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一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063&A=20&rec=27&run=13

【峄山风景名胜区】在邹县城东南12公里处。因山中“怪石万垒,络绎如丝”,故名峄山,又名
邹峄山、东山。是我国古代立志的60多座名山之一。1987年被公布为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
峄山属龙峄山系,方圆10余公里,海拔582米。现存石刻500余处,碑碣62块,洞窟140多处,古建
筑遗址8处。山上奇峰怪石,不胜枚举。自西南麓的盘路口入山至五华峰顶,有长约4公里的石级盘路
43盘。一路怪石突兀,岩窦崎峭,千姿百态,美不胜收。从子孙石处登山,荞麦石、龟石、虎皮石、
簸箕石等或偃或伏,探首相迎。向上到回马岭,景色迷人。这里松生石隙之间,形态万千,桃灼岩壑
之侧,如霞似锦。越过回马岭、聚仙桥,经泮池抵达南天门,旁有高约数丈的大字摩崖,上镌“灵通
泰岱”、“衍岱钟灵”,笔力遒劲,书体豪放。南天门为一处古建筑遗址,原有石坊、石殿和石碑,
现仅存2幢石碑和坊殿残迹,但“南天门”三个大字,却依旧赫然醒目。其东有船石,西存栈道,下
临深渊,上倚绝壁,绝壁上“邹鲁秀灵”四个大字在日光辉映下熠熠生辉。过南天门而上,悬崖、峭
壁、飞岩比比皆是,林木深秀,景色宜人。卧虎石、试剑石、八卦石各以形而得名,惟妙惟肖。试剑
石拔地而起,高约3米,石隙中裂,形若剑劈;八卦石由8块扁平形巨石向阳垛垒,依次排列,错落有
致,酷似八卦。遗憾的是,八卦石已失六卦,仅剩坎、艮二卦及艮卦上的“八卦石”刻字。怪石之下,
无数天然洞穴,或明或暗,或隐或现,洞洞相通,千回百转。据志书记载,在140多处洞穴中,最著
名者有七龙洞、36洞天。每当东北风或西南风起,各洞的泉水同时涌涨,为峄山一大奇观。
沿石级盘路继续登山,便可到白云五华宫,又称通明天宫。旧时这里为一处规模庞大的古建筑群,
内有玉帝殿、四圣殿、三官殿、泰山行宫、道藏阁等,至今除玉帝洞、圣水井等古迹尚存外,其他建
筑均已倾圮。玉帝洞(又称白云洞)内有汉白玉雕刻的玉帝像,像座下复有一洞,俗传与东海相通,
称为“海眼”。圣水井为一天然山泉,汩汩清流常年不竭。极顶五华峰有五块巨石并立,若含苞芙蓉,
秀立云空,故名五华峰。巨石之上镌有“插天”、“光风霁月”题刻,字大如席。探海石傲立峰顶,
伸首引颈,拱东而立,与壁立数十丈的锦屏岩遥相对峙。风清日朗之时,站立石上纵目远眺,东海万
顷,恍惚可见。朝天泉,在附近一凌空旁出的巨石之上,泉水汇集,不涸不溢。
由五华峰向东至炉丹峪,沿途有万寿宫、一线天、长廊壁、挂线石、冠子石、仙人棚、石鼓洞、
莲花池、一鉴亭、金鱼池、隐仙洞等名胜古迹。万寿宫初建年代已不可考,元代至治二年(1322年)
重建,现仅存赵孟頫题碑一座。冠子石耸立天半,宛若古代妇女的发髻,高度仅次于五华峰,为峄山
之东峰。石上阴刻“孔子小鲁处”和“孔子登临处”等文字。传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即在此处。
东峰之下的炉丹峪,其石如丹如丸,状如浪涛滚涌,一望无际,颇为壮观。
从炉丹峪向下西行至梁祝祠,一路有大通岩、源头活水、孤桐观、逍遥亭、凌高亭、盘龙洞、山
神庙、梁祝读书洞等名胜古迹。大通岩下有一石洞,旧时内有孔子石刻像,碑题“至圣先师”。源头
活水系一泉清流,从一雕龙口中喷出,经年不涸,旁有“天下第一名山”碑刻。孤桐观是《禹贡》中
记载的“峄阳孤桐”的遗址。早在夏禹之时,人们就发现了峄山桐木是制琴的佳材,可惜这种桐树久
已绝迹。弥陀庵又名书门。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东巡郡邑时,曾登临至此。为颂扬其功
绩,命丞相李斯勒石纪功,世称“秦峄山石刻”。原碑已失,元代仿刻碑尚存。盘龙洞中有一块上锐
下丰陡然悬垂的巨石,其状如钟,叩之有声,人称钟石。石上有大片阴刻古文,至今尚无人能够辨识。
洞内又有洗耳泉和听琴泉等名胜佳处。
与峄山相伴而立的牙山,虽不如峄山高耸,但游山览石,别有风趣,其中形如一棚的“赫石”最
为著名,故有“游峄者不观赫石不成游”之说。此外,峄山周围的万亩苹果园和野店原始社会文化遗
址、古邾国故城两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规划中的峄山风景区的重要景点。
作为“邹鲁秀灵”、“岱南奇观”的峄山,古往今来,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山赏石。早在春秋
战国时代,峄山就已名噪海内。传说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就曾在此修炼,其后历代仙音袅袅,不绝
入耳。秦始皇统一六国,巡视天下时,在峄山刻石纪功,留下了著名的峄山碑。西汉高祖刘邦,东汉
光武刘秀,三国曹操及唐宗、宋祖等历代帝王,几乎都曾驻跸峄山,或封禅,或求仙,不一而足。而
如孔、孟、庄、老,司马迁、蔡伯喈、李白、杜甫、王安石、欧阳修、黄庭坚、陆游、赵明诚、郑板
桥等文人墨客,无不钟情于峄山,游览之后,留下了众多的碑碣刻石。
【微山湖风景名胜区】位于微山县境内,规划面积1091平方公里。1987年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
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微山湖 由南阳、独山、昭阳、微山四湖组成,一般通称“南四湖”。南北长120公里,东西宽5
~30公里,总面积1185平方公里。为我国第五大淡水湖,也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湖内水生动植
物资源丰富,风光秀美。湖光山色,奇幻百出,朝晖夕阳,气象万千。碧波蓝天间白帆点点,鸥翔鱼
跃,犹如一幅大写意的水墨画。主要景物点及观赏、游览内容有:万亩荷花、水上人家、微山岛和夏
镇湖滨风景区等。微山湖千余平方公里水面上处处有荷,其中爱湖。马口、南阳,二级坝、独山岛等
处水面莲荷稠密,一望无际。每年6~9月间,花开不断,千姿百态,别具风骚。湖内现有渔民12万户,
大部分生活在船上。游人在观花采莲之后,可到水上人家体验“下钩垂钓,撒网捕鱼”的渔家生活。
南阳镇由南阳主岛及星罗棋布的50多个中小岛屿组成。主岛南阳四面环水,古运河穿岛而过,将岛一
分为二。两岸木桥相连,港汉纵横交错,一派江南水乡的秀丽景色。
微山岛 东距围埝2.4公里,为南四湖中最大的岛屿。东西长6公里,南北宽3.5公里,面积9.1平
方公里。微山海拔90米,为岛上制高点。由此远眺,碧波千顷,白帆点点,水天相接处,群山浮动,
浩渺无际。岛上西北部凤凰台上的微子墓,系殷商古迹,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相传商代末年微
