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市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063&A=20&rec=26&run=13

【胶东半岛海滨风景名胜区】位于山东省胶东半岛东北部,由蓬莱—长岛景区和成山头—刘公岛
景区组成,包括烟台、蓬莱、威海、成山头及长山岛、黑山岛、庙岛、刘公岛等岛屿。整个景区内港
湾罗列,岬角突兀,海岸曲折,怪石林立,海蚀地貌如天然群雕,地形蜿蜒起伏,林木花草繁茂,自
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十分丰富,具有诱人的魅力。蓬莱素以“海市蜃楼”驰名中外,令人神往。蓬莱水
城乃是国内唯一保存完整的古代水军基地。水城西北丹崖极顶上的蓬莱阁,面海凌空,气势雄伟。被
誉为“海上仙岛”的长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景色奇美,气候宜人。既有碧水环抱、千姿百态的
岩礁,又有水深幽静、宛如宫殿的海蚀洞群;既有鸥鸟飞起遮天蔽日的万鸟岛,又有美丽幽静的半月
湾,还有“海上湖泊”庙岛塘。海市、海滋和平流雾三大奇观,更为长山列岛增添了迷人的色彩。闻
名中外的刘公岛,巍立于碧波之中,素有“东隅屏藩”之称,“疏峰拱秀,砥柱中流”,古人赞颂有
仙岛之美。刘公岛上,明代的烽火台,耸立于山顶;北洋海军提督署“傍海修筑,高踞危岩”,三幢
大厅,雕梁画栋,颇为壮观。刘公岛前海湾,铁码头挺立海中,周围有黄岛、连林、牙石等岛屿拱卫,
真可谓“形势天然鬼工造”。坐落在威海市区西部奈古山东麓的环翠楼公园,是威海市一大名胜。它
由亭、台、楼、廊组成华丽典雅的建筑群体,富有民族风格。登楼远眺,全市美景尽收眼底,在此观
赏海上日出,更是妙不可言。地处胶东半岛最东端的成山头,有“天尽头”之说,犹如一把利剑直插
波涛汹涌的大海,地理位置十分险要,自然风光独特,当年秦始皇曾两次登临,留下众多古迹,是著
名的风景名胜地。
胶东半岛海滨风景名胜区枕山卧海,集我国南北方自然风光和建筑特点于一身,使古典园林建筑
艺术与当代建筑风格浑然一体,组成了一幅幅丰富多彩、美丽动人的画面,成为我国不可多得的旅游
胜地。1988年,胶东半岛海滨风景名胜区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烟台山】坐落于烟台市芝罘区北端,因三面环海,亦名“海洋岛”。是烟台市区的主要风景游
览区之一。
烟台古称芝罘。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在山巅设烟墩台(又名烽火台)防倭寇入侵,因名烟
台山,市亦由此得名。1862年烟台开埠后,英、美、日、法等十几个国家先后在烟台山及其以东海滨
建领事馆、教堂、医院、邮局、学校、洋行等,逐渐形成一个外国人“居留区”。解放后20余年间,
烟台山一直被划为军事禁区,1979年移交地方园林部门管理,经过整修,辟为公园,对外开放。同年,
烟台市人民政府将烟台山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烟台山风光秀丽,景观颇多。山阴半腰陡崖峭壁间,有一块巨石凌空横卧,下有石垫,其形如船,
俗称“石船”。上有清康熙年间贡士刘九标七言律诗题刻。石船背面镌“造化奇观”楷书大字。山顶
的烽火台已被拆毁,现仅存一段南北长15米、东西宽13米、高6.5米的台基。1905年7月,英国人在烽
火台原址建起一座灯塔,一直使用了80余年。1986年,烟台海上安全监督局在原灯塔西侧,新建起了
一座古堡式灯塔,塔高49.25米,通体乳白。新建的烟台山灯塔,已被定为烟台市市标。山上现已倾
圮的明末所建龙王庙院中,立有一块巨石,高2米,长3米,宽2米。相传烟台山建烽火台前,每年春
季必有群燕汇集于石上,当地渔民称此石为“燕台石”。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六月,浙江人林
炳修于石上刻题四言诗十句:“崆峒距左,之罘横前,俯临渤海,镇海齐燕。吁嗟群夷,蚕而食之,
唯台岌岌,一石岿然。谁守此者,保有万年?”燕台石西北数十米处矗立着解放后新修的抗日烈士纪
念碑,上镌1945年8月解放烟台战役中为国捐躯的89名革命烈士的英名。1982年6月,烟台山东北角礁
石盘上新建一亭,取名“惹浪亭”。该亭临海而立,渐次跃于海面,于远处观看,恰似飞峙于万顷波
涛之上,立身于千层浪涌之中,大有招波惹浪之态。在此观海听涛,别具情趣。
【毓璜顶】又名“小蓬莱”,坐落于烟台市芝罘区中心偏南,一山孤出,海拔72米。山上殿宇恢
弘,阁楼高耸,林木苍翠,郁郁葱葱,为烟台市区著名风景游览区之一。
毓璜顶原名玉皇顶,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重修顶上庙宇时,为避玉皇大帝讳,由雅士刘次垣
提议,将“玉皇”更为“毓璜”,一直沿用至今。山顶玉皇庙,女墙环绕,独成院落。该庙始建于元
代,距今已600余年。后经明、清两代迭次拓修,始成今日规模。庙堂分前、中、后三进,由山门、
中殿、后殿和东西两厢组成,错落有致,古朴典雅。在山门两侧,各有钟鼓楼一座,飞檐斗拱,十分
雄健。中殿坐北朝南,画栋雕梁,气势宏伟,内供道教教主玉皇大帝塑像。殿前东西两厢分列,西厢
为道士居所,东厢系会客厅。后殿建于清朝同治五年(1866年),系候客厅。据记载,李鸿章于光绪
年间来烟视察时曾下榻于此。玉皇庙东门外有小蓬莱石坊一座。坊为木石结构,设计新颖,通体玲珑
剔透。石坊前额刻有“小蓬莱”三个大字,为清代龚易图所书。坊顶由彩饰绚丽的斗拱托住,坊柱刻
有“天下文章莫大于是,一时名士皆从其游”。
庙东侧是“小蓬莱阁”。阁依东厢后墙而立,面朝正东。据碑文记载,此阁建于光绪二年(1876
年)。当时的登莱青道道台龚易图将自家珍藏的沉香水吕洞宾雕像搬来供奉。所以,小蓬莱阁又称吕
祖庙。 庙内前额迎风板上有彩绘的八仙图。 阁前有一处绿树掩映、曲径通幽的小花园。园东北角有
“向若亭”,亭内石几石凳,雅然清幽。园内有600多年树龄的石榴和300多年树龄的冬青及黄杨,枝
叶扶疏,生机盎然。玉皇庙西侧为始建于1983年的毓璜阁。阁3层,高16.9米,内设圆柱式螺旋梯。底
层为轩敞典雅的环形大厅,四周是雕花镂空的金花窗;二、三层则为环绕式园廊。登此远眺,港城雄
姿,尽收眼底。
【芝罘岛】又称芝罘山,坐落于烟台市芝罘区西北9公里处,其形若灵芝。全岛东西长约9公里,
面积6.5平方公里。主峰老爷山,海拔298米。它以悠久的历史、秀丽的景色和诸多名胜古迹而闻名于
世。
芝罘湾水深浪缓,严冬不冻,是一优良港湾。秦汉以后,芝罘一直是海上船舶“往来所经,驻泊
有定”之地。唐代又成为对外交往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明末清初,芝罘海口逐步为烟台港所代替。但
有不少外国人至今只知有芝罘而不知有烟台。
芝罘山在春秋时代就小有名气。老爷山主峰西侧有“康公墓”,是战国时代齐国最后一代“姜”
姓君主齐康公姜贷之墓。芝罘岛阳坡有阳主庙,始建于春秋或战国初期,是齐国国君奉祀“八神将”
的庙宇之一,历经扩建修茸,始成规模。阳主庙背山面海,由山门、门殿、大殿、后殿及两廊房组成,
为典型的封闭式寺院建筑,共有房间136间,呈工字形排列,布局严整,造型古朴典雅。建筑群周围
有松柏、古槐环绕,环境幽雅秀丽。正殿供奉梁王大帝(阳主)石像,是利用此处露出地面的巨石雕
琢而成。阳主庙是我国有史记载最古老的寺庙之一,现仅存断墙残壁。在麓南滨海处,还有春秋战国
时代的墓葬群。《史记》载:秦始皇于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二十九年两度登临此岛,纪功刻
石分立两端,俗称“两观”刻石,石堕海已久,今犹有拓片14字保存当地。始皇三十七年,又自琅琊
