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棉烟麻油料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063&A=20&rec=44&run=13

【山东农产品】 山东农业垦殖历史悠久。这里山水秀丽,四季分明,全年日平均气温12~14℃,年
平均降水量550~950毫米,无霜期180~220天。土壤种类多,耕性良好。悠久的农业历史和适宜的自
然条件, 孕育了发达的山东种植业。1987年,全省粮食总产3394万吨,棉花总产124.4万吨,花生总产
229.8万吨,烤烟总产19.9万吨,主要农产品产量均居全国前列。
山东农业资源丰富,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经过劳动人民的世代培植,形成了许多独具特色的名、
特、优产品。
山东粮食作物主要栽培品种有小麦、玉米、地瓜、大豆、谷子、高粱、水稻、小杂粮等。山东小
麦、金谷、龙山小米、曲阜香稻、明水香稻、临沂塘米等栽培历史悠久,品质优良,大都被历代列为
进贡的珍品,至今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花生、油菜籽、芝麻、红麻、烤烟等。其中棉花、花生生产在经济作物中
占有重要位置。山东植棉历史悠久,集中产区在沿黄河的鲁西北地区。近几年,植棉面积和总产量均
居全国第一位。纤维品质较好的品种“鲁棉6号”,种植面积1500多万亩。其它种植面积较多的品种
有“中棉所10号”、“中棉所12号”等。山东是全国花生主要产区之一,花生种植面积占全国的1/4,
总产占40%左右,素有“大油库”之称。“山东大花生”粒大饱满,种皮鲜艳,清脆香甜不腻,味美
可口,而且耐贮性强。主要品种有花17、文登大粒墩等19个品种。
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不断发育完善,山东农业正出现蓬勃向上、欣欣向荣的好形势,
一个资源配置合理、内部结构优化、体现山东农业优势的开放型农业发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明水香稻】 产于章丘县明水镇百脉泉以北,是驰誉全国的名产,种植历史悠久。相传自明代
起明水香稻即成为贡米。
稻谷有黄白两种,香稻是属黄的一种。其特点是稻粒微黄、颗粒饱满、米质坚硬、色泽透明、油
润光亮。蒸出的饭,清徐徐、甜丝丝、香味飘逸,民间有“一株开花几里香,一家煮饭香全庄”的赞
语。1959年印度举行国际水稻展览,明水香稻名列榜首。
明水香稻原种“大红芒”。因其产地百脉泉一带遍地涌泉,水足土肥,故所产稻米又称“泉头米”。
明水香稻品质虽好,但因受种种条件影响,过去种植面积小、产量低,一般亩产仅一二百斤。明代宋
应星所撰《天工开物》载:“香稻一种,取其芳气,以供贵人,收实甚少,滋益全无,不足尚也。”
解放后国家注意了对香稻的研究,从1971年起,县科委利用明水香稻干种子进行辐射诱变育种的方法,
选育出“辐香1号”、“辐香3号”两个新品种,既保留了“大红芒”的优点,又能抗倒伏,高产早熟,
亩产最高达到350公斤左右。1987年全县共种植300亩,平均亩产150公斤,总产4.5万公斤。

【曲阜香稻】 曲阜特产。其米粒长扁圆形,色白略露青头,米质细腻油亮,食之柔韧可口,清
香扑鼻,素有“一家煮饭,十里飘香”之誉。明清时期,曲阜香稻作为贡米闻名遐迩。至今仍盛誉中
外。
曲阜香稻以逵泉池周围所产最优。逵泉位于城东南二里许,泉水甘甜清洌,喷涌不止。相传,泉
水与东海相连,池下有青龙伏卧,故水清甜而源源不断。金代大定年间曾整修逵泉池,元代至正年间,
在池旁建龙神祠,到清代乾隆年间扩建为龙王庙,一年四季由承祭官主持祭祀,旱或淫雨时人们也来
此祈祷。逵泉被视为“神泉”,周围所产的香稻被称为“神品”。据现代水质分析,逵泉泉水中含有
丰富的钠、钙、镁、铁等矿物质和十多种微量元素。优质的矿泉水,浇灌出清香的稻米,若用其他水
浇灌,香稻就会失去特色。清乾隆年间,香稻扩种到泉水流经的沂河两岸,亩产百斤左右。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大力保护这片土地,修渠整田,充分利用泉水发展香稻生产。1964年,面积
扩大到1000余亩, 亩产达150多公斤。 后来稻区有的更换品种,有的改为旱作,致使香稻濒临绝种。
1978年后,香稻生产得到当地政府和科技部门的重视,成立了专门科研机构,对香稻的栽培和管理进
行了认真研究和试验。1987年种植香稻近百亩,亩产200多公斤。