子数谏商王,被拒见疑,逃来此地隐居,死后葬于岛上。墓呈圆形,高10米,底径7.5米。墓前有石
碑4幢,中间主碑正文为汉匡衡题:“殷微子墓”,阴刻篆体;南昌尉梅福题篆额:“仁参箕比”。
岛东部山头上有目夷墓。现存墓为圆土堆,封土不甚明显。墓前有宋熙宁五年(1072年)徐州知州傅
尧俞立石碑一幢,碑长2.3米,宽0.9米,正面阴刻篆文“宋贤目夷君墓”。历史上微山岛是与陆地相
连的山丘。岛西原有汉代张良的封地留城,后没入湖中。岛西麓有张良墓。上方下圆,高15米,长宽
各约100米,红黄粘土加鹅卵石夯筑。墓前有清乾隆二年(1737年)所立石碑一幢,额题“汉留侯张良
墓”。张良墓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微山岛上汉代墓葬颇多,出土文物有大量精美的画像石刻。
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的铁道游击队即以微山岛为根据地,以微山湖为依托,活动在津浦铁路兖州至徐
州段两侧,打击日本侵略者,屡建功勋。
【太白楼】又名太白酒楼,在济宁市市中区太白楼中路的旧城墙上。相传为唐代大诗人李白客游
任城(今济宁市)时常去饮宴的贺兰氏酒楼,后人为纪念李白,故以太白名之。楼原在任城故城内,
元朝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重修,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移至现址,1948年毁于战火,1952年重
建。现楼高15米,宽35米,占地面积4000余平方米,为两层七楹歇山顶式建筑。上层檐下正中嵌“太
白楼”楷书匾额。四周走廊环绕,墙上镶嵌诗文刻石数十块。其中“观”字刻石传为李白所书,清嘉
庆十年(1805年)出土于运河边,同时出土的还有一块“壮”字石刻,通读为“壮观”,现“壮”字
刻石已佚。二楼内壁所嵌李白、杜甫、贺知章线刻画像,系明万历年间李汉章立石。画面人物形像生
动,与“诗酒英豪”等石刻相映生辉。
太白楼现为“李白纪念馆”,收藏有关李白的文物图籍多种。其中李白所书《清平调》手卷墨迹
摹本,长二丈五尺,行草书体,卷末署“天宝元年李白醉书”,下压“李白之印”方形图章,卷面钤
盖十数枚收藏印鉴,卷后有吕温、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赵子昂、文征明、祝允明、朱彝尊等
历代书法家的跋语。 此卷对研究李白和我国的书法艺术, 具有一定的价值。另外,传为李白所书的
《送贺八归越》诗帖、明朝祝允明手书杜甫的《饮中八仙歌》长卷等,均具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太白楼东里许涮笔泉,相传是李白浣笔处。明代曾建有“墨华亭”、北堂等,后皆倾圮,现仅存
“墨华”二字石刻。
【汉碑馆】原称小金石馆,通称汉碑群,位于济宁市市中区铁塔寺街教育局院内。现藏汉代石刻
8块,其中有碑、志、画像石等。另有唐“桥亭碑”等文物。这些石刻原来先后存放于济宁文庙和州
学明伦堂内,1929年,济宁县教育局长王大恕将其移置现址建亭保护,名曰“小金石馆”。
济宁汉碑形状古朴粗犷,文字布局也不过分追求格式,且碑身带穿,体现了墓碑的原始特征。在
济宁汉碑中,有7块墓碑、墓志和1块画像石。其中《北海相景君碑》高6.7尺,阔3.4尺,额题“汉故
益州太守北海相景君铭”篆书一行,碑文文字大部完好,书法规范,笔力遒劲,是研究我国篆书艺术
的重要史料。《郎中郑固碑》立子东汉桓帝延熹元年(158年),高6尺,宽2.5尺,额题“汉故郎中郑
君之碑”隶书2行,碑文除下端部分残缺外,其余大部完好。《武荣碑》立于东汉灵帝建宁元年(168
年),高7.2尺,阔2.5尺,碑文274字,原在嘉祥县武氏墓群,清乾隆年间金石家黄易发掘武梁祠时,
将其移置到济宁。《司隶校尉鲁峻碑》立于东汉灵帝熹平元年(172年),高9尺,阔3尺,是济宁石
碑中最大的一通,额题“汉故司隶校尉忠惠父鲁峻碑”篆书2行,据传碑文为蔡邕所书。《尉氏令郑
季宣碑》立于东汉灵帝中平三年(186年),原久埋土中,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由翁方纲、黄易等
人发掘出土。碑高8.2尺,阔3尺,下端已残去,现仅余4尺。据洪适《隶释》记载,此碑文字远在宋
朝已残缺70%,不过还能看出“君字季宣……春秋五十有七,中平二年四月辛亥……三年四月辛丑葬”
等字。 《范式碑》 立于魏明帝青龙三年(235年),碑顶垂虹3条,与《郑季宣碑》完全相似,额题
“故庐江太守范府君之碑”2行篆书,碑身现仅存右上一角,计字150余个。《郭林宗碑》高4.6尺,阔
2.3尺,上部残掉,碑额已无,为明代仿刻的郭林宗墓志铭。《孔子见老子画像石》高1.01尺,阔5.1
尺,嵌在馆内汉碑亭南壁。此石原为嘉祥武梁祠中诸画像石之一,乾隆五十一年黄易发掘并移置到济
宁。画面布局疏朗,简洁明快,人物形象生动,细腻传神,雕刻技法娴熟流畅,是汉代石刻艺术中具
有很高艺术价值的作品。
济宁汉碑馆内藏的这批汉碑,屡见于《集古录》、《金石录》、《金石文字记》等著录,是研究
汉代历史与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1977年被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声远楼】 原称“钟楼”,位于济宁市市中区铁塔寺街。始建于宋,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
重建。明天顺四年(1460年)重修。楼下砖砌台基,高3.5米。楼为两层飞檐,十字结脊,通高17米,
拾级可上。悬在二层楼檐正面的“声远楼”匾额,为明万历年间济宁道台龚勉题署。楼内雕梁画栋,
中悬巨形铁钟一口,高2.2米,下唇周长4.5米,重约7.5吨,为宋代原物,形状古朴,音质浑厚,声闻
方圆40余里。
【东大寺】伊斯兰教礼拜寺。位于济宁市小闸口古运河西岸。据寺内碑刻记载,始建于明代洪武
年间。相传原为朱元璋表彰有功于此地的回族将领胡大海而建。坐西向东,面对漕运畅通的古运河,
背向商贾云集的纸坊街。主要建筑均沿东西轴线排列,依次为序寺、大殿、望月楼三部分,建筑面积
共4184平方米。
序寺包括木栅门、石坊、大门、班克楼和南北讲堂。木栅门紧临河岸,两侧分列八字粉墙。门内
即石雕“日月坊”,上额镌有“清真寺”三字。由石坊向里,即大门三楹,门为朱漆金边,前有石雕
蟠龙抱柱,顶覆琉璃碧瓦。大门内南北两侧,各有讲堂六间,院中央有重檐圆顶“班克楼”,楼为二
层,是为“斋月”期间宣读《古兰经》及平日召唤穆斯林前来礼拜之用。
济宁东大寺 (杨三军摄)
大殿是寺内主体建筑,阿语称作“麦思真代”,面阔28米,进深40余米,最高点约30余米。由卷
棚、正殿、后殿(窑亭)组成。卷棚居前,面阔五间,进深二间,前有平列檐柱,三面开敞,勾连搭
