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063&A=20&rec=25&run=13

【沂山风景名胜区】沂山,旧称东泰山,又名东小泰山,别名东镇,为沂蒙山主脉之一。主峰玉
皇顶在临朐县城南50公里,海拔1032米。周围有峰29座,俱秀出天半。山中万松凝寒,千流竟荡,弥、
沂、汶、沭四河均发源于此,蜿蜒回环于群峰之间,气势磅礴,风景绝佳。自汉代以后历代帝王多立
祠祭祀,因有“泰山为五岳之尊,沂山为五镇(东镇沂山、西镇吴山、南镇会稽山、北镇医巫闾山、
中镇霍山)之首”之说。
玉皇顶高耸于群峰之上,峰顶有一巨石探出绝壁,俗称“探海石”,险姿危态,豪情外溢。登石
可观东海日出之神奇, 一览磅礴沂山之胜景。 峰顶山风劲厉,烟云飘缈,暮色中群峰皆凝碧如黛,
“沂山晚翠”胜景即此。
在玉皇顶西北侧,有沂山最为险要的三座山峰——狮子崮、扁崮和歪头崮。狮子崮与歪头崮突兀
对峙,宛如天阙。狮子崮上巨石屹立,北坡为绝壁深涧,自西南方观之,若雄狮昂首西北。扁崮又称
青崖,扁立陡峭,西坡绝壁如削。歪头崮耸然突起,峭壁插天,三面皆为悬崖深谷,唯南侧有石径可
盘旋而上。中途石壁上镌有清人了一子所书“人间蓬莱”四个斗大隶字。接近崮顶,有庙宇数座,以
“碧霞宫”最为完好,为专祀泰山老母之所。庙宇四周遍布野榆山腊,荫翳蔽日。崮顶有一石柱,石
柱上端有一石穴,名“天池”,深不可测。歪头崮南,另有花枝台崮,其西坡崖间有“八戒石”,系
由四块巨石自然叠成,别有情趣。
主峰东侧,有平地一区,群山环绕,东南开敞,相传建于东汉年间的法云寺就坐落在这里,今寺
已废圮。这里清泉涌流,树木成林,古松争奇,千姿百态。“迎客松”胸径3尺,葱茏苍劲,虬枝别
出,似舒展手臂向游人招手致意;“螭龙松”若苍龙螭舞,昂首摆尾;“栗抱松”别开生面,碗口粗
的一株黑松从一棵苍老茁壮的中空板栗树中斜生而出,若栗松同干。由古寺北行里许,峪谷深邃,绝
壁如削,松林密布,怪石嵯峨。相传此处即为梁山好汉李逵为母雪恨、怒杀四虎的“黑风口”。
法云寺下有一清泉涌出,向东流向百丈崖。百丈崖高60余米,绝壁峭立,数股山泉汇集于此,顺
崖腾空飞泻而下,形成瀑布,如白练悬空。晨曦初上,水雾中虹霓七彩,堪称胜景。崖下常有积雪,
至初夏不消,盛夏酷暑至此,亦感冷侵肌骨。故前人有“百丈瀑布六月寒”的诗句。百丈崖半腰,旧
有仙客亭,旁有明雪蓑道人题傅希孟所撰联云:“山静凝神气,泉高识道源”。崖北侧有吕祖洞,洞
旁古松横出石隙,天娇凌空,称“万年松”。对面石壁上镌有“海嶽”二字,每字高1.7米,十分壮
观。
沂山东麓有古寺称东镇庙,祀沂山王。此庙始建于隋,至宋拓其基址,大其规制。现庙宇已圮,
但当年的盛景依然可见。殿前尚存元明石碑96座,其中有元大德二年(1298年)立的龟趺螭首,上镌
蒙汉两种文字,古朴雄浑;有明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正神号时立的封神碑。殿前墙壁上镶嵌着
历代祭文和游人题咏石刻,真、草、隶、篆各种书体琳琅满目。院内古松、槐、银杏龙蟠虬结,参天
蔽日,如世外仙境。
沂山雄伟秀丽,峰峰险奇。但过去这里交通闭塞,其景物为世所鲜知。昔人兴叹曰:“匡庐瀑布
天下知,沂山隐在齐东陲”,“古今游人到绝少,谁复表白山川奇?”现在沂山已修起了盘山公路,
汽车可直达玉皇顶。法云寺遗址旁建有接待站。1987年沂山被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后,当地政府即制
定规划,积极开发利用沂山的旅游资源。
【云门山风景名胜区】青州云门山风景名胜区包括云门山、驼山和玲珑山,1985年山东省人民政
府公布其为省级风景游览区。
云门山 位于青州市南2.5公里处,海拔420米。山巅大云顶上有洞如门,高阔过丈,南北贯通,
名“云门洞”。远远望去,似一轮明月高悬太空,誉称“云门拱壁”,为古青州十景之首。夏秋时节,
云雾缭绕,穿洞而过,谓之“云门仙境”,云门山也因此而得名。
云门山阳有隋、唐造像石窟5个,石佛造像272尊,与驼山石窟造像共同组成青州石窟群,是我国
现存石窟艺术中最东部的一朵奇葩。云门山上断崖峭壁间,遍布历代文人名士的摩崖题刻和碑碣。元
代以前的20余处中有宋熙宁二年(1069年)青州知府欧阳修的题诗墨刻。明清两代题刻更多,其中有
明少保太原乔宇大字篆书“云门山”,清施润章、安致远游云门山的诗记等。云门山阴绝壁上镌刻的
国内外罕见的大“寿”字,系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九月九日,衡府内掌司冀阳周全为给衡王朱
戴圭祝寿而作,“寿”字正对青州城里衡王府宫殿,取“寿比南山”之意。该字结构严谨,气势磅礴,
字体通高7.5米, 宽3.7米, 其中仅“寸”字就高达2.23米,故当地人有“人无寸高”之谐语,俗称
“云门献寿”。
山东侧有明朝嘉靖年间“衡府内典膳冀阳周全开造”的“万春洞”,洞口高1.6米,宽1.2米,深5
米。内雕宋道教首领陈抟枕书长眠的卧石像1尊和2个空炕台,石像体长1.7米,造型古朴,形象生动。
洞中石壁上有诸多历代名人的题刻,如明代姜寒古所作的“君睡容我醉,我醉学君睡;醒者徙纷纷,
未许把同臂”;明代隐士雪蓑题写的“野宿石榻类洞天,斗笠脱放海东边。夜深熟睡白云起,莫管龙
来榻下眠”等诗句,可谓脍炙人口,耐人寻味。洞外另有“凉书台”、“仙人脚印”等古迹。
云门山顶原有唐天授二年(691年)由道藏寺(原南阳寺)改建的大云寺一所。明朝景泰(1450~
1456年)年间,又将该寺“徙建山南麓”。现寺已圮,只剩遗址和题刻。山顶现存的天山玉女祠,是
典型的明代全石无梁建筑,匠工非凡。另有新近修复的“望春阁”及东西“阆凤亭”,为俯览山色的
佳处。
驼山 位于青州城西南5公里处,主峰海拔408米,与云门山隔山相对。山体由东北向西南延伸,
因山形似伏卧骆驼,故名驼山。乔宇所书“驼山”两个大字嵌于山前石壁。驼山是古青州名山,峰陡
巘绝,古柏参天,山上佛、道两家遗迹众多,更以它精美的石佛雕刻艺术而著称于世。驼山与云门山
石窟造像群,是我国最东部,也是山东省最大的石窟造像群,是研究我国古代雕塑、绘画艺术和佛教
发展史的珍贵资料。
在驼山主峰东南悬崖上,从东至西排列着大小石窟6座,摩崖造像群1处,共有石佛造像638尊,
大者高逾7米,小者不足10厘米,造型精美奇特,雕工流畅细腻。东起第一窟是唐代武则天执政时开
凿,距今已1200余年,是驼山石窟雕刻艺术的瑰宝。工匠们为了迎合武则天的兴趣,竟把立佛以武则
天为模特儿,雕为女性形象。袒露丰满的前胸,佩饰精美的璎珞充作项练,头梳罗弦式发髻,面目丰
满秀丽,下身着出水式长裾,身躯微微欹斜且有明显的曲线,似出水芙蓉立于莲花座上。这是武则天
时期风行一时的美女形象,是比较难得的盛唐时期的典型圆雕。第二窟为典型的隋雕佛像代表作。菩
萨的体态、衣着,独具匠心,造型真切。佛像头戴带有繁复花纹和化佛,宝瓶的高冠,冠旁二飘带下
垂;面相丰满圆润并带微笑,颈部有横纹,佩连珠状的项练和精致的璎珞;长裙曳地,下摆变化较多,
裙带下垂至脚面。这种衣饰、图案是隋代菩萨装饰的特征。自北至南的第三窟是驼山最早最大的一个
石窟,雕于南北朝时期的北周。窟中正面造像为如来本尊,两边是观世音和大势至两菩萨。窟深五六
米,佛高7米多,造型比例准确,法相丰满,鼻挺眉弯,腴中蕴秀;列边菩萨头戴花冠,法相清瘦秀
美,是南北朝时期的石雕珍品。第四窟的菩萨像,胸前有兽头型的环饰,没有下垂的裙带,腰部稍有
曲线,具有初唐菩萨形象的特征。由三窟西去,可观赏其他佛像。驼山的石窟佛像,雕刻艺术精湛,
是我国石窟艺术的典范。
驼山山巅有“昊天宫”,占地南北长约150米,东西宽约100米。顺天梯直上,经南天门即达“昊
天宫”,这是一处道教遗址,至今已有700年的历史。昊天宫内尚存元、明道教鼎盛时的古建筑群,
有“七宝阁”、“玉皇大殿”、“戏楼”、“聚仙楼”、东西配殿、东西廊房等共50余间。宫内外现
有120余块碑刻。宫门顶部为戏楼。戏楼北侧有一对龟趺龙首的石碑,龟趺的头缩于龟甲之内,与其
它碑座形制不同,象是元朝的遗物。七宝阁为全石双拱阁楼式元代无梁无瓦建筑,墙壁,窗户、屋顶
全部用石头雕筑而成,结构坚固奇特。山上还有“天泉”、“天桥”、“五龙池”、“天河”等遗迹。
昊天宫内由天泉往上涌水,经天桥、天河顺坡而下,景观异常秀丽。
驼山是我国古代石雕艺术宝库之一。多年来不仅佛家弟子不惜远渡重洋来参拜驼山,而且众多的
