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优蔬菜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063&A=20&rec=46&run=13

【唐王小根白菜】 唐王小根白菜,原产于济南市历城区唐王镇巨野河沿岸的广阔平原上。主要
分布在唐王、韩家、东张、石徐、纸坊、颜家等十几个村庄,以唐王村南园子地生产的小根白菜品质
最优,故得名。唐王小根白菜纤维少,味美清甜,且耐贮藏,深受消费者欢迎。
唐王小根白菜主根细长,植株半直立,株高42厘米左右。外叶长45~50厘米,宽35~40厘米,叶
球呈矮桩形,合抱、尖顶、小舒心,内叶多达60~80片,软叶率71~76%。该品种生长期85~90天,
整齐度80~90%。叶球净重3.5~5公斤,亩产3500~4000公斤。

【胶州大白菜】 胶州大白菜,简称“胶白”,主要产于胶东半岛的胶州市。这种大白菜菜身柔
嫩、洁白,汁汤呈乳白色,味道鲜美,熟食、生食俱佳。与其他品种的大白菜相比,“胶白”的突出
特点是顶叶薄如窗纸,帮上有7根细筋;割开以后,菜心鼓起,菜根很小,一般只有大拇指粗细。
“胶白”主要有早熟的小叶菜、中熟的二叶菜和晚熟的大叶菜3个品系,也有一部分杂交种以及
外地引进的青帮种。小叶菜比较矮小,适应性较强,生长期为80余天,平均单株重3~4公斤;二叶菜
生长期100天,平均单株重4~5公斤;大叶菜生长期110天,喜欢大肥大水,植株一般达70厘米左右,
平均单株重10~15公斤。
白菜是我国的主要食用蔬菜之一,民间有“百菜不如白菜美”的说法。白菜营养丰富,含有钙、
磷、铁等矿物质和有机酸、糖、蛋白质、脂肪及相当多的维生素C、少量的胡萝卜素、维生素B1
、B2等。此外大白菜还含有微量元素钼,现代医学证明,钼能阻止致癌物质亚硝
胺的合成;白菜中的粗纤维可以促进肠蠕动,防止便秘。《本草纲目》上说白菜能“通利肠胃,除胸
中烦,解酒渴”。“消食下气,治瘴气,止热气嗽。冬汁尤佳”。民间常以白菜根煮水,或者用白菜
汁治疗肺热咳嗽。
胶州大白菜早在明朝万历年间就有种植。1875年,“胶白”在日本东京博览会上展出,得到很高
的评价。1931年增修的《胶志》载:胶州大白菜“种于初秋,成于立冬,叶卷如纯束,味清而腴,邑
内业园圃者多种之,为出口大宗,”可见,“胶白”已久享盛名了。
“胶白”品种严格要求海洋性气候,抗寒、抗热、抗旱涝及抗病虫性比较弱。建国后,有关部门
对“胶白”进行提纯复壮,并培育出一些高产优质耐贮存的品种。如今,胶州大白菜的生产已由胶州
市城南三里河、 丁家庄一带发展到胶莱河、 胶河和沽河沿岸。1987年种植面积2万多亩,平均亩产达
5000多公斤,有的地方亩产高达1万多公斤,总产7500万公斤。

【福山包头大白菜】 又名包头莲,是烟台市福山区农家培育的优良品种,现已成为我国卵型大
白菜的代表品种。这种大白菜外叶浓绿色,心叶白色,包心结实,叶肉厚,叶质细,纤维少,味鲜美。
突出特点是高产抗病,净菜率高,品质好,适应性强,耐贮藏,净菜率在70%以上。
福山包头莲按生长期长短和包球大小分为大包头、二包头(核桃纹)、小包头(福东1号)3个品
系。
大包头生长期100天左右,平均单株重15公斤左右,直径24.5厘米,株高37厘米,每亩栽1400株左
右,单产1.2万公斤。
二包头亦称核桃纹,叶浓绿皱缩多,如核桃花纹,故名。外叶小,生长期90天左右。平均单株重
10公斤,直径25厘米,株高32厘米,每亩栽1500至1700株,单产1万公斤。
小包头亦称福东1号,株型小,耐热、早熟、适宜种伏菜,每亩栽2200株,单产1万公斤,株菜平
均直径25厘米,株高31厘米。伏菜,生长期60天左右,平均单株重3.5~4公斤;秋菜,生长期为70~80
天,平均单株重4~6公斤。
福山种植白菜,已有300余年的历史。1979年以来,年均栽培面积3500余亩,年总产量2500万公斤
左右,平均亩产1万公斤,最高亩产1.45万公斤,除自销外,部分调入烟台市,常年调出总量为100余
万公斤。包头莲是一个驰名全国的优良品种,每年菜种销量在5万公斤左右,最高年份达10万公斤,
且分布较广,除黑龙江,吉林两省外,全国其他各地均有种植。

【石墙白菜】 邹县石墙镇盛产大白菜,而且历史悠久。
石墙一带地势较低,土壤为冲积褐土,活土层较厚,氮多钾少,地下水位较浅,适于大白菜生长。
石墙白菜的特点是个大、心实,单棵一般重约20多斤,还曾出现过30多斤的“白菜王”。其叶呈雪白
或金黄色,肥嫩细脆,营养丰富。甜水园中的白菜,品质更佳,其菜汤呈乳白色,被誉为奶汤白菜。
石墙年产白菜约3000万公斤,远销10多个省市。

【许家桥大白菜】 许家桥大白菜简称“桥白”,为宁阳县泗店乡许家桥邻近的8个村庄所产,
主要产于许家桥。许家桥等8村地处洸河沿岸,属鲁西南平原,土地肥沃,地下沙层水甘冽,所产大
白菜久负盛名。“桥白”栽培历史较长,明初即已种之。主要品种是当地繁育的青狮子头和黄洋白。
青狮子头只有两层荒帮,个大心实,人立其上而不塌,一般单棵重10~15公斤,最重可达20公斤;黄
洋白,色呈中绿,只有一层荒帮,个稍小,但心实不亚于青狮子头。“桥白”具有下锅易熟、熟后浑
汤、味道鲜美等特点。常年被济宁玉堂酱园列为专用原料。据传,玉堂酱园以“桥白”腌制的咸菜曾
被选为贡品进上。