于正殿前檐。正殿为单檐歇山,前置木槅门12扇,木棂花格由金绿楠木雕成阿文图案,门上正中悬有
乾隆御笔,钦敕保护回民的红漆金字匾额。殿内分列24根直径0.6米的圆木柱网,承托着42间广厦的上
部构架。后檐连接着阔三间、深二间的三层后殿,殿正中设有象征性的“圣笼”。上部为六角攒尖窑
亭。整个殿顶,举折陡峭,起伏错落,檐下斗拱密列,翼角弓翘,顶覆黄绿色琉璃瓦,脊顶嵌有16条
琉璃滚龙,中衔两颗巨大圆珠,垂脊砌有云龙、走兽、鸱尾等浮雕纹饰。六角楼顶高竖铜制鎏金宝瓶,
流光溢彩, 挺秀辉煌。 殿堂内部,装修精巧,油漆彩绘,朴素典雅。整洁宽敞的空间,同时可容纳
2000余穆斯林,进行礼拜活动。
望月楼居大殿之后,是“斋月”期间,穆斯林登高望月的地方。楼为双层,平面呈长方形,砖木
结构,斗拱挑檐,顶覆琉璃瓦,正脊垂脊均嵌有龙凤、云朵、花卉等彩色装饰,是寺内小巧玲珑独具
一格的建筑。楼北侧有沐浴室,楼西侧为教长居室,楼下紧接寺后门。后门为牌坊式建筑,悬有“古
礼拜寺”匾额,两根石雕坊柱,精刻对舞的凤鸟,与前大门的雕龙抱柱相映成趣,寓“龙翔凤翥”的
祥瑞意境。
东大寺布局严谨,设计精巧,营造技法高超,是集伊斯兰建筑风格和我国传统建筑艺术为一体的
建筑群,在省内清真寺中居显要位置,备受建筑学家重视。已故梁思成先生,曾专程来此考察研究,
并对该寺特有的风格,倍加赞赏。
【济宁铁塔】 位于济宁市市中区铁塔寺街北侧的铁塔寺内。 寺原名常觉,始建于北齐皇建元年
(560年) 。 北宋崇宁四年(1105年) 建铁塔, 遂改称铁塔寺。 铁塔原为7层楼阁式,明万历九年
(1581年),济宁道台龚勉集资重修时,在塔顶增加2级并铸起塔顶。
铁塔通高23.8米,铁塔本身高度仅十余米。塔身下部为砖砌八角形基座,基座南辟门,室内顶部
砌八角藻井,中藏宋代千手佛石像和清光绪七年(1881年)塔铭。塔身平面呈八角形,铁壳砖心。每
层由塔檐、平座、勾栏组成,塔檐和平座下施斗拱。平座边沿安设高约30厘米的围栏。栏板图案花纹
繁多,有二方连续卍字形纹饰,有簇四球格眼纹饰等等,浇铸精细,玲珑剔透。塔壁每层四面有方形
假门,其余四面设龛,龛内各置佛像二尊。一、二层塔壁上铸有“大宋崇宁乙酉常氏还夫徐永安愿”
和“皇帝万岁”、“众臣千秋”等题记。除顶层八角尖端尚悬风铎外,其余各层风铎已佚。鎏金宝瓶
塔刹,置于仰莲须弥座之上。铁塔构件仿木结构建筑雕模铸制,造型峻峭挺拔,反映了宋代铸造技术
的水平。济宁铁塔
(杨三军 摄)
【兴隆塔】在兖州县城东北隅兴隆寺内。为八角十五级楼阁式砖塔,高54米,塔底基周长48米。
据《兖州府志》记载,其建筑年代为隋开皇年间(581—600年)。按现存实物推断,此塔应是宋代遗
物。塔分上下两部分,下部七层粗壮硕大,内设螺旋式砖梯盘旋可上。七层之上又建六层小塔,体形
急剧收小,有如塔刹。小塔之上又筑莲座及宝瓶塔刹。这种独特的建造方式,在我国古塔形制中尚属
罕见。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地震时上截倒塌。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修复。兖州为历史名城,
往来过客登临此塔时多题诗留言,遗有“峥嵘塔与白云齐,影落灵光古殿低。翠色独凝洙水北,风声
遥应岱峰西”之语。解放后,此塔已修葺一新。登临其上,兖州古城新貌尽收眼底。1977年,兴隆塔
被列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孔庙】位于曲阜市城区内,是历代封建王朝祭祀孔子的地方,也是我国最古老的一座庙宇。它
与北京故宫、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为我国三大古建筑群。古建筑学家称之为“世界上唯一的孤例”。
孔庙始建于公元前478年。孔子死后的第二年,鲁哀公将其生前的居室改建为庙,“岁时奉祀”。
自西汉以后,历代封建王朝不断对孔庙进行重修、扩建,使之规模越来越大。现存孔庙南北长1120米,
东西宽114米,占地327.5亩。其建筑仿皇宫之制,前后九进院落,主要建筑物贯穿在一条南北中轴线
上,从大成门起始分三路,其左右附属建筑作对称式的排列。全庙包括3殿、1阁、1坛、3祠、2庑、2
堂、2斋、15碑亭、53座门坊等,建筑计466间,碑碣2000多块。其规模之宏大、气势之雄伟、历史之
悠久,在国内外均属罕见。
棂星门 即孔庙大门。古代传说棂星为天上文星,以此名门,有人才辈出,为国家所用之意。此
门始建于明代,原为木结构建筑。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重修,改为铁梁石柱。共3楹4间,门上有
龙头阀阅12个,门中有大型朱栏6扇,石柱4根,下被石鼓夹抱。明间额坊用上下两层石板组成,下层
刻“棂星门”3个大字,上层刻绦环花纹。棂星门之前为“金声玉振”坊,坊后为泮水,有泮桥横跨
其上。东西两侧为下马碑,系金明昌二年(1191年)章宗皇帝所立。门内为孔庙第一进院落,次第立
“太和元气”、“至圣庙”两石坊,直对圣时门;“德侔天地”、“道贯古今”两木牌坊东西相对。
均系明代建筑。
圣时门 为孔庙第二道门。门名取孟子的“孔子,圣之时者也”语义。门为明代建筑,飞檐斗拱,
绿琉璃瓦覆顶,券拱门洞三开,形如古堡。过圣时门,为孔庙第二进院落。院内古柏森森,芳草如茵。
璧水东西贯穿,夹岸有透雕莲柱石栏,上面3桥纵跨,造型古雅。桥因水得名,称“璧水桥”。桥南
有东西对称二门,以甬道相通。东为“快睹门”,寓“先睹为快”之意;西为“仰高门”,取《论语》
“仰之弥高”语义。过去只有皇帝祭祀时可走圣时门,其他人只能从“仰高门”进庙。
汉石人亭 在圣时门院内璧水桥前,亭内立汉圆雕石人2尊。左边峨冠者,高2.54米,胸围2.9米,
腰间佩剑,胸前镌“汉故乐亭太守麃君亭长”10字;右边执殳者,高2.2米,胸围2.45米,胸前镌“府
门之卒”4字。两石人胸间刻字为篆书,苍劲古朴,历代金石专著多有收录。汉石人原立于市区东南
的鲁王墓前,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金石学家阮元将其移置于庙西矍相圃。后长期无人过问,碎
裂为两段,仆于地上,颔下裂纹如滴泪,古人有“泪痕碧晕苔花穿”的吊古诗句。1953年始移置今址,
并建亭保护。
大中门 为孔庙的第四道门,原名中和门。宋代以前为孔庙的第一道大门,明弘治年间重修,今
门系清代所建。门面5间,绿琉璃瓦覆顶。门两侧院墙拐角处各置曲尺型角楼一座,同庙北两端的角
楼相对称,系元至顺二年(1331年)为使孔庙的气派“以侔王居”而建。明、清重建。门前有弘道门,
取《论语·卫灵公》“人能弘道”之义。
同文门 孔庙第五道门。周无墙垣,为独立建筑,门阔5间,进深2间,中有穿廊。斗拱布局疏朗,
彩绘精致。清初曾名“参同门”,顺治后改今名,义为国之同文,功出孔子。院内有明洪武、永乐、
成化,弘治所立的御碑4通,其中成化碑为重修孔子庙碑,高6米,宽2米余,为孔庙诸碑之冠。同文
