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063&A=20&rec=7&run=13

【潍坊市】位于山东半岛西部,是1983年组建的地级省辖市。现辖潍城、坊子、寒亭3个区,青
州、诸城2个市,昌邑、高密、安丘、五莲、临朐、昌乐、寿光7个县。全市总面积1.73万平方公里,
总人口807.8万。其中市区面积1472平方公里,人口107.3万。
潍坊市自然资源比较丰富。境内已探明有开采价值的矿产38种,其中金属矿产7种,黄金储量居
全省第三位。非金属矿产31种,云母石为全省独有,膨润土、硫铁矿、重晶石、氟石岩、硅藻土、石
灰石、珍珠岩、花岗岩等储量均居山东之首。水产资源有鱼、虾、贝等200余种,其中毛蚶产量为全
省第一,虹鳟鱼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10。沿海潮滩有大量的卤水资源埋藏于地下,净储量58亿立
方米,年产原盐150万吨以上,为全国沿海三大盐场之一。
潍坊自古富盐铁之利,手工业素称发达,至明清时更为繁荣。当时的潍县号称有“二百支红炉,
三千铜匠,九千绣花女,十万张织机”,一时曾有“南苏州北潍县”之誉。经过建国后30多年的恢复
和发展,潍坊手工业重新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除五金、纺织之外,民间工艺品生产进一步发展,
建成了百代丽、布玩具、刀剑、古建筑模型、木版年画、风筝、机绣等工艺品生产基地,有1300多个
品种,多为出口商品。其中仅“工艺品之乡”寒亭区,每年就能出口900多种、价值1700多万元的工艺
品。雍容华贵的嵌银漆器,巧夺天工的桃核雕刻,古拙雅朴的仿古青铜器,逗人情趣的布玩具,享有
“抽纱之王”美誉的青州府花边大套,乡土气息浓郁的木版年画等30多个工艺品类,均是潍坊手工工
艺品中的佼佼者。
潍坊近代工业兴起于本世纪初。解放后,特别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改革开放方针的
指导下,潍坊市的工业发展迅速。全市工业企业已发展到2754个,形成以轻纺、机械、电子、化工、
建材为支柱产业,并拥有冶金、煤炭、造纸、皮革、仪表、五金工具、工艺美术等20多个行业的重要
工业基地。1987年全市完成工业产值101.5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11.38%,居全省第三位。企业间
横向经济联合发展较快,全市县属以上横向经济联合体已发展到350个。组建了一批高层次的企业集
团,有山东拖拉机内燃机联合总公司、潍坊多美纺织联合公司、鲁光电子音像集团公司、潍坊计算机
(集团)公司、中国潍坊长城门窗集团公司等8个企业集团。机械、纺织、电子、轻工行业已初具规
模。1979年以来,全市先后有27种产品获国家金、银质奖,148种产品获部优称号,389种产品获省优
称号。近几年来,潍坊市在工业发展中,突出发展了轻工业中的电子行业,其年产值在全省占第二位。
主要产品有录音机、计算机、通讯机和录音机芯等“三机一芯”。其中潍坊计算机厂由自动线生产的
程控交换机为发展我国的通讯联络事业做出了贡献。“华光”系列微型计算机全国闻名。以135计算
机为主体的激光汉字编辑排版系统,在汉字信息处理技术方面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填补了我国电子
计算机编辑排版技术的空白。 潍坊无线电厂现已能生产台式、 便携式、组合式、单双声道、立体声
“冬梅”系列录音机产品40种,年生产能力100万部。潍坊市在振兴经济的同时,积极扩大对外经济
贸易关系。全市从事出口产品生产的工业企业有700余家,出口生产基地11个,出口骨干产品已发展
到17大类、360多个品种,行销世界110多个国家和地区。潍坊市继1986年对外开放后,1987年又被国务
院批准为沿海开放区。近几年来,利用外资、引进技术和对外交往的范围日益扩大。目前,全市利用
外资和引进技术、设备项目累计完成222项,成交额1.24亿美元,建成合资企业12家,补偿贸易项目11
个,加工装配项目6个。已与日本、联邦德国、美国、法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济技术合作
与友好往来关系。
潍坊市南部有蜿蜒起伏的山地、丘陵,中部有土质肥沃的平原、洼地,北部有辽阔的滨海潮滩。
整个市域处于暖温带季风区,气候温和,非常适宜于农、林、牧、渔各业的发展。自古以来,潍坊就
以农业发达著称,是山东省粮食、棉花、烟叶、油料、果品、蔬菜的集中产区。1987年,全市粮食总
