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古会与集市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063&A=20&rec=75&run=13

【庙会】 庙会,旧时乡间称为“赶庙会”、“逛庙会”、“赶山”、“赶会”,原为祭奠寺庙
神佛而举行的集会,地址一般设在庙会所在地和附近地方,会间往往还要唱大戏,后来渐有商贩加入,
形成了祭神、游乐、贸易的“三合一”。山东曲阜孔林前的“林门会”形成的原因独特。此会一年两
度,春天以清明节为正会,前后3天,秋天以农历十月一日为正会也是前后3天。这两个日子都是上坟
祭祖的日子。开始是因为孔姓家族多有远道来上坟的人,孔林门前遂有人设摊卖祭祖的香、纸、蜡、
锞,搭棚经营临时饮食,后来渐亦有人售卖土产、百货,再后发展而为以出售锄、镰、锨、镢、木杈、
扫帚为主的大市场了。现今的“林门会”以农具市场为主,有百货、饮食、杂耍游艺,还有乡土特色
十足的纸花、木玩具、泥玩具。正会日从北门鼓楼,至孔林大门(俗称“大林门”)前,“神道”数
里,古柏淹没在人群之中,赶会的人来自数省数十县,成了省内规模大、特色浓的大“山会”之一。
招远县城东温泉旁,旧时有庙名“泰山行宫”,供“碧霞元君”,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元君诞
辰”为庙会,会前祭神活动名为“上香”、“进香”。
祭神仪式之后,娱乐的、贸易的活动才自由展开。庙会上的贸易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山货”。这是指当地的或远道而来的各种土产、农具、家具、日用器物。如农具的把
柄、犁、木锨、木耙、风箱、桌、椅、板凳等等;铁器农具、日用器物如镢头、锄头、铁铲、瓦刀、
木匠工具、门环、门扣、担杖钩子等等;各种条编、草编生产用具和生活用具;新制成的大车、小车
等等。所有这些行市、货物的数量、品种都比平常集市多出数倍,买者卖者都有赶山会的传统心理,
甚至有百数里之外亦来卖“山货”者。也有的山会,贸易不限于“山货”,如招远县的“东庙会”,
正会日为四月十八日,但从四月一日开始,附近城集各行各业大小市俱移庙下。从四月十二日至十八
日,日日为会,会期之长,贸易项目之多,是他处所不及的。长岛县庙岛,岛上有庙,名“天后宫”,
供奉“海神娘娘”。每年农历七月七日,正值渔家的休闲季节,娘娘庙赶会,唱戏7天,有时竟唱21
天,周近各岛渔民都划小船来赶会,南北各种货船此时也在这儿停靠,海上帆樯林立,可谓人山人海。
这个会上买卖的东西和别处大不相同,多数是为远行的船作补给的行当,油、盐、酱、醋、烟、酒、
糖、茶,各种米、面、点心,还有锯得短、劈得细专供船灶做饭用的劈柴。登州城(蓬莱)来的货郎,
象串街一样从这条船跳上那条船兜揽生意,形成了海岛庙会的特殊景观。

第二类是饮食与玩具市场。庙会不同于平时集市贸易,带着明显的游乐性质。因此饮食与玩具市
场特别发达。饮食方面,饭馆、酒馆、茶馆多临时搭布棚、席棚,或即露天营业。更有许多小贩游串
于会场人群中,哪儿有生意,随时停下营业。这类小贩,常见而有特色的有卖茶汤的、卖糖葫芦的、
卖豆腐脑的、卖凉粉的、吹糖人的、卖糖角的、卖粟面饽饽的、卖切糕的、卖蜜汁芋枣的等等。
若在春季近海庙会,还必有许多海鲜小摊,常见的有卖海蛎子的、卖对虾的、卖八大鮹的、卖海
锥儿、海螺的等等。此外尚有卖“海怪”、卖蟹、卖“桃花虾”、卖鲜海蛰的,等等。
庙会上的食品市场,又常常带着季节的特色。济南千佛山庙会每年农历三月三、九月九各有一次。
九月九的庙会,适值附近山村柿子下树,会上遂有数不尽的柿子摊贩,各种各样的柿子任人挑选,因
此有“柿子会”的别名。与柿子同时上市的是颜色火红的山楂。卖山楂的人用细麻绳把山楂穿成长长
的一串,连成一圈,儿童、青年买得一串挂在项间,或吃或玩,特别开心。
庙会上的玩具市场最为花俏,卖风筝的、卖“鬼脸儿”(假面具)的、卖竹木刀枪的、卖化石猴
儿的,种类繁多,不胜枚举。泥玩具中的“皮老虎”,木玩具中的“哗啦棒”最为流行,也最受儿童
欢迎。胶东乡间有民谣唱道:“小孩小孩你别哭,你爹上了登州府,哗啦棒,皮老虎,咕嘎咕嘎二百
五”。从前庙会上有一种玻璃制成的“卜登巴”,形如细颈瓶,“瓶”底极薄,含颈吹吸,发出清脆
的“卜登、卜登”声响,儿童好奇,最爱买来吹着玩,但因其构造薄脆,吹不久即“吧”地一声破碎,
吹破了也不惋惜,改口唱道:“卜登,卜登,吧,三年不到家!”
卖玩具的方法也有多样。如摇彩的、套圈的、打枪的等等。
第三类是各类民间艺人的表演。常见的有耍刀枪的(也有称为“耍功夫”、“卖功夫”的)、耍
戏法(变魔术)的、耍猴戏的、演傀儡戏(有的地方叫“提葫芦头”)的、说大鼓书的、跑马戏的等
等,所有这些,都在广场演出,赶会的人争相围观,每演一个或几个节目,艺人即绕场募钱。
在旧时,庙会也常常出现陋俗,除迷信外,莫过于赌博。
建国以后,人民政府在各地倡导改革庙会,取消迷信活动,增加经济贸易项目,号为“物资交流
大会”,又以会中多有骡马买卖,又称“骡马大会”。近年省内传统庙会特别是旅游区内的庙会如泰
山庙会、济南千佛山庙会、青州云门山庙会、临清泰山行宫庙会、曲阜林门会、蓬莱阁庙会、烟台毓
璜顶庙会等等,除保留传统的贸易、游乐项目之外,还纷纷开办书市等文化活动和旅游活动,使传统
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庙会面目为之一新。

