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063&A=20&rec=68&run=13

【山东的武术】 武术是我国民族体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几千年来我国人民用以强健身体和自
卫的一种方法。山东武术起源于何时,虽不可考,但其历史悠久则是勿庸置疑的。比如,现代武术中
的专用名词“技击”,就源于春秋时期的齐国。当时“齐人隆技击”、“以技击强”,举国尚武成风。
齐桓公还曾布令全国“有拳勇股肱之力秀出于众者,有则以告,有而不告谓之蔽贤”。魏晋时期,山
东也曾出过不少武术高手。唐代著名的诗人李白一生中游历过许多地方,但却独到任城学剑,足见唐
代济宁的剑技也曾享有盛名。闻名于华夏的查拳、滑拳也自唐代开始在鲁西冠县流传。宋代青州巾帼
女杰杨妙真、号称天下无敌手的梨花枪及其统领的红袄军,水泊梁山武艺高强的众英雄好汉,均曾使
当朝者闻风丧胆;昌明于后世的华拳也在宋代开始传播。
明清时期起源于山东的独特拳艺,流派繁多,名扬全国。明代戚继光称赞的“山东李半天之腿”,
和起源于临清龙潭寺的弹腿,为后来形成中国拳技中的“南拳北腿”开了先声。其间,较有名气的有:
即墨人王郎所创之螳螂拳盛传于胶东,馆陶的“张把势”传下的孙膑拳为后人惊注;发祥于嘉祥的文
圣拳以养生健身扬名;倒地取胜的地龙经拳技源于琅邪人王南溪;以撕捅掏打出名的四通捶在潍县发
迹。除此以外,流行于烟台的弥祖长拳、通臂拳,威海的八卦掌,青岛的燕青拳,潍坊的狄青捶,淄
博的斩穴拳,济南的陈式太极、六合行拳,德州的八极、劈挂,聊城的子母捶、八卦掌、炮拳、洪拳,
菏泽的梅花拳、二郎拳、佛汉拳、小红拳,济宁的大鸿拳、水浒拳,泰安的肥城大枪、卧虎拳,惠民
的南宫靠,东营的龙形太极,临沂的太祖长拳,枣庄的杜女棍等等,都为全国所少见。

近百年来,齐鲁武术培育出了众多的武林高手。如近代的查拳大师张其维、杨鸿修、李恩聚,华
拳名家蔡桂勤,孙膑拳名师杨明斋,以及当代“神拳大龙”华拳大师蔡龙云,双手剑侠于承惠,螳螂
拳大师于海,轻捷飘逸的长拳名师牛怀录,剑法飞虹的名师王常凯,棍法、刀法夺魁的徐桂林,后起
之秀枪术冠军刘怀亮,女子全能冠军张玉萍等等,无不承袭着传统的山东武术而名扬中华武坛。
如今,各地的武术学校、武术队、民间的武术馆社、辅导站等纷纷建立,群众性的武术活动生机
勃勃,一大批武术幼苗正茁壮成长,精湛独特丰富多彩的山东武术宛如镶嵌在民族体育史上的一颗明
珠,在腾飞的齐鲁大地上放射着绚烂的光彩。

【查拳】 查拳起源于鲁西冠县,据传,创始人为唐代的查元义。后经长期的演变发展,到清朝
末年便在冠县和济宁一带形成了三大流派。这就是有名的张式查拳(张其维)、杨式查拳(杨鸿修)
和李式查拳(李恩聚)。
三派查拳各有10路,并有功法系统,其中有内容丰富的弹腿、捣捶、滑抄等基本功套路,和交流
吸收的滑拳、炮拳、洪拳、腿拳及具有明显查拳风格的器械套路和对练套路。
查拳套路结构紧凑,动作舒展严谨,招法清晰连贯,功架整齐,节奏明快,虚实分明,刚柔相济,
快速有力,干净利落,技击性强,是我国长拳类型中的典型拳种和最大的拳种之一。

