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063&A=20&rec=38&run=13

晏婴(? ~公元前500) 春秋时齐国大夫。字平仲,夷维(今高密)人。齐灵公26年(公元前
556年),其父晏弱死后,继任齐卿,历仕灵公、庄公、景公三世。曾奉景公命使晋联姻,与晋大夫
叔向议论齐政,预言齐国政权终将为田氏所取代。传世《晏子春秋》,是战国时人搜集有关他的言行
编辑而成。
孔丘(前551~前479)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字仲尼。鲁国陬邑
(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是宋国贵族。少“贫且贱”,及长,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
(管畜牧)等事。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聚徒讲学,从事政治活
动。年50,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后又周游宋、卫、陈、蔡、齐、楚等国,自称“如有
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终不见用。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史官
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弟子相传先后有3000人,其中著名的有
70余人。 孔子曾大力宣传“仁” 的学说。认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论点,即所谓“忠恕”之道。但“仁”的执行要以“礼”为规范,
他说:“克己复礼为仁”,“仁”实际上是以维护贵族等级秩序为目的的。在世界观上,对殷周以来
的鬼神宗教迷信采取存疑态度,认为“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但仍强调“不
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
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命题。首创私人讲学的风气,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
教,并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但鄙视“学稼”“学圃”,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
学道则易使也”。政治上提出“正名”的主张,认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
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德治和教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并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
而患不安”的论点。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封建统治者一直
把他尊为圣人。现存《论语》一书,记有孔子的谈话以及孔子与门人的问答,是研究孔子学说和儒家
思想的主要资料。
曾子(前505~前436) 春秋末鲁国南武城(今山东费县,一说为平邑县)人。名参,字子舆。
孔子学生。以孝著称。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认为“忠恕”是孔子
“一以贯之”的思想。提出“慎终(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追远(虔诚地追念祖先),民德归厚”、
“犯而不较(计较)”等主张。《大戴礼记》中记载有他的言行,相传《大学》是他所著。后被封建
统治者尊为“宗圣”。

孙武 春秋时兵家。字长卿,齐国人。曾以《兵法》十三篇见吴王阖闾,被任为将,率吴军攻破
楚国。他主张改革图强,认为当时晋国六卿所进行的土地制度改革,其中亩大而税轻者可以成功(见
山东临沂县银雀山西汉墓出土竹简《孙子兵法·吴问》)。认为“兵者国之大事”(《计篇》),注
重了解情况,全面地分析敌我、众寡、强弱、虚实、攻守、进退等矛盾双方,并通过对战争客观规律
的认识和掌握以克敌制胜。他还提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虚
实篇》)。强调了战略战术上的“奇正相生”和灵活运用。他的这些思想含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
法因素。著作有《孙子兵法》,为中国最早最杰出的兵书。
扁鹊 战国时期的名医。姓秦,名越人,号卢医。齐卢(今长清)人。少年学医于长桑君,青年
时已成名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望色、听声后能知病之所在,讲求辨证诊疗,反对巫术治病。曾带
徒子阳到各地行医,遍游邯郸、洛阳、咸阳等地,擅治妇、内、五官、小儿诸科疾病,被推崇为脉学
的倡导者。后因为秦武王治病,遭太医令李醯嫉忌,李派人把他刺死。著有《扁鹊内经》9卷、《外
经》12卷,已佚。今存《难经》一书,一说后人托作,但体现了他的医学思想。
子思(前483~前402) 战国初哲学家。姓孔,名伋。孔子之孙。相传曾受业于曾子。他把儒家
的道德观念“诚”说成是世界的本原,以“中庸”为其学说的核心。孟子曾受业于子思的门人,将其
学说加以发挥,形成了思孟学派。后被封建统治者尊为“述圣”。《汉书·艺文志》著录《子思》23
篇,已佚。现存《礼记》中的《中庸》、《表记》、《坊记》等,相传是他的著作。
墨翟(约前468~前376) 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墨家的创始人。相传原为宋国人,后
长期住在鲁国。曾学习儒术,因不满其烦琐的“礼”,另立新说,聚徒讲学,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
其“天志”、“明鬼”学说,不脱殷周传统的思想形式,但赋以“非命”和“兼爱”的内容,反对儒
家的“天命”和“爱有差等”说,认为“执有命”是“天下之大害”,力主“兼相爱,交相利”,不
应有亲疏贵贱之别。其本人更有“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的实践精神。他的“非攻”思想,体现了
当时人民反对掠夺战争的意向。他的“非乐”、“节用”、“节葬”等主张,是对当权贵族“繁饰礼
乐”和奢侈享乐生活的抗议。重视生产,强调“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墨子·非乐上》),
初步意识到劳动是人类生活的基础。并提出“尚贤”、“尚同”的政治主张,认为“官无常贵,民无
终贱”,企图用上说下教的方法说服当时的王公大人,以改善劳动者、小生产者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
位,“必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乱则得治”。他探究了关于知识和逻辑等问题,制定了
作为认识真理准则的“三表”,并提出了“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的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命题。弟子
很多,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教育目的,尤重艰苦实践,服从纪律。墨子学说对当时思想
界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其体系中的唯物主义倾向,为墨子后学所发展,而其中有关宗教
迷信的形式,则为他们所克服。现存《墨子》53篇,是研究墨子和墨家学说的基本材料。

鲁班 我国古代的建筑工匠。公输氏,名般,春秋时鲁国人。般与班同音,故称“鲁班”。据传
因鲁君保守,遂南游楚国,得楚王重视。曾创造攻城的“云梯”,水上作战的武器“勾拒”,磨粉的
硙,发明木作工具。传说他削竹片和木料作成“木鸢”,能飞翔于天空。后世把他奉为木匠、泥瓦匠、
铁匠、石匠等建筑工匠的祖师,称“鲁班爷”。
弈秋 鲁国围棋名手,春秋战国时人。围棋作为具有军事性质的体育游戏,在当时极受重视,出
现了象弈秋这样的名手,他既是优秀的棋手,又是精通“弈道”的理论家,被孟子誉为“通国之善弈
者”。所称通国善弈,虽未明定专称,已类似后代所称国手。
孙膑 战国时军事家。齐国阿(今山东阳谷东北)人。孙武的后代。大致与商鞅、孟轲同时。曾
与庞涓同学兵法,后涓为魏惠王将军,忌其才能,诳他到魏,处以膑刑(去膝盖骨),故称孙膑。后
经齐国使者秘密载回,被齐威王任为军师。他设计先后大败魏军于桂陵和马陵。他主张“战胜而强立,
故天下服矣”(《见威王》)。提倡“赏不逾日,罚不还面(转脸)”(《将德》)。认为采取“营
而离之(迷惑敌人,使之兵力分散),并卒(集中兵力)而击之”(《威王问》)等方法,寡可以敌
众,弱可以胜强。强调具体分析敌我双方的条件,做到“内得其民之心,外知敌之情”(《八阵》)。
著有《孙膑兵法》,《汉书·艺文志》称为《齐武子》,久已失传。1972年,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大
宗竹简,经查明为《孙膑兵法》的有440片,约11000字。
孟轲(约前372~前289) 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
受业于子思的门人。历游齐、宋、滕、魏等国,一度任齐宣王客卿。因其主张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
章等著书立说。提出“民贵君轻”说,劝告统治者重视人民;认定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以推
翻他。反对武力兼并,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并极力主张“法先王”,“行仁政”,
恢复井田制度,省刑薄赋,达到“黎民不饥不寒”,以缓和阶级矛盾。肯定人性生来是善的,都具有
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提出所谓“不虑而知”的“良知”和“不学而能”的“良能”。但
也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认为“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孟子·滕文公上》),教人注
重存心养性,深造自得,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要求达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他还提出了“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的论点。由于他过分强调
人的主观精神作用,断言“万物皆备于我矣”(《孟子·尽心上》),“浩然之气”“至大至刚,以
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孟子·公孙丑上》),在儒家哲学中形成一个唯心主义的理论体
系,对后来宋儒有很大影响。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著有《孟子》。