产量达43万公斤,农业总产值35.46亿元,其中林、牧、副、渔业的比重由1986年的25.9%上升到27.9%。
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多种经营和农工贸综合发展,菜、肉、蛋、鱼、果等6大商品生产
基地发展较快。1987年,全市蔬菜总产量350万吨,肉类总产量19.15万吨,禽蛋总产量9.48万吨,水产
品产量5.03万吨。农产品商品率达61.2%,农村多种经营总收入46.49亿元。
山川秀丽、风景优美的潍坊市,有比较丰富的旅游资源。市域内有集南北建筑艺术于一体的众多
名胜古迹,如藏有郑板桥书画题刻真迹的十笏园、“康熙风格”的偶园和以宋代著名文学家范仲淹的
名字命名的范公亭,有被称之为“仙景”的云门山、号称“东泰山”的沂山,有被称之为“万卷石书”
的山旺古生物化石宝库,以及稀世珍宝玲珑山魏碑真迹和保护完好的驼山石窟造像,还有被宋代大文
学家苏东坡誉为“奇秀不减雁荡”的五莲山和九仙山。为了充分开发旅游资源,潍坊市以境内主要名
胜古迹为点,开通了一条“千里民俗旅游线”,形成了一个融自然风景、古老文化、民间艺术、乡土
气息于一线的独具风采的旅游景网。闻名世界的潍坊风筝,把精巧的竹篾扎制艺术同中国传统的工笔、
写意画技融为一体,成为给人以美感享受的艺术品。从1984年起,潍坊市每年举办一届国际风筝会。
潍坊市人民政府利用举办国际风筝会这一独特的形式,并以此为突破口,宣传潍坊,促进开放,搞活
经济。从第三届国际风筝会开始,每年均在风筝会期间举办大型工业产品交易会,仅1987年的交易额
即达2.65亿元。使国际风筝会从一项单纯的文化体育交流活动,演变成为文化体育和经济贸易相结合
的国际盛会。1986年,潍坊市人民代表大会把每年的4月1日定为风筝节。1988年第五届潍坊国际风筝
会主席团一致举荐潍坊为“世界风筝都”。潍坊风筝,作为我国民间艺术的瑰丽花束,已成为我国人
民同世界人民进行文化交流和增进友谊的纽带。
【昌邑县】位于山东半岛北部,莱州湾南岸。全县设8镇14乡,总面积1579平方公里,人口64万。
昌邑县资源丰富,水陆交通方便。南部胶济铁路横穿东西,中部有潍石、烟潍两条省级公路通过,北
部沿海有800吨舶位码头1个,构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县内农业,历代都受海水倒灌、潍河泛滥之害。建国前农业生产落后,粮食平均亩产150斤左右。
建国后,通过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根治了潍河,修筑了防潮坝,改造了盐碱地。另外,在种植方
面充分发挥了小麦、玉米、地瓜、棉花、花生等作物的高产优势,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生产得以迅速发展。1987年,粮食平均亩产559斤,总产量达405548吨;棉花总产量达17784吨,比1978
年增长4倍;农业生产总值3.2亿元.农民人均总收入659元,比1978年增加近4倍。
昌邑县的工业发展本着发挥地方优势的原则,30多年来形成了以轻纺为主体兼办其他各业的格局。
工业布局,北部以丝绸业为主,南部以棉织业为主。现有丝绸、棉织、化纤、印染、机械、造纸等30
多种行业。1987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1亿元,比1978年增长4.8倍。列入全县重点考核的20种产品之一的
丝织品,全年完成1243万米,棉布9636万米,针织品折纱线量51吨。县抽纱厂生产的“丽”字牌网扣
获国家银杯奖;28克打字纸、百代丽牌丝绸、缎背绉、麻纱、85002素绸缎、麻袋、原盐、洗精盐、分
割肉、农用碳铵、325号水泥等多种产品,分别被评为部、省优质产品。
昌邑县自古即有“丝绸之乡”之称,养蚕织绸是昌邑县的传统工业。清初传入了“府绸”织造技
术,至乾隆年间又兼织柞绸。一时间境内形成了以柳疃为中心的“丝绸发祥地”,至清末民初达到鼎
盛。其时,柳疃镇周围百里村村有机房,织机不下2万台,从事丝绸织造和贸易的人数近10万之众。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昌邑县的丝绸业得利于改革开放、搞活政策的实施,出现了空前发展的好形
势。1987年有技术、设备先进的县办丝绸厂两家,镇、村办厂发展到68家,共有织机3000多台,年产
丝织品1243万米。产品分绸、缎、绢、纱、绉、锦6大类,花色品种由1978年前的39种增加到120种。其
中的府绸、柳絮绸轻若云烟,和服绸、宝光呢紧密严实,捻线绸、格子呢粗犷大方,缎背绉、软花呢
