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市中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063&A=5&rec=4&run=13

建置区划
【境域】位于枣庄市中部偏东,东径117°27′34″~117°45′18″,北纬34°
46′16″~34°57′59″,北靠山亭区,东连苍山县,西与薛城区接壤,南同峄城区
毗邻。东西长27.1公里,南北宽21.7公里。面积375平方公里。
【沿革】以枣庄市城区为主干部分的市中区,为历史上的枣庄之所在。1928年建
枣庄镇,直属峄县。1958年11月峄县治所由峄城迁移枣庄。1960年撤销峄县建制,建
立枣庄市(县级);1961年升格为山东省直辖市,下辖薛城、峄城、台儿庄、齐村4区。
1962年建立枣庄镇(县级),直属枣庄市。1976年建立枣庄市市中区。城区枣庄之原始
村落位于枣庄煤矿东大井以南,大洼以东,今清真寺所在地。枣庄因多枣树而得名,
于今当地人仍称老枣庄以西之新建街为“枣行”。1998年城区建成面积已达21平方公
里。
【区划】1998年辖齐村、税郭、渴口3镇,市郊、黄庄、郭里集、安城、西王庄、
孟庄、周村、永安8乡和中心街、文化路、龙山路、各塔埠、矿区5个街道办事处,
214个行政村、99个居委会。
重点乡镇:渴口镇位于枣庄城区北郊,辖20个行政村,面积48.2平方公里,人口
2.7万人。曾被省政府授予省级“村镇建设新型乡镇”、“畜牧业强乡”和国家级
“中国樱桃之乡”等称号。西王庄乡位于市中区东南部,辖23个行政村,面积36.5平
方公里,人口2.1万人。初建西王庄乡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曾获全省“畜牧业强乡”
称号。安城乡位于市中区东部,辖17个行政村,面积31.5平方公里,人口2万人。是
全市20个经济强乡之一。曾被省政府命名为“村镇建设新型乡镇”。
【人口】1998年总人口为473857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263人。其中:男性
为244050人,占总人口的51.50%;女性为229807人,占总人口的48.50%;男女性别
比例为106∶100。全年人口出生率为9.50‰,死亡率为3.09‰,自然增长率为6‰。
【民族】1998年有回、满、朝鲜、蒙古、土家、俄罗斯、苗、哈尼、傣、藏、彝、
布依、侗、瑶、畲、高山16个少数民族,8172人,占全区总人口的1.73%。其中回族
8000人,约占少数民族人数的97.9%。

自然条件
【地形】北、东、南部低山起伏,地势较高;中西部地势平缓。全区地形如簸箕
西向张口。随煤矿多年采掘,市区地表下沉,演为陶枣盆地之盆底。全区最高点周村
乡大王山海拔405.2米,最低点西王庄乡洪村海拔50.1米。石灰岩低山丘陵区面积17
6.8平方公里,占全区面积的47.1%。山麓平原处在区境中间地带,面积198.5平方公
里,占全区面积的52.9%。
【山脉】多东西向,北部山峰有崮,玄武岩石壁削立,崮顶较平坦;南部边缘地
区山头圆滑,无崮顶。主要群山有君山南麓群山、库南群山、四乡镇界山、渴口群山、
齐北群山等。
【河流】属淮河流域京杭大运河水系。全区河道18条,多为季节性河流。主要河
流郭里集河、齐村沙河、西王庄河,发源于北部山丘地带,向南注入峄城大沙河,流
域都在100平方公里以上。
【泉池】北部山丘泉水自流,南部平原地区因地下水过量开采而泉池枯竭。现存
泉池有十里泉、山阴泉、东王庄泉、南山泉、洪村泉等20处。
【土壤】有3个土类、5个亚类、10个土属、27个土种。褐土是主要土壤类型,面
积20334.47公顷,占农林牧可利用面积的72.30%,广泛分布于各乡镇。棕壤土类有
棕壤性土、棕壤土两个亚类,面积7555.87公顷,占26.88%。潮土,又名河潮土,俗
称夜潮土,面积184.33公顷,占0.82%。
【植被】植被类型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均为