穀梁赤 战国时鲁人。字元始,一名俶,传为子夏弟子。《春秋穀梁传》旧题为穀梁赤撰,是研
究秦汉间和汉初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
淳于意(约前205~?)即“仓公”。与张仲景、华佗并称汉代三大医学家。姓淳于,名意,临
淄人。曾任齐太仓令,故又称“仓公”。辨证审脉,治病多验。《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说他从公孙
光学医,并从公乘阳庆学黄帝、扁鹊脉书。后因故获罪当刑,其女缇萦上书文帝,愿以身代,得免。
《史记》还记载了他的25例医案,称为“诊籍”;这些医案如实地记录了他诊治疾病的成败经验,是
我国现存最早的病史记录。
兒宽(?~前103)西汉大臣,水利家。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治《尚书》,为孔安国弟
子。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任左内史。在任数年间,劝农业,缓刑罚,并负责在郑国渠上流南
岸开6条小渠,灌溉两旁高地,称为“六辅渠”。后任御史大夫,与司马迁等共同制定“太初历”。
《汉书·艺文志》儒家有《兒宽》9篇,今有清马国翰辑本。
伏生 亦称伏胜。西汉今文《尚书》的最早传授者。济南(郡治山东章丘南)人。曾任秦博士。
汉文帝时,晁错曾向他学《尚书》。西汉的《尚书》学者,都出于他的门下。今本今文《尚书》28篇,
即由他传授而存。相传他还作有《尚书大传》,疑是他的弟子张生、欧阳生或后来的博士们杂录所闻
而成。
东方朔(前154~前93) 西汉文学家。平原厌次(今山东惠民)人,字曼倩。武帝时,为太中
大夫。性诙谐滑稽。后来关于他的传说很多。善辞赋,《答客难》较为有名。《汉书·艺文志》杂家
有《东方朔》20篇,今散佚。《神异经》、《海内十洲记》等书是托名于他的作品。
匡衡 西汉经学家。字稚圭,东海丞(今枣庄市峄城)人。幼时家贫,以工赈学;“穿壁引光”,
刻苦攻读。知识渊博,擅长文学,常引经据典议论政治得失。上疏及议朝政皆以《诗》为据。元帝时
历任光禄勋御史大夫、太子少傅等职。公元前36年(建昭三年)为丞相,封乐安侯。成帝时,为司隶
校尉王尊所劾,后免官。
韦玄成(?~前36) 西汉文学家。字少翁,鲁国邹(今山东邹县)人。少年笃志好学,夜以继
日,博涉史经典籍。为人谦逊下士,尤敬贫贱。以父任为郎、常侍骑。又以明经擢谏大夫,迁大河都
尉。父贤死后,玄成佯狂让兄继承父爵。朝野人士为其高节而赞叹,奏请拜其为河南太守。元帝永光
初(前43年),始继父相位,封侯。邹、鲁等地因而流传着这样的谚语:“遗子黄金满赢,不如教子
一经”。玄成为相7年,处理政务不及其父老成持重,但其诗文成就则超过其父。死后,谥共侯。玄
成擅长写四言诗,著有《自劾》及《戒示子孙》2首。有集2卷(《旧唐书·经籍志》)传于世。

氾胜之 西汉农学家。氾水(今山东曹县)人。汉成帝时为议郎,曾以轻车使者的名义在三辅地
区提倡种麦,获得丰收。后升迁为御史。以撰有农学著作《氾胜之书》而闻名后世。此书总结关中一
带农民的经验,详细地论述了区田法、溲种法、耕田法等农业生产技术,发展了战国以来的农学。原
书已佚,现有辑佚本。
孔融(153~208) 汉末文学家,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曾任北海相,时称孔北海。
又任少府,大中大夫等职。为人恃才负气。所作散文,锋利简洁,多讥嘲之辞,后因触怒曹操被杀。
又能诗。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曾把他与王粲等6个文学家相提并论,故被列为“建安七子”之
一。原有集,已佚,明人辑有《孔北海集》。
郑玄(127~200) 东汉经学家。字康成,北海高密(今高密)人。世称“后郑”,以别于郑兴、
郑众父子。曾入太学学今文《易》和公羊学,又从张恭祖学《古文尚书》、《周礼》、《左传》等,
最后从马融学古文经。玄游学归里,聚徒讲学,弟子众至数百千人。因党锢事被禁,潜心著述,以古
文经说为主,兼采今文经说,遍注群经,成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称郑学。在整理古代历史文献上
颇有贡献。但喜综合,以不同为同,以《周官》为真周制,凡不合者皆归入殷制;以《礼》注《诗》,
造成许多附会。今通行本的《十三经注疏》中《毛诗》、《三礼》注,即采用郑注。另注《周易》、
《论语》 、 《尚书》和《纬书》;又作《发墨守》、《箴膏肓》、《起废疾》,以反驳何休。并撰
《六艺论》、《驳五经异义》等,均佚,清袁钧《郑氏佚书》、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有辑本。
孔广林《通德遗书所见录》、黄奭《高密遗书》也有辑载。
仲长统(180~220)东汉末哲学家。字公理,山阳高平(今山东金乡县西北)人。官至尚书郎,
参丞相曹操军事。著有《昌言》34篇,10余万言,是一部政治思想杂论集,既触及社会现实,又表现
了相当清醒明朗的哲学观点。 提出“人事为本, 天道为末”;“唯人事之尽耳,无天道之学焉”(
《群书治要》卷四十五)。“天道之学”显指当时谶纬迷信而言。否认“天命”,揭露天下由治而乱,
“乱世长而化(治)世短”与统治阶级“熬天下之脂膏,斲生人之骨髓”的关系。
王粲(177~217) 汉末文学家。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西南)人。以博洽著称。先依
刘表未被重用,后为曹操幕僚,官侍中。颇有文名,尤以诗赋见长。其诗语言刚健,词气慷慨。《七
哀诗》反映汉末离乱和人民痛苦,对当时军阀割据的局面深表憎恶。《登楼赋》也颇有名。为“建安
七子”之一,成就较大,刘勰称为“七子之冠冕”,与曹植并称“曹王”。明人辑有《王侍中集》。
病卒后,葬于亢父城南一里家族墓地(今喻屯乡城南村东南蔡河北岸有王粲墓)。1981年,王粲墓被
列为济宁市重点保护文物。

刘桢(?~217) 汉末文学家。字公幹,山东东平人。“建安七子”之一。桢家学甚厚,其父
刘梁以文学知名于世。桢少笃志于学,与王粲友善,后为曹操丞相掾属。其五言诗在当时负有盛名,
与曹植齐名, 并称为“曹刘” 。也有人把他与王粲合称“刘王”。曹丕在《又与吴质书》中说刘桢
“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集中体现其风格的诗是《赠从弟》3首。刘桢性卓傲,放荡不羁。曹
丕举行宴会,酒酣,命甄夫人出拜,众皆俯伏,独桢不予理会,遂以不敬被刑。后又免罪复起用为小
吏。刘桢行文才思隽锐。所著诗文多佚,今存诗15首,多为酬答亲朋、抒写个人抱负之作。原有集,
后散佚。明人张溥辑有《刘公幹集》。
刘洪 东汉末天文学家。字元卓,山东蒙阴人。曾为郎中,后为山阳太守。所著《乾象历》是我
国根据月球运动不均匀性而制订的第一部历法。在推算日食、月食时采用了定朔的方法,测得一近点
月(月球两次通过近地点的时间)的长度为27.554756日,白道和黄道约成6°的交角。他还曾作《七
曜术》,并与蔡邕共修《汉书·律历书》。
诸葛亮(181~234) 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东汉末,
隐居邓县隆中(今湖北襄阳西),留心世事,被称为“卧龙”。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刘备三
顾草庐,他向刘备提出占据荆(今湖南、湖北)、益(今四川)两州,谋取西南各族统治者的支持,
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即所谓“隆中对”。从此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后刘备根据
其策略,联孙攻曹,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并占领荆益,建立了蜀汉政权。曹丕代汉,他说刘备称帝,
任丞相。建兴元年(公元223年)刘禅继位,他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政事无论大小,都由他决
定。当政期间,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有利于当地经济、
文化的发展。曾五次出兵攻魏,争夺中原。建兴十二年,与魏司马懿在渭南相拒,病死于五丈原军中,
葬定军山(今陕西勉县东南)。传说曾革新连弩,能同时发射10箭,又制造“木牛流马”,有利于山
地运输。著有《诸葛亮集》。
孙炎 三国魏经学家、训诂学家。字叔然,乐安(今山东博兴)人。郑玄弟子,当时称为“东州
大儒” 。 撰《周易春秋例》,并为《毛诗》、《礼记》、《春秋三传》、《国语》等书作注。另撰
《尔雅音义》,用反切注音,反切从此盛行。所撰各书已佚,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有辑本。

张邱建 晋代数学家。清河(今临清东)人。著《张邱建算经》3卷。此书约成于公元461~485年。
它是约在东汉初期成书的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之后有突出成就的数学著作。在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
倍数的计算,等差数列的解法,以及不定方程等方面都有新的发展,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已不限于整数;
在等差数列方面已形成系统的理论,早于印度两个世纪。最早研究了一题数答的不定方程。《张邱建
算经》被后世列为“算经十书”之一。
羊祜(221~278) 西晋大臣,文学家。字叔子,泰山南城(今山东费县西南)人。魏末任相国
从事中郎,参与司马昭的机密。晋武帝(司马炎)代魏后,与他筹划灭吴。泰始五年(公元269年)
以尚书左仆射都督荆州诸军事,出镇襄阳。在镇10年,开屯田,储军粮,作一举灭吴的准备,平日则
与吴将陆抗互通使节,各保分界。屡请出兵灭吴,未能实现。祜才思过人,博学多识,善作诗属文。
他的文章以《请伐吴疏》、《让开府表》最为著名。前者议论稳健,简捷有力,后者情意恳切,语气
平实。刘勰在《文心雕龙·章表》中称赞此文曰:“羊公之辞开府,有誉于前谈”。萧统的《文选》
也收录了这篇文章。 祜所著文章及《老子传》 并行于世。其诗文多已散佚,今存疏表为严可均收入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王弼(226~249) 三国魏玄学家。字辅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西南)人。曾任尚书郎,少
年即享高名,卒时年仅24岁。好谈儒道,辞才逸辩,与何晏、夏侯玄等同开玄学清谈风气,世称“正
始之音” 。 他把孔子与老子结合在一起,“援道入儒,以道释儒”,是王弼思想的基本倾向。认为
“道者‘无’之称也”,天地虽大,“寂然至无,是其本矣”。“无”是宇宙万物的本体。对“道”
作了唯心主义的解释。更从“凡有皆始于无”,肯定名教(有)出于自然(无)。用“援道入儒”方
式,为封建伦理纲常辩护,即以新的玄学代替当时逐渐失势的汉儒经学。对于儒家经典的注疏,王弼
一反汉儒解经之支离烦琐,偏重哲理,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其《易》、《老》之注,唐宋之后均
曾被官方定之为标准注释。著作有《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指略》。
左思(约250~约305) 西晋文学家。字太冲,齐国临淄(今属山东淄博市)人。官秘书郎。齐
王(司马冏)命为记室督,但他以疾病为由坚辞不受。左思博学多才,词藻壮丽,兼善阴阳之术。出
身寒微,不好交游。《晋书》本传谓其构思10年,写成《三都赋》,“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
之纸贵。”其诗语言淳朴,所作《咏史》诗8首,托古讽今,对门阀制度表示不满。原有集,已散佚,
后人辑有《左太冲集》。

