字、
绘画,今皆不存,现辟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游览蓬莱阁摄影资料展览室"。游
人多在阁前以"蓬莱阁"巨匾为背景合影留念。

蓬莱阁二层长13.75米,进深8.55米,四面回廊,明柱十六支, 木栅格扶栏,
北、东、西侧木屏风,北侧开窗,供游人凭栏观海。二层阁门南向,门外额
书" 碧海春融",内额书"神州胜境"。阁内北壁正中高悬清代书法名家铁保所
书之"蓬莱阁"巨匾,字体雄强浑厚。西壁悬挂董必武题诗、叶剑英题联。室
内木质梁柱彩绘"蓬莱十大景"、"八仙图"、"风竹图"等图案。周遭摆放八仙桌、
八仙椅,中央塑有"八仙醉酒"组塑,是根据"八仙过海"传说中八仙在蓬莱阁上
放浪形骸, 酒醉后各显神通渡海遨游的情节创作的。为游人留影纪念之佳
处。

蓬莱阁底层北墙外壁嵌有"碧海清风"、"海不扬波"、"寰海镜清 "刻石三方。"
碧海清风"刻石为清代书家鲁琪光墨宝,十分珍贵。中日甲午战争期间, 日
舰炮击蓬莱,弹中"海不扬波"刻石,"不"字受损,伤痕至今可见。蓬莱阁底层
内壁灰皮亦遭震落,粉壁上南海才子招铭山所绘之墨竹图等一批珍贵字画,
从此绝迹人间。

吕祖殿

位于宾日楼南,坐北朝南布局,由重门、正殿和东西两庑组成,皆为庙宇式
建筑,清光绪三年(1877年)知府贾瑚、总兵王正起倡建。正殿为三开间硬山结
构,北壁与宾日楼联体,长9.04米,进深8.05米。殿内设高台神龛,中祀吕岩
(吕洞宾)坐像,左右侍立药童和柳树精。

三清殿

位于丹崖仙境牌楼后东门(额题"白云宫",原为白云宫正门)内院落北端,祀道
教始祖元始天尊(亦称天宝君)、灵宝天尊(亦称太上道君)、道德天尊( 亦称太
上老君),建于唐开元年间,明隆庆、万历年间重修,主建筑为前殿、正殿,
庙宇建筑。前殿长10.90米,进深6.85米,外廊明柱4支,殿内金柱4支,两侧
塑守门神像, 左为哼将陈奇,右为哈将郑伦。正殿长13.53米,进深10.10米,
外帘龙垂莲,殿内金柱14支,正中塑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三尊神
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