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技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063&A=20&rec=66&run=13

【山东的杂技】 山东素称“杂技之乡”,历史悠久。秦汉时就已兴盛。从济南北郊无影山西汉
墓出土的杂技乐舞陶俑,临沂金雀山汉墓出土的彩绘帛画和沂南出土的汉画像石“百戏图”中,可以
看出那时的杂技就已形成较为固定的表演形式。唐宋以后杂技艺术的地位每况愈下,至清代,杂技转
入民间,成为艺人们谋生的手段。
山东杂技以聊城地区和德州地区为盛。尤其是东阿县和宁津县更是杂技艺人辈出的地方。解放前
后,仅聊城地区就有十几个杂技团(班)及众多个体艺人活跃在各地演出。

宁津县的野猪李村和黄家镇的杂技活动更为普遍。这里50%的农户会杂技,80%的人“会两手”。
一首民谣说:“上至九十九,下至才会走,要论变戏法,人人有一手”。许许多多的技艺都是靠世世
代代言传身教流传下来的。这里的杂技不但历史悠久,而且技艺高超。据说,清光绪年间,慈禧太后
大摆七十二道皇会,第一道便是宁津艺人的“顶竿上城门”,动作精彩绝顶。这里的艺人们大多是农
闲出门卖艺,农忙回乡生产,过着半农半艺的生活。50年代,仅野猪李村就有6个杂技马戏团,近百
个杂技演出组。近些年来,仍有8个马戏团、60多个杂技演出组从事演出。
菏泽地区的杂技在我省也有一定的影响。清末和民国初年菏泽已有许多武术班社,解放前夕形成
了武术杂技团,解放后正式成立了杂技马戏表演团体。现在巨野县孔楼乡许多老艺人组织成立了民办
的杂技学校,为社会培养着新的杂技人才。
1959年3月,在聊城举行了山东省第一届杂技马戏汇演。参加汇演的有各地,县(市)14个杂技马
戏团和若干民间艺人,著名杂技表演艺术家李凤英也参加了汇演。演出节目共142个,大都具有浓厚
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这次汇演对我省杂技马戏事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此后,我省杂技
队伍日益壮大。山东省杂技团、德州地区杂技团、聊城地区杂技团、菏泽地区杂技团、济宁市杂技团
相继成立。
山东杂技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形式和风格。全省大多数杂技团以杂技、马戏表
演为主,演出于大棚之中;个别团体演出舞台杂技、魔术。山东杂技风格豪放、刚健,有北方杂技的
特点;尤其是马戏节目粗犷、强悍,民间色彩浓厚。
山东杂技在艺术上有较高的水平,尤其是重蹬技节目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曾多次在重大杂技比赛
中获奖。1984年12月,山东省杂技团卢立新、沈凝表演的《蹬板凳》在摩纳哥第十届蒙特马洛国际马
戏杂技比赛中荣获最高奖——“金小丑”奖。济南市杂技团邓宝金、孟燕等人表演的《蹬板凳》,在
第一届全国杂技比赛中获银牌奖,1986年12月在英国“第十一届世界杂技锦标赛”中获单项对抗赛冠
军,并同中国杂技组共获团体冠军——“英航杯”奖;1987年2月又参加法国“第十届世界‘明日’
杂技马戏比赛”,再获金奖。这两个节目以不同的技巧和表演风格体现出山东杂技的特点,为山东杂
技赢得了荣誉。
在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中,山东杂技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1982年9月,济南市杂技团赴日本访问
演出,1983年10月又赴美国佛罗里达州迪斯尼世界游乐场演出。1984年2月,山东省杂技团赴加拿大演
出,受到称赞,被誉为“惊心动魄的悬技”,“中国千年杂技的瑰宝”。1985年4月该团又赴日本访
问演出。1986年9月,山东省杂技团与济南市杂技团联合组成中国山东杂技团赴罗马尼亚、匈牙利、
捷克斯洛伐克、民主德国、苏联和蒙古人民共和国进行友好访问演出,获得巨大成功。苏联《真理报》
发表评论说“中国杂技大师们的成功表演,不仅引起了普通观众的极大兴趣,而且也引起了专家们的
极大兴趣。这是因为来莫斯科演出的是中国最大、最优秀的创作表演团体之一。众所周知,山东是中
国杂技的故乡,他们的表演独具风彩”。1987年5月,山东省杂技团又派出3个演出组分赴瑞典、民主
德国演出。同年,济南市杂技团演出组随中国人民艺术团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参加“朝鲜第五
届四月之春友谊艺术节”演出活动。

在这些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中,艺术家们不仅向这些国家的人民展示了绚丽多彩的山东杂技艺术,
同时也促进了对外友好关系的发展。