使徐市入海采药,射杀巨鱼,现“射鱼台”遗址尚存。汉武帝东巡,亦曾登临此岛。
芝罘岛的优美自然风光更使人难以忘怀。山之阳,树木葱笼,瓦舍片片,天光水色,风景如画,
有礁石酷似渔翁,矗立于前,人称“公公石”;山之阴,怪石嶙峋,崖壁陡峭,波涛澎湃,有巨石形
似老婆婆盘坐海中,人称“婆婆石”。悬崖峭壁下,海浪回涌于石礁洞口,激流腾旋,涛声如雷,气
概非凡,是为“石门春波”,是芝罘奇观之一。
【西炮台】西炮台位于烟台市芝罘区西北部海拔106米的山岗上,由瓮城、演兵场、围墙、地下
坑道指挥所、机炮等组成。建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占地面积13200.7平方米。
瓮城大门朝南,高5米,厚6米,城门上额镌刻着“东藩”两个大字;城门内是7000多平方米的演
兵场;周围是700多米长的围墙,墙上有若干射击口。瓮城正中有一座约580平方米的半地下坑道式指
挥所,中为指挥所,两侧耳房是官兵营房和弹药库,四壁均用大方形石块砌成。指挥所的拱门上横书
“威振罘山”四个大字;内二门上书“巩金汤”三个大字,意指挥所的建筑固若金汤,坚不可摧。两
尊乌亮的德制“克鲁卜炮”陈列于炮位之上。与之遥相呼应的岿岱山上,在1891年也曾建过一座东炮
台。1901年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后,下令将东、西炮台的炮机拆除,炮身与炮座于1938年日军侵
烟后炸毁。
建国后,西炮台古迹得到较完整的保护,后又重新得以修复。1979年正式辟为西炮台山公园。炮
台西北的小山巅上矗立着一座1985年9月落成的汉白玉砌成的革命烈士纪念碑,碑上镌刻着胡耀邦同
志题写的“烟台市革命烈士纪念碑”十个大字。
【福建会馆】又称天后行宫,位于烟台市芝罘区新世界商场西侧。始建于1884年(清光绪十年),
落成于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是由福建船帮商贾集资修建的一座供奉海神娘娘(天后圣母)的
封闭式古典寺院建筑。
会馆由山门、大殿、后殿、戏楼和两厢五部分组成,南北长92米,东西宽39米,占地3500平方米,
建筑面积1459平方米。具有闽南建筑的独特风格,并承袭了清代乾隆盛世之布局均匀、联接得体、雕
刻绚丽、宏伟壮观的建筑艺术特色。所用的全部砖瓦木石,均从福建泉州一带精选,由良工巧匠就地
雕琢、彩绘,然后运至烟台,按蓝图组装而成。山门是一座高大的木石结构建筑,主门3间,两侧次
门各一间,外加两耳房,高约10米,有14根柱础支撑。屋顶由雕饰精美的斗拱托住,上覆翠蓝琉璃瓦,
屋脊上有“二龙戏珠”龙吻,屋脊瓷板画有花卉、走兽、仕女图等。山门南面是大殿,为天后行宫的
主体建筑。高台石基,以细作方石和青砖为承重墙,歇山重檐,12根柱基支撑屋顶,雕梁画栋,翠蓝
琉璃瓦为盖,屋脊上同样有“二龙戏珠”龙吻,其壮观不亚于山门。大殿正中供奉天后圣母塑像,终
年幔帏低垂,香烟缭绕。后殿建筑规模仅次于大殿,因拓宽马路而拆除。
福建会馆突出的特点是雕饰极其华丽,可以说是一座雕刻艺术品的展览馆。以品种而言,有木雕、
石雕、琉璃雕;就形式而论,有圆雕、浮雕、深浮雕。各种雕刻艺术品引人入胜。大殿重檐间的琉璃
雕,色彩鲜艳、精巧细密;山门础柱上的盘龙状欲游腾,石狮、石鼓俏丽玲珑,风韵独具;迎壁上的
盘龙、“米芾拜石”、“苏武牧羊”等石雕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更是圆雕、深浮雕中的精品。尤其
使人叹为观止的是,整座山门、大殿可以说是无木不雕,无雕不美。悬于山门梁枋下的花篮和乘莲珠,
造型优美,流金溢彩。触目皆是的龙凤、狮兽,或怒目,或舞爪,千姿百态,各有情趣。梁枋、雀替
等处,还雕有近百个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诸如“八仙过海”、“刘海戏金蟾”、“赵子龙长坂坡救
阿斗”等木雕,刀法细腻,惟妙惟肖,为我国寺院建筑中所少见。
建国后,政府曾多次拨款修缮,加以保护。1948年辟为烟台市博物馆,北门上方石匾馆名为郭沫
若手书。现馆内藏有丰富的文物史料。
【南山公园】位于烟台市芝罘区南郊塔顶北麓,始建于1976年,占地800亩,是一处大型综合性公
园。
在公园南侧的山丘顶部,有一古朴典雅、具有民族风格的建筑群,由栖云阁、观海楼、假山、环
廊等几个部分组成,总建筑面积900余平方米。主体建筑栖云阁傲岸耸峙,圆柱环廊,飞檐翘角,琉
璃生辉,时有云雾缭绕,犹如栖身白云之中。阁三层,高14米,内设圆柱螺旋式楼梯,自底层向上,
递层悬有“仰云”、“袖云”、“牧云”三块匾额,皆系当代书法家黄苗子手书。阁基有一圆池环绕,
池水清澈,游鱼历历可数。阁的南、北、东三面有一长廊环绕。长廊西接观海楼,“观海楼”三字为
当代艺术大师刘海粟手书。登楼观海览胜,碧海青山,繁街闹市,一览无余。观海楼前是一组太湖石
砌筑的假山和一莲花池,池畔、山脚植有雪松、龙柏、银杏等花木,曲径甬路,一步一景,山、水、
林木相映成趣。栖云阁北侧斜坡是一处取名“憩园”的休息区。其北侧为占地43亩的“儿童乐园”,
园内设有儿童玩具20余种。动物园位于栖云阁东侧阳坡谷地,占地78亩,建筑面积2968平方米。内筑
有虎池、熊池、豹馆、猴馆、海豹池、狮笼、骆驼房、孔雀笼、鸣禽笼等动物笼舍20余组,共饲养各
类动物67种,358只。动物笼舍高低错落,点线结合,甬路如带,蜿蜒曲折迂回,将笼、舍、池、馆
连成一体。
公园西大门建于1983年,门高8.3米,横跨21米,系牌坊式建筑,造型典雅古朴,“南山公园”四
个金色大字为刘海粟题。东西大门之间,原是一座面积100余亩的小型水库,1983年改建为人工湖(又
名虎岩潭)。湖岸用青石砌筑,垂柳依依,北岸有护栏220米,东岸连一人工小岛,并建有岸边甬路。
湖内置有彩色激光音响喷泉,每逢重大节日,乐声悠扬,诸泉喷涌,五光十色,宛若天女散花。
【蓬莱阁】在蓬莱县城北1公里丹崖山顶,下临大海,殿阁凌空,云烟缭绕,素称“仙境”。是
由吕祖殿、三清殿、蓬莱主阁、天后宫、龙王宫、弥陀寺等组成的一组古建筑群,其中每个建筑单体
又由别具风格的楼、阁、亭、殿所簇拥,浑然而成一体,总建筑面积达18900平方米,占地约32800平
方米。阁内建筑布局巧妙,结构严谨,层层迭迭,错落有致,风格独特,是驰名中外的游览、避暑胜
地。仅1987年就接待中外游客150万人次。
蓬莱阁始建于宋朝嘉祐六年(1061年),当时郡守朱处约看到这里山势雄伟,风景幽美,便建阁
其上,以供游览。明朝万历十七年(1589年),巡抚李戴又在附近增修了一批建筑物,统称蓬莱阁。
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知府杨本昌和总兵刘清和,在原有基础上增修扩建,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蓬莱阁的保护,并几度进行修缮,使古老的蓬莱阁保持了原有的历史风韵
和盎然生机。
由后天宫踱步向东,拾阶而上,即可登临主阁。这里是丹崖极顶。阁楼高15米,坐北朝南,双层
木构,丹窗朱户,雕梁画栋,飞檐八角,珠帘卷雨,西侧前方筑石如舫,有石级直通阁上。阁上四周
环以精巧明廊,可供游人休憩远眺。阁内高悬一块金字横匾,上有清代书法家铁保手书的“蓬莱阁”
三个雄浑大字。东西壁悬挂着叶剑英、董必武同志的题诗。游人漫步长廊,南可望烟雨万家,北可瞰
碧海苍茫,时或一阵海雾飘来,轻纱般的云雾环绕阁下,殿阁在雾霭中时隐时现,使人产生一种腾云
驾雾、超凡出世的感觉。这便是蓬莱十大仙境之一的“仙阁凌空”。主阁旁有一座祠堂,叫苏公祠,
是为纪念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调来登州知军州事的苏东坡而修建的。亭内有苏轼的“海市蜃楼
皆幻影,忠臣孝子即神仙”的石刻楹联。
