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063&A=20&rec=4&run=13

【淄博市】 淄博市位于鲁中山地和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是一座多功能的综合性中心城市。全
市辖张店、博山、淄川、周村、临淄5区和桓台县。市委、市政府驻张店。总面积3471平方公里,市
区面积2961平方公里。人口278.43万人,其中市区人口232.95万人。非农业人口78.15万人,人口密度每
平方公里802人。城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8533人。
淄博为古今陆路东西交通要冲,是沟通中原地区与山东半岛的咽喉要道。境内铁路、公路纵横交
织成网。胶济铁路在境内横贯东西80余公里,停靠13个车站,另有市内3条支线20多个车站。“六五”
期间修建了王村至淄河店段73.06公里的胶济铁路复线。新建、改建了周村、辛店、东风等11个火车站。
年客运能力由327万人增加到369万人。年货运能力由385万吨增加到462万吨。该市公路运输已形成北
至天津、沈阳,南至江苏、广州,东至青岛、烟台,西至济南的公路网。公路网以两条国道、省道为
骨干,区县乡公路为支线,纵横交错、相互贯通,成为鲁中地区的交通枢纽。
淄博风光秀丽,名胜古迹遍布各区县。南部丛峦叠嶂,溪流纵横,景色宜人,溶洞、白石洞红叶、
五阳山雪霁、樵岭前飞瀑和泉河头的天然泉涌都令人流连忘返。其中被誉为“北国第一洞”的博山溶
洞长达千余米,钟乳岩琳琅满目,千姿万态,名闻遐迩。北部面积约100平方公里的马踏湖,港汊遍
布,航道纵横,湖区村村连水,户户荡舟,春天碧水长天,盛夏荷芦飘香,金秋鱼跃虾欢,素有“北
国江南”之美称。东部临淄故城中,举世无双的东周墓殉马坑被誉为规模宏大的地下博物馆。蒲松龄
故居、王渔洋纪念馆也分别坐落在淄博市境内的淄川和桓台县。
淄博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境内大汶口文化遗址表明,距今7000年前人类就在此聚居并生产陶
器。在5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这里已有比较发达的农业、纺织业,开始采用快轮制陶。春秋战
国时期,齐都临淄已名扬天下,是当时东方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列国中最繁华的都市
之一,一时间“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号称“冠履衣带天下”。诞生
在这里的稷下学派,对于促进战国时代学术思想的空前活跃,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张店、淄川、周
村在汉朝,桓台于南宋,博山在清代都分别设过县。淄博设市始于1955年。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曾
经养育了齐桓公、管仲、晏婴、房玄龄、左思、王渔洋、蒲松龄、赵执信等明君贤相、文人学士。淄
博人民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做出了卓著的贡献。1919年“五四”运动中,淄博人民举行示威游行,声
援学生爱国运动。1922年,王尽美、邓恩铭先后来淄博矿区开展工人运动。抗日战争中,淄博人民发
动过著名的黑铁山抗日武装起义和马鞍山战斗。1948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淄博全境。
建国前,淄博农业落后,工业生产水平低,经济基础薄弱。建国后,国民经济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市国民经济出现了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新局面。形成了以重工
业为主体,工业门类比较齐全,大、中、小企业相结合,工农城乡一体化发展,结构比较合理的经济
区。淄博市现已发展成为山东省的重要工业基地。拥有煤炭、电力、石油化工、冶金、机械、建材、
电子、 电器、 仪表、医药、纺织、陶瓷、食品等27个主要工业门类,共有工业企业(不包括村办)
1285个。其中大中型骨干企业67个,年工业产值超过亿元的有6个。主要产品有日用陶瓷、合成纤维、
丝织品、饮料酒、自行车、电视机、化学药品、化学农药、原油加工、合成氨、合成橡胶、硫酸、生
铁、铁矿石、耐火砖、电解铝、原煤、交流发电机、工业泵、水泥、釉面砖等。其中氧化铝、解热药
均占全国总产量的1/3。原油加工量居全国第二位。陶瓷生产在我国也具有重要地位。自1978年全国
第一次“质量月”活动以来,全市已有110个企业的250种产品获得386项(次)省以上优质产品奖。其
中6种产品获得7项(次)国家金质奖,23种产品获得24项(次)国家银质奖,78种产品获得88项(次)
部优质产品奖,227种产品获得267项(次)省优质产品奖。
位于淄博市南端的博山,素有“瓷城”之称。博山的陶瓷生产源远流长。据考证,新石器时代晚
期,定居在这里的先民就开始制做陶器。到宋代,瓷器生产已著称于世,不仅能生产各种白釉、青釉
