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063&A=20&rec=22&run=13

【鲁山】坐落在淄博盆地的南部边缘,是淄博与临朐、沂源、蒙阴的天然分界。山脉沿博山区东
南边缘延伸,西起青龙山,东至破邱岭,蜿蜒90公里。主峰海拔1080.3米。鲁山脚下的上郝峪,青山
舒秀,万木峥嵘。晴天,浅翠浓绿,石光耀彩;阴天,云雾绕山,瞬息万变。景色宜人,悦目爽心。
建于鲁山腹地的鲁山林场,有林地49300亩,木材储量在76000立方米以上。山林内蕴藏着丰富的
中药材资源,据统计共有600多种,其中鲁山元胡、紫胡、南星等,品质优良,药效明显。因此人称
鲁山是林木库和聚宝盆。
在山峰接连的大岭上,有一片平坦的草地,松林夹峙,顺山脊延长,象一道绿色走廊。向西不远,
山势趋降又陡然上升,这是鲁山大鞍。上有一座庙宇,虽不算宏阔高大,然造型端庄凝重。它的独特
之处是从上到下都是用巨石构筑,连门窗都是石头雕成,只有屋顶是琉璃大瓦。现在瓦已无存,而间
架完整。此庙建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名大佛殿,原住和尚,如今还存留经幢、石鼓等。
大佛殿西,山峰叠连,坡陡路险,山石峥嵘。登峰远眺,气清风爽。南看,悬崖陡壁,直下山底。
坡缓处,红瓦栉比,阡陌纵横,一条河水,蜿蜒如带,据说这就是《水经注》上所说的“螳螂之水”。
西望,群山波涌,直向天际,浮云飘渺中,一湾湖水,莹光四射,如镜悬天;一抹远山,云遮雾罩,
与近处林木山石相互映衬,色调和谐,层次分明,宛然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北观,博山半境尽收眼
底,山岭从脚下纵列伸张,高低大小,匍伏脚下。
【马踏湖】有着“东方第二威尼斯”美称的马踏湖,位于桓台县东北,方圆100多公里。湖区内
有2100多条船道,交织成网,全长400余公里。沿湖一带有27个自然村,村村靠湖,户户连水。
马踏湖的形成,相传是齐桓公在此会盟六国诸侯,而六国诸侯担心被擒,亦大军相随。于是众马
践踏,平地成湖,故名马踏湖。湖区气候宜人,风景如画,名胜古迹林立。湖中有“五贤祠”、“冰
山遗址”、“会城泊”、“鲁仲连踏海处”、“徐夜书屋”等18处风景点,分为3条旅游线,形成了3
个规模不等、各具特色的旅游网点。
春天,当湖面薄冰刚刚融化时,那千渠万水中的苇蒲便开始萌发新芽。柳丝初绽,碧水长天,整
个湖上洋溢着一派勃勃生机。盛夏,苇蒲滴翠,鸭戏鸟鸣,随处可见接天莲叶、映日荷花的旖旎风光,
也不乏“小桥流水人家”的清幽境地,更有“苇堵渠尽疑无路,竹篙轻点又一天,只闻笑语人不见,
蒲苇深处有人烟”的奇观佳景。此时的马踏湖爽心宜人,好似那南国水乡。倘若是在晚间荡舟湖上,
蒲苇夹道,水波粼粼,那美、那静,使人欲醉,令人心旷神怡。金秋,是湖上收获的季节,数不清的
小船穿梭在湖上,那欢蹦乱跳的鱼虾和毛蟹,那洁白如玉的香稻和莲藕,给湖乡人带来了道不尽的欢
乐。
古往今来,马踏湖曾吸引过许多名人学士,他们无不为这里的风光所陶醉。北宋文学家苏东坡在
密州知州任内,逛罢华不注山,顺小清河而下,来到马踏湖,兴会所至,挥笔写下了“贪看翠盖拥红
妆,不觉湖边一夜霜,卷却天机云锦缎,从教匹练写秋光”的著名诗篇。
马踏湖不仅风光独特,而且物产丰富,素有“鱼米之乡”的盛名。自然鱼类有鲤、鲫、鲇、黑鱼