门西北角和东北角各有一独立院落,名斋宿,是祭孔时主祭人斋戒、沐浴的地方。清康熙、乾隆两个
皇帝祭孔时曾在东斋宿驻跸;西斋宿已废圮,仅存院落。清道光年间,孔子71代孙孔昭薰将孔庙内宋、
金、元、明、清五代文人谒庙碑120余块集中镶嵌在西院墙上,改称“碑院”,行草篆隶,蔚然大观。
奎文阁 在孔庙同文门与十三御碑亭之间,为孔庙内收藏历代书籍和墨迹的地方。始建于宋天禧
二年(1018年),原名“藏书楼”;金明昌二年(1191年)重修时改名“奎文阁”。古以奎星为二十
八宿之一,主文章,因以名阁。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扩建为3层,高23.35米,门面7间,阔30.1米;
进深5间,深17.62米;三层飞檐,四重斗拱,绿瓦朱甍。清雍正年间改覆黄琉璃瓦。阁底砖砌平台,
重立支柱,工艺奇巧,观瞻堂皇,为我国古代著名木结构阁楼之一。阁内原藏历代帝王赐书、墨迹,
明清时曾专设一位奎文阁七品典籍官管理。阁廊下东西两侧设立明代记事石碑2座,西为《奎文阁重
置书籍记》碑。
十三御碑亭 在奎文阁与大成门间的狭长庭院内,系金、元、清三代帝王为保护唐宋以来祭孔、
修庙石碑而建。十三亭均为木构,呈正方形,重檐八角,彩绘斗拱,内存石碑53幢,碑文多系帝王对
孔子加谥追封、谒庙祭祀和整修庙宇的记录,由汉文、八思巴文(蒙古文)、满文等刻写。凡御碑均
以赑屃驮负。碑亭中最早的是2幢唐碑。一幢是唐总章元年(668年)所立的《大唐诰赠泰师鲁国孔宣
公碑》,另一通是唐开元七年(719年)所立的《修孔子庙碑》。最大的一幢石碑是清康熙二十五年
(1686年)所立,碑身约重35吨,加上驮碑赑屃,约重65吨,碑石采自北京西山。碑亭院内,古柏蓊
郁,多为金元时所植。
大成门 孔庙第七道门,系明代建筑。门面5间,下为石雕须弥座台基。前后台阶中间均为浮雕
龙陛。檐下龙柱8根。从大成门起,孔庙始分左、中、右三路。进东面的承圣门为东路,可达诗礼堂、
孔子故宅、礼器库、崇圣祠等处;进西边的启圣门为西路,可达乐器库、金丝堂、启圣祠和启圣夫人
祠;当中为大成门。大成门两边有金声(东)、玉振(西)两个掖门,由此三门均可入大成殿。旧时
只逢祭孔大典时方开启大成门,平时均从两掖门出入。大成门和金声门、玉振门均取自孟子“孔子之
谓集大成。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之也”语义。
杏坛 在大成门通往大成殿的甬道正中。《庄子·渔父篇》云:“孔子游乎淄帷之林,休坐乎杏
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宋代以前此处是大成殿基址。宋天禧二年(1018年),孔子45代孙
孔道辅监修孔庙,将殿基北移重建,并于原址建坛,环植以杏,取名“杏坛”,以纪念孔子杏坛讲学。
金大学士党怀英篆书“杏坛”碑竖立其上。明隆庆三年(1569年)重修,并筑方亭,周围朱栏,四面
悬山,十字结脊,黄瓦丹柱飞檐二层,斗拱双重。亭内细雕藻井,彩绘金色盘龙。中有清乾隆《杏坛
赞》 御碑。 亭前石香炉为金代遗物,高约1米,形制古朴。再前有桧树一株,旁立明代杨光训题书
“先师手植桧”石碑,传为孔子手植,或谓现存者乃清雍正十一年(1732年)所萌新条。坛侧几株杏
树,每至初春,繁花满树,灿若锦霞。
大成殿 系孔庙内宫殿式主体建筑,位于杏坛之北。唐代称文宣王殿,宋徽宗尊崇孔子“集古圣
先贤之大成”,于崇宁三年(1104年)更名大成殿,并御书匾额。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重修,弘
治十三年(1500年)火后重建。清雍正二年(1724年)遭雷击,又重修。竖匾上的“大成殿”三个金
色大字,系清世宗雍正手书。殿下筑有大型须弥座石台基,台高2米多,面积1836平方米。殿高31.89
米,面阔九间,东西长54米,进深34米,重檐九脊,斗拱交错,雕梁画栋,宏丽堂皇。藻井枋檩,饰
以云龙图案,金箔贴裹,熠耀生辉。殿周28根擎檐巨形石柱,以整石刻成,下垫覆莲柱础。前檐10根
为深浮雕,每柱双龙戏珠,下托山海波涛,上缀朵朵浮云。10根龙柱双双相对,各具变化,造型生动
优美,为我国稀有的石雕艺术瑰宝。两山廊檐及后檐下水磨八棱石柱18根,每柱浅雕团龙72条。殿前
有一大型露台,高约2米,旧时祭孔“八佾舞于庭”即此。台下铺陈石雕螭首,周围筑有双层汉白玉
雕栏,并有复道四通。殿内正中悬“至圣先师”横匾。孔子塑像立于神龛正中,左右有“四配”(颜
回、曾参、孔伋、孟轲)、“十二哲”(闵子骞、仲弓、子贡、子路、子夏、有若、冉耕、宰予、冉
求、子游、子张、朱熹)塑像。大成殿前东西两庑,原供孔子弟子及儒家先贤,现已辟为汉魏六朝碑
刻、《玉虹楼法帖》石刻和汉画像石陈列室。大成殿与故宫太和殿、岱庙宋天贶殿并称为东方三大殿。
寝殿 在大成殿之后,与奎文阁、大成殿合称为孔庙的三大建筑。原为供奉孔子夫人亓官氏的祠
堂。自宋真宗大中样符元年(1008年)以后,孔子夫人先后被追封为“郓国夫人”、“大成至圣文宣
王夫人”和“至圣先师夫人”。寝殿面阔7间,进深4间。始建于宋天禧二年(1018年),明弘治十三
年(1500年)扩建,清雍正八年(1730年)重修。殿周22根八棱水磨石柱,平雕凤凰牡丹等图案。殿
内塑像已毁,木刻神龛尚存。殿东西各有掖门,通神庖、神厨。
圣迹殿 在寝殿最后,是陈列石刻“圣迹图”的地方,系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巡按御史何出
光主持修建,门面5间,陈列圣迹图画120幅,原为宋人画本,后由画工杨维扬增补作画,吴郡刻工章
草刊石,镶嵌在殿内壁上。“圣迹图”每幅长约38厘米,宽60厘米,内容主要是表现孔子一生的生活
经历,是我国最早的有完整故事内容的连环画石刻。殿内还有晋代画家顾恺之的《孔子行教像》石刻,
唐代画家吴道子的《孔子为鲁司寇像》石刻及宋代书法家米芾篆书《孔子像赞》石碑等,均为艺术珍
品。
孔庙大成殿 (薛尧摄)
汉魏六朝碑刻陈列室 在大成殿东庑。庑内陈列着22块珍贵的汉魏石刻,其中著名汉代碑刻有:
汉五凤二年(公元前56年)刻石、《史晨碑》、《乙瑛碑》、《孔宙碑》、《礼器碑》、《孔君墓碑》、
《孔彪碑》、《孔褒碑》、谒孔庙残碑等17块。按一地集中保存汉碑数量计,此处居全国第一位。魏
晋南北朝碑刻有:《黄初碑》、《贾使君碑》、《张猛龙碑》、《李仲璇碑》、《夫子庙碑》等。这
些碑刻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的瑰宝,对研究古代历史及书法艺术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汉画像石陈列室 在大成殿西庑。原仅有7块,解放后陆续集达100多块。内容丰富,既有神话色
彩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又有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捕捞、歌舞、杂技、行医、斗兽等内容。其