主阁东侧是卧碑亭,里面有一大型刻石横卧地上,这就是有名的卧碑。碑的一面刻楷书《海市》
诗,一面刻行书《题吴道子画后》。亭内墙壁上还嵌有古代书法家的手迹刻石多方,对研究我国古代
书法有很高的价值。
主阁西侧,有一亭名叫避风亭。据考证,始建于明代正德八年(1513年)。它高踞山巅,北临大
海,然而任凭劲吹都难吹进亭内。原来亭子的北面有一堵高大的城墙,墙高至亭的半腰,墙外壁呈弧
形,当北风吹到弧形墙壁时,便会形成一股急剧上升的强烈气流,飞越屋脊,向南而去,风便吹不到
亭内了。再加上亭的东、西、南三面都是墙壁,只有北面留有门窗,空气不能对流。因此,尽管海风
呼啸,门窗洞开,亭内却风丝不动,烛火不惊。
卧碑亭的东侧,有一处宾日楼,是观看海上日出的地方,据传苏东坡当年曾在此饮酒观日。蓬莱
阁最东端有观澜亭,足踏丹崖,俯视大海,亭前毫无遮拦,是观海听涛的最佳去处。位于蓬莱阁下的
仙人桥,结构精美,造形奇特,是神话中八仙过海的地方。
蓬莱阁内各亭、殿的廊、壁之间,楹联、碑文、石表、断碣,琳琅满目,名人书画比比皆是。有
“齐鲁野人”石刻、“汉鹿”石刻,有苏东坡、董其昌、翁方钢的手迹刻石,有古代传说八仙之一吕
洞宾的石刻肖像,有爱国将领冯玉祥先生所题“碧海丹心”四个大字的手迹刻石等。西厢珍存的笔法
纯熟、精美动人的古代石刻水墨画,生动地描绘了著名的“蓬莱十大仙景”。其中登仙阁观赏海市蜃
楼的奇妙景象,更令世人神往。
【蓬莱水城】一名“备倭城”。位于蓬莱县城北丹崖山麓,蓬莱阁下,与蓬莱阁连为一体,是一
座设计新颖、精巧别致的古城。水城东连画河,西凭丹崖,负山控海,形势险要,是我国明清两代的
重要军事要塞,也是至今保存比较完好的著名古代水军基地遗址之一。198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
蓬莱古称登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汉代以后就成为军事重镇。北宋庆历二年(1042年),郡守
郭志高在这里建立了边防水寨,统率300水兵守卫海疆。当时水军所用的快船状如“刀鱼”(带鱼),
故称“刀鱼船”,这座水寨便称作“刀鱼寨”。明洪武九年(1376年),登州设“卫”,并置备了船
只,专运辽东军需,因海口淤塞,便以刀鱼寨为基础,挑浚画河入海口,四周筑起了土城,让海水倒
流,形成内海,蓬莱水城由此问世。后因倭寇袭扰,蓬莱沿海一带屡遭劫掠,又在此设立帅府,增兵
驻守,抵御倭寇。到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又在土城内外砌以砖石,形成砖城,城上增设东、西、
北三个炮台。经明清两代修葺增筑,始成今日规模。
蓬莱水城周长3华里,全城面积25万平方米,其中小海约占1/3。小海南北长655米,宽35~175米,
形成一个南宽北窄的葫芦状内海。城墙高3丈5尺,厚丈余。整座城池只有南北两门,北门叫水门,又
名水桥口,奠基海中,门上设有栅闸,控制出入船只,是出入水城的海上咽喉。平时闸门高悬,船舶
出入无阻;战时则放闸入水,切断海上通道。南门称振阳门,与陆路相连,便于车马行人出入。小海
东西两岸为水兵驻扎的营房区,分称“东营”、“西营”。城北灯楼凌空屹立,俯瞰大海,原有导航
设施,并可以在上面观察敌情。北门设有两座炮台,分列东西,互为犄角,控制着附近海面。整个水
城由小海、城墙、水门、炮台、定心台、码头、灯楼、平浪台、防浪坝等部分组成一个完整严密的防
御体系。
蓬莱水城既是名享中外的游览胜地,又是具有重要价值的历史文物。近年来,为适应对外开放、
发展旅游事业的需要,先后开工疏浚了水城小海,加深了内海,分层加固了围堤;改建了城中活标,
仿造古战船2艘,并修复平浪台上的太平楼和振阳门上的三层城楼,使古老的水城面貌一新,雄风重
振。1987年在小海东侧修建了一条“登州古市”街,同时兴建了古战船陈列馆、水师府,再现了蓬莱
水城的历史风貌,吸引着更多的国内外游人。
【戚家牌坊】坐落在蓬莱县城里画河西岸原戚家宅门前。明抗倭英雄戚继光与其父景通俱官至总
督。嘉靖皇帝为旌表其父子功勋,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建石坊两座,东为“母子节孝”坊,西
为“父子总督”坊,均为四柱三间五楼云檐多脊石雕坊,由花岗岩雕凿而成。通高9.3米,宽8.3米,
进深2.7米,巍峨挺拔,气势雄伟。
“母子节孝”坊系为景通母子而立。牌坊上下共分三层雕刻,东面上一层是“丹凤朝阳”,二层
已毁坏,三层是“麒麟与凤凰”;西面上一层是“二龙戏珠”,二层是“南海大士与八仙”,三层是
“狮子滚绣球”。“父子总督”坊系为戚继光及其父所建,额书戚氏父子取衔为“诰赠骠骑将军护国
都指挥使前总督山东备倭戚景通,镇守浙福江广郴桂总兵都督同知前总督备倭戚继光”。“父子总督”
坊的雕刻亦为三层,东面上一层为“二龙戏珠”,二层为“一出武戏”,三层是“狮子滚绣球”;西
面上一层是“凤凰穿牡丹”,二层是“鱼龙变化”,三层是“麒麟与凤凰”。
戚家牌坊构图丰满,雕刻玲珑剔透,富于立体感,为蓬莱当年50余座牌坊之冠。
【长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长岛县境内,由32个岛屿组成。岛陆面积53.17平方公里,海岸线
总长146.41公里。属亚洲东部季风区大陆性气候。全岛森林覆盖率为42.6%,全县共有树木85种,浅
海植物79种,浅海动物91种,海洋鱼类72种。良好的自然环境,为鸟类的生活、繁衍提供了优越的条
件,使长岛成为许多鸟类迁徙的必经之路,被人们誉为“候鸟旅站”。全县有鸟类240余种,主要是
候鸟。中日候鸟保护协定所列的227种鸟类中,长岛境内就有143种。受国家重点保护的鸟类主要有金
雕、丹顶鹤、白尾海雕、白肩雕、大鸨、白鹳、黑鹳、中华秋沙鸭、草鸮和大天鹅等。
1982年,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在长岛建立鸟类自然保护区。1984年,国家林业部批准建立山东省
长岛候鸟保护环志中心站。1988年,国务院批准建立长岛自然保护区,为山东省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
护区,是我国开展鸟类环志工作的主要基地。从1984年开始进行鸟类环志工作,到1988年共环志各种
鸟类10目、19科、58种、13294只。促进了鸟类资源的保护和调查,为保护区的建设提供了依据。
长岛县的每个岛屿都有鸟类迁飞、栖息。现已把12个大岛划为猛禽自然保护区,并把鸟类集中栖
息的北隍城岛、大黑山岛、大竹山岛、砣矶岛和南长山岛的礓头划为重点保护区。另外,还把无人居
住的车由岛、高山岛和猴矶岛划为鸟类特别自然保护区,以利夏候鸟的集中繁殖。
【半月湾】又名“月牙湾”。为长岛县北长山岛北端的小海湾,长约1公里。怀抱碧海,背依沃
田,挑翠岭,映蓝天,状如一钩新月,故名。海滩多卵石,小者若珠玑,大者如圆月,五彩斑斓,光
洁可爱,系燧石经潮吞浪滚磨琢而成。现辟为半月湾公园。湾前建有长约千米的挡浪大坝,大坝右侧
为洁净素雅的T型百米长廊。长廊前有用赤色石球嵌边、白色石球衬里铺就的百米石毯。长廊尽头,
是古朴典雅的月牙亭。半月湾西端的危崖绝壁之上,新筑飞檐翘首的观览亭。登临亭上,观碧波万顷,
长坝如带,船只穿梭其间,鸥鸟翻飞起落,令人心旷神怡。在半月湾进口的右侧,还建有南北并列的
两座月牙形游泳池,俨然一对子母池,更别具情趣。1964年,董必武同志来此,曾写下了“海角苍波
远,滩头白石圆”的诗句。1979年9月,叶剑英同志来此,挥毫赋诗曰:“内长山岛月牙湾,勤事渔
农并石田,昂价石球生异彩,妇孺岂惜指头艰”。
【礓头】在长岛县南长山岛东南端,三面环海,丘迭山连。山峦,松柏葱郁,四季长青,每逢春
秋时节,过往的候鸟多在此栖息羁旅,村中百鸟啭鸣,娓婉动听;海湾卵石晶莹,海水清澈;岩岸,
洞窟幽深,礁石棋布,是垂钓、赶海的佳地。登上山巅,近看,海面养殖浮具纵横成列,恰似海上田