学者、教授、艺术家也都争相涉足,进行考证、研究。1988年1月13日国务院将驼山石窟公布为第三批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以来,先后修建了山顶及石窟走廊的石板台阶路,安装了石窟护拦。
1984年以后,相继加固了“七宝阁”,修复了碑林,翻建了昊天宫楼,整修了天河、天桥、五龙池,
兴建了南天门,建起石坊山门和青瓦仿古售票门,登山的主要道路全部铺成了石板台阶路。现在正配
套建设停车场、接待室等。
玲珑山 位于青州城西南16公里井塘村南,海拔567米。山阴有谷,俗称“字谷”。北魏大书法
家郑道昭(?~516)知青州时常来山深景美的玲珑山,在“通天洞”里读书,留有三处题刻。一处
为《白驹谷题名》,镌刻于山下石壁摩崖上:“中岳先生荧阳郑道昭游槃之山谷也”;南移数尺,又
有“此白驹谷”四字。19个径尺大字,笔笔银钩铁划,折如刀戟,力透山石,笔意苍劲,端雅庄重。
虽经历1400多年,字迹仍完好无损,乃稀有的魏碑真迹,亦为中外书法家所推崇。另一处是在通天洞
内:“荧阳郑道昭白云堂中解易老也”,字径1寸4分。第三处是石碑一方,已遗失,为郑的晚年遗作,
故称“晚碑”(上下碑分别散存于掖县、平度)。
玲珑山顶端王母宫的东墙,镌有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青州府学教授魏世名所撰的《游北峰山
记》,其中有“康熙初年,隐士吴三恪于地震后发现山腰石畔有隙,依稀见光,召子侄发之,愈发愈
曲,通体玲珑矣”的记载,此即“玲珑”之名的来历。玲珑山洞窟众多,曲折勾连,变幻莫测,“通
天洞”、“串心洞”、“仙宝洞”、“观音洞”等各具形态,引人入胜。玉皇顶、凌霸关、卡天门也
别具景致。举目远眺,玲珑山酷似一天然的怪石大盆景,魅力诱人。有兀立云端,似从天而降,搁置
于峰尖的“天降石”;有似从天外飞来的“飞来石”。一峰峭立的“玉皇顶”,峰顶上有一石砌无梁
建筑, 门上镌有石刻, 两条栩栩如生的巨龙分立东西,中间横批有“洞天福地”四字,横批下竖刻
“瑶池”二字,门边对联是“堦下碧桃千载熟,案前青鸟一时集。”可知此乃祭祀王母娘娘的地方。
玲珑山的风景绝佳,与云门山、驼山并称为云门山风景区的三大胜地。
【五莲山风景区】包括五莲山、九仙山、卧象山,内有78峰、190景,峰峰奇秀,景景多姿,自
然景观优美,文物古迹众多。1988年11月,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五莲山风景区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五莲山 位于五莲县城东南18公里处,系崂山山脉的支脉,面积约13平方公里。因山中有天竺、
莲花、望海、大悲、挂月等五座峻峰矗立,常有云雾缭绕其间,宛如五朵盛开的出水芙蓉,故名五莲
山。五莲山有古迹遗址93处,118景,自宋代以来,即为游览胜地。不少名人雅士来此游山赏景,挥
笔留句。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知密州时,曾多次登临五莲山和与其隔壑相望的九仙山,盛赞二山“奇
秀不减雁荡”。天竺峰,又名天柱峰,海拔516米,为五莲山主峰,尊居五峰之首。峰东侧有一长达
百米的石洞,缘此洞而上可达山顶。传说古时有位仙人织女,欲登天竺峰采桑养蚕,正愁山峭路险,
忽见天开石裂,豁然开朗,眼前突现一洞。仙女遂缘洞攀至峰顶,在一石台上梳理被山风吹乱的秀发。
从此,便称石洞为“织女洞”,石台为“梳妆台”。在梳妆台前有一池,形如木船,清水涟涟。峰东
麓旧有云堂寺。据传,宋代一戒和尚来五莲山游览,为美景所动,乐而不归,便在此建云堂寺居住。
现仅存遗迹。大悲峰与天竺峰东西相望。峰前有一著名明代建筑“护国万寿光明寺”。相传,明万历
年间,四川名僧庞家子慕名到五莲山观游,见山“苍壁插空,云岚出没,缭青绕白,出泉如龙湫,引
松若风鸣”,遂在大悲峰下结茅定居。继而北走京师,请敕建寺。到京后,因给皇太子治疗眼疾有功,
神宗便发内帑千金,并遣中侍太监张思忠督工,敕建五莲山护国万寿光明寺。历时五年,于万历三十
五年(1607年)落成。光明寺建筑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寺院坐落于72层台阶之上,依次为光明殿、
藏经楼、分贝阁、御书楼、护法殿等。主体建筑光明殿,仿北京故宫金銮殿形式,飞檐翘角,雕梁画
栋,富丽堂皇。光明寺于清康熙年间重修后,更为壮观,一时名声大噪,后多废毁。现存寺殿为1984
年重建。大悲峰以东为望海峰。峰周围巨石林立,状如洪波汹涌。峰壁上有古人的四个题刻大字“石
浪飞空”。峰顶有一清代建筑“望海亭”,俗名“望海楼”。亭身呈宝塔形,三层八面,青砖灰瓦。
晴日,登楼南眺黄海,可见天水相接,白帆点点。五莲山奇石遍布,千姿百态。诸如石笋、石镜、试
剑石、荷叶棚、鹦鹉石、水晶屏、清凉榻等,无不状如其名。五老峰下的五老石,仿佛五位相互搀扶
的老人。居前一位,身着长衫,挺身背手。不仅五官俱全,须眉可辨,而且笑容可掬,风度翩翩。东
南山腰处的爱妻石,两块巨石相依,恰似丈夫背负劳累的妻子,在艰难地登攀。这些自然形成的怪石,
无半点斧凿痕迹,浑然天成,饶有情趣。解放后,五莲山被辟为名胜游览区。重建了光明寺主体建筑,
整修了望海楼,广植了花木,加强了保护措施。如今的五莲山,林木葱茏,山花烂漫。林木花草与峰、
涧、亭、阁互为衬映,形成了一幅五光十色的壮丽画卷。
九仙山 位于五莲县城东南约16公里处,东与五莲山毗连。主峰方卡山垛海拔697米,山体方圆
总面积27平方公里。全山群峰峭削,高插云表,奇石突兀,各具形态。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留有“九
仙今以压东京”的诗篇。著名的万寿峰,如巨锥插天,奇秀而险绝;梳洗峰由下至上,巨石层叠为阶,
远远望去俨然是一座天然形成的梳妆楼。其他如望海、葫芦、兔儿、狮象等名峰,均各具气势,自成
格局。敖仓岭南北迤逦,构成别一洞天,其中的桃林、水帘、凤凰三大名洞,常使游人流连忘返。山
上奇石之多与五莲山并称双绝, 如水龟、 石鳅、朝天猴等均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最著名的山谷叫
“不落谷”,登山之径称“十八盘”。山中有多处摩崖刻石,姣姣者属苏轼正书题写的“白鹤楼”三
字,刻于一巨石的东侧,同一石的南侧有明代丁耀斗的仿苏摹写刻石。此外,望海峰顶有一石洞,早
年有观音像,俗称“老母阁”,洞成圆形,系天然风化而成,半米宽无护栏走廊环绕洞外。山东北麓,
有大型立石佛雕一座,高约5米,据考证为宋代以后的雕刻。古迹有明代的兴云寺遗址、丁公石祠及
“仰止坊”、战国时期的牌孤城遗址等。
卧象山 位于五莲县城东南约13公里处,东与九仙山一脉相连。清代张侗《卧象山志》云:“自
九仙(敖)仓岭西下,万山中旋螺下沉,微露峰脊者,卧象也。”本属九仙山,清初,誓不帝清的张
侗,常约张衍、丁野鹤、李澄中、丁豸佳等文人名士居此吟诗论文,此后遂自辟一山,定名卧象。此
山奇、秀、险三者俱备,分别显现于75景之中。即《卧象山志》记载的“一谷、九峰、八岩、六洞、
一狮、二峦、八门、六窦、十六潭、十八瀑布”。峰以珑塔嶂、束练峰、筍圭石最显奇秀;石门以杰
门最为奇特;奇岩遍布全山,最著名的是靴石、龙头、万卷书。而卧象山的显著特色要数水潭和瀑布。
逢潭必有瀑,瀑为潭之源。最著者为霜潭(俗称白龙潭)和墨潭(俗称黑龙潭)。沿龙潭沟之灏水溯
流西行,折而向南,迎面千仞峭壁横空而立,其下有一潭,水深似墨,即为墨潭。越墨潭迂回上攀50
米,即达水深没顶,上盖龙门石,其状如隧道的格子汪。泅水通过此汪再上攀数米,方识霜潭真面目。
置身潭畔,但见百米以上的东西潭壁峭拔如削,南面悬崖之上的龙宫口涌出一股激流,宛如白练悬空
下垂,迅猛跌落于水深13米的潭底,浪花四溅,声如宏钟,潭内水沫旋转不息,如白龙翻滚腾跃,气
势宏伟, 此即“龙潭飞瀑” 的壮观。假如从瀑布顶端的悬崖上探龙潭之胜,游人须十分谨慎地伏身
“志心石”之后,引颈下视,方可窥潭水之一角。
【卢山】原名故山,相传因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博士卢敖曾遁居此山而改名卢山。位于诸城市
东南13公里处,海拔383米。山势陡峭,怪石嶙峋,山前有卢山洞,洞口上方刻有宋宣和三年(1121年)