【鱼台大米】 鱼台县是我国北方大米集中产地和山东省优质大米生产基地之一。这个县每年种
植水稻35万亩,年产优质稻谷1亿公斤左右。
鱼台大米粒大均匀,晶莹透明,营养丰富。用其蒸煮的干饭,洁白玲珑,柔软爽滑,软而不糊,
冷后不硬,剩饭温食,鲜味如初。若做稀饭,则米粒不坯,汤粘味香。用其酿酒,醇香浓郁,味美绵
甜。1985年10月,在山东省优质米鉴定会上,“鱼农1号”、“日本晴”、“山农13”等品种均被评为
优质大米。同年,“鱼农1号”又被国家农牧渔业部评为优质产品。鱼台大米每年除完成国家定购计
划外,约有2500万公斤可供市场调节。

【临沂塘米】 是临沂市塘崖一带种植的古老农家水稻品种,俗名“水牛皮”。其栽培历史悠久。
相传唐太宗李世民东征驻此地,食用塘崖村大米备加赞赏。从此该地种植的大米多被官府征收进贡,
并得名“塘米”。
塘米糙米呈浅绿色,精米为白色,生熟米均有浓郁香味。做干饭、熬稀饭,最喜大火蒸煮,香气
四溢,味道极佳。此米米质特粘,是元宵、粽子、粘糕和各种高级糕点的上等原料。

1985年11月,临沂塘米在全省首次优质大米评比会上,被评为省级名特大米。并选送北京,参加
了全国名、优、特、稀品种展评。
临沂塘米属早熟香糯型,水旱均可种植,夏播生育期为110天左右,插秧生育期120~125天。株高
100~115厘米,生长势强、耐脊薄。但该品种易倒伏,产量低,经济效益不高,建国前曾一度濒于灭
绝。建国后,也只能维持小面积试种。1987年种植40亩,亩产175公斤。经精选良种,1988年种植35亩,
亩产达250公斤,倒伏问题已基本解决。

【小营大米】 滨州市小营镇特产。其特点是颗粒均匀、银亮透剔。做稀饭,汤稠透明,米粒不
沉;做干饭,米形不变,香甜适口,筋道耐嚼。小营所产大米远销东北、华北各省和京、津地区以及
省内胶东等地。在“小营大米”销售地区,一些厨师和家庭主妇,并不知小营在何方,但却知“小营
大米”。
小营镇地处黄河冲积平原,地势海拔高,晾灌自如。这里属温带季风气候,稻子孕穗至成熟正值
秋高气爽季节,各种营养成份的孕育,不受阴雨影响。所种水稻多系粳米类单季稻,主要有“农垦57”、
“仪系119”、“冀粳8号”等10多个米种。这些品种的成熟期多在160~180天。稻棵壮而不伏,千粒
重高。
小营镇种稻虽仅有20多年的历史,但小营稻乡人注重对水稻的研究和选育。“水稻精种高产试验”
获地区“科技进步奖”。亩产现已由原来300公斤上升到500多公斤。

【龙山小米】 产于章丘县龙山镇周围,为清代全国四大贡米之一,被誉为“龙米”。相传清乾
隆皇帝出巡,路经章丘,西关的高如恂接驾献“龙米金汤”,甚得乾隆称赞,龙山小米遂被定为贡米。
龙山小米春秋时就有种植,原品种是“东路阴天旱”春谷。其特点是米粒圆大,色泽金黄晶亮,
出米率高,一般出米率在80%以上。用龙山小米熬成的稀饭,呈金黄色,汤汁粘稠,上面罩着一层厚
厚的米油,香味浓郁,营养丰富。用龙山小米磨面做粥别具风味。济南市有名的“八宝粥”、“王家
甜沫”等都是用龙山小米做原料。
龙山小米产地龙山镇一带为山前洪积土,土质肥沃,土壤养分含量高。因米的香味随生育期的长
短而增减,所以在种植方法上,全部是旱田春播,耕前施足农家肥,耙平耢细,谷雨前后下种。品种
以“东路阴天旱”为主,讲究“谷锄八遍饿死狗”。生长期一般在120天以上。1987年种植1500亩,亩
产235公斤,总产35.25万公斤。因其米质优良,畅销全国各地。

