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娱乐性体育活动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063&A=20&rec=69&run=13

【摔交】摔交起源于古代的角牴,如今已发展为竞技体育运动项目。但是,山东民间古老的摔交
活动,深受幼少青壮男儿的喜爱,依然盛行。
摔交架式,分为固定式和自由式两种。固定式又分支架式(俗称支架子)、抱住式(俗称抱虎腰),
其中支架式很像古代的角牴。
山东民间练交习武的传统引起体育界的重视,并加以提倡和发展。旧中国,在全国各类运动会上,
把摔交列为运动比赛项目。本世纪30年代仅山东国术馆下设在济南的摔交社队就有20余处,还有全省
各地的拳房、拳社,均设有摔交项目。1934年第18届华北运动会上,山东摔交艺人佟顺禄、赵云亭,
分别获得摔交第一名和第二名。1935年,旧中国第六届全运会上,山东谭祖秀获轻量级摔交第一名。
1948年第七届全运会上,山东摔交艺人谭树森获得第三名。新中国成立之后,在1953年举行的第一届
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上,山东的马清宗荣获摔交第一名。

【志石、石担、石锁】 志石是一种练武人常用的锻炼器械。呈长方柱体,重量大小不一,在其
相对的两侧凿有小槽。练功时,手抠小槽,用力反复向上提举。用以锻炼指、腕、前臂和腰腿的力量。
过去在习武人中曾出过不少志石武艺高强的名人。如滕县的胡沇、胡兆鹤叔侄。胡沇1781年中武举,
胡兆鹤1787年中武举。当年他们练的志石重65公斤,现仍被后人存于家中。

石担,是用两块经过打制的扁圆形石头,中间打上眼,用一根木杠或铁棍串在一起便成。其形如
担子,故名石担,石担有不同的重量,供习武人选用。石担近似现在的杠铃,但练习方法却不尽相同。
练习石担,除像现在举重外,还作花样练习,如石担在练习人腰间、脖颈上滚转等。
石锁,也是习武人常用的一种辅助健身器械,其形如锁,石制而成。石锁在山东烟台、潍坊、淄
博、枣庄、济南等地广泛流传,为民间健身活动所使用。山东练习石锁的方法很多,有通常的提举、
传递,还能进行花样表演,如“二郎担山”、“苏秦背剑”、“黑狗钻裆”、“白蛇缠腰”等。新中
国成立初期,石锁曾被列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1953年举行的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上,
济南人赵百顺获举石锁第二名。

【放风筝】 山东是风筝的发源地。据《墨经》记载,鲁国的鲁班削竹木为鹊,让其凭借风力飞
至空中,用来侦察宋国的都城。唐代以后,以纸代木,称为“纸鸢”。五代时,又在纸鸢上系竹哨,
其声如筝鸣,因此,取名“风筝”。
放风筝是山东民间较为普遍的一种传统体育项目,其中,潍坊是中国风筝主要产地之一,放风筝
活动尤为普遍。据旧志记载,潍坊民间自古就有在清明时节放风筝的风俗。清代乾隆年间,潍县城里
白浪河两岸,就出现了放风筝的盛况。当时任潍县知县的郑板桥留下了“纸花如雪满天飞,好将蝴蝶
斗春归”的诗句,描述了当时潍县人民放风筝活动的情景。
潍坊放风筝活动如今愈来愈盛。放风筝不仅是人们娱乐健身项目,而且风筝本身还是一种供人们
欣赏的艺术作品。潍坊的风筝以精湛的工艺和良好的放飞效果著称于世,而且已成为国际友好交往的
使者。
风筝的妙处在于能够升天,并能稳定地在空中飞翔。人逆风趋,筝逆风起,手放银线,筝升高天,
寓运动于娱乐之中。新中国成立后,放风筝发展成为群众体育比赛项目。
1962年,潍坊风筝应邀参加北京团城举行的“全国风筝放飞表演”,受到一致好评。1982年4月,
在天津举行的“全国风筝评比会”上,潍坊风筝以0.8分之差,屈居天津之下,获总分第二名。1983年,
上海举行“国际风筝交流会”,特邀潍坊风筝进行放飞表演,因其扎制精美、放飞效果好,一时成为
整个活动的中心,很多外国来宾纷纷要求与其开展交流。
1983年8月,美国风筝协会会长钱大卫来潍坊观看风筝,提出在潍坊举行风筝会的建议,放风筝
遂成为国际性的体育项目。1984年4月在潍坊市举行了第一届潍坊国际风筝会。1985年,潍坊市第十届
第二次人民代表大会正式决定,每年4月1日为“潍坊风筝节”。从此,一年一度的潍坊风筝节,成为
国际风筝交流的盛会。

随着风筝的发展,通常一人手牵银线的放飞手段已不完全适应现代风筝的放飞要求,现已由传统
的一人牵引起飞,发展到多人牵引和机械动力牵引三种形式。在第二届潍坊国际风筝会上,潍坊钢管
厂的“庆祝盛会”风筝,面积达200平方米,由一辆黄河牌汽车牵引起飞,一举获得成功。

