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063&A=20&rec=63&run=13

【山东的民间音乐】 山东民间音乐历史悠久,蕴藏丰富。据资料统计:有民间歌曲8000余首,
民间乐曲4000余首,戏曲30余种,曲艺20余种,歌舞100余种。不但种类齐全,而且形式多样,山东堪
称民间音乐艺术荟萃之地。
山东民歌题材广,体裁多,包括有劳动号子、山歌、生活小调、大型套曲、儿歌等。
劳动号子产生于劳动中。较有代表性的有德州、济南的夯号;黄河上筑堤打桩的硪号;济宁运河
上的船号;沿海地区的海洋号、捕鱼号;城镇中的装卸号和胶东山区的吆牛号、山歌等。
生活小调,是山东民歌的主体。山东民歌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历史较久、流传较广、变体多
的民歌,如《叠断桥》、《银纽丝》、《五更调》、《铺地锦》等。一部分是地方特色特别浓厚的民
歌,如乐陵的《大实话》、惠民的《馋大嫂》、淄博的《赶牛山》、潍坊的《挑媳妇》、苍山的《大
踏青》、菏泽的《包楞调》等。
大型套曲,是指结构复杂的民歌。如鲁南的“五大调”、淄博的“俚曲”、微山的“端供腔”、
蓬莱的“烧纸调”。其中《满江红》中的《四盼》,曾在全国文艺汇演中获优秀节目称号。
儿歌,有两种。一种是生活儿歌,如《花蛤蟆》、《引蛾螂》等;一种是儿童嬉戏歌曲,如《天
上有嘛》、《拾子歌》等。
山东民间器乐,主要乐种有鼓吹、吹打、古琴、古筝、柳琴、擂琴、三弦、软弓京胡及打击乐等。
其中影响最大的两个乐种是鼓吹乐和古筝乐。
鼓吹,分鲁西南、鲁中南、鲁北、鲁东四个流派,其中鲁西南被誉为“唢呐之方”。鼓吹使用的
乐器主要有唢呐(海笛、锡笛、铜笛、大唢呐等)、管子(小管、大管、单管、双管等)、竹笛(梆
笛、曲笛)以及小镲、云锣、堂鼓等。鼓吹的代表曲目有:《百鸟朝凤》、《大合套》、《婚礼曲》、
《抬花轿》、《集贤宾》、《庆贺会》、《五六五》、《十样景》、《普天乐》、《开门红》、《打
枣》、《小放牛》、《哭长城》等数十首。嘉祥县任同祥演奏的《百鸟朝凤》,在第四届世界青年联
欢节上得银奖,首开中国唢呐演奏在国际比赛中获奖之先例。
古筝,山东古筝独具一格,有“山东筝派”之称,在全国享有盛名。自清代流行以来,集中于鲁
西南的称菏泽古筝; 集中于鲁西北的称聊城古筝。 筝曲约150首。一种为标题性乐曲,代表乐曲有
《汉宫秋月》、《鸿雁捎书》、《风摆翠竹》、《渔舟唱晚》等近40首;另一种是由山东琴书曲牌、
民歌小调演化而成,如《凤翔歌》、《飞花点翠》、《落莲花》、《寒口垛》等。