“桥白”立秋播种,小雪收刨,生长期105天左右。一般行距90厘米,株距60厘米,每亩1200株,
亩产1.5万公斤左右。宁阳县每年种植“桥白”1500余亩,总产2250万公斤左右,远销数省。

【丁华堂大白菜】 产于东平县丁堂,华堂二村,故名丁华堂大白菜。据传,清乾隆帝南巡路经
东平,偶感风寒,不思饮食,尤厌油腻食物。州官闻之,命厨师用丁华堂大白菜和虾仁配以名贵佐料
烹成“翡翠珍珠汤”以进。乾隆食之胃口顿开,连饮数盏,甚为赞赏。遂命御厨携走数棵。
丁堂、华堂二村地处清河下游,土质肥沃,沙粘适中,尤多腐殖质。所产白菜,棵大、根小、帮
薄、纤维细而少、易熟,尤以熟后汤浓著称。
旧时东平的上、中、下各类筵席,在有大白菜的季节,皆用其配菜。各类筵席也必有此菜,与山
珍海味同桌共陈。清末,丁华堂大白菜由河路销往省城济南。有的大饭庄以“丁华堂奶汤大白菜”为
菜名,独成一味,价格与肉类菜相等,仍深受食客喜爱。至今丁堂华堂村户户皆种白菜,亩产万余斤。

【潍坊萝卜】 潍坊特产,以潍坊市郊区所产“高脚青”为最优。
“高脚青”萝卜两端粗细相近,尺数长,因萝卜的大部分裸露在地面上,接受光照充分,皮色深
绿而得名。这种萝卜清脆、甘甜、微辣。贮存一段时间风味更美。“高脚青”萝卜吃法很多,生食尤
佳。因其落地即碎,又有“萝卜赛梨”之说。
萝卜营养丰富,特别是维生素C的含量要高出苹果、桔子、梨等5~8倍。药用能清热解毒,宽中
和胃,止咳化痰,对消化不良、食积胀满、胸闷气喘、咳嗽多痰等症都有疗效。近年中医用萝卜榨汁
加元明粉适量,防治肠癌、肺癌,有一定疗效。因此潍坊民间常用萝卜馈赠亲友,或将萝卜竖切成长
条,佐以香茶接待宾客。群众中流传有“常吃萝卜常喝茶,不把大夫请来家”的说法。

【泰安红心水萝卜】 泰山脚下的著名特产。以汶口镇的董家庄、夏张镇的郝家宅、粥店的下旺、
房村乡的北腾村4地所产品质最优,清代朝山香客传出了“鸭梨、黄梨、莱阳梨,不如泰安萝卜皮”
的赞语,至今中外登泰山游客,无不以红心萝卜止渴解燥。
红心萝卜有扁圆形、椭圆形两种。皮均为青绿色,心红质脆,味甘美、水分足、糖分高,甜中微
辣的,更是别具风味。据分析,每百克鲜萝卜含维生素C28.92毫克,还原糖4.67克。红心萝卜生食、
炒食、糖醋拌食无不适宜。药用能宽中和胃、止咳化痰。

泰安红心萝卜适宜秋季栽培, 一般于立秋前后播种, 立冬收获,生长期90~100天,亩产4000~
6000公斤。常年种植面积2000余亩,平均年产1000万公斤以上,畅销省内外,年年供不应求。

【纸坊萝卜】 产于东平县州城镇孙纸坊村。纸坊萝卜,颜色鲜红,顶小而尖,尾细而短,个大
形圆,每个重斤余。状如灯笼,故又名“红灯笼”。又因其质脆、落地即碎,亦名“落地碎”。生食
脆而甘甜;熟食鲜美爽口,切成细条下锅,熟后不断,甚受食者喜爱。
孙纸坊村地处大清河下游,肥土层甚厚,适宜萝卜生长。据传该村水萝卜种系明初移民时,孙氏
祖先从山西带来的,种植至今。经过长期优选,所产萝卜独具特色。孙纸坊村种植萝卜,于初伏撒种,
至寒露霜降之间收获。种前将土地深翻曝晒,以土杂肥为底肥,上层施以饼肥。收获后多窖存,在田
野中挖深1米、宽0.5米之长壕,晒晾数日,土稍干后将萝卜带秧埋于壕中,覆土0.5米许,每隔2米将
秸杆数株埋于土中,露出土面,以便通气,次年春萝卜出窖后颜色红亮,口感如初。

【菊花心萝卜】 莒县菊花心萝卜,因内瓤鲜红如菊花而得名。是菜农在长期的种植中培育出的
一种属水果性的小萝卜,被当地人风趣地称做“心里美”。主要品种有“莒县红皮”、“菊花心”。
菊花心萝卜的种植方法同青萝卜一样,只是株距小些,一般株重250克左右,只及青萝卜的1/4
~1/5。刚收起的菊花心萝卜吃起来又辣又硬,口感较差,需一定时间的入土培藏方可生食。菊花心
萝卜同青萝卜相比,有明显的水果特点:含糖量高、肉质细腻、甘甜可口;汁水多,滑嫩清脆、生津
解渴;颜色美,外皮或红或绿,内瓤鲜红,最宜生吃或凉拌。莒县一带,每到冬春时节,主人喜欢用
萝卜、香茶来招待客人。萝卜就茶,确实别有一番风味。
1987年,全县产萝卜10多万公斤,销往各地。

【诸城韭青】 韭青味道鲜美,胜过韭黄。尤其收获在春节之前,更成为备受人们喜爱的节日佳
肴。
诸城韭青生产遍布全县,以城关、昌城两镇为最盛。
栽培韭青在冬季进行,全部室外作业。入冬后,首先在当年种植的韭菜畦北面靠畦搭好风障(一
般每两畦一道风障),然后将韭畦划透,清出原土,疏根凉根。此后在畦中撒一层马粪,再压上细沙,
使略高于原畦面,最后撒水,用草帘将畦面盖严。每天日出后揭开草帘以接受阳光,日落前重新盖好。
畦中要保持一定湿度。待韭菜接近露出地面时,再度压沙,以增加韭白的长度,并使之肥壮。重复压
沙3~4次,使沙厚达5~6厘米为止。第一片韭叶离地面7~8厘米时即可收割。时正值春节前后,销路
极畅。