【秋千】秋千源于北方山戎之戏,春秋时期,齐桓公伐山戎时把秋千带到齐国临淄,从此,秋千
便飞荡在山东民间,历代不衰。
宋代著名词人李清照有“红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的诗句。嗣后在明清旧志中,关于
清明时节荡秋千的记载时有所见,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前,在山东的某些地方仍保留着这种习俗。1946
年《民国日报》曾以“胶东妇女美妙运动——清明蹴秋千飘飘若仙子”为题,介绍山东胶东的荡秋千:
“每到清明节至,家家户户都扎起秋千架子。富户人家多扎在后花园里,架子极高,踏板也精致,普
通人家设备自然简陋些。”
山东秋千有3种:即普通式、旋转式和纺车式。旋转式和纺车式秋千需要三四人联合荡戏,普通
式秋千,有单荡和双荡两种,荡秋千者多为女子。现在秋千已发展为人们常见的儿童游戏器械,多置
在儿童乐园和幼儿园内。而清明时节较为普遍的架秋千的习俗,已不复存在。

【毽子】毽子相传由古代蹴鞠演变而来。踢毽子是一种增强身体各部机能的良好健身活动,深受
城乡男女青少年喜爱。
毽子活动一种是踢毽子,常见的形式有:一人盘踢、二人对踢和一人盘交(也称交踢)3种;另
一种是投毽子,是多人参与的一种踢毽子活动。
踢毽子早时是民间青少年们的一种户外游戏,以青少年女子踢者为多。到民国时期,踢毽子才作
为中国固有的体育运动项目加以提倡。1935年3月,青岛市体育协进会,举办第一届全市踢毽比赛会,
男子盘踢最高纪录是501个,为吕吉田所创;女子盘踢最高纪录372个,为厉声诗所创;男子交踢第一
名吕吉田,女子交踢第一名汪宝珍;男子特别表演第一名章化,女子特别表演第一名汪玉珍。
新中国成立后,踢毽子在青少年中普遍开展,成为强身健体的一种经常性活动。同时,也发展成
为一种传统竞技项目。1986年在新疆乌鲁木齐举行的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山东代
表团就有3名踢毽子运动员参加了大会。随着踢毽子运动的广泛开展,又从踢毽子发展成为另一种新
的体育运动项目——“毽球”。1984年,国家体委把毽球列为正式比赛项目。1985年山东省体委和省
教育厅联合举办了第一期全省毽球训练班。1986年在枣庄市举行了第一次全省毽球锦标赛。1986年,
全国毽球锦标赛在锦州举行,山东有一个男子毽球队参加了比赛,获第八名。现在毽球在群众中的吸
引力越来越大。

【棍球】棍球是山东青少年及成年男子喜欢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项目。据老人回忆,此项活动早
在清代即已流行,至今此项活动在鲁西北地区仍受群众喜爱,当地人叫“赶老家”或“赶老窝”。棍
球是笔者冠予的名称。其他省有称“牧球”者。
棍球的活动方法是先在场地上画好圆圈如图:图中6个小圆圈是“棍窝”,小圆圈的多少以参加
人数而定(一般为10人以下),中间的一个大圆圈为“老家”,球放在大圆圈中。参加活动的人各持
一根约1米长的木棍,木棍要插于棍窝中,每次活动,一人做“赶球员”,其他人皆为“防守队员”。
开局后,防守队员持棍将球由老家向任意方向击出,然后赶球员就设法将球赶进“老家”。赶球员只
能用木棍驱球前进,不得用手拿或用脚踢球。当赶球员驱球靠近某个防守队员时,这个防守队员要设
法把球击远,同时,手中木棍要迅速插回棍窝。否则赶球员可迅速抢占其棍窝。如果赶球员抢到棍窝,
丢失棍窝的队员即成为赶球员。赶球员把球赶进“老家”,一局即结束。此项活动以做赶球员次数少
者为胜。
棍球运动需要运动员机动灵活,迅速果断,否则很难将球赶进“老家”或抢到棍窝。因此,这是
一项有助于体力、智力全面发展的优良运动项目。

【五棋】五棋在山东俗称“五夫”。棋盘如图。
五棋是2人对弈,通过布子行棋将自己的棋子组成“井”字、“三斜”、“四通”(也叫“四斜”)、
“五夫”、“通天”等几种棋型。组成其中任何一种形式,都可以减掉对方的棋子,组成“井”子、
“三斜”或“四通”时,只能减掉对方1个棋子;组成“五夫”,能减掉对方2个棋子;组成“通天”,
可以减掉对方3个棋子。最后使对方棋子不能组成任何棋型者为胜。