在山东民间乐器中,除以上两个最大的乐种外,影响较大的还有以“诸城三王”(亦称“琅邪三
王”)为代表的古琴;以王露为代表的琵琶;以王殿玉为代表的擂琴;以宋心田为代表的软弓京胡和
赵云彩的搓琴演奏等。
山东的戏曲音乐,依其声腔的渊源和基本的艺术特征论,大体分为“弦索”、“梆子”、“肘鼓
子”、“说唱”、“民间演唱”五大系统。弦索系统有柳子戏、大弦子戏、罗子戏等;柳子系统有山
东梆子、莱芜梆子、东路梆子、枣梆、平调等;肘鼓子系统有五音戏、托腔、茂腔、柳腔、柳琴戏等;
说唱系统有吕剧、坠子戏、渔鼓戏、蓝关戏、八仙戏等;民间演唱系统有两夹弦、四平调、花鼓丁香、
锣鼓冲子、王皮戏、哈哈腔等。
山东的曲艺音乐,具有代表性的曲种有山东琴书、山东大鼓、山东快书、胶东大鼓、东路大鼓、
聊城八角鼓、渔鼓、落子等。其中音乐最丰富、影响最大者,首推山东琴书,分南路、北路、东路琴
书。山东曲艺的音乐有板腔体、联曲体和两者混用体。另外,河南坠子、西河大鼓在音乐上已趋地方
化,在山东也颇有影响。
山东的歌舞,最基本的形式是秧歌,约有100余种。最有代表性的是鼓子秧歌、胶州秧歌、胶东
秧歌等。就音乐而言,秧歌有领唱秧歌和小场秧歌两种。领唱秧歌具有开场白的作用,故又称“秧歌
引子”;小场秧歌是在表演中穿插演唱。打击乐是秧歌的主要伴奏乐器,每种秧歌都有自己固定的锣
鼓经。
山东歌舞也包括花鼓,分布甚广。形式有单人花鼓、对口花鼓。花鼓以菏泽、聊城、淄博、苍山
为代表。苍山的《歌唱大生产》就是一首花鼓调。

【古琴】亦称七弦琴,是有3000多年历史的弹拨乐器。19世纪前半期,山东诸城有两位影响较大
的古琴家,一是王雩门(1807~1877),字冷泉,别号昙花子;一位是王溥长(1807~1886),字既甫。
在当时齐鲁琴坛上被称为“诸城二王”。20世纪初,“诸城二王”(亦称“琅邪二王”)又指溥长之
子古琴家王心源和他的学生王露。王露(1878~1921),字心葵,号雨帆,约1919年从日本留学归来,
曾在济南大明湖畔组织“德音琴社” , 传授琴艺。他一生监制古琴10床,有“仲尼”、“蕉叶”、
“月琴”、“正合”等样式。
王宾鲁(1867~1921)字燕卿,约1911年赴南京高等师范教琴;王露于1919年至北京大学作古乐导
师。开创以古琴教学进入现代高等学府之先河。诸城派的后裔,分布在上海、北京、南京、陕西等省
市。

诸城派和虞山、广陵、川派古琴是具全国影响的四大琴派,其特点是,在演奏上能突破旧规,根
据乐曲内容, 修定旧谱, 确定节拍节奏,增添轮指,并将民间曲调移植于琴上弹奏,改为琴曲。如
1901年将泰安民歌《骂情人》移植改编更名为《关山月》,此曲成为全国琴界无人不弹的名曲。
《桐荫山馆琴谱》是王家祖孙三代传下来的诸城派重要琴谱,后来的《琴谱正律》、《玉鹤轩琴
谱》、《梅庵琴谱》等诸城派琴曲,均来源于此。代表曲目有《良霄引》、《秋风词》、《长门怨》、
《流水》、《捣衣》、《平沙落雁》、《阳关三叠》等。

【古筝】始于秦代,渊源于瑟。山东省主要分布在菏泽、郓城、鄄城和临清一带。唐筝多为十二
弦,元、明时期发展为十四、十五弦,近代为十六弦。
菏泽筝,汉魏时期曹植在此做官时有“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如神”的诗句,可为当时筝艺兴盛的
写照。由于在民间长期流传,受当地人民生活、语言、习俗之熏陶及民间歌曲、曲艺、戏曲之影响,
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被全国筝界公认为山东筝派。代表演奏家有王殿玉(1899~1964)、赵
玉斋(沈阳音乐学院副教授)、高自成(西安音乐学院副教授)、张应易、韩庭贵等;早期的老艺人
有张念胜、张为诏、黎连俊等。代表曲目有古曲《老人板》、《汉宫秋月》、《美女思乡》、《莺转
黄鹂》、《昭君怨》、《鸿雁捎书》、《风摇翠竹》、《夜静銮铃》、《高山流水》、《红娘巧辩》
等,以及山东琴书曲牌[凤翔歌]、[叠断桥]、[上河调]、[满江红]、[双叠翠]等。曲牌有
词,可唱可奏。
聊城临清筝,据考查,年谱有百年以上历史。代表演奏家有金灼南(1882~1976)等。代表曲目
有双板曲《流水激石》、《三环套》;单板曲《孤雁出群》、《玉连环》等;改编曲目有《渔舟唱晚》、
《尖尖花》等。