【千佛山庙会】现称山会。千佛山古称历山,是济南三大名胜之一。山上有东西两院,东为“历
山院”,西为“兴国禅寺”,寺内有舜祠、文昌阁、大雄宝殿、观音堂、千佛崖、极乐洞等景点,历
为香火胜地。
旧时每逢“九九”重阳节,济南一些文人总要携茱萸酒,拎菊花糕来千佛山登高,游山赏菊。
到元代,成宗皇帝定三月初三、九月初九为各州县通祀“三皇”的日子。自此,重阳节到千佛山
登高就演变为群众性的庙会。 一般庙会时间很长, 安排在每年农历三月、九月左右。在民国十六年
(1927年)前后,仅三月庙会就有一个月时间,由农历三月二十八日至四月二十八日。到民国二十三
年(1934年)三月庙会逐渐冷落,后来只保留了“九九”重阳节庙会。
庙会期间,千佛山下扎彩棚,唱大戏三天,还有马戏、魔术、耍猴等娱乐活动。这段时间,山上
僧人也举办佛事活动,寺院内香烟缭绕,经声沸号,钟磬铿锵。在千佛山周围遍布着商贩摊点,他们
多数卖香烛火纸和土产山货。
解放后,千佛山庙会改称千佛山山会,而且山会规模愈办愈大,内容愈来愈丰富,赶会群众也愈
来愈多。1986年10月12日,赶会的群众达31万余人,前来为山会服务的国营、集体、个体工商业有410
家,农村商贩摊点900多个,交易额达68万元。
1989年千佛山山会定为6天。这次山会规模空前,赶会的人数达80余万。在山会上,上市商品有8
大类上万个品种,摊点最高时达1600多个。总成交额140万元。从山下经十路路口至原山门山路两侧,
布满了商贩的摊点,商品有传统的山楂、柿子、核桃、红枣、栗子等山货和各种香烟、名酒、时装、
鞋帽、日用百货、文化用品等。还有省内外名小吃苏式糕团、兰州拉面、新疆烤羊肉串、山西刀削面、
聊城呱哒等。山会上还有行医看病和修理服务业的摊点,各种文化活动和文体表演,如内蒙古的硬气
功、聊城的飞车走壁、滕州的驯蛇、杂耍、魔术等。整个山会通宵达旦,热闹异常。

【济南药王庙会】药材交易的古会。药王即战国时的扁鹊,曾游医到济南。他一生治好了许多久
治不愈的病人,后被秦太医令李醯杀害。百姓为了纪念药王,集资在济南南关正觉寺修建药王庙。每
年从农历三月二十八日药王诞辰开始,各地药农药商多提前赶会,从1931年改为农历三月二十日开始,
会期10~15天。药会地址,以前在趵突泉前门的药王庙一带,辛亥革命后,因赶会人多,迁至山水沟、
三合街、卷门街、祭坛巷等处较广阔的地方。会间,除药材贸易活动外,也设杂货、绸布、广货等摊
点,还有演戏、说书、变戏法、拉洋片等文艺活动。建国后改革内容,药会规模更盛,1965年的一次
庙会,赶会的人数多达数十万。

【泰山庙会】农历三月二十八日传为泰山神的生日,传统的泰山庙会在这一天举行。
泰山庙会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随着古老的泰山神祗崇拜产生发展起来,距今已有1200年的历
史。泰山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心目中的神山,岱庙是历代祭祀泰山神的地方。随着一年一度的泰山神诞
辰庆祝活动,岱庙一带逐渐形成繁华的泰山庙会。据唐代“双束碑”记载,显庆六年(661年)春,
唐高宗遣道士郭行真在岱岳观(今王母池附近)修斋建醮,设道场七日,四方善男信女纷纷云集,进
香祈福,熙来攘往,成为后来泰山庙会的滥觞。
宋代以后,泰山庙会已成为太行山以东,淮河以北地区最大的庙会之一,泰安也成为重要的宗教、
贸易城市。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在《岱志》中写道:东岳庙“阔数百亩,货郎扇客,错杂其间,交
易者多女子稚子。其余空地,斗鸡蹴踘,走解说书。相扑台四五,戏台四五,数千人如蜂如蚁,各占
一方,锣鼓讴唱各不相(左“讠”+“圂”)也。”浓重的娱乐色彩,扩大了泰山庙会的影响,给游
人平添了不少雅兴。明清以来,不少著名文学作品,如《水浒传》、《老残游记》等,都有不少记述。
建国后,泰山庙会一度停歇。1986年,泰安市恢复了停止已久的泰山庙会。庙会场地以王母池为
中心,这里傍山依水,松柏滴翠,岸柳飞絮,场地宽阔。新的泰山庙会不仅保留了传统庙会的主要内
容,而且增加了现代杂技、气功、木偶戏、电子游戏、游船等内容。各地著名艺术团、杂技团、动物
科普展览纷至沓来,使泰山庙会具有浓郁文化艺术色彩。各种商业贸易活动盛况空前,省内外上百家
商业团体到会洽谈贸易,成交额达几千万元。数不尽的大小摊点经营百货,工艺品以及地方土特产,
五光十色,琳琅满目。游山逛会的人群,熙熙攘攘,车水马龙,高峰时每天达十余万人。
1986年以来,泰山庙会年年举行,成为促进当地经济文化发展的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有益活动。