园;一条沙坝伸入海中,俨同蛟龙戏水;远眺,列岛隐约,渔舟穿梭;每逢薄雾缭绕之际,南望蓬莱
丹崖,仙阁凌空,宛如奇妙无尽的海市蜃楼。
【车由岛】古有沙磨、沙帽、牵牛、车轴岛等名。位于长岛县东部海屿,面积0.044平方公里。
岛上春夏季节栖息着无数海鸥,飞起时可遮天蔽日,着陆时似雪压山顶,落水时如冰覆海面,故此岛
有“万鸟岛”之称。海岛四周为悬崖陡壁,如削似劈。一条人工开凿的逶迤小道悬挂其间,游人拾阶
而上如登天梯。登上山顶,只见墨绿色的海水环绕着洁白的小岛,周围皆是翻飞嘎叫的鸥鸟,令人顿
生怜爱之意。
【九门洞】位于长岛县大黑山岛庙山东侧的悬崖下,由9个海蚀穴洞组成。洞口形状奇特,错落
有致,由北而南,依次排列,气势壮观巍峨,远远望去若城门高筑,故名“九门洞”。
最北面的洞是座旱洞。洞内幽静清冷,凉气袭人。距洞口约3米处有一石椅,高约1米,宽约2尺,
椅背是块板石,光滑平坦,椅面呈凹形,象是被人坐过留下的印记。石椅位处岩洞正中,坐其上东望,
那海上田园,来往舟楫,如螺小岛都历历在目。石椅右侧有一狭道,卵石铺面,能行一人。往里走约
5米,狭路正好被一卡在两壁之间的椭圆石挡住。此石洁白如玉,光滑无比,长约2尺半,宽约1尺,
用手一推,圆石微动。旱洞南侧是一长方形岩洞,洞内两条墨绿色的石槽水道顺崖而下,泉水顺石槽
汩汩而流,汇成一池清水。
再往南为九门洞最大的一洞。此洞外观有4个洞口,向里便合为一体,整座洞象天然雕成的巨大
石亭。石亭一面依崖,两面临海,以8座高约8米、宽约2米的岩石为柱,石柱凸凹褶皱,巍然屹立。
亭顶由几块石板组合而成。每逢涨潮,亭内便涛来浪去,那洞顶虽有逢隙,但因衔咬紧密,仍安然自
若。石亭里面还藏有一淹没在海水中的拱形岩洞,退潮时赤脚可入。往里走约10米处,洞口渐渐变窄,
侧身方可入内。洞内窈然幽暗,冷风侵骨,并隐隐有一种嗡嗡的声响,令人心寒。相传此洞长约数里,
与岛的最西端老黑山海底一石洞相连,有一巨莽栖息洞中。
石亭南面还有两洞。洞口一大一小,分向南北。当波浪从北面洞口涌进时,浪花就从南洞飞出,
玉碎珠溅,似蛟龙吐水。更神奇的是洞顶有几块悬石摇摇欲坠,幸在洞口上方约2/3处,从洞壁左右
两侧各伸出一块石板,在洞的中部咬合在一起,托住了欲坠的悬石。天作地设,令人悚然。
【宝塔礁】 因形似宝塔而得名,系由地层断裂所塑,年久海蚀而成。位于长岛县犁具把岛北端,
高21米,直径约5米,其状巍然。《登州府志》记载:“庙岛外一石,水中直出,逼直浮图,为舟行
出入门户”。宝塔礁,不论从哪个角度观赏,都象一座矗立的巨塔,变换不定的位置,会领略出不同
的天工神韵,让人觉得处处皆奇,时时皆奇。
宝塔礁由石英岩和页岩交替叠压而成,石纹清晰,层次分明,自上而下一条条横绕的纹路将塔分
成几十层。裂隙竖垂的岩线,又将每一层次都割裂成数段,仿佛这塔并不是一严密的整体,而是一个
由大小不等,形状不同的石块堆砌而成的松散的建筑。在距满潮水位约3米高的地方,宝塔又生出一
圈环形的断裂层,将整座塔身的1/3悬在空中,更显得格外雄奇。
于宝塔礁处不仅可以领略水光塔影的妙景,而且观日出日落更为壮观。清晨,置身于庙岛塘外,
看着一轮红日跳出东海,好似贴着塔身冉冉升起。特别是当灿烂的朝阳跃上塔尖的时候,整个宝塔笼
罩在一片红光之中,仿佛披上了偌大的一块红绸,这就是常为人们所称道的“浮图映辉”。傍晚,来
至庙岛塘内,看那落日由浮云托捧着徐徐落下,特别是当那火红的球体滚动在宝塔断层中间的时候,
仿佛是一颗赤珠嵌进塔身,红珠烧红了塔身,霞霓辉映着碧海,这就是长岛十景之一的“宝塔含珠”
景观。
【显应宫】又称“天后宫”,俗称“娘娘庙”。坐落在长岛县庙岛北端,凤凰山前,东西临海,
南北对山,为风景秀丽之地。明末《庙志》载:“蓬莱北环有数岛,其最者北凤山也。山之麓,旧有
多刹,最其灵者天后宫也。”显应宫始建于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年),明、清及民国时期重加修葺,
“文革”中被拆除。1983年长岛县拨款重修。修复后的显应宫是一座包括外、前、中、后4院,占地90
亩的古建筑群。
戏楼是外院的主体建筑,居正南方,楼分前、后台。前台上覆重檐弓字脊,起翅显著,层层斗拱
叠檐翻卷,有凌空欲飞之势。檐周围雕饰有龙凤、花鸟等图案。穿过戏楼,登28级台阶为山门,有门
洞3间,上悬“显应宫”琉璃匾。山门是前院的组成部分,其外还有钟、鼓二楼和东西二亭。中院大
殿是全庙最大的建筑,为硬山式结构。殿内海神坐像居正中神龛龙墩上,四周有8尊侍女塑像。殿两
侧有14尊站班,其中4尊武将是千里眼、顺风耳、黄峰兵帅、白马将军;8尊文官为九江、八河、五湖、
四海龙王及老少2尊站班。殿内还有各种碑、碣、匾等200余块。后院中的后宫建筑风格为歇山式,保
留了明代特点。宫内正位神台有泥塑的天后像,寝宫放有天后铜像及高2米的9花青铜穿衣镜。
显应宫现已被辟为航海博物馆,大殿内陈列有古代的石锚、锚缆以及历代船只模型300余艘。
【峰山候鸟馆】在长岛县南长山岛峰山。是一座仿清代北方园林式建筑,下基座悬空挑出,气势
雄伟,古朴典雅,有“鸟阁凌空”之称。建筑面积230平方米,内设标本室和活禽室,陈列的鸟类标
本有200多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鸟类标本有白鹳、黄嘴白鹭、中华秋沙鸭、大天鹅、鹗、游隼、
蜂鹰、苍鹰、鸢、红隼、燕隼、长耳鸮和短耳鸮等。
候鸟馆东侧,一条石级小路直达峰山主峰,峰顶建有雄鹰雕塑,高8米,宽4米,与蓬莱阁遥遥相
对。站在峰顶举目四眺,不仅长岛城区尽收眼底,而且长岛诸岛的风姿也一览无余。这里也是观海、
观潮、观日出日落的佳地。现以候鸟馆为中心,建成了峰山公园。
【长岛历史博物馆】位于长岛县南长山岛黄山路。1985年5月动工,1987年1月竣工。为古朴典雅
的仿古园林式建筑群,占地面积5460平方米。内设3个展览室,面积556平方米。
长岛历史博物馆是地志性博物馆,馆藏各类文物1.1万余件,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明清时代的文
物均有收藏。万年以前的动物化石有乳齿象牙、剑齿象牙、原始牛角、安氏驼鸟蛋、斑鹿鹿角、赤鹿
鹿角、猛犸象肱骨等;旧石器时期的打制石器有石核、砍砸器和刮削器等;新石器时期的磨制石器有
石刀、石斧、石铲、石网坠、石矛和石凿等;骨器有骨锥、骨针、骨耜、骨刀、骨箭头和骨鱼叉等;
陶瓷器有新石器时代的蛋壳陶杯、黑陶豆、陶鼎,商代的陶甗、鬲、簋,战国时期的仿铜陶鼎、陶豆,
汉代的彩绘陶罐、枭樽,唐代的三彩瓷罐和宋元明清各代的瓷器;青铜器有战国至汉代的鼎、敦、盘、
豆、鉴、盆、匜、樽、马衔、辖、剑、戈、斧、矛、戟等。其中,展出的珍贵文物有距今3万年左右
的人类头盖骨化石,它是研究长岛古人的重要实物资料。鸟图腾柱、女神头像和石刻人像,反映了原
始社会长岛古人由对自然物的崇拜改变为对人的崇拜的转化过程。乐器陶埙,反映了原始社会人们的
文化生活。鎏金铜鉴上镂刻的《宴乐狩猎图》,描绘了当时贵族驱车出猎、园林宴乐的场景。
【养马岛】位于牟平县城北的黄海之中。相传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时曾到过此岛,并指令
在此养马,因此而得名。全岛东西长约7公里,南北宽约1.5公里,面积约10平方公里。岛上一条山脉、
大小13座山头蜿蜒横亘,最高为西大头山,海拔108米,余者几十米不等。养马岛冬无严寒,夏无酷
暑,年平均气温11.8℃。附近海域盛产大对虾、黑刺参、扇贝以及“天鹅蛋”(紫石房蛤)等海珍品。
岛上红楼绿树相映成趣;岛前浅海开阔舒展,水平浪静。岛后峭壁耸立,群礁嶙峋,惊涛拍岸,汹涌
澎湃。岛东端北侧约500米远的海面上,有一小岛,状如巨象卧水,故名象岛,是海鸥和野鸽的栖息
之地。
1984年,养马岛被列为山东省和烟台市的重点旅游开发区之一。经过几年的开发建设,已初具规
模。开通了环岛公路,在岛的中部和东部筑有两条长堤,并有公路与县城相通。岛上供水、供暖、送