中《扁鹊行医图》刻绘了人面鸟身的扁鹊,正聚精会神为一病人针灸,其他病人则默立于后,躬身候
诊。《围猎图》刻二梅花鹿在前狂奔,后有三猎犬疾追,二猎人引弓待射,画面形象干练简洁,栩栩
如生。这些画像石刻,是研究汉代社会生活的艺术珍品。
玉虹楼法贴石刻 嵌于大成殿西庑北端,共584块。系清乾隆年间衍圣公孔继濩第五弟、书法家
孔继涑毕生搜集整理而成。保存了包括苏轼、黄庭坚、米芾、赵孟頫、董其昌、郑板桥等在内的晋、
唐以来名书法家的手迹。制成的拓片装订成101册,称为《百一帖》,为国内少见的书法艺术集锦。
这些石刻原被弃置于曲阜“十二府”的玉虹楼下,无人过问,解放后移存孔庙。
孔子故宅 又称阙里故宅,在孔庙东路承圣门内,毓粹门外。相传孔子曾居住于此。院内现存有
一眼传为孔子当年用过的吃水井。明代在井台四周修建了雕花石栏,内立“孔宅故井”石碑。西侧有
四角黄瓦方亭,亭中立乾隆御书《故宅井赞》碑。另有鲁壁、诗礼堂及崇圣祠。祠内祀孔子以上五世
祖先,故又称五代祠。祠前东西阶下有孔氏世系碑2块。东房9间为礼器库,存放祭孔礼器。
诗礼堂 在孔庙东路的承圣门内,孔子故宅前,门面5间。据《论语·季氏》载:孔子的儿子孔
鲤“趋而过庭”,孔子教育他“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后人因建此堂,作为学习
诗礼的地方。此堂初建于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后几经改建。清初文学家孔尚任曾在此向清圣祖
康熙进讲过经书。现在堂中悬挂着清高宗乾隆题写的“则古称先”匾额和“绍绪仰斯文识大识小,趋
庭传至教学礼学诗”的楹联。堂前有一棵唐槐,根柯蟠结,枝繁叶茂;一宋代银杏,至今犹结实累累。
鲁壁 在孔子故宅井东面,一壁孤立,形同照壁,前有石碑,填红隶书“鲁壁”二字。史书记载,
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孔子9代孙孔鲋将《论语》、《孝经》、《尚书》等儒家经典简册砌入墙壁中,
得以幸免。汉景帝时,鲁恭王刘馀扩建宫室苑囿,拆毁孔子故宅,发现了这批经书,称为“古文尚书”,
亦即所谓“鲁壁藏书”。这堵“鲁壁”,就是后人为纪念此事而建造的。
金丝堂 在孔庙西路的启圣门内,有正殿5间。传说鲁恭王拆毁孔子故宅时,忽闻天上有金石丝
竹之声,因以为名。此殿始建于金代,明时倾圮。宣德九年(1434年)重建于东路鲁壁旁,弘治年间
移于现址。后世即以其地作为演习《大成乐》的地方。院内西厢9间,为存放乐器的库房。金丝堂后
有启圣殿,祀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殿5间,绿瓦盖顶,前檐石柱雕花,中间二石柱有二龙戏珠浮雕。
启圣殿后是寝殿, 共3间, 内祀孔子的母亲颜氏。 启圣殿始建于宋代,现存之启圣殿为清雍正二年
(1724年)以后重建。
【孔府】旧称衍圣府。在曲阜市城区内,西与孔庙毗邻。为历代衍圣公的官署和私宅。“衍圣公”
是北宋至和二年(1055年) 宋仁宗赐给孔子46代孙孔宗愿的封号。此后,世代承袭,传递32代,历时
880余年。
从汉代以来,封建王朝因尊崇孔子而对其嫡裔们眷顾备至,优渥有加。汉代先后封孔子的嫡派子
孙为“奉祀君”、“关内侯”;唐玄宗时封为“文宣公”;北宋又先后封为“衍圣公”和“世袭衍圣
公”。明代属正一品,班列文臣之首;到了清代,“衍圣公”不但班列文臣之上,而且还赋予在紫禁
城骑马,在御道上行走等特权。
孔子嫡裔原居住阙里故宅,称“袭封宅”。宋宝元年间另建新第,封“衍圣公”后,始改称“衍
圣公府”。明洪武十年(1377年)敕令于阙里故宅以东重建府第。此后经明清历次重修扩建,遂具现
在的规模。整座府第占地240余亩,院落九进,共有厅堂楼阁463间。其布局分东、中、西3路:东路即
“东学”,为家庙所在地,有抱本堂、祧庙、新祠堂、一贯堂、慕恩堂,还有接待朝廷钦差大臣的兰
堂、九如堂、御书堂及酒坊等作坊;西路即“西学”,有红萼轩、忠恕堂、安怀堂等,是“衍圣公”
读书和学诗学礼、燕居吟咏之所,南北花厅为招待一般来宾的地方;孔府的主体部分在中部,分前后
两大部分。前为官署,设六厅三堂,辖管勾、百户、孔庭族长及曲阜县衙4个衙门;后为内宅,有前
上房、前堂楼、后堂楼、后五间及后花园等。府内戒备森严,厅堂轩敞,陈设华丽。孔府内珍藏着大
量历史文物。其中孔府档案,起自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止于1948年,内容包括袭封、宗族、属
员、诉讼、租税、林庙管理、祀典、政事、财务、文书、庶务等类,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我国历代政治、
经济、思想、文化的一个侧面。“商周十器”,亦称“十供”,分别为木工鼎、册卣、牺尊、亚尊、
伯彝、 蟠夔敦、 宝簋、饕餮甗、夔凤豆、四足鬲,原为宫廷所藏青铜礼器,清高宗于乾隆三十六年
(1771年)赏赐给孔府。此外孔府还收藏有元、明、清以来数以千计的衣冠剑履、袍笏器皿等,其中
元代七梁冠为国内仅有。
孔府大门 三楹门,坐北朝南,堂皇威严,始建于明代中叶。门前左右两侧置石狮和下马石各一
对。黑漆大门镶嵌着狻猊铺首,门上悬挂蓝底金字“圣府”竖匾,两旁明柱楹联为:“与国咸休安富
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系清代礼部尚书、著名文学家纪昀(晓岚)亲笔所书。门
内列东西厢房各5间。西为赍奏厅(又名外西房),当年设有六品赍奏官,专司京差事务,又兼外传。
东厢为门房(一称车房),专事“四路常催”,即催征粮草、站堂、拘捕、监押佃户等事。
重光门 位于二门与大堂之间,是四柱三门楼式的垂花门。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建。因门端
悬有明世宗朱厚熜御书“恩赐重光”匾额而得名。门为木构,两边不与垣墙连属,类似遮堂门。并列
的4根圆柱下为石鼓夹抱,上面承托彩绘艳丽的大屋顶,前后缀有倒垂的木雕花蕾8个,故又称“垂花
门”。在中国古代,只有爵位极高的官吏才有资格建造这种格式的门楼。平时此门紧闭,只有皇帝临
幸、迎接圣旨和举行重大祭孔礼仪及孔府喜庆大典时,才在礼炮声中开启,故又称“仪门”或“塞门”。
六厅 在孔府大堂前东西两厢,是孔府仿照封建王朝六部而设立的管理孔府行政事务的机关。东
厢有知印厅,专门掌管孔府印信;典籍厅又名“奎文阁典籍”,保存历代帝王赐书、墨迹及典章制度,
负责管理和训练赞礼生等;管勾厅,掌管孔府租银租粮,筹办祭品,下设“管勾衙门”,辖屯官、总
甲、小甲,负责催租缴款等事务。西厢有掌书厅,负责办理上下行文,处理来往文牍,起草咨文,填
写信票、执照等文书事宜;司乐厅主管祭孔乐舞,保管乐舞器具,教习乐舞生;百户厅又称“林庙守
卫司百户”,下设“百户衙门”,掌管孔府各类劳役户籍。六厅中,管勾厅设六品官一员,其余各设
七品官一员,主管其事。
