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一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063&A=20&rec=40&run=13

陈瑞泰(1911~) 烟草专家,植物病理学家。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山东潍坊
市人。1939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农学院,历任重庆乡村建设育才学院讲师,四川烟叶示范场技师,金陵
大学农学院讲师等职。1945年赴美留学,翌年回国,历任山东大学农学院(现山东农业大学)农艺系
教授、主任、副院长、院长、校长、顾问,山东省科协副主席,中国农学会理事,山东农学会副理事
长。现任山东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农科院烟草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作物》卷嗜
好作物分支编委主任,中国烟草学会副理事长,山东烟草学会副理事长。
他长期从事烟草病害的研究,成果颇丰。50年代初,烟草黑胫病流行时,他选出牛津1号、4号高
抗黑胫病品种,并采取起垄培土等综合防治措施,基本上控制了黑胫病的危害,1954年获山东省人民
委员会嘉奖。1963年,与他人合作发表的《烟草低头黑研究:诊断与接种方法》,在世界上首次报道
烟草低头黑病。70年代经过广泛协作调查,明确了我国烟草病毒病的种类、分布和危害情况,并提出
了相应的防治方法。1978~1982年,在我国首次发现烟草曲叶病为一种双联病毒,获中国农业科学院
科技成果二等奖。1979~1985年,他主持了“全国烟草种植区划研究”和“山东省烤烟种植区划研究”,
首次制定出我国烤烟适生类型主要划分指标,提出烟草种植类型配套,建立优质烤烟基地等设想,改
变了我国烟草区划工作基础差的状况。他先后主编、自著《植物病理学》、《中国烟草栽培》、《中
国烟草栽培学》等著作,发表论文50余篇。
王兆俊(1911~) 寄生虫病学家,中国共产党党员。江苏省苏州市人。1934年毕业于上海医学
院,获医学博士学位。1949年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公共卫生学硕士学位。历任华东区黑热病防
治所所长,山东省黑热病防治所所长,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世界卫生组织淋巴
丝虫病合作中心主任,全国疟疾专题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山东分会副会长,山东微生物学
会副理事长,第三、四、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曾多次被评为全国、全省先进工作者,1978年被国
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他从事寄生虫病研究近40年,在防治黑热病、丝虫病和疟疾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50年代初,
他和山东新华制药厂合作,研制成功了特效药斯锑黑克,疗效达99%;对传播黑热病的媒介昆虫——
白蛉子进行了全面调查研究,取得了显著效果;他还首次提出了我国存有人源型和犬源型两种不同类
型的黑热病,丰富和发展了寄生虫病防治科学,为因地制宜地确定防治对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山东
省1958年在国内首先消灭黑热病做出了重大贡献。该项研究被评为重大科技成果,获1978年全国科学
大会的奖励。他和仲崇祜副研究员等致力于丝虫病的防治工作,使山东省1983年在全国率先基本消灭
丝虫病。该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卫生部甲级成果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另外他指导进
行的疟疾的防治,使我省在国内达到了基本消灭的标准,处领先地位。著有《黑热病学》一书,发表
了《华东区犬利什曼病的流行情况及与黑热病的关系》等论文20余篇。

匡常修(1911~) 中国道教协会理事、山东省道教协会筹委会副主任、青岛市道教协会筹委会
会长、山东省政协委员、青岛市政协委员。俗名匡桂林,山东胶南县人。1940年以前开鞋店、药房、
教武术。1940年在崂山白云洞出家。1942~1949年在崂山明霞洞当知客,后去明真观当会计。1949年6
月回崂山白云洞。1966年秋至1980年5月任胶县西关中云大队卫生所所长。1980年5月至今任崂山太清宫
住持。他道教知识丰富,在武术、气功、中医方面都有一定造诣,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主要著作有
《先天气功筑基要诀》、《养生三字经》。1988年献“崂山道饮”秘方给青岛黄海葡萄酒厂,现已批
量生产。
米长茂(1911~1982) 原山东省伊斯兰教协会主任、省政协常委。又名米子盛,回族。山东齐
河人。1925年先后在济南、益都、临清、泰安、开源、芦台、法库、天津等地清真寺攻读伊斯兰教经
学。1935年在天津西大寺挂幛毕业,后在济宁清真西大寺教阿文。1945年任齐河米家寨清真寺阿訇。
建国后历任济南清真西寺、清真北大寺、清真南大寺教长。中国回民文化协进会委员、济南市民委副
主任、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常委、山东省民委委员、省政协常委、省人大代表、常委、济南市人大常委
等。1955、1960年两次赴麦加朝觐。1961年在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研究班学习两年,潜心钻研伊斯兰
教经学,造诣颇深,特别在研究清真寺经学教育问题上,颇有建树。
吴富恒(1911~ ) 山东大学校委会副主任、教授,中国共产党党员。河北滦县人。1935年毕
业于北京师范大学,1942年获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硕士学位。1935年任北京师大附中教员,
中国正字学会助理研究员。1938~1946年创办云南英语专科学校,任教务长。1943~1946年,任云南大
学英语系教授,系主任。1947~1948年,任山东烟台外事办公厅英文《芝罘新闻》副总编辑。1948年
济南解放后,参加接管文教工作。此后历任华东大学教授,及该校文学、文艺、外语等系主任;山东
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兼外文系主任;山东大学教务长、外文系教授,山东大学副校长、校长、顾问、
校委会副主任。曾担任第三、四、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中国民主同盟山
东省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孔子基金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翻译者协会副
会长、中国美国文学研究会副会长、王宽诚教育基金会考选委员、山东高教学会会长、山东省翻译工
作者协会会长、山东省古籍整理小组组长、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山东分会名誉会长、山东省摄影学
会名誉会长、山东省外国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山东省外语教学研究会名誉会长、山东大学《文史哲》
编委会主任、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所所长、山东大学《美国文学》主编,国家教委《美国文学史》教
材主编、《美国文学丛刊》主编,山东大学《基础英语》主编等职务。主要著作有《中国家庭中的心
理错综》 (论文) ,《语义学批判》(载于《文学史》),《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的区别》(载于
《文史哲》),《如何研究美国文学》(载于《美国文学丛刊》)。曾获得:美国哈佛大学名誉法学
博士、山东省社联优秀社会工作者荣誉证书,山东省教育厅教师荣誉证书。