【戏法】戏法是魔术的一部分。戏法使用的道具小巧简便,如:橡皮球、酒壶、扇子、杯、巾、
环、碗等。它主要靠灵活快捷的双手和道具中巧妙的机关来蒙蔽观众、造成神秘感。这种表演不怕四
面围观,即便近在咫尺也看不出破绽来。因为戏法表演动作范围小,所以很少在舞台上表演。已故民
间老艺人李建业的戏法“九连环”和“仙人摘豆”,就有较高的水平,是戏法的主要表演项目。
“仙人摘豆”在国际魔术界有很大的影响,被认为是中国戏法的典型节目。道具是几个橡皮球或
木珠(最早表演这种戏法是用豆子,后来演化为木珠或橡皮球,所以称这样的道具为“豆”),再加
上几只瓷碗。表演时,用碗盖住一个“豆”,随手拿来另一个“豆”,朝碗的方向一扔,碗里就成了
两个“豆”,而手里的“豆”已不知去向了。这样往复循环,随意变化,“豆”子在众目睽睽之下来
去无踪,神秘异常。最后还能变出一碗真的豆子和一碗盛有鱼的水来。
“大连环”的戏法,在国际魔术界也有很大影响,被公认为是东方幻术的典型。道具是9个钢制
的圆环。表演时,拿来几个环向一起碰撞,便会很快地连结在一起。表演者随心所欲,或三或四任意
连结;还可变化各种造型,如:帽子、花篮、椅子、小推车等。九连环表演手法快捷,干净利落,对
观众的吸引力很强。

【魔术】是山东杂技艺术主要表演项目之一。它是利用某些科学的原理或经过精心设计的道具—
—“门子”来表演的,在我省多为舞台演出。其主要表现形式有:
大魔术,是以大型道具和有助手参加表演的魔术节目。多运用箱、柜、橱及其它形状的物体为道
具,具有场面大、表演人数多和真实感、神秘感强的特点。如《分身》,《遁人》等。
中魔术,用中型道具表演的魔术节目。主要利用盆、匣、筒、笼、彩桌等道具表演。动作简练、
明快;道具的设置隐蔽巧妙,它多为一人表演。
小魔术,主要是手法表演,所用道具小巧精致,多是日常生活中能见到的物品。如:球、绳、手
帕、彩扇、蜡烛、扑克牌等。小魔术表演快捷、利落,不易被看破。

【滑稽】又称马戏丑角。山东省几乎所有的杂技马戏艺术表演团体都有自己的滑稽演员;每一场
演出都安排有若干滑稽节目表演。这些节目短小精干、形式多样,大大地丰富了杂技艺术的表现内容。
主要节目有:《抢椅子》、《滑稽草帽》、《脑球》、《吊钱》、《喝水》、《滑稽魔术》等等。

滑稽节目是采用杂技或魔术的某些技巧动作(如手技、顶技、杂耍、倒立、平衡技巧等)为素材,
编排成带有简短情节的表演形式。滑稽演员大都具有较高的技巧水平和表演技能。如,在《脑球》表
演中,演员戴上球套,把一个木球扔向高空,木球落下时,用后脑勺接住,其动作十分准确,不差分
毫;在《抢椅子》中,表演者熟练地运用了许多跟头、倒立等技巧;在《滑稽草帽》中,他们又将手
技的技巧编排成滑稽动作,塑造出许多令人开心的场面。

【马术】马术是杂技艺术中的一大门类,是我国北方杂技艺人的一种表演技艺。
山东省的马术有悠久的传统,在全国杂技界有一定的影响。许多民间杂技艺人都有些马上功夫。
清乾隆年间,山东兖州著名女杂技艺人乌三娘就是一个善骑马、舞双刀的巾帼英雄,后来成为农民起
义军的首领。
解放前后,我省民间杂技马戏团(班)较多,他们大都以“棚圈”的形式奔波于各地卖艺演出。
在他们的演出中,马术节目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因为它场面大,表演精彩、热烈,带有浓厚的乡土
气息,所以很受观众的欢迎。一些在马术上有成就的演员也很快名扬四方,如,聊城地区杂技团的孟
广连(艺名“草上飞”)、张兴功和著名杂技表演艺术家李凤英(艺名“盖山东”)等,他们都可以
在飞奔的马上表演左右翻越、镫里藏身,肩支撑倒立等动作。1959年,全省第一届杂技马戏汇演时,
各马戏团都参加了表演。
现在,马术节目仍是山东杂技的一大特点,山东省杂技团、聊城地区杂技团、德州地区杂技团等
一些规模较大的团体都保留着传统马术节目,并不断创新,如“二节站肩舞旗”、双人双马、双人单
马、单人双马及古装马术“关公马上劈刀”等。