变电及宾馆等基础设施完善,具备接待国内外游客的能力。象征养马岛的奔马石雕,矗立在岛中央;
岛的南坡于1985年建成了一座15万多平方米、可容纳1万多名观众的赛马场,并先后多次承办国际国内
大型摩托车越野、马术等比赛项目;位于岛东端的海水浴场,海滩宽阔,沙细柔软,海底坡度缓长,
自然条件十分优越,并建有更衣室、休息厅等现代化建筑群1200多平方米。近几年来,先后有50多个
国家和地区的游客及大量国内游客来此观光游览。
【龙泉汤】位于牟平县城东南22.5公里的昆嵛山北麓龙泉村西北侧。温泉水域约半里方圆。古人
见泉水常年沸汤涌流,如龙吐水,云雾蒸腾,故名“龙泉”。泉水清澈,温度高达52℃,含氟、硫、
钙、钾等多种成分,对皮肤病、关节病等均有明显疗效。沐浴后无稠腻感,洗涤衣物且能漂白。明朝
王平有诗赞曰:“石乞松阴雨后凉,飞鸿流水几垂杨。行人浴罢闲相语,可似华清第二汤”。据方志
记载,明朝弘治年间曾在此建一露天浴池。清乾隆年间,“架敞厅其上,旁置石几,墙垣四匝”,后
废圮,现仅存清嘉庆年间石刻“龙泉”一匾。解放后,地方政府为开发利用宝贵的地热资源,拨款扩
建了龙泉汤,并新建“龙泉”浴池一处,占地684平方米。现在龙泉汤有大池2个,中池5个,小池2个。
医院、疗养院设有诊断室、光疗室、电疗室、针灸室、推拿室、蜡疗室等。同时,为农业、渔业科研
服务的设施也正在兴建中。
【九龙池】位于牟平县城东南20公里玉林店乡苍山西麓。在高约百米的悬崖石壁上,梯列着9个
天然圆形深池,大者直径10米,小者1~2米。据旧州志记载:“九坎天然凿成,坎之巨者,渊深莫测,
土人以为有龙居焉,因呼九龙池。”池水清澈似镜,终年沿着九道石坎递次而下长流不息。春时细流
涓涓,潺湲而下;夏秋飞瀑奔湍,风激悬流,如银龙腾空,似撒珠喷雪,景色绝妙,故有“龙池喷雪”
之美誉。九龙池水甘冽甜美,矿物质含量丰富,具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池旁峭壁上原刻有金代李
太守题词一首,惜年代已久,无以辨识。池北山下有龙王庙和戏楼各一座,为旧日天旱祈雨和祭祀还
愿之处,现已毁圮。
【烟霞洞】位于牟平县城东南25公里昆嵛山西北隅龙泉乡殿后村西南,为昆嵛山诸洞之冠。此洞
悬于山际,为一突兀岩石天然形成,略经人工雕琢。洞朝向东南,呈弧状,宽1.3米,高1.5米,上方
崖壁刻有“烟霞”二字。洞室深10米,宽4米,高2.2米。洞室右上方有一小洞,洞口仅能容一人通过,
深1.7米,高1.5米,宽1米,亦属天然形成。石洞周围,松柞掩映,僻静清幽;长松岭、仙游岭、望海
台、升仙台、连云峰、天门山、卧龙坪、狮子石等危岩峻岭,远近高低,逶迤多姿。每逢阴霾天气或
晚霞来临,洞口云烟缭绕,霞光万道,素有“烟霞洞天”之称。金大定年间,“重阳真人”王嚞在此
创全真教,其弟子丘处机、马钰、谭处端、刘处玄、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女),号称“七真人”。
此后,“全真教”与“正一教”同为中国道教的两大教派。现存的“神清宫”、“松风亭”、“寻真”、
“道山”、“神仙晏息之乡”等石刻和碑文,皆说明烟霞洞在金、元时代,即已成为闻名全国的“洞
天仙境”。
【屺(山+母)岛】 位于龙口市西北部,地势狭长,犹如伸向大海深处的一只巨臂。岛上山光
水影,景色迷人,置身其间,心旷神怡。
据史料记载,早在元朝至顺元年(1330年),古地图集就以“木极”(东方之端)称谓该岛。传
说明朝开国功臣胡大海,追随朱元璋打天下时,曾将年迈老母寄居于此,故改“木极”为“屺(山+
母)”(寄母)。据说屺(山+母)岛原为孤岛,明嘉靖年间,海风扬沙,平地成阜,形成三面环海
的陆连岛。
屺(山+母)岛方圆15华里,北高南低,有大小九个山头。西山和北山,悬崖峭壁高达数十米,
气势峥嵘,怪石嶙峋。南部则是一马平川的细沙浅滩。独特的地理构造,为海岛装点出一副诗情画意
般的景色。岛西顶端的山岩,突兀半空,险峻雄奇。“望海亭”伫立在陡壁险石之巅。登临远眺,但
见海天苍茫,渔帆点点。悬崖之下,礁石丛生,海水清澈见底,潮进潮退,如同清泉漱玉,令人神迷。
崖底处的大小天然洞穴因涨潮时波涛直泼洞口,水泻如帘,故人称“水帘洞”,潮落后,洞口清晰可
见,幽润宁静。
“水帘洞”以东,有一平顶巨礁,象一艘方舟稳飘在海上,人称“钓鱼台”。礁面平坦宽敞,可
容二三十人。“钓鱼台”内侧,水深不过膝,外侧却幽深如渊。“钓鱼台”西侧,耸立着一尊高30米、
胸径6米的人形大石,叫做“将军石”。其西海底有4个洞眼,谓“四眼井”,其东有石形如马鞍,称
“马鞍石”。传说昔日有一大将与倭寇奋战,士卒尽亡,将军跃马蹈海,马鞍落水,化为马鞍石,将
军视死如归,犹以弓击敌。将军浩然正气,化为“将军石”。马忠其主,挺立其侧,留下四蹄洞眼,
成“四眼井”。
岛南,山势渐趋平缓,到最南端如同另一番天地,但见滩涂辽阔,金沙铺岸,澄清平坦的浅海,
向外延伸足有1华里,是理想的天然海水浴场。此外,岛上还有灯塔山、炮台山、玉兔岭、鹰喙石等
怪石奇景。
【北邢家水库公园】 北邢家水库位于龙口市东南约15公里的卢山南麓。水库建成于1960年,坝长
400米,容量1240万立方米,可灌溉农田2万余亩。此处既是水库,也是公园。库岸边修建花圃,以景
成园。花园西部,是一所幽静古朴的园林建筑,素雅的花孔园墙之间,洞开一道月亮门,上嵌著名书
法家山之南手书隶体“聚仙园”三字。园内一泓清水,碧波潋滟,九曲桥蜿蜒其上。曲桥中部是一座
丹柱碧瓦、飞檐翘翅的六角亭台,上悬“宁波亭”匾额,两旁亭柱镌刻着一副楹联:“碧涧生潮朝自
暮,青山如画古犹今”。池南,藤萝满架;池北,细柳轻垂。园西,群山峥嵘,黛色参天;园东,百
花竞放,群芳争艳。曲桥尽头与池岸相连,沿着柳枝拂水的池边东去拾级而上,是一座造型别致新颖
的旱榭。它背靠山石,面向池水,登高远眺,园内外景色一览无余。榭上为空中花园,榭下是书室画
廊,陈列着诸多名家书画。游人可在此观览小憩。
【三山岛】古称参山。位于莱州市区北25公里处,方圆12.92平方公里。远古时这里曾是一座浅海
岛屿,后逐渐与陆地相连,成为半岛。三山毗连,突兀挺拔,故名三山岛。三座山峰海拔百米,中峰
在前,东西两峰偎肩而立。北麓山势陡峻,峭壁直插海底,南麓缓延至沃野。攀石登绝顶,放眼大海,
烟波浩淼,青天白浪,气象万千。这就是莱州古邑八大景观之一——“三山观潮”。西峰顶怪石嶙峋,
雄伟险峻,“飞来峰”欲飞将倾,“神仙炕”平整如席;东峰峭立如削,古称赤壁,壁间泉涌如珠帘
倒挂,似芙蓉花开,名曰芙蓉泉;中峰峰巅,有秦皇汉武求仙长生东游海上时,“凿山注礼,以祈百
神”礼祠阴主的盏石一尊。
如今的三山岛港是莱州市最大的渔港,莱州大蟹的主要产地。三山岛东侧海滩沙质细软,海底平
坦宽阔,又有万亩黑松林带作屏障,风小浪缓,是难得的天然海水浴场。1988年,莱州市决定设立三
山岛镇,作为市内特区对外开放,以加速三山岛的开发建设。
【大基山道士谷】在莱州市区东10公里大基山中。谷呈葫芦状,方圆近5公里,群山环列,白云
缭绕,峭壁陡立,怪石丛生。谷西南与东北角一条小径蜿蜒穿谷,为全谷唯一通道。谷内则绿草如茵,
万木竞翠。谷底,一曲清泉,潺潺湲湲,自东北泻向西南,汇集于谷口水库;崖间,松槐荆棘掩映奇
石,如鳄、如蛙,如莲、如笋,静沐着朝霞夕辉。云中峰巅,高低参差,似断似连,环拥着山谷,呈
现出一派清幽秘邃、超凡脱俗的自然景色,使其自古以来即被尊为“郡之甲胜”、“一郡之最”。大
基山现存历代刻石24处,其中,北朝刻石14处,金代2处,元代1处,明代1处,清代2处,不明时代刻
石4处。主要分布在四面山谷之主峰、谷之腹心和西南、东北入口处。
北魏光州刺史郑道昭的刻石是道士谷最早有纪年的刻石。北魏永平三年(510年),光州(今莱
州市)刺史王琼因受贿被劾,免官回京,司州大中正郑道昭接替王琼,出任光州刺史兼平东将军。延
昌元年(513年)郑道昭在率僚属游览大基山风光时,置仙坛五处,并作“仙坛诗”一首,题字数处。