【孙膑拳】传说是战国时期军事家孙膑所创,因其演练时穿长袖衣,故又称之为“长袖拳”。其
师承演变关系不甚清楚,大抵到清末阳谷杨明斋时而大盛。
杨明斋是一位爱国武术家,1937年牺牲于抗日战场。他于1918年至1936年在青岛国术馆任职期间,
择徒授艺,传下孙膑拳,并自此经青岛向外传播开来。
孙膑拳谱载“孙膑留下长袖拳,三百六十手相连,鸡腿龙腰泼猴性,鹰眼猿臂象鼻拳”。演练时
要求立似雄鸡,动如飞龙,灵似活猴,神如鹰隼,放长击远犹如猿臂敏捷。孙膑拳的特点是:蹒跚跛
行孙膑步,手腿并用打穴位,锥形突出象鼻拳。讲究拧、绞、缠的螺旋劲和空、诓、虚、实的战术原
则,并有调息、练意的静功练习。

【螳螂拳】“勾搂采挂并锯锉,粘黏蹦扑势相连;曳腰耸距多敏捷,磬空纵送任我便;阴阳刚柔
伴虚实,忽就忽却螳螂拳。”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螳螂拳传说是明末清初即墨人王郎所创。此后,经
过清代在胶东各地的流传发展,至民国时期已名闻武林。
民国以后人们将流传于海阳、莱阳经李秉霄、赵珠、梁学乡、姜化龙、宋于德递传的一脉拳技称
为“梅花螳螂”或曰“太极梅花螳螂”。将流传在烟台、福山等地由范旭东承袭,传至林景山、罗光
玉等人的一脉技艺称为“七星螳螂”。至于后来传闻的“罗汉螳螂”、“硬螳螂”、“软螳螂”等皆
为不确之说。

“临铁轮而无惧,庄公回来嘉其勇”。螳螂拳取之于螳臂挡车之勇而不是模拟于螳螂的形体。拳
法以阴阳、虚实、刚柔为变化原理。技击特点是引手出招,接手而变;靠身短打,弧中求直;手腿并
用,招势连发。
梅花螳螂拳的主要套路有:拦截、崩补、摘要、八肘。七星螳螂拳的主要套路有:翻车、插捶、
锉刚、柔灵、十八索等。六合螳螂的主要套路有:截手圈、短捶、双封、贴刺等。

【华拳】是在国内外影响较大的拳种,它起源于山东济宁。
唐代开元年间,华山游侠蔡茂避祸任城(今济宁市),后来留居此地。宋代宣和年间,其后人蔡
泰、蔡刚在技击实践中创造了华拳。至明代,蔡挽之撰写了《华拳秘谱》,遂使华拳形成了完整的拳
种。
济宁兴福集村民蔡行,因与华山蔡氏同姓,得受传其拳法,并加以传播。近代全面继承华拳技艺
者,唯清光绪年间的蔡桂勤。蔡桂勤幼年从祖父蔡公习武,后拜当时以华拳名贯齐鲁的丁玉山为师,
深得华拳精要。蔡桂勤壮年时做过镖师,游历过江南各地。辛亥革命成功后,应孙中山先生邀请在广
东大元帅府任武术教官。并曾在上海精武会执教。
蔡桂勤传其子蔡龙云。蔡龙云从4岁起开始练功,承华拳技艺并博采其他拳家之长。14岁便在上
海登台打擂击败了白俄拳手马索洛夫;19岁打败美国重量级拳击冠军“黑狮”鲁塞尔,为中国人扬眉
吐气,被武术界称之为“神拳大龙”,华拳由此更受世人青睐。蔡龙云现任中国武术协会副主席,中
国武术研术院副院长、武术教授。所著《华拳》一书曾再版传世,影响很大。其本人也曾多次出国讲
学,成为一代名师,使起源于山东的华拳在海外广为传播。
华拳共有十二路,既可单练,又可对练。其理论以精、气、神“三华贯一”为主导,讲究“神附
于形,由心而发”,进而为功,以气、机、时、势为拳术技击之机制。拳法有形体工整、筋骨遒劲、
动迅静定、气脉连绵、心动势随,意发神传的特点,深受人们喜爱。