赵周宾题写的“卢山洞”三个大字。洞中有许多宋人刻词,中央置有卢敖像。山巅有一方人工劈凿的
平坦巨石,相传是当年卢敖的“饮酒台”;台下西南向,一排石峰如笋,挺拔直立,高约20米,远望
如排列成行的灯台,名“圣灯岩”。山后尚有蘑菇石等名胜。
【仰天山】位于青州城西南50公里文里村西。因山上千佛洞洞顶有一天窗,“一窍仰穿,天光下
射”,故名仰天山。仰天山山势险峻,森林茂密,泉水清澈,景色宜人。山中有丰富的林木资源,素
有“天然植物园”之称。据初步调查,山上有木本植物148种,是植物科学研究的良好场所。
在仰天山的东山谷内,有始建于北宋的文殊寺(俗称仰天寺)。据记载,当年宋太祖遐游天下,
见仰天山似他梦中所遇之仙境,即命人在此大兴土木,筑寺立院。后又陆续建有望月亭、文昌阁、龙
王庙、墓塔林、白云洞等,留下了大量的古迹,至今保存完好。为数不多的摩崖石刻,以北宋金石学
家赵明诚的四处题记最为著名,金朝辅国上将军完颜的题刻和金朝黄掴安远镇压红袄军起义的题记,
也都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整个寺区,碧绿环绕,花木竞生,尤其在秋霜季节,满山红叶,灿若锦绣。
旧时每年九月初九,当地群众多来游览观赏,被誉为“仰天花山”。
仰天山上有千佛洞,亦称罗汉洞。洞深30余米,高约20米,两壁凿佛龛近千,排列整齐,故名千
佛洞。洞顶有一天窗,古历八月十五日,皎洁的月光可穿过天窗,直泻洞中,故有“仰天秋月”之景
观,为青州十景之一,并有“仰天高挂秋月圆”之说。仰天山顶有仰天槽,槽底有一黑龙洞,深不可
测,水入洞中,不知所往。
仰天寺背后的山阴处,有一巨型光崖,一壁万仞,人称“佛光崖”。崖高20米,圆秀峭立,石作
赤褐色,与它崖迥异。晨光初照,光崖色彩尤异,僧人谓之“佛光”,故名“佛光崖”。大概是由于
光线折射的原因,崖顶不大的一块地方,在漆黑的夜里能显出微弱的光亮。崖下有阴线浅刻佛像,体
形高大,稳坐莲花池上,二童子侍立于左右。金代明昌年间的石刻题记尚可辨识。悬崖上部微凸,有
一松生于岩隙间,状若游龙,俯视下界。位于佛光崖东南的望月亭,是一座石砌无梁殿式建筑,周围
清静幽雅,空旷爽朗,确是中秋观月的好地方。仙人洞在佛光崖以北上下垂直的绝壁间,翠柏掩翳,
不见其门。相传古有栈道北接观音阁,曾有法师至此静修,撤栈入洞而圆寂,自此路绝。
仰天寺后岭下有水帘洞,泉自洞出,跌落成珠帘。青山绿水,上下辉映,别有一番情趣。寺东南
300米处有松树台,是旧时僧人迎送客人的地方。寺的过厅后为黑龙潭,俗称“仰天寺井”,水极甘
冽,泉涌池溢,涓流成溪,为昔日众僧人朝夕盥洗之所。文昌阁在寺院东北角,阁台气势雄伟,前瞰
古刹,背负悬崖,俯视阁下,整个寺院,尽收眼底,为古刹中唯一保存较好的建筑物。观音洞在寺外
悬崖上,俗名“隔山照”,因洞之南壁有一石镜而得名。洞外有“宋英宗治平”题记,为仰天山现存
最古老的历史记载。
除以上景点外,仰天山还与毗邻的钓鱼台、昭阳洞、九宫台等风景名胜点,共同构成山水俱佳的
仰天山旅游区。1985年以来,当地政府相继拨款对仰天山上的文昌阁、望月亭等古建筑进行了修复,
并兴建了通往各游览景点的石板台阶路。
【石门坊】别名石门山,又名石门房,位于临朐县城西南9公里处。因山口双峰耸立,对峙如门,
故名。这里古迹颇多,风景秀美。
沿山径蜿蜒而上约里许,为崇圣寺遗址。寺的南、东、北三面是悬崖峭壁,巨石突兀争奇。崖上
长满树木花草。泉水自石隙中流出,潺潺而下。现崇圣寺虽已荒圮,但寺西两座建于明代的石塔却保
存完好,挺立在山石古木之间。顺石路再攀登而上,在百米余宽的大石崖上,有文昌阁和逄公殿残迹,
现尚有古槐独存。北面石壁上,有唐天宝年间的石窟造像一处,计大小石佛百余尊,现多已残损。自
此向西,另有三窟。东面一个建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为崇圣寺主持僧道明禅师寿堂;西面的
两窟相传为元代两僧人坐化处。东面石壁上有石刻“晚照”两个大字,系清康熙帝十四年(1675年)
所书。这里林木丛茂,绿叶成荫。待红日西斜,阳光穿过山隙林间,映于石壁之上,光彩相当可观,
此即“骈邑石门晚照残”之胜景。石壁上有清泉一股,流水如琴鸣,如歌似曲,常年不息。自“晚照”
石刻向南,顺小径过“虎口”,攀险石可见石洞两处,皆深不可测。石门坊上还有三元洞、透亮碑、
仙人桥、尼姑庵等古迹。位于南崖上的三元洞,为明代青州知府何永清削发隐居之地。
如今,石门坊古迹虽多已毁损,但自然景色仍很迷人。这里不仅山势雄伟,更有漫山红叶远近闻
名。每当深秋,数千亩黄栌树叶红似火,绚丽夺目,间以松柏点翠,山榆洒金,浓描淡抹出一幅明媚
妍丽的天然山水画卷。
【死火山口】位于昌乐县乔官镇龙泉院村正南,海拔191米,相对高度30米,面积约0.3平方公里。
山呈圆形,因名团山子。又因死火山口掘露,故当地群众称其为团山子死火山口。火山口深15米左右,
直径70多米。四壁石头很有规律地成扇面竖条状和斜条幅射状,呈灰黑色,仍保持着当年火山喷发时
的原始形态。此火山口处在全国一条最大最长的地壳断裂带——“郯庐断裂带”上,距今约1800万年,
为新生第三系玄武岩火山口。此火山口为国内罕见的保存完好的火山口,对于地球物理和地震研究都
有一定价值。
【老龙湾】在临朐县城南13公里处的海浮山下冶源村前。系地下泉水涌出地表汇流而成,水面面
积约2.7万平方米。当地民间有神龙潜居其中的传说,因称老龙湾。
老龙湾水深3米余,清澈见底,平静如镜。水温终年保持在18℃。主要泉水有熏冶泉、万宝泉、
青年泉、八角湾等,地下泉眼则多不胜数。泉水终日喷涌,犹如珍珠串串,熠熠生光。冬日,湖上云
雾蒸腾,烟霞缭绕,尤为壮观,故古人有“冶源烟霭三冬暖”的赞美诗句。
老龙湾东西狭长,东为小龙湾,西为铸剑池。铸剑池又名熏冶泉,因传说春秋时吴越间人欧冶子
曾铸剑于此而得名。该泉为老龙湾的最大源泉,故老龙湾又称熏冶泉。铸剑池南有一磐石横卧,上镌
有明末道人雪蓑的手书“铸剑池”三个遒劲大字。字旁镌有一联:“天丁呵护阴阳剑,鬼斧凿开混沌
池。”池东有一石桥,旧时桥石微露水面,降雪时雪飘至桥面即为泉温溶化,因名雪化桥。桥南立有
清人陈向荣的画竹石刻,高1.3米,宽1米,镌竹数杆,枝叶劲峭,潇洒多姿。
老龙湾内近北岸处有一为明代礼部尚书冯琦所建的古亭,名“清漪亭”,又名“芳洲”。古亭丹
柱青瓦,造型精美,四面环水,有一石桥与北岸相通。此亭建起后,冯琦常邀客至亭中游玩赏景。老
龙湾南岸又有一为明代著名散曲家冯惟敏所建的古亭,与清漪亭南北相望,名“江南亭”。冯惟敏晚
年弃官归冶源故里,隐居于老龙湾畔,取“即江南”之意建亭,并自题“即江南”三字匾。他曾咏诗
盛赞这里的风光是“海上三山秀,人间万古奇”、“见谈江南好,江南恐不如”。亭内悬冯惟敏题写
的“碧波云潭”匾额和郑板桥的竹画。亭前有八角形水池、濯马潭、太湖石、小云桥、卧柳等景物。
相传濯马潭是战国末期齐宣王的妻子钟离春洗马的地方,潭水清澄。潭西怪石嶙峋,潭东修竹青翠。
在亭上凭栏北望,天光云影,碧波荡漾。此为老龙湾之胜景。
潍坊十笏园 (薛尧摄)
【十笏园】又名丁家花园,俗名一亩园。以园小景美,兼南北建筑之秀而著称。历代过往名士都
把得观十笏园胜景引为一大快事,并多有咏题之作。清末风云人物康有为曾有妙诗咏小园:“峻岭寒
松荫薜萝,芳池水面立红荷;我来桑下几三宿,毕至群贤主客多。”十笏园在潍坊市潍城区胡家牌坊
街,原为明代官宦胡邦佐宅,后归郭熊飞所有。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潍县首户丁善宝由郭氏手中
购得此宅,当年改建成小巧多姿的私人花园,因其地甚小,人喻之为“十个笏板”,清末状元曹鸿勋
题名“十笏园”。解放后,曾做潍坊市人民政府驻地,现在是潍坊市博物馆所在地,1988年列为国家
级文物保护单位。
园小不陋,景密不挤,方寸间各呈千秋,是十笏园的一大特色。全园景观24处,楼堂房舍67间,
诸多的景点,都巧布在仅2000平方米的场地上,把北方的厅堂建筑艺术,巧妙地揉进了南方园林建筑
的情趣。
高耸的古门楼内,山水相映,亭榭星布,乱石巧叠,傍水矗立。漪岚亭危坐山半,内镶扬州八怪
之一金农画的佛像石刻;薛秀亭傲立山巅,立亭可俯视全园。山脚下荷花池中一亭突兀拔起,内悬清
末状元曹鸿勋书写的“四照亭”匾额。水亭东南角,有船形建筑“稳如舟”,依山傍水,如摇似晃。
亭对面咫尺隔水有回廊,由曲桥相连。
回廊曲折,转通南北院,只见廊壁间嵌着郑板桥画的石、竹、兰及部分刻石,画功精湛,将他的
