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庆习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063&A=20&rec=72&run=13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是民间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
“喝了腊八粥,就把年来数”。腊月初八过后,开始忙年。家家户户择吉日进行卫生大扫除,俗
称“扫屋”,以示辞旧迎新。做新衣,办年货。商店、集市百货丛集,销售额较平日增加数倍。购置
器用务必新添碗筷,寓意增添人口;羹肴必备鸡、鱼,意求“年年大吉”、“连年有余”;必蒸年糕,
做豆腐,以借“年高”、“都福”谐音,祈求“年年高”,全家幸福;家家蒸饽饽(馍馍),鲁中地
区则做团圆饼,取意“合家团圆”;鲁东地区用多种原料制做“合菜”,红、白、绿相间,鲜美可口,
象征丰满吉祥,全家和睦。
除夕,家家户户在欣喜之中贴对联(服孝期内只贴紫对联)、过门笺、糊窗户、贴窗花、裱糊灯
笼,并着意倒贴一个福字,寓意“福到”。打满一缸水,抱足三日柴。柴多是豆秸、芝麻秸,有“芝
麻秸,当大官;豆秸棒,年年旺”之说。下午男子衣帽整齐,到墓地上坟,或请祖先亡灵回家过年,
奠后,放鞭炮庆贺。傍晚,提着灯笼供品到街头接“财神”。大门,二门放置栏门棍,亦有门旁插桃
枝者,以示防邪魔鬼崇入宅。院内撒谷草,意为备财神、祖先喂马。入夜,秉烛焚香,灯光通明,通
夜不眠,称“守岁”。旧时农民为躲债外出,俗称“藏年”。除夕之夜,家人团圆,欢欢乐乐。午夜
子时,长辈带领子孙祭天地、祀祖宗,保佑老小平安。潍坊西部地区,女主人同时在灶王像前祭奠,
口诵:“清晨起来把门开,明堂蜡烛照起来,财神爷爷上面坐,金银财宝两边排。刘海就是送仙子,
沥沥拉拉撒金钱。一撒金,二撒银,三撒骡马一大群,四撒老人寿限大,五撒举人和翰林,弥陀佛!”
虽然迷信色彩较浓,但祈求平安幸福之情尽致。纸马发过之后,全家老小,围坐炕头,喝团圆酒(有
在上半夜者),吃年夜饭,多为素馅水饺。饺子里要照家庭人数或用六个铜钱(现为硬币)包到饺子
里,谁吃到带钱的饺子多就意味谁的福气大,来年发财。鲁中一带常包花生、枣、栗子。祈求早得子,
人丁兴旺。 煮饺子不拉风箱, 保持年夜肃静。年夜要说吉利话。如,饺子煮破了不说“破”,而说
“挣了”;饽饽裂了不言“裂”,而说“笑了”,俗话说“过年话”。饭后晚辈给长辈叩头拜年,长
辈向晚辈分发叩头钱,称“压岁钱”。拜年要尽早,天亮前结束。现年初一城乡均以互相问候祝福代
替叩头之风。近些年来,传统的春节礼俗已大大简化、淡化,多数家庭以看电视节目代替守岁,以走
访致意表示拜年,时代色彩明显增强。

初二,放鞭炮,谓“开市”,男女劳作不在禁忌。开始带上礼品走亲戚。旧时称“正月礼,薄起
纸”,现时日趋礼厚。走亲戚旧有“初二姥娘,初三姑,初四初五看丈母”,也有“初三姥娘初四姑,
初五初六看丈母”之俗。现多为“初二初三先丈母,初四初五再看姑”。且走亲戚之风见盛。同时,
各种民间文艺如杂耍、高跷、旱船、龙灯、狮包、小戏等开始演出,节日气氛直延续到正月底。
建国后,国家规定春节为法定节日,各行各业放假3天,并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活动,祭拜
神灵等迷信活动渐趋淘汰,但欢乐气氛有增无减。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也称正月十五。城镇及平原地区居民吃元宵盛行,象征举
家团圆;乡间则饮酒吃饺子,合家团聚,共享天伦之乐。
元宵节,俗称“灯节”,包括正月十四至十六日,各街衢市肆,多张灯火,举办龙灯会,并有弄
彩龙、旱船、高跷、小毛驴、车子灯等民间文娱活动。尤以德州、淄博灯会为盛。沿街灯火辉煌,火
树银花,五彩缤纷,观众争相观看,叫做“闹元宵”。在乡间,有照灯之俗,晚上家家上灯,并提灯
四照,意为不生虫孳;若三晚无风为“收灯”,象征五谷丰登。白天就地登台,唱小戏,演杂耍,一
派节日气氛。
近年来,城镇多组织文艺队沿街公演,晚间举办彩灯,焰火晚会,锣鼓鞭炮齐鸣,宛如白昼,热
热闹闹,深夜方止。农村则集资购买或自制焰火,居街燃放,高声祝福。闹元宵之俗,年盛一年。时
下,以淄博市的元宵灯会最盛,已成为与国际、国内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