次生植被。山麓平原多为散生和人工栽培树类,主要分布形式是四旁植树和庭院绿化。
1998年全区森林覆盖率为28.3%。
【自然灾害】主要是旱灾和涝灾,其次是风灾、雹灾、虫灾。旱、涝发生的年际
变化有周期性和连续性。旱灾,分为春旱、初夏旱、伏旱、秋播旱等。分别为10年7
遇、5年2遇、10年6遇、4年1遇。建国后40余年间,发生水灾10余次,主要是暴雨所
致,多发生在7、8月份。发生在6月上、中旬的“烂麦场”连阴雨,平均5年1遇。
【自然资源】土地资源 农林牧可利用土地面积28074.67公顷,适宜多种作物种
植的壤土占52.2%,适宜林牧的砾质土占26.5%,其余为裸岩,不宜栽植。1981年有
可耕地19659公顷,1998年仅有可耕地10100公顷,占全区面积的26.9%。水资源年均
降水径流量为11471.1万立方米。地下水总储量为25468万立方米,地下水年均总补给
量为5575.8万立方米,年均可采量为4460.62万立方米。1998年引用水资源量达1.32
亿立方米,其中工业用水占54.7%,农业用水占37.7%,城市生活用水占7.6%。矿
产资源有矿产23种,矿产地60处,以煤炭、铁矿石、石灰石、铝矾土、耐火粘土、石
英石、白云石为主,其次是铜、硫化铁、海绿石、煤矸石等。市中区铁矿属苍峄铁矿
带,东西向分布,为鲁西南一带大型矿床,储量约1.72亿吨。市中区石灰石分布广,
面积近25平方公里,占全区面积的6.6%。生物资源野生动物主要有野兔、刺猬等70
余种,植物主要有苜蓿、黄白草、牛墩等160余种。

经济状况
【综述】1998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5.2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7亿元,
第二产业增加值15.7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7.4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11亿元,财
政支出1.5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1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年末余额17.59亿元。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9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05元。1995~1998年,全区社会
固定资产总投资累计完成21.6亿元,完成重点基建和技改建设项目114个。
【农业】1998年,建成冬暖蔬菜大棚1067个,折实面积67.13公顷,落实蔬菜和
经济作物种植面积1600公顷。多方筹集资金160万元,完成枣庄榴园花木城一期工程
建设,并于10月18日承办了’99昆明国际园艺博览会山东省花卉盆景精品展预展。畜
禽养殖场发展到80个,果园面积5333.33公顷,放养水面400公顷。全区农机总动力1
1.7万千瓦,初步实现农业耕、播、运、收等主要生产环节的机械化操作。农业生产
总值3.58亿元。
【工业】以重工业为主。1993~1997年,先后建成水泥厂等36个重点工业项目,
改造扩建了一批骨干企业;原煤生产能力由1992年的150万吨增加到260万吨,水泥由
80万吨增加到460万吨;加工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92年的40%提高到63
%。1998年,全区应改制的227家乡及乡以上企业,已有215家完成改制,占总数的9
4.7%。
【交通邮电】民国初年,中兴煤矿公司建成枣庄中华邮政局、电报局,并自备交
换机进行电话联络。1985年,境内干线公路、区乡公路共10条,总长85公里,各级客、
货运输组织及个体户拥有汽车约1200辆,周转总量是1976年的22倍。1998年,市中区
邮政分局、电信分局分别下辖9个乡镇支局、1处营业厅,全区乡村电话交换机总容量
达到1.2万门,邮递线路15条,通信杆路256杆公里,电缆476皮长公里,通信光缆70
公里。邮电业务总量1.5亿元。
【商业贸易】清道光年间,枣庄“窑厂客商”商号约有四五十家。新中国成立初
期,枣庄镇有280余户座商。1998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9.1亿元。全区个
体工商业户发展到1.67万家,私营企业464家,从业人员4.9万人,注册资金2.3亿元。
1995~1998年,全区批准利用外资项目26个,实际利用外资额1310万美元,出口创汇
7804万美元。
【城建环保】1986~1998年,市中区所属建筑行业累计完成社会建筑安装工程量
12亿元,创利税1亿元,完成城市建筑综合开发面积100多万平方米,占枣庄城区综合
开发总面积的60%,先后开发建设了立新、薛庄、华西安居工程等10余个住宅小区。
1995年全区基本实现了村村通电、通电话、通自来水、通硬化道路的“四通”目标。
安城、渴口、周村等乡镇被省政府命名为“村镇建设新型乡镇”。枣庄本是全国严重
污染城市之一。经过10余年的认真治理,取得了可喜成绩。1985年枣庄城区被评为全
省卫生甲级城市,90年代连续三次保持“全国卫生城市”称号”。
【土特产品】主要有郭里集黄姜、莲汪樱桃、大刘庄圆铃枣、良庄青皮槎及紫苏
梨、周村乡牛心柿饼、道沟白莲藕。较有名的地方风味小吃有枣庄镇章文汉的鸡丝混
沌、白米氏的高桩馒头、吴乐氏的枣泥蒸包、郭里集李元启的绿豆丸子汤等。