严薇青(1911~)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山东济南人。193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
曾任山东师范专科学校、山东师范学院讲师、副教授。建国后,历任华东大学、山东师范学院副教授,
山东师范学院中文系主任、《汉语大词典》编委会委员、词典编写组长。兼任济南市人大代表、济南
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山东省人大代表、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山东省文联副主席,山东古典文学研
究会副会长。现任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古籍整理研究所顾问及山东省第七届人大代表、教科文卫委员
会委员。著有《老残游记新注》、《济南掌故》、《柳宗元世系补正》、《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书录》、
《关于作者家世的新材料》、《刘鹗与太谷学派》等。与人合著《济南地名漫话》和《聊斋
志异选》。后者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984年被评为山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工作者。
王式廓(1911~1973) 绘画艺术家、教授。山东掖县人。自幼酷爱美术。1935年上海美专毕业
后,到日本国立东京美术学校学习。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从武汉徒步去
延安。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美术系教员,晋冀鲁豫边区北方大学、华北
大学、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曾出席第一、二次全国文代会。为人民英雄纪念碑起草《南昌起义》浮雕
草图。曾去苏联、民主德国等国访问。其绘画艺术,以画人物成就最大。代表作品是版画《二流子转
变》和大型素描《血衣》等。出版有《王式廓素描集》、《王式廓人物画集》、《血衣》画册、《王
式廓画集》。生前为中央美术学院研究部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
丁履德(1912~1972) 又名骥甫,航空工程学家,内燃机专家,教育学家,中国民主同盟盟员。
山东日照县人。1930年毕业于天津南开大学预科,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同年赴意大利
都灵大学航空研究院留学。1937年回国。1940年以后,历任西北工业大学、浙江大学、西南联大教授。
1945年赴美国耶鲁大学机械研究院深造,翌年任美国纽沃克工学院副教授。1947年回国,历任山东大
学教授、工学院院长,山东工学院院长、教授,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政协副主席,
山东省科协副主席,民盟山东省委主任委员,中苏友好协会山东分会副会长。
他早期致力于航空工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造诣较深,曾发表《螺旋桨叶素原理性能曲线直接积
分法》(《科学世界》1948年)等论文。60年代主要从事内燃机的研究工作,先后发表《二冲程内燃
水泵工作原理初步探讨》、《内燃机水泵喷水推进式船舶推进原理浅说》、《内燃水泵深井提水的初
步意见》、《略论农田排灌柴油机改装柴油煤气机问题》等论文。他在国内航空教育界有一定影响。
先后主讲过《飞行力学及设计》、《飞机发动机原理》、《应用空气动力学》、《流体力学》、《内
燃机原理》、《内燃机动力学》、《热工学》等十几门课程,为祖国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

方宗熙(1912~1985) 生物遗传学家,科普作家。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民主同盟盟员。福建
省云霄县人。1936年毕业于厦门大学,1949年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获博士学位。历任厦门大学助教,
印度尼西亚巨港中学、新加坡华侨中学教员。1950年回国,历任国家出版总署编辑,人民教育出版社
生物学编辑室主任,山东大学教授,山东海洋学院(现青岛海洋大学)教授、生物系主任、副院长,
中国遗传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普作协副理事长,全国人大代表,民盟中央委员,山东省政协委员,
山东省科协副主席,《遗传学》杂志主编、《海洋学报》及《山东海洋学院学报》副主编。
他一生致力于生物遗传学的教学、科研和科普工作,建树甚多。1958年,他领导一个小组培育出
“海青”1、2、3号海带新品种,为我国海带遗传育种打下了基础。70年代,他开展了海带单倍体遗
传育种研究,并获得成功,为加速育种和杂种优势的研究提供了条件和材料,打破了国外学者认为海
带单倍体遗传育种没有价值的观点。该成果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980年与美国西伊利诺大学马
德修教授合作,以紫露草为材料,开展了以生物进行环境污染监测新方法的研究,取得可喜成果。其
主要学术著作有《普通遗传学》、《自然》、《植物学》等,译著有《进化的物质基础》。
在科普创作中,他在保证实现作品科学性的基础上,注意作品的通俗性、趣味性和艺术性,创作
了《古猿怎样变成人》、《达尔文学说》、《生物是怎样发展的》、《生命的进化》、《遗传工程浅
说》等几十种科普作品,深受读者欢迎。
崔嵬(1912~1979) 电影艺术家、剧作家。山东诸城县人。12岁当童工,并喜爱文艺,因写文
章揭露地主勾结土匪鱼肉乡里,两次被学校开除。1932年在青岛参加左联戏剧活动,组织海鸥剧社。
1935年到上海参加革命文艺活动,编写了《工人之家》、《流产》等剧本,抗日救亡话剧《察东之夜》,
儿童剧《墙》。1937年1月,参加上海救国会组织的慰问团赴绥东抗日前线的慰问演出。“八·一三”
上海抗战后,积极参加上海戏剧界救亡演剧队的筹建工作,并率先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一队赴前线演出。
1938年2月赴延安, 参加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筹建工作,并在戏剧系任教。同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9年随鲁艺部分师生赴敌后晋察冀边区,在华北联大文艺学院任戏剧系主任,创作了活报剧《参加
八路军》、话剧《三个游击队的故事》、《矿工队》、《黄鼠狼给鸡拜年》、《灯蛾记》等。1942年
冬调冀中军区火线剧社任社长,参加冀中反扫荡斗争,此间创作了《战斗生产》,《英雄立功记》等
剧目,还编写了歌颂冀中人民英勇抗敌的话剧《十六条枪》、京剧《老英雄》。1948年秋随军南下,
先后任中南艺术学院院长,中南文化局长等职。编写了《是假见不得真》、《对症下药》和京剧《东
平府》等。1954年参加拍摄电影《宋景诗》,先后主演了《海魂》、《老兵新传》、《红旗谱》等影
片, 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的艺术形象。 他导演的《青春之歌》、《小兵张嘎》、《北大荒人》、
《天山上的来客》等故事片,充满激情,线条粗犷,感情细腻,生活气息浓厚,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他导演的《杨门女将》、《野猪林》、《穆桂英大战洪州》、《平原作战》等戏曲片,吸取了虚实结
合、丰富和谐等传统艺术手法,对戏曲艺术片的拍摄产生了深刻影响。他主演的《老兵新传》在莫斯
科国际电影节上获技术提高奖。1962年在《大众电影》举办的“百花奖”评选中,他荣获最佳男演员
奖,他导演的《杨门女将》被评为最佳戏曲片奖。“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1977年带病创作《风
雨里程》,并领导拍摄。曾当选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委员,中国影
协常务理事。