【二月二】俗称“二月二,龙抬头”。民间称二月二为龙抬头日,或称“青龙节”、“春龙节”。
一则意为百虫复苏、适宜耕作;一则龙主雨水,祈求雨足年丰。是日早起,农户家家在院内、街门口
和场院,以草木灰划地作大圆圈,俗称“打圈子”。圈内画“十”字,放五谷;圈外画梯子,叫“上
粮”,意祈五谷丰登。此俗沿袭至70年代。是日,城乡居民习炒食黄豆、黑豆、地瓜块、年糕块,叫
做吃“蝎豆”,寓炒死蝎类毒豆以除害之意,此俗历久不衰。鲁西南一带农民这天多休息,改善生活,
俗称:“二月二,不干活,做下来,吃大馍。”

【清明节】清明前一日为“寒食”节,旧时人们多食冷饭,民间传说寒食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晋国
的介之推被火焚于绵山。前两日为“一百五,添坟土”的日子,称“春祭”,以示对祖先的悼念。所
以民间又称清明节为“鬼节”。现在机关、学校、工厂多组织青少年到烈士陵园祭扫烈士墓,进行革
命传统教育。

清明节早上吃鸡蛋、单饼,喝麦仁,玉米或高粱米稀饭。人们头戴柳枝、松枝郊游,称“踏青”。
祈求一年不生脚疾。此俗沿袭至今。鲁北、胶东等地清明这天常用小米饭,玉米饼喂牛、骡、马等大
家畜。以犒赏其一年的辛劳,有“打一千,骂一万,清明节,管顿饭”之说。
旧时, 境内居民清明节盛行荡秋千。 秋千有两种,一种为前后摆动的秋千;一种为形似伞状的
“转秋千”。尤以转秋千为佳。打秋千者多为青少年女子,穿红着绿,各展技能;有“童子拜观音”、
“鸭子凫水”、“凤凰展翅”、“二郎担山”、“猴子坐大殿”等,彩带纷飞,翩翩起舞。此俗在乡
间至今犹存。
放风筝,是境内居民清明时节传统的活动习俗。清明放风筝,以潍坊最为有名。自1984年4月1日
潍坊风筝会以来,潍坊被誉为“风筝城”,1988年又名为“风筝都”。现在潍坊风筝在扎、糊、绘、
放四个方面均达先进水平,各种风筝造型优美,扎工精细,色彩鲜明,形象逼真,富有民间乡土气息。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
节日早饭吃角黍,俗名“粽子”。一说为了纪念屈原;也有“吃了端午粽,一夏不生病”之说。
是日,家家户户门口窗前插艾蒿,或放于炕席底下,或塞于耳内,意为避邪驱虫。小孩手足系以五色
线,或胸前戴有内装雄黄、艾叶等驱虫物的“香荷包”,此俗现今山区尚存。成人喝雄黄酒,意为消
瘟避邪,此俗相沿至今。
端午节正值麦收大忙之时,在鲁中地区有看丈母之俗,称为“看夏麦”,并帮助岳家“忙麦”。
麦后,乡村新婚少妇要回娘家“住夏麦”,其间有为婆家成员做布鞋之俗。此俗少数地区至今仍存。
端午节一般没有祭祀活动。唯临朐县有祭蚕姑的仪式。这天在蚕姑像前,供奉鸡蛋水饺,焚香烧纸,
祈求蚕茧丰收。

【夏至节】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民间传统节日。其时,气温升高,作物生长旺盛,急需中耕除
草。农谚说“夏至棉田草,胜似毒蛇咬。”是日,家家吃面条,意为防暑降温,至今仍有“冬至包子
夏至面”之说。胶东等地农家,这天有吃新麦粒的习俗。

【六月六】俗称“晒衣节”。是日,过去人们常把贵重衣物、书籍拿出来晾晒,据说这天晒的衣
服不生虫,旧时寺庙这天晒经书,善男信女们常去观看,以至形成庙会。这时,小麦收打完毕,山东
各地农村居民喜蒸新麦包子、饽饽等食品,供于庭院,祭拜天地。馈赠亲友,俗称“送新”。家家户
户用新麦炒熟磨成粉,用糖水拌合食之,谓之“吃炒面”。