富有民族特色,甚得国内外客商称誉,远销美、苏、法、印度和东南亚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
量达140万米。1987年全县丝绸总收入达22980万元,其中外贸丝绸收购额为967.1万元。
昌邑县是山东省的重点侨乡之一, 据1987年调查,全县共有华侨、外籍华人和港澳同胞2970户、
139701人,散居在27个国家和地区。他们身居海外,不忘故土,热心支援家乡建设。1956年,旅居印
尼的昌邑、平度籍华侨筹集资金折合人民币30万元,创办了我国北方唯一的一所华侨中学。1959年,
昌邑籍海外华侨联合投资12万元人民币,在卜庄兴办了一座华侨畜牧场。1981年在县城兴建的股份制
华侨刺绣厂,其中一位华侨自认90股,合人民币45万元。
【高密县】位于潍坊市最东端,胶莱河南侧。面积1605平方公里,人口80.1万,辖11镇18乡。地
处平原,胶济铁路横贯中部,南有济青公路,北有青石公路、平日公路纵贯南北,构成了“丰”字形
交通干线骨架。该县水资源总储量5.6亿立方米,水源丰富,水质优良。县境有潍坊至高密11万伏输
电线路通过,全县29处乡镇都已供电,这为高密县工农业生产持续稳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农业是高密县经济的主体。1987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到10.26亿斤,平均亩产1110斤;棉花总产
量3902万斤,平均亩产137斤;全县农业总产值达4.07亿元。30多年来,全县共造林16.77万亩,其中果
园9.52万亩。1987年水果总产量达1672万斤。副业生产项目达200余种,总产值1.95亿元,占农村经济
总收入的39.9%。
解放前,高密县的工业几乎是一片空白,仅县城有4家经营红炉、翻砂、白铁业的小工厂,总计
雇工70余人。 经过建国后30多年的发展, 全县已初步建成以机械、 化工、轻纺为主体的工业体系。
1987年,拥有县、乡(镇)工业企业204处,职工3.82万人,工业总产值达到7.55亿元。全县主要工业
产品上千种,其中春雨牌5 T—450型脱粒机为部优产品,并已打入国际市场;华光牌农用碳酸氢氨在
1983年全国质量统检中名列第六,被评为化工部优质产品;夜鹰牌甲级胎面再生胶在1982年全国质量
统检中名列第一,获部优、省优称号;1980年研制成功的重型轮胎气门芯和气门嘴,填补了我国工业
产品中的一项空白。
高密“三绝”——泥塑、剪纸和扑灰年画,是齐鲁文化的一朵奇葩,民间艺术花园中的绚丽花簇。
诞生于明代的高密民间泥塑,声色俱佳,形象完美,是兼具装饰性与玩赏性的民间艺术佳品。有近百
年历史的高密民间剪纸,兼收并蓄了南方剪纸的玲珑剔透和北方剪纸的粗犷浑厚于一体,形成了自己
独特的艺术风格。形成于明代的高密扑灰年画,着墨姿意挥洒,画法古朴典雅,颇具意在画外的魅力。
解放后,高密泥塑、剪纸和扑灰年画得到创造性的发展。其优秀作品曾多次在海内外展出,赢得了很
高的声誉。
【诸城市】地处山东半岛东南部,泰沂山脉与胶潍平原交界处,辖13镇22乡。面积2183平方公里,
人口93万。
诸城市北部潍河平原土地肥沃,机耕面积达71%,有效灌溉面积为104.25万亩。东南部群山连绵,
草木繁茂,有发展林果种植、畜牧饲养业的优越条件。再加之广大农民有精耕细作、善于耕耘的悠久
历史传统,因而诸城市的种植业、林果业和养殖业呈现出较大的优势。境内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
米等。自1980年至1986年间,粮食平均亩产每年增长50公斤左右,1987年粮食总产量达33万吨,居潍坊
市各县、市之首,被农牧渔业部定为全国粮食生产基地县(市)。经济作物主要有黄烟、棉花、花生、
芦笋等。1987年黄烟产量37万吨,获全国黄烟生产先进市称号,被定为全国优质黄烟生产基地。全市
林果种植面积已发展到20多万亩,盛产苹果、山楂、葡萄、板栗、弥猴桃等。其中马庄山楂以果大、
肉暄、面多、营养价值高而闻名于世。1987年全市山楂产量达250万公斤。诸城市畜牧业发达,并有很
大的优势和潜力,是全省发展畜牧业的先进市。现在全市建起了年产500头肉食牛的重点村20个,有18
个村联合组成了拥有2000头母牛的繁殖基地;饲养“爱拔益加”良种肉食鸡、瘦肉型猪的农民养殖场
有144个。1987年全市肉类总产量达4万吨,畜牧业总收入近2亿元。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诸城市根据
自己的优势,在1984年做出了“强化一个基础,作好三篇文章”(强化农业基础,作好畜牧业、产品