于希宁(1913~) 山东省艺术学院名誉院长、国画家和艺术教育家、中国共产党党员。山东潍
坊市人。1936年毕业于上海新华艺专,曾得黄宾虹、潘天寿等名家指授,研习山水、花鸟、走兽,后
专攻花卉,并随俞建华研究画史、画论。他长期坚持艺术教育岗位,为创建山东师范学院、山东艺专、
山东艺校、山东艺术学院美术科倾注了大量精力,成绩卓著。1979年起连续在沈阳、南京、武汉、杭
州、烟台、潍坊、北京等地应邀举办个人画展,赢得了群众的欢迎和美术界的赞誉。中国美术馆、中
国画研究院收藏了他的《梅花》、《玉兰》等30余幅作品;出版了《于希宁画集》、《于希宁画选》、
《于希宁画辑》以及《牡丹谱》、《北魏石窟浮雕拓片选》等集子。近年国家领导人出访,曾以他的
作品《紫藤》、《雪梅》等作为礼品,赠送给友好国家首脑。1977年曾当选为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
务委员会委员。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美协山东分会主席、书协山东分会副主席、山东省文联副
主席。
杨朔(1913~1968) 作家。原名毓瑨,字莹权。山东蓬莱县人。青年时在哈尔滨学习外国文学,
并从事翻译工作,对中国古典文学亦有浓厚兴趣,写了不少古体诗词。1937年参加革命,同时开始文
学创作。1939年在桂林参加全国抗敌协会组织的作家战地访问团,随八路军转战于华北各抗日战场,
写了许多反映八路军和根据地人民对日寇英勇斗争的作品。1942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时期,
任新华社特派记者,到晋察冀野战军从事新闻工作,写了不少反映部队生活的特写、小说。1950年10
月随中国人民志愿军到朝鲜前线,创作了以抗美援朝为题材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荣获
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颁发的二级国旗勋章。1954年回国后,在中国作家协会工作,历任外国文学委员
会副主任、主任、党组成员。1956年起从事外事工作,先后担任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副秘书
长,亚非人民团结委员会副主席,亚非人民团结理事会书记处中国书记,亚非作家常设局联络委员会
秘书长,多次出席亚非作家会议、保卫世界和平国际会议。写了许多反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
亚非人民生活的散文佳作。主要著作有散文集《海市》、《东风第一枝》、《亚洲日出》、《生命泉》、
《杨朔散文选》,长篇小说《洗兵马》的上卷《风雨》,中篇小说《帕米尔高原的流脉》、《红石山》、
《北线》、《望南山》、《锦绣山河》,短篇小说集《北黑线》,特写通讯集《月黑夜》、《鸭绿江
南北》、《万古青春》、《铁骑兵》等。

荣孟源(1913~1985) 著名历史学家,山东宁津人。1931年入北平中国大学读书,1932年参加反
帝大同盟,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赴延安,先后在延安边区师范、行政学院、北方大学、华
北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历任研究员,学术委员,研究室主任,《近
代史资料》主编,辅仁大学、北京大学、苏州大学兼职教授,国务院古籍整理规划小组成员,中国现
代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历史大辞典》(近代史分册)主编,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研究员等
职。主要成果有:创办并主编了《史学周刊》、修订范文澜主编的《中国近代史》(上下册)和《中
国通史简编》,主编《近代史资料》58辑及专刊21种,参与编辑《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
革命》 、 《孙中山选集》等资料丛刊和著作,撰写了《国贼蒋介石》、《中国近百年革命史略》、
《中国近代史年表》、《蒋家王朝》、《历史笔记》、《隋唐五代历表校记》、《史料与史料科学》
等著述,发表史学论文100余篇。
殷焕先(1913~ ) 语言学家。字孟非,笔名齐中、徐兹。江苏六合人。1940年毕业于重庆中
央大学中文系,获学士学位。1942年毕业于昆明北京大学研究院文科研究所语言学部,获硕士学位。
建国前,曾任昆明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助教,云南大学文史系讲师,山东大学中文系副教授。1953年
加入九三学社,历任九三学社青岛分社常委、学习部长、宣传部长,九三学社中央学习委员,山东大
学中文系语言教研室主任、中文系副主任,《山东大学学报》、《文史哲》、《中国语文》编委,山
东省志《方言志》主编,山东省语言学会理事长,山东省方言学会会长,山东省方言普查委员会副主
任委员,山东省古文字研究会会长,兼任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等职务。1984年被评为山东省
优秀社会科学工作者。他致力于语言文字学数十年,对传统的音韵、文字、训诂和现代汉语的语音、
词汇、 语法等各方面, 都有精深、独到的研究。已发表的专著有《字调和语调》、《反切释要》、
《汉字三论》等3种。论文百余篇,其主要论文结集为《殷焕先语言论集》。
王仲犖(1913~1986) 中国古代史专家。上海市人,祖籍浙江余姚。曾任中央大学国文系教授,
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历任山东大学历史系主任兼博士点博士生导师,山东省
史学会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第一届评议组成员,国务院古籍整理小组成员,教育部历
史学科第一届学位评议组成员,山东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等职。著有《魏晋南北朝史》、《隋唐
五代史》、《北周六典》、《北周地理志》、《西昆酬唱集注》、《曹操》、《关于中国奴隶社会的
瓦解及封建关系的形成问题》、《鹊华山丛稿》等专著以及数百篇论文约500万字。其中,《魏晋南
北朝史》、《隋唐五代史》获国家教委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他还参加了中国二十四史的点校工
作。

李家文(1913~1980) 园艺学家,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湖南省湘乡县人。1943年毕业于金陵大
学农学院,获硕士学位。1945年赴美国康乃尔大学农学院深造,翌年回国,任金陵大学园艺系副教授、
教授。1952年后,历任山东农学院教授、蔬菜栽培教研室主任、园艺系主任,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
委员,中国园艺学会副理事长,山东农学会理事,山东园艺学会理事长,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四
届山东省政协常委。
他毕生致力于园艺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所著《中国的白菜》一书,对中国白菜进行了系统的开
创性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科学价值,在国际上有相当影响,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0年3月,在日本举行的首届国际中国大白菜学术讨论会上,他提交的论文《中国大白菜的起源、
进化、分类和杂交》,受到与会者的广泛赞赏和重视,被列为收入《中国白菜》专辑的首篇论文。他
在华南越冬栽培橄榄品种选育研究中提出并进行的“南选北繁”方法获得成功,结束了我国南方橄榄
用种长期依靠进口的历史。这一成果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959年和1979年他两次主编全国统用
教材北方本《蔬菜栽培学》,为全国蔬菜栽培学所采用。
曹国权(1913~ ) 地质学家,中国共产党党员。湖南长沙市人。194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
系。历任国家地质勘探总局、中国地质指导委员会、华北地质总局工程师,河北省地质局副总工程师,
山东省地质矿产局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地质矿产部技术顾问委员会通讯委员,山东
省科协委员、荣誉委员,中国地质学会理事,山东地质学会名誉理事长,山东古生物学会理事长,第
三、四届山东省政协委员。
建国初期,他主持了本溪钢铁公司和首都钢铁公司的重要铁矿开采地——辽宁南芬庙儿沟、歪头
山及河北宣化一带铁矿的普查勘探。1961年来山东工作,先后主持编制了山东省地质史上第一份1:50
万《山东省地质图》和《山东构造体系图》,领导了省内主要地层层序的厘定工作。他运用李四光的
地质力学理论,在探找金矿工作中取得了重要成就。在他的参与和指导下,省地质矿产局第六地质队
先后发现了三山岛和焦家金矿,首次提出了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的成矿机理。这种类型的金矿已被正
式命名为“焦家式”金矿,是我国在找金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后又进一步提出了胶西北早新华夏系金
矿生成与“S”型构造有密切关系的新观点,指导探明了多座大型或特大型含金矿床。1985年,“焦
家式金矿的发现及其突出的找矿效果”这一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此外,他对古老变
质岩区找矿理论的研究也取得了成就,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