【山东柳琴】俗称“土琵琶”,形似柳叶,也称“柳叶琴”。据《沂州府志》等史料记载,该乐
器于清乾隆二十五年产于临沂地区,为早期的“拉魂腔”和后来因以柳琴为主要伴奏乐器而改名的柳
琴戏的主伴乐器。
原始柳琴结构简易, 琴颈细长, 头背柳木,面板桐木,双弦七品、音域一个半八度,无半音。
1958年,王惠然改革柳琴,其特点是抒展音域,完善音位,增为四弦、二十四品、三个半八度,独奏
可达二十九品、四个八度,品位改为十二平均律,可任意转调或奏和弦;音量增大、音色美化。他精
选红木制作,美化外形,增加音空,试改琴弦,更换琴码、琴品等,被全国民乐界公认为是一件有特
色的独奏弹拨乐器。同时出版了《柳琴演奏法》,为用柳琴演奏各类乐曲奠定良好基础。

随着柳琴的改革发展,同时创作了一批独奏曲目,如《银湖金波》、《柳琴戏版子曲》、《春到
沂河》、《幸福渠水金光闪》等。传统曲牌有柳琴戏小曲等。

【挫琴】系罕见古老乐器。在1957年山东省第一届音乐会演时,益都老艺人赵彩云(1880~1960)
持琴演奏,引起乐界关注、研考。据赵彩云讲:“挫琴亦称筑”。《战国策》记载:“临淄甚富而实,
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挫琴即筑琴,足见其古老。
挫琴流行于青州、寿光、广饶、临淄一带农村。琴形似筝,长约65厘米,桐木制成,全琴十三对
弦(每音双弦),五声音阶,音域十六度、高粱杆作琴弓,涂以松香,可擦弦或击弦,似拉小提琴。
音色含蓄优美。
代表曲目(兼能演唱和独奏的)有《鸳鸯扣》、《四大景》、《跌落金钱》、《满江红》等。文
词古雅,颇有诗意;单独演奏,可以发展变化;合奏时多加坠琴、扬琴、碟子、梆子等。
1981年,益都音乐工作者,在保持原挫琴特色的前提下,进行改革,改丝弦为钢弦,音量增加,
音色纯净;十三弦增至十七弦,音域扩大;改高粱秆为马尾弓,增加运弓技巧。但左手握槽,不能颤
弦。

【陶埙】 1960年,山东省文管会在潍坊市南郊的白浪河畔北官村一处“龙山文化”遗址中,发
现一罕见的吹奏乐器——陶埙,形似小葫芦,用泥捏制,高温焙烧,故称“陶埙”。全高31毫米、腹
径26毫米。顶有一吹孔,肩部另有一音孔,二孔相通,口吹作响。
在这之前,德州地区宁津县吴棠湖,名浔源(1824~1902),清光绪举人,他也曾根据地下发现
实物, 复制古代陶埙并撰《埙谱》 一卷, 他制的陶埙形状大小似梨。 此后,德州市五里庄李雨村
(1885~1951),得吴棠湖制陶埙一个,于本世纪20年代初,研制出五孔梨形陶埙数以千计,赠给附
近各寺庙的和尚、道士及民间乐户,并教授吹奏方法。德州陶埙在20年代曾参加山东省博展会,获得
奖章和奖状。

【十不闲】是1957年山东省民间音乐舞蹈会演时,荣获演奏二等奖的一个独特节目。
其特点是一人利用一木制固定支架,有规律地操作演奏十种不同乐器:板胡(左、右手),大锣
(右手),二锣(右手),战鼓(左手指帽),边鼓(右脚尖),梆子(右脚跟),铙钹(左脚跟),
小钹(右脚踏板),二板(左脚尖),唢呐(支架、右手五指)。
代表艺人有郓城县陈河口村陈德先(1912~1985),他自幼喜爱地方戏曲,对各种民间乐器兴趣
浓厚,曾搭帮外出卖艺,他总结多年的艺术实践,综合制造了“十不闲”,并创作一套演奏方法。他
还研制了“秫秸口哨” , 口含吹奏,可仿生、旦、丑不同唱腔。代表曲目有折子戏《宋江坐楼》、
《二进宫》、《三娘教子》、《杀庙》等。