近几年大力推广地膜覆盖栽培法,韭青生长快,产量高,但其味道却不及草帘覆盖露天培植的韭
青好。两者在外观上的差别:地膜覆盖的韭青白短叶长,叶色鲜绿,质软;草帘覆盖的韭青白长、肥
壮,叶色墨绿,叶尖呈红色。
1987年诸城韭青种植面积3000亩,收获4次,亩产2500公斤,总产约750万公斤。

【马莲韭】 马莲韭在寿光已有300余年的种植历史,据清康熙三十七年纂修的《寿光县志》记
载:寿光县“诸蔬中唯韭为绝品”。“春初早韭……寒腊冰雪便已登盘,甘脆鲜碧,远压粱肉”。可
见当时的寿光韭菜已因上市早、质量好而闻名。
马莲韭主要分为“独根红”和“大青根”两个品系。“独根红”最有推广价值。其叶宽1~1.3厘
米,自然株高50厘米左右;色淡绿,假茎基部呈紫红色;分蘖力弱,假茎粗,长势强;夏季抽薹早,
薹粗而质嫩;抗寒性强,适于冬春暖畦栽培。“大青根”植株粗壮,耐热抗寒,适应性强。
韭菜的栽培技术,在北魏寿光籍著名农学家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种韭》章内,已有记载。
所载韭菜的催芽、施肥、浇水、收割等注意事项,与今天寿光冷畦韭菜的栽培多有吻合之处。由于科
学技术和传统经验的结合, 马莲韭的质量和产量不断提高。 1987年全县栽培面积5.4万余亩,总产达
1.5亿公斤。每年春节前后销往全国各地。

【桓台芹菜】 桓台县特产。集中产区在荆家、田庄二镇。
桓台县1904年即开始引进种植芹菜。 1957年, 陈桥村陈公祥合作社搞芹菜高产栽培试验, 亩产
11440公斤,每株芹菜重500克左右,社长陈公祥出席了全国劳模大会,受到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
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接见,并合影留念。桓台芹菜名声大振,远销东北和北京,1959年,仅沈阳一地即
销高王村芹菜25万公斤。
桓台芹菜的最大特点是实秸,其味清香可口,脆美无渣,既可凉拌,又宜炒食,为宴席间上品。
其性状,叶色绿,花叶形,叶缘缺刻较深,叶柄充实,质脆嫩。
桓台芹菜高产耐藏,适应性强,不易抽薹,生长较为缓慢,适于秋季和越冬保护栽培。菜农一年
四季均有栽培,但以冬春两茬为主。每茬芹菜亩产4000公斤以上。每逢春节,芹菜大量上市,经济效
益甚显。全县常年种植面积在2000亩左右。

【新泰芹菜】 新泰芹菜无丝无渣,甜脆味美,清时即选为贡品。平阳河畔的尹家庄、赵家庄、
明公庄是新泰芹菜的正宗产地。此地多壤土,呈中性,且水源充足,种芹菜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每
当收获季节,这里翠绿如海,清香扑鼻,从菜地走一遭,裤腿会被染绿、被熏香。

新泰芹菜的特点是:株高茎粗、柄厚中空、不易抽薹,烹调时能吃火、易入佐料。据测定,每百
克鲜菜中含维生素C4毫克,胡萝卜素1.27毫克,可溶性糖0.26克,并含有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等
多种成分。除食用外,药用可防治高血压和脑血管疾病。
也许正是由于芹菜有这么多优点,新泰人才种芹菜,研究芹菜,还创造出了小有名气的“芹菜宴”。
宴席上,“荷花金鱼”、“松鹤同春”、“龙凤呈样”、“孔雀开屏”、“雨后翠竹”等一道道佳肴,
皆用芹菜做成,显示了当地人对芹菜的偏爱。
新泰芹菜四季都有种植,常年供应上市。1987年种植面积为7500亩,总产约4800万公斤。新泰芹
菜主要销往长春、大连、京、津、沪和南京、济南等地。

【芫荽】 俗称香菜,以其味道鲜美、香味馥郁而深受人们喜爱。在沂蒙山区,更是羊肉汤锅的
必备佐料,群众素有“无菜(芫荽)不开锅”之说。
芫荽对土壤适应性强,喜肥水,但因性喜凉爽、忌炎热、种子的发芽时间难以掌握等原因,较难
种植,尤其不能连播,两茬需隔3~5年的时间。一般来说,除秋季外,其它季节都可种植,因受气候
影响,春、夏芫荽产量较低,亩产在400公斤左右。中秋节前后,正是芫荽的旺长期,所以秋芫荽长
得棵大体壮、茎粗叶肥,至小雪前收好,用土培藏,保存数月仍鲜嫩如初。
莒县大面积种植芫荽始于1983年,菜农在玉米地间作秋芫荽获得成功,后得以迅速发展,一跃成
为主要产地。秋芫荽一般亩产可达2500公斤。1987年全县种植1000余亩,总产近300万公斤。

【泰安北留金丝黄瓜】 金丝黄瓜,原产于泰安市郊区满庄镇北留村,已有近千年的栽培历史。
相传清乾隆皇帝南巡路过此地,食后盛加称赞,封之为“黄瓜王”,定为“贡品”,并赠给种瓜老农
一两黄金。由此声誉更著,被称为“御黄瓜”。清末至民国间,济南、济宁等地的酱园,竞以高价收
购,用以制作的“酱醋黄瓜”,饱满而不干瘪,风味特殊,很受欢迎。
金丝黄瓜从开花到成熟,瓜条粗细均匀,布有嫩刺,长直而不弯曲(一般长50公分左右),顶花
不易脱落,瓜瓤青翠,籽少粒小,质地脆细,味美爽口,故被人们所喜用。
金丝黄瓜为当地特有的农家品种。经过提纯复壮,质量产量均不断提高。种子和种植技术陆续推
广到外地,“北留金丝黄瓜”已去东北各省扎根落户。