王彬华(1914~) 海洋气象学家,九三学社社员。安徽省寿县人。1939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历
任中央研究院气象所、四川省气象所、中央气象局等单位助理员、科长、技士、技正,青岛观象台台
长,山东大学教授,山东海洋学院教授,物理海洋与海洋气象系副主任,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水文气象
学会副理事长,山东气象学会副理事长,山东海洋湖沼学会副理事长。现任青岛海洋大学教授,青岛
市老年海洋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长,《海洋湖沼通报》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海洋科学》及《海洋
学报》编委。
他长期从事海洋气象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建树甚多。1946年,任青岛观象台台长时,使八年抗
战中遭到破坏的青岛观象台迅速恢复并转入正常工作。他组织编辑出版了《青岛观象台五十周年纪念
特刊》,领导创建了山东大学海洋系海洋气象专业,先后发表了《在西藏高原影响下中国动力性气旋
的生成及其发展》、《中国近海海雾的初步分析》等60余篇论文,编著出版了《气象学》、《海洋气
象学》、《海洋天气学》等书籍。其专著《海雾》是当前世界上研究海雾比较全面系统、深入翔实、
最早和唯一的专门论著。此书获国家科技图书二等奖。联邦德国施普林格公司将此书译成外文出版,
并列为该公司海气交换丛书之一。
秦西灿(1914~ ) 生物学家,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山东安丘人。1944年毕
业于齐鲁大学,获理学硕士学位,1947年赴美国西北大学深造,翌年回国。历任齐鲁大学生物系讲师、
副教授、代理系主任,山东师范学院(现山东师范大学)生物系副教授、教授、系主任、副教务长,
山东动物学会副理事长,山东省医学科学委员会寄生蠕虫组组长,山东省钩虫病调查防治研究组组长。
现任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山东省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参议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委常委、济南市委主任
委员。
他主要从事人体寄生虫学、无脊椎动物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尤其在钩虫、蛔虫、蛲虫等寄生虫
流行病学方面的研究, 成就突出。 1940~1945年, 他在国内首次报道了四川省钩虫病的流行危害。
1956~1957年,他领导并主持开展了山东省钩虫病调查防治工作。还在国内首次较确切地报道了学童
蛲虫病感染率和成年人的发病情况,对学童和成年人蛲虫病防治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他与人合作于
1961年发明了甘油明胶透明胶带封闭法,用此技术制作的蛲虫卵薄片标本保存17年,虫卵体完整率仍
高达90%。 在《建国35年来(1949~1984) 我国蛲虫科研的成就》一文中,就我国蛲虫病研究方面的
162篇论文进行了系统的收集和整理,对于全面了解和研究蛲虫病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孙昌熙(1914~ ) 鲁迅研究专家、文艺理论研究者。又名罗逊,字仲(锺)咸。山东安丘人。
194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先后在昆明大学、云南大理华中大学任教。现任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
现代文学会、中国鲁迅研究会名誉理事,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山东省鲁迅研究会会长,山东现代
文学会副会长等职。1951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会,1984年被评为山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工作者,同年,
山东省教育厅颁发给他“从事教学工作三十余年”的荣誉证书,1986年山东大学授予在山大教学40年
的“光荣证书”,1987年,由山东省社会科学联合会授予“荣誉委员”,198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著
有《怎样阅读》、《鲁迅“小说史学”初探》。主编《文艺学新论》、《中国现代文学史》、
《 试析》,《中国现代小说史》、《现代文学史新编》。合著《鲁迅研究》、《司空图
解说二种》、《鲁迅文艺思想新探》、《杨振声选集》。其中,《中国现代文学史》获1986年
山东省教育厅颁发的一等奖、山东大学授予的二等奖,《试析》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
果二等奖。
王众音(1915~) 四川内江人。1933年参加革命,同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7年2月
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1937年在日本的日本大学读书,并从事留学生运动及左翼文化工作。抗日战
争爆发后回国。历任中共山西临汾县委书记、乡吉特委宣传部长兼民运部长。1940年来山东,历任中
共鲁中五地委书记兼五军分区政治委员,滨海区党委委员、宣传部长,滨北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治委
员。抗日战争胜利后历任中共山东大学党委书记,华东局海防委员会书记兼海防司令部政委、山东省
政府海防办事处主任。1949年以后历任中共昌潍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中共山东分局宣传部副部长,
山东省委文教部长兼省人委文教办公室主任,中共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兼党校校长及山东省副省
长。1970年后历任泰安地区革委会第一副主任,中共泰安地委副书记,山东省革委会政治部副主任。
1977年后历任中共山东省委常委,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副省长兼省文联主席、党组
书记,全国文联委员兼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主任、中国地方志学会常务理事,中共山东省纪律
检查委员会书记,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等。主要论著有《张献文农业生产合作社研究》、《过渡
时期的理论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与认识》等。

吴卓如(1915~) 社会科学工作者、书法家。又名武怀立。山东肥城县人。1936年毕业于泰安
乡师。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革命工作。曾任宣传干事、科长、办公室主任,地委组织部
长。建国后,历任地委副书记、专员,地委书记,省监委副书记,省委党校副书记、副校长,省政协
四届委员会常委,省顾委委员。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兼中国书法协会山东分会常务理事。其书法
作品多次在全省、全国展出,一幅曾东渡日本参展。
赵丹(1915~1980) 电影艺术家。原名风翱,又名阿丹。山东肥城县人。幼时全家迁居江苏省
南通市。从小即喜爱戏剧,中学时期与顾而已、钱千里等组织过小小剧社。毕业后考入上海美专,学
中国画。 课余参加戏剧活动。 “九·一八”事变后,参加过《S·O·S》、《乱钟》、《兄弟》、
《决心》等话剧的演出。1933年加入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同年,因在《C夫人肖像》中饰演男主角
而被明星影片公司导演李萍倩看中,选在无声影片《琵琶春怨》中扮演角色,开始了电影艺术生涯。
此后,他连续在《时代的儿女》、《到西北去》、《上海二十四小时》、《乡愁》、《女儿经》等30
部影片中扮演角色,显露了表演才华。这一时期,他还参加了一些话剧的演出,后加入上海业余剧人
协会。1935年在易卜生名剧《玩偶之家》中扮演男主角海尔茂,受到好评。其后,又演出话剧《大雷
雨》、《罗米欧与朱丽叶》及历史剧《太平天国》等。1936~1937年,因在优秀影片《十字街头》和
《马路天使》中扮演失业大学生老赵和吹鼓手小陈而蜚声影坛。“七·七”事变后,参加演出了话剧
《保卫芦沟桥》。“八·一三”后,参加抗日救亡演剧队,离上海,经武汉,到重庆。1938年与徐韬、
王为一等赴新疆开拓戏剧工作,遭盛世才迫害,入狱5年,1943年回重庆。1945~1949年参加了《幸福
狂想曲》、《遥远的爱》、《关不住的春光》、《丽人行》、《乌鸦与麻雀》等影片的拍摄。建国后,
他一直在上海电影制片厂任演员、 导演, 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拍摄了故事片《武训传》、
《为了和平》、《李时珍》、《海魂》、《林则徐》、《聂耳》、《青山恋》(任导演)及《烈火中
永生》等,塑造了李时珍、陈春官、林则徐、聂耳、许云峰等一系列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文化大
革命”中受到残酷迫害。1979年写成《银幕形象的创造》一书,对电影表演艺术作了深入探讨。他曾
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文联委员,中国影协常务理事。