“删繁就简”、“领异标新”的艺术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壁端镶着曹鸿勋书写的《十笏园记》碑刻,
笔法清秀劲拔,使人悦目清心。沿廊北折入后院,景观突变,但见一院之内尽是明清楼阁之景,突出
了北方建筑艺术的特色。春雨楼重檐棂窗,俏立西侧,是清代建筑;砚香楼粗柱肥梁,端坐正北,原
是胡邦佐院内的明代建筑,丁善保改建时作为一景保留至今。回廊西侧是“园中园”。“深柳读书堂”
正座其中,连通南北院,原为丁家子侄就读的学塾。南院垂柳依依,绿竹丛生,秋声馆和静如山房并
列院西,秋时百虫唧唧,春时柳丝垂静,有声不噪,静而不郁。北院一景是颂芬书屋,檐廊内镶有明、
清书画家的石刻珍品,与屋相衬,古朴雅致,使人顿入“无丝竹之乱耳”的清幽意境。
假山背后,是原主人起居的碧云斋,这是一座厅堂式建筑。前院古梧茂密,绿荫满庭;后院的立
碑廊荟萃了历代许多碑刻,内有历史价值很高的东汉《汉故北海将军神道碑》和北魏《曹望僖造像碑》,
都是罕见的珍品;还有明代董其昌、文征明、张瑞图各家的行草碑刻,书艺精湛,神妙各有所长。清
代的七载潍县县令郑板桥亲撰并书写的《城隍庙碑》、《文昌阁记》等碑刻,尤为中外旅客所推崇。
碑文意锐胆壮,寓教深邃;书法楷隶妙合,骨坚肌丽。
近年来,十笏园辟为潍坊市千里民俗旅游点之首,名扬中外,旅客络绎不绝。1987年接待游客20
多万人次,其中外宾5000多人次。十笏园的建造艺术,深得园林专家们的推崇,陈从周、潘谷西教授
曾为小园撰文,认为:北国小园能饶山石之胜者,以此为佳。潘谷西教授还亲笔题写了“鲁东明珠”
的赞词。
【万印楼】在潍坊市潍城区增福堂街陈介祺故宅东北隅,为一砖木结构民房式2层小楼,坐东朝
西,上下各4间。楼主人陈介祺(1813~1884年),潍城人,清道光年间进士,官至翰林院编修。他虽
出身宦门,却鄙薄仕途,酷爱金石。咸丰四年(1854年)辞官归里,先后收集秦汉印玺万余方,三代
钟鼎10余件,珍藏于书斋。借金石致力研究古人文字,遂将书斋命名为万印楼,又名十钟山房。楼藏
文物丰富珍奇,印玺、泥封、秦砖、汉瓦、古陶、诏版、碑碣、造像、钟、鼎、盘等上古珍品,瑰丽
多彩,一时誉满国内外。楼藏中有一方凤钮白玉汉印,印面刻有“婕妤妾赵”篆字。据陈介祺考证,
是西汉成帝皇后赵飞燕遗印,历来为金石家所珍视。青铜器中,有史学价值极高的毛公鼎,鼎高1尺7
寸半,铭文32行近500字,是现存出土青铜器中铭文最多而又最完整的鼎。据郭沫若考证,此鼎铸于
西周晚期宣王时,因其为宣王的大臣毛公(厂下+音)所铸,故名毛公鼎。铭文是宣王褒赏、告诫毛
公(厂下+音)的册命。此鼎清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岐山,咸丰二年陈介祺以重金购得,视为珍宝,
拓片释文,潜心研究,向为金石学家所推崇。楼主人把生平研究的心得,著述成《十钟山房印举》,
为后世学者留下了宝贵的研究资料。书成时,他曾说:“但得古人文字流传,则书成之后,印去亦不
足惜。”他逝世后,家景日渐败落,所藏印、鼎等文物遂陆续散失。
【偶园】偶园位于青州市偶园街南端路东,原为清康熙初年文华殿大学士冯溥的私人花园,故旧
称冯家花园。北接冯氏宗祠,东北连冯家宅第,原是一组宅第、宗祠、园林三位一体的古建筑群,为
我国现存不多的具有清代“康熙风格”的园林建筑之一。当年偶园曾以台、亭、阁建筑新颖,结构独
特和山、水、桥、洞布局奇巧而声名远扬。置身园中,亭、阁、假山、怪石、幽洞等小景观时而可见。
一眼望去,虽经精心构思布局,却又毫不见矫揉造作之处,一派天然淳朴的风格,构成了偶园与众不
同、独具一格的风貌,成为我国北方一处少见的具有南方风格的园林建筑。
1980年,政府对偶园进行了复建。重建后的偶园,既有早年冯家花园古朴典雅的园林风格,又有
现代公园的潇洒气派。一条新铺设的石板路蜿蜒曲折,将重建的一草亭、友石亭、卧云亭、近礁亭串
通相连。翻建的佳山堂内增筑了盆景展览台等。园内的小动物园,规模虽不大,动物亦不多,但却点
缀了偶园,活跃了气氛。石景园的盆景纷繁多姿,有的形同人兽,有的似山峦叠障、火树银花,美不
胜收。园内现有花卉280种,山石盆景150盆,树桩盆景190盆,并完好地保存了明代桂花2盆、古柏17
株。这些古树新葩,为偶园增添了鲜明的艺术色彩。
佳山园复建后,依山就势,形容自然,风采不减当年。墙、峰、涧、台分别体现各自的主题,整
座假山布局结构紧凑,繁而不乱,层次分明,意境高雅,可贵之处在于能于一园之内略显千里之势。
此外,园内怪石林立,其中尤以福、寿、康、宁四石最佳,四石通体玲珑,别具神韵,令人叹为观止。
经解放后多次修复、改建,偶园已成为青州市一处颇具吸引力的园林游览胜地,年客游量可达13
万人次。
【范公亭公园】位于青州市范公亭西路西端,青州古城西门外。1964年建园,因园内有范公亭而
得名。
公元1050年(宋仁宗皇祐二年),范仲淹调知青州,他体察民情,为官清廉,深得民心。传说当
时青州一带“红眼病”流行,他躬身于民间,寻得药方,配成眼药,无偿发给四方民众,很快制止了
眼疾的传播。相传由于他施惠于民,感动上苍,南阳河畔忽出醴泉。范仲淹亲自筹措督工,借泉建一
井,井径3尺,深约1.5丈并建亭于井泉之上。后人感其德,把亭叫作“范公亭”,井泉亦因名“范公
亭井”。明英宗天顺五年(1461年)敕命内臣汲范公亭井水制药,因重建新亭四楹,翼然亭上。明清
以来,又多次重修。现存范公亭乃民国初年复建。亭为木构,朱柱灰瓦,六角飞檐。亭顶正中,有一
与井泉同径的透空圆口,天光下射,水光潋滟。亭柱下有精致的石础,上镌楹联。前为:“井养无穷,
兆民允赖;泉源不竭,奕世流芳”。后为“四境著闻行若无事,千年遗址因其自然”。
范公亭公园 (青州市志办供稿)
范公亭后有明代建筑范公祠、富公祠和欧阳公祠,统称“三贤祠”,祀北宋时的三任青州知州范
仲淹、富弼和欧阳修。1980年,在范公祠内新绘大型“范仲淹生平”丙烯壁画,壁画前塑石膏范公像
一尊,孙墨佛先生题写祠额。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青州知府张连登为纪念范仲淹,在祠堂后
高台之上构建一亭, 取范仲淹《岳阳楼记》 中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意,名
“后乐亭”。民国初年,在亭北范公台上筑“澄清轩”8间。院内有唐楸2株,宋槐3株,苍干虬枝,
绿叶茂密,生机盎然。亭西南院角处有幽篁一片,清影婆娑,葱茏蓊郁。另存有历史名人碑刻30余方,
其中冯玉祥先生1934年5月拜谒范公祠时所撰一联,使人更觉意味深长:“兵甲富胸中,纵教他虏骑
横飞,也怕那范小老子;忧乐关天下,愿今人砥砺振奋,都学这秀才先生”。
亭院北200米南阳河西岸,有顺河楼。名谓之楼,其实是一单层建筑,因雄踞石砌高台之上,远
观若楼,且顺河而建,因而得名。顺河楼西为一丹柱青瓦的古亭“四松亭”,清代山东三“小”画家
之一张槃任益都知县时亲撰的《四松亭记》刻石,现嵌于顺河楼北壁。
从1980年开始,潍坊市政府对范公亭公园进行了大规模的重修。重建了范公亭大门,在亭院西辟
建一处占地800余平方米的花卉园。将范公亭至顺河楼间的南阳河改河为湖,建成面积2万余平方米的
洋溪湖。重建的仿古石板拱桥永济桥横跨东西,将湖面分成南北两半。湖中桥屿相连,一屿一景,各
领风骚。新建的顺河楼清式大门楼北接建曲廊13间,曲廊西北为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故居归来堂
旧址。湖东,按青州城墙旧址修复了长108米、高11.8米的一段古城墙,并建有3层高耸飞檐的城楼,
再现了青州古城的雄姿。
【城隍庙碑】城隍庙位于潍坊市潍城区城隍庙街,建于明洪武年间。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郑
板桥调任潍县知事,任期内曾倡导捐资重修,为纪此举,他撰写了《新修城隍庙碑记》,并书丹勒石,
此碑即称“城隍庙碑”。
城隍庙碑通高1.83米,宽0.73米,厚0.2米。碑体顶端齐平,左右成对称斜角。碑文凡20行共909字,
刻于清乾隆十七年,系上元司徒文膏镌。碑文言简意赅,寓意深刻。其记述的虽是重修城隍庙事,但
却反映出了郑板桥不信鬼神,关心人民疾苦的思想。碑文字体工整,端庄秀逸,刻工精细,在楷书中
杂揉隶体韵味,骨坚肌丰,爽朗清绝,是板桥书体中独具风姿的艺术佳品。