王羲之(321~379,一作303~361) 东晋书法家,字逸少,琅玡临沂(今属山东)人。出身贵
族。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因与王述不和辞官,定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
工书法,早年从卫夫人(铄)学,后改变初学,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并博采众长,精研体势,
推陈出新,一变汉魏以来质朴的书风,成为妍美流便的新体。其书备精诸体,尤擅正、行,字势雄强
多变化,为历代学书者所崇尚,影响极大。书迹刻本甚多,散见宋以来所刻丛帖中。行书保存在唐僧
怀仁集书《圣教序》内最多。草书有《十七帖》等。真迹无存,唯有唐人双钩廓填的行书《姨母》、
《奉橘》、《丧乱》、《孔侍中》及草书《初月》等帖。
何承天(370~447) 南朝宋无神论思想家、天文学家。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历官衡阳内
史、御史中丞等。世称何衡阳。博通经史。精于历算,曾考订“元嘉历”,订正旧历所定的冬至时刻
和冬至时日所在位置,正式废除平朔,改用定朔,使日月蚀必在朔望,对后世颇有影响。还推算出圆
周率为3.1428。兼善弹筝,通音律,反对京房把乐律“谬为六十”,发明一种接近十二平均律的“新
律”。又曾奉命纂修《宋书》,未成而卒。他运用自然科学在当时所达到的水平,多次进行反佛的理
论斗争。认为“生必有死,形毙神散,犹春荣秋落,四时代换,奚有于更受形哉?”在形神问题上集
中批判佛教的“神不灭”说和因果报应说。著有《报应问》、《达性论》。
颜延之(384~456) 南朝宋诗人。字延年,琅玡(今临沂)人。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少孤贫,
好读书。入仕途,每犯权要。与谢灵运齐名,世称“颜谢”。其诗好藻绘,喜用事。所作《五君咏》
较有名。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颜光禄集》。
鲍照(约414~466) 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东海(今山东苍山县南)人。出身寒微,才气横
溢,文学成就卓著。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谢、颜、鲍。曾任秣陵令、中书舍人等职。后为临海王刘
子顼前军参军,故世人称其为鲍参军。子顼起兵失败,照为乱兵所杀。其诗反映了庶族地主对当时士
族专权的政治现状的不满情绪。长于乐府,尤擅七言歌行,风格俊逸,杜甫有诗云:“俊逸鲍参军。”
他的诗对唐诗人李白、岑参等颇有影响。也擅赋及骈文。所作乐府《拟行路难》19首(一作18首)以
及《芜城赋》、《登大雷岸与妹书》等都较有名。沈德潜《古诗源》称其诗“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
然生愁。”鲍照著诗赋杂文10卷传于世,有《鲍参军集》。

刘勰(约465~532) 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字颜和,原籍东莞莒县(今属山东),世居京口
(京口—称南东莞,今江苏镇江)。早年笃志好学,家贫不婚娶,依沙门僧祐,精通佛教经论。梁武
帝时,历任奉朝请、东宫通事舍人等职,深为萧统所重。晚年出家为僧,改名慧地。早在南齐末年,
写成《文心雕龙》50篇,发展了前人进步的文学理论批评,抨击当时创作界片面追求形式的风气,体
系较为完整,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巨著。
温子升(495~547) 北魏文学家。字鹏举,济阴冤句(今山东菏泽西南)人。曾任侍读兼舍人。
东魏末年,高澄引为谘议参军。后元仅等作乱,高澄疑子升同谋,下晋阳狱,饿死狱中。能诗善文,
在当时北方文人中颇有名望。著有《文集》35卷,又撰《永安记》3卷,并传于世。明人辑有《温侍
读集》。
王籍(?~547) 南朝梁文学家。字文海,琅玡(今临沂)人。籍自幼擅文,博涉有才,为当
时名士任昉、沈约所赏识。他的诗受谢灵运的影响较大。《南史·王籍传》称“时人咸谓康乐之有王
籍,如仲尼之有丘明,老聃之有庄周”。他在会稽任职内,畅游云门、天柱山等名胜,寄情山水,多
有佳作问世。其中诗《入若邪溪》尤为当时文人击节称赞。他的诗句中“动中有静”的表现手法对后
世颇有影响。萧绎曾集其文为10卷,已佚。今存诗两首,被逯钦立辑入《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颜之推(531~约590以后) 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字介,琅玡(今临沂)人。初仕梁
元帝为散骑侍郎。江陵为西魏军所破,投奔北齐,官至黄门侍郎、平原太守。齐王入周,为御史上士。
隋开皇中,太子召为学士,以疾卒。有《颜氏家训》传世,以儒家传统思想为立身治家之道。
徐叔向 南朝刘宋大将军参军。东莞(今沂水)人。南朝时名医。对针灸、杂病、小儿、妇科均
精。积一生临床经验,著有《针灸要钞》1卷、《本草病源合药要钞》5卷、《杂疗方》22卷、《疗少
小杂方》29卷、《疗脚弱杂方》8卷、《杂病病源》3卷等医书13种,共130卷。
王叔和 魏晋间医学家。名熙,高平(今微山)人。曾任太医令。精研医学,重视诊脉,收辑前
代诊脉文献,结合自己的体会,编成《脉经》10卷,是现存最早的脉学专书。又搜集散佚的汉张仲景
《伤寒卒(杂)病论》,并加以整理,使这些医学文献得以保存。
崔鸿 北魏史学家。字彦鸾,鄃(今山东平原)人。仕魏为中散大夫,以本官修辑国史。后迁黄
门侍郎, 加散骑常侍、 齐州大中正,孝昌年间(525~527)死。曾修孝文、宣武两朝起居注。所撰
《十六国春秋》100卷,附序例、年表2卷,以传记体例记述十六国割据政权事,颇具史料价值,北宋
时佚。清人有《十六国春秋辑补》。

贾思勰 我国古代农学家。益都(今寿光)人。曾任北魏高阳郡(治今淄博市临淄西北)太守。
具有广泛的农事知识。他以文献中搜集到的资料和访问老农及自己观察、试验的心得,写成《齐民要
术》一书而知名于后世。
展子虔 隋画家。今惠民县人。历北齐、北周,入隋任朝散大夫、帐内都督。善画台阁、人物、
鞍马。人物描法甚细,以色晕开面部,神采如生,为唐代人物画法开辟途径。画马立者有走势,卧者
则腹有起跃势。亦工山水,得远近之势,为唐李思训父子所取法。曾在洛阳、长安、江都等地寺院作
菩萨和八国王分舍利等壁画。存世《游春图》,金碧设色,景物秾丽,山峦树石空钩无皴,相传是他
所作。
崔善为 唐初官吏。贝州武城(今武城县)人。精通天文历算。唐初傅仁钧撰《戊寅元历》,以
唐高祖武德元年(戊寅年,公元618年)为历始。武德九年,崔善为等奉诏对此历进行校定,改正了
该历疏误数十条。贞观初,天文学家、直太史李淳风又上疏指责该历有十几处错误。崔善为又奉诏考
订傅、李二家之得失,采纳了天文学家李淳风的七条意见。校后是为《大唐戊寅历》,该历时期为公
元619~664年。他还与刘林甫、颜师古等奉诏撰《武德律》。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完成《武德律》
12卷,《又式》14卷,《令》31卷,奏上。死后谥忠,赠刑部尚书。
储光羲(707~约760) 唐诗人。兖州(今属山东)人,一说润州(今江苏镇江)人。开元进士,
官监察御史。曾在安禄山陷长安时受职,后被贬,死于岭南。其诗多写封建士大夫的闲适情调,原有
集,已散佚。现仅存《储光羲诗》。
段成式(?~863) 唐文学家。字柯古,临淄人,家于荆州。以父(文昌)荫为秘书省校书郎,
官至太常少卿。家多奇篇秘籍。博闻强记。著有传奇小说《庐陵官下记》二卷,已佚。诗多华艳,所
作诗歌多散失,《全唐诗》只辑得56首,诗与李商隐、温庭筠齐名,清人辑有《段成式诗》。另撰有
《酉阳杂俎》。晚年寓居襄阳,以诗书自娱。
胡旦 宋初学者。字周父,滨州渤海(今山东滨县)人。博学能文,宋太宗时举进士第一。历官
右拾遗、秘书监。数上书力陈时弊,而多次被贬。著作有《汉春秋》、《五代史略》、《将帅要略》、
《演圣通论》、《唐乘》、《家传》等,计300余卷。
王禹偁(954~1001) 北宋文学家。字元之,巨野人。9岁能文,才学过人。太宗时进士。任右
拾遗,以刚直敢言著称,曾上《御戎十策》,陈说防御契丹之计。京城旱灾,上疏请减百官俸禄,节
约开支, 减轻刑罚。 后屡以事贬官。真宗即位后,上书提出谨边防、减冗兵、并冗吏等事。旋以修
《太祖实录》,直书史事,为宰相不满,出知黄州,后迁蕲州病死。他性刚直,虽屡遭贬官,不改其
衷,有“屈于身而不屈于道”之句(《三黜赋》)。他反对五代以来的浮靡文风,提倡平易朴素。于
诗推崇杜甫、白居易,于文推崇韩愈、柳宗元。所作诗文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揭露,开北宋诗文革新
运动的先声。著有《小畜集》20卷、《承明集》10卷及《五代史阙文》等,并传于世。