【七月十五】又称“中元节”,是祭祖的日子。俗谓“鬼节”。是日,家家包水饺,备纸香,或
带上瓜果供品上坟祭祖。长岛渔村,济南大明湖,这天晚上放水灯,祭奠水中的死难者。现在,七月
十五大明湖放荷花灯,成为消夏活动。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谓“中秋节”,俗称“过八月十五”,是传统的大节之一,旧有“八月
十五过小年”之说。此时农业年景大局已定,俗有“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太平”之说。庆祝
“中秋节”也有庆贺一年农业丰收的意思。一般家庭都希望在这个节日里家人团圆,外出的家人这天
都赶回家中欢聚。所以,又称“团圆节”。节前城乡居民以月饼馈送亲友,互祝全家团圆。节日晚上,
合家聚宴,酒肴尽丰。一边赏月,一边分食月饼,称为“圆月”,有庆团圆,全家欢乐之意。中秋节
饮食除了月饼以外,晚上要举行家宴。早,午餐也加以改善。
中秋有“蒸月”之俗。50年代,潍坊地区城乡在中秋时节,家家用面蒸做月型食品,谓之“蒸月”。
夜晚,儿童争相端于街心巷口,置放矮凳上,齐声呼喊,谓之“念月”。口诵“念月了,念月了,一
斗麦子一个了”等,洋洋盈耳,邻近接唱,此起彼伏,至深夜为止。“蒸月”之俗至今不衰。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称之重阳节。旧时文人学士于是日登高饮酒、赏菊赋诗。乡间不过此节,
唯境内东部地区,重阳节习惯烧辣萝卜汤,全家共饮,说是可祛百病。谚云:“喝了萝卜汤,全家不
遭殃”。鲁南一带农村过去喜酿菊花酒。各地农民还有以重阳阴晴来占年成的习俗。俗话说:“九九
无雨盼十三,十三不下一冬干”。

【十月一】农历十月初一,俗称“秋祭”、“寒衣节”,民众称为“鬼头日”。农村居民有上坟
祭祖遗俗。出嫁妇女仍依旧例,回娘家祭祀已故长辈。
是时,农事已了,旧时长工下工,同主人议定辞留合同。建国后,居民多于是日改善生活,庆贺
丰收。

【冬至】 意为寒冬已到。是日上坟祭祖,吃水饺,有“冬至扁食(水饺)夏至汤(面条)”之
说。旧时家长在冬至宴请私塾教师,一则表示对教师的敬意;二是商定聘酬事宜,称为“定学局”。

【腊八】农历腊月初八,俗称“腊八日”。境内居民,多于是日晨喝“腊八粥”(腊八粥以多种
杂粮加大枣花生米等熬煮而成)。城乡居民喜于是日做腊八蒜,以备春节食用。即以醋浸蒜,取其酸
辣味浓,也叫“腊八醋”。传统习俗认为腊八是济贫的日子,俗语说:“腊八腊八,冻死叫化。”这
天,无论贫富之家,只要叫化子上门,有求必应。旧时,和尚、尼姑、道士也于是日纷纷赴各村化缘,
居民乐于施舍。

【辞灶】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旧俗为送灶君上天禀报的日子,故称“辞灶”。又因时近春节,故
又称“小过年”。旧时,民间多买些麦芽糖果,于是日晚间供奉灶君,烧纸马送灶王上天,祈求灶君
受用糖果之后,“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然后,全家分食供品糖果。现在送灶之俗已不存在,
仅存买糖分食之俗。山东各地有从过小年这日之后,开始打扫卫生的习俗,一般是全家动手,把家具
等全部搬到院子里,彻底清扫一遍,锅碗瓢盆擦拭一新,家家户户窗明几净。此俗始于周代,历史悠
久,相沿不衰。

【节日禁忌】高青县一带,民俗认为甲子年是“灾年”。在夏历甲子年的八月初一到十五,全县
自西而东流行“过小年”之风,意思是让甲子年早过去,避免不幸。也有人说甲子年是寡妇年,忌结
婚,结婚是要死丈夫的。一年两个立春日,也忌结婚,据说“一年两个春,死了丈夫断了根。”临沂
地区则忌在没有立春日的年头结婚。1987年为夏历丁卯年,闰六月,正逢一年两个春,而戊辰年就没
有立春日,所以适龄青年男女多提前在丁卯年秋后举行婚礼。春节期间,禁忌最多。除夕晚间忌叫小
孩的乳名,一是怕重了祖先的讳,二是怕死者把小孩叫去。腊月三十忌骂人,忌说不吉利的话,忌把
药渣之类留在家里过年。齐河一带除夕下饺子时,烧火忌拉风箱,怕拉风箱“呛年”。正月初一各地
都不准说脏话、气话和不吉利的话,忌说死、断、坏之类的字眼。破了称为“挣了”,完了称为“好
了”,鲁西地区初一的饺子不能下破,下破了就是不囫囵,不吉利,饺子贴到锅边上也不揭,怕弄破
了。胶东地区却要故意下破几个,并问答:“挣了没有?”“挣了!”以讨吉利。正月初一忌说“死
了”,如果有人在这天病故,要谎称是初二死的。有些地方正月初五忌出门,初八、初十忌动碾磨。
正月十五,有的地方新媳妇要回娘家躲灯,有的地方则忌见娘家的灯。二月二忌动针线,说怕伤了龙
眼。八月十五新媳妇忌在娘家过节,犯忌对婆婆有妨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