【新泰密刺黄瓜】 系新泰市西张庄乡张连方、张凤明父子培育而成。具有茎粗节短、坐瓜早、
瓜码密、前期产量高、品质好、耐低温、耐弱光、耐肥水、抗枯萎病等优点。是我国北方地区早春保
护地栽培的优良品种。

该品种是1956年开始培育的,由地方品种“一串铃”与“大青把”天然杂交后代中,经多次优选,
至1961年底育成。张氏父子获该项成果专利。新泰密刺黄瓜适宜于早春塑料大棚栽培。10厘米地温稳
定在10℃以上时,即可栽植。亩栽5000株,亩产5000~1.5万公斤。
新泰密刺黄瓜育成后,首先在长春地区引种成功,继而推广到18个省、市、自治区。据统计,新
泰密刺黄瓜在省内外栽种面积已达110万亩。

【宁阳大刺黄瓜】 俗称宁阳大刺瓜,宁阳大黄条、大青条。瓜大,肉厚,汁多,籽少,脆嫩,
香味浓郁,生吃、熟食俱佳,也是腌制酱菜的优等原料。药用有清热利尿之功。
宁阳大刺黄瓜,原为农家品种,1953年,宁阳农场引进本县东疏镇侯家楼村的线黄瓜和伏山镇西
代村的地黄瓜,由农艺师李修德对其进行选育繁殖,为防止退化又采取混系繁殖的方法,培育出了宁
阳大刺黄瓜。
宁阳大刺黄瓜叶大蔓长,长势强、分枝多、结瓜性强,属春瓜型、中晚熟品种。播种到结瓜60天
左右,生长期120~130天,瓜皮浓绿,刺瘤大而多。
产量高是大刺黄瓜的显著特点。食用瓜条30~50厘米,重0.2~0.5公斤,成熟瓜种可达70~100厘
米,重1.5~2.5公斤,一般亩产5000公斤左右,高者可达1万公斤,比一般黄瓜高2~3倍。山西省昔阳
县吴平大队引种大刺黄瓜亩产9300公斤,中国科学院在北京丰台区黄岗大队栽培,亩产7750公斤。
大刺黄瓜抗逆性强,耐肥水,抗旱,耐高温抗严寒,并具有高抗霜霉病、兼抗枯萎病等特点。而
且适应性广,在雨量充沛的沿海地带可作旱瓜栽培;在干旱的西北边疆和严寒的东北三省种植也可高
产。在塑料棚中试种或棚中育苗,大田定栽,可提前黄瓜上市的时间。
宁阳大刺黄瓜50年代曾两次在北京农展馆展出,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辞海》一书还将宁阳
大黄瓜作为宁阳特产作了记载。苏联、朝鲜、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也有引种。

【双季无籽西红柿】 双季无籽西红柿的栽培技术是由单县城关镇赵花园菜农长期摸索创造的。
他们选择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优良品种,精心培育,使之一年两种两收。第一季,早春催芽,温室育
苗,定植时合理密植(每亩约6000棵)。定植后因天气尚冷,需用塑料大棚及草苫子多层覆盖,以保
持温度。秀穗时,进行疏穗、疏蕾,每株仅保留两穗,每穗五六蕾,使养料集中,促进果子生长、成
熟。花期,经2,4—D处理(使之无籽)。果实长成后,即行摘下,用乙烯利催熟(以利其余果实迅
速发育),这样,便可获得无籽、早熟、个大、味美、高产的效果。第一季,一般在4月下旬到5月陆
续成熟,个别的清明后即可上市。第二季,夏季播种、育苗、定植。10月至11月成熟,元旦时市场上
仍有西红柿供应。一年两季,亩产可达1万公斤。因其成熟期一早、一晚,不但满足了淡季蔬菜市场
的需要,也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成熟较早的地块,产值每亩可达5000元。

单县西红柿的生产,近年日益扩大,成为农民致富的一条门路。1987年单县城郊区已成万亩蔬菜
方,年产西红柿1亿公斤左右,除供应本地需要外,每年外销6000万公斤,主要运销天津、北京、济
南、济宁、临沂、枣庄、徐州、蚌埠、商丘及东北三省等地。

【章丘大葱】 产于章丘县,素有“葱中之王”的美称。
大葱营养丰富,富含有碳水化合物和硫、磷、铁等矿物质及多种维生素,有特殊的香味和辛辣味。
常食大葱,能增食欲,健脾胃。大葱还具有较强的杀菌功效,也是一种良好的发汗剂。章丘大葱葱白
肥大,细嫩多汁,于淡辣味中略带清甜,生吃、凉拌最佳,熟食、调味、和馅也好,且耐久藏,堪称
葱中珍品。
大葱是山东人最喜爱的常备蔬菜之一。大葱蘸酱就面饼,是地道的山东风味,尤为广大群众所喜
食。大葱又是某些山东名菜的主要佐品,象烤鸭、锅烧肘子、清炸大肠、炸脂盖等都以大葱调味;葱
烧海参、葱烧蹄筋、葱烧肉、葱扒鱼唇等名菜则以章丘大葱为主料;还有葱油泥、葱椒泥、葱油、葱
椒绍酒等用葱制成的调味品。人们常说,如言山东菜,菜菜不离葱。
章丘大葱的最大特点是“大”。它长势强,不分蘖,植株直立高大,主要品种为“大梧桐”。典
型大梧桐株高可达175厘米,葱白直径6.7厘米,长度可达70厘米,单株重可达1500克。
章丘大葱属于二年生耐寒性蔬菜,理想土壤是富含有机质的粘性土壤。大葱忌连作,常与小麦或
非鲜茎类蔬菜轮作。
章丘种植大葱历史悠久,明代即在女郎山西麓一带(现在章丘县的齐家、马家、石家、高家庄等
地) 普遍种植。 目前县内大葱栽培遍及各区乡,以绣惠、刁镇、宁家埠一带面积最大,产量最高。
1987年章丘大葱种植面积为3万亩,亩产2500公斤,总产7500万公斤。除供省内需要外,还远销世界许
多国家。