【泰山国际登山活动】泰山国际登山活动是从1987年开始的具有崭新时代内容和浓郁地方色彩的
活动,每年9月举行,现已举办两届,促进了国内外文化交流和地方经济发展。每至登山活动,整个
山城张灯结彩,焕然一新,山上山下彩旗林立,人群如潮,不同年龄,不同肤色,不同职业,不同语
言的人们从天涯海角向这里汇集,三天的登山活动,高峰期游客达20万人。
第一届登山活动于1987年9月25日至27日举行,有英国、美国、加拿大,苏联、日本、罗马尼亚、
朝鲜、联邦德国等9个国家的15个代表队以及国内35个代表队参加,共计305名运动员。

第二届登山活动有日本、加拿大、法国、朝鲜、贝宁、美国、联邦德国、民主德国、瑞士、墨西
哥、哥伦比亚、索马里等21个国家30个代表队,国内41个代表队参加,共计400名运动员。
登山活动期间,主要的文化活动有登山竞赛、艺术表演、盆景大赛和书画展览等。
登山运动员分为老年、中年、青年3组,以岱宗坊为起点,以中天门、南天门、岱顶为3组的终点。
登山开始,中外登山运动员和登山爱好者犹如洪流,向莽莽泰山奔去。此时山路两侧锦旗如海,观者
如潮,场面十分壮观。
每年登山活动期间,都有著名的演员和艺术团体到泰安献艺。泰山封禅艺术表演,艺术地再现了
宋代皇帝封禅大典的宏大壮观场面,金声玉振、鼓乐和鸣,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
盆景大赛也是登山活动的一项内容。松青柏翠、水清石奇的广生泉畔是泰山登山活动举行盆景大
赛的地方,每届都有千余盆景参加展出比赛,其中有已度过600个春秋的“小广朝松”,也有近年的
新作,以苍劲、粗犷、浑厚、古拙为主要特色,多取材于泰山松柏,透出了泰山的神韵和艺术家的巧
妙构思。
此外,每届登山活动期间都在遥参亭举行大型书画展览,参展的作品集泰山风光于尺幅之间,书
写赞美泰山的情怀,为登山活动增加了逸兴雅致。

【淄博灯会】淄博灯会以其历史悠久、地方特色浓厚享誉省内外。
灯会起源于300多年前工商业已渐发达的今淄博市周村区。那时每年正月初八周村市面的商家店
铺开市营业,竞相张灯结彩,以吸引顾客。彩灯一般挂至正月十六以后,到元宵节这天达到高潮。由
于灯会的举行,商人们惧怕的商业淡季转为旺季,促进了周村商业的兴盛。久而久之,周村形成了每
年举行灯会的传统。清朝中叶,灯会传至被称为“煤山瓷城琉璃街”的博山,在博山得到发扬光大,
形成了博山风格的灯会。
淄博的传统花灯种类繁多,制作各异,风格特点也不尽相同。主要的有如下几种:
“裙子灯”(即宫灯),有四角和六角两种,灯罩为优质绢纱制成,上面绘有精美的人物、山水、
花鸟、字画等,内装金字红烛。“大角灯”,一人多高,其形体呈橄榄状。过去灯罩用半透明的牛角
等原料制成,如今已被塑料和尼龙制品取代。这两种灯古色古香,典雅清丽,观者犹如置身皇宫古殿
之中,多挂于大商家店铺。“悬络灯”,用多层五彩绸子扎成,向外层层叠叠伸长悬挂后,呈光芒四
射状。大的如一间屋子,中心挂有玻璃金鱼缸和各类花灯,缸内活鱼金赤璘璘,各类花灯则恰似姿态
万千的奇花异卉盛开。“盒子灯”,号称周村花灯一绝,是一种连锁式花炮组合,形体似中型的蒸笼,
呈盒状,用纸壳分成若干层,小的六七层,大的十几层。有时几十个盒子灯同时从其底部点燃,随着
一层层爆响,闪现出一个个用纸剪成的人物故事,如“哪咤闹海”、“天女散花”等。“百鸟朝凤灯”,
系一种群舞灯,当今多为青年女子表演。表演者上百人,中间一人操纵大型灯车,上面有一只长达两
米的大凤凰傲然挺立在牡丹花丛中,其余人分别手持鸟型灯笼和花瓶灯上下左右前后飞舞,演成百鸟
朝凤的壮景。“车子灯”,又名十二属相灯,表演时由12名男青年推着装饰有12属相造型的车灯,24
名女青年2人一组,高擎云灯绕车穿插起舞,令人眼花缭乱,景象蔚为壮观。