郑道昭主持或指定的题刻,按东南西北中、前后山门的位置分布,如同当时的建筑模式,以四方之神
定四面之位,并分别作了相应的改造。比如他将东面主峰太基顶称作“青烟寺”(取东方方位神青龙
之首字),南面主峰为“朱阳台”,西面曰“白云堂”,北面名“玄灵宫”,中间的则叫做“中明坛”,
并刻字志之。这些刻石无疑反映了刺史大人当时的宗教信仰和情感。金大定七年(1167年),全真教
首王重阳来胶东传道。大定九年,重阳携丹阳子马钰、长真子谭处端、长春子丘处机三徒云游至莱州
武官村,见一壁题诗甚有得道之意,遂收题诗人为徒,位列全真第七子,赐名处玄(刘处玄),字通
妙,号长生子,并赐诗一首:“钓罢归来又见鳌,已知有分到仙曹,鸣榔相唤知予意,跃出洪波万丈
高”。长生与重阳其他三位弟子并称重阳门下“四哲”。后重阳仙去,四徒守墓三年,大定十四年八
月在陕西秦镇渡“月夜共坐,各言其志”,后分赴四方创派立业。长生回莱创全真教随山派。金章宗
承安二年(1197年)被以上宾之礼邀赴京师,数月后携旨返回故里修建先天观于道士谷并永居此地,
泰和三年(1203年)羽化,赠辅化明德真人。长春子丘处机亦曾在此修真炼性。此后,这里一直为道
家所居。并续建有老子殿、玉皇殿、泰山庙、姑子庵等,至今遗址尚存,谷之得名盖缘于此。
郑道昭《置仙坛诗》 系道士谷现存最大的一处刻石, 刊刻于“白云堂”下东面山坡一块被叫做
“枇杷石”的巨石上,诗五言,13行,200余字,据诗文前所述题记,是郑道昭与诸门徒登临扫石置
仙坛而作。谷之中心,三叉路口处有一三棱尖角石,三面分别镌有郑道昭所属“岁在壬辰建”、“中
明坛”、“青烟里”等刻石。据调查,该石原在此南谷中一无名小高地上,清末拓片商盗石不成,被
道士移至此地。“中明坛”石南小水库上游,原有一块镌有“洛京道士”的刻石,今已佚,现存者为
市博物馆复制。道士谷东北端一孤峰,巨石累累,形若花冠,人称“莲花盆”,盆内刻有“玄灵宫”
题字。“玄灵宫”题字之北,道士谷外东侧山水沟畔,突兀竖立的一块巨石上镌刻着“北山门”题字;
“南山门”题刻则隐于道士谷西南入口处水库之阴,隔水与“仙坛铭告”及郑道昭之子、北齐光州刺
史郑述祖“云居馆题字”等遥相呼应。
长春子丘处机泰和四年(1204年)“春日登临”诗刻镌于西峰山腰摩崖上,旁有金元明至民国刻
石10处,崖下即为昔日道观遗址,今皆倾圮。
道士谷风光之美,美在夏秋。夏日雨过,溪流淙淙,鸟语蛙鸣,山愈碧,树愈青,花愈浓;霜秋
逼临,毛栗爆熟,苹果飘香,满山遍野红叶斑斓,分外妖娆。
【莱州月季园】位于莱州市莱州路、文化路交叉点西南侧,1987年5月落成,占地0.75公顷。莱州
素称“月季之乡”。据传,明代一对年轻夫妇携花自蜀迁莱,从此月季便在莱州落户。经五六百年精
心培育,莱州月季品种现已达300多个,园内的150多种,是其中的精品。临街围墙为上置栅栏的波状
矮垣,既可界定、保护花园,又使内外景色融为一体,使园内的景色直接成为街道的点缀。园内设计
则以小见大,融花鸟鱼水石、亭台楼阁多种景观于咫尺之间,疏密有致、高下有序,格调古朴典雅。
花园门厅东向开,迎门小池,碧水清波,一峰卓然,名“一峰池”。池后一古香古色楼阁,白玉栏杆,
为全园主体建筑,名“赞花楼”。楼下有“巧工厅”,全市工艺美术精华荟萃于此。楼上内厅外壁蟠
龙飞舞,有“三国”、“西游”、“西厢”、“白蛇”壁画。登楼凭栏俯瞰,满园春色尽收眼底。园
心百花辉映中,象征着青春、幸福和希望的“月季仙子”白色大理石雕像神态飘逸,亭亭玉立。园内
百花以白石小栏隔成鸭梨、 苹果、 令旗等多种形状,与各类置景相映成趣。这里既有由“古铜”、
“羽士”、“虢国”、“飞燕”、“春水绿波”、“密波”、“汉宫”、“桃花坞”组成的传统名品
“四妆四季”,也有1980年北京首届月季赛花会上位居“十品”的“蓝天”、“丛中笑”、“红和平”,
还有被列为世界四大名品的“明星”、“白雪山”等等,形态不一,色香各异。“贵妃醉酒”,圆润
雪白的花腮微泛红润;“十全十美”,花姿优美,盛开而花蕊不显,如一性格坚毅的翩翩少年;“太
液芙蓉”,则初似火焰,继如玫瑰,后则黄灿赛金,因又得名“彩云三变”。各种名品花香四溢,飞
彩流光,使人恍入胜境仙苑。
【沐浴水库】坐落在莱阳市区东北9公里的群山峡谷之中,素有“青山玉带”之称,为胶东五大
水库之一。沐浴水库建成于1960年,坝高45米,汇水长度20公里,总库容2600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22
万亩。水库建成后的20多年来,对莱阳市工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沐浴水库工程建筑宏伟壮观。横拦在两山之间的水库大坝,坝坡芳草萋萋,坝端两侧各式建筑依
山而立。漫步坝上,极目纵观,库水似玉带环绕青山,蚬河似游龙蜿蜒其间,整个库区山青水秀。岸
边有苹果园、葡萄园、奶牛场、鹿场、鱼种池、甲鱼池、水电站、露酒厂和冷藏厂等,可谓五业兴旺;
大坝东侧,厂房、楼堂依山傍水,错落有致,院落路旁,绿草如茵,百花争艳,苍松翠柏郁郁葱葱;
大坝西端,“十八盘”秀丽多姿,山上奇松怪石、清溪幽洞,各有风姿。如今这里已成为莱阳市著名
的游览避暑胜地。
【丹崖】俗称红土崖,位于莱阳火车站东清水河与蚬河交汇处。因土石皆呈赭红色,其西侧临河
悬崖峭立, 古有“小赤壁” 之称。崖高约50米,顶端旧有仙观寺和文笔峰塔。塔建于明代正德年间
(1506~1521年),塔高约40米,13层,八角垂檐,饰以精美的石刻浮雕。远远望去,丹崖仙观,宏
伟肃穆,直插云霄。可惜仙观已倾塌,文笔峰也毁于十年浩劫。1953年,革命烈士陵园建于崖顶,苍
松翠柏掩映其间,气势庄严,景致素雅。
阳春之际,登上丹崖南端,纵目远眺,只见青山起伏,四野梨园郁郁葱葱,梨花盛开如雪,河畔
柳絮似烟。红土映日,白雪洗崖,十分秀丽。这就是莱阳著名的“丹崖白雪”景观。正是:“千树梨
花千树雪,一溪杨柳一溪烟”。每年梨花堆雪的阳春三月,这里游客如云,热闹非凡。
【仙洞石门】 即位于招远县罗山乡罗山主峰南侧半山腰的古刹日觉观。 据《招远县志》记载,
“仙洞石门”是羽士班全真修炼处,故又名“班仙洞”。此处山势险要,东、北、西三面峭壁耸立,
南侧半山腰上悬断崖千处,下临百米深涧,异峰突起,如拱如卫,“仙洞”即在悬崖峭壁间。正殿建
于石隙,卧室凿于石壁之中,旁有岩洞可出入。明清时依石罅而建庙宇数栋,屋前庭院修有钟楼,院
内花木葱茏。石屋墙外不远处有两块巉石对峙,状若石门。门内有一天然石井,水深数尺,清洌甘甜,
沏茶别有风味。每当三月阳春,日觉观院内牡丹盛开,杜鹃花红如火,风景秀丽,游人不绝。
【招远温泉】当地人称“东汤”,位于招远县城东里许的滚泉山下。总面积约1.5平方公里,日
流总量可达8426.16立方米。沸水与附近的冷水汇流,得名阴阳河,俗称“鸳鸯河”。河上有一座石桥,
因地热所致,桥面秋无霜、冬无雪,称为“断霜桥”。
招远温泉有三个特点:一是水温高,泉水涌出时的温度高达97℃,居全省首位。据《招远县志》
记载:招远温泉“炙手炎如炭,濯足热益大,隔瓮能煮水,浸篮可热菜,竟同鼎中汤,澡身此为最”。
二是矿化度高,浮力、压力大,对人体的作用力强。三是所含的矿物化学成分丰富,最高为5395.64mg
/T。水质化验结果表明,水中含有钙、钠、铁、镁、硫等20多种矿物元素和具有重要医疗价值的微
量放射元素——镭、铀、氡等,对医治慢性关节炎、外伤、肥大性关节炎、光线刺激性皮炎、坐骨神
经痛、慢性胃炎、高血压及动脉硬化等多种疾病,都有较好的疗效。
新中国成立后,招远温泉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先后建起了浴池大楼、温泉游泳池、疗养院
等服务设施;修建了山东省第一座地热能发电站和地震预测站;兴建了温泉养鱼池和蔬菜生产温室,
用温泉水试养罗非鱼获得成功。1986年春,招远县人民政府又拨出巨款,在温泉地带建起了温泉风景