文化事业
【科技】1985年,境内市属科研机构有12处;区属科技人员有404人,其中具有
中级技术职务的40人。全区取得工、农业科研和技术革新成果370余项,获市级以上
奖励的25项。1993~1998年,全区共取得科技成果77项,引进推广各类科技成果207
项,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2%。
【教育】1949年底境内有小学29处,教师84人,学生1960人。1985年,境内全日
制各级各类学校共161处,学生67736人,教职工3818人。其中高等师范专科学校1处,
中等专业、职业学校14处,普通中学23处,小学123处。此外,城区幼儿园27处,农
村幼儿园117处。通过国家教委验收,被命名为全国首批“两基”达标区(县)。19 96
年国家教委等四部委授予“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区(县)”称号。至1998年,全区40%以
上的中小学校达到市级规范化标准。
【文化艺术】50~70年代,枣庄城区陆续建起影剧院4处,戏曲专业艺术团体4个。
1978~1985年,影剧院和俱乐部发展到19处;新建儿童乐园等文化活动中心4处;新
建文化馆、站15处,文化活动室342处;各级馆、室藏书达40万册,存档达4万卷。作
品获省级以上奖励的境内市属单位小说家、书法家、画家有20余人。至1998年,先后
建起96米电视发射塔、分米波电视微波站、现代化广播电视演播中心等。区广播电视
局曾连续7年获省人民广播电台“先进集体记者”奖。
【卫生】五六十年代,境内有中西医堂铺诊所四五十家。1978~1985年,城乡各
级各类医院达24处。1995年,被评为全国改水先进区,区人民医院和区妇幼保健院达
到省级“爱婴医院”标准。至1998年,全区有区、乡医疗机构14处,卫生队伍746人,
其中卫生技术人员685人。拥有病床557张,年门诊量130.73万人次,业务收入143
6.98万元,全区行政村卫生室覆盖率达100%,其中93%达甲级卫生室标准,乡村医
生总数416人。
【体育】武术界称枣庄为“八级拳”的第二故乡。1980年回民小学被省体委命名
为山东省小学足球训练点,1984年红旗小学被省体委公布为区属(篮球)体育传统项目
学校,1991年区实验小学被省体委、教委命名为全省乒乓球项目传统体育学校。198
7~1998年,全区共获得市级以上体育比赛奖牌1469枚,其中金牌646枚、银牌426枚、
铜牌397枚;向市级以上输送体育人才107人,市中区籍优秀体育运动员主要有:国际、
全国武术冠军高焕波,全国举重冠军林守峰,全国射箭冠军李锐,全国摔跤冠军刘建
峰,全国残疾人乒乓球男子单打亚军王安。市郊乡、渴口镇被评为全国体育先进乡
(镇);李大棣、王启东等8人被评为全国优秀裁判员。