传统花灯中还有走马灯、四蟹水族灯、动物灯、各种脸谱灯、风趣幽默灯、活动机关灯、工商行
业宣传灯及各种草灯、益虫灯组等;戏灯、谜灯也是淄博灯会上传统的花灯项目。在临淄区的皇城乡,
还有一种很有特色的传统大型围棚式花灯,叫“九曲黄河灯”,亦名“八卦阵灯”。其灯棚布置在村
头、河滩等空旷地上,内有9条迂回曲折的灯廊,共306个方格,观者入门须循规观赏,不得停顿或折
回。九曲十八弯的灯丛中灯光摇曳,人行其中,犹入梦幻迷宫,别有风趣。
淄博灯会上有些灯既是花灯,又属杂耍节目,如狮子灯、芯子灯、龙灯等。其中龙灯可分为卧龙
翻身灯、云龙灯和火龙灯三种,在省内都很有名气。火龙灯为博山特有,表演时两条火龙在带环宝珠
戏引下狂舞,名曰“二龙戏珠”;龙口不时喷出一团火球;疾行时如风驰电掣而来;“打场”时,龙
身盘旋而上数米高的大树,令人叫绝。
由于机械工业和电力、电子工业的发展,传统的淄博花灯在制作上也趋向现代化。原来用人力推
拉和装有简单机关的花灯,逐渐向机械化、电动化发展。近年来的灯会上,不少单位把大汽车装潢上
五光十色的霓虹灯,用彩灯组成画面或展现各种花样图像,安装上电动自控器,使灯光自动变幻,群
众称之为彩车灯。大街上的彩色灯门、灯亭、灯阁、灯棚等高大装饰物,花样也日益翻新,不仅电动
化、自控化,还塑造上电动的人物故事、灯戏、灯谜。至于那些小型电动灯更是五花八门,各有千秋。
表现内容除了神话传说、人物故事外,还有许多来源于现实生活的题材。
丰富多彩的传统民间表演艺术、杂耍节目(在博山等地群众俗称扮玩),在淄博也有悠久的历史,
这也是淄博灯会的突出特色。它们大致可分四类。一是芯子类,其中有单人芯子、双人芯子、多人芯
子、车芯子、桌芯子、抬芯子等。芯子也起源于周村,现在已发展到其他区县,是省内独树一帜的民
间表演艺术。近年来,人们把过去的“车芯子”、“桌芯子”、“双人芯子”等,装制上各种型色的
彩灯,使其升华为“芯子灯”,把装扮得惟妙惟肖的仙童玉女高高擎起,使他们在半空中披霞映辉,
歌舞游弋。二是杂耍类,包括狮子舞、狮豹舞、高跷、旱船、跑驴、扑蝴蝶、腰鼓舞等。周村的“狮
子舞”相当有名,50年代曾参加华东地区在上海举行的歌舞会演;博山的“狮子”能上下跳跃三张叠
在一起的八仙桌,并在八仙桌子腿上作各种惊险动作。三是锣鼓类,以博山锣鼓和淄川商家大鼓为代
表。博山锣鼓是扮玩队伍行进和表演时的伴奏乐,是由若干锣鼓段联缀而成的结构完整的民间打击乐
组合。常用的锣鼓牌子达30多种。演奏时气势磅礴、节奏多变、音乐浑厚、欢快起伏,极受当地群众
喜爱。四是武术类。武术原多为在灯会上为芯子杂耍等玩艺开路、打场子和护卫,近年来成为灯会上
单独表演节目。

建国后,特别近几年来,灯会已由民间自发性的分散活动逐渐发展成为有组织有领导的大型群众
文化娱乐活动。范围由原来的周村、博山发展到张店、淄川、临淄、桓台等区县,并形成各自的风格
特点。1986年,淄博市统一举行了全市首届元宵灯会。这次灯会为期3天,重点展区设在山东铝厂、
博山、张店、周村等地。山东铝厂的灯展区是传统花灯发展成的现代花灯样板区,荟萃了淄博现代花
灯的精华。中心灯区在西山广场,元宵之夜灯海如昼。两个入口处的高大门柱上四条巨龙盘旋飞腾,
喷云吐雾;彩门顶端虎灯高踞,啸声如风;场内近百台具有高超现代技艺的活动彩灯、各种动物灯,
成排、成组、成片;还有各种吉庆有余灯(鱼灯)、万象更新灯(象灯)、熊猫灯,为世界和平年专
做的和平鸽灯、和平万岁灯、和平卫士灯等。取材于古代和现代社会生活的各种戏灯,如八仙过海、
唐老鸭参加交易会、计划生育好、铝城新貌等,既有浓郁鲜明的民族和地方特色,又有强烈的时代感
和现实意义,将娱乐性、知识性和科学性融为一体,吸引无数观赏者凝目驻足,留连忘返。
在张店市区中心路上,人如潮涌,数十辆彩车组成的车队,宛如一条金色的长龙;以市博物馆为
中心,周围的高大建筑物被五彩缤纷的彩灯点缀成一座座轮廓鲜明的灯楼,交替明灭的霓虹灯显示出
现代城市的节奏;随着礼花腾空、鞭炮齐鸣,几十台杂耍节目相继登场,竞相献技。其中有精美的芯
子,如“嫦娥奔月”、“凌波仙子”;有扮演水泊梁山108条好汉的大型高跷队;还有精彩的武术表
演和杂耍等,使元宵灯会异彩纷呈,高潮迭起。
博山和周村的花灯展区,不但在过去传统基础上有很大创新与发展,而且还各自突出了本地的特
长与特点。在博山以福门桥为中心矗起一座座彩门,最引人注目的是横跨孝妇河两岸的“鹊桥相会”。
在《天仙配》的乐曲中,牛郎和织女分别从象征彩虹的拱桥两端一次次升起,在桥顶相会,表达出人
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西冶街搭起遮星蔽月的灯棚,街中悬挂的大型“琉璃宝石吊灯”流金溢彩,巧
夺天工。在周村,彩绸扎成的过街灯棚将著名的“三街一场”装饰一新;9座造型不凡、新颖别致的
彩色灯楼,60多个大中型灯组,难以数计的小型工艺灯、草灯,为古老的“花灯之村”增添无限妩媚。
1986年淄博首届元宵灯会上有500多名中外贵宾慕名前来观赏;全国30多家新闻单位的100多名记
者来淄博进行采访,各报在灯会前后刊登了150多篇有关灯会的报道;中央电视台还几次播出淄博元
宵灯会的专题片。现代淄博灯会已远远超出民间文化娱乐活动本身的意义。