【阳谷哨】是流行在聊城地区阳谷县的一种泥制民间吹奏乐器,是民间艺人根据古乐器“埙”改
造而成。形似小鸭,顶面七个按音孔和一个唢膜孔,底面有两个按音孔。七声音域十度以上。可运用
单吐、双吐、花舌等演奏技巧。善模仿布谷等各种虫、鸟叫声,故当地群众称之为“咕咕虫”。能吹
奏欢快的民间乐曲和各种戏曲曲调。

【竹篪】是流行在德州一带的一种民间吹奏乐器,经考查是德州市五里庄李雨村(1885~1951),
根据古籍《礼乐谱》的记载复制而成,形状与竹笛相似,五音孔,无膜,可与陶埙配合吹奏。

【山东琵琶】琵琶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丝弦弹拨乐器。据文史资料考证,山东在唐、宋时期已有琵
琶演奏。近代,青岛、诸城、菏泽、聊城地区都有琵琶演奏代表人物和曲目。
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的,是诸城派古琴家、琵琶演奏家王心葵(王露)(1878~1921)。其编著
的代表作《玉鹤轩琵琶谱》,1919年他任教北京大学时先后在校刊《音乐杂志》上发表。建国后经李
华萱、李荣声编印成册。原本分上、中、下、续共4卷。上卷为理论,讲述琵琶的起源、沿革、历代
琵琶音乐名人、高手,以及如何按十二平均律的要求,“移古设新”,对琵琶音乐进行改革;介绍了
琵琶的构造、特点、尺寸和各部名称及演奏技法;《谱》中有“十六字谱”与“九工尺谱”对照图表,
琵琶各调定弦及品位音位均用工尺字谱标明。其他3卷均为乐曲,共计19首。
王心葵传谱及自制的代表曲目,有《开手正板》、《长门怨》、《秋声》、《玉楼春晓》、《渔
家乐》、《秋寒吟》、《浔阳秋月》、《潇湘夜曲》、《暗香疏影》等。
琵琶艺术有“南浙北燕”两派之说,王心葵是北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其演奏特点,既有古朴
深邃的古琴韵味,又有北派“激指哀烈”之风格。他在山东、北京等地培养了大批学生,如詹澂秋、
张友鹤、李华萱、谢一尘、顾海门、郑雍孙、吴耕牛、彭青山、章铁民、杨心如、徐荷亭等,均是他
直传门徒。

【祭孔乐舞】是孔子的后代、及历代皇帝和地方官吏举行祭祀孔子仪式时的专用乐舞。每年春秋
季二八月的头一个丁日和孔子诞辰纪念日,均要在孔庙举行祭祀大典,故又称“丁祭音乐”(元代称
“大成登歌之乐”,明代称“大成乐”,清代又称“中和韶乐”,均为“丁祭音乐”)。
祭孔乐舞始自孔子卒后第二年。以“六代之乐”(见《阙里文献考》卷二十三载)演奏于庙庭,
以示对孔子的纪念。自西汉以来,历代皇帝对于祭孔乐舞的编制、乐器、歌章、舞谱都以“钦定”之
令下达。自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年)起,有专门制作的以颂扬孔子为内容的乐舞。此后,代代相袭
至今。

祭孔乐舞包括“宫悬之乐”、“八佾之舞”、“轩悬之乐”、“六佾之舞”及“登歌”等。整个
乐舞由歌生、舞生和乐生三大部分组成,还有指挥作乐、起舞的麾生、旌生等。仅以“轩悬之乐”和
“六佾之舞”的规模而言,外加导引乐十余人,可达百余人;若用“宫悬之乐”和“八佾之舞”的话,
则有一百几十人的盛大场面。所用乐器是金、石、丝、竹、革、木、匏、土八类俱全。音乐庄严肃穆,
舞姿雍容大方,具有古朴典雅的风格特征。
祭孔乐舞按照祭祀仪式程序配制乐章,其演奏成数固定为六章六奏:
迎神 奏《昭平》之章
初献 奏《宣平》之章(有舞配之)
亚献 奏《秋平》之章(有舞配之)
终献 奏《叙平》之章
撤馔 奏《懿平》之章
送神 奏《德平》之章。