重大事件
台枣铁路兴建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台(台儿庄)枣(枣庄)铁路开工兴建,
1 912年全线通车。此为山东省第一条商办铁路。
苏鲁边特委成立 1935年2月,中共苏鲁边区临时特别委员会成立,郭子化任书
记,特委机关设在枣庄。
鲁南铁道队成立 1940年2月,鲁南铁道队在枣庄西陈庄成立,洪振海任队长,
王志胜任副队长,杜季伟任政委。7月,苏鲁支队决定,将活动在津浦铁路线上的3支
铁道队合编成鲁南铁道大队,任命洪振海为大队长,王志胜为副大队长,杜季伟为政
委,下辖4个中队。
峄枣战役 又称鲁南战役。1947年1月,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等部队向枣庄国民
党驻军51师发起猛攻,先后取得郭里集阻击战、齐村包围战、枣庄攻坚战的胜利,生
俘中将师长周毓英以下1万多人,枣庄继1946年6月首次解放后再次获得解放。
运河支队纪念碑、亭建立 1986年9月19日,运河支队烈士纪念碑、亭奠基仪式
在市区光明路植物园举行。次年“八一”建军节前夕碑、亭落成。国务委员兼国防部
长张爱萍,诗人贺敬之,书法家舒同、武中奇、施邦华分别题写碑名、亭名、楹联和
碑文。

著名人物
董志(1862~1934)渴口镇郭村人,清末峄县知名画家。画花鸟形神兼备,画山
水尤善写意。
鹿广连(1916~1943)永安乡李家庄人,著名抗日烈士。1939年6月任中共枣庄矿
区地下支部书记,发展工人党员20余名。1940年1月支部遭到严重破坏,大批抗日积
极分子被捕,数名中共党员被杀,其妻、共产党员徐德兰及不满周岁的儿子亦被残酷
杀害。1942年6月任中共峄县运北工委书记,次年10月29日不幸遇害。牺牲后头颅被
悬挂于枣庄西南门外槐树上示众,后被其叔暗中取回后合尸埋葬。
王继美(1919~1946)郭里集乡前小湾人,汉奸。1941年1月投降驻枣庄日军,先
后任伪宪兵队特务大队队长、“峄东剿共司令”等职。残害抗日干部、战士及无辜百
姓数百人,烧毁房屋、抢掠牲畜、钱粮等财物数额巨大。1945年日军投降后,摇身变
成蒋军19集团军32纵队司令,所部仍驻枣庄,继续破坏革命、残害百姓,激起极大民
愤。1946年6月9日山东野战军第七、第八师奉命对王部发起猛攻,王部溃散,王继美
被击毙。
张捷三(1894~1984)郭里集乡营子村人,枣庄师范学校的创始人。该校曾培养了
大批进步青年,如抗日运河支队司令孙伯龙等。八年抗战中历任中共峄县城地下联络
站负责人等职。1949~1972年先后任台枣乡村师范、峄县师范、枣庄师范校长,以其
毕生精力为枣庄培养了数千名人民教师。
王志胜(1912~1987)市郊乡陈庄人,鲁南军区一等战斗英雄,闻名全国的鲁南铁
道大队(铁道游击队)主要创始人之一,小说《铁道游击队》人物王强原型。1938年3
月参加鲁南人民抗日义勇队。1940年1月被任命为鲁南铁道队副队长,后升任鲁南铁
道大队副大队长。1942~1943年,先后参与护送刘少奇、陈毅、萧华、朱瑞、陈光等
党政军领导人往返延安。

名胜古迹
渴口甘泉寺又称龙窝寺。地处市北郊渴口镇凤凰岭村北。占地11亩,原建筑面积
798平方米,现重建面积1300平方米。寺内一泉,因泉水甘洌而得名。寺内现存千年
银杏树。寺东北有清嘉庆六年立窑神庙碑,记载了枣庄煤矿开发的历史。1992年,渴
口镇投资250万元对甘泉寺进行大规模重修。1996年4月甘泉寺被定为全省对外开放的
四大佛教名寺之一。
枣庄清真寺位于枣庄城区大洼街,是境内现存面积较大的古建筑群。始建于明朝
末年,历经沧桑,几经修葺。1981年重新修建,基本保留原来的建筑风格。清真寺座
西朝东,东西长100米,南北宽36米,占地3600平方米。内分前后两院,共有殿舍50
余间,建筑面积590平方米。庭院有青松、云柏、皂角、银杏等古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