【胡集书会】 惠民县城东南71华里的胡家集村,有一个历史悠久的灯节书会。每年农历正月十
五日灯节之前,各地说书艺人长途跋涉赶来聚会,畅叙友情,各续师承,拜师收徒,祭奠亡者,竞技
卖艺。年年如此,代代相传,形成了传统性的艺坛灯节书会。
书会分“前节”、“正节”、“偏节”3个段落。所谓“前节”,就是农历正月十二日胡家集大
集日之前,较远的艺人为了不误集日聚会,提前几天赶来,先在周围村中演唱。十二日至十六日是书
会的鼎盛期,演价较高。十七日至二十一日谓“偏节”,演价较低。
艺人主要是来自山东各地、河北省南部各县,尤以惠民、德州、济南、淄博、烟台等地及河北省
的沧州地区最多。也有的来自江苏、河南、黑龙江等省。据载,书会鼎盛时艺人多达四、五百档,演
员上千人。表演的艺术形式有西河大鼓、渤海大鼓、木板大鼓、山东快书、渔鼓书、平词、扬琴、毛
竹板等,并有当地的跑龙灯、扭秧歌、踩高跷、踩芯子、杂耍、武术、戏曲等民间传统项目,交相映
辉,绚丽多彩。内容有古典传统剧目,有现代应时新书,新老结合,相得益彰。
书会的来历说法各异,主要有以下3种:1.说胡家集是鲁北有名的大集镇,农历正月十二日是这
一带春节后的第一个大集,方圆数十里的群众为了欢度元宵佳节,都来买办灯节用品,为灯节书会提
供了群众基础。这一带的群众素有春节之后、灯节期间大搞民间娱乐的习惯和爱听说书唱戏的传统,
艺人来此卖艺,自然得到好价钱。这种需求相依的传统习惯,使灯节书会得以形成。2.据史书记载,
宋末,灯节书会在棣州城(清属武定府,现是惠民县城)早已形成。元初,蒙古军入境,为避战乱,
由州城迁至此,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3.说在很久以前,一南方渔鼓艺人和一北方的大鼓艺人在
此相逢,争相卖艺,互不服气,相持数日不见分晓,双方便立下战表,言定明年在此再比高低。第二
年,各自邀来更多的高手相争。如此多年,艺人逐年增加,观众越来越多,形成了相争卖艺的热闹场
所。后来,双方意识到来此献艺是好事,争比高下有害无益,遂言归于好,并立下盟约,定下规矩,
年年聚会,交流技艺,沿袭至今。
胡集书会曾有以下规章:①说书艺人,每年春节以后,至此聚会拜年,畅谈友情。②交换书目,
交流技艺。③凡新收徒弟由亲师率领,向艺人们排辈,拜访相识。④对违章艺人,在此办理教训、惩
罚、开除等事宜。⑤祭祀去世的德高望重的艺人,行称“望空”。⑥书行长辈,对艺人之间不睦之事,
评理说合、排难解纷,以求书行团结。

胡集书会在“文革”时一度冷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又重放异彩,更加兴盛。近年来,农历
正月十二日这天,胡家集人山人海,鞭炮齐鸣,鼓乐四起,成千上万的群众,身着节日的盛装,把一
档档艺人围得水泄不通。艺人们精湛的表演,博得掌声四起,笑声不绝,这边喝彩,那边叫好,人流
时而东聚,时而西拥,偌大个广场,恰似一片欢腾的海洋。入夜时分,各村灯光点点,竹板啪啪,鼓
声咚咚,伴随着皎洁的月亮,欢度元宵佳节。
胡集书会已闻名全国,曲坛名流更是赞叹不已。中国曲艺家学会副主席、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刘
兰芳,全国著名相声演员姜昆、唐杰中及山东快书著名演员、《武松传》改编、演播者孙镇业等先后
到会即兴表演。山东广播电台、电视台、画报社、大众日报社等单位多次采访、报道,胡集书会的名
声越来越大。

