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063&A=20&rec=6&run=13

【东营市】坐落在鲁北的黄河三角洲上,北部与东部濒临渤海,西与滨州市接壤,南与淄博市毗
连。面积7418平方公里。人口149万。全市辖东营、河口两个区,广饶、垦利、利津3个县及广北、黄
河两个农场。我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就在这里。
东营原是垦利县一个萧条荒凉的小村。1962年9月23日,在东营村附近打了一口当时全国产量最高
的油井——“营2”井。此后,各路石油会战大军奔赴此地,使多年沉寂的土地沸腾起来了。随着石
油会战规模不断扩大,油田建设迅速发展,地方工业蓬勃兴起。为适应胜利油田的发展和黄河三角洲
综合开发的需要,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东营市。
东营市地势平坦,土地总面积1166万亩。每年黄河造陆约3万亩,到本世纪末可新增土地40万亩。
新形成的土地有机质丰富,适宜种植小麦、棉花、水稻、玉米、大豆、花生等,对发展农业极为有利。
这里有天然草场240.7万亩,年载畜量可达38万牛单位。因黄河淡水由此入海,海水中有机物多,饵料
充足,鱼虾蟹贝资源十分丰富,有“百鱼之乡”和“东方对虾的故乡”之美称。黄河流经东营市128
公里,年均径流量为317亿立方米,可引水量为38~97亿立方米,为工农业发展及经济建设提供了丰沛
的水源。
东营自建市以来,胜利油田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1987年,原油产量达到3160万吨,天然
气产量达到14.8亿立方米,石油工业产值达35.9亿元。与此同时,石油化工业也得到迅猛发展,目前,
已有垦利炼油厂、广饶石油化工厂和石油大学炼油厂3处石化企业,加工能力可达20万吨。1987年市内
石油化工企业总产值6465万元。
石油工业的崛起和石油化工业的初步发展,带动了地方工业的大踏步前进。1987年,全市地方工
业总产值达到5.55亿元。各类企业增长到383个,已初步形成了以石油机械、石油化工、原盐、机制纸、
食品饮料工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近年来,又大力发展纺织、建材、交通运输等行业,并出现了一批
骨干企业和有生命力的产品,如优质沥青、“金角”啤酒、静电植绒、35克有光纸等。地方工业产值
占全市工农业总产值的49.9%。
近年来,科技、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也取得了重大发展。黄河胜利大桥
已建成通车,广利港落成通航,东营机场一期工程业已完成,基本具备了通航条件,交通更加便利。
近年来市政建设成绩显著,占地3.5平方公里的石油新城区已见雏型。
东营市经济潜力丰厚,发展前景广阔。随着时间的推移,东营必将在鲁北大地放射出奇光异彩。
【利津县】位于山东省北部,黄河入海口的西侧,是胜利油田的重要基地之一,亦是山东省的海
防前哨。下辖3镇14乡。总面积1136平方公里,人口29万。
利津有近40万亩的天然草场,绿草丰茂,水源充足,具有发展畜牧业的得天独厚条件。饲养的主
要畜类有渤海黑牛、三粉驴(粉蹄、粉嘴、粉肚皮)、渤海黑猪等。自1984年以来,又对约3万余亩
的沙荒地进行了飞机播种试验,已初步获得成功。1987年,又在这里进行了沙打旺草青贮试验,也获
得成功,解决了牲畜冬季饲料的问题,为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条件。如今已初步形成了种草、
畜牧、 加工、 贮存等一条龙生产体系。 人工草场也已发展到1万多亩,年产青草260万斤,载畜量达
2600多个牛单位。畜牧业产值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占有重要地位。
利津位于黄河故道北侧的沿海地域,海岸线长59公里,沿海潮滩面积达38万亩。近几年,利津县
对沿海潮滩进行了大规模开发利用。目前,已开出浅海潮滩2.5万亩,建成变电站、冷库各一座,饲
料加工厂两处, 以及扬水站等一系列配套设施。 全县1988年水产养殖面积已达到2.5万亩, 总产量
186.2万斤。 平原地区的耕地灌溉面积达40万亩。 主要农作物有小麦、花生、棉花、大豆、玉米等。
1987年,全县农业总收入12697万元,粮食产量达10930.8万公斤,棉花13295吨。利津的棉花以纤维细、
拉力强、色泽好而闻名,已开始出口创汇。
利津工业以为工农业生产服务和产品加工为主要特点。目前,全县有机械、化工、纺织、建材、
油料加工等18处县属工业企业。1987年工业总产值9975万元,其中具有突出地方特色的是油料加工业,
年加工能力达5万吨,产值2600万元。利津的苇编业也很有名,目前,植苇面积达9万亩,亩产苇7000
万斤。另外还有60万亩野生苇场。苇编业的平均年产值达100万元。利津县已逐步形成果品、水产品、
畜产品、油料加工和建材生产等5大经济门类。
【垦利县】位于黄河下游的入海口处,跨黄河两岸,东濒渤海,南与东营区接壤,西与利津县毗
邻,辖12个乡镇,1个渔业社,325个行政村。面积1811平方公里,总人口19.61万人。