【金谷】 是金乡县出产的谷米。米粒浑圆,色泽金黄,质粘味香,营养丰富,储存数年,米质
不变,被誉为“金谷”,驰名全国。
金谷米做出的稀饭,米汤粘凝透亮,米粒悬浮,清香甘甜,有热补、润肠之功能,凝结于表皮的
米油可取数层,是谷中珍品。营养成份居全国四大名米之首。1959年,在建国10周年大庆时,当时的
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曾以金谷米招待外宾。1973年,中国农业展览馆展出了金谷。
金乡金谷已有几百年的栽培历史,在清代曾是贡品。相传清朝康熙年间,有一次康熙皇帝南巡,
路经金乡城西大吴庄,吃了一顿小米稀饭,感到香味异常。回京后,他又命厨师给自己做小米稀饭,
但味道远不如吃过的金乡谷。事后康熙派人到金乡查询并带回一些谷米,做成稀饭,又吃出那种粘香
醇口的味道来了。从此,金乡谷米被定为贡品,金乡县也就成为远近驰名的金谷之乡了。
建国后,科研人员进一步对金谷进行选育,先后培育出了“金乡齐头黄”、“鲁金1、2、3、4、
5号”,亩产由过去的百余斤增加到400余斤。种植面积也逐年扩大。1987年种植2500余亩,亩产260公
斤,总产65万公斤。

【山东小麦】 小麦是山东的主要粮食作物,全省各地均有种植,其产量占全省粮食年产量的40
%以上。1986年最高,达156.2亿公斤。1987年,全省小麦总产147.7亿公斤。
由于特有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生态环境,山东小麦大都品质较好。据对全省24个小麦品种化验,
粗蛋白含量平均为13.2%,比全国572个品种平均含量高0.48%,比黄淮冬麦区小麦平均含量高0.8%,
比世界12613个普通小麦品种平均含量(1974年报道)高0.27%,比美国小麦平均含量(1980年数字)
高0.61%。其中,鲁麦6号蛋白质含量为15.1%,鲁麦4号蛋白质含量为14.26%。目前全省种麦面积6000
多万亩,品种已进行了5次更换,良种面积占96%以上。高肥水地以鲁麦7号、5号、1号、济南13号、
烟农15号为主;中肥水地以鲁麦3号、11号、晋麦21号为主;旱地以科红1号、昌乐5号、秦麦3号为主;
晚茬麦以鲁麦4号、9号为主。

【泗水小杂豆】 泗水县种植的绿豆、豇豆、爬豆、小豆等十几种杂豆,用途广泛,富有营养,
经济效益高,深受城乡人民群众欢迎。
泗水小杂豆主要有4种:大槐花、小槐花绿豆,千粒重52.5克,籽粒富含淀粉,蛋白质含量22.1%
以上,与大米、小米混合食用味道颇佳。绿豆粉是做高级粉丝的重要原料。绿豆亦可药用,制成各种
防暑品,有清热解毒的功能;红、白花豇豆,蔓生,种子长方形,千粒重150克,抗病,耐干旱瘠薄,
生长期140天左右。豇豆蛋白质含量高,淀粉可做粉丝、粉皮或食用;爬豆,蔓生,宜与高粱、谷子、
玉米间作套种,籽粒细长圆柱形,千粒重52.5克。籽粒富含蛋白质、糖类、多种维生素,营养价值较
高。与大米混煮,食味甚佳。亦可用来制作点心、高级粉丝;红、青、白小豆,喜潮湿、肥沃地,生
长期150天,籽粒蛋白质、淀粉含量较高,是加工淀粉、粉丝的好原料。

1987年,泗水种植小杂豆1万亩,平均亩产100公斤,总产100万公斤,其中绿豆占总产量的70%。

【鲁棉6号】 是由山东省农科院试验农场培育成功的优良棉花品种,1984年经省品种审定委员
会审定推广,主要分布在德州、聊城、惠民、菏泽4地区。聊城的高唐、临清,德州的夏津等县,为
全国著名的优质棉生产基地,素有“金高唐”、“银夏津”之称。1986年,经我国农业部批准,惠民
县也被确定为全国优质棉生产基地和优质棉出口基地。
鲁棉6号的特点是产量高、品质好。省区域试验平均亩产皮棉193.34斤,比鲁棉1号增产13.58%。
山东省商品检验局对1985年出口棉花的对外鉴定结果,鲁棉6号绒长35/32寸,强力10.2千磅/平方英
寸,细度马克隆值4.8。强力在全国出口棉检测的17个品种31个样品中居首位。因其优质高产,已发展
成为山东棉花的当家品种,1985年种植面积390万亩,1988年发展到1500多万亩,总产达75万多吨。