【潍坊国际风筝会】潍坊风筝以其古朴典雅、工艺精湛而誉满全国,蜚声海外。早在明代,潍坊
风筝就普及于民间。明末清初,潍县的“蝙蝠”、“祥福”、“福禄寿”、“福字灯”风筝曾进入宫
廷。扎放风筝作为民间风俗相沿至今,久盛不衰。
潍坊风筝有几个流派,城乡各有特点。城区风筝精巧细致,以国画传统技法绘制图案,形象活脱,
造型优美。乡间风筝以杨家埠最为著名,其特点是把制作木板年画的工艺移植到风筝上,色彩强烈、
装饰性强,风格与年画基本相同。
潍坊风筝的四大代表作为龙头蜈蚣、鹰、仙鹤童子和雷震子。其中“串式龙头蜈蚣”长百余米,
由龙头、躯干、龙尾3部分数十节立体部件组成。放飞时在空中蠕动腾飞,状似喷云吐雾,蔚为壮观。
潍坊风筝原为自制自放,或馈赠亲友。后来逐渐发展为商品,1988年年产50余万只,行销海内外。
1984年2月,根据美国风筝协会会长钱大卫的建议,潍坊市成立了风筝协会,并规定每年的4月1~5日,
举办潍坊国际风筝会。1985年1月又将4月1日定为潍坊风筝节。
1984~1988年连续举办了五届潍坊国际风筝会。
每年4月1日,潍坊市到处彩旗飘动,喜气洋洋。中央及省、市领导人,中外代表队,来宾和观众
数万人参加开幕式。开幕式上钟鼓长鸣、礼炮轰响、彩球腾空、银鸽展翅。青年男女欢快地跳起传统
的民间歌舞,喜迎来宾。风筝会最盛时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几十个代表队和国内20多个省市代表队
参赛,有上千只各式风筝参加放飞表演。
4月2日,放飞表演赛在长空万里,白云悠悠的潍北海滩上进行。碧空中,软翅、硬翅、板式、筒
式、长串式各类中外风格的风筝竞相争巧斗奇。那蜿蜒游动的串式风筝,犹如巨大彩带,高挂天际;
满天蜻蜓、蝴蝶、春燕、雄鹰、老虎、唐老鸭、牛郎织女及花鸟虫鱼等各式风筝飞舞长空,争高斗巧,
活灵活现。观看放飞表演的中外游客最多时达20余万人。

在每年的风筝会上,都要评比世界风筝“十绝”。1987年举行的第四届潍坊国际风筝会上,潍坊
队康立本的“龙飞凤舞”风筝被评为“十绝”之一。在1986、1988两届全国风筝邀请赛中,潍坊队均
荣获团体总分第一名。
潍坊国际风筝会是加强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友谊合作的桥梁。风筝会期间,一般还要举办风
筝展销会,工艺品展销会、书画展及丰富多彩的民俗旅游活动。国际友人借风筝会之机,不仅可以体
察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传统文化及淳厚的乡土民风,而且可以进行经济技术交流活动。
鉴于潍坊市在世界风筝艺术和活动中的地位,1988年4月1日,第五届潍坊国际风筝会主席团会议,
正式定名潍坊为“世界风筝都”。

【邹平黄山药会】 旧时,惠民地区各县多建有“药王庙”。各药王庙一般每逢农历四月二十八
日药王(孙思邈)生日时兴庙会。在各地的药王庙会上,市面通常有药材交易。其中影响深远的药市
会当属邹平县的“黄山药会”。
黄山位于邹平县城东南近郊,状若伏虎,因山披黄土而名“黄山”。昔日,山上苍松翠柏,溪水
潺潺,盛产药材。清顺治十八年的《邹平县志》上,就有“历代黄山产药之属三十余种”的记载。唐、
宋时,该山曾建有“紫薇观”,有道士居此采药炼丹。每年农历四月采药旺季,常有到此采药的药农
至观中歇息并交换药材。金代以后,紫薇观改建为庙宇,至明清两朝,山上庙宇又得到重修和扩建。
黄山庙宇一般每年农历四月初一至四月十五开庙门,接纳香客游人。四月初八为黄山香火最盛之
日。久而久之,形成了黄山一年一度四月初八举行的盛大庙会。
黄山庙会兴起后,人们到这里交换买卖药材的越来越多。黄山庙会也逐渐以“黄山药会”之名远
扬四方。
黄山药会在明清时达到十分繁盛的地步。清康熙年间的邹平知县刘元慧曾有“每岁四月初八日,
(黄山)香火甚盛,客贾辐辏,阛阓殷然,……境中仕女及邻邑、邻郡毕至,数百年久称盛会”的记
载。药市最盛时,从山下鄢家庄延伸至县城老东门,长达数里。后来省内外一些著名的药店,如济南
的“宏济堂”、青岛的“宏仁堂”、北京的“同仁堂”等以及河南、河北、江苏、四川、贵州、云南、
广东等省的一些药商也前来收购药材并推销各种成药。由于药市的繁盛,各地经营其他物品的客商及
各路民间艺人也纷纷被吸引前来赶会,至清末民初,黄山庙会已形成了以药材交易为主,兼有针篦、
铁器、木器、杂货交易,并有一定娱乐内容的大型物资交易盛会。

1937年日本侵华后,因兵荒马乱,黄山庙宇及山上林木被毁坏殆尽,溪水断流,传统的“黄山药
会”也被迫中止。50年代初期黄山药会一度恢复,但盛况已大不如前。
现在药材虽已划归国营药材公司经营,但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各地药农仍齐集邹平大集或邹平县
药材公司从事药材交易。