石介(1005~1045) 北宋初学者、文学家。字守道,兖州奉符(今山东泰安东南)人。隐居徂
徕,世称徂徕先生。官至太子中允。和孙复、胡瑗提倡“以仁义礼乐为学”,并称“宋初三先生”。
从儒家立场反对佛教、道教,标榜王权,为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提供论据。主张文章必须为儒家的道统
服务。曾作《怪说》等文,抨击宋初浮华的文风。著有《徂徕集》。
钱乙(约1032~1113) 北宋医学家。字仲阳,郓州(今山东东平)人。始以《颅囱方》(小儿
科)著名。神宗时授翰林医学、擢太医丞。后告归乡里,带病为民行医。他博览医书,精于《本草》,
但不墨守古法。所传《小儿药证直诀》,为其学生阎孝忠收集整理其医学论述而成。其辨证用药多根
据藏象理论,书中载述的五脏补泻诸方,后世颇多采用。另有《伤寒指微论》,已佚。
晁补之(1053~1110) 北宋文学家。字无咎,号归来子,山东巨野人。元丰进士。曾任吏部员
外郎、礼部郎中,兼国史编修、实录检讨官等职。主张以军事力量收复石敬瑭献给辽政权的幽蓟十六
州。10余岁其文才即受苏轼赞赏,与黄庭坚、张耒、秦观同为“苏门四学士”。散文流畅,其论政,
论史之作,比较注意“事功”,对迂腐不切实用之论,有所嘲讽。对《楚辞》研究颇具功力。也工诗
词,富有真情实感。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
成无己(约1063~1156) 宋医学家。山东聊城人。世代行医,无己尤精。著有《注解伤寒论》
10卷、《明理论》3卷和《论方》1卷。对汉张仲景的“辨证与方议”有所阐发。是最早注释《伤寒论》
的医家。
李清照(1084~约1151) 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人。父李格非,母王氏,皆博学善文。
早期生活优裕,与其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
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
之说,反对以诗文作法作词,是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人物。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
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对散文、书法、绘画、音律都有所造诣。著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
已佚。后人辑有《漱玉词》,今人辑有《李清照集》。
辛弃疾(1140~1207) 南宋抗金英雄,著名爱国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四风闸村人。
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
江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注意安定民生,打击污
吏豪强。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
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
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闲居江西上饶一带。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
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他长期出任地方官或闲居山林,也有不少
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但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
为“苏辛”,但比苏轼更纵放自如,冲破音律限制,屹然别立一宗。《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其名篇。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
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张行简(?~1215) 金代历算学家。字敬甫,日照人。大定十九年(1179年)进士第一。明昌
(1190~1195年)年间,任司天台。制造过莲花漏、星丸漏,计时准确,受到嘉奖。泰和六年(1202
年)为礼部尚书。秘书监进《太乙新历》,他奉诏对此校定,即为《改定太乙新历》。后升为太子太
傅翰林学士承旨。著有《人伦大统赋》1卷,《礼例纂》120卷,《会同朝献禘给丧葬录》及《清台记》、
《皇华记》、《戒严记》、《为善记》、《自公记》等。死后赠银青荣禄大夫,谥文正。
王居卿 北宋官吏、水利家。字寿明。登州(今蓬莱)人。进士。因青州河贯城中,经常泛溢。
他在治理时,就城墙在河上立飞梁,上设楼橹,下建闸门,按时启闭,消除了河患。熙宁十年(1077
年),黄河在澶州曹村(今属河南濮阳)再次大决口,45个郡县的30多万顷田地被淹没,山东沿黄河
许多郡县遭水灾。元丰元年(1078年)4月,创立软横二埽,以遏制洪水。同年五月,新堤筑成,曹
村决口被堵住。
刘仲甫 北宋围棋名手,济阳人。神宗时已负盛名,为棋待诏,至哲宗绍圣初,扬名数十年。著
有《棋诀》、《忘忧集》、《棋势》、《造微》、《精理》等围棋著作,今尚存《棋诀》。宋元祐九
年,与王君玉、杨中合、孙侁在彭城合下一局棋,留下了中国最早的围棋公弈局谱,称“四仙子图”,
其用“数空”计算胜负的方法,流传到日本,至今是日本棋手弈棋时判断棋面形势的根据。
王辟之 字圣涂,青州人。北宋治平(1067)进士,从仕四方。绍圣间(约1096年),退居渑水。
著有《渑水燕谈录》。其中记述1032~1033年间,一北宋“牢成废卒”(姓名及生卒年代均不详)在
青州主持建立青州虹桥一事。该桥是用木梁交迭而成的拱桥,迭梁结构是我国古代建桥工程技术的卓
越成就之一。
张择端 北宋画家。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早年游学汴京(今河南开封),后习绘画,
徽宗朝供职翰林图画院。专工界画宫室,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存世作品有《清明
上河图》卷,描绘当年汴京近郊在清明时节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景象,真实生动,是一件具有重要历史
价值的优秀风俗画。
赵明诚(1081~1129) 宋金石学家。字德父,密州诸城(今属山东)人。少为太学生,历官知
湖州军州事。与妻李清照同好金石图书,所藏商周彝器及汉唐石刻拓本甚富。曾仿欧阳修《集古录》
例,编成《金石录》30卷。

梁楷 南宋画家。字白梁,祖上为东平(今山东东平县)人。宁宗嘉泰年间(1201~1204)画院
待诏,后不受金带,离职而去,嗜酒自乐,人呼为“梁风(疯)子”。擅画人物、佛道、鬼神,初师
贾师古,有“青过于蓝”之誉。尤善白描和泼墨法。所画衣纹用尖笔作细长撇捺,转折劲利,称“折
芦描” ; 其用笔简练而又较放纵者,则称“减笔”。兼善山水、花鸟,并有独特风格。后人许云:
“画法始从梁楷变,观图犹喜墨如新;古来人物为高品,满眼烟云笔底春。”其作品流传日本很多,
对日本人物、花鸟画有过较大影响。存世作品有《泼墨仙人》、《高僧故实》、《秋树双鸦》等图。
丘处机(1148~1227) 亦作邱处机。道教全真道北七真之一。字通密,号长春子,元登州栖霞
(今属招远县)人。19岁在宁海拜王重阳(嚞)为师而出家为全真。重阳死后,他潜修于龙门山,形
成龙门派。成吉思汗召见于雪山,尊为神仙。丘的弟子李志常撰有《长春真人西游记》,对此记载甚
详。丘死后,元世祖忽必烈褒赠“长春演道主教真人”封号,世号长春真人。北京白云观有其遗骨埋
葬处。著有《摄生消息论》、《大丹直指》、《磻溪集》等。
孔元措(1182~约1252) 金末史家。字梦得,曲阜人。孔子51代孙。章宗明昌二年(1191年),
袭衍圣公爵,补文林郎。三年,以衍圣公视四品秩,特旨散官擢中议大夫。承安二年(1197年),兼
任曲阜县令。哀宗天兴二年(1233年),迁光禄大夫,官太常卿。后为蒙古军索取回曲阜,令袭衍圣
公,付以林庙地,诏主祭祀。元太宗十年(1238年),朝太宗于和林,请收集燕京、南京(今河南开
封)等处亡金太常礼乐人及礼册,乐器徙东平,由他管领。曾据其先辈所撰《家谱》及《祖庭记》两
书,取《周礼》、《礼记》、《孔子家语》、《唐会要》、《宋会要》以及《五代史》以前诸正史等
资料,于金哀宗正大四年(1227年)撰成《孔氏祖庭广记》12卷。
党怀英(1134~1211) 金代史学家,书法家。字世杰,号竹溪,原籍冯翊(今陕西大荔),其
父宦于泰安军,遂为奉符(今山东泰安)人。世宗大定年间(1161~1189)进士,累官国史院编修官,
应奉翰林文字、翰林待制、兼同修国史。除大定二十九年(1189)与贾铉等同修《辽史》外,还参与
修撰《世宗实录》。章宗明昌年间(1190~1196),升翰林学士。承安二年(U97),出知兖州泰安军
节度使。为政崇尚宽简。次年,为翰林学习承旨。能诗善文,尤工篆籀,学者宗之。其现存诗篇中,
颇杂有老庄消极思想。