加工业、创汇产业)的决定,发动了全国闻名的商品经济“大合唱”。使各行各业都围绕“农业发展
我发展” 、“强化农业基础”这一主题,建起了粮油、果品、棉麻、畜产品、矿产品5大加工体系、
386个生产加工基地,实行产供销一条龙,实现了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1987年,全市外贸收购额突破
2亿元,年创汇7500万美元,居全省同行业之首。出口商品由1978年的47种增加到1987年的85种,其中
黄烟出口量占全国的1/3,冻鸡占1/10。商品经济的“大合唱”,增强了产品的增值转化能力,促
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1987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8亿元。
诸城工业,解放前只有几家榨油厂、酿酒作坊和纺织、砖瓦等个体手工业。1987年全市各类工业
企业发展到339家,已建起了机械、纺织、电子、化工、建材等具有自己特点的工业体系,主要产品
有1000多种。无线电零件厂拥有全国同行业中最先进的设备,1984年为我国发射试验通讯卫星生产出
合格的B型壳封装晶体管。与港商合办的诸城三合塑料彩印包装装潢有限公司,技术、设备先进,是
全省独家企业。诸城建筑公司以高质量、高工效、低成本而荣获国家先进施工企业称号,获金质奖章。
全市有名优产品30种。其中获部优称号的产品有阀门厂的BF牌SZ45T—10DG100低压阀门、乳制品厂的
奶粉、面粉厂的喜庆牌精粉挂面、轻工机械厂的PQ05型鸣飞牌家禽脱毛机。获省优称号的产品有400
号水泥、涤棉府绸、云母板等26种。其中金刚牌T23—A6.3压力机,小巧灵便,远销香港、新加坡等
国家和地区;百代丽牌台布打入国际市场。销往美、日、东南亚及港澳等国家和地区。1987年全市工
业总产值达10亿元,是1978年的5倍。
【五莲县】位于潍坊市最南端,辖6镇16乡。总面积1443平方公里,人口48.9万。
群山连绵、丘陵起伏的五莲县,山地、丘陵约占全县总面积的86%,农业和林果业是其经济构成
的主体。其中林果业占有较大比重,是一大经济优势,为山东省的果品生产基地之一。1979年确定了
“以林为主,林粮牧并举,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山区建设方针后,五莲县的林果业生产进入了振
兴和大发展时期。到1987年,全县已拥有经济林34.54万亩,年产果品7.98万吨;防护林、薪炭林、用
材林等41万多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36.89%,居全省之首。1987年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绿化先进
县称号。
五莲县工业起步较晚,解放前仅有红炉、榨油、土布纺织等少数分散的季节性手工业作坊。建国
后30多年来,县内初步建立起以开发利用本地资源和农副产品加工为重点的工业体系。现全县已有工
业企业1524个,1987年工业总产值3.25亿元。县内采矿业逐步形成规模。1987年黄金产量已超过万两,
35%硫矿粉产量达到1.74万吨,大型花岗岩出口荒料5740立方米。以当地自然资源和农副产品为原料
的加工业,已形成系列和集团优势。以优质花岗岩为原料加工的板材,成为美、日、英等国的抢手货。
1987年加工优质花岗岩板材2.2万平方米。始于1966年的果品加工业,已从1家工厂发展到11家,现年加
工果脯、果干、果汁、果酒、果丹皮、果罐头等万余吨,畅销国内各地和美、日、加拿大等国。用当
地优质花生加工的“咸脆花生”、“香脆花生”等产品,成为山东省的传统出口产品。
五莲县气候温和,无酷暑严寒。境内名胜古迹众多,旅游资源比较丰富。五莲、九仙二山林木葱
郁,景色秀丽,久负盛名,宋代苏东坡有“奇秀不减雁荡”的赞语。丹土村的龙山文化遗址被列为省
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外,还有齐国长城遗址和战国时期的兵营遗址盘古城等,开发旅游事业有良
好的条件。1988年,五莲县被列为沿海开放县之一,为全县经济的全面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安丘县】位于潍坊市中部,鲁中山区东北边缘,现辖10镇22乡。总面积2021平方公里,人口100
万。
辽阔的安丘大地,地貌类型多样,土壤质地较好。境内有潍、汶、渠等54条河流,大、中、小型