此碑原立于城隍庙内, 后埋入地下, 1962年出土后,运至潍坊市博物馆,现陈列于该馆举办的
《郑板桥专题陈列》展室内。
【庵上石坊】 位于安丘县城南33公里的庵上镇,建于清道光九年(1829年),是庵上村乡绅马
若拙为其嫂王氏所建的节孝坊。相传是由扬州著名雕刻艺人李克勤、李克俭兄弟及其8位弟子设计雕
刻而成。石坊坐西朝东,由石灰岩块石筑成,高12米,宽9米余,分座、身、顶三部分。
坊座为4块条状基石及4组圆雕石狮。基石上是莲花、牡丹连续图案。雄狮脚踏绣球,口衔石珠,
神态各异,石珠可用手指拨动而不能取出。整个底座厚实稳健,且使人感到静中有动,庄重中含活泼。
坊身是由4根立柱组成的正门和2个边门。两中柱内侧底座部位,有反映耕、读、渔、樵等不同社
会生活的四幅风俗画。画面构思巧妙,手法含蓄,充满诗意。中柱内侧还雕有2尊门神,威严英武。
两中柱上部前后两面,为4组八仙图。人物形象生动逼真,各自的性格特点都刻划得淋漓尽致。吕洞
宾的豁达,李铁拐的豪爽,曹国舅的深沉,何仙姑的妩媚端庄等,都表现得惟妙惟肖。两边柱的前后
画面为四季花鸟,外侧画面为风竹、雨竹。线条简练概括,流畅大方。
坊顶由一主楼和两附楼组成。主楼下方前后两面各镶嵌一匾,分别镌有“节动天褒”、“贞顺留
芳”的楷书大字。匾的边围是数条腾飞的青龙,在轻若游丝的祥云间若隐若现。匾的上方,前后面均
刻有“圣旨”字样,两附楼的下方也各有一块匾,上刻“大清道光”、“巳丑岁建”字样。匾下方为
四组浮雕,是对坊主祝福的谐音寓意画。内容分别是“六(鹿)合(鹤)同春”、“太师(狮)少保”、
“挂印(音)封(蜂)侯(猴)”、“父子拜相(象)”。花木鸟兽剔透玲珑,精巧绝伦。其中《挂
印封侯》一幅尤为精彩。它用镂空的高浮雕刻出一只猴子,攀缘于山岩之上,举长杆捅向蜂窝,受惊
的黄蜂绕巢乱飞;另有几只小猴,藏于山石林间戏耍;还刻有悬挂于枝头可以随风转动的鸟笼,画眉
在笼中迎风鸣叫。这座巧夺天工的浮雕,以蜂、猴、鸟鸣(音)的谐意,巧妙地表现了“挂印封侯”
的寓意主题。附楼匾上方为荷花图,荷叶高高突出于画面,薄得近乎透明,正反两面的脉络清晰细微;
莲子在莲蓬中可滚动而不掉出;几只花间小鸟,或动或静,各具神态,羽毛麟爪细致分明。主楼、附
楼为庑殿式单檐。檐上有12条垂脊,均雕有呈飞跃姿态的螭吻。主楼的顶部正中,嵌有一只背负宝瓶
的麒麟,神态平静安祥。
庵上石坊既是一座高大雄伟的民族建筑,又是一个多种技法同时运用的石雕艺术综合体。它那完
美的造型设计,巧妙的结构布局,意境深远的画面构思和精湛神奇的雕刻技艺,堪称鬼斧神工。
【真教寺】位于青州市益都镇东关昭德街南端路西。寺院面积4098.39平方米,三进院落,殿房70
余间,是一组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据寺内碑文记载,真教寺始建于元大德六年(1302年),为元代
国内三大伊斯兰教寺院之一。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重建。雍正九年(1731年)新建二门,雍正
十二年(1734年)重建大门。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新立百字赞碑亭。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重
建望月楼。1935年新建沐浴室。“文革”中寺院遭劫,残破不堪。1984年,政府拨款30万元,群众集
资5万元,对寺院进行全面整修。
寺门东向,分大门、二门。大门为单檐歇山式砖石结构,高10余米,门面通宽30多米,总建筑面
积36平方米。门洞为拱券式,檐下斗拱、垂珠挂砖,均为砖雕。龙、凤等吉祥物,皆用花卉图案集成,
“似兽非兽, 有眼无珠, 远看是兽,近看是花。”正面匾额为石刻“真教寺”,背面横额砖雕阿文
“麦斯吉德”(意为“礼拜真主的地方”)。二门为单檐硬山式建筑,面阔3间,总面积45平方米。
檐下斗拱、墀头,之上有砖刻经文图案。南北山墙镶石碑4块,记述重修真教寺的经过。朱红大门6扇,
门楣各悬匾额,中为“开天正教”,左为“瞻天仰圣”,右为“默德真传”。正门两旁有“化人化物
能化化,生天生地更生生”的楹联,背面匾额为“敬一归真”。
百字赞碑亭在二门之后、大殿之前,宽3米,高4米,砖石结构,歇山顶,顶覆琉璃瓦。碑亭正面
镌御制至圣百字赞,背刻“圣谕”。“文革”中碑亭被毁,1985年重立。
大殿即礼拜殿堂,坐西面东,为全寺主体建筑。面积600多平方米,能容纳800人礼拜。大殿为三
券殿式, 采用“勾连塔”作法,由前殿、中殿和望月楼相联组成。前殿面阔5间,18.7米;进深5间,
11.5米。歇山卷棚顶单檐斗拱,木架结构,上覆灰色小瓦,檐下木质卷廊,檐枋饰粉雕。中殿面阔5
间,17米;进深2间,6米。前檐与前殿后檐连为一体。望月楼,面阔5间,18米;进深2间,9.5米。垂
檐,斗拱,正脊高大,花纹精致,脊施吻兽,挑角垂风铃。博风下悬垂鱼,小红山深进,下层前檐与
中殿后檐相接。整个大殿呈凸字形,殿顶起伏,气势宏伟。
在大堂和二堂之间的主甬道两侧建有南北学堂,各成院落,面阔3间,硬山前廊式结构。是儿童
念经的教室。
南北配殿,亦称南北讲堂,坐落在二门内、大殿前两侧,各面阔5间,单檐硬山前廊式结构,横
枋和墀头有阿文图案,古朴典雅。大掌教伊玛目就住在这里。
沐浴室亦称水房,在大殿右侧,5间,能同时容纳二三十人大净小净。在北角门内、北学堂东有
敬义堂,自成院落,是乡老议事的地方。
【郑公祠】 位于高密县双羊店镇后店村以西, 为祭祀东汉著名经学家、大司农郑玄而建。郑玄
(127~200年),字康成,东汉北海高密人。家贫好学,终为大儒。中年遭党锢之祸,杜门注疏,讲
学授经,学者盈门,一生注疏《诗》、《书》、《易》、《礼》、《春秋》、《论语》诸经60余种,
并撰有《六艺论》、《驳五经异义》等,成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郑玄在世时,北海相孔融因慕其
学问渊博,便亲自嘱托高密县官在郑玄故里置郑公乡,并在郑公乡广开门衢。郑玄死后,葬于故乡郑
城(今高密县双羊镇后店村)。为了纪念这位经学大师,后人在郑公乡砺阜山下潍河东畔的“郑公墓”
前立了“郑公祠”。
郑公祠虽经唐、清、民国数次整修,但因保护不善,未复旧观。1987年当地政府和群众募捐集资
10余万元,进行重修。修葺一新的郑公祠,砖石结构,庙式建筑;高8.1米,东西长9.6米,南北宽5.7
米;有一门二窗,皆红色;门上嵌有篆书“郑公祠”横匾。祠内迎门有一木龛,郑玄泥塑像端坐在中
央,龛门上方有“海岱宗师”的横批,左右分别有“含海岱之纯异”、“体大雅之洪则”的联句。木
龛底座为深红色,长3米,宽1.2米。木龛外侧,左面绘翠柏一株,右面绘白鹤两只。祠内两山墙上各
嵌灰色石刻一方。在雪白色拱券和四壁的映衬下,祠内显得十分肃穆典雅。祠前台阶两侧各有石碑一
方。东侧一方为金代立,碑头镌盘龙;西侧一方为清代立。二碑上面均镌有重修郑公祠的纪志文字。
祠右前方有一老柏,高约10米,直径约0.4米,枝干盘曲,状若虬龙。相传此树为郑公亲手栽植,称
作“郑祠老柏”,为古时高密八景之一。如今树已死,干犹存。现祠周围尚有数株柏树和龙爪槐。还
有一头石狮,坐西面东,雄踞于祠的西侧。祠后为郑玄墓,封土约高6米,上面被花草覆盖。墓前有
清代立的墓碑一方,镌有“汉郑康成先生之墓”字样。整个祠区由青砖墙围成院落,南北长70米,东
西宽50米,高2.5米,面积3500平方米。
【公冶长书院】在安丘县城南35公里的城顶山山腰,相传为孔子的女婿、得意门生公冶长读书处。
公冶长,字子长,春秋末期鲁国人。他虽家境贫寒但勤奋好学,富有才华,终身治学而不仕禄。此院
“环房皆山,裂石出泉,树稳风不鸣,泉安流不响”,确系幽静读书之所。据《安丘县志》记载,唐
德宗时,兖、海、沂、密四州节度史王沛,因思慕公冶长的品行,见其读书处渐圮,将其更新复原。
明宪宗成化年间(1465~1487年),安丘知县陈文伟再次重修。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安丘人
巩氏因“慕公冶长之贤”,于书院西侧为其立祠,称为公冶长祠,也叫青云寺,有画栋雕梁的殿阁18
间。当时,院内古树参天,碑碣林立,花枝满庭。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为书院庙会,附近乡民云集在此,