【山东鼓吹乐】 山东民间器乐的主要演奏形式之一。是我国北方鼓吹乐的一大支脉。早在明朝
中叶就流行于山东各地,尤以菏泽、济宁、滕县、枣庄最为著称,聊城、德州、昌潍、胶州次之。
山东鼓吹乐队,称“鼓乐班”或“鼓乐房”。一般有七八人组成,亦可根据需要增减。大都活动
在农村。他们大都以近亲、家族搭班组成,遇到婚、丧、喜、庆等场合,应邀演奏。演奏乐器有吹管
乐器和打击乐器两类,以吹管乐器为主,其中主要有:唢呐(亦称喇叭),管子(包括单管、双管),
笛子(梆笛),笙,闷笛(俗称“闷子”),口哨(俗称“口芯子”),把攥子(包括大把攥、小把
攥两种),大杆号等;打击乐器有:乐鼓、扁鼓、板鼓、小镲、手锣、云锣、大锣、汪锣、梆子、点
子、吱子、钹等。
演奏曲目有:传统的民间器乐曲,如《六字开门》、《百鸟朝凤》、《抬花轿》、《大合套》、
《大笛绞》 、 《打枣》、《普天乐》、《集贤宾》等。地方戏曲曲牌有[山坡羊]、[锁南枝]、
[驻马听]、[驻云飞]等。民歌小调有《哭长城》、《小放牛》、《凤阳歌》、《海琴歌》、《高
波子》、《送情郎》等。此外,还有“咔戏”、“咔歌”。
山东鼓吹乐的演奏形式主要有三种:(1)以一支唢呐主奏的单大笛(包括海笛、锡笛、铜笛主
奏)和以两支唢呐主奏的对大笛演奏;(2)以管子(包括单管、双管)主奏;(3)笙笛合奏。
山东鼓吹乐分为鲁西南、鲁中南、鲁北和鲁东四个流派。鲁西南鼓吹乐刚柔兼备,以柔见长,音
乐旋律优美,技巧娴熟;鲁中南鼓吹乐,含蓄深沉,平和稳健,擅长演奏歌唱性的旋律;鲁北鼓吹乐,
刚健有力,粗犷豪放,鲁东鼓吹乐,古朴典雅,柔美秀丽,具有较浓郁的宗教音乐色彩。

山东鼓吹乐著名演奏家有:袁子文、魏永堂、曹瑞琪、任同祥等近20人。

【大杆号】是一种古老的自控直管吹奏乐器,又名“招军”、“先锋”、“号角”。流行于胶东
半岛地区。早在宋、金时期已在渔牧民和军队中使用。我国明代著名的民族英雄戚继光(1528~1587)
所著的《纪效新书》中就有记载;明王圻《三才图会》亦有记述。
大杆号为铜制,无孔无缝,分两节套在一起,长约8尺,号的上端顶部有凹形号嘴,外筒喇叭口
直径一般为15~16厘米。平时两节套在一起,吹奏时,右手托出举起,成45°~50°角,左手按号嘴
放于嘴角吹奏。音域为g—g2两个八度。声音宏亮、雄壮,常用于民间大鼓,大锣合奏以及民间吹打
乐合奏等。演奏时,均排在队伍之首,名曰“开路先锋”;在座棚吹奏时,排列两旁,名曰“把阵”。
大杆号的吹奏技巧主要有:“塌”、“挑”、“顿”、“滑”、“臌”、“连”、“粘”及“滚吐”、
“清吐” 、 “倒喘口”、“正喘口”等。演奏曲目有:《五更小调》、《十思乡》、《跑四川》、
《快乐的民兵》、《北伐军歌》、《二簧调》等。

【大擂】拉弦乐器,又名“擂琴”。流行于山东西南部地区。是著名民乐演奏家王殿玉在坠琴的
基础上改革制作的。琴筒为铜制,前口蒙蟒皮,琴杆与弦轴采用红木或硬木磨旋而成。轴两个,张弦
两根,五度定弦,多用马尾弓拉奏,全长约110厘米。其音量较大、音域宽广、音色浑厚、柔和、圆
润,变化十分丰富。
大擂又叫“大擂拉戏”、“单弦拉戏”、“巧变丝弦”。在演奏方面,创出了一套特有的按指方
法和演奏技巧,能逼真地模拟人声、多种管弦乐器和各种打击乐器的音响,以及戏曲曲艺唱腔和鸟兽
鸣叫声等。 演奏曲目有《笙管合奏》 、《胜利锣鼓》、《渔光曲》、《谐谑曲》;戏曲唱腔选段有
《卖马》、《凤还巢》、《贵妃醉酒》、《空城计》、《借东风》等。