【摆龙门阵】摆龙门阵共3人抗衡,烟台地区称为“摆龙”,枣庄地区则称为“清趟”。棋盘如
图。龙门阵的对垒方法是:3人每人用一个大棋子为“走子”,各站东、西、南方位。每人手中拿3个
小子为“变子”,通过3人所亮出手中变子的总和,来确定走棋对象。确定走棋的口诀是:“二五八
下南瓜(洼),三六九向东走,一四七往正西”。即3人变子的和,为三、六、九时东阵走棋,一、
四、七时西阵走棋,二、五、八时南阵走棋。运棋路线是沿阵图由出发点逆时针方向运转,一圈行完
后,再进第二圈,依次3圈行完后,跳入“井”内,由井中北上,过岗后进入“皇宫”。第一个到达
顶点者做“皇帝”,后到的两位做“大臣”,“皇帝”可以委派两位“大臣”为他做事情。对垒过程
中边喊边走,气氛热烈,其乐无穷。

【天下太平】庄户棋的一种。“天下太平”是淄博一带的称谓,德州与其他地方叫作“鸡毛蒜皮”。
棋盘如图。二人对弈。每人用4只棋子与对方开战。行棋方法是一运四步,走棋时口中念道:“天下
太平”或“鸡毛蒜皮”,最后一步的“平”或“皮”字,如果落在对方的棋子上则对方的这个棋子就
被吃掉。走棋过程中,不可隔子运棋,只能走空步,最后一步打子。
附:武术组织

【济南武术馆】 1982年经市政府批准建立。是一所联系市内外广大武术工作者开展武术业余训
练,推广、普及武术活动的武术专门机构,共有职员6人,隶属于济南市体委。建馆之初借址于郊区
体育馆开展活动,后迁至济南市经四路343号。
第一任馆长由省内著名武术家陈济生担任,副馆长是胥瑞、娄月升、李恩久。1984年以后,由李
恩久任馆长。武术馆聘请洪均生、周子和、王新泉、朱宪章、于吉忠、孙继先、周永祥等在济南的武
术名家为顾问。
济南市武术馆自成立以来,除了积极开展教学训练和宣传辅导工作以外,还以著名的陈式太极拳
名师洪均生为主,接待了来自日本、美国、瑞士、新加坡等十几个国家的几百名外国朋友,向他们传
授了武术技艺。自1983年至今曾先后5次派出教练到日本的和歌山市和美国的旧金山传播武术技艺,
为增进国际间的体育交流和对外友好关系做出了贡献。
在业余训练的基础上,以武术馆为主组成的少年武术队,1985年、1987年代表山东参加全国太极
拳推手比赛,分别获65公斤级亚军,60公斤级第三名;60公斤级、75公斤级第三名和65公斤级第六名
的好成绩。1988年由武术馆散打班参加的山东省“飞龙杯”拳击比赛获四项冠军,一项亚军;1988年5
月,在山东省第十四届运动会武术比赛中,获得乙组团体冠军。武术馆还坚持开展武术普及推广工作,
办了数期不同类别的训练班,共教授学员5000余人次,为武术活动社会化做了大量工作。

【山东武术队】组建于1958年10月,隶属于山东体育学院运动系综合班。现隶属于山东省体育运
动技术学院,是我省优秀运动队伍之一,是全国武坛上的一支劲旅。
建队时的教练员是赵瑞章、周永福。在他们的严教下带出了一批全国知名的技艺精湛、风格独特
的运动员。如山东武术队第一块金牌获得者短兵“八仙剑”冠军范桂娥;第一个全运会短兵“追风刀”
冠军徐学义。其后比赛中的“太工剑”冠军王常凯;“群羊棍”冠军于海;山东第一个男子个人全能
冠军牛怀录;曾获全国刀术、棍术冠军的徐桂林;获全国表演项目一等奖的“飞天鞭”马德友;还有
在比赛表演中获得名次的赵洪德、刘金芳、徐学礼、王启增等。这一批优秀运动员为我省问鼎中国武
坛,获得1960年全国武术团体冠军和以后推动山东武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966~1969年,由于极左路线的干扰和破坏,武术训练停止,许多老队员相继离队,使山东武术
队的成长受到严重影响。1970年以后在周总理的关怀下,全国竞赛工作开始恢复,山东武术队做了调
整。自1970~1978年,先后从全省各地选调了3批新队员入队。于海、王启增、牛怀录、王常凯、徐桂
林、李启明等老队员也相继走向教练岗位。在教练与运动员的共同努力和刻苦训练下,一批优秀选手
脱颖而出。 其中最突出的是张玉萍,自1983年以后,她先后两次获得女子个人全能冠军,并在1985、
1986年两次国际武术邀请赛和1987年在日本举行的第一届亚洲武术锦标赛中入选国家队,三次荣获女
子全能冠军和拳术、棍术、刀术冠军,摘取了12枚国际武术比赛的金牌,为山东武术增添了光彩。
山东武术队自组建以来,在历次全国武术比赛中获得1次团体冠军,5次团体亚军;共获金牌36枚、
银牌36枚、铜牌33枚。多数教练和运动员都作为中国武术团成员出访过欧、亚、非、美洲。此外,山
东还曾独立组团访问过索马里和日本,为传播中国武术和增进中外体育交往与友谊,做出了积极的贡
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