交易物资,游览山色,凭吊古人,热闹非凡。
原公冶长书院及公冶长祠,已于解放前废毁。旧址尚有明、清碑碣4块,其中陈文伟所题“先贤
公冶子长读书处”石碑,仍完好无损。有树干周长约2米的古银杏树2株,峭拔挺立,枝叶繁茂;有古
松一棵,姿态奇特,老而不衰;祠址两侧,有山泉两眼,流水长年不断。1988年,当地政府和群众集
资5万元,重建了公冶长书院。书院为四合院型,院内建有双坡式正厅3间,移公冶长坐姿塑像于其中,
正厅两侧各设耳室一个,并建有门楼及左右侧室各一间。院周建围墙,青砖青瓦,古朴典雅。周围皆
已绿化,并有盘山公路相通。
【潍坊古盆景】潍坊盆景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造诣独到。现存于潍坊人民公园内的明清石
榴盆景、桂花盆景、腊梅盆景,是潍坊盆景艺术几百年历史的精华。
明清石榴盆景现存4株,明代2株,清代2株。每年5月前后开红花,秋结圆形多子大果。明代石榴
盆景其一名曰“枯木逢春”,始栽于明代弘治初年,距今约400年左右,原生长于潍城宦绅之家。树
高约4尺,杆径粗约2寸,枯杆双枝,虽枯犹荣,9层叶片,层层新绿。母杆上部枯裂,但在母杆底部
又萌发双枝,一高一矮。高枝附母杆挺拔而上,生机勃发;矮枝小巧俊俏,娇气充盈。其二名曰“历
尽沧桑”,亦栽于明代弘治初年,与“枯木逢春”同龄。树高3尺余,杆径粗3寸,双曲杆,10层叶片,
平展密集。母杆粗矮,两子杆同出于母体,一高一低,形似二人对坐向游人诉说400年人间沧桑之情。
清代石榴盆景:其一名曰“青龙空降”,始栽于光绪年间,距今约100年左右。树高2尺余,杆径粗1
寸余,独杆三弯,5层叶片。底杆粗壮,形似龙头;树杆弯曲,由粗渐细,倾斜而上,形似龙身;叶
片随弯而生,似龙爪;树冠膨松似龙尾。风吹树摇,恰似青龙俯首摆尾,张鳞舞爪自空而降。其二名
曰“美女撑伞”,始栽于清代乾隆末年,距今约200年左右。树高4尺余,杆径粗4寸。独杆劲扭,宛
转直上;盘状树冠,叶茂花繁,形似美人顾盼,扭身撑伞,妩媚动人。
清代桂花盆景,现存潍坊人民公园2株。一株叫“跨步托天”,始栽于清光绪末年,距今约100年
左右。树高可人,杆径粗3寸,树冠片大叶茂。杆底枯裂,劈分两股,稳插盆中,似人跨步;树杆中
段微凸, 如人挺胸; 树冠似一片青云覆盖大地。全景如巨人跨步托天,有力举千钧之势。另一株叫
“六合同春”,始栽于清光绪末年。树高3尺余,径粗3寸。主杆粗矮健壮,6根支杆并肩齐出,参差
错落,各有丰姿,共同构成圆形树冠,有天、地、四方同出于一根的六合同春之意境。
清代腊梅盆景现存一株,每年冬末开黄花,清香宜人,芳名“流星坠地”。始栽于乾隆中期,距
今已200多年。树高3尺余,杆底径粗3寸,球形树桩粗而圆,球顶一枝独秀,曲折三弯偏斜而上,树
冠枝叶繁茂,形似一颗拖着长尾的流星由空而坠,直落大地。
【潍坊民间艺术博物馆】在潍坊市寒亭区潍县路南端,占地17667平方米,建筑面积1890平方米,
由10套四合院组成,其中有2套各建于明、清初期,余为1987年所建。踏进黑漆大门,巨型龙头蜈蚣风
筝悬于过道两侧。左右两院为木版年画展室,展品陈列分神像、戏曲人物、美人条、童子等专题,作
品一般都以寓意、象征、夸张、变形等手法表现主题,画面以工丽、纤细、古拙质朴的细线构成轮廓,
再套印上红、绿、黄、紫两组对比色,形成色彩鲜艳、对比强烈、富有装饰趣味的画面,构图饱满,
吉祥粗犷,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出两院,过小门,为风筝陈列室,这里陈列的“杨家埠牌”真丝绢
面手绘高级风筝,曾荣获1988年山东省工艺美术百花奖。整个大厅内依次陈列着串类、板子、立体、
软翅、硬翅、自由6大系列60多个品种的各种风筝,百米长龙、金童玉女、花卉虫鱼、飞禽走兽,均
以作工考究、绘图精细、起飞高稳而享誉国内外;版画、风筝挂历、绢质室内装饰风筝,古朴而新颖,
美观而实用,既富有民艺情趣,且又耐人玩味。民俗、年俗四合院内摆着八仙桌和条几,上面放着躬
迎百神的模具、供品和烟花爆竹等。其余四合院内为全国最大的风筝厂——杨家埠风筝厂的车间、科
室、储藏室等。
【青州博物馆】始建于1959年10月1日。原名“益都县博物馆”,1984年9月17日改名为“青州博物
馆”。该馆初设于青年会教堂,1962年迁入“冯氏宗祠”,1989年5月1日又移址于城西范公亭公园东
侧。新馆建筑金碧辉煌,气势雄伟。馆内藏品丰富,设施先进,是全国县(市)级博物馆中佼佼者。
现有陈列面积3000平方米,珍藏文物近2万件,内容丰富,为山东省唯一的县(市)级史志性博物馆。
陈列内容除“青州简史陈列”外,还有“古代雕刻艺术”和“历代石刻艺术”等专题。这些翔实的资
料,丰富的文物,全面而又系统地展现了青州从新石器时代的北辛文化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00多年的历史,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历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青州地区悠久深远的历史文化渊源。在
陈列文物中有不少精品,如战国“狩型水滴”;东汉“石狮”、“宜子孙玉璧”;北魏“黄良造像”;
北齐“临淮王像碑”、彩色石造像、线刻画像;唐“冯石奴石塔”;明“赵秉忠殿试卷”、“清明上
河图”;清“蒲松龄手书中堂”;近现代的“户部官票”、“镇江战役纪念碑”、“冯毅之抗战日记”,
“土改帐册”等,都是珍贵的历史文物,其中有许多是国家一级文物。
【杨家埠木版年画作坊】杨家埠在潍坊市寒亭区潍县路南端,它与苏州的桃花坞、天津杨柳青齐
名,是我国三大民间年画产地之一。杨家埠年画约起源于明代中叶,已有400余年的历史。清乾隆年
间,村内年画作坊已有十几家,年画内容有神像、风俗、民俗、年俗等。咸丰末年,作坊发展到60余
家。 光绪末年,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制作进入鼎盛时期,作坊达100余家,其中“东大顺”作坊每年用
20盘案子印画,拥有画版300余套,产量达百万张以上。当时,本村从事版画生产的达500余人,外村
人来这里当画工的也有300余人,并带动和影响了周围20多个村庄也办起了画店,最高产量达5000余万
份。年画内容扩大为政治、风俗、神像、讽刺、幽默、故事、戏曲、花鸟等多种题材。另外,杨家埠
人还运用作年画的画、刻、印、裱技术,开创了扎风筝和糊扇子等副业。使每个作坊都形成了入冬印
年画、开春扎风筝、清明过后直到芒种糊扇子的生产体系,这种一技多用的生产体系又促进了木版年
画业的发展。当地群众至今还流传着“丰收太平年,画业立的全,发了杨家埠,置了好庄田”的民谣。
民国初年,作坊虽发展到160余家,但由于石印年画和月份牌年画的冲击,加上后继乏人,战争濒仍,
致使木版年画的生产日渐衰微。解放后,党和政府采取各种措施,恢复、改进和发展杨家埠木版年画
的生产。1962、1964、1978年,杨家埠木版年画作品分别在北京、全国各地及英、法、意等国展出,
以其色彩对比强烈、 构图饱满粗犷、 乡土气息浓厚的特点而受到国内外专家的好评。1979年成立了
“杨家埠木版年画研究所”,搜集画样280种,原版300余套,并不断进行挖掘创新,使这一艺苑奇葩
重放光芒。现在的杨家埠村内从事木版年画刻印的有186户,占全村总户数的93%,年画产量1100万张;
从事风筝扎制的有110户,占全村总户数的55%,年产各类风筝100多万只,销往日、美、法及东南亚
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量达到30多万套(张)。
【石家庄民俗旅游点】石家庄在山东省潍坊市安丘县西南20公里处。全村260户、1230人,是农业
生产先进单位。1988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20万元,人均分配1000元,人均占粮810公斤。1984年被评为
省级文明单位。自1983年开创民俗旅游以来,已接待世界五大洲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旅游者5000多人
次。并建起了四合院式的民俗博物馆和古香古色的婚俗院,置有秋千、旅游马车、结婚花轿等设施。