水库130余座。气候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区半湿润气候,自然生态环境好,很适宜农业生产的全面发
展。主要农作物和经济作物有小麦、玉米、花生、棉花、大豆、黄烟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全面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1987年,全县农业生产总值达到5.41亿元。
粮食总产量达6.5亿公斤,花生、黄烟总产量分别达到326万公斤和1580万公斤。安丘烤烟以色泽鲜明、
组织细致、油分足、燃烧性强等特点,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自1979年以来,该县先后被定为全国
优质烟生产基地县和出口烤烟基地县,1984年是全国黄烟8个受奖基地县之一。1979年,该县与香港有
限开发公司合作试种主料烟成功,填补了我国烟草生产史上的一项空白。现在这里生产的主料烟已畅
销美,泰、联邦德国、日本等国。安丘县还是山东省大花生重点产地之一,所产大花生以清脆、香甜、
不腻而闻名,年出口量在1000吨左右。此外,境内还有较多的名优土特产品。所产大蒜以汁粘、味辣、
清香的特点久负盛名,畅销全国各地。
安丘县境内各类资源丰富,矿产资源种类繁多,对工业生产的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经过建国后
30多年,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建设,初步建立起行业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全县共
有工业企业287个,1987年工业总产值达到8.6亿元,在全省各县(市)中居第13位。1979年以来,该县
生产的295型散热器、景芝特酿、低噪声三极管、汶河牌SIOI型钒触媒、安字牌500毫升白酒瓶、糠醛
等38种产品,先后获省优、部优称号。景阳春酒、毛绒玩具、糠醛等产品,不仅在国内是抢手货,而
且在国际市场上也十分畅销。3DG141晶体管,以质量高而著称,曾被选作1980年我国向太平洋预定海
域发射的第一枚远载火箭的零件。科研成果粘接剂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曾在匈牙利国际博览会上荣
获金奖。各类粉笔、石笔在国内占有重要位置,畅销全国各地及欧、亚10个国家和地区。
【临朐县】位于潍坊市西南隅,沂山北麓,辖9镇19乡。全县总面积1835平方公里,人口78万。
临朐地属沂蒙山区,农业生产在全县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主要农作物和经济作物有小麦、玉米、
地瓜、花生、黄烟等。解放前,农业生产发展缓慢,1949年全县粮食亩产不足300斤。解放后,大搞农
田水利基本建设,建成大中型水库5座、小型水库150座,打机井3万余眼,从根本上改变了生产条件。
1979年以来,实行生产责任制,加快了农业生产的发展速度。1987年,全县粮食平均亩产达到932斤,
总产量达到5.25亿斤,农业总产值达到2.77亿元。县内桑蚕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汉代,以当地
蚕茧织造的丝绸就远销西域各国。在本世纪20年代桑蚕生产的鼎盛时期,全县年产蚕茧达400余万斤,
丝厂发展到3000多家,丝厂数量占全省的84%。解放后,元气大伤的临朐养蚕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1987年全县蚕茧产量达173万斤。
解放前,临朐县的工业生产十分薄弱。1949年,全县工业总产值只有248万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
值的8.6%。解放后,工业生产有了较快发展。到1987年底,全县已有机械、冶炼、电力、化工、建材、
纺织、电子仪器、食品加工等工矿企业149处(不含村办企业),职工3万余人;工业总产值达到近5.2
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65.3%。1979年以来,先后有精铁砂、氧化触媒、打字蜡纸、白厂丝、195气
缸套等产品被评为省优质产品。160气缸套获国家银质奖,A106氨合成催化剂获国家金质奖。白厂丝、
工艺品、草制品、丝制品等远销欧美等12个国家和地区。
临朐县有许多名扬海内外的土特产品。红丝石砚在唐宋时期已负盛名,其色泽娇丽,斑彩如虹,