崔子范(1915~ ) 学名崔尚治,山东莱阳县人。延安军政学院和延安高级党校毕业。曾任山
东省胶东区南海专员公署专员,国务院城市建设部勘察测量局局长,北京中国画院副院长、党委书记,
北京市文化局顾问等职。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东方美术交流学会顾问、中国画研究院进修班导师。
自幼喜爱绘画,师承齐白石、吴昌硕等名家。擅长大写意花鸟画和山水画。代表作有:《枯木逢春》、
《小园秋色》、《万年青》、《晚香》、《荷塘》、《换了人间》、《宝贝睡了妈妈忙》、《拾草图》、
《玉兰八哥》、《春长在》、《三峡轻舟》、《杏花春雨》等。1981年以来,先后在长春、哈尔滨、
北京、济南、烟台、莱西、青岛中国画研究院、武汉市、临沂市等举办过联展或个人画展,作品并先
后在香港、日本、新加坡、加拿大、美国、苏联、联邦德国、瑞典、丹麦、罗马尼亚、尼泊尔等地参
加过展出。出版有《崔子范画展》和《崔子范作品选集》等。画风苍劲浑厚、古拙朴实、富有民族传
统和个人风格,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作品《玉兰八哥》获得1981年北京美术奖一等奖。对中国画的继
承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安波(1915~1965) 著名音乐家,现代剧作家。原名刘清禄。山东牟平人。早年在曲阜师范和
济南师范学习。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10月到延安,次年调鲁迅艺术学院工作,历任教务科
长、主任、研究员等职。1945年在边区民众剧团研究秦腔和说书。1946年到冀热辽解放区,先后任剧
社社长、文工团团长、联合大学鲁迅艺术学院院长等职。解放后,长期在东北工作,历任东北鲁迅文
艺学院党委副书记及音乐部长,东北人民艺术剧院院长,辽宁省音协主席,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副部
长及省委文化部部长。1964年调任中国音乐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被选为中国文联委员,中国音协常
委,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34年在上海《中学生杂志》上发表他的第
一部短篇小说。在延安时期,他被称为“小调大王”。1943年为著名秧歌剧《兄妹开荒》作曲。解放
后,他写的多幕话剧《春风吹到诺敏河》,获全国第一届话剧观摩演出创作奖。还写过歌剧《军民进
行曲》、《草原烽火》、长诗《雷锋颂》及歌曲多首,影响很大。编著有《秦腔音乐》、《东蒙民歌
选》(与胡尔查、许直合编)、《东北民间歌曲选》、《越南民歌选》以及戏曲音乐专集数种。
谢天瑞(1915~) 航运专家,中国共产党党员。福建福州人。1938年毕业于吴淞商船专科学校,
被选送英国远洋轮船公司见习,并取得国际航线A级驾驶员证书,担任过远洋轮船二副、大副、船长
等职。1950年回国,历任交通部青岛区港务局港务监督科长,山东省航运管理局主任工程师,山东省
交通厅副总工程师兼省交通科研所所长。现任山东省交通厅高级工程师,省政协常委,全国侨联委员,
省侨联副主席,省政府咨询顾问,山东航海学会副理事长,山东造船学会、交通运输协会、标准化协
会常务理事。

他精通航海技术,对航运教学、造船技术、交通科研和营运管理等均有较深的研究和造诣。曾运
用船舶原理和技术设计出一种可以在现场直接测算该船所装散货吨数的计量方法,解决了港口装卸作
业中的一个难题,多次受到表彰。他主持研究和试制的“莱州湾海河顶推船组”,填补了我国海运船
型的一项空白, 曾获交通部及山东省科技成果二等奖、 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近年来,先后完成了
“山东省水路运输发展战略研究”、“山东省交通运输结构和发展战略研究”等课题,发表了《发展
公路运输,为振兴山东经济服务》、《以大交通观点,改革交通运输体制的设想和建议》等专题论文。
王普(1915~1969) 物理学家。山东沂南人。192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任中央研究院地
质研究所助理员。1929年任山东省教育厅督学,青岛大学物理系讲师。1935年到德国柏林大学留学,
为德国威廉皇家研究院研究生,获科学博士学位。此间,他作为中国学者参加了核裂变的研究,并获
得铀235裂变实验的成功。后撰文在国内《科学》杂志上介绍了这一研究成果。1938年受聘美国卡奈基
科学研究所任研究员。1939年回国任北京辅仁大学物理系教授、主任,1946年调山东大学任物理系主
任、代理教务长。1947年,他不满国民党的内战政策,第二次受聘到美国国家标准局工作,任射线物
理研究员,取得了新成果。1956年回国后到山东大学任物理系教授、原子能物理研究室主任、物理系
主任。还兼任青岛市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研究员、山东省政协第一届常务委员。

王祖农(1916~ ) 微生物学家,中国共产党党员,九三学社社员。江苏省南京市人。1941年
毕业于浙江大学。1950年毕业于巴黎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历任中国蚕桑研究所助理员、助理研究
员,山东大学教授、科研处处长、生物系主任、微生物研究所所长、副校长,山东省科协副主席,教
育部高校《自然科学学报》、《微生物学报》、《中国大百科全书·生物学卷》编委。现任山东大学
教授,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山东省委主任委员,中国微生物学会常务理事,
山东微生物学会理事长。
他长期致力于微生物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造诣较深。1949年发表《单生需氧固氮菌与土壤腐殖
质的形成》,为土壤腐殖质生物学形成理论提供了重要依据。1948~1950年进一步研究观察到细菌生
长过程中细胞核的规律变化过程,丰富了固氮菌等细胞学内容。1951年提出了利用微生物测定土壤中
有效元素的方法。1957年,首次报道了我国酸性土壤中也存在单生需氧固氮菌及该菌色素产生与碳源
的关系。50年代末,他率先建立分离纯化好气性分解纤维素细菌方法。70年代筛选出能在不灭菌的秸
杆上生长的3个菌株,使麦秸、玉米秸等培养物真蛋白含量由2~3%,提高到9.7~11.2%,达到当时
国外在灭菌条件下的水平。他指导进行的利用废纤维素生产微生物多糖及生产工艺、多糖分子结构的
研究成功,在国际上属唯一报道。在纤维素酶研究方面,其抗阻遏突变株选育、产酶性已达国际水平,
所获突变株酶活水平达到当代最高水平。其中,青霉纤维素酶系获1987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他对化能自养菌的研究,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先后发表了《单生需氧固氮菌利用安息香酸的代谢产物》
等论文60余篇,专著《土壤微生物》和译著《铁细菌》。