【山东大花生】 山东大花生一般是指可供出口的大花生。因其果粒大质量好,历史悠久,种植
面积大而得名。
山东大花生
(赵晓麓 摄)
山东气候温和,多疏松土壤,雨量适中,特别适宜花生生长,因此花生种植相当普遍。目前栽培
面积200多万亩,主要分布在烟台、青岛、临沂、泰安、潍坊等市地。烟台市各县种植较多,占全省
大花生种植面积的75%以上,一般亩产200公斤左右,高产地块亩产达500公斤以上。山东省花生种植
面积、总产量均居全国之首。
山东大花生颗粒肥大,果型最长者达7厘米,籽实饱满。百果重180.4~287克,百仁重79.1~120克,
出米率65.4~76%,含油率49.6~55.4%。主要品种有蓬莱一窝猴、栖霞老抱鸡、文登大粒墩、姜格庄
半蔓、大站秧、大爬蔓、绣球墩、平邑大麻叶、安丘大站秧、胶南二蔓、济宁大站果等。随着科学技
术的进步,60、70年代以来,新选育出了莒南1号、杂选4号、花17、鲁花4号、鲁花10号等品种。除少
数为匍匐型外,多数为直立型、密枝型分枝,交替开花习性,生育期145~165天,均属中晚熟品种。
山东大花生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28%以上,油酸含量46.5~52.3%,亚油酸含量27.5~34.3%。
还含有人体需要的多种氨基酸,维生素E、C、B,以及钾、磷、铁、硫等无机营养成分。

山东大花生经济价值高、用途广。果仁除食用外,还可榨油。花生油既是主要食用油之一,又可
作工业原料。在纺织、印染、造币、农药等工业上可作乳化剂,在毛纺工业上是较好的润滑油,在制
造业上又是一种淬火剂。大花生还是重要的食品加工原料,可加工成烤花生仁、花生粘、虎皮花生豆、
花生酱、蛋白粉、蛋白肉等各种味美可口的花生食品,深受人们欢迎。大花生仁有较高的药用价值,
具有悦脾和胃,润肺化痰,滋养调气,清咽止痛等功能,还可治疗蛔虫性肠梗阻、肠炎,是食疗佳品。
花生壳对久咳气喘、咳痰带血等症也有一定疗效。花生叶还可以治疗神经衰弱、失眠等症。
山东大花生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长期以来出口量居全国花生出口第一位,畅销世界
五大洲近40个国家和地区。

【海花1号】 海花1号花生为高产中熟大花生品种。具有抗旱、抗病、抗倒伏、适应性广等特点。
适宜春花生和麦田套种,全省种植分布较广,面积约300多万亩。
海花1号是在1971年由海阳县黑崮村技术队乔文堂等人用临花1号和白沙171杂交培育成功的。该品
种株型紧凑,秸棵较矮,不易郁闭,适宜密植,生长整齐,不易旺长。双仁果率68.9%,饱果率58.1
%,荚果整齐饱满,耐大肥水,丰产性能好,亩产一般250~300公斤,高者达500公斤以上,产量稳定。
用地膜覆盖种植,可达700公斤以上。1979年以后,海花1号向全国24个省、市,800余县推广种植。
海花1号花生种皮有斑及裂纹,不耐贮存,不宜远销出口。

【一窝猴大花生】 蓬莱一窝猴大花生,是在1862年由美国传教士传入的。初传时,茎蔓匍匐绕
地而生,结果分散,后选育出了立蔓型大花生。它果型硕大,果皮颜色洁白,结果集中,拔起后握蔓
观之,形同一群形态各异的长尾猴聚居一起,遂称“一窝猴”。此花生生育期165天左右,具有抗旱
耐贫瘠的特点。果型整齐美观,籽粒饱满,出米率达68.9%。种皮颜色鲜艳,无裂纹。一窝猴大花生
的手拣果米,在国际市场上久负盛名,是山东传统的出口商品之一,蓬莱县年出口770多万公斤。