【寿光大葱】 产量高,品质优良,早在明代寿光就有种植大葱的习惯,至清代中叶,大葱已成
为寿光县的重要农产品。《寿光县志》(民国)载:“葱三时皆有,味辣,可生啖,根入药能发汗。
蓄以御冬者曰干葱……输出甚伙。”今全县栽培面积近10万亩,总产2.25亿公斤。运销全国,远及港
澳。
寿光大葱主要品种有“鸡腿葱”、“八叶齐”和“硬叶葱”3种。“鸡腿葱”植株高60~70厘米,
基部肥大向上渐细,形似鸡腿倒置;“八叶齐”植株粗壮,成株一般八叶,叶片整齐紧密;“硬叶葱”
植株高大,直立生长,叶片粗硬,株高平均1米,抗风耐寒,霜后仍能生长。

寿光大葱维生素含量丰富,食用、药用价值高。此外,它坚实耐冻,即使冰冻,化解后仍味美如
初,故便于长期储存和远道运输。

【莱芜鸡腿葱】 莱芜鸡腿葱是莱芜三辣之一,葱白粗壮,上细下粗,形似鸡腿。其质地鲜嫩,
辣味浓烈,耐贮藏,终年食用不变味。
莱芜鸡腿葱栽培遍及境内,牛泉、圣井、方下一带产量高、质量佳。1960年,全国八省二市姜葱
蒜规划会议在莱芜市召开,与会者专程到牛泉参观鸡腿葱的生产情况,给予很高评价,此后外省市曾
多次到莱芜购买葱种和大葱。1983年以来,牛泉、圣井等地对鸡腿葱进行提纯复壮试验,提高了葱的
产量和质量。近年莱芜市鸡腿葱年种植面积在1万亩左右,1987年总产2000万公斤。除在山东省销售外,
还远销河南、江苏、河北及东北三省。

【莱芜生姜】 以姜块肥大,色泽鲜艳,辣味浓,香味大,耐贮藏的优良特性驰名全国。莱芜生
姜区别于其他品种姜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皮薄,姜丝特少。莱芜姜主要分布在莱芜市西部汇河、汶河两
岸。1987年栽培面积3万亩,总产5000万公斤左右。
莱芜生姜按其块的形态可分成片姜和大姜两种,生产上以片姜为主栽品种。姜块宽8~10厘米,
厚4~6厘米,单株块重400~600克,最重可达1000克。
莱芜生姜是山东特产蔬菜之一,栽培历史悠久。1960年全国姜、葱、蒜生产现场会议在莱芜召开,
把莱芜生姜列为全国名优产品。
姜具有特殊的辣味和香味,除含有姜油酮、姜油酚及姜油醇外,还含蛋白质、糖、粗纤维、脂肪
及丰富的铁盐等。食用以调味为主,冷凉菜蔬也常加姜祛寒。以姜为原料,还可以生产姜系列保健调
味品,如姜油、姜晶、姜脯、姜粉、姜汁、姜露等。姜也是一种重要的药材,有祛寒、发汗、镇呕、
驱风、化痰、健胃等功效,并有增进血液循环,兴奋大脑皮层,抑制肠内异常发酵及促进气体排出等
作用。

【宁阳黄爪姜】 宁阳名产。 姜块茎略瘦扁,块大丝多,含水份较少,肉实汁黄,辛辣味烈。
“丝多丝粗辣味浓”是其显著特点。调味、腌食皆可,还有较高的药用价值。
宁阳黄爪姜生长娇气,性喜阴凉潮湿,怕旱涝、怕肥皂、食盐水,必须有草墙遮阴。适于疏松透
气、土质肥沃的微酸性棕壤栽培。底肥可施圈肥和饼肥,追肥最好是熟大豆或豆饼。禁施化肥。收刨
后,一般用细沙埋入深窖中存放。
宁阳种姜历史悠久,现在主要产区在县境东部的蒋集、堽城、葛石、南驿、磁窑等乡镇。所产生
姜,远销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及东北各地。全县常年种植黄爪姜1万多亩,总产在3000万公斤
以上。

【苍山大姜】 与苍山大蒜同为苍山特产,当地有“东有大蒜,西有大姜”之说。苍山大姜皮薄
质细,脆辣有清香,汁液丰富。1987年苍山有19个乡镇种植大姜,其中面积在千亩以上的乡镇有9个,
最多的3000亩。全县总种植面积18200亩,总产2869万公斤,平均亩产1577公斤。
姜是一种调味品蔬菜, 在医药上也有其价值。 《本草纲目》载:姜“生用发散,熟用和中”。
“可蔬可和,可果可药,其利博矣”。又云,生姜久服可去臭气,通神明,归五脏,止呕吐,开胃气,
散风寒,解药毒,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姜能加速血液循环,促进胃液分泌及肠管蠕动,帮助消化,广
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近年来,美国的科研人员对姜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姜是防治晕船、晕
车和晕飞机等运动病的良药。他们将72个严重运动病患者分成两组,在引发眩晕的试验前,一组服用
姜粉胶囊(每丸含姜粉940mg),另一组服不含姜粉的胶囊(安慰剂)作为对照。实验结果,服用姜
粉组的36人都免于眩晕、恶心、呕吐之苦,而服用安慰剂者则收效甚微。研究表明,一颗姜粉胶囊的
效果相当于两片晕海宁,而且没有晕海宁的嗜睡作用。
姜为种块繁殖,性喜高肥水及水浇条件便利的地块,要求光照充足,通风透气。姜一年一栽,为
提高复种指数,经济利用土地,可套种小麦、马铃薯等。