民俗博物馆采用当地民间古老的建筑工艺,房舍腰装尖基,青瓦粉墙小瓦梢,茅草覆顶,黑漆门
窗,花格窗棂,是鲁中一带典型的农家四合院。占地1900平方米,建筑面积720平方米,包括1厅6室1
院。进门迎壁墙正中镶一大红“福”字,“福”字两边缀以龙灯,十分惹人注目。正堂为民间礼仪厅,
集中展示当地的节俗和礼俗;东挂屋为民间工艺室,室内陈列剪纸、泥塑、刺绣、年画、风筝、布玩
具和香荷等民间工艺品,琳琅满目。西挂屋为民间文娱室,陈列着富有民族特色的龙灯、舞狮、高跷、
旱船和叠罗汉等道具以及民间乐器,还有制作精美的民间舞台模型;东南屋及东、西两厢房分别为农
家纺织室、农家用具室和农家生活室,再现了当地农民的生产情况和生活习俗。西南屋是村塾学堂。
后院木棚里设有石碾、石磨、花轿和马车,供游人实际操作。
婚俗院分为3室,室内陈设古色古香的桌、椅、方杌、大方几、梳妆用具和装饰品等。正中是洞
房,游客中的新婚夫妇可以披红戴花,在张灯结彩、鼓乐齐鸣的洞房中举行一次富有农家特色的“婚
礼”。
宾客“吃农家饭、住农家房、做农家活、随农家俗”是这里首创的民俗旅游新形式。石家庄人淳
朴、热情、好客。他们大都住2层楼房,楼上宽敞明亮的房间是为客人准备的。房内墙上贴着古色古
香、乡土味浓郁的木版年画,炕头、茶几上摆着栩栩如生的布玩具,门窗玻璃上贴着神态各异的动物
剪纸窗花,迎门处挂一幅“欢迎家庭新成员”的英文标语。在这里,宾客可以与主人一起包水饺、煮
面条、剪窗花、骑毛驴、坐马车、荡秋千、放风筝,和主人一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晚间,还
可以到厨房亲自操作,烧制一道用自己从地里采摘回来的新鲜蔬菜做的美味佳肴,坐在大暖炕上与主
人同斟共饮。饮、食、住、行,样样古朴而又清新,往往使久居喧嚣大城市的人们留连忘返。
【山旺古生物化石保护区】位于临朐县上林镇山旺村东约1.2平方公里的盆地中。这里蕴藏着丰
富的硅藻土页岩,色呈灰白,层层相叠,薄如纸张,其间保存着珍奇的动植物化石,记录着大自然的
沧桑变迁,俗有“万卷书”的美称。
山旺古生物化石种类繁多,已发现十几个门类400余种属。有裸子植物、被子植物、苔藓、硅藻、
蕨;无脊椎动物蜂、蛾;脊椎动物中的鱼;两栖类中的蛙;爬行类中的龟、鳖、蜥蜴;哺乳动物中的
鼠、貘、猪、半熊等。其中以古植物化石为最多。这里发现的最大化石是身长2.3米、高2.17米的近无
角犀,最小的是刚孵化出来的蝌蚪。1976年首次发现比较完整的鸟化石,填补了我国第三纪鸟类化石
的空白。新发现的三角原古鹿和东方祖熊骨架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标本。山旺化石又以完好精美而
著称。树叶细脉、蜻蜓翅脉、老鼠须毛、蜘蛛足毛等,印痕清晰,历历可辨。极难成为化石的蝌蚪、
蝾螈、植物花等也保存完整。更罕见的是一些化石还保持了其生前的体色,如彩色的蜜蜂、金黄的树
叶等。还有的化石保持了生前的体态。这里发现了完整的成群鹿化石,40多只柄杯鹿骨架组成了颇为
壮观的鹿群,形态逼真,栩栩如生。
专家们分析,山旺化石地质年代为新生代第三纪中新世,距今约1800万年。当时的山旺为一片湖
泊,气候温暖湿润,水生大量硅藻,陆上有亚热带树林,动物多栖息其间。随着硅藻的沉积,动植物
遗体埋入硅藻土层中,历经沧桑形成化石。
山旺化石为探索我国华北北部中新世生物群、古地理、古气候以及地层对比等提供了重要依据,
对开发我国黄海、东海大陆架矿产资源也有一定意义。1980年,国务院将山旺化石区定为国家自然重
点保护区,设置了专门的保护机构。1985年又新建了山旺化石陈列馆,对外开放。
【肖家庄遗址】是以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为主,延续到商、周和汉代的遗址。位于青州市谭家镇
肖家庄,西临(氵+弥)河,周围为大平原。遗址高出地面约3米,长、宽各500米,总面积达24万平
方米。1965年秋北京大学考古队发现并试掘,1977年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试掘情况看,文化层深达2.5米,地下遗存丰富。地面和断崖上暴露有灰坑、房基及陶片、石
器等。上层为商周和汉代文化层,出土有商代铜钺、骨铲、陶簋等;下层为龙山文化层,出土有陶觯、
石铲、石刀、石凿、石锛等。
【恐龙化石遗址】 在诸城市城关镇南10公里, 涓河东岸,黑龙沟(俗称龙骨涧)西侧。东西长
500米,南北宽300米,总面积15万平方米。1964年8月,国家地质部第一地质普查大队在这里发现了一
些恐龙化石,进而组织有关部门对该地区进行了大量的发掘工作,历时4年多,发现了大量的恐龙化
石。其中最完整的一具鸭嘴龙化石,距今约一亿年,从脚趾到头顶高达8米,从嘴到尾巴长15米,是
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同类化石中最大的一具。另外发掘的有食草类鸭嘴恐龙、食肉类霸王恐龙、虚骨
类恐龙、鹦鹉嘴类恐龙、蜥角类恐龙等恐龙化石。专家们在发掘中还发现有恐龙的足迹和恐龙蛋,其
中最大者直径为35~40厘米,小者如同现在的鹅蛋。经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等有关部门的专家鉴定,
该恐龙化石遗址地下埋藏种类繁多,门类齐全,是全国少有的一处恐龙化石宝库。
【纪国故城】位于寿光县纪台乡纪台村,为周代纪国的国都。纪国,姜姓,侯爵,始封于西周初。
周庄王七年(公元前690年)灭于齐,战国时为齐邑,汉代置县。
故城遗址略呈长方形,东长1500米,西长1600米,南北各宽1200米,由外郭与内城两部分组成。
内城为纪侯及显贵所居,一般平民和各种手工业作坊则在外郭。城墙为夯土筑成。城郭四周遍布古冢。
近城有大冢8座,封土最高者达20米,当是纪国贵族的墓葬。故城屡有文物出土,先后出土有铜钟、
簋、鼎等,从发现的铭文分析,当为纪侯媵女姜萦之器。造型优美,制作技艺高超,具有很高的科学
价值。故城遗址现尚存纪台,传说台上曾有山门、亭榭、殿堂等建筑物。
【青州古城】青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尚书·禹贡》有“海岱唯青州”的记载。传说大禹
治水后,把全国划为九州,青州就是这九州之一。汉朝以前,青州既不是行政区划,也不是行政机关
驻地, 西汉始在这里设置广县,故城址在今青州城西五里镇下圈村周围,南北宽约400米,东西长约
500米,在1.5米以下地层中有大量汉代砖瓦,堆积层厚1米左右。汉武帝元封五年(106年),把全国
划分为13个刺史部,青州刺史部驻在广县城,所以广县城也叫青州城,这是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青州
城。西晋末年,战争频繁,广县城遭到严重破坏。西晋怀帝永嘉五年(311年),青州人曹嶷在广县
城的西北处倚山傍水另筑新城,取名广固,他自己则在广固城里当起了割据一方的青州刺史,这是历
史上出现的第二个青州城。遗址南北宽约600米,东西长约800米,面积约48万平方米。东晋安帝隆安
三年(399年),鲜卑人慕容德在这里定都,建立了南燕国。东晋义熙六年(410年),大将刘裕灭南
燕,夷广固,封羊穆之为青州刺史。羊穆之在广固城以东,南阳河北岸,另筑一座新城,起名东阳,
这是历史上第三个青州城。南朝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年),东阳城人口剧增,商号林立,原有的街
巷显得狭窄和拥挤,北魏夺取青州后,于孝明帝熙平二年(517年)秋,在阳水南岸增筑南郭,这就
是后来的南阳城,也就是1986年前的益都县城和今天的青州城。南阳城与东阳城只隔一条河,河上有
桥相通,实际跟一座城差不多。至此,青州城已三易其址。从北魏建立最后的一座青州城南阳城算起,
到现在已有1400年的历史。元朝以前,南阳城原本是座土城。明洪武二年(1369年),守御都指挥叶
大旺,将原来的城墙加高数尺,又在土墙外面甃一层厚砖,使得这一古老的城池更加雄伟壮观。增筑
后的城墙高3.5丈,周长13华里,面积大约2.64平方公里。城墙外面还围有一条1.5丈深、3.5丈宽的壕
沟。城开四门,东门曰“海晏”,西门叫“岱宗”,南门为“阜城”,北门称“瞻辰”。从高处望去,