杜仁杰(约1201~1280) 元代著名诗人和散曲家。字仲梁,一字善夫,长清平安店区王宿铺人。
工于诗,金正大中,与麻革、张澄隐内乡山中,以诗篇唱和。元至元中,屡征不起,其子元素,仕元
为福建闽海道廉访使,仁杰因子贵,赠翰林承旨,赞善大夫,卒谥文穆。仁杰性善谑,才宏学博,与
大诗人元好问相契。诗有《善夫先生集》传世。亦工曲,流传绝少,《太和正音谱》评为“如凤池春
色”。
王恽(1227~1304) 元代史学家、文学家。字仲谋,晚号秋涧老人,东平人。元好问弟子。世
祖中统元年(1260),由东平评议官选至京师,任翰林修撰。至元五年(1268),迁监察御史。其后
历任河南、河北、山东、福建等地提刑按察史。二十九年,起为翰林学士。三十一年,成宗即位,奉
诏参与纂修《世祖实录》。所作散文,思想上崇拜宋儒理学,在艺术形式方面学韩愈,著有《秋涧先
生大全文集》、《玉堂嘉话》等书。
周密(1232~1298) 南宋词人、学者。字公瑾,号草窗、苹洲、萧斋、弁阳、啸翁、四水潜夫。
祖籍济南、因曾祖扈从南渡,遂家湖州(今浙江吴兴)。宋理宗淳祐年间,曾任义乌县令,宋亡隐居
不仕。家藏书万卷。词作讲求格律,音调凄楚,寄情深远,风格与吴文英(梦窗)相近,时人有“二
窗”之称。善画梅竹兰石,多藏书法名画。一生著述甚多,有《齐东野语》20卷,多记江南宋史事,
名“齐东”,意不忘中原。《癸辛杂识》所记多见闻杂录,部分内容为掌故,价值较大。著此书时作
者居临安(今杭州)癸辛街,故名。《武林旧事》10卷,为作者入元后追忆南宋都城临安旧事所作,
记宋代官本杂剧段数280余种,为研究宋代戏曲的珍贵资料。另著有《浩然斋雅谈》3卷,《苹洲渔笛
谱》,又名《草窗词》2卷。还编有《绝妙好词》7卷,选录宋南渡以后张孝祥等132家词作近400首。
贾鲁 元代水利家。字友恒,高平(今微山县西北)人。至正四年(1344),黄河在金堤决口,
五年(1345),又在济阴(今菏泽)决口,八年(1348),又在济宁决口。至正十一年(1351)贾鲁
被任河防使。他循行河道,考察地形,往复数千里,把握了水情要害。当年4月开工,7月疏凿成功,
8月水归故道,9月舟楫通行,11月全部竣工。共浚故道280里,凿渠34里,修复决口107处。后被召还
京,拜为荣禄大夫集贤大学士。撰有《至正河防纪》。
杨桓(1234~1299) 元文字学家。字武子,号辛泉,兖州人。诸生,中统四年(1263)补济州
教授,后招为太史院校书郎。至元三十一年(1294)拜监察御史,不久擢为秘书少监。对古文字有专
门研究,精于篆、籀之学,成就卓著。所著《六书统》20卷,以六书统诸字,又依六书各分其例,字
体排列先古文、大篆,次钟鼎文、小篆。虽多臆说,然于六书理论亦有所见识。另著《六书诉源》12
卷,《书学正韵》36卷。参修过《大元一统志》。

张养浩(1270~1329) 元散曲作家,文学家。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自幼聪明好学,早负
文名,被荐为东平学正,后曾任县尹、监察御史、礼部尚书等职。直言敢谏。曾上疏谏元夕内廷张灯,
深感宦途险恶,于英宗至治元年(1321)弃官归隐。文宗天历二年(1329),关中大旱,他应召出任
陕西行台中丞,致力救灾,到官4月,倾囊以赈饥民。因勤劳公事,病死于任所。著有《云庄休居自
适小乐府》,是元代有别集流传的少数散曲作家之一。他的散曲,多表现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对宦途
生活的厌恶,或对民间疾苦的同情。如小令《登汇波楼》、《大明湖泛舟》等,对家乡湖光山色的描
绘生动明丽,颇具美感。他的诗文创作,成就也较高,有《归田类稿》等传世。
杨朝英 元散曲家。号澹斋,青城(今属山东高青县)人。曾与贯云石交游。所作散曲传世者不
多。编有乐府新编《阳春白雪》10卷,《朝野新声太平乐府》9卷,元人散曲赖以传世者不少。他自
作的曲,除二选集所收者外,亦见他种选本中,共存20余首。
高文秀 元戏曲作家。约元宪宗元年前后在世。山东东平人。府学生员。早卒。所作杂剧今知有
32种,数量上仅次于关汉卿,时人称为“小汉卿”。喜谈水浒事,写黑旋风李逵剧多至8种。其杂剧
现存《双献功》、《遇上皇》、《(左“讠”+右“窣”)范睢》等3种。《谒鲁肃》仅存曲词一折。
现存杂剧《渑池会》,一说也是高作。
王祯 元代农学家及活版印刷术的改进者。字伯善,山东东平人。元贞元年至大德四年(1295~
1300),在安徽旌德、江西永丰做县尹时,提倡种植桑、棉、麻等经济作物和改良农具,并撰写《农
书》37卷(现存36卷)。分《农桑通诀》、《百谷谱》、《农器图谱》3大部分,是从全国范围内总
结农业生产经验的第一部农书。在当时已有木活字的情况下,他设计转轮排字架,将活字依韵排列,
排版时转动轮盘,以字就人。大德二年(1298)曾用木活字排印《旌德县志》。所著《造活字印书法》
附载在《农书》之末,是最早系统地叙述活字印刷术的文献。
康进之 元戏曲作家。棣州(今山东惠民)人。一说姓陈。元钟嗣成《录鬼簿》把他列为“前辈
已死名公才人”,可知他是元代前期作家。所作杂剧今知有2种,现存《李逵负荆》1种。
于钦(1284~1333) 元代历史地理学家,文学家。字思容,益都人。由助教累官兵部侍郎。著
《齐乘》60卷,可视为山东现存最早的省级地方志书。《四库全书提要》称其为叙述简核而淹贯,最
有古法。《齐乘》记载了除鲁西南以外今之山东大部分地区的情况,包括沿革、分野、山川、郡邑、
古迹、亭馆、风土、人物等8门,是重要的地方文献资料。

董养性 字迈公,号毓初。元乐陵董家人。平生潜心理学,对四书五经均有注释。著有《四书订
疑》22卷、《易经订疑》15卷、《易学启蒙订疑》4卷和《春秋订疑》14卷等。一说董为清朝人。
王诏 明机械家。历城人。嘉靖中,任定州知州。他看到百姓贫困,无力买牛,便仿武侯木牛法,
造木牛,用来耕地,相当半个牛。后升开封府,同知朱仙镇。黄河在金相寺决口时,为筑孙继口至清
河口大堤,计划需银17万两。在筑堤时,他身先徒众,并改进施工工具,3月而成,花费不足万两。
白英(1363~1419) 明代民间水利家。字节之,山东汶上县人。早年曾受聘设教,充当过运河
河工,在治水通航方面经验丰富。永乐九年(1411)工部尚书宋礼奉命率领民工16万人,疏浚元代开
凿的从东平至临清间的一段大运河会通河,以利漕运。但会通河水源不足。白英献策以汶水作水源,
筑坝引水,西注“南旺水柜”(水柜即水库)。并建水闸38座控制水量,六分北流至临清,接通卫河,
四分南流至济宁,下达泗、淮。完工后,较好地解决了运河航道水量不足、长期阻塞的问题,使大运
河在明代200多年间对南粮北运起了很大作用。
谢榛(1495~1575) 明文学家。字茂秦,号四溟山人,山东临清人。“后七子”之一。初与李
攀龙、王世贞等结诗社,以他为首,倡导为诗摹拟盛唐,主张“选李杜十四家之最者,熟读之以夺神
气,歌咏之以求声调,玩味之以裒精华”(见《列朝诗集小传》)。后为攀龙等排斥。客游诸藩王间。
其诗以律、绝见长。有《四溟集》、《四溟诗话》。
李开先(1502~1568) 明代戏曲家,通俗文学家。字伯华,号中麓,章丘埠村东鹅庄人。嘉靖
八年(1529)进士,官至太常寺少卿。曾上疏抨击朝政,罢官家居近30年。以诗文、散曲见称。同王
慎中、唐顺之、陈东、赵时春、熊过、任瀚、吕高等并称“嘉靖八才子”。喜藏书,重视通俗文艺。
作有传奇《宝剑记》和院本《园林舞梦》等。一说传奇《断发记》亦系他所作。另有《词谑》,评选
了一些散曲和杂剧的曲文,也辑录了一些明代戏曲史料。诗文集有《闲居集》等。解放后曾辑印他的
作品,名《李开先集》。
冯惟敏(1511~1580) 明散曲家。字汝行,号海浮,临朐人。嘉靖举人,官至保定府通判。与
兄惟健、弟惟讷都能诗文。其散曲风格爽朗,题材亦较广泛。部分作品反映了当时的民生疾苦,对封
建官僚的贪婪横暴有所讽刺。有散曲集《海浮山堂词稿》、《山堂辑稿》。