【滑拳】 滑拳起源于鲁西冠县,是唐代一位名叫滑宗歧的人所传。据说:滑宗歧当时是一位青
年将领,路经冠县时,因身负战伤而病留冠县,在当地百姓的精心照料下恢复了健康,为了报答人们
的医救之恩和调养之情,便把自己擅长的技艺“架子拳”传授给村民,并留居此地。由于他技艺精湛,
教授认真,深受人们尊敬。去世以后,人们为了纪念他,将其拳术名为“滑拳”。自此以后,“滑拳”
从冠县向外传播,在回族群众中传播尤盛。

滑拳共有四路,分别叫做一路滑拳、二路滑拳、三路滑拳、四路滑拳。其中“三路滑拳”,套路
势长,技法严谨,被视为滑拳中的精华,有“师傅不传三路滑”之说。
滑拳动作开合有序,舒展大方,结构严谨,虚实分明,为中华武术中的优秀拳种之一。

【文圣拳】主要在山东的汶上、嘉祥、济宁等地流行。传说是宋代人皋南国隐名避祸于深山,在
一道人的指教下学得文功静坐之法,与其老洪拳的精华动作融合发展而成。“文”字取意于文功静坐
之法,“圣”字显其拳理高深,非圣人难解拳中奥妙之意。乾隆年间,嘉祥杜宏信精于此拳,随其学
练者甚众,人们称之为“杜家拳”。文圣拳动作稳健,无蹿蹦跳跃,五步之距便可练拳,因此有人又
称之为“五步架”。近代发现练文圣拳的人中延年益寿者颇多,九十岁乃至百岁老人皆有,故有“八
十出功、九十不松”之说,于是人们又送一雅号称之为“长寿拳”。
文圣拳以阴阳五行学说附于拳理,有文、武两类功法,文功即调息入静,旨在养气练意,为功法、
拳法之根基;武功旨在练形求法,动作讲究阴阳变换,刚柔含展,伸筋拔骨,以意行拳,意气力合一。
文圣拳在嘉祥递传4代后, 于清光绪年间传至汶上县宋龙康等人,现今功艺最深者为汶上县南旺
95岁的宋传平。他曾在1986年,以93岁的高龄参加在徐州举行的全国“雄狮奖”技艺表演,并荣获金
牌。文圣拳这一全国罕见的拳种也因此而蜚声全国。

【牛郎棍】亦称牛朗鞭或鞭杆。传说清同治年间,山东琅邪人严正清在河南为官,因遭谗言被满
门抄斩,唯有其在外从军的儿子严飞得信后逃脱幸免。他为了报仇躲进山村为人放牛,每日牛在山上
吃草,他便藏在林中练武,将其祖传的刀、枪、剑、棍等技法,择其精要融会编入鞭杆套路之中,后
来用鞭杆去杀仇人与朝廷命官,报仇雪恨后逃至安徽卧龙山出家为道。以后牛郎棍术辗转传给牟平李
培言,再传肖云鹏。自此,牛郎棍便在胶东流传开来。
牛郎棍有“十字鞭”、“田字鞭”、“双折鞭”、“单折鞭”、“龙虎斗鞭”等套路。

【地龙经】又叫“地功拳”。有名的“地躺拳”就是在“地龙经”拳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拳
种。
“地龙经”起源于山东,据说是明末清初琅邪人王南溪所创。王南溪喜好武功,他曾在南方为官,
并以武会友,寻访过许多名师。后来他得到“内功经”、“神运经”、“纳卦经”、“地龙经”4部
经书后闭门谢客,研究经法,将其经书理论与拳术技法结合,创编出以倒地显技为特点的“地龙经”
拳术。

“地龙经”以腿法为主,手法配合腿法体现动作。交手时,势式相连,环环相扣,大有使人入套
必败,难以逃脱之感,有时候上封下绊,手拿腿击;有时缠带倒地;连绞带蹬;有时顺势飞跃,剪踹
跌扑。动作巧妙,结构严谨,很受人们喜爱。
“地龙经”共有12个套路,称为12路式。既可单练,也可对练。目前,地龙经在山东的昌邑、高
密、青岛、莱阳等地流传。