姿质润美,坚而不顽,发墨如泛油,被誉为我国三大名砚之一。宋代《文房四谱》中将其列于端砚、
歙砚之首。近年来,临朐红丝石砚不仅畅销国内,而且远销新加坡、日本、朝鲜等国。临朐全蝎个大
体肥,既是良药,又是佳肴,具有舒筋活血、防风祛湿、解毒强身的功效,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
临朐山楂个大色艳,肉质松软,酸甜可口,用其加工制成的山楂罐头、山楂条、山楂糕、山楂饼、山
楂酒等,在国内外市场上深受欢迎。
临朐风光优美,名胜古迹颇多,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位于县城东20公里的山旺村东硅藻土中,
蕴藏着丰富的古生物化石, 为世界少有的化石宝库之一。 现已发现各种动植物化石200余种,其中
“山旺化石鸟”化石为稀世珍品。1980年,山旺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位于县城
东南50公里处的沂山,气势雄伟,风景秀丽,有东镇庙、法云寺、百丈崖、玉皇顶、歪头崮等多处景
点,1987年被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位于县城南12公里处的老龙湾,泉清竹翠,怪石嶙峋,景色迷
人。位于县城西9公里处的石门坊,崇圣寺、石窟、明代石塔等名胜古迹遍布山间。山水秀丽、文物
荟萃的临朐大地,令人流连忘返。
【青州市】位于潍坊市西部,地处海(渤海)岱(泰山)之间。青州自西汉以来一直是历代王朝
的名城重镇,境内名胜古迹星罗棋布,名人达士遗迹遍地,素有“天下第一州”之称。全市现辖13镇
23乡,总人口80.75万,其中市区人口10万余。
青州资源丰富,土地肥沃。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大豆、高粱、地瓜等。经济作物主要有
黄烟、棉花等,还有丰富的林业资源和中药材资源。弥河黄沙和遍布南部山区的青石料、石灰岩是取
之不尽的建材资源。此外,境内铁矿石、太湖石、红粘土的蕴藏量也很丰富,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青州盛产黄烟,是全国3大产烟区之一。青州烟叶素以品质优良、色泽鲜亮、油分充足、香味醇厚而
驰名中外。近几年坚持以“区域化、良种化、规范化”组织生产,烤烟质量明显提高,被列为全国出
口黄烟生产基地。
青州作为历代州府驻地,手工业生产源远流长,具有一定基础,一些产品远近闻名。青州府花边
大套、红丝砚、青州大三剪刀和任家菜刀等,都是地方传统名牌产品。建国后,在集中力量发展农业
生产的同时,加快了以农副产品为主要原料的工业生产的发展,使农业和工业生产同步发展。除重点
扶持、发展卷烟、酿酒等传统行业外,新兴的机械制造、造纸、化工、电子、皮革、纺织、建材等行
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全市的经济支柱。1987年,全市共有各级各类企业1.3万处,工业总产值达
11.2亿元,年递增率达13.6%。全市年上缴利税超过3亿元,居全国小城市之首。坐落在青州市铁路北
和城区东部的60多家大、中型企业,标志着青州市已成为一个以轻工业为基础,以机械工业为主导,
行业齐全,结构合理,优质产品荟萃,经济实力雄厚的新兴工业城市。化肥厂生产的碳酸氢氨被化工
部评为优质产品。工程机械厂生产的大型装载机在机械工业部举办的“500小时对抗赛”中,各项指
标都遥遥领先,被评为一等品。真空镀铝纸、电子计算机打印纸及叶绿素D等具有现代化水平的工业
产品相继在这里问世,填补了国内两项空白。1982年5月研制成功的真空镀铝金银卡纸和金属化商标
印刷纸,再次填补了国内的两项空白,并于1983年双获国家经委新产品金龙奖;1987年9月,在第三十
六届布鲁塞尔尤里卡世界发明博览会上参展的3CT—3型真空镀铝胶获世界发明银牌奖。近几年来,全
市共开发新产品175项,其中有3项达到国外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8项填补了国内空白。获省优,部
优、国优称号的产品有32种,其中有4种获国家银质奖,并形成了一批重点工业部门,如青州卷烟厂、
铝纸厂、水泵厂、齿轮厂、装载机厂、罐头厂、酿酒厂等,其产品在省内和全国享有盛誉。
美丽古老的青州, 历经沧桑。 解放后,加强了对古城的保护和建设,使城区面貌有所改观。自