【扇碟子】是一种民间传统技艺,与一般杂技表演相比,更带有虚幻、神秘的色彩。它是已故民
间杂技艺人李建业(曾为山东省杂技团演员)创演的。1959年,在山东省第一届杂技马戏汇演中,他
表演的这个节目(当时称为“飞碟”)受到称赞。该节目1962年参加了杂技艺术影片《齐鲁英豪》的
拍摄。此后,一直成为山东省杂技团独有的保留节目,并经常在舞台上或大棚内演出。该节目以特有
的艺术风格和神秘感博得观众的欢迎。
为了达到理想的艺术效果,演出时,它对场地和光线都有比较严格的要求。表演时,演员双手各
持一把羽毛扇,缓缓扇动,那瓷碟便会随着扇动的方向飞舞起来。它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一会
儿在高空飞行,一会儿又在低空盘旋;有时竟在表演者的身前背后环绕翻飞。在表演者的控制下,碟
子的飞行路线纵横交错,变化多端。

山东的杂技节目《扇碟子》,技巧性强、难度大,在全国杂技界是独一无二的。

【高空杂技】是大型杂技马戏表演团体的主要节目。
山东省杂技表演中,常见的高空杂技有:
空中飞人(又称“飞箭”,因道具似箭的形状),男女两名演员站在“飞箭”上,升至离地面十
几米的空中做快速圆周飞行。他们不带任何保险装置,仅凭熟练准确的技巧和过人的胆量来完成各种
表演动作。主要技巧有:“扯旗项”、“口咬劈拉叉旋转”、“口咬甩旋水平”、“对口咬旋转”等。
大飞人(又称“吊子飞人”),“尖子”演员站在离地面十几米高的站台上双手抓住飞荡过来的
“吊子”(一根两头系有绳索,能在高空中大幅度回荡的金属棍),向对面荡去;对面的“底座”演
员双腿倒挂在另一“吊子”上,也向自己的对面荡去。两幅“吊子”接近时,“尖子”演员脱手,在
空中表演转体、翻腾、飞跃等动作,身体即将下坠时,被“底座”演员双手接住,再抛回原来的“吊
子”。这个节目难度大而且惊险,是很有特点的高空节目。
“双层吊子”,两名演员在大幅度摆动的上下两层“吊子”上表演“头顶支撑倒立双手双脚同时
晃圈”、“后空翻下接手”等动作和一些双、单人造型及手技技巧表演。
空中技巧,在高空中的环形道具上,两名演员表演的抛接、支撑的技巧,优美、劲俏的造型动作,
体现出力、技、美的特点。

【手技】 又称抛掷技,是用双手或单手抛接各种物体的传统技巧。它既可以作为一个单项节目,
又可和其它技巧相结合,组成另一新型的表演节目。我国的手技表演历史悠久,从出土的汉墓石刻中,
我们可以看到“跳丸”、“跳剑”的生动形象。现代手技表演使用的道具大都来自现实生活,如:刀、
圈、草帽、棒槌、碟子、羽毛球拍等。山东省手技节目多是传统的技艺,其中《舞刀技巧》是最富有
民族特点的手技节目之一。从表面上看,它与古代的“跳剑”相似,实际上它要比“跳剑”更富于技
巧性、艺术性和时代感。它的前身是《三把飞刀》,后来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突破;在舞刀的
数量上增加到目前的6把刀,表演上演员以各种姿式将数把短刀抛向空中,短刀在空中做一定数量的
翻转后,又准确地落在表演者的手中。这样循环往复,形成一刀在手,数刀在空的精彩场面。从三把
刀开始直到六把刀, 在每一个数量层次上, 都各有一组不同的技巧动作。如“三把刀跑步背抛”、
“三把刀踢腿抛接”,“四把刀轮回抛接”、“四把刀双抛接”、“四刀双人花样对传”,“五把刀
轮回抛接”、“五刀双人穿插抛接”,“六把刀背抛接”等。表演时,数把短刀在演员身前背后缠绕
翻飞,在灯光照耀下,使人感到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舞刀技巧》技巧高难,动作复杂,迄今仍是山东杂技所独有的表演形式。