李攀龙(1514~1570) 明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字于鳞,号沧溟,历城人。嘉靖进士,授刑部
主事,官至河南按察使。为当时诗坛领袖,与王世贞同为“后七子”首领。他继承“前七子”的复古
旗帜,主张“文必西汉,诗必盛唐”,认为文自西汉,诗自盛唐以下,都无足观。所作诗也多摹拟古
人。其诗以声调胜,散文粗率生硬。少数作品对时政有所暴露,较有艺术感染力,著有《沧溟集》、
《古今诗删》、《白雪楼诗集》等。
戚继光(1528~1587) 明抗倭名将、军事家。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蓬莱人。出身将家。
初任登州卫指挥佥事,嘉靖三十四年(1555)调浙江,任参将,抵抗倭寇。他见旧军素质不良,至义
乌招募农民矿工,编练新军,为抗倭主力。嘉靖四十年在台州大胜。次年援闽,捣破倭寇在横屿(宁
德城外海中)的老巢。四十二年再援福建,升总兵官。两年后与俞大猷剿平广东倭寇,解除东南倭患。
隆庆元年(1567)被张居正调到北方,镇守蓟州,加强战略,在镇16年。居正死,被排挤而去。他对
练兵、治械、阵图等都有创见,著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止止堂集》。
邢侗(1551~1612) 明书画家。字子愿,临邑(今临清)人。万历二年(1574)进士,终陕西
行太仆寺士卿。家资巨万,筑来禽馆于古犁丘,减产奉客,遂致中落。善书法,学王羲之。兼能画兰
竹窠石。与华亭董其昌,顺天米万钟、晋江张瑞图并称邢、张、米、董。有《来禽馆集》墨迹刻石曰
《来禽馆帖》,其中《十七帖》尤著名。著有《来禽馆集》。
焦竑(1540~1620) 明学者。字弱侯,号漪园,又号澹园,日照人,一说江宁(今江苏南京市)
人。官至翰林院修撰。和李贽交最笃。认为佛经所说,最得孔孟“尽性至命”的精义,汉宋诸儒经注
反成糟粕。企图引佛入儒,调和两家思想。著作有《澹园集》、《焦氏类林》、《老子翼》、《庄子
翼》等。
于慎行(1547~1607) 明文学家、诗人。字可远,更字无垢,东阿(今山东平阴西南)人。隆
庆进士,授翰林院修撰。万历初,参修《穆宗实录》。官至礼部尚书、太子少保兼东阁大学士,入参
机务。他学贯百家,明习典故,诸大礼多其裁定,文学也为时冠。著述有《笔尘》、《读史漫录》、
《谷城山馆诗集》和《谷城山馆文集》等。
刘效祖(约1566年前后在世) 字仲修, 别号念庵, 山东滨川(今滨县) 人。 嘉靖二十九年
(1550)进士。历户部主事,官至陕西副使,备兵固原,坐事免职,退居乡里,以吟咏为事。善为小
曲,所作流传禁内,穆宗尝命中官出索新作。著有《云林稿》、《空中语》、《闲中一笑》等散曲集
8种,后均散佚,仅存辑本《词脔》1卷传于世。曲词率真风趣,如《良晨乐事》等诙谐生动,甚饶意
致。

王象晋(1561~1653) 清初文学家,药学家。字康候,号康宇,又字尽臣,桓台人。一生爱好
文学,研究植物,发掘中药材,遗著《群芳谱》全书28卷,按12谱分类,药居一类,对祖国中药学有
一定贡献。
丁耀亢(1599~1669) 清初戏曲作家、文学家。字西生,号野鹤、紫阳道人、木鸡道人等,诸
城人。明末诸生。顺治五年(1648)为顺天拔贡。曾任八旗学馆教习,容城教谕。学问渊雅,尤娴音
律,著述多已散佚。作有小说《续金瓶梅》,内容荒诞秽亵,宣扬因果报应思想。又有《丁野鹤先生
诗词稿》及传奇剧本《表忠记》等。
毕荩臣 明末名医。字敦五,新城(今桓台)人。少喜读书,后攻岐黄,拜名医刘南川,名噪远
近,授太医院吏目。治病辨南北、审强弱、察四时、阴阳气候,投药一二剂即愈。精伤寒、痘疹。常
舍药施人。崇祯壬午城陷遇难。
薛凤祚(1600~1680) 清代著名天文学家和数学家。字仪甫,号寄斋,金岭镇(今淄博)人。
其父近洙,明朝万历年间进士,授中书舍人。值魏忠贤乱政,辞官归,遂隐居不出,以孝行介节为乡
里所重。凤祚曾师事鹿忠节及孙奇峰,著《圣学心传》,发明“认理寻乐”之旨。学问无所不究,而
尤长于天文历算。初学于魏文魁,主持旧法。顺治中,学西学,在江宁见到波兰人穆尼阁,尽学其知,
译其《天步真原》中《论交食》1卷。后又与汤若望游学,所学日精。自著《天学会通》,又称《算
学会通》。其历法之算,简捷精密。同当时吴江的王晓庵(亦治天文历法),同称“南王北薛”。凤
祚贯通中西,为一代历算学家。《清史稿·畴人传》把他列于首位,称“不愧为一代畴人之功首”。
傅以渐(1609~1665) 山东聊城人。字于磐,清代顺治进士。由弘文院修撰累官至武英殿大学
士兼兵部尚书。先后充《明史》、《清太宗实录》纂修,清太祖、太宗《圣训》总裁,又奉命与曹本
荣合著《周易通注》。
张尔岐(1612~1677) 明清之际经学家。字稷若,号蒿庵,济阳人。功名淡泊,终生未仕,潜
心于儒学研究,隐居不出。曾参加编修《山东通志》。宗程、朱宋学,后治《仪礼》,顾炎武对其极
为推重,并书信交往。撰有《仪礼郑注句读》、《周易说略》、《老子说略》、《蒿庵闲话》、《济
阳县志》等。
宋琬(1614~1674) 清诗人。字玉叔,号荔裳,莱阳人。顺治进士,曾任浙江按察使。因山东
于七起义事,族人告琬与七通,下狱。后起为吏曹,官至四川按察使。其诗多感时伤事之作,情调感
伤。与安徽宣城人施闰章齐名,有“南施北宋”之称。也能词。有《安雅堂集》。

马骕(1621~1673) 清初史学家。字宛期,又字聪御,山东邹平人。顺治进士。任淮安推官,
改灵璧知县。生平研究先秦历史,对于音韵、训诂、注经、证史颇有见地,有“马三代”之称。先后
编次史料,著成《绎史》、《左传事纬》两书。
王士禛(1634~1711) 清诗人。死后因避雍正(胤禛)讳,改称士正,乾隆时,诏命改士祯,
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今桓台)人。顺治进士,官至刑部尚书,谥
文简。论诗创神韵说,诗与朱彝尊齐名,时称南朱北王。所作多写日常琐事及个人情怀,模山范水,
吟咏风月,符合当时统治阶级以诗歌粉饰太平的需要。在生前负有盛名,门生甚众,影响很大。亦能
词。有《带经堂集》等。又曾自选其诗为《渔洋山人精华录》。另有笔记《居易录》、《池北偶谈》
等多种。
曹贞吉(1634~1698) 清诗人。字升六,号实庵,安丘人。康熙进士,官礼部郎中。能诗词,
作品多写个人日常生活,间有反映民间疾苦和不满豪贵之作。词以怀古诸篇较有特色,风格接近豪放
一派。其词流传江左,一时推为绝唱。寓居北京时,常与宋荦、田纶等相倡和,时称“燕台十子”。
有《珂雪诗词》及《实庵诗略》等著作传世。
田雯(1635~1704) 清文学家。字子纶,又作紫纶,一字纶霞,号山姜子,晚号蒙斋。德州人。
康熙三年(1644)进士,授中书舍人,累迁工部郎中,督学江南,官至户部侍郎。雯天资高迈,记诵
广博,诗风纵横,率气挥洒。欲以奇丽驾王士祯之上,故诗文皆组织繁富,殚于推敲锻炼,自成一家。
但好奇成癖,即使药方亦必取异名,时人指谪颇多。著有《古欢堂集》36卷及《黔书》、《山姜诗选》、
《长河志籍考》等。
张昭潜 清朝史家。字次陶,潍县(今潍坊)人。禀贡生。少从其乡先生于祉游读理学宗传,有
志于为己之学。既而涉猎考据诸家之书,以为不可不兼综。同治九年(1870)曾在山东巡抚丁宝桢开
办的尚志堂讲学,治古文师桐城派,一时碑版多出其手。热衷于修撰《山东通志》,道光年间开始,
至同治年间撰成稿本。后以当道者无心于此而罢。著有《读诗日记》、《北海耆旧传》、《无为斋诗
文集》、《山东省沿革表》、《通鉴纲目地理续考》等书。
蒲松龄(1640~1715) 清代著名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也称聊斋先生,
淄川蒲家庄人。出身商人家庭。早岁即有文名,但屡应省试落第,71岁始成贡生。他长期穷愁潦倒,
以教书为业。在与封建社会各阶层人物进行广泛的接触与交游中,对其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和命运遭
遇进行细致地观察和全面地了解,丰富了创作素材。一生著作很多,诗、文、词、赋、戏曲、俚曲等
均有佳作,曾以数十年时间,写成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该书以讲狐说鬼的浪漫主义手法,揭露
抨击封建礼教的束缚,科举制度的腐朽以及封建统治的黑暗,主张个性自由,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
末期的现实生活,艺术成就达到古代文言小说的高峰,为后世所称道。另有《聊斋文集》4卷,《聊
斋诗集》8卷,聊斋俚曲数种和关于农业、医药等通俗读物多种。