【金乡大蒜】 金乡特产。以蒜头大著称。周径一般15.5~18厘米,大者在23厘米以上,皮薄,
外红内白,瓣多且大,辣味适中,香味可口。
金乡大蒜系中熟品种,叶色浓绿,叶片宽厚,适应性强,抗病性能好,植株长势旺盛,生长期在
250天左右。每亩蒜头产量一般在900~1100公斤,高者达1900公斤。近年,由于推广地膜覆盖技术,蒜
薹亩增48.5%,蒜头亩增24.7%。
金乡种植大蒜始于东汉初年。这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土地肥沃,极适宜大蒜生长。1987年全
县种植大蒜10万亩,蒜薹产量2000万公斤,蒜头产量1.28亿公斤。大蒜出口量在600万公斤以上,销往
美洲、大洋洲和东南亚的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嘉祥红皮大蒜】 嘉样县特产。嘉祥大蒜在东汉时就开始种植。宋、元以来,一直是向朝廷进
献的贡品。1920年《山东各县乡土调查录》把嘉祥大蒜列为“特别出产”。
由于水土、气候条件、种植方法和风俗习惯等原因,嘉祥大蒜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它皮红紫,
瓣匀早熟,肉质细嫩,蒜泥粘稠,辣味浓重,且存放到来年见新蒜不抽芽、不霉变。在防治流感、痢
疾、肠炎、流脑、结核、肠寄生虫等疾病上,较白皮蒜、杂交蒜的药用效能更佳。其蒜黄、蒜苗、蒜
薹的味道也好。1987年嘉祥种植大蒜4035亩,产大蒜422.6万公斤。

【苍山大蒜】 因其产地苍山县而得名,是我国出口的优质大蒜。苍山大蒜为白皮蒜,具有头大
瓣齐,皮薄如纸,洁白如玉,粘辣清香,营养丰富等特点。行销日本、东南亚各国及港澳地区,在国
内外享有盛誉。
大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氨基酸、蛋白质、大蒜素和碳水化合物,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营养价值。
据《本草纲目》记载,大蒜具有散痈肿,除风邪,杀毒气,除风湿,疗疮癣,健脾胃,治肾气,止霍
乱,解瘟疫等功能。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大蒜不仅是“天然抗生素”,可以杀死15种以上有害细菌,
还可以治疗高血压,保护神经系统和冠状动脉血管,控制人体一些内分泌腺功能等。大蒜中含有的大
蒜素、蒜制菌素和大蒜甙,能降低人胃内的亚硝酸盐,具有较强的抗肿瘤作用。近年来,已被广泛用
于治疗肿瘤。 1970年至1974年全国胃癌普查表明, 大蒜产区苍山县的胃癌发病率仅为总人口的3.45/
100000,是长江以北10万人口以上县市中最低的一个县。苍山大蒜含有的17种可测氨基酸中,除胱氨
酸外,其他16种均高于其他大蒜的含量。苍山大蒜蒜瓣所含的氨基酸总量比其他大蒜的含量高39.2%,
可供人体直接吸收的氨基酸比其他大蒜多51.5%。因此,生食适量大蒜,既可以调剂口味,增进食欲,
更可杀菌去毒,防病治病。
苍山大蒜有蒲棵、糙蒜、高脚子3个品种,是在特定的气候,土质、水质条件下培育出来的白皮
优质蒜。苍山地处鲁南平原,光照充足,冬夏温差较大;蒜区的砂礓黑土地,干湿变化频繁,土体疏
松绵软,吸光能力强;含钾高,含有机质和全氮亦相对高,酸碱适度;砂礓黑土地下水丰富,含有多
种矿物质。用此水浇灌的苍山大蒜,鳞片洁白、肉黄、粘度大、味道好。
苍山种植大蒜历史悠久,迄今有千余年。1987年种蒜面积9.2万亩,总产蒜头5430万公斤,产蒜薹
5000万公斤,产值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15%。年出口鲜蒜400万公斤,出口蒜薹100万公斤。

【青州大椒干】 原称益都辣椒干, 主要产于青州市,以干椒为主。因椒果形似羊角,故又有
“羊角椒”之称。青州大椒干与章丘大葱、苍山大蒜、莱芜生姜并称为山东“四辣”。
青州大椒干成熟果光亮紫红,果肉厚,油性大,辣味适中。加工制成的辣椒粉、辣椒油,色泽鲜
艳,辣香浓郁。
青州大椒干产区主要分布在青州市东北部的口埠、阳河、高柳一带,这里是弥河和淄河之间的冲
积平原,土层深厚,土质肥沃,灌溉方便,毗邻的广饶县、寿光县以及胶州市也有大面积种植。青州
大椒干已有100多年的栽培历史,近年来种植2万亩左右,一般亩产干椒150公斤,高的在250公斤左右。
60年代起,青州大椒干开始出口,远销日本、香港、菲律宾、斯里兰卡等23个国家和地区。

【禹城辣椒】 禹城辣椒是做菜调味用的一种辛辣美品,也是一种传统商品,早在1953年首届广
州交易会上即赢得“禹城椒”的美称,至今仍为“王牌”。
禹城椒果实呈细尖型,紫红色,特点是皮厚、籽满、含辣油量高、有丰富的维生素和清香不腻的
辛辣味。辣椒成熟后,可晾晒成辣椒干,加工成辣椒粉、辣椒酱等,可供炒食或调味。常食辣椒不但
能增进食欲,促进血液循环,而且还有一定的养生疗病的功能。
禹城辣椒获得优质高产与适时种植关系很大,以用塑料大棚育苗,提前栽种为最好。禹城辣椒适
应性强,耐旱、耐涝,适宜于高坡地种植,每亩可栽种5000棵左右,一般年景亩产辣椒干200公斤,高
者可达300公斤。禹城县种植辣椒早在50年代就发展到1.2万多亩,廿里堡、安仁、房寺、梁家等乡镇
种植尤多。70年代至80年代,年出口量3~4万公斤,最高年出口量到过12.9万公斤。近几年来,虽然
扩种棉花,减种辣椒,但1987年全县种植辣椒仍达6500亩,亩产220公斤,除供省内外需要外,还有一
部分销往斯里兰卡、马来西亚、美国、日本等国家。