【芝麻】 亦称脂麻,种子椭圆,有白色、黄色、棕红或黑色等。芝麻系一年生草木,其种籽含
油率很高,可用以榨制食油,也可制作多种高级食品。黑芝麻能滋补肝肾,润燥结、补血、生津、黑
须发,长肌肉。中医用来治体衰、津液不足、贫血、便秘等症。茎叶可提取芳香油,油饼可作饲料、
肥料,也可制取味精。

芝麻属耐旱性作物, 对土壤要求不严格, 全省种植分布较广,菏泽、惠民两地区为集中产区。
1987年,惠民地区种植芝麻1.87万亩,平均单产60公斤,总产1123吨。惠民地区的沾化县,一县即种芝
麻5000亩,所产芝麻远销日本、朝鲜、新加坡等国。

【黄烟】 黄烟是烤烟的俗称。按烟草划分标准,山东烟草主要有烤烟、晒烟两个类型。晒烟约
在16世纪末17世纪初传入我国。烤烟引入我国是在20世纪初期。1913年英资英美烟草公司,首先在坊
子一带试种烤烟成功,后逐步扩展,晒烟种植日趋减少。至30年代,烤烟种植集中在潍坊、淄博两地,
产量占全国烤烟产量的一半左右。胶济铁路沿线烤烟交易场所很多,而以青州最为繁盛。当时的“青
州烟”以颜色金黄、光泽鲜明、烟味纯净且富有香气而名扬国内,故以“青州烟”冠称山东烤烟。40
年代,除潍坊、淄博两市外,又发展了滕县烟区。
建国后,烤烟生产纳入国家计划。1956年全省种植128万亩,总产12.95万吨,占全国烤烟产量的1
/3,除供应本省卷烟企业外,80%的烤烟调往全国各地,并向11个国家出口。
临沂地区是7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烟区。该区有大面积的古红土覆盖,红土母质发育的淋溶褐土及
生态环境适宜种植烤烟。全省最适宜种植烤烟的52个乡、镇,80%集中在该地区。所产烟叶色泽好,
油润丰满,香气充足,吃味醇和。十多年来,烤烟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已成为山东省第二产烟区。潍
坊烟区逐渐集中于胶济铁路以南,实现了全省烤烟种植区域化。
山东烤烟第一代种子由美国引入。此后几十年来,烟农们不断繁育推出品质优良的新品种。近年
来,山东烤烟品种以优质适产型为主。先后培育推广了“潘元黄”、“中烟14”、“中烟15”等优良
品种,并从国外引入了“基—28”、“基—140”等优质品种。这些品种的特点是:叶片大而厚,色
泽深,组织细致,弹性好,油分足,香气浓。目前全省优质烟品种推广面积已达90%以上。
为保证良种供应,山东从1980年开始,先后在诸城、青州、临朐、安丘、坊子等县市,建立了400
余亩的种子繁育基地。1985年,济南卷烟厂与国际乐富门公司合作,在安丘、临朐、莒县等地,进行
优质烟叶种植试验, 获得可喜成果。 当年种植163亩, 上等烟达24%,中等烟占55%。1987年扩种到
6000亩,上等烟提高到63%,为大面积提高山东烤烟内在品质起了示范作用。近几年相继建立了安丘、
诸城、临朐、青州、昌乐等5个优质烟和出口烟基地。1987年全省种植烤烟108万亩,总产15.2万吨,
中、上等烟比例占64%,供应外省3.2万吨,出口1.25万吨。目前山东烤烟产量居全国第四位,出口量
为第一位。

【诸城主料烟】 诸城是主料烟生产基地。主料烟亦称优质烟,其突出特点是成熟度好,色泽鲜
明,浮青色少,香味浓,每亩主料烟提取成品烟比普通黄烟多71.4%;尼古丁含量平均2~3%,比普
通黄烟高1~2%。
诸城主料烟是1982年由菲律宾引进我国的,最初由诸城进行开发试验。是年,在省烟草公司和中
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的大力支持下,试种5000亩,1983年试种2.75万亩,均获得成功。1985年扩大
种植面积,试种5万亩,收获800万公斤。在主料烟开发试验的4年中,诸城除借鉴国外先进生产技术
外,还根据诸城的实际生产条件,制定了一套系统的生产技术措施。香港地区及泰国、美国、菲律宾、
英国等国贸易公司的总裁、总经理、董事长、烟草专家等曾先后来诸城参观考察,并给予很高的评价。
1987年全市主料烟种植面积1.2万亩,收购201.3万公斤,出口换汇约603.9万美元。