大堂 在二门内。面阔5间,飞檐鸱吻,檐下的暗斗拱旁边伸出26个彩绘云朵,堂内梁柱皆绘彩
云旋花。大堂正中设一彩绘万蝠流云八宝的暖阁,内置虎皮太师椅,在狭长高大的朱红公案上摆着文
房四宝、公府大印、令旗、令箭、红签、绿签、戒尺、惊堂木等等。这是当年的“衍圣公”宣读圣旨、
接见政府官员、申饬家族法规、审理重大案件及举行重要仪式的地方。堂内两旁及后部照原样陈列着
“衍圣公”一品爵位的仪仗,有“肃静”、“回避”牌和金瓜、钺斧、朝天镫、鬼头刀、八棱锤、如
意钩、龙枪、蛇枪、龙旗、虎旗、豹旗、八卦旗、伞、扇、锣、鼓等,还有“衍圣公”出行时乘坐的
绿呢金顶八抬大轿和“世袭衍圣公”、“紫金城骑马”、“光禄寺大夫”等各种红底金字官衔牌。大
堂正中悬挂着一个“统摄宗姓”匾,上面规定着“衍圣公”在孔氏家族中的种种特权。从唐代起,封
建王朝就规定曲阜县令由“衍圣公”兼任或保举孔氏族人兼任。
二堂 旧称后厅,在大堂之后。面阔5间。是当年“衍圣公”会见四品以上官员及受皇帝委托每
年替朝廷考试童生的地方。堂内正中悬“钦承圣绪”、“读书乐礼”两块大匾,下立石碑7座,其中
有清宣宗道光皇帝赐给衍圣公孔繁灏的手书“福寿”碑和慈禧太后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赐给衍
圣公孔令贻之母彭氏及妻孙氏的手书“寿”字碑和松鹤碑等。二堂的东里间为启事厅,负责内禀外传,
收发公文,旧时设四品启事官一员和六品启事官数员。西里间为伴官厅,设六品随朝伴官6员,负责
“衍圣公”随朝事宜。正堂中有穿廊与大堂相通,内有一红漆长凳,俗称“阁老凳”。相传明代权奸
阁老严嵩,其孙女为孔子64代孙衍圣公孔尚贤之妻。严嵩被劾将要治罪时,来求孔府向皇帝说情,就
曾坐在凳上候见。
三堂 旧称退厅。在二堂之后。门面5间。正中悬乾隆御书“六代含饴”匾额,是“衍圣公”处
理家族内部事务和处罚府内外仆役的场所。孔府档案记载:孔氏族人和佃户、仆役犯“法”,孔府可
自行审讯、行刑、断结。东间是“衍圣公”接待一般客人的接待室,西间是书写官撰写奏章的地方。
此院的东西配房,各有一进院落,东为册房和司房,掌管孔府的地亩册契和财务;西为书房,为孔府
的文书档案室。
内宅门 亦称“内宅禁门”,在孔府三堂之后,是官衙与内宅的界线。旧时此门戒备森严,门上
贴有“衍圣公”手谕,严禁外人擅入内宅。守门人持清朝皇帝特赐的虎尾棍、燕翅镋、金头玉棍等3
对兵器,立于门前,有违禁令擅入内宅者,“打死勿论”。门两侧设有内传事、外传事各十几人,轮
流在门旁耳房内值班,专司内禀外传。门西侧有石槽露出墙外,内宅用水由挑水夫将水倒入石槽,隔
墙流入内宅水池中。内宅门的内壁上绘有状似麒麟的动物,名(犭+贪),为假想的贪婪之兽,其意
在告戒子孙要廉洁奉公。
前上房 孔府内宅第一进院落的正厅,位于“(犭+贪)壁”正北。门面7间,是孔府主人接待
至亲和近友族人的客厅,也是他们举行家宴和婚丧仪式的主要场所。门前明柱上原有孔子72代孙孔庆
镕手书的红底黑字对联:“居家当思清内外别尊卑重勤俭择朋友有益于己,处世尤宜慎言语守礼法远
小人亲君子无愧于心。”院内东西两侧各有一株挺拔秀美的十里香树。房前有一大月台,四角置四个
带鼻的石鼓,是府内戏班在此唱堂会时扎戏台用的坠石。前上房明间正中高悬“宏开慈宇”大匾;中
堂之上,挂有慈禧手书特大“寿”字;室内陈设豪华,家具装饰精美。东侧间陈列着清高宗乾隆送给
孔府的荆根床、椅,桌上放着清穆宗同治的“圣旨”原件。里间桌上摆设着一套满汉餐具,共404件。
当年孔府宴席十分豪华,一桌菜多达196道。据清咸丰二年(1852年)的帐册记载:八月二十四日衍圣
公夫人华氏过生日,设宴464席,前后6天,耗资1387000文。
堂楼 在前上房之后。两进院落前后对称,分别为前堂楼、前东楼、前西楼和后堂楼、后东楼、
后西楼,均两层起脊,飞檐画栋,朱栏漆柱,富丽堂皇。后东楼为仆妇、丫环下房,余者皆为孔府主
人及内眷居室。前堂楼曾是孔子76代孙、衍圣公孔令贻及孙、陶、王、丰四夫人的卧室,中堂洒金豆
绿门壁上挂“福、禄、寿”三星图;东间的多宝阁内,摆设着各种珍器古玩和历代名人书画,其中乾
隆御赐稀世珍品“商周十器”就陈列在这里。后堂曾是孔子77代孙、衍圣公孔德成的住宅。现在堂中
陈列着孔德成结婚时的用品及当时友人赠送的字画和礼品。东里间为当时的接待室,里面摆设着新老
式样的家具,东墙右侧挂有著名京剧艺术家梅兰芳先生的“牡丹”画轴。里套间是孔德成及其妻孙其
芳的卧室,东墙上的镜框内镶有孔德成夫妇及儿女的合影。
后花园 又名铁山园,位于孔府中轴线建筑最后端。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重修扩建孔府时修
建,由李东阳监工设计。清嘉庆年间,73代衍圣公孔庆镕在扩建花园时,移入大型铁矿石装点园景,
因之取名铁山园。整个花园占地50余亩,园内假山、凉亭、鱼池、荷花池、牡丹池、百花池、石坛、
凉台、花厅等,设计奇巧,别具匠心,盆景山石穿插其间,错落有致。古木虬藤,奇花异草,满园清
香。园内“一树五干”的“五君子松”中拥一株槐树,人称“五松抱槐”,已有近400余年的树龄,
堪称园中奇景。近几年来,一些日本友人赠送的樱花、金莲花、八千代、八重松、万寿菊、美女浮子
等多种名花奇卉,为这古老的花园增添了姣秀奇美的新姿。
孔府西学院 在孔府西路,共有各种厅、堂、轩、房70余间,主要建筑前后依次为红萼轩、忠恕
堂、安怀堂、南北花厅、东花厅、学屋等。红萼轩、忠恕堂、安怀堂分别是“衍圣公”读书、学诗、
学礼和燕居吟咏之处。南北花厅用以招待宾客,东花厅为孔府秘书室,孔德成童年曾在此读书。厅堂
建筑设计精巧,古朴典雅,房前回廊环绕,后庭有园门可通,院内广植花木,亦具假山,壁嵌石刻,
清幽绝俗。
慕恩堂 在孔府东路。门面5间,系为孔子72代孙衍圣公孔宪培及夫人于氏而修的祠堂。于氏本
姓爱新觉罗,系清乾隆皇帝之女。乾隆欲与孔府联姻,囿于满汉不能通婚的规定,特命其女先认汉族
大臣于敏志为义父,然后下嫁孔府,故称于氏。其后朝廷对孔府赏赐有加,荣宠无比。孔府后人为报
答朝廷,特建此堂。堂中旧有孔宪培及于氏画像、牌位,东侧原有夫妇对坐木偶像。慕恩堂后面的孔
氏家庙,现为孔府文物、档案室。
【孔林】亦称“至圣林”。在曲阜市城区北1.5公里。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墓地。史载:“孔子死,
葬鲁城北泗上。”那时还是“墓而不坟”。东汉桓帝永寿三年(157年),鲁相韩敕修孔子墓,在墓
前造神门,以若干户供墓洒扫,“地不过一顷”。此后,历代帝王又不断赐给祭田、墓田,进行重修
和扩建。 自东汉至清, 先后扩建重修13次, 5次增植树木,3次扩展林地。到清康熙年间,面积已达
3000余亩。孔林垣墙长达14.5华里,墙内古木参天,遮天蔽日。据记载,孔子死后,“弟子各从四方
持奇木来植,故多诸异树。”至今孔林内仍有柏、桧、柞、榆、槐、楷、朴、枫、杨、柳、雒离、女
贞、五味子等各种树木几十种,约10万多株。其中2万多株古树,巨干乔枝,盘根错节,枝繁叶茂,