及黑釉产品,而且能烧制驰名中外的“雨点瓷”、“茶叶末”釉等精美产品。至明、清两代,博山逐
步发展成为山东省陶瓷生产和销售的中心。当时城内外,方圆20里,有十几家窑场争芳斗妍,大量生
产各种日用陶瓷、美术陶瓷和建筑陶瓷产品。市镇上也呈现出瓷器张列,窑货设市,商贾云集的繁荣
景象。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博山陶瓷工业蒸蒸日上,逐步发展成为门类
齐全、产品丰富、技术先进的陶瓷生产基地,15000余名直接从事陶瓷生产的职工分布在36个陶瓷企业
中。其中博山陶瓷厂年产日用陶瓷产品9000余万件,是我国目前最大的陶瓷企业。现在博山的陶瓷产
品品种繁多,绚丽多彩。质地细腻、釉面光润、新奇精美的乳白瓷,娇嫩明快、娴静华美的象牙黄瓷,
如脂似玉、典雅洁丽的鲁玉瓷,色调柔和、光泽爽目的宝石瓷,质地浑厚、新颖别致的鲁翠瓷等,都
别具风韵,美不胜收。用雨点釉、茶叶末釉、蓝钧、虎皮、兔毫等名贵色釉制造的美术陶瓷以及刻瓷、
彩陶绘画工艺品,更是令人赏心悦目。其中鲁玉瓷、宝石瓷荣获国家银牌奖,远销世界52个国家和地
区。刻瓷艺术在1983年慕尼黑第三十四届手工艺品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牌。乳白瓷、雨点釉、装饰挂
盘等6种产品获轻工部优质产品奖。锦青釉、套五盘等15种产品获省优质(优良)名牌产品证书。他
们制做的刻陶和釉彩绘画工艺品还被选为国礼。中南海紫光阁和国务院的接待用瓷,也大都出自博山
陶瓷艺人之手。除日用陶瓷外,淄博还是生产工业陶瓷、化工陶瓷、高温陶瓷、电用陶瓷的基地。
“桑植满田园,户户皆养蚕,步步闻机声,家家丝绸绣”的周村,是历史上久负盛名的“丝绸之
乡”。早在400年前,周村丝绸即已初具规模,到清乾隆年间已相当兴盛。至本世纪初,这里已是山
东丝绸工业的中心。解放后40年来,尤其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周村丝绸工业的发展更为迅
速。现已形成从缫丝到纺织、印染等完整的工业体系,成为我国著名的丝绸工业中心之一。1986年周
村各丝织厂正常生产的丝织品达100多个品种,其中真丝提花的产量占全省同类产品总产量的一半以
上。全行业1986年工业总产值15240.3万元,比1978年增长了1.57倍。丝织品产量1704.03万米,比1978年
增长近1倍。1978年以来,周村丝绸业有36项(次)产品分别获得国优、部优、省优产品称号。1980年
获纺织工业部名牌产品称号的“月宫牌”13370真丝和服面料手感丰满,组织缜密,穿着舒适,花样
由4个增加到53个,深受日本、联邦德国、意大利、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客户欢迎。1986年
丝绸出口品种已达20多个,销往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产品交货量占丝绸总产量的35.3%。出
口收购总值2849.8万元,出口创汇约1910万美元,占全省丝绸创汇总额的1/3以上,成为全国丝产品
出口基地之一。
石油化工业是60年代后期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工业。坐落在临淄南部山区的齐鲁石油化学工业公
司,是我国的大型综合石油化工基地之一。它拥有34条生产线,每年可加工原油600万吨,生产合成
氨38万吨,尿素64万吨,顺丁橡胶1.5万吨。所产50多种齐鲁牌石油化工产品,全部达到国家标准和部
颁标准。其中20种产品获优质品称号。沥青、汽油、石腊油、柴油、苯类、顺丁橡胶等产品在国际市
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齐鲁30万吨乙烯工程,是从国外引进的大型石油化工联合装置。全部工程由16
套主要生产装置和101项与工程配套的公用工程及辅助工程组成。全部工程将于1988年完成。工程建成
后,年产值可达25.6亿元、利税8.8亿元,每年可为国家提供塑料、有机化工原料、橡胶、烧碱等产品
172万吨。
值得一提的淄博美术琉璃产品,具有质地晶莹、花色新奇、工艺缜密、古朴凝重的艺术特色,早
在清代就已驰名中外。现在的主要品种有内画壶、套料雕刻瓶、彩色花球等,畅销世界50多个国家和
地区,深受国内外人士和收藏家的珍爱。
工业的蓬勃发展,促进了城市建设事业的发展。“六五”期间,淄博市重点加强了城市基础设施
建设,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完善。新建、拓宽城市道路30条,总长度255公里。城市住宅建设发
挥了国家、地方、单位、个人4个方面的积极性,采取多种形式集资建设。5年内城市住宅竣工总面积
296.6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由1980年的4.38平方米提高到1987年的7.6平方米。同时,有计划地建成
生活小区314个。城市供水管网四通八达,1987年总长度达226公里,全年供水总量8505万吨,比1980年
增长了17.7%。城市煤气发展迅速,到1987年底,全市已有107234户居民、40.1万人用上了液化气。城