【历山百叶黄】 历山百叶黄黄烟,是1975年泗水县黄烟技术人员在历山公社历东大队发现一特
殊烟株留种后,精心培育而成的优良品种。
历山百叶黄株高一般3米,节距较密,留65~70节,可长叶100多片,腰叶长50公分,一般140片叶1
斤。每亩可产黄烟500公斤左右,较一般品种亩增250公斤左右。且出色好烤,上等烟占25%左右,经
济效益高。该品种与乔庄多叶相似,但弥补了乔庄多叶的缺点,不底烘,耐旱抗病,大田生育期150
天,适宜青烟间作。
该品种因其可长100片叶,经有关部门和专家鉴定,被命名为“历山百叶黄”。1978年,获济宁地
区科技成果三等奖。目前,鲁南、鲁西南地区已普遍种植。

【绺子烟】 沂水特产,称为“沂水绺子”,属晾晒烟,又称晾红烟,俗称土烟。主要分布在沂
水县城以西和西南、西北部石灰岩地区,以高庄、王庄、夏蔚、泉庄、院东头、姚店子等乡镇为集中
产区。
据清道光七年(1827年)《沂水县志》记载:“西南惟菸,西北惟山榆,西山一带药材居多,其
为利当民食之三口。”可见沂水绺子烟的种植历史悠久,且是当地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故当地烟农
中至今仍有“陈烟如陈粮”之说。
绺子烟有十余个品种,尤以“联耳子”、“柳叶尖”最负盛名。按其调制方法的不同,绺子烟分
为“板烟”和“扎绺”两种。烟质以高庄乡的“杏峪”、“马兰”烟为最佳,被列为沂水绺子的上品。
此烟在清朝中期已成为官宦世家相互馈赠的佳品。

绺子烟适宜山地坡麓、淋溶褐土(红土母质)及棕壤种植。基肥以豆类饼肥为最佳。一般是麦收
后接茬栽植。中秋时节,是绺子烟成熟收获季节。烟农用烟镰断茎削叶,草编成帘,在河滩场院、房
前院后架起成行的烟架,进行晾晒。经日晒夜露的烟叶,逐渐由黄变红,烟农便趁露下架,握绺成扎,
然后堆积发酵,再经调制后烟叶棕中透红,红中呈褐,油润而富光泽。上等绺子烟,烟叶表面有一层
白色粉状物,称为“俊毛”,叶片柔软,揉搓干叶不成碎面,而呈细条状。吸食起来气味醇和,香气
浓郁,青杂气少,灰白火亮,给人以过瘾的享受。
绺子烟以其独具的膘性好、油分足、劲头大、弹性强,在潮湿条件下仍可保持良好持火力的特性,
备受沿海农家和渔民的青睐。每年冬春季节,许多烟商和单位纷至沓来,争相抢购。每年销往北京、
天津、上海、江苏、东北三省及东部沿海一带的烟叶达上千吨,还为省内烟厂提供数千吨雪茄原料。
1987年,全县共种植绺子烟2.8万亩,总产1008万公斤。

【莱芜大麻】 莱芜大麻亦称水麻、线麻,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南北朝时就已成为贡品。
前人曾留下“折腰何事宜人意,惟见桑麻喜自生”的诗句。
莱芜大麻具有成熟早、产量高、适应性强等特点。与异地大麻相比,莱芜大麻纤维素高且内部化
学成分协调,影响质量的半纤维素及木质素含量较低,再加上当地农民在长期的耕作实践中形成了独
特的种植、管理、收杀、沤制方法,使麻皮薄而均匀,洁白光亮,纤维细长,质地柔软,胶质少,拉
力强,是织麻袋、制绳索及车马挽具的重要原料。脱胶后的大麻轻柔滑爽,是理想的纺织原料。目前
以大麻为原料纺出了麻涤、丝麻、麻棉腈、麻腈、棉麻等混纺纱和中档纯麻纱,还纺出了毛麻花呢、
海力斯等面料,既降低了成本,又弥补了羊毛不足的问题。大麻织物成为目前国内外流行的时装面料。
莱芜、东平、泰安等市县已建立大麻脱胶厂,其产品多用于出口。
莱芜大麻多产于水肥充足的西部平原,以仪封一带为最佳。生长期85~90天,在出苗一个月后的
快速生长期内,喜大肥大水,尤其是适时浇水,直接关系到大麻的产量和质量。当地农民的经验是:
头水晚,二水赶,三水四水紧相连,苗高三尺看天气,地皮见湿不见干。莱芜境内大麻种植面积近年
来保持在3万亩左右,年总产350万公斤上下。建国后,莱芜大麻一直是国家重点收购物资,国内市场
畅销不衰,并已进入国际市场。近几年出口均在32.5万公斤左右。