四时长青。野菊、半夏、柴胡、灵芝、太子参等异株珍卉,依时争荣。孔林实际上是一座古老的人造
植物园。林中墓冢累累,碑碣如林,石仪成群。过孔林“神道”,依次进入大门、二门,只见洙水横
陈,东西贯流,河上有洙水桥及石坊。桥北有享殿5间,最后为东周墓地,绕以红色垣墙,周长里许。
内有孔子、孔鲤、孔伋三代陵墓,另有楷亭、子贡庐墓处、驻跸亭等建筑。解放后为便利游览者参观,
特修环林公路。沿途有衍圣公孔令贻、孔毓圻、孔宏绪、孔闻韶墓,清初文学家孔尚任墓,衍圣公孔
宪培夫人于氏“鸾音褒德坊”及其墓;明代李东阳、严嵩和清代翁方纲、康有为等人的题刻等。
万古长春坊 俗称五门牌坊。在曲阜市城区北通向孔林的神道中。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
年),精雕五门六柱,飞檐起脊。坊上雕有盘龙、舞凤、麒麟、骏马和二龙戏珠等图案,气势宏伟,
造型优美。坊额镌“万古长青”楷书大字,为初建时所刻。后来清雍正帝又命臣下加“奉敕重修”字
样。坊两侧各有明嘉靖时御碑亭一座,东亭碑题“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神道”;西亭碑题“重修阙里林
庙碑”,碑上记载修葺林庙一次即花费黄金2万两。
至圣林坊 位于孔林大门前,是一座两重飞檐、多层斗拱的木制牌坊,为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
年)所建,清代重修,坊额为“至圣林”三个楷书金字,宏丽壮观。坊前有林前村,过去守护孔林的
劳役户多居于此。过坊,有一条长约400米的通道,直通二林门。门为城堡式的高大拱门,额书“至
圣林”三字,系雍正十年(1732年)七月敕修。此门是古鲁城的北西门,即齐门。进门便是有“圣水”
之称的洙水河,河上有桥三座,中间一座是砖砌拱桥,桥前立石坊,楣镌“洙水桥”三字,建于明嘉
靖年间。
享殿 亦称享堂。在孔林洙水桥北,内供孔子木主,祭孔时设香坛于此。殿前的甬道旁,分列华
表、文豹、角端、翁仲4对巨型石雕,系宋、清两代遗物。享殿初为明万历皇帝朱翊钧敕建,清雍正
时重修。殿广5间,飞檐起脊,黄瓦朱甍,是孔林内最大的建筑。殿内现存供案及清乾隆手书的“谒
孔林酹酒碑”。殿东南一院为昔日主祭官的斋厅,元代名“思堂”,后通称更衣亭。东邻另一小院,
门额题“神庖”,系当年祭孔时宰杀牲畜之所。
孔子墓
(薛尧摄)
孔子墓 在孔林内东周墓地西北部,享殿之后。墓似马背隆起,称“马鬣封”,是一种特殊尊贵
的筑墓形式。 墓周环以红色垣墙, 周长里许。墓前巨碑篆题“大成至圣文宣王墓”,系明正统八年
(1443年)黄养正书。墓前有石坛。《孔氏祖庭广记》载,孔子殁后,“弟子于冢前以瓴甓为坛,方
六尺”;东汉时易之以石,唐时从泰山运来“封禅石”进行改筑,清乾隆时又予扩大。孔子墓东为其
子孔鲤墓, 南为其孙孔伋墓。 这种墓葬布局即所谓“携子抱孙”式。孔子墓东南有宋真宗、清圣祖
(康熙)、清高宗(乾隆)驻跸亭3座。墓西有东向房屋3间,碑题“子贡庐墓处”。《史记》载,孔
子殁后,弟子皆结庐守墓服丧3年,独子贡思慕情深,3年之后复独居3年始归。明嘉靖二年(1523年)
御史陈凤梧于此建屋并立碑记之。庐墓之东,有一座称为“楷亭”的灰瓦斗顶的凉亭,亭内石碑上刻
有一棵古老的楷树。相传孔子死后,子贡将一棵楷树苗植于墓旁,后成大树。清康熙年间遭雷火焚死,
后人便将子贡手植楷树的枯干图像刻于石上,筑亭纪念。
孔尚任墓 在孔林东北隅,环林路外侧。孔尚任(1648~1718年),字聘之,号东塘,曲阜孔氏
旁系子孙,清初著名剧作家。所作传奇剧《桃花扇》为我国古典戏曲名著。墓前石碑为清雍正十三年
(1735年)立,上题:“奉直大夫户部广东清吏司员外郎东塘先生之墓”。解放后进行修葺,并于墓
前栽植桃树,以志纪念。
孔令贻墓 在孔林环林路东侧。孔令贻,字燕庭,孔子76代孙,1919年去世。墓碑镌“孔子七十
六代孙袭封衍圣公燕庭先生墓”,为北洋政府国务总理兼外交总长孙宝琦手题,下款为“七十七代衍
圣公孔德成立石”。墓前置石雕云龙花边供案、香炉、拜坛等。
【仰圣门】即曲阜市旧城正南门,正对孔庙。门额题“万仞宫墙”,语出子贡“夫子之墙数仞,
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其美,百家之富。”原为明嘉靖时山东巡抚胡宗缵所题。清乾隆皇帝亲临曲
阜祭孔时,将胡书凿去,易以御笔。门外神道两侧,古柏丛列,气象森然,旧称“曲阜古道”。
【阙里坊】在曲阜市孔庙东墙外阙里街。木构四柱三间式,绿瓦覆顶,飞檐双重,彩绘斗拱,额
题“阙里”二字。系元代建筑,明清重修。“阙里”名称的来历,诸家论说不一。《汉晋春秋》云:
“鲁县(即今曲阜市)有二石阙,曰阙里,盖里门耳。”《史记·孔子世家》索隐:“孔子居鲁之邹
邑昌平乡之阙里。”正义:“夫子生在邹,长徙曲阜,仍号阙里。”《阙里辨》则认为,“历代帝王
之庭曰阙里。曰金阙,曰玉阙”,孔子死后鲁哀公尊为素王,因此,“阙里者,素王之庭除也。”但
阙里为孔子故里之说,则诸家并无异议。
【尼山孔子庙】在曲阜市东南30公里尼山东麓。尼山,原名尼丘山。因孔子名“丘”,为避“圣”
讳,易名尼山。据《史记》记载,孔子父母“祷于尼丘得孔子”,故此孔子取名丘,字仲尼。尼山建
庙,就是因为这里是孔子的出生地。
尼山孔庙始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年间(954~960年)。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兼任曲阜知县
的孔子46代孙、“文宣公”孔宗愿又在尼山增建学堂,立学舍,置祭田,后毁于兵火。元顺帝至元二
年(1336年) , 衍圣公孔思晦复建祠庙, 并塑孔子像, 建观川亭和尼山书院。 明成祖永乐十五年
(1417年)扩建成现存规模,明清以来又多次重修。现有殿、堂、亭、祠、庑等建筑69间,三进院落。
正门为棂星门,二门为大成门。门内正殿为大成殿,飞檐翘角,顶覆黄琉璃瓦,八角石柱精雕云龙花
卉。殿前两幢元碑,记载着修庙、祀庙情况。殿后有寝殿,东西两庑各5间。殿两旁的东西两个跨院,
均有侧门相通。东侧门外有毓圣侯祠(即尼山圣祠);西侧门外为尼山书院,其建筑仿北京国子监形
制。尼山东麓山根有一溪清流,名叫智源溪,意为孔子出生地是智慧之源。过溪而南有一天然石室,
名坤灵洞,洞中原有孔子雕像以及石桌、石凳等,传为孔子降生处。庙东南的沂河之滨,有观川亭。
相传孔子曾在此观看滔滔河水,不断流失,因叹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元顺帝至元二年特
为此建亭纪念。 在尼山对面的颜母山麓, 有文德林,即毓圣侯林。因这里孕育过“圣人”,故封为
“侯”。孔庙之北有一幽深峭壑,称中和壑。《礼记·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
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壑即此取名。中和壑也叫“尼山砚沟”。用这里