1978年以来,城市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从1986年3月撤县改市以后,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发展迅速。自1978年至1987年的9年间,全市共投入基本建设资金2.3亿元,市政建设投资4686.6万元,
相当于解放后29年投资总额的10倍。青州市先后拓宽建成主要马路39条,全长72公里,总面积88万平
方米,人均占有道路面积达到8.4平方米;市区共修建排水沟(管)30余条,全长41.57公里,排水服
务面积达到74%;铺设自来水管线61公里,日供水总量达到1.6万吨,供水服务面积达78%;新建住宅
45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达到8平方米,比1978年以前提高了3倍多;城区集中供热面积达15万平方
米,绿化覆盖率达到30%以上。古老的青州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一座新型的现代化小城市的雏
形正在形成。
【寿光县】位于小清河下游,莱州湾西南岸。县域面积2200平方公里,人口94.56万,辖10镇24乡。
境内益羊铁路贯穿南北,潍博、昌大、益羊、南大等公路纵横交错,还有年吞吐量800~1000万吨的羊
口港,形成了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网。
解放前,寿光县工业落后,基础薄弱。建国后,根据本县的资源优势和沿海潮滩辽阔、气候适宜
的有利条件,重点发展了原盐生产和盐化工工业。现在这里已发展成为全国3个盐业重点开发区之一,
1987年全县13处盐场共产原盐180万吨。近年来兴起的盐化工工业发展迅速,1987年盐化工企业发展到6
处,生产氯化钾、元明粉、工业溴、氯化镁、溴双酚A、硫酸钠、1211灭火剂、洗精盐等8种产品。其
中溴素系列产品产量列全省第一,是我国重要的工业溴生产基地,产品5次获部优称号、2次获省优称
号,1987年又获国家银质奖。“七五”期间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潍坊纯碱厂,已于1986年在大家洼
镇破土动工,建成后年产纯碱可达60万吨。届时,将结束我国纯碱进口的历史。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以后,县内造纸、榨油、造船、化肥等工业也蓬勃发展起来。麻纺厂的渤光牌国标中粒袋、化肥厂的
联盟牌农用碳酸氢氨、造纸厂的晨明牌1#39克有光纸及酿酒厂的寿光牌精制特酿等产品,分别被评为
省优、部优产品。1987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超过8亿元,年递增率为12%。
寿光县于1985年被农牧渔业部确定为以果品、水产、畜牧产品为主的综合商品生产基地县。这里
是全国著名的小麦产区,年产小麦近6亿斤。境内中南部土壤特别适宜于瓜菜生长,寿光蔬菜以产量
高、品类多、色鲜味美而闻名全国,有栽培历史悠久的大葱、韭菜、辣椒、大白菜和近几年兴起的温
室菜等。其中寿光大葱以辣味浓香、甜辣兼俱等特点而著称;“独根红”韭菜味道鲜美、抗寒力强;
羊角辣椒干皮厚、油质多,是主要的创汇农产品。1987年,全县共播种蔬菜20.6万亩,总产量达50万
吨,远销国内25个省市及港澳地区,被誉为“江北第一家”。全县蔬菜年收入2亿元,占全县农业收
入的40%。县境北部洼大草多,有大面积的植被较好的天然草场;沿海潮滩有丰富的水产资源,能提
供大量的动物蛋白饲料。得利于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寿光县的畜牧业兴旺发达,是山东省大家
畜繁殖基地之一,又是久负盛名的寿光大鸡产地,畜禽品种多,引进的优良品种与地方品种兼而有之。
近年来,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本地资源,振兴寿光经济,发展创汇农业,寿光县本着因地制宜、扬长避
短的原则,先后建立起了棉花、饲料、蔬菜、畜产品和大椒5个出口产品生产基地。
寿光县北濒渤海,海岸线长达55.9公里,沿海潮滩总面积40万亩,具有发展海洋捕捞业和海水养
殖业的良好条件。1987年全县围圈潮滩养虾13万亩,年产800万公斤,为渤海沿岸3省1市之冠。当地特
产海珍品羊口大虾和小清河银鱼,堪称世界一绝,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境内羊角沟镇成为全县水
产品生产、加工的综合基地。
【昌乐县】地处山东半岛内陆,潍坊市中部,辖8镇14乡。总面积1033平方公里,总人口51.4万。