【四通捶】 山东地方稀有拳种,主要在潍坊流传。
“四通捶,黄县来”。清代嘉庆年间,黄县人冯立旺从军后返乡,路经潍县时病倒在县城西关,
被当地“鸿聚烟店”的掌柜卞相庭收留医救。冯将四通捶技艺传授给卞相庭作为报答。四通捶原取意
于动作技法中的“撕抓捅打”。后经卞氏父子的承袭,尤其是其子卞佃奎刻意演练、揣摩,使之更加
精湛,并向外传播开来,故有人称之为“卞家捶”。经过多年的流传,“撕捅捶”遂演化为“四通捶”,
即拳理要求的“意与势通,势与法通,法与气通,气与力通”。
四通捶强调功力,注意下盘功夫,以静立桩功为主,进而达到动静相兼。其套路内容有八大功靠
和辅助功靠,技击方法以“靠”打为主。动作简练古朴,雄浑有力,气壮势威,深得人们喜爱。

【双手剑】 由当代山东武术家于承惠创传。流行于山东、宁夏、上海、北京等地。
据史书的记载和传说,双手长剑在古老的汉、唐时期曾盛行过,其后技艺失传。唐时此剑技曾传
入朝鲜,后又传入日本。明代有人将载于日本书中的“双手剑”歌诀势法带回,程宗猷撰《耕余剩技》
时曾加以收录。他在简叙中记:“古之剑可施于战斗,故唐太宗有剑士千人,今其法不传。断简残编
中有歌诀不详其说。近有好事者得知朝鲜其势法俱备,固知中国失而求之四裔。……日本之尚书也,
备载于左”。但仅仅是一种记载,没有人将其技艺再现。
于承惠,山东青岛人,山东省体育学院武术讲师。他自12岁开始习武,从师于青岛武术名家李书
斋、孙玉君。1960年入选山东省武术队,是一名优秀运动员。他有志于武术事业,尤其酷爱剑术,当
年的“醉剑”曾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65年因病离队。他为了探求失传的双手剑,访名师查古
籍,研习剑法,究其剑理,思其剑道,艰苦磨炼4个春秋,其志不渝,终于创出了“攻防凌厉、剑法
独特、挟风带神”的“双手剑”。他的学生崔鲁艺首试剑技便一鸣惊人,在1979年南京全国武术观摩
交流大会上获得一等奖。自此,“双手剑”被列为武术竞赛中的传统项目。其后于承惠在《少林寺》、
《黄河大侠》等武功片中担当主要角色,使“双手剑”闻名于海内外。

【四季拳】是根据一年四季日月星辰的运转对风的影响、传说的仙人动作以及飞禽、走兽、爬虫
活动的特点,揣摩其规律而创作出来的拳种。该拳本是无棣县小泊头镇高永铎的31世祖,从五代时期
秘密家传下来的。新中国成立后,高永铎父子将拳路精华整理并公诸于世。近年来又先后刊登在1984
年《体育报》和1986年日文版《人民中国·中国传统武术特集》上;1984年全国武术挖掘整理会放过
“四季拳”的录相。
四季拳根据中国传统的气功理论,和经络学说中关于“动静相因”、“表里相循”的理论,主张
自身养育气力健身防身。 其基本拳式有四: “和风式”(春),主柔,练轻松柔绵功;“薰风式”
(夏),主粘,练粘缓运气功;“金风式”(秋),主疾,练疾风速发功;“朔风式”(冬),主刚,
练刚脆沉重功。
四季拳的特点是筋骨柔韧、发力迅猛、刚柔相济、忽隐忽现、瞬息万变。练功时强调动作由内心
支配,拳式连惯融合。
高永铎原在吉林省四平市工作,曾任四平市业余武术教练。退休回无棣泊头镇后,在他的传授和
推动下,四季拳在无棣广为传播。1984年,他荣获国家体委颁发的优秀辅导员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