刘福龄(1916~) 外科医学专家,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民主同盟盟员。1943年毕业于齐鲁大
学医学院,获学士及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历任齐鲁大学医学院副教授兼附属医院主治医
师,山东医学院外科教研组主任兼附属医院外科副主任,济南市中心医院外科主任,济宁市第一人民
医院外科主任,济宁医学专科学校(现济宁医学院)教授,中华医学会山东分会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
《济宁医刊》总编辑。
1947~1948年,他在山东首先开展了胃大部切除术,并较早地施行了胆囊切除、脾切除和食道癌
等大型手术。1955年夏初,在山东医学院附属医院成功地为一位25岁的女性患者施行了二尖瓣狭窄分
离术,成为山东施行心内闭式手术的第一人。1951年,他应北京外科学会之邀,在协和医院作《胆道
蛔虫病与急性胆囊炎的鉴别诊断》学术报告,推动了国内胆道蛔虫病的治疗工作。他出版的主要专著
有《急症外科学》、《外科学》、《外科学各论》、《外科常见病防治》、《农村常见外科病的防治》
等,发表《胆道蛔虫病402例分析》、《肠扭转2080例分析报告》等20余篇论文。
杜作栋(1916~) 有机硅化学家,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山东莒县人。1943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化
学系。历任四川灌县空军幼年中学、四川内江中学、重庆清华中学、青岛私立高技工业职业学校教员,
山东工业专科学校潍坊分校讲师,山东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现任山东大学教授,国家科委新材
料有机硅专业组副组长、发明评选委员会特邀审查员,山东医用高分子开发中心研究员,《高分子学
报》编委,《合成橡胶工业》编委。
他在有机硅高分子材料学研究方面造诣颇深。50年代,创立了山东大学有机硅研究室,在有机硅
基础理论研究方面成绩显著。他研制的硅橡胶喉头经山东医科大学附院用于14位喉癌患者,取得理想
效果。他与助手研制成的“SD—3改性氧化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1986年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
奖,1987年国家发明三等奖。几十年来,他发表40余篇论文,14项有应用价值的成果通过部、省级鉴
定。其著作《有机硅化学》,是我国第一本有机硅化学教科书。
虞棘(1916~1984) 剧作家。山东掖县人。1938年参加革命,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从事
部队文艺工作。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共创作40多个剧本,话剧有《雨过天晴》、《群策群力》、
《气壮山河》、《投降派的末路》、《炮火之夜》、《十字路口》等,歌剧有《三世仇》、《改邪归
正》、《请德宝归队》、《解放之路》、《张五婶》等,京剧现代剧有《汉奸了缘》、《刘金满从军
记》 、 《骂汪反顽》、《冒雪寻夫》和京剧历史剧《戚继光》、《虎头牌》、《大渡河》等。其中
《群策群力》于1944年获山东省领导机关授予的创作奖,《气壮山河》和《解放之路》均获胶东文艺
创作一等奖,立二等功、三等功各一次。1949年出席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建国后发表过文艺评论与诗
歌。1958年出版了小说《桃花山谷》。历任山东军区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长,山东省文联常务委员,山
东省剧协主席,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电影处长、创作室主任、文艺处长、副部长,全国文联委员,
中国剧协理事等职。

胡朋(1916~) 女,电影、话剧表演艺术家。原名初韫成。山东莱阳县人。1930年入北平师大
附中,1934年考入志成女校高中,毕业后到上海教书,并参加进步师生的救亡演剧活动。“七七”事
变后赴延安。1939年抗大毕业后,分配到晋察冀军区政治部抗敌剧社任演员。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扮演的角色大多是农村妇女,主要有《丰收》中的奶奶、《子弟兵与老百姓》中的老奶奶、《戎冠秀》
中的戎冠秀、 《放下你的鞭子》 中的秀姐等。还在中外名剧中扮演过《母亲》中的母亲尼洛夫娜、
《日出》中的陈白露、《雷雨》中的鲁妈、《俄罗斯人》中的沙弗洛瓦等。1952年调北影厂任演员,
1955年入北京电影学院演员专修班学习。1958年调北京部队战友文工团任编导、艺术指导。曾随中国
电影、戏剧工作者代表团先后出访苏联、南斯拉夫、民主德国、波兰、古巴等国。从事电影工作期间,
在影片中扮演的主要角色有:《钢铁战士》中的张母、《白毛女》中的王大婶、《智取华山》中的常
母、《土地》中的母亲、《回民支队》中的马母、《战上海》中的母亲、《烈火中永生》中的双枪老
太婆、《槐树庄》中的郭大娘等。现为中国剧协理事。
张平(1917~1986) 电影、话剧表演艺术家。原名倪平。回族。山东曲阜人。幼时在上海学徒,
参加业余剧团演出。1937年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五队,同年9月到延安,加入中国共产党,入鲁迅艺术
学院实验剧团,任科长,随团演出。1943年主演了大型秧歌剧《周子山》。1945年任东北文工团一团
副团长。1948年调入东北电影制片厂。主演过故事片《光芒万丈》、《无形的战线》、《钢铁战士》、
《沙家店粮站》 。 1959年调入北京电影制片厂。参加拍摄过《风暴》、《粮食》、《北大荒人》、
《停战以后》、《汾水长流》、《小兵张嘎》、《丹心谱》、《黑三角》等几十部影片。他的表演质
朴、凝重、感情真挚、内涵丰富。曾出席第四次全国文代会,为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
董均伦(1917~ ) 作家。山东威海市人。1934年进烟台益文学校,1935年秋考入北平华北外
国语专科学校。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到烟台创办《流火》周刊。1938年他从威海取道香港,辗转到延
安。1939年春,到八路军军医院为印度援华医疗队做翻译。后又到部队文艺社,为战士写通俗故事。
这期间写了《刘志丹的故事》。1946年春回到山东解放区,做随军记者,写了大量的战地通讯,并创
作了中篇小说《血染潍河》。全国解放后,偕同夫人江源长期在昌潍地区深入生活,创作了《红花才
放红》、《蚕姑》等一批反映农村风貌和巨大变革的中短篇小说。他致力于民间文学的挖掘、搜集与
整理,几乎走遍了山东全境,和江源整理出版了《玉仙园》、《找姑鸟》、《石门开》、《奇异的宝
花》等十几本民间故事集。近几年又出版了近百万字的《聊斋汊子》和《聊斋汊子》续集。他和江源
合写的《孔子世家的故事》即将出版。