【无棣赛牛(驴)会】无棣县为山东渤海黑牛和德州大驴产区之一。为了促进渤海黑牛和德州驴
生产基地建设,自1982年以来,该县年年举办赛牛(驴)会。大型会设在该县大山镇,中小型会设在
基地乡和基地村。
大山镇,位于无棣城北30公里许。此镇工商发达,自古以来是“四方商贾,群萃而错处”之地,
历年10月有农贸会,又是鲁北一带的大型牲畜交易市场,盛期与会者多达3万余人。自1982年开始,赛
牛(驴)会就在这农贸会上举行。
赛牛(驴)会一般由县长主持。参加赛牛(驴)会的有全国良种牛育种委员会成员,有省、地农
业厅局负责人,有省农大、莱阳农学院、省畜牧学校的专家、教授,有各乡(镇)长和外县来宾。届
时牧民们牵着各乡(镇)选出的优良牛(驴),高高兴兴来到大山镇。赛牛(驴)会上,人山人海,
鞭炮齐鸣,牛(驴)披红戴花,牵进会场。比个头、比外貌、比毛色、比繁殖,按标准评出一、二、
三等3个牛(驴)群。由专家、教授鉴定,县政府颁奖,逐一拍照。赛牛(驴)会上,牧民们互相切
磋,交流经验,专家、教授、来宾亲自指导,形式多样,生动活泼。评比之后,警车、宣传车开道,
牧民们牵牛(驴)绕农贸会游行,声势颇为壮观。
经过赛牛(驴)会,在群众中形成了养黑牛热、养德州驴热;渤海黑牛、德州驴基地,由会前的
3个乡发展到7个乡。全县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繁育体系。1987年全县存养渤海黑牛达19400头,1985年
全县存养驴10900头,近两年来提供商品牛6000多头,年出口牛500头。黑牛基地村顾什,6年来养牛增
长了10倍,畜牧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50%。

【菏泽牡丹花会】菏泽古称曹州,栽培牡丹历史悠久。明、清为鼎盛时期,常有“曹南牡丹甲于
海内”,“曹州牡丹甲于齐鲁”之誉。当时牡丹种植集中在菏泽城东、南、北3面,约有数百村,牡
丹田连阡接陌,花园星罗棋布。每当仲春花发,艳若蒸霞。车马云集,观赏游人数以万计,迁客、骚
人兴会于此,花会鼎沸,其乐无穷。
建国后,菏泽牡丹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新发展。以赵楼、李集、王梨庄3个行政村为主要栽培基
地,方圆十几里,村村建花园,户户植牡丹,花田阡陌纵横,面积达7000余亩,800多万株,居全国之
首。花色品种480多个,品种之多为世界之冠。1982年这里还兴建了面积为1200亩的“曹州牡丹园”和
以编制林艺动物造型为特色的“古今园”,以培育传统品种为主的“百花园”。三园各具特色,交相
辉映,成为菏泽牡丹的观赏、游览、交流中心。

每逢“谷雨”花节,百花竞放,黄、红、兰、白、黑、绿、紫、粉8大色牡丹千姿百态,成为花
的海洋,招来游人如潮。由菏泽汽车站、宾馆、旅社通往花乡的数十辆专车,满载游客往返如梭;郑
州、徐州、商丘、兖州及本地区十几个县的直达“曹州牡丹园”的专车络绎不绝。全国各地的刺绣艺
人、印染设计师、工艺美术工作者、画家、作家、记者、摄影师、美术学院的师生及当地机关干部、
工人、学生、幼儿园的小朋友纷纷云集花乡。人海与花海融为一体,花间的小径上,赏花人流犹如长
龙。“曹州牡丹园”前的广场及通往“古今园”、“百花园”长达5华里公路的两侧自然形成了花市,
五彩缤纷,姹紫嫣红。这就是一年一度的菏泽牡丹花会。
花会给菏泽地区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自1985年以来,观赏菏泽牡丹的游客近300万
人,其中外宾和港澳台胞近千人,推动了本地区旅游业的发展。1985~1989年,仅牡丹园门票收入一
项就达58万余元。1985~1987年菏泽牡丹销售量近30万株,牡丹园直接收入达2489万元。花会期间,地
区的工交、财贸系统在这里举办各类交易会、订货会和经济协作洽谈会。这些活动为富民兴菏起了积
极作用。从1985年以来,牡丹花会产生经济效益累计达3亿元。

【成武斗鸡会】斗鸡是一项古老的娱乐活动。公元前269年,因宋国违背北杏之盟,齐桓公召集
诸侯讨伐,曾筑台斗鸡庆祝胜利。据成武县志记载,斗鸡台在县城西北角一里许,文亭山后。成武县
民间有各种斗鸡传说和《斗鸡台怀古》乐曲流传。
成武县一带盛行斗鸡赛,春节比赛时,围观者多达千余人。斗鸡比赛所用之鸡,是一种玩赏型珍
贵鸡种——咬鸡。这种鸡雄性生性好斗,且鸣声浑厚宏亮,酷似豫剧中的黑脸唱腔,深受当地人喜爱。
因而竞相饲养,历代不衰。
咬鸡体型紧凑,毛稀薄,类鸵鸟,腿高而粗壮,肌肉发达,颈长而有力,昂首捕食可高达一米,
引颈长鸣,声传数里。头小冠平,肉髯单垂,嘴尖如鹰,呆而不笨,丑而不俗。青黑紫红羽毛者居多,
五白一黑(白嘴、白眼、白腿、白边翅、白尾根,黑羽毛)者最佳。成年公鸡一般每只3.5~5.5公斤,
母鸡3~4公斤,年产蛋30枚左右,孵化率较低。
斗鸡是一项健康有益的活动,曾被视为有闲阶级的消遣而一度中止。近年来迅速恢复,成武县体
委建立了斗鸡协会,多次组织斗鸡活动。