区,区内设有水上公园、德新泉公园、水上餐厅等,实行园林、养鱼、水疗综合利用,取得了较好的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千里仙岛】在海阳县东南海中,又名千里岩,千里岛。此岛由南北两山组成,自然形成一哑铃
状,山势陡峭,海拔93.5米,面积0.2平方公里。岛上景色绮丽多姿,有仙岛旭日、东阳仙洞、天门云
阶、南天门、仙人脚痕、波撼亭、探海石、飞来石、天桥吞舟等20余处自然景观,并有海豚、鲨鱼、
白鹤、黑鹤、耐冬等珍贵动植物。其中耐冬属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花木,据史料记载,现在的“日本
耐冬”就是从此岛移植而去的。岛上四季变幻景致无穷,春有百鸟来朝,夏有群嬉海豚,秋有黄岛山
菊,冬有傲雪耐冬。此岛是一处天然公园,被誉为“海上仙岛”。
【丛麻禅院】位于海阳县城东北20公里处的七崮顶上。寺建于隋代,相传唐代大将尉迟敬德曾在
此养马,故名丛马;又因周围群峰如麻,亦名丛麻。禅院院门上挂一横匾,上书“七峰寺”。禅院正
殿三间,内有如来佛祖和十八罗汉塑像;东厢内供托塔李天王、杨二郎和关公“三公祖像”;西厢内
供观音菩萨。寺院后东西两角各立一座白塔,院内横卧一清代石碑,概略记载了古塔的历史,虽经多
年的风雨摧荡,字迹仍依稀可辨。古寺周围有一片面积约30亩的茂密竹林,竹篁蔽日,密不能入,远
远望去,似一潭碧绿的池水,微风中竹林高低起伏,宛如潭水碧波荡漾。近前观看,杆杆翠竹晶莹明
亮,青翠欲滴,颇有“淡竹成林似江南”的风韵。站在土崮顶上四顾,周围11座大小山头如剑峰奇石,
踔厉有姿。俯视古寺,在郁郁葱葱的竹林中时隐时现,云烟缭绕,令人神驰。
【牟氏庄园】俗称牟二黑庄园。位于栖霞县城北古镇都村,是清代栖霞首富牟氏家族数代营建的
宅第。自1742年(清乾隆七年)至1944年当地解放,经营200余年,始成现在规模。庄园占地23384平方
米,建筑面积7685平方米,有楼、堂、厅、厢等480余间,门楼30个及其它附属建筑。
庄园的创始人是牟子仪,清雍正元年(1723年)由县城迁居古镇都,购置田产,创建庄园。至其
孙牟墨林时,成为巨富,庄园日益扩大。牟墨林贪婪残暴,肆意盘剥乡民,人贬称其为“牟二黑”。
因后世子孙继承家风,乡民泛称之为“牟二黑”。至解放前,牟氏家族共占有耕地6万余亩,山林12
万亩,佃户村93个,并在栖霞、烟台、上海等地开设当铺、钱庄、药店、油坊、缫丝厂等多处。
庄园为坐北朝南的清式木、砖、石结构群体建筑。宅院布局为3组6院式,每组1~3院不等,每院
4~6进相间, 均呈四合院结构, 具有胶东地区民居特色。第一组位于庄园东半部,自西而东排列着
“日新堂”、“西忠来”、“东忠来”3个居住单位,均为六进五院落。“日新堂”俗称“老柜”,
是牟墨林旧宅,建有门厅、道厅、客厅、寝楼、卧室及单厢、西群厢等89间。第二组位于庄园的西南
隅,包括“南忠来”、“阜有”2个居住单位,均建有门厅、客厅、寝楼、厢房等。第三组“宝善堂”,
位于第二组以北,布局、风格略与第二组相同。整个庄园雕梁画栋,精雕细刻,豪华富丽。
牟氏庄园是山东省现存规模较大、保存完整的地主庄园之一。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
【黄岩底水库连拱坝】位于栖霞县刘家河乡黄岩底村,是一座全石砌空腹倾斜式连拱大坝。始建
于1967年春,1971年冬竣工。坝高30米,长187米,库容量276万立方米。由栖霞县水利局工程师宋谷雨
设计。在大坝整个建造施工过程中,完全不用钢筋,亦不用拱模依托,而是利用椭圆轨迹控制原理,
把石块加工成下宽上窄、底沉头轻的梯形,层层上砌,形成内在的平行挤压力。此大坝为国内第一座
无拱模、无脚手架施工大跨度石砌空腹连拱坝。自建成至今近20年,历经多次洪水考验,特别是1979
年7月底5小时降暴雨300多毫米,山洪瞬间注满水库,漫过坝顶,长达一小时,大坝安然无恙。整个
大坝结构新颖,造型壮观。其照片曾在广交会作过展览。1973年在西班牙世界大坝会议上,我国代表
向各国专家详细介绍了这座大坝的情况,赢得普遍重视和赞赏。其设计资料作为教材编入大学教科书。
1978年,大坝设计者宋谷雨出席了全国科技大会。
【刘家沟遗址】是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为主的遗址。位于蓬莱县刘家沟高丘台地上,北为平原,
其余三面系丘陵,现存面积5000余平方米。
从现有断崖上看,文化层厚度约50厘米,暴露的灰坑较多。1972年后,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及
省、市、县文物部门都做过调查。1978年进行了发掘,清理面积20余平方米,出土有石器、陶器等遗
物,为龙山文化和早于龙山文化两个时期。龙山文化时期的石器以磨制为主,有斧、刀、镞等;陶器
均为轮制,以泥质黑陶为主,多经磨光,纹饰主要为弦纹、附加堆纹、刻划沟槽等,器类见有鼎、罐、
盆、碗、杯、纺轮、器盖等,鼎分罐形和盆形两种,足为铲形或凿形。早于龙山文化时期的石器以琢
制为主,仅刃部磨光,有斧、锛、铲、砺石等;陶器多为泥条盘筑,以夹砂或夹云母的红褐陶为主,
黑陶极少,纹饰有附加堆纹、乳丁纹、刻划纹,器类见有盆形锥足鼎、小口罐、鬶、钵、支座等。
1977年,该遗址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蛤堆顶遗址】位于牟平县大窑乡蛤堆后村南的高丘上,因内含大量蛤皮,故称“蛤堆顶”。属
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西距海仅1500米。1962年发现,文物部门曾做过调查,1977年被公布为省级重
点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东西长270米,南北宽260米,总面积约7万余平方米。遗址坑壁可见清晰的地层堆积,上为耕
土层及近代扰乱层,下为原始社会层,内含较多的蛤皮、烧土、兽骨、石器、陶片等,厚0.4~1米,
其下见有许多柱洞坑,坑深度均1.3米左右,坑底有直径为15~20厘米的柱洞。采集到的遗物有石器、
骨器、陶器等。石器以琢制为主,刃部一般经磨光,有斧、铲、锛、球、磨盘、磨棒、砺石等;骨器
有锥、针等;陶器以夹砂红褐陶为主,夹砂、泥质红陶次之,器类有鼎、罐、钵、支座、纺轮、网坠、
器盖等,鼎足为锥形,分盆形、釜形两种,罐有筒形、小口两种,腹部多安柱状或蘑菇形、鸟首形把
手。纹饰有附加堆纹、乳丁纹、划纹等,另有少量彩陶。大量的蛤皮、鱼骨、兽骨及生产、生活用具,
反映了当时沿海居民的农、渔、猎的生活方式。
【杨家圈遗址】位于栖霞县城南杨家圈村,东临相础河,西北屏方山,是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
及龙山文化遗址。1956年文物调查时发现,1977年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现存面积仅1万平方米。1981年,山东省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对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揭露面积880平方米。从41号探方北壁可看出,文化层共分4层,上面两层为龙山文化层,出土有石器、
陶器、骨器等;下面两层为大汶口文化层,出土石器有斧、锛、锤、刀、镞、矛等。陶器有鼎、罐、
钵、豆、鬶、高柄杯等,多为手制,陶胎较厚。骨器有刀、镞、锥等。
发现的遗迹有房基6座,墓葬6座。其中龙山文化房基4座,平面近方形,四周有深基槽,3号房基
东西长6米,南北宽5~5.4米,四周基槽深达2~2.3米,基槽内发现有28个柱洞;大汶口文化房基2座,
平面略近方形,四周基槽较深,槽内柱洞排列有序。清理龙山文化墓葬一座,头东向,单身屈肢;大