【禹城红麻】 红麻是麻纺工业的重要原料。其特点耐旱、耐涝,管理方便,产量高,用途广。
其皮可造纸、制绳、制麻袋等,秆瓤为炸药原料,叶子做饲料,根部皮可做麻刀,红麻全身都是宝。
红麻为当年生长草本植物,分为春、夏两种,春麻为春种秋收,生长期为150天左右,夏麻麦收
后种植,收割期较春麻晚10多天。收获后先打掉叶子,再放置水中沤7~8天,捞出后扒皮,洗去胶质,
晾干后纤维分离,手触柔软,颜色银白光泽,拉力强。
禹城县种植红麻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该县种植红麻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因为红麻适宜碱性
土壤生长。建国前有些村庄零星种植,大多是利用沟头、壕崖和盐碱地。建国后广辟麻源,扩种红麻,
特别是伦镇、袁营、莒镇等乡镇盐碱地较多,成为红麻主要生产基地。1971年全县种植红麻面积已达
5万多亩,产量也逐年增长,一般年景亩产200~250公斤。1982年袁营乡台楼村农民台友德,利用盐碱
地和开荒地种红麻8亩,亩产达297公斤,总产2376公斤,收入2375元。1973年禹城红麻开始出口,全县
年出口量在200万公斤左右,最高达300万公斤,主要销往泰国、联邦德国等地。1980年省农业委员会、
计划委员会、 财政委员会确定禹城县为全省红麻生产基地。 近几年由于扩种棉花,红麻种植减少,
1986年全县种植红麻1.8万亩,亩产213公斤,总产383.4万公斤,出口210.5万公斤,创汇77万美元。

【紫花苜蓿】 紫花苜蓿在山东省惠民地区和德州地区的禹城县均有大面积种植,且都已有300
多年的历史。种植的苜蓿以其茎叶肥嫩、营养丰富及高产闻名中外。
紫花苜蓿系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花蝶形紫色,一般每年收割3~4次,立夏收割头茬,芒种前收
割二茬。紫花苜蓿具有抗寒、耐涝、抗病虫害等特点,适宜于中性或微碱性土壤生长,种植苜蓿可起
到抗盐碱、固风沙、改良土壤的作用。在盛花期每千斤鲜苜蓿草的养分含有机质200~300斤,氮5.6斤,
磷1.8斤,钾3.1斤,相当于硫铵28斤,过磷酸钙10斤,硫酸钾6斤,或等于2000多斤优质圈肥,每亩产
苜蓿草7000~8000斤,条件好的高达万斤以上。
紫花苜蓿是饲养家畜家禽的优质饲料,用苜蓿茎叶为主加工制成的混合饲料,喂养奶畜可改善乳
质,增加产奶量。羊食后能提高羊毛质量和繁殖率、育肥率。紫花苜蓿花还是上等饮料的配料,用苜
蓿花配制的饮料,具有降压、解毒、清神、健脾的特殊功效,常饮有益人体健康。

惠民地区近年来苜蓿生产逐年扩大,种植面积现已达22.35万亩,建立了惠民、无棣、阳信3个苜
蓿生产基地。年平均产干苜蓿6600万公斤,收购量在1500万公斤以上。禹城县建国以后特别是70年代
以来苜蓿种植亦有大的发展,全县各乡镇都有种植,以梁家、十里望、来凤3镇种植最多。全县种植
面积4.44万亩,年收购量在100万公斤左右。1980年收购284.5万公斤。
紫花苜蓿是惠民地区大宗出口商品之一,远销日本、美国等国家和地区。1979年出口量达1303.9
万公斤。日本客商1973~1984年曾先后5次来该地区的阳信县考察,对阳信产的紫花苜蓿作了高度评价,
认为这里的土质、气候很适宜苜蓿生长,苜蓿生产有很好的发展前景。禹城苜蓿于1972年开始销往日
本,日本客商亦曾7次来禹城洽谈业务。省外贸系统曾两次在禹城召开苜蓿发展现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