孔尚任(1648~1718) 清戏曲作家。字聘之、季重,号东塘、岸堂、云亭山人,曲阜市人。孔
子64代孙。初隐居石门山中,康熙帝南巡至曲阜时,被召讲经,破格授国子监博士;累迁户部主事、
员外郎等职。经十余年时间,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写成传奇剧本《桃花扇》。当时与《长生殿》
作者洪昇有“南洪北孔”之称。不久即罢官回乡。戏曲作品还有同顾彩合写的传奇《小忽雷》。另有
诗文集《湖海集》、《岸堂文集》、《长留集》等。修《孔氏家谱》、《阙里志》。
潘伍云 字雨六,号蒿斋。乐陵县人。清康熙贡生。家藏明代书法家邢侗《来禽馆真迹》石刻,
自幼目睹心会,习就一手好书法。文章拔萃,尤精画道。康熙十二年,以诸生应诗画选,“钦定第一”。
因不想以艺得官,竟告归。著画史2卷。又《山左诗续抄》1卷。《历代美术家大辞典》有传。
赵执信(1662~1744) 清诗人。字伸符,号秋谷,晚号饴山,益都人。王士禛之甥婿。康熙年
间进士,官右赞善。康熙二十八年(1689),因观演《长生殿》,适值佟皇后丧葬期间,遂被革职。
士禛论诗主“神韵说”,他作《谈龙录》与之争论。诗主严肃、峻刻。所作诗间有同情劳动人民及反
映社会现实的作品,如《氓入城行》、《吴民多》等。有《饴山堂集》、《声调谱》等。《谈龙录》
和《饴山堂集》使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一定地位。
高凤翰(1683~1748) 清代著名书画篆刻艺术家。字西园,号南村,晚年号南阜老人。胶南县
三里河人。曾官至泰州巡盐分司,久寓江苏扬州一带。能诗,工书法、篆刻,善画山水、花卉,不拘
成法,时人常将其与扬州八怪并称或列其内。晚年右手病废,自号丁巳残人,亦号尚左生,改以左手
作画,苍劲古拙,别树一帜。好藏砚,达千余方,均手自铭琢。有《砚史》、《南阜山人集》等。
黄元御(1705~1758) 清医学家。名玉路,字坤载,号研农。昌邑人。早为诸生,因庸医误药
损其左眼,遂发愤学医。对《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钻研至深,
著有《金匮悬解》、《四圣悬枢》、《四圣心源》、《长沙药解》、《伤寒说意》、《玉揪药解》等。
刘墉(1719~1804) 清书法家。号石庵,诸城(今高密)人。官至东阁大学士。工书,尤长小
楷,得力于董其昌,兼学颜真卿、苏轼及各家法帖,而自称学钟繇。其书用墨厚重,貌丰骨劲,别具
一格。与同时的翁方纲、梁同书、王文治齐名。有《清爱堂帖》石刻传世。诗集有《学书偶成》七绝
30首。书迹有《小行楷书自书诗》轴等。

李文藻(约1730~1778) 清代益都县(今青州)人。乾隆进士。官至桂林府同知。以“青白强
干”、体恤民情著称。喜金石,遇必考查或拓印;嗜书如命,或抄或买,藏书数万卷。著有《泰山金
石考》、《岭南诗集》等18种,文名京师。参与编纂的《历城县志》、《诸城县志》为全国名志。
孔继汾(1738~1786) 清代学者。字体仪,号止堂。衍圣公孔传铎子,孔继涑胞兄。乾隆十二
年(1747)举人,官至内阁中书补户部广西司主事。高宗幸鲁,屡充引导官,遂蒙特用为军机处行走。
后被人告发所撰《孔氏家仪》与大清《会典》抵牾,充发伊犁,年余即卒。一生从事孔氏家族史的研
究,著作甚丰,有《阙里文献考》、《孔氏家仪》、《家仪答问》、《乐舞全书》、《阙里仪注》、
《丧葬仪节》等,为研究孔府、孔庙、孔林的重要文献资料。
孔继涵(1739~1784) 清学者。字体生,又字浦孟,号荭谷,别号南洲,自称昌平山人。曲阜
人。孔子69代孙。系67代衍圣公孔毓圻之孙,乾隆三十六年(1771)进士。任户部河南司主事兼理军
需局事,并充任《日下旧闻》纂修官。他博通天文、地理、经学、算术。校刻古代文化典籍《算经十
书》50卷、《春秋长历》10卷、《孟子注》14卷、《续天文略》3卷、《声韵考》4卷、《水经注》40
卷等。撰写了大量的诗文及科学著作。他将自己校刻和撰写的著作统称之为《微波榭丛书》。
孔继菼(约1748~1820) 清乾隆时举人、儒医。字甫涵,号云湄,滕县南荒人。中举后因再试
不第,改学医。熟读《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医著,临症施治,多能药到病除。某次
诊治病人,许以5日即愈。届时往视,病反而加剧。他说这是又误吃了分量若干的某药,问之,果是。
他对古医书的研究能悟得要领,“损其太过,剂其所不及”,著有《孔氏医案》(又名《医鉴草》)
4卷。
郝懿行(1755~1823) 清经学家、训诂学家。字恂九,号兰皋,栖霞人。嘉庆进士,官户部主
事。长于名物训诂考据之学,于《尔雅》用力最久。撰《尔雅义疏》、《山海经笺疏》,援引各书,
考释名物,订正讹谬。另有《易说》、《书说》、《郑氏礼记笺》、《春秋说略》、《竹书纪年校正》
等书。
綦沣(1760~1840) 清末民间名中医。字汇东,利津县綦家夹河村人。前半生重儒学,乾隆五
十七年中举人,嘉庆十一年钦赐国子监学正,晋升翰林院检讨。著有《四书会解》、《周礼辑要》行
世。后半生重医学,中医造诣颇深,临床经验丰富。长于内科,尤精痘诊、瘟疫,有《医宗辑要》13
卷传世。

王箓友(1783~1854) 文字学家。名筠,安丘人。清道光举人,授山西乡宁知县,著有《文字
蒙求》、《说文句读》、《说文释例》等几十种文字学专著。
许瀚(1797~1866) 清代著名金石学家、校勘学家和书法家。字印林,临沂大河坞村人,清道
光十五年(1835)举人,曾任峄县教谕。他校勘宋元明本书精深得当。龚自珍称他是“北方学者第一”。
他精湛的书法艺术,对当时和后来都有很大影响。著有《韩诗外传勘误》、《古今字诂疏证》、《经
韻》、《经说》等,惜多已散佚,其门人搜集辑录,始成《攀古小庐杂著》传世。
李佐贤(1806~1876) 清代文学鉴藏家、 古钱币学家。 字仲敏,号竹明,利津人。道光八年
(1828)乡试第一。十五年(1835)进士,授编修。历官至福建汀州知府。旋即归里,再未出仕,以
考据金石为乐。喜收藏金石书画,尤以古钱、书画为好。科举得志之前,即往临淄、曲阜、邹、滕县
间访求金石,收藏渐有增益。供职京城时,与吴式芬、鲍康等诸人订交,互相投赠、研析,信函往还
不绝。不仅富于收藏,而且鉴别能力很高。李氏及其专著《古泉汇》在中国钱币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另著有《续泉说》、《书画鉴影》、《吾庐笔谈》等。
陈介祺(1813~1884) 清金石学家。字寿卿,号簠斋,潍县人。道光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
好收藏古物,又长于墨拓。著有《传古别录》、《十钟山房印举》等书。近人邓实集录其所藏彝器拓
本为《簠斋吉金录》8卷。
蔡玉珂(1830~1922) 又名蔡玉恪,字敬林,晚年乡谥蔡恪老人。潍坊市坊子区人。少时勤奋
嗜学,博学多闻,对祖国医学的研究尤为精湛。早年任教,后业医,擅长外科,善治疮疡。遗有手抄
本《外科辑要》4卷,该书从医理到临症,作了系统全面的论述,是学习和研究祖国医学外科的重要
参考文献。
武训(1838~1897) 清末山东堂邑(今聊城西)人。初以排行第七称武七,清朝嘉奖他兴办义
学, 赐名训。 父母早丧。因家贫不识字,屡受欺辱,决心行乞兴学,后建起义学3处。清政府曾赐
“乐善好施”匾额,封“义学正”名号,并由清史馆立传旌奖。
孙葆田(1839~1911) 字佩南,荣城人。同治十三年进士,初授刑部主事,后改合肥知县。其
时,李鸿章侍从逼债殴死人命,葆田不畏权贵,秉公而断,遭当道者弹劾,挂冠自归。后主修《山东
通志》。
王懿荣(1845~1900) 清末著名金石文字学家,甲骨文的发现者。字正孺,又字廉生,烟台市
福山区人。光绪六年(1880)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迁侍读,入值南书房行走。三为国子监祭酒。
1898年首次发现了甲骨文,并第一个将其考订为商代文字。不到一年,搜集甲骨1500余片,为甲骨的
收藏研究作出开创性的贡献。著有《汉石存目》、《南北朝石存目》等十几种著作。1900年八国联军
侵逼北京,他任京师团练大臣,竭尽全力保卫京城,城破,投井殉国。