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山东分会名誉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东
分会主席、专业作家。1986年曾被中共山东省委及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优秀共产党员”和“省劳动
模范”称号。
蒋捷夫(1917~) 社会科学工作者。又名蒋复。湖南常德人。1935~1937年肄业于武昌中华大
学。1938年8月参加革命工作,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8月任华东大学(解放区)助教,同年
11月任讲师。1953年1月任山东大学副教授。1981年应聘为该校兼职教授。建国前,曾任八路军(后调
新四军)政治指导员、政治教导员、军区文工团长、军政干校教育主任等职。1943年调地方工作,曾
任淮海地委敌工部、宣传部科长及淮海中学党总支书记,山东大学班主任,华东大学部主任等职。建
国后, 历任山东大学马列主义教研室主任、 历史系主任兼党总支书记、政治系主任兼党总支书记、
《文史哲》副主编及编委会副主任。1978年2月任山东社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兼党组副书记,1981年改
院后,任院长兼党委书记。其间,曾兼任省哲学学会会长,省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副会长,省社
联副主席,省五届政协常委等职。1984年被评为山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工作者。1985年离休,现任省哲
学学会顾问,省社联荣誉委员,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专业顾问及省政府咨询顾问。著有
《对立统一规律》及与他人合作的专著3部;论文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党性与科学性》、《国家总
路线的根据与意义》、《概论唯物辩证法的范畴》、《关于量变质变的几个问题》等20余篇。此外还
编印有内部教材多部。
赵俪生(1917~) 历史学家。原名甡,曾用笔名冯夷。山东安丘县人。1934年进国立清华大学
外语系, 曾一度转哲学系。 在校时期曾参加“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参加“左翼作家联盟”和
“民族解放先锋队”组织,并任“清华文学会”主席。芦沟桥事变后,到山西第二战区总动员委员会
工作,后到离石县动员实施委员会,跟着游击队打游击,曾以笔名“冯夷”写过一篇《在王老婆山上》,
登在胡风主编的《七月》杂志上。后辗转到晋南,在夏县人民武装部自卫队和后来改编的第二战区政
治保卫队当指导员。后因患恶性疟疾到西安治疗。以后一直在陕西乾州中学、西安高中、扶轮中学、
雍兴工业职业学校等校任教,讲授英文、国文、历史等课。教课之余读史书,开始研究历史。1947年
初进河南大学任历史系副教授,讲授明清思想史,1948年由中原局到华北局,分配在华北大学第四部
任研究员。全国解放后,先后在东北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和兰州大学任教授。50年代初开始钻研中国
农民战争史。1965年起钻研中国土地制度史。在历史研究领域中,反对树立烦琐考据的绝对权威,主
张史料之外必须培养理性思维与思辨能力,做到真正的史论结合。主要著作有《中国农民战争史论文
集》、《文史学的新探索》、《山东历史上的农民起义》、《顾炎武传略》、《寄陇居论文集》。文
学译著有小说《孤独》、剧本《奥京喋血》、《中国土地制度史》、《寄陇居论文续集》等。

宗怀德(1917~ ) 著名宗教界人士。中国天主教爱国会主席、教务委员会代主任、主教团代
团长、济南教区主教兼周村教区主教。圣名(教名)若瑟。山东桓台人。1937年于淄川韩家窝小修道
院高中毕业,入济南耀汉神哲学院(大修道院)攻读神哲学。1943年升为神甫。1947年在济南洪家楼
安墩小修道院任教。1948年在北京辅仁大学学习。1949年在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毕业后任周村教区代
理主教。1958年自选自圣为周村教区第一任正权主教。1962年任济南教区主教兼周村教区主教。1954
年以来,历任淄博市天主教爱国会主任,济南市天主教爱国会主任,山东省天主教爱国会第一届副主
席,第二、三、四届主席,山东省天主教教务委员会主任,山东省政协委员、常委,全国政协第五届
委员,第六、七届常委,全国政协宗教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副会长,中
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常务理事等职。1987年率团应邀访问了匈牙利。应英国基督教联合会邀请为1989年
在爱丁堡举行国际基督教(天主教)会议赞助人。
他在宗教知识方面有一定造诣和修养,通晓天主教法典,在宗教界有很大的影响。
方国玺(1917~1987) 动物营养学家,九三学社社员。河南禹县人。1942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农
学院,1945年赴美国衣阿华州立农工学院留学,翌年回国。曾任四川省成都牧场和南川耕牛繁殖场技
士,福建省农事试验总场技正,哈尔滨农学院副教授。1951年后,历任山东农学院(现山东农业大学)
教授,牧医系副主任、主任,动物营养研究室主任,山东省科协常委,山东畜牧兽医学会理事长,山
东农学会副理事长,山东饲料工业协会副会长,山东省政协常委,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他毕生致力于动物营养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代表论著有:《花生壳喂猪试验报告》、《棉籽饼
去毒处理及喂猪试验报告》、《尿素作为绵羊蛋白质代用品的研究》、《国外粗饲料化学处理的进展》、
《星杂288鸡对维生素、 微量元素和氨基酸的喂饲效果及喂量的研究》 、《绵羊的饲养与管理》、
《饲料的调制及其利用》,译著有《羊毛的生长及提高羊毛产量的方法》、《牛羊的饲养新技术》,
合著有《养羊学》和《家畜饲养学》。
苏应宽(1918~) 妇产科专家,中国共产党党员。广东南海县人。1943年毕业于国立上海医学
院,并任该院附属医院妇产科住院医师、总住院医师、附属第一红十字会医院及中山医院妇产科主治
医师。1949年7月后历任山东医学院(今山东医科大学)副教授、教授、副院长,山东省立医院妇产
科主任、副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华妇产科学术
委员会常委,山东省科协副主席,山东省计划生育科研所名誉所长,第三、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他长期从事医学教育和临床工作,是全国第一批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博士研究生导师。他
在子宫颈癌根治术研究中取得了成就,发表了《宫颈癌根治术远期随诊附316例分析》等10余篇论文。
他在国内首次提出“破膜对浮动胎头及产程影响”的学术观点,首次介绍了“腹主动脉下端阻断术抢
救妇科手术大出血”的经验。他从1969年开始研究的输卵管粘堵术,是计划生育科学研究的重要成果。
1979年,作为中国援助坦桑尼亚医疗队队长,参加援外工作,并在坦桑尼亚全国妇产科学术会议上宣
读论文,总结了修补尿瘘的经验。曾主编《妇产科学》、《妇科手术学》、《实用妇科学》和《实用
产科学》等专著。并与他人合编了《常见妇产科疾病》一书。其中,《实用妇科学》获1978年全国科
学大会奖。
李少言(1918~) 版画艺术家。山东临沂市人。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平津流亡同学会和抗敌
剧社,宣传抗日。1938年到陕甘宁边区陕北公学学习,参加该校业余美术组,学习木刻。先后任陕北
公学剧团舞台美工、华北联大文工团美术组长和政治协理员、八路军一二○师司令部秘书、晋绥边区
美协主席、晋西北木刻厂厂长、《晋绥日报》及重庆《新华日报》美术组组长。建国后,历任四川省
美协副主席、主席,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版画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委宣传
部副部长等职。出席过历届全国文代会,为三、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40多年来创作版画作品300
余幅,主要有《重建》、《地雷战》、《黄河渡伤员》、《破路》、《老街新貌》、《湖畔》、《红
岩》小说插图、《你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川藏路上水帘洞》等。这些作品均发表在报刊上,有的
选入木刻选集,并在国内外多次展出。《地雷战》曾获晋绥边区“七七七”文艺奖金二等奖。出版的
专集有组画《一二○师转战华北》、《地雷战》、美术卡片《李少言版画》、《李少言作品选集》等。
1987年9月,他专程从四川赶回临沂,将珍藏的103幅艺术珍品献给了故乡人民。