由蜿蜒曲折的围墙所勾划成的轮廓,很象一头雄健的牤牛卧在那里,所以又称它为“卧牛城”。青州
古城是西晋末年临淄衰退后、明初济南兴起前齐鲁大地上的名城重镇。历史上这里不仅出现过唐赛儿、
杨妙真等一些叱咤风云的古代英雄,又是历史名人荟萃之处。寇准、范仲淹、宗泽、张叔夜等朝廷重
臣,郑道昭、李邕、欧阳修、王世贞等文坛巨匠都曾居官青州;王曾、王文统、刘国杰、邢玠、刘珝、
钟羽正、冯溥等一代名臣,燕肃、于钦等学术巨擘,都诞生在青州;这里还哺育过李道元、黄庭坚、
李清照、冯惟敏、赵之信等蜚声文坛的一代名流。
【丹土遗址】位于潍坊市五莲县潮河乡丹土村,是一处以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为主,兼有周代遗
存的古文化遗址。
遗址坐落于一高埠之上, 总面积为20.80万平方米, 丹土村压在遗址正中偏南部位上,占地面积
49400平方米。断崖上暴露出许多红烧土块。已暴露的遗迹有灰土、灰坑、窑址、房屋基址及墓葬。
1934年山东省古迹研究会发现了此遗址。1956年以来,对此遗址进行了多次勘探调查。遗址文化
层深达2.2米,内涵丰富,下层是龙山文化遗存,上层是西周遗存。历年来主要出土器物有石器、陶
器、玉器、青铜器。石器有石斧、石铲、石锛、石镰、石镞等,通体磨光,刃部锋利,有的穿孔。陶
器主要有陶鬶、单耳杯、陶罐、陶鼎、陶纺轮等,采用轮制方法制成。出土的蛋壳陶胎壁仅0.5~1毫
米左右,黑光发亮。陶纺轮的出土,证明当时的人们已会织布。玉器主要有玉铲、玉钺、玉璜、玉琮、
璇玑等。青铜器主要有铜鼎、铜鬲、铜剑、铜戈、铜镞等。
丹土遗址是一处重要的古文化遗址,1977年列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苏埠屯墓群】位于青州市桃园乡苏埠屯村东埠岭上。是一处以商代晚期墓葬为主,间有少量汉
代墓葬的墓地。1977年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墓地东西约300米,南北约550米,中心部分高出周围地面约20米。由于群众用土,岭中部偏南处
形成了一片东西走向的宽150米的低洼地,将土岭分成南岭和北岭两部分。两岭断崖上可看到暴露的
墓葬。
1965~1966年,山东省博物馆对墓地进行了第一次发掘,清理了4座商墓和1个车马坑;1986年春,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了第二次发掘,清理了5座商墓、3座汉墓。先后发掘的9座商代墓葬中,
除1座“亚”字形墓、3座“甲”字形墓外,余者均为长方形有二层台的土坑墓。1986年发掘的7、8号
小型墓保存完好,出土鼎、觚、爵、觯、尊、簋、角、罍、卣等青铜容器30多件,造型优美,制作精
致,风格与殷墟出土的商代晚期青铜容器几乎一致。另外还出土陶器和矛、戈、镞等小件青铜兵器近
200件。其余墓葬早年被盗,残存物极少。1号大墓呈长方形,南北长15米,东西宽10.7米,深8.25米,
有4条墓道分别位于墓室四壁中部。墓室中部有“亚”字形椁室,东西、南北最大长度均为4.55米。
墓中有殉人48人,殉狗6只,小动物1只。多数殉人仅存头骨和几节颈椎,属杀殉,有的骨架上有朱红
的痕迹或绳索。墓中发现2件大铜钺,器身透雕作张口怒目人面形,其中一件两面各有“亚丑”铭记。
从墓的形制和出土的2件大铜钺推断,墓主是仅次于商王的方伯一类人物。此墓规模之大,殉葬品数
量之多,可与河南安阳武官村商代大墓相比。
【安丘汉画像石墓】原址在安丘县城西南9公里处汶河南岸的董家庄村后,1959年兴修牟山水库
时被发现,是利用科学手段发掘整理的一座大型古墓。据初步考证,属汉代晚期青州刺史孙嵩之墓,
距今约1800年左右。1963年将其迁到县城西北隅的博物馆院内复原。是省内最大的画像石墓之一,具
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墓室定位坐北朝南,南偏西4度,南北长14米,东西宽8米,高3米。为大型块石结构,其构造分
甬道及前、中、后室四部分。中室东侧和后室西间北侧各设耳室1个。除墓门前的甬道为砖铺地面外,
其余部位(梁、柱、地面、室壁)全部使用巨大的石灰岩块料砌筑而成,共用料石224块,其中刻有
画像的103块,组成画面60余幅。分别雕刻在墓门和各室四壁、室顶及柱子之上。画面采用浅浮雕、
高浮雕、透雕、阴刻等技法刻成,构思壮观,形象生动,且有超越现实之感。画像内容可分为奇禽异
兽、神话传说、社会生活和历史故事4大类。
奇禽异兽类画像分布于各室,有龙、凤、麒麟、朱雀、虎、豹、鹿、猿、犬、马、象、羊、兔、
鱼等十几种,姿态各异,比例匀称,布局合理,刀法苍劲明快,是全部画像中的佳作,而前室顶棚北
坡一幅又最为精彩。画面上许多兽类都刻有双翼,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浓重的升仙思想。
神话传说类画像内容复杂多样,主要有仙人骑鹿、伏羲女娲、日轮月轮,云车出行等。“仙人骑
鹿”图刻在墓门半月形的额门上,画面为一只高浮雕的卧鹿,前右肢向前平伸,一披发带羽仙人手扶
鹿耳,飘然欲上。“云车出行”图在后室东间天棚西坡的北端。车似羽翅,三龙驾驶,车上置鼓三面,
车前有二仙人骑虎开道,表现了雷神出行的场面。在前室、中室之间的方柱上,有用高浮雕、透雕技
法刻出的许多神话人物。大人与孩子相间杂,大部裸体,或跪或立,或微笑或吐舌,各具神态,层层
叠加。雕刻最深处达11厘米,两面相交,多处为透雕,显示了古代能工巧匠精湛的雕刻技艺。
社会生活类画像主要有车骑出行、乐舞百戏和山林狩猎等。“乐舞百戏”图在中室天棚北坡西部,
画面左上方有2人对舞,两侧有乐队5人伴奏;画面右边有“杆戏”,1人双手紧握“干”字形杆,2人
顺杆上爬,4人倒悬于横杆上,共有9人在杆上做着不同的动作。“杆戏”右边有1人在作飞剑跳丸,3
把剑正腾空飞舞,11个圆球轮回从手中和足上抛起,反映了当时高超的杂技水平。在中室西壁有一幅
表示墓主身份的“车骑出行”图,上有车马人物3列,中间一列有车4辆,第4辆车乘坐2人,应为主车;
上下两列为步骑侍从,前呼后拥,声势浩大。
历史故事类画像主要有升鼎图,刻在中室两侧门旁的立石上。画面是在一河两岸上各立滑车,有
绳穿过滑轮系住鼎耳,右岸2人、左岸1人正尽力拉绳,鼎已升出水面,因左鼎耳脱落,左绳松弛,拉
者也因此跌坐于地。这一画面,取材于“秦王灭周迁九鼎”的故事。
【唐赛儿起义遗址】俗称“岌岌寨”。位于青州市城西南50公里的杨集、上庄两乡交界处的卸石
棚寨。
唐赛儿,明代蒲台县(今滨县)人,农民起义军女领袖。她以白莲教为掩护,串联四乡农民,于
永乐十八年(1420年)在卸石棚寨(今岌岌寨)发动了震撼明王朝统治的武装起义。
卸石棚寨又称“唐三寨”,因当地人尊称唐赛儿为“唐三姐”而得名。这里崇山峻岭,危崖绝壁,
形势险要。寨顶有清同治二年(1863年)所立石碑,碑中记载:“唐三寨由来久矣,自大明永乐十八
年,蒲台民林三之妻唐赛儿者创修此寨而山同以名焉。”寨顶据地势分为东、南、西、北四寨。西寨
寨墙遗迹尚存,俗称“拦马墙”;南北两墙平行,相距300多米,横卧于东西两大悬崖之上。原遗存
一方旗杆石,后坠于山下。东寨附近尚存舂米石臼等遗物。
【潍坊革命烈士陵园】 位于潍坊市潍城区东郊圩河西侧, 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始建于1951年。
1988年1月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列为第一批省级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烈士纪念馆是陵园的主体建筑,共7大间,建筑面积960平方米,坐北朝南,平顶重檐,前后明柱
顶立,朴素雅致。馆内分潍坊市革命斗争史、潍县战役、著名烈士事迹等3个陈列室,共展出烈士遗
物93件,图表53份和照片160张。纪念馆后面是烈士墓区,安葬着1422位烈士的遗骨。陵园内还修建了
潍县战役纪念亭、烈士碑亭(内有烈士名录碑,上刻1117位烈士英名)、抗日军民群像雕塑、荷花池、
花卉陈列室等。整个陵园风景秀丽,庄严肃穆。1984年被评为全省烈士陵园先进单位,1987年被民政
部授予“全国民政系统先进集体”光荣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