的石头制砚,石质缜密,润泽而发墨,为著名的鲁砚之一。
【洙泗书院】 旧称孔子讲堂。在曲阜城区东北4公里,面濒洙水,背临泗水。相传孔子自卫返
鲁,曾在此删诗书,定礼乐,整理古籍。元至元年间(1264~1294年)于讲堂旧址建洙泗书院,明嘉
靖三年(1524年)重修。书院周围红墙环绕,正殿3间,名大成殿,旧时内供孔子、“四配”(颜回,
曾参、孔伋、孟轲)、“十二哲”(闵子骞、仲弓、子贡、子路、子夏、有若、冉耕、宰予、冉求、
子游、子张、朱熹)。东西庑各3间,祀孔门弟子。殿后为学舍,今已废。书院门外原有明嘉靖时建
洙泗书院石坊,今已废,仅存坊额。
【梁公林】在曲阜市城区东北7.5公里防山之北。孔子父母叔梁纥、颜徵在合葬于此。父因子贵,
宋代封叔梁纥为齐国公,元代封启圣王,林园历年增广。周围石砌林墙,古柏森森。内有享殿3间,
并建内墙。墓前立石人、石兽等。孔子之兄孟皮亦附葬其侧。
【周公庙】亦称元圣庙。在曲阜市城区东北1公里处,汉灵光殿旧址。周公姬姓,名旦,周文王
第四子,武王同母弟。曾辅佐武王伐纣,两次东征,制礼作乐,天下大治,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
薨后谥曰元,用天子礼附葬文王之侧,鲁国建太庙奉祀。鲁灭,庙遂废。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
追封周公为“文宪王”,并立庙祭祀。后经宋、元、明、清6次增修扩建,方具现存规模。总面积75
亩,殿、亭、门坊共57间,三进院落,古树庇荫,蔚为壮观。大门名棂星门,木构,四重斗拱,4根
柱顶各有琉璃烧制的天王像一尊。门内东西石坊各一座,东题“经天纬地”,西书“制礼作乐”。达
孝门内为元圣殿,殿面5间,绿瓦覆顶,彩绘梁柱。殿中神龛原有周公、伯禽塑像及贴金人像。庙内
现存自唐至清历代碑刻多块,著名的有大中祥符元年宋真宗御制御书《文宪王赞》及清代“金人铭”
碑等。
【颜庙】 旧称复圣庙。在曲阜市城区北部陋巷伯北端,是祭祀孔子弟子颜回的庙宇。汉高祖刘
邦东巡过鲁祭孔时始在陋巷故址建颜子祠。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又在陋巷故址围绕“陋巷
井”建亭、修庙。元至顺元年(1330年)追封颜回为“兖国复圣公”,颜庙始有“复圣庙”之称。以
后又多次大修和扩建,仅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一次就拨库银11200余两。现在颜庙面积85亩,有门
坊16座,殿、堂、厅、庑159间,历代碑碣60余块,松、柏、桧、槐500余株。前后五进院落,分中、
东、西3路。
颜庙门前建有石坊1座,坊上雕辟邪、火焰、华表,中间篆刻“复圣庙”三字。左右两侧各有石
栏院落1处,古柏挺拔苍翠,周围甃砌透雕石栏花板,间隔莲花石柱。院东西两端各有石坊1座,四楹
三间,饰以走兽、火焰、宝珠。东坊额题“卓冠贤科”,西坊额题“优入圣域”。复圣庙坊之后,就
是颜庙的大门。门阔3间,上覆琉璃瓦,前后有八角石柱擎檐,门额上悬“复圣门”竖匾,周围流云
花边,为明代遗物。院内东西两侧各有一门,东为“博文门”,西为“约礼门”,取《论语》“夫子
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语义,俗称东西华门。
复圣门内, 传即陋巷故址。 有水井名“陋巷井” , 外覆以八角露天方亭,井北有嘉靖三十年
(1551年)所立“陋巷井”石碑,系为纪念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
其乐”的好学精神。由大门向北即颜庙的第二道门。此处三门并立:中曰“归仁门”,东曰“克己门”,
西曰“复礼门”。取《论语》“克己复礼,天下归仁”语义。门内东西两侧明代御碑亭夹道而立,东
亭碑为正统六年(1441年)御制“敕赐兖国复圣公新庙三碑”,西为正德四年(1509年)“御制颜子
庙重修碑记” 。 复圣门内的复圣殿,为颜庙主体建筑。重檐八角,五脊六兽,广5间,深3间,殿高
17.8米,阔37.7米,回廊周匝,飞檐翘角,彩绘斗拱,绿瓦覆顶。前檐下4根石柱浮雕盘龙,余皆八棱
水磨柱,平雕龙凤花鸟。殿内旧有颜回冕旒执圭塑像。正殿的东西庑各7间,内祀颜歆、颜俭、颜见
远、颜之推、颜师古、颜真卿和颜杲卿等颜氏先贤。
复圣殿前有一四角凉亭,呈正方形,八角石柱,周围透雕石栏花板,绿琉璃瓦罩顶,重檐八角,
十字结脊。亭内东侧立有“乐亭”石碑。复圣殿后,建有祀奉颜子夫人宋国戴氏的寝殿。殿为5间,
四周擎檐俱用木柱, 朱漆门窗, 菱花隔扇。仰圣门左右各有一门。东门名“见进门”,取《论语》
“我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语义。进此门为东路,有“退省堂”,取《论语》“退而省其私,亦足
以发”语义。堂内有明代线雕颜子座像石碑一幢,还有清乾隆手书的“颜子赞”碑。西门名“杞国公
门”,进门为西路,有祀奉颜回父亲颜路的杞国公殿和颜回母亲姜氏的寝殿,两殿均为元代建筑。建
筑学家梁思成曾称杞国公殿为元代卓越的有代表性的宫殿式木结构建筑。
【石门山】在曲阜城东北25公里处,原名龙门山,因有两山对峙,形如石门,故后称石门山。主
峰胜涵峰,海拔406米。山中峰回路转、泉涧纵横、洞壑深幽、林木苍郁,有“水雪涧”、“蟠龙洞”、
“滚丹峪”等24景。立于极顶,可远眺如带泗河,近瞰若镜水库,是曲阜境内最高的赏景处之一。
山腰有一寺院,始建于金泰和年间(1201~1205年),原名全真观,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
扩建时,因观中有“玉泉”,遂更名玉泉寺,后因山名习称石门寺。寺内有楼、堂、殿、阁数间,主
体建筑千佛殿,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殿后为禅堂。寺院西南有一钟楼。
石门山是历代文人墨客游览流连的胜地。唐天宝四年(745年),诗人李白、杜甫曾结伴漫游至
此,并在此设宴赋诗作别,李白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鲁城东石门送杜二甫》一诗。其中“何时石门路,
重有金樽开”句,流露出两人对石门山的怀恋及希望再会于此的情怀。至今他们酌酒作别的峰台犹在。
清代剧作家孔尚任曾在石门山先后两次隐居,并在此终年。胜涵峰阴有他当年隐居时叠石结庐的“孤
云草堂”遗址。孔尚任在此潜心读书,酝酿创作历史名剧《桃花扇》,并写了大量赞美石门山胜景的
诗文。收入在《石门集》中的一诗描绘石门山:“山尾山头拖翠长,吟鞭摇雨路苍苍。不成村舍三家
住,稍有田塍半段荒。铺地云容如海市,遮天峰势似边墙。溪回岭转无穷态,直到门前见夕阳。”他
书写的《秋水亭记》曾镌碑立于石门寺前山路左侧,今已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