胶济铁路东西横越县境北部,设昌乐、朱刘店、尧沟3个火车站。济青、王潍公路横贯东西,昌大、
昌高、昌潍、昌安等公路四通八达。
昌乐境内的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现已探明和开采的有石灰岩、油页岩、煤炭、粘土、焦宝石、钾
长石、大理石、花岗岩、膨润土等多种非金属矿藏。其中石灰石蕴藏量达100亿立方米,开采面广,
运销量大,是本省著名的建材基地之一。最近又在本县北岩乡及其相邻乡镇发现了世界上罕见的大型
蓝宝石矿床,矿石储量与质量均居全国之首,且有出品率高、易采易选的优势,开采价值很高。
昌乐县农业发达,林业、果品和畜牧业生产发展较快,以庭院开发为重点的多种经营生产发展迅
速,乡镇企业成为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力量。1987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近3亿公斤,比1978年增长60%;
农业总收入4.7681亿元,比1978年增长6.6倍;农民人均收入578元,创历史最高水平。
昌乐县的土特产品以西瓜最为有名,种植历史悠久,是全国著名西瓜产地之一。建国以后,西瓜
生产发展较快,积植面积逐年扩大。自1969年引进推广“蜜宝”新品种以来,昌乐西瓜以早熟、皮薄、
瓤脆、糖多而闻名中外,被列为山东名特产瓜果之一,畅销于省内外,远销香港。1972年,昌乐被定
为中央特需瓜生产基地。1975年,东北、华北两区在昌乐召开了第一次西瓜科研、生产协作会,确定
昌乐为“蜜宝”良种繁育基地。近几年来,已向全国各地提供西瓜良种10万多斤。自1971年以来,科
技人员与瓜农密切配合,先后培育出“乐蜜”、“昌乐无籽”西瓜良种。在1984年全国西瓜品种评比
会上,“昌乐无籽”西瓜以含糖量高而名列第一。同年,在全省西瓜品尝会上,昌乐选育的“83—03”
和“83—05”两个杂交组合西瓜品种,又分获全省第一、二名,并于1985年通过技术鉴定,分别定名
为“乐优1号”、“乐优2号”。随着品种的更新和栽培技术的改进,西瓜亩产由建国初的2000~3000
斤,增加到4000~5000斤,个别地块已突破万斤;含糖量由6~8%提高到8~13.5%。1987年,全县西
瓜种植面积5万多亩,总产2亿多斤,总收入达3000多万元。
昌乐县的林果生产近几年发展很快。1987年全县林果面积达到23.4万亩,其中经济林11.4万亩、
用材林9.2万亩、防护林2.8万亩;新建和改善农田林网64万亩,“四旁”植树1133万株。1987年全县果
品产量达3000万公斤,森林覆盖率达21%。全县已建成两个万亩果乡,还建成了一大批具有乡土特色
的山楂河、杏树沟、葡萄街、香椿路、杏树村等。林果业的迅速发展,已使全县初具果品生产基地的
规模,是今后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的重要支柱。
昌乐县已形成了轻重工业比例比较合理的工业体系。现在全县拥有煤炭、机械、冶炼、纺织、造
纸、酿造、服装、家具等20多个行业、560多种产品。其中有9种产品分别获省优、部优称号,部分产
品远销日本、美国、瑞典、意大利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1987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4亿元,比1978年增
长2.88倍。服装厂被国外客户誉为信得过厂家,产品质量过硬,年生产出口服装60多万件,远销日、
美、苏、联邦德国、波兰、新加坡、荷兰、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1987年获得日本野村贸易株式
会社质量信得过感谢奖。五金厂生产的元钉,1980年打入了国际市场,到1987年底,9年累计创汇600
多万美元,荣登全省同行业之首。酿酒厂生产的古营特酿被评为省优质产品,远销东南亚、日本及港
澳等国家和地区。
昌乐县在加快经济发展步伐的同时,还注意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建设。全
县608处农村中小学全部达到教室、桌凳、操场、院墙、校门、厕所“六配套”标准,受到国家教委
和省、市政府的表彰。爱国卫生运动和地方病防治工作开展得广泛深入,被评为全省第一批“无鼠害
县”。城乡体育运动蓬勃发展,几年来先后向省以上单位输送运动员45名,被评为第一批省级和国家
级体育先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