【劳动号子】流传于山东全省的劳动号子种类繁多,数量巨大。主要有渔民号子、海员号子、黄
河船号、夯号、硪号、运河船号、搬运号子、建筑号子、矿工号子等,共有600余首。
海洋号子流行于胶东半岛沿海一带。其中“莱州号”(掖县一带)、“登州号”(蓬莱一带)和
“乳山号”最为有名。是渔民捕鱼时歌唱的一种号子。
海员号子,主要流行于青岛、烟台等港口,是从事运输的船员们唱的号子。主要有:撑篷号、推
磨号、拔棹号、出船号、拉篷号、原铺号等十余种。

黄河硪号、夯号流传于山东黄河两岸地区,集中在利津、济阳、济南、阳谷、平阴等地。种类有
百余种。
运河号子主要集中于德州、临清、济宁三地。一类为船号,包括“起锚号”、“摇橹号”、“拉
帆号”等20余种。另一类是夯号,以德州最多,共十几种。

【鲁南五大调】指[满江红]、[玲玲调]、[大寄生草]、[淮调]、[大调]5种独立的大
调套曲,主要流行于鲁南的日照,临沭,莒南,郯城,临沂一带,是属于较古老的演唱形式。其曲调
优美抒情,细腻典雅。[满江红]、[淮调]、[大寄生草]等曲牌明朝就已流传,因此,在曲调和
演唱上都有一种古典歌调的味道;五大调的唱词一般都经过文人的加工修饰,在文字上比较讲究;音
乐结构较为复杂。如[满江红]中的“四盼”具有回旋变唱结构的性质,其它各个大调,有“联曲体”、
“主曲体”或“夹曲体”。它们在曲式组织上严密而有层次,既统一又富于变化,调式丰富,演唱形
式多样,具有相当完美的艺术特色。

【临清时调】 因其题材多为时事新闻而得名。又因用丝弦乐器伴奏,故又名“丝调”。流行于
临清一带,代表性曲目有《撒大泼》、《七月七》、《尼姑思凡》等。常用曲调如“靠山调”、“雁
鹅调”、“鸳鸯调”、“英雄调”、“平调”等。多数曲调都擅长与有情节的叙事体唱词相结合,优
美动听,引人入胜。

【杂吧调】又称“枣木棒子乱弹”,最早曾称为“琵琶竽子”,由于后来不断吸收许多小曲,新
旧相杂,才有“杂吧调”之称,流行于黄河以南的广饶博兴一带。它的曲调约有四五十种,大体可分
做三类:(1)较大型典雅的民歌,如“四大景”、“鸳鸯扣”、“跌落金钱”、“满江红”等。(2)
带有说唱性的曲牌,如[叠断桥]、[梅莲花]、[剪剪花]等。(3)抒情性的地方小曲,如“姐
儿调”、“对花”、“扣云肩”、“四季相思”等。使用上述曲调演唱的曲目有《韩湘子三度林英》、
《光棍游街》、《蟠桃会》、《小俩口顶嘴》等。它的演唱分站唱和坐唱两种形式,坐唱的伴奏乐器
较多,站唱多为自拉自唱。