汶口文化墓葬5座,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多无随葬品,仅2号墓随葬一件鱼骨饰。有5人合葬,头西脚
东,侧身屈肢,有单身俯侧屈肢,头东向;有一婴儿墓,仰身直肢,葬式与其他不同。
另外,在龙山文化地层和灰坑中,发现了粟和水稻的皮壳和印痕,是现知史前栽培水稻的最北界
限,还发现一件残铜条和一些铜渣,说明当时人们已发明了冶铜技术。为研究我国工农业发展史提供
了珍贵资料。
【三十里堡墓群】位于烟台市福山区古现镇三十里堡村南古城址的东南部,为汉代墓葬群,省级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城址周围原遍布墓冢,现存者仅是原墓群的一部分,分东、西两个墓群。东墓群在岗崙村西山
坡上,在南北1.5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20余座土冢。西墓群与东墓群相距2.5公里,分布在古城址以
南至大王家村约3公里的范围内,可见土冢30余座,封土最高可达20余米。1974年清理的一座土坑竖穴
墓,出土一把1.2米长的铁剑和刻有“王众之印”的龟钮铜印,另外还出土了钵、罐、盆等陶器,其
中尤以子母口鱼形器、龟形器、禽兽形器、蟾冼、扁壶等更具艺术特色。
【雷神庙战斗遗址】位于牟平县宁海镇贺庄东南,是由明清建筑构成的封闭式四合院,占地1400
平方米。院坐北朝南,由雷神庙、岳王庙、三清殿、东西两厢及门厅组成,习惯统称雷神庙。建筑沿
南北中轴线对称布局,均为单层、硬山、砖石木架结构。院内有影壁一座,石碑三通:归山操碑、建
岳王庙碑、建雷神庙碑。1938年2月13日上午,中共胶东特委书记、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司令理
琪,率部攻下日军占领下的牟平县城。10时许,主力部队转移,理琪等20余人在雷神庙开会研究下步
行动计划。12时,驻烟台日军顾问高原率海军陆战队百余人将雷神庙包围,并出动飞机疯狂轰炸。在
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我军抢占有利地形,与敌人浴血奋战,在友军张建勋部的接应下冲出重围。
在转移途中,理琪因腹部重伤牺牲。至今,院内石碑和柱础上的弹痕仍历历可辨。解放后,政府对雷
神庙多次修缮。1966年翻新东厢房,1975年复原正殿前墙,1982年复修毁于战事的西双顶厢及门厅,
基本上恢复了当时的面貌。1977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将其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赵疃地雷战遗址】分布在海阳县赵疃乡赵疃村。
1940年2月,日寇侵占海阳,以行村为中心据点,在赵疃以东的孙家夼,夼里设立据点,到处骚
扰,烧、杀、抢、掠,无所不为。赵疃乡民兵奋起抵抗,利用地雷战消灭敌人。他们自制了10多种土
地雷,有铁雷、石雷、拉雷、飞行雷、马尾雷、防潮雷、子母连环雷、慢性自然雷等,创造了30多种
埋雷方法,大摆“地雷宴”。赵疃民兵与日伪军作战500多次,杀死杀伤敌军600多人,俘虏20多人,
炸毁汽车2辆,并奔赴滨北、烟台等地配合作战。地雷战使日军闻风丧胆,赵疃村因此荣获“特等模
范爆炸村”的称号,并涌现出赵同伦、赵守福等一批民兵英雄。
现存地雷战遗址主要有:赵疃村西南百米处的“月牙桥雷区遗址”,村南中部小河以北水井一带
的“丁字街雷区遗址”,村中“东西大街雷区遗址”,村北“十字街牌坊雷区遗址”。遗址上,地雷
炸痕至今仍清晰可辨。村中建立了“赵疃地雷战陈列室”。1977年,赵疃地雷战遗址被列为省级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
【胶东革命烈士陵园】又名英灵山革命烈士陵园,在栖霞县桃村西北5华里牙山前怀的英灵山上,
1945年中共胶东区党委、胶东行署、胶东军区为纪念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烈士而修建,占地约35万平
方米。1977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经省政府批准列为第一批省级重点烈士纪念建
筑物保护单位。
陵园坐北朝南。山麓当中部分辟为广场,广阔坦荡。由此拾级而上,便是端庄宏伟的烈士纪念堂。
纪念堂建于1946年,建筑面积500平方米,里面陈列着理琪、张连珠、王文、于克恭等烈士的照片和烈
士事迹介绍及反映烈士生平的图画。纪念堂东侧的烈士遗物陈列室里,陈列着114件珍贵的革命文物。
沿着石阶继续上行,可直达山巅,高耸入云的胶东抗日烈士纪念塔矗立其上。塔高21.37米,呈六边
棱形锥体,花岗岩结构,正面刻着“胶东抗日烈士纪念塔”九个遒劲的大字,另外五面刻有5716位烈
士的英名。塔座上是用正楷镌刻的建塔纪念碑文。英灵山的东西两侧,沿着广场两边,对称地伸出两
道山梁。左侧有群英亭,翘角飞檐,朱梁丹柱,掩映在绿树丛中。右岭上,坐落着一座完全用石头凿
成的胜利亭,亭为流线型结构,美观大方。左右两岭上还分布着烈士墓群和名录塔、芳名塔等。在陵
园的两路入口处,矗立着两座牌坊,上面写着:“英名千古,浩气长存”。
胶东革命烈士陵园内安放着266位烈士的遗骨,其中有理琪、王文、于克恭、林江、梁海波、任
常伦等11座著名烈士墓。
理琪烈士墓 墓用花岗石砌成,为六棱形圆顶,高2.5米。墓前竖立一块条幅式汉白玉墓碑,上
刻“先烈理琪同志之墓”。理琪(1908~1938年),原名游建铎,河南太康县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
产党,1931年12月参加宁都起义。1936年奉命来山东,任中共胶东特委书记。1937年12月组织发动天福
山起义,成立“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任司令员。1938年2月,在雷神庙战斗中与日军作战
时牺牲。
王文烈士墓 墓用弧形花岗石分10层砌成,墓顶立四面塔形石碑,通高5.8米。碑正面刻有“先
烈胶东区主任公署主任王文同志之墓”,其余几面刻有烈士传略。王文(1911~1943年),陕西绥德
县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8年春奉命来胶东,历任中共胶东区党委
书记、胶东行政公署主任等职。1943年积劳病逝。
英雄墓 系任常伦、王克山、王彩春三位英雄的合葬墓。任常伦(1921~1944年),山东黄县人。
1940年参加八路军,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军4年,先后参加大小战斗120多次,负伤9次。1944年8
月, 被山东军区授予一等战斗英雄称号。 同年11月,在海阳长沙堡战斗中与日军作战牺牲。王克山
(1919~1944年),山东寿光县人。1940年参加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河源西沟战斗中
连续炸毁敌堡3座,被授予爆破英雄称号。1944年4月,在莱阳王家夼战斗中牺牲。王彩春(1922~1945
年),山东海阳县人。1942年参加八路军,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获“劳动英雄”、“战斗模范”
称号。1945年在莱阳万弟战斗中牺牲。墓用花岗石砌成,高3.4米。墓前上方正中处镌刻一颗五角星,
下面刻着“英雄墓”三个大字。另外,在胶东抗日烈士纪念塔西侧的山顶上,矗立着任常伦烈士的全
身铜像。铜像通高5米,基座高2.5米,手握钢枪,英姿勃勃,目光炯炯,神态威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