【细毛山药】 嘉祥县疃里乡董家村一带栽培的山药,块根呈圆柱形,表面生有细毛,故名细毛
山药。
细毛山药色黄、皮薄,有红褐色斑痣,肉质细白,种植历史已有200余年,1985年被评为山东省蔬
菜优质产品,被收入《山东农业名产》一书。
在嘉祥董家村一带,细毛山药1986年种植面积为678亩,这里加工鲜山药的能力已达到80万公斤。
从1963年开始出口, 销往泰国、 新加坡、日本、联邦德国等17个国家。到1987年出口量达50万公斤
(折干4万公斤),换外汇7万美元。

【长山山药】 山药是邹平县土产品之一。因长山镇种植山药历史悠久,且质高量大,故名为长
山山药。山药味道鲜美,能做多种菜肴,配锅作汤为宴席间常用,“拔丝山药”更是招待贵客的佳品。
山药晒制成干品作药用,味甘性温,有补脾胃、益肺气、强肾固精,治带下等作用,久病虚弱用之大
效。
长山山药的品种以毛山药为主,其特点是块大粗直,产量高,肉细质脆。除供应市场鲜山药外,
长山镇茶棚山药加工厂还每年收购山药75万公斤,加工成精制山药,1976年前主要销往香港、澳门和
日本,从1976年开始,又增销荷兰和美国。1987年长山镇种植山药1500亩,总产量150多万公斤。

【沙沟芋头】 临沂市册山乡的房家沙沟、白家沙沟、顾家沙沟、唐家沙沟、刘家沙沟,盛产芋
头,因其产量高、质量好而闻名遐迩。群众中早就有“沙沟芋头孝河藕,塘崖大米香满口”的评价。

关于沙沟芋头,还有一段动人的传说。清初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张玉书偕母赴京上任。路经
沙沟,母病不能同行,只得将母留在当地,嘱托白家沙沟名医白之隽为其诊治。月余,张急赴沙沟接
母,见母不仅病愈,而且面部红润,气色极好,甚为惊喜,忙问其故。母曰:“除医家精心诊治照料
外,我一日三餐,芋头蘸白糖,味美食香,得益不小。”张听母言,不仅自己亲口品尝,还买下许多
带至京城分送同僚共享,凡尝者皆赞不绝口,沙沟芋头也由此声名远扬。
沙沟芋头母大块多,短粗肥大,干面筋道,味美适口,向有“沙沟芋头好孩儿”的美称。据当地
群众介绍,这与土质和栽培技术有关。这一带濒临沂河,土壤多系冲积层沙壤土,质地疏松沃腴,透
气透水性强,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微生物,适宜芋头的生长。
现在,沙沟一带家家户户仍有种植芋头的习惯,一般亩产可达1500~2000公斤。除自己食用外,
多余部分拿到市场出售,是家庭经济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

【汶上大荸荠】 汶上大荸荠个大、皮薄,色泽光亮(重枣色),单颗重15克,大者可达20克以
上;肉质细嫩纯白,清脆爽口,有冰糖味,无渣。此外,兼有止咳化痰、润肺生津等药用功能。它既
可生食,又可烧制成菜肴。传说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出巡到汶上,汶城西鹿庄袁某曾以荸荠进奉,皇
帝及近臣交口称赞。此后,汶上荸荠身价倍增,长年远销济南、徐州和京津等地,颇受消费者欢迎。
汶上大荸荠已有600多年的种植历史,以辛店、次邱、刘楼、寅寺4个乡种植较多。为提高荸荠品
质,增加产量,当地农民多施用饼肥或鸡粪等有机肥料。近年,上述4乡秧种面积约计在3000亩左右,
一般亩产1600~2000公斤,高者可达3000公斤。

【济南白莲藕】 济南种植莲藕历史悠久,据说,三国时期就有栽培。
济南白莲藕品种分为适于深水栽培的“大卧龙” 和浅水栽培的“幸城藕” ,还有可供观赏用的
“红花藕”。“大卧龙”是济南本地品种,占总面积的1/3。这个品种叶片大,叶柄粗,花开放前尖
端稍带红色,开放后变成白色,藕呈长圆筒形,节间较大,脆嫩好吃。“幸城藕”占济南莲藕种植面
积的2/3,成藕呈长纺锤形,节间较短,生吃香甜可口,但不如“大卧龙”脆嫩,煮熟则面。
莲藕全身都是宝。藕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矿物质,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藕节、青
莲蕊、莲房、荷梗、荷叶、荷蒂、荷花都可入药,有止血、解渴等功效。莲子是上等的副食品,上席
可为佳肴,入药则能健脾止泻。

藕的吃法济南也有多种。七八月间的谢花藕,藕头雪白,顶芽嫩,用荷叶包好,隔荷叶用手击碎,
拌以白糖,清香甜脆,为佐酒之佳品。鲜嫩莲藕可作为水果菜,还可做藕炖肉、素锅藕等。“大卧龙”
腌制的水晶藕则是酱菜之珍品。

【孝河藕】 临沂市白沙埠镇出产的孝河藕,因产于“王祥卧鱼,孝感天地”的孝河而久负盛名。
孝河位于临沂城北15公里处,是一条长约2.5公里,宽达80米的河塘。一般水深1.5米,水暖泥肥,
适宜植藕。
孝河藕具有肥、细、脆、嫩的特点,即节短肥大,皮细有光泽,脆甜润口,细嫩无渣。生熟皆可
食用,深受人们喜爱。每当春节前抽水出藕时,临沂城的大小车辆纷纷前往争相购买,即使价格高出
市场一般藕价,还是供不应求。人们都以春节能吃到孝河藕而感到欣慰。
近年来,当地群众为扩大种植面积,提高孝河藕的产量,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现在已
有藕田面积130余亩,亩产600~750公斤,总产8~9万公斤。

【由吾藕】 由吾藕产于费县朱田乡大由吾村南一方面积约8亩的水塘里。由吾藕是一种优质特
殊藕,此藕只长两节,不生杂枝,藕瓜白如雪,滑如玉,每只3斤左右。其特点是烹炒粘如胶,凉拌
脆似酥,为佐食饮宴之佳品,向为人们所珍视。