【端供腔】又称“端公腔”,“端鼓腔”。流行于鲁西南微山湖一带,是当地渔民中传唱的一种
风俗性套曲。因其内容以唱唐代故事为多,故有起源于唐之说。它的曲调十分丰富,约有20余种。如
“七字韵”、“十字韵”、“魏词”、“海佛词”、“漂网帮子调”、“下洞佛调”、“观花调”、
“盼宫调” 、 “下宫调”、“海宫调”、“浪头调”、“志安子调”、“北佛调”、“南佛调”,
“快七字”、“白讲”、“摇五更”、“嗨嗨调”等。其中“七字韵”、“十字韵”、“魏词”是它
的基本曲调。所唱曲目大多有故事情节,如《斩小白龙》、《唐僧取经》、《肖氏女过门》、《刘文
龙赶考》、《张香雇船》、《张郎休妻》、《史部进花园》等。它的演唱形式有领唱和帮唱。在湖里
将许多船只连在一起作为场地。每次出场一般为两人,边舞边唱,另有4人伴奏帮腔。羊皮鼓是它的
专用伴奏乐器,这种鼓的形状与东北的单鼓、河北的太平鼓类似。过去,按照传统风俗要连唱三天三
夜,昼夜不停,目前会唱的人已经不多了。

【柳琴调】流行于新泰县一带,是民歌手吸收了柳琴戏的唱腔而创造的一种弹唱形式。由歌者用
柳琴自弹自唱。曲调的叙述性很强,富于口语化,由一个基本腔形作基础,在每次反复时取舍灵活,
富于变化。结尾处的Re~do(2~i)的七度跳进拖腔最有特色,其代表作品是“越唱心里越快活”。
在过去,讨饭者也有自编自唱柳琴调的。

【烧纸调】流行于蓬莱一带的风俗性大型民歌套曲,据传宋代就已出现这种演唱形式。它的曲调
约有一二十种。民间素有“九腔十八调”之说。其主要曲牌有:[接神调]、[安神调]、[大腔]、
[紧腔]、[悲腔]、[大悲腔]、[四大腔]、[娃娃腔]、[对口腔]、[接神大腔]等。十八
调有四平调、三棒鼓、五棒鼓、靠山腔、扣腔、慢四大,丰登曲牌、安神调等。其中接神调、安神调、
送神调的词是固定不变的,其他曲牌的歌词都是唱些传说故事之类,如《劈山救母》、《休丁香》、
《闯山关》等。
烧纸调的演唱一般有3名男子担任,一人“领”,另两人“合”。每人都手持一面单鼓,边敲边
舞边唱。

【秧歌】 山东的秧歌十分丰富,遍及全省,各地的秧歌都有自己的特色。
鼓子秧歌 流行于商河、惠民一带,因表演者手持特制的罗圈鼓边击边舞而得名,它的风格粗犷
奔放,表现了山东人民豪爽乐观的性格。演出分两部分,前半部以大型群舞为主,后半部穿插小型歌
舞表演。 最常见的形式叫“哈尔虎” (也称“哈啦虎”、“摇葫芦”、“打岔”)。其代表曲目如
《大实话》、《鸳鸯嫁老雕》、《馋老婆吃狗》、《大观灯》、《小观灯》等。表演时有两人对唱,
四人对唱,也有群唱形式。
胶东秧歌 流行于莱阳、福山、乳山、海阳的一种秧歌形式。音乐由三部分组成:小秧歌(也叫
“领唱秧歌”)、“跑四川”和“走戏腔”。领唱秧歌是秧歌头的专用曲;[跑四川]是被广泛使用
的一个曲牌,也是胶东秧歌中的主要曲调,“走戏腔”则专指穿插在秧歌中的各种带有人物情节的生
活小调,它们的结构形式有四句式、五句式和六句式,每当结束句出现前总有锣鼓伴奏。
胶州秧歌 流行于胶县一带的一种地方性秧歌。其舞蹈部分技巧要求较高,小场的歌唱部分曲调
婉转抒情,曲目较多,常用的曲调有“老腔”、“小腔”、“南罗”、“东坡”、“扣腔”、“女戏
腔”等。表演中有较固定的角色名称,所以音乐也很注意个性化和戏剧性效果。
平阴秧歌 流行于平阴县境内, 它的曲调进行流畅华丽, 古老曲牌很多。主要有[耍孩儿]、
[叠断桥]、[清江引]、[照凤阳]、[桂枝香]等,多数曲调结于角(3)音。小场演出以民间
故事为主。最有代表性的是《十八大姐斗王皮》。