【集市】古时日中为市,有人解释“集”是“人与物相聚会”。今山东各地均称之为集。到集上
买卖名曰“赶集”、“上集”。无急要事而到集上,见可买的就买点,称为“逛集”、“赶闲集”。
集市结束曰“散集”。

集有期,约定俗成,或单日,或双日,或“二、八”、“三、七”、“四、六”。至期曰“逢集”。
大集全天,小集午后即散,更有特例如旧时的蓬莱城集,起五更赶集,天不明成市,天明不久即散集,
人称为“鬼集”,相沿年久而不变。微山县南阳镇上有一个小集,“早市”在黎明之前、“夜市”在
午夜时分,白日反而无市,这在当地也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人能作出解释,都只能说:“从古辈就是
这样的”。
集上按行业设“市”、“行”,各“市”各“行”都有固定集中营业区域,以致城镇的一些村、
街多有以“市”为名的。旧黄县城内就有“豆市”、“枣市”、“鱼市街”等村名和街名。大集“市”、
“行”极多,常见的有粮食市、柴草市、蔬菜水果市,鸡、鸭、鹅、兔、猪、羊、骡、马、牛、驴也
各有市。
经营大牲畜的骡马市比较特殊。买卖双方必靠牙行“经纪人”(俗称“经纪”、“驴经纪”)从
中说合方能成交,经纪人都有丰富的相牛相马经验,买卖说成,经纪人从卖方货价中抽取佣金,名为
“杀头子钱”,买方则需请吃请喝。微山县南阳镇的野鸭市,只有“早市”与“夜市”,市场设在镇
上小街两旁,买卖都在昏昏的灯影下进行,做熟的野鸭统摆在荷叶上,不论秤也不论个,论“连”,
“对鸭”两只一连,“四鸭”四只一连,“三鸭”三只一连,“六鸭”也叫“孤鸭”、“张鸭子”,
六只一连。此外还有鱼市、鸡蛋市、破烂市等等。
其他如木器行、铁器行、缸瓦市、条货市、笤帚苇席市、花鸟金鱼市,名目很多。每逢集日饮食
行临时设摊,当地名吃、小吃荟萃。
每年进入阴历腊月, 人们开始置办年货, 此时集市一变而为“年货市场”,人称“腊月集”。
“腊月集”上除日常消费品如新衣、新帽、布匹、百货、食品等等种类与数量都大大增加之外,又有
一些新市出现,如画棚、爆仗市,窗花、对联、门笺市,年货市等。
交通要道或有生产、生活必需物资可买卖的地方,往往形成大集,省内的周村、平阴、莱西水沟
头、莱州沙河镇等地的大集沟通数省,一集有10万之众。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商品经济的
发展,中、小城镇、交通要道和大城市近郊,又形成了众多的农副产品贸易市场和各类专业批发市场。
这些市场有的多达数千摊位,日上市几十万人,成为沟通城乡及地区之间物资交流的重要渠道。

【周村大集】周村大集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明代天启初年,周村设有羊毛店、皮革店、棉花
店,交易颇盛,周村集市已经初具规模。明末清初,周村集市获得长足发展,为“商贾辐辏之处”,
列长山县集市之首。那时,周村大集不仅经销附近诸县生产的蚕茧、棉花、土布、粮食、陶瓷等产品,
还销售上海、四川、河南及东北等地的产品。从烟台进口的南洋商品也运到周村集散。一时间,车马
纷纷,商贾云集,“天下之货聚焉”。不久,周村就以“旱码头”和“齐鲁间巨镇”而著称。清末及
民国初年,“周村大集”愈加繁荣。贸易鼎盛时期,其繁荣景象“驾乎省垣而上”。被称为“山东唯
一市场”。当时流传着谚语:“金周村,银潍县”,“博山日进斗金,不如周村一个时辰”。这是对
当年周村大集财源茂盛景象的生动写照。

新中国建立后,古老的周村大集又焕发出青春活力。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周村大集面
貌日新月异,布局日臻合理。以“东街”为主的轻纺专业市场,是省内著名的纺织品批发市场,来自
广州、浙江、福建、上海、福州、河北等省市的60多家和省内各地的330多家批发户在这里设点批发,
主要销往济南以东各市县。1987年纺织品成交额达12691万元。“周村新市场”是1987年启用的最长的
周村大集街市,号称三里长街,它适应集市贸易的迅速发展,解决了摊多人挤,旧街市难以容纳的矛
盾。另外还有均匀分布于城区东西南北中的8个农贸市场。逢农历“四、九”大集日,各条街道人群
如潮,川流不息,5000多个固定摊位摆列着各式各样货品,并有推车的、挑担的、提篮的流动叫卖,
大有“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的气势。高峰期每日上集人数可达80多万人。1987年周村大集贸易
成交总额1.4亿多元。近年来,周村地区又流传起一句谚语:“昔日周村一个集,比不上今日半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