全县拥有耕地272万亩,另外,黄河日夜不停地填海造陆,每年新造土地3.6万亩。垦利县是我省
人均占有土地和后备土地资源最多的县份之一,有利于大面积地搞规模经营和机械化耕种。东北部是
一片新生的黄河淤积平原,有畜牧草场65万亩,总载畜量可达12万个牛单位,是闻名遐迩的渤海马、
渤海牛、渤海驴的产地之一。全县海岸线长约57.41公里,潮滩52万多亩,是人工养殖东方对虾的良好
场所。这里的地下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是胜利油田的中心矿区。20多年来,从这里开采出的原油
占整个油田产量的60%以上。
这里交通便利,境内长达几百公里的柏油马路纵横交错。全国最大的钢筋斜拉式黄河公路大桥坐
落在垦利城北侧,成为连接青岛、烟台、潍坊至天津、北京等地的交通枢纽和交通要道。
如今,全县工业已形成拥有机械、化工、建材、农具、食品加工、农副产品加工等19个行业的工
业体系。1987年,全县工业产值达7799万元。垦利县炼油厂,年处理原油10万多吨,催化裂化蜡油3万
多吨,所产的高速道路沥青达到部颁标准,获省优秀新产品一等奖,填补了我省的一项空白。产品出
口新加坡、泰国等国家。建筑沥青也达到国颁标准。全县乡镇企业已发展到4000多处,基本形成了建
筑、安装、石油机械、棉花加工5大群体。
垦利县对大片荒碱涝洼地采取积极开发、充分利用的方针。引黄河水流灌5万亩改碱种稻的土地,
使寸草不生的荒碱地变成了亩产千斤的高产丰产田。产出的稻米晶莹味美,饮誉省内外。这里生产的
大豆,由于不受环境、农药的污染,色泽金黄、粒大籽圆、豆质极好,保持了大豆的原始豆香,受到
人们的欢迎。垦利县年播大豆20多万亩,收获近2000万公斤。棉花种植面积保持在10万亩左右,生产
皮棉5000多吨,垦利皮棉以品级高、加工质量好而赢得了外贸出口部门和省商品检验部门的好评,并
获“免检出口”的待遇。
这里是黄河与渤海的交汇处,地理位置优越,水产资源极为丰富,盛产鱼、虾、蟹、蛤、贝类,
仅鱼类就有110多种,有“百鱼之乡”的美称。另外,这里还有储量丰富的贝壳矿,1987年下镇乡投资
24万元建起了一座年生产能力5000吨的贝壳粉加工厂。加工生产的贝壳粉既可作饲料添加剂,也是一
种上等日用化工原料和医药微量添加剂。目前,这个厂生产的贝壳粉远销省内外。
随着全县经济的不断发展,垦利县城建设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近几年,先后投资几千万元建起了
形式各异的楼房,改建、扩建了城内的马路。如今,垦利的面貌已经焕然一新。
【广饶县】位于黄河下游的鲁北平原上。辖3镇12乡,总面积为1075平方公里。人口44万,其中非
农业人口2.63万余人。自西汉置县,后一度改称乐安县,1914年复名广饶县,1983年10月划归东营市。
境内北部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分布面积广,储量大,是胜利油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充足的阳
光,一望无际的潮滩,为发展水产养殖及海盐生产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到1987年底,全县已建盐
场7个,生产原盐5.62万吨,成为全省重要的海盐生产地。水产养殖业发展很快,已开辟了大面积的
养鱼池,并初步形成了温泉保种、潮滩养殖等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养殖方法。1987年,养殖面积达1.66
万亩,产鱼2000万吨。
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高粱、油菜、棉花、大豆、花生、水果等。1987年,全县农业产值达
24004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1.5%。广饶是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并被国家科委确定为万亩夏大
豆丰产试验基地。夏大豆种植面积达12万亩,瓜菜种植面积达7万亩。
全县工业随着“服务油田、支援油田”工作的开展,已逐步建立了建筑建材、鞋服制作、食品加
工、交通运输、劳务输出等比较完整的5大经济体系。生产的35克有光纸在1985年被评为全省一类产品,
并获农牧渔业部(1986)优质产品奖。化肥厂生产的道路沥青远销国外。橡胶厂的聚胺脂密封圈不仅
畅销胜利、中原、华北油田,而且还成为美国产大功率泥浆泵的专用配件。花边厂产的青州府花边大
套,曾获1981年国家优质产品奖和1983年百花奖。此外,蓬勃兴起的乡镇企业也逐渐成为广饶经济队
伍中的一支劲旅。据统计,到1987年,全县的乡镇企业已达8695处,拥有建材、化工、服装等18个行
业,产值达2.8亿元。
广饶历史悠久,文物古迹颇多。列为省级重点保护的古迹有“南宋大殿”、“营子遗址”、“冢
头墓群”3处,市级的4处。
目前,县城区面积已达4.4平方公里。工厂、学校、生活用地、绿地带、公共设施、住宅建设等
都得到合理的布局和安排,一个崭新的城镇已初具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