【望鲁集白莲藕】 曹县望鲁集白莲藕有着2000多年的种植历史。传说春秋时期,鲁国公主嫁到
宋国后,常思念故国,抑郁终日。宋国为释其思乡之情,便于鲁、宋接壤处筑高台一座,使公主登临
以望故国。后来公主回鲁国带来白莲藕苗植于筑台之坑内,从此望鲁集种植白莲藕就再也没有间断过。
曹县望鲁集白莲藕颜色白中略为透明,质地细腻且脆,落地会跌成碎块。其中尤以生长于坑边沿
的白莲藕为上品,其颜色呈淡绿色,名曰“闷青”,生食甜脆爽口。旧时,望鲁集白莲藕为珍稀之物,
每当冬季,人们将新鲜莲藕用大红布条紧紧裹好,销往徐州、蚌埠、南京、上海、开封等地。建国后,
望鲁集白莲藕生产有了发展,年产量在1万公斤以上,藕比过去多了,但人们喜爱之心仍不减当初。

【山蘑菇】 五莲县近海多山,气候温湿,枯叶腐草遍地,盛产山蘑菇,且种类繁多,可供食用
者多达十余种,年产鲜莪25万公斤。其中,最负盛名者为松莪、松扎、松伞3种。
松莪 又有黄莪、粘莪之称。生于松柞下的枯草败叶中,呈伞状,鲜时顶多为柿黄色,有的亦为
橙色,顶面光亮,底面为密网状,四周边沿下垂,肥厚多肉,柄高寸许,通体粘滑。产于多雨季节,
8月中旬至9月初为最旺季。干、鲜均可食用,以晒干后食用者居多,产量最丰,约占诸种山蘑菇总量
的90%以上。

松扎 夏秋之交,生于松林下。体形较松莪为小,顶为平面状,较硬,桔黄色,肉薄,柄白色且
细,宜鲜食。
松伞 生于马尾松下,秋分始出,大小如成人拇指盖,顶厚柄粗,长成者为松伞;未放头时,顶
为半球形,上有紫色,称紫顶。干食、鲜食均可,以晒干后食用为佳。
山蘑菇含有人体需要的多种氨基酸和丰富的维生素C,为食用佳品。吃法多种多样,鲜食,可放
少许辣椒清炒,亦可做汤;干食,炒、煎、炸、炖、做汤、做菜均可。其中,松伞尤为莪中上品,鲜
中带有清香,口感滑而不腻,余味爽口悠长,备受人们喜爱。

【香椿】 香椿在我国分布很广,南自广东,北至内蒙都有分布,但作为木本蔬菜,以山东香椿
质量最佳。山东栽培香椿全为采取嫩叶,因此山东又叫香椿为香椿芽。香椿芽含大量维生素C、A及
蛋白质和芳香油,钙、磷、铁也较其他叶菜为多,营养丰富。生拌、熟炒、腌制、鲜食,皆为春蔬之
上品。另外,香椿之木材为红褐色,纹理美观,坚实细致,不翘不裂,耐潮湿,有光泽,具芳香气味,
是上等木料。国外市场称之为“中国桃花心木”,经济价值很高。
香椿在山东全省都有栽植,著名产地有以下几处。
陵县神头香椿 产于陵县神头乡一带。该处栽植香椿始于明永乐年间,有500多年栽培历史。嫩
芽呈紫红色,味浓厚,纤维少,入口无渣,历代为皇庭贡品。相传慈禧太后每年不忘食神头香椿。神
头香椿的老家——槐里村,现有成树1500余株,年产商品椿芽1300公斤左右。
阳信香椿 阳信县自古产香椿。河流乡王下马村有一面积为400亩的香椿园,是我国目前最大的
香椿园。早在明永乐年间,该县勃李乡王六生兄弟因栽种香椿出名被誉为“香椿王”,后来该村即改
名“香椿王村”。阳信香椿自有特色,绿如翡翠,香味浓郁,肉质肥厚,营养丰富。拥有400亩香椿
园的王下马村农民常食香椿,几百年来无一死于癌症者,目前已引起有关人士对香椿的兴趣。阳信现
有椿园千余亩(不包括零星栽植),该县计划在“七五”期间发展椿园2万亩。
滕州香椿 滕州香椿在抗日战争前为山东主要外销商品。近年滕州市利用气候较暖,椿芽早发优
势,在初春“抢鲜”远销北京、东北等地,价格超过鲁北产的一倍以上。
博山香椿 香椿在博山区分布很广,以石灰岩山区的背阴坡生长的树所产香椿芽为最佳。全区目
前有大小树20~30万株,年产香椿芽17.5万公斤左右。以产香椿芽著名的石门夹山,有树5万株,年产
椿芽3.5万公斤。除内地销售外,每年销往香港5000多公斤。

柳埠香椿 济南市历城区柳埠自古多椿芽,1930年山东第一林务局工作报告称:“柳埠山间多植
香椿,初春椿芽上市每集售数千斤”。春季以鲜嫩香椿蘸以面糊,油炸之,名曰“香椿鱼”,是济南
一传统名吃。

【花椒】 花椒是重要的调味佐料和木本油料。花椒果皮味香麻辣,烹调菜肴时加入少许,能使
菜味醇厚鲜美;种子也是调味品,还可作药用,又可榨油,出油率在25%以上。
山东栽植花椒历史悠久,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即有“种椒”一说,书中除叙述花椒的育
苗、栽植和采收技术外,还记述了花椒引种到山东青州的经过及发展。可见北魏时,青州一带栽植花
椒已很多。到清代全省种植已很普遍。《山东通志》载:“花椒,各属皆有出口。产长清灵岩者辛而
不螫。”
山东花椒有大椒和小椒两种,大椒又称大红袍,粒大、色红,品质稍次,但丰产。小椒又叫香椒
子,外皮深红,内皮金黄,香味浓、质量好,为主要出口品种。
山东花椒在建国前栽种虽较普遍,但产量不高,由于当时广大人民生活水平较低,销路有限。建
国后,花椒需要量激增。由于种植花椒见效快,收益大,70年代初各地开始发展成片的花椒山、花椒
岭,年产量突破5000吨。1987年全省花椒产量达到7450吨。产量最高的是临沂地区,其次是泰安、济
南、淄博、枣庄、济宁、烟台、潍坊等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