市供热发展很快,在张店城区试建了联片供热工程,供热面积12.5万平方米,采暖人数达8000多人。
“六五”期间,还建成了科技馆、青少年宫、百货大楼、土特产大楼等一批重点项目。“六五”期间
新建成的张店长途电信大楼,设备先进,是鲁中地区的通讯枢纽工程。张店至济南1800路中轴电缆也
已投入使用,可与全国25个大城市直拨通话。淄博市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投资环境有了很大改善。
淄博的土特产和名吃颇有影响。陶瓷、琉璃产品和周村丝绸历史悠久,驰名中外。王村醋酸度适
宜、味美甘醇,久负盛名,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周村大酥烧饼,以其独特的工艺特点和风味而
驰名中外,被誉为全国名点之一。博山烤肉曾以“皮酥肉嫩、味美幽香、食而不腻”等特点,荣获商
业部优质名特产品奖。此外,博山豆腐箱、淄川池梨等均是久负盛名的名吃、名产。
【桓台县】著名的“建筑之乡”桓台县,地处鲁中山区和鲁北平原的交结地带,位于山东省中部
偏北。总面积510平方公里,辖6镇7乡共434个行政村,总人口45.5万人。县委、县政府驻索镇。
桓台县矿产资源比较丰富,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较好。工业格局具有围绕农业生产服务的特点,全
县拥有化学、机械、建筑材料、木材加工、食品、纺织、皮革、造纸、文教艺术用品等10个工业门类。
主要产品有合成氨、水泥、皮革、轴承、饮料酒、机制纸、农锨、针织品、塑料制品、农用小型机械、
机器配件、特种铸铁等。县制锨厂的“云涛牌”农锨获部优产品称号,县水泥厂的“马公山牌”425
号硅酸盐水泥、县轻工机械厂的380型双盘磨浆机获省优质产品称号。汽车板簧、铁钗、沙发巾、浴
巾等产品打入国际市场。
建筑业是桓台县的传统行业。早在明、清时期,这里泥瓦匠的足迹就已遍及省内外。党的十一届
三中全会以来,在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指引下,桓台县的建筑业呈现出新的生机,迅速发展成为全
县经济的重要支柱。全县建筑队伍发展到75000余人,拥有二级企业1家、三级企业36家、四级企业85
家,工程技术人员达300余名,已成为一个阵容整齐、实力雄厚的建筑企业集团。1987年建筑业总产值
达3.3亿元。全县人均收入651元,其中建筑业的收入占42.4%。1985年3月,彭真委员长来桓台视察,
目睹该县建筑业兴旺发达的景象后,欣然命笔,题写了“建筑之乡”四个大字。
桓台县建筑业素以施工技艺精湛而闻名省内外。他们坚持“工期以短取胜,质量以优取胜,经营
以活取胜”的原则。对内积极扶持,从严管理,对外用户至上,质量第一,有效地提高了行业信誉,
承建了大批标准高、质量好的优良工程。唐山镇建筑公司在东营市工程质量评比中连续4年夺魁,被
全国集体建筑企业协会评为先进单位。新城镇建筑公司在济南施工的24层外贸大厦,被评为济南7大
优良工程之一。近年来,桓台县的建筑业走上了横向联合发展的道路,为建筑业增加了新的活力。建
筑队伍不仅常年活跃在济南、淄博、东营等省内大中城市,而且还打入北京、河南、河北、山西等省
和东北地区。田庄镇建筑公司还于1986年与山东省建筑设计院联合和港澳客商签订了20多项合作合同。
桓台县建筑工程总公司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等单位联合成立了“中国长城建筑集团”,还加入了海
南“星海企业集团”。
桓台县不仅以“建筑之乡”闻名于世,还素有“鲁北麦仓”的美称。粮食单产在全省一直处于领
先地位。小麦生产1972年居全国北方地区之冠,先后被列为山东省首批商品粮基地、黄淮海平原农业
大开发定点县。1987年兴建了引黄济桓第一期工程,工程竣工后年引水量可达1亿立方米。亩产吨粮
田的开发试验也将扩大到10万亩。
境内风光旖旎的马踏湖畔的起风镇,素有鲁中“小江南”之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起凤
镇人民依靠党的富民政策,立足于本地水多田少的特点,因地制宜,大力开发湖区,发展水上立体养
殖。据统计,湖内苇、蒲、鱼、藕等产品的年总收入达1000多万元,沿湖村庄仅湖内产品收入一项人
均可达200元以上。同时,他们还积极发展多种经营,镇办、村办企业已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重
要支柱。从1984年开始,起凤镇政府又依靠湖区优势,办起了富有水乡特色的旅游业。他们投资200万
元,在马踏湖内修建了3个游览中心点,开辟了3条水上游览线,疏挖了游览河道,新建了码头、湖心
亭、环湖公园、宾馆大楼等,具备了较好的接待服务能力。近几年来到湖上观光游览的客人已达近百
万人次。其中有来自美、英、法、日、加拿大、菲律宾、澳大利亚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游客,也有
华侨和港澳同胞。如今,以旅游业为中心的第三产业,已成为起凤镇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年总收入
达8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