【长竿技巧】是我国传统的杂技节目。汉代已有“戴竿”的表演;在沂南出土的汉画像石中就有
对这种技艺的描绘。经过长期的演变发展,现代长竿技巧已成为我国杂技艺术中的一大门类,普遍存
在于杂技演出之中。
山东省长竿技巧的主要表现形式有:
顶竿,表演者用前额顶起一根直径约10厘米、长约6米的大竹竿,两名演员缘竿而上,在竿的顶
部表演“手举倒立”、“前后水平”、“扯旗顶”、“晃托”及“甩旋水平”等动作。演员们上下自
如,翻转灵活,轻盈如燕。“底座”演员的头部负重近200公斤,还要在不断移动中掌握竹竿的重心
平衡,控制竹竿的相对稳定。顶竿具有北方杂技豪放,刚健的特点,很受观众欢迎。由于这个节目技
巧性高,难以练就,所以目前全国还很少见。
扛竿,是用肩部扛一长约6米的大竹竿,两名演员在竿上表演倒立技巧和造型。其动作幅度大,
表演流畅、美观。
扛梯,在一根5米多长的竹竿上端横置一架木梯,成“十”字形。表演时,两名“尖子”演员在
梯子上面表演倒立技巧、抛接动作和各种造型,如“手举倒立”、“空翻一周半倒挂二节”、“直体
后空翻大晃托”等。“底座”演员支撑着150多公斤的重量,还要掌握竹竿的重心平衡,难度很大。
整个节目既惊险又优美。山东省《扛梯》节目的特点是均为女子表演。1985年,由民主德国娱乐艺术
委员会副主席、国家马戏团团长奈茨克率领的杂技马戏考察团观看了山东省杂技团的《扛梯》后大加
赞赏,并说女子扛梯节目在欧洲也是极少见到的。

【蹬技】是我国杂技艺术中的一大表演项目,有很久的历史,最晚在明代已有蹬重物、蹬人和蹬
长竿的表演。后来,它不断地在民间流传发展。
蹬技在山东杂技艺术表演中较为普遍,大体有以下两种:
轻蹬技,一般指蹬重量较轻、体积较小的道具。常见的有花伞、彩扇、彩毯、花筒、花板、小坛
子等。道具轻巧、简便,表演的花样繁多,可做翻、转、抛、接、双脚交叉对传、双人对传等动作。
尤以双脚同时以不同的动作耍弄不同形状的道具为高难。主要表现演员双脚的灵活性和掌握平衡的技
巧。轻蹬技的表演具有节奏明快,轻捷优美的特点,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这种节目有单人表演,也
有双人表演,无一定程式。
重蹬技,以蹬重量、体积都较大的物体为主。常见的有大缸、桌子、木梯、板凳、排椅、椅子顶
等,主要表现演员双腿的力量和掌握重心平衡的能力。表现形式有两种,一种是蹬道具的技巧表演;
一种是蹬人与道具组合的技巧表演。根据不同的形式,表演者可一至多人不等。总的来看,后一种表
现形式较为多见。“底座”演员仰卧在椅座上,用双脚支撑起道具,“尖子”演员在道具上面的各个
层次表演不同的技巧和造型。她们配合密切,默契,共同做到稳、准、美。许多重蹬技节目造型壮观、
奇特,带有高难、惊险的色彩。

山东重蹬技节目水平较高,在国内外杂技界有很大的影响。如《蹬板凳》,这个节目由11条板凳
构成一个立式的造型, 高达8米。 “尖子”演员在板凳的各个层次上表演倒立技巧和柔术造型,如
“单手倒立旋转”、“双手倒立分板凳落下”、“倒叼花”和“凌空倒立咬花”等。“底座”演员则
是用双腿支撑着这座板凳造型,支撑力达150多公斤;同时,还要保持造型的重心平衡。最惊险的是
单腿支撑和蹬转360°的技巧。
现在第三代重蹬技节目《双层蹬板凳》已经创练成功,即将搬上杂技舞台与广大观众见面。
蹬人是重蹬技的又一表演形式。主要表现人蹬人的技巧,而不借助其它道具。
《蹬人》也是山东杂技的传统节目。著名杂技表演艺术家李凤英的《蹬人》就有很深的造诣。她
的表演大方、流畅、不拘细节;其动作幅度大、干净利索,很有男子的表演风度和气魄。她曾参加过
杂技艺术影片《齐鲁英豪》的拍摄。1959年毛主席来山东时,看了她演出的《蹬人》节目,亲切地接
见她。她几十年创就的轻、重蹬技技巧,对山东蹬技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现在表演的《蹬人》
节目就是在老一代艺术家的传统技巧的基础上,加以发展而创作的。许多技巧性很强的基本功在节目
里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如“连提”、“转体360°站脚”、“站提连坐”、“后空翻与转体360°”交
替进行和“转体720°落地”等。这些新技巧的出现,把《蹬人》节目的水平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
使之既具有民族风格又富有时代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