腊花 就是腊月里人们唱的一种秧歌舞曲。又名“清腔渔家乐”,在结构上采用一种联曲形式,
流行于冠县一带。每逢腊月人们就扮成各种角色,有老生、老旦、彩旦、小丑等,有数十名男女青年
伴舞伴唱,其曲调吸收了当地的渔民号子、小调等,形成了一种有特色的演唱形式。
“腊花”中最流行的曲目有《拾棉花》、《顶嘴》、《王林休妻》、《盼铜钱》、《卖线子》、
《分家》、《掉戒指》、《卖布》等。“腊花”曲调中衬词较多,大多是“哎、咿、嗬”。由于经常
演唱带有简单故事情节的歌舞小戏,曲调较富于戏剧化的特色。

【花鼓调】花鼓调是一种以花鼓为伴奏乐器边歌边舞的演唱形式,自伴自唱。花鼓调在山东各地
均很流行,以鲁西的聊城、鲁中的淄博、鲁南的苍山最为突出。
聊城花鼓 聊城一带离黄河很近,每当黄河泛滥,穷苦农民便大批外出,以乞讨为生。“花鼓调”
实际上就是他们沿路乞讨唱的民歌。其内容多是民间故事。为了取悦于人,歌者往往要即兴编唱一些
诙谐、幽默的唱词,或者是稍有情节又很风趣的小故事。在这一特定环境之下,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
格。其代表曲目主要是《拐磨子》、《梁祝》等。
淄博花鼓 流行于淄川、博山一带,又以磁村花鼓最为突出。它已成为春节期间与其他民间杂耍、
秧歌一起串街演出的歌舞形式。其内容多是历史故事、笑话、谜语之类,但也有反映现实之作。曲调
一般为四句体结构,每唱完第三句,便打一段锣鼓,锣鼓节奏较丰富。
苍山花鼓 流行于苍山、沂水、蒙阴、平邑等地,以苍山花鼓最有特色。它的曲调音域较宽,歌
者喜欢用真、假声交替唱法,加上六度以上大跳音程的频繁使用,使它异常生动,富于变化,音乐个
性十分鲜明,《歌唱大生产》就是流传较广的代表性曲目。

【吆牛山歌】 日照及其周围地区习惯于用水牛耕田,当农民在田间耕作和放牛时,往往要唱上
一曲“吆牛歌”。这种民歌曲调类别不多,但即兴性很强,旋律进行十分自由、舒展。有些完全用衬
词演唱,如“嘿哎唠唠嚎”、“嘿唠唠哎咳”之类;有些有简单的内容。在大多数情况下“吆牛调”
是一人独歌,但有时也有互相对歌的,曲调仍用“吆牛调”。

【胶东山歌】 主要流行于乳山、栖霞、文登一带。山区中流传的山歌,群众又称“吆山歌”、
“喊牛山歌”等,是农民在耕地驱牛时唱的。歌者一般喜用假声,而且节奏自由,气息悠长,很有山
野风味。

【儿歌】 主要流行地区在成武、菏泽、曹县、陵县、平阴、苍山、掖县、蓬莱、乳山等地。

主要特点是短小精干,易学易唱。在音乐上曲调简单,但流畅动听,节拍以2/4为主。但也有3
/8、2/8、4/4的,变化丰富。其内容有表现儿童游戏的,有反映儿童劳动的,有传播生活知识的,
有说革命故事的。代表性儿歌有《花蛤蟆》、《引蛾郎》、《打花拍》、《打七巧》、《拾子歌》、
《暖小猪》、《儿童团歌》、《专打日本鬼》等。

【小调】这是山东民歌中数量最多、流传最广的一种歌唱体裁。这种体裁的兴盛与明清以来山东
城镇经济的繁荣有密切关系,正是这种社会经济条件,促成了以演唱小曲为生的职业或半职业艺人的
出现,而他们的歌唱实践,又推动了这一体裁的广泛流传和艺术表现力的不断提高。经过长期的发展,
到明末清初,小调已达到了成熟的地步。大致说来,小调民歌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历史较久、流
传较广的小调民歌,这些民歌大多是明、清以来的小曲。如[叠断桥]、[打枣杆]、[铺地锦]、
[银纽丝]、[剪剪花]、[太平年]等。这些小曲的变体很多,如[叠断桥]就有几十种。第二类
是地方歌调。相比之下,这类民歌的流传范围较小,地方特点较突出。如《大实话》、《妯娌俩啦呱》、
《歌唱大生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