孙中新(1852~1930) 山东博兴县人。少年从师学艺,精通“皮簧”、“梆子”、“扽腔”等
剧种,并能司鼓、操琴,是当地影响很大的艺人。1890年,把京剧“锣鼓经”和表演艺术运用到“上
妆扬琴”中,并创作、改编、移植《三打》、《四劝》、《三贤》等十几个剧本,形成了新剧种——
吕剧。后经他授徒、搭班和继续创作剧本,吕剧趋于成型。
杨以增(1787~1855) 清代藏书家,聊城“海源阁”创始人。字益之,又字至堂,晚号东樵,
谥端勤。嘉庆二十四年(1819)举人,道光二年(1822)进士,即用为贵州知县,后历官松洮直隶厅
同知、兴义府知府、广西左江道、两淮盐运史、甘肃按察使、陕西巡抚、江南河道总督,卒于官。宦
迹遍黔、桂、冀、鄂、豫、陕、甘等地,为搜集古籍善本提供了方便。道光二十年,仿“天一阁”规
制,在家乡聊城创建“海源阁”藏书楼,藏书达3680余部,24600余卷,专藏宋元珍本。海源阁与常熟
瞿绍基“铁琴铜剑楼”、吴兴陆心源“丽宋楼”、钱塘丁丙“八千卷楼”并称为四大藏书名楼。海源
阁的创建,改变了私人藏书多集中于江南的局面。杨氏一生的藏书业绩,对保存我国古代文物典籍作
出了贡献,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曾辑印《海源阁丛书》。
马国瀚(1794~1857) 清代著名学者和古籍编纂家。字词溪,号竹吾,原籍山东章丘县,其曾
祖父时迁居历城县南权府庄(今南全福庄)。清乾隆、嘉庆年间,其父马名锦在山西省任汾州府经历。
马自幼随父在山西读书,阅读了大量经史等文化典籍。19岁中秀才。37岁中举人,38岁中进士,被分
发陕西任知县。道光二十四年,升任陕西陇州(今陇县)知州。早年因痛惜珍贵古籍的散失,遂致力
于辑佚工作。道光二十四年,《玉函山房辑佚书》巨著已基本完成。全书分为经、史、诸子3编,700
多卷,共辑佚书594种,并作序录冠于每种之首。此书搜罗丰富,卷帖浩繁,为辑书史上的空前成就。
道光二十九年,又写成考订经义的读书札记《目耕帖》31卷。传世作品还有《竹如意》、《红藕花轩
泉品》、《玉函山房文集》、《玉函山房诗集》等。
吴式芬(1796~1856) 清代金石学家。 字子苾, 号诵孙, 海丰(今无棣) 人。道光十四年
(1834)进士,官光禄大夫、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历官至浙江学政。酷嗜金石,所交多金石学家。
长于音韵训诂之学,能以金石、经史互证,故其收藏虽不甚富,但其金石考订之详、鉴别之精,著述
之丰,不让诸大家。博取诸家金文著述、载录,以六书考订文字,编为《捃古录金文》9卷。还搜集
关中、临淄等地新出土的汉代封泥,以为可证两汉制度,与陈介祺共同精拓成册,加以考证,成《封
泥考略》10卷,为封泥著述之始。????

杨作质 清末针灸名医。字义亭,青城(今高青)人。习岐黄,善针灸。清光绪年间邑人杨立泉
氏充曲阜四氏学校教授。衍圣公偶染时疫,医无效。杨立泉推荐杨作质为之针灸,结果手到病除。衍
圣公赠授郓城屯官,升郓城百户厅。他因生性淡泊,懒于仕进,力辞而归,仍以针灸术济世活人,时
称“神砭”。
丁守存 清代官吏,兵器制造专家。字心斋,号竹溪,日照人。1835年中进士,授户部主事,后
调任军机处章京。鸦片战争后,他苦心钻研蒸汽机、火炮、地雷等制造原理,试制成功火炮和自动启
动的地雷。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后,他曾制成“手棒雷”谋害太平军首领,未能得逞。又在山东制成
石雷、石炮,阻止太平军北伐援军与在直隶的北伐军会师。1860年他在日照创设石雷堡垒,对赖文光
所率太平天国余部和捻军一部,造成惨重损失。清政府因其镇压农民起义用力,授予湖北督粮道,署
按察使等职。后告老还乡。还曾设计用竹筒引水灌田新方法,将江水引注围中,以减轻农民劳动强度。
著有《造化究原》、《火法本论》以及《旷视山文集》等。
臧应詹 清名医。字枚吉,诸城人。早年作莒州训导,后因母亲多病,立志学习秦越人医臧术,
晚年益精,远近闻名,以治疗内科杂病见长。有“南藏(枚吉)北黄(元御)”之称。有《伤寒论选
注》、《类方大全》、《外科大成》等医书传世。75岁卒。

吴浔源(1824~1902) 清末史学家、书法家。字棠湖,宁津人。咸丰十一年(1861)副贡。光
绪元年(1875)举人。学识渊博,尤致力于历史典籍和古代文物的研究。且工书画金石,所书隶篆,
遐迩闻名。 平生著书甚丰, 主要有:《畿辅河渠志》、《宁津县县志》(12卷)、《东光县县志》
(12卷) 、 《晋王羲之年谱》(1卷)、《埙谱》(1卷)、《笛谱》(1卷)、《汉隶十六种》、
《石经音义校诠》(1卷)、《重排石古残字》及诗集等。
都兰桂(1881~1960) 潍县(今潍坊市寒亭区)人,8岁从父学习核雕技艺,其作品被省评为甲
等。 核雕《北京马拉轿车》 , 曾获1915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一等奖。解放后,作品不断改革创新,
1957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老艺人”称号。同年被选为省政协委员。
杨万东(1882~1958) 潍县(今潍坊市寒亭区)人,生于木版年画世家,自幼专攻木版年画。
以戏剧、民间故事为题材,创作木版年画百余幅,以《四郎探母》、《七月七》、《长坂坡》为代表
作。其画版雕刻精细,独树一帜,作品畅销国内外。

倓虚(1875~1963) 佛教天台宗近世传人,当代中国佛教界著名法师。原青岛湛山寺方丈。法
号隆衔,俗名王福庭。河北省宁河县人。1894~1900年在东北营口开药店兼行中医,业余参加宣讲堂
义务宣传员。后转向佛学研究。1917年于河北省涞水县瓦宅村高信寺出家。不久,在浙江宁波观宗寺
受具足戒,并拜天台宗第43代传人谛闲法师为师学习3年。1925年被正式接纳为天台宗第44代法嗣。同
年,代表中国佛教出席了在日本召开的“东亚佛教联合会”。后到我国北方先后创建了营口楞严寺、
哈尔滨极乐寺、长春般若寺、复兴沈阳般若寺、天津大悲院等。在北京弥勒院开办了佛学院,并住持
北京古刹法源寺。 1931年在西安大兴善寺任住持并传戒办学。 1932年到青岛创建湛山寺并任住持。
1935年创办了湛山寺佛学院,海内外有许多高僧出其门下。他在山东足迹遍及即墨、平度、龙口、烟
台、济南等地,世称为“湛山老人”。1949年到广州主持复兴光孝寺,后移锡香港。1950年当选为香
港佛教联合会第一会长。
他在出家后的前30年中,宣讲佛经200多座,应聘到17处寺院主讲,听众达10万余人;创建十方丛
林4座,筹办佛学院13所,创办世俗中、小学各2所,佛经印刷出版处2处;门下受业学生千余人,受
其启示、度化而出家的僧尼约600人。一生主要著作有《阴阳妙常说》、《金刚经讲义》、《般若波
罗密多心经讲义》、《大乘起信论讲义》、《天台传佛心印记注释要》、《始终心要又记》、《普门
员讲录》、《影尘回忆录》等,已出版24种。
王祝晨(1882~1967) 教育家。名世栋,字祝晨,绰号“大牛”。山东齐河县人。清末山东优
级师范学堂毕业。1912年任省提学司科员,后任省教育报主编。1913年秋,同刘冠三、鞠思敏、于丹
绂创办私立正谊中学,并任义务教员。1915~1918年任聊城省立第二中学校长。1918年秋当选省议会
议员。曾捐献私产,在齐河创办“强恕学校”。1919年夏,任省立第一师范教员兼附小主任。1922年
出任省一师校长。1927年1月在广州入农民运动讲习所,继而入武汉训练班受训。1929年在曲阜省立二
师任教时,领导排演《子见南子》剧,成为轰动全国的重要事件。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至湖北、四
川,任教师服务团团务委员。先后主编《一师周刊》、《新文化介绍》(后易名《新文学评论》)等。
建国后,负责济南中学、正谊中学的复校工作。1950年后,历任济南市政协副主席、省第一届人民代
表大会代表、全国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省政协副主席、省人民委员会委员、省教育厅副厅长等
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