马少波(1918~ ) 戏剧家。原名志远。山东莱州市人。1932年参加学生运动,曾主编《天外》
文学半月刊。1937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进行抗日救亡活动。1943年3月调入胶东文化协会,历
任编辑部长、会长兼胜利剧团团长。1948年调山东分局筹建省文联。1949年7月调北京,历任文化部党
组成员、戏曲改进委员会常委兼秘书长、戏曲改进局党总支书记兼办公室主任、中国戏曲研究院党总
支书记兼副院长、中国京剧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北京市文化局顾问等。现任中国剧协常务理事、剧
协北京分会副主席、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中国艺术语言研究会会长等职。主要剧作有《闯王进京》、
《关羽之死》、《白云鄂博》、《岳云》、《正气歌》、《明镜记》、《宝剑归鞘》、《西厢记》等
30余部,部分已收入《马少波剧作选》与《马少波新剧作》。理论著作有《戏曲改革论集》、《戏曲
改革散论》、《看戏散笔》、《花雨集》、《戏曲艺术论集》、《戏曲新论》等。散文小说集有《东
行雨月》、《在南极的边缘》、《更红集》、《从征拾零》等。诗集有《乐耕园诗词二百首》(与夫
人李慧中合集)。其剧作曾获多种奖励,并荣获第一届全国戏剧理论著作评奖荣誉奖和国际舞蹈协会、
瑞典王国戏剧家协会颁发的功勋奖章。1988年6月3~4日,中国剧协等首都14个单位为祝贺他从事文学
创作和戏剧活动55周年,在北京举行了有200余位学者参加的“马少波剧作研讨会”。

陈左黄(1918~ ) 山东桓台县人。中国书协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山东省书协常务
理事、山东省工艺美术学会理事、济南工艺美术学会常务理事、山东画院顾问、济南画院顾问、中国
书画函授大学顾问、济南书协顾问、济南市政协委员、济南市中区政协常委、工艺师。现任济南工艺
雕刻厂技术科长、工艺师。
1966~1976年, 作品先后两次入选中国对外文委组织的赴日本书法篆刻展览;《百花齐放印谱》
1979年由山东人民出版社、齐鲁出版社先后出版了线装、简装两种版本;1981年和1986年,先后参加
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第一、二次书法篆刻展览;1983年获上海《书法》杂志主办的第一次全国篆刻征
稿评比优秀作品奖;1984年由济南市文联、山东美术馆联合主办陈左黄个人书法篆刻展览。1985年参
加济南市文联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主办的五人书画篆刻展览。1986年应邀在《知识与生活》杂志连载发
表《篆刻艺术古今谈》。1987年4月作为山东省政府书画代表团团员赴日本访问。1988年出席第三次全
国工艺美术工作人员代表大会,被评为优秀工艺美术工作者,由轻工部授予奖章、奖状;1988年参加
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第一次篆刻展。作品在国内外报刊杂志上多有发表,传入香港、台湾及日本、美
国、西班牙。与日本书法家进行多次交流,对弘扬我国书法艺术做出了贡献。
王希坚(1918~ ) 山东诸城人。1937年底参加抗战。解放战争时期出版了通俗长篇小说《地
覆天翻记》和《民歌百首》等。参加了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当选文学工作者协会(即作家协会)理事。
后从事长篇小说、短篇小说和新诗的创作。发表过长篇小说《雨过天晴》和“板话”式小说《李有才
之死》等。曾任山东省文联副主席。现任作协山东分会特邀顾问。
李淦(1918~1966) 曾用名骥秋,笔名水金。山东济宁市人,1934年考入济南第一师范,课外
专攻音乐、文艺。1936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8年赴延安参加革命,入鲁迅艺术学院音
乐系第二期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分配到八路军一一五师战士剧社,历任音乐教员、队
长、指导员、教导员、团俱乐部主任,山东军区宣传科长等职。建国后历任三野、华东军区文化部文
艺科长,山东军区文化部副部长,济南军区文化部长,全国音协理事,山东省音协主席等职。1966年
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1978年平反昭雪,定为烈士。

他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创作了大量的歌曲。其中《别让它遭灾害》、《谁是乌龟大王八》、
《王洪九你个老中央》、《小朋友》等歌曲,曾在山东和全国广泛流传。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浓郁的民族风格和生活气息。建国后,他除致力于部队文艺建设和继续创作歌曲外,努力开发民间音
乐,组织搜集整理了大量民歌和民间乐曲。在负责济南军区和山东省音协的文艺工作期间,他对济南
部队文艺工作和专业团队的建设以及山东民族音乐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60年代中期,他先后以中国
人民解放军歌舞团政委、中国艺术团团长和中国音乐家的身份出访了朝鲜、日本、阿尔巴尼亚、智利、
古巴等国家。
《李淦歌曲选》于1987年由解放军文艺社出版。
刘知侠(1918~ ) 作家。河南省汲县人,1938年9月到陕北抗大学习,后随校深入敌后,从太
行山到山东。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大部分时间里,在山东解放区工作,在解放区的报刊上发表过
不少文艺通讯和报告文学。1954年出版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后,从事专业创作,先后出版了《铁
道游击队小队员们》、《铺草集》、《沂蒙故事集》、《一次战争采访》、《芳林嫂》等。
曾任山东省文联副主席、党组书记、中国作协山东分会主席。现任作协山东分会名誉主席。
吕剑(1919~ ) 诗人。原名王聘之,曾用名一剑、原白。山东莱芜市人。初中毕业后到济南
做话务员。抗日战争开始后,离开山东去南方,从事文艺和新闻工作。1938年开始写诗,陆续在重庆
《新华日报》及《抗战文艺》等报刊发表,以《大队人马回来了》一诗知名。曾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
敌协会昆明分会理事、昆明《扫荡报》副刊主编、《观察报》新闻编辑,1946~1947年任香港《华商
报》副刊主编、文协香港分会理事。1948年春到华北解放区,任北方大学艺术学院教员、华北大学第
三部文艺研究室研究员。曾出席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工作者代表大会,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
歌工作者联谊会理事。建国后,先后任《人民文学》编辑主任、诗歌组长,《诗刊》编委,《中国文
学》(英文版)编辑,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职。出版的诗集有:《进入阵地》、《草芽》、《英雄碑》、
《诗歌初集》、《溪流集》、《喜歌与酒歌》,诗论集《诗与斗争》,报告文学集《十月北京城》,
旧体诗集《涓埃集》。1957年因错划为右派,辍笔20年。1978年开始发表诗作,他的许多颇有锋芒的
杂文与一些抒情散文汇集成《一剑集》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