等10多种,植物有苇、藕、蒲等30余种,还有中药材331种。家禽鸭、鹅、鱼鹰等饲养甚丰。金丝鸭蛋、
白莲藕、鱼龙香稻被称为湖区三大名产。用芦苇刮编的工艺品更是玲珑精美,畅销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游湖而不“吃湖”,算不得真正领略湖的真谛。湖乡人能用湖中的特产做出100多种风味各异的
菜肴, 如“炸荷花” 、“莲子羹”、“蒲菜黄鳝汤”、“泥鳅丸”、“鳞炸鲫鱼”、“黑鱼片”、
“糖拌花下藕”等都是上好的名菜。
【博山溶洞】位于淄博市博山区乐町镇樵岭前村望鲁山山腰,因洞口向阳,当地人习称“朝阳洞”。
据地质勘察表明,溶洞形成于1200万年以前,洞中钟乳生于20至30万年之间。主洞深约1400余米,曲
折迂回,洞中套洞,泉水淙淙,四时不绝。洞内高低参差,宽窄不一,高处望不见顶,低处仆伏难行,
洞顶凹凸不平,斑斑驳驳。自洞口往里约50米至“入胜门”一段,洞顶高升,洞身阔大。洁白的玉筋
乳成团成片,晶莹明澈,其形状或如莲叶倒垂,华盖高张;或如穹庐藻井,迷幻奇巧。自“入胜门”
往里便是扑朔迷离、仪态万方的钟乳岩区。其间石笋如仙人会聚,似儒林讲经,一个个口眼毕具,须
眉飘动,似若呼之欲出,召之即动;形肖鸟兽的大小钟乳或卧或翔,栩栩如生;高大粗壮的石条、石
柱,让人联想到神话传说中的擎天柱、定海针;巨大的石幔既似自天垂挂而下的重重帷幕遮掩着这神
奇世界中的万古密窟,又象飞流叠瀑泻落万丈谷川,令人横生出无限遐想和神思。现在,朝阳溶洞已
经有4个大型洞厅对游人开放,大者可容纳数百人,小者也可容纳百人。为更好地开发利用溶洞这一
旅游资源,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有关部门正组织力量,对博山溶洞主洞和与主洞交错相连的各个支洞,
以及众多的岩窟进行分片探察开发。
【范泉】位于淄博市博山城东秋谷之荆山脚下。泉出地表,汇一深池,池面20余平方米,深3米。
泉水盛涌,冬夏不竭,为秋谷群泉之冠。因宋代范仲淹曾寄迹于此而得名。
泉水出池南北分流。南股导入清代著名诗人赵执信别墅“因园”后注入范河。北股出池不远分支,
一支穿恰园绕清音阁周匝泻于“鸢飞鱼跃”池,一支越后乐桥入东关。范泉以南有范公亭。旧亭因年
代久远,已颓圮。今范公亭系民国初年所建。高檐展翼,朱窗四明。范泉之北有一影壁,上嵌“山高
水长”石刻一方,据考为明代天启五年遗物,系淄川著名书法家张中发所书。
【颜山公园】颜山公园始建于1982年,以博山城南凤凰山为中心,东临孝水,西望禹峰,南接团
山,北邻花果山。东西长2.5公里,南北宽2公里,园内拥有森林2800亩,是淄博市唯一一处以自然景
观与古代建筑群相融合的大型山林公园。
公园以红门、玉皇宫、碧霞宫、齐长城遗址、团山峪五大古代名胜建筑群组成游览中心。红门建
于明代天启甲午年间(1628年),现存殿、厅、阁、亭26处,整个建筑参差错落,打破了以中轴线为
中心左右对称的传统布局,独具一格。玉皇宫系北宋大观年间所建古庙,南北长53米,东西宽44米。
殿前有卷棚,宋初四个皇帝的御押石碣嵌于北墙之上。碧霞宫系凤凰山顶碧霞祠,俗称小顶庙,有殿、
阁、厢、厅48间,初建于明代万历三十年(1602年),后多次重修,始成规模。整个庙体依山为势,
由山门到后院逐步升高,三进院落位于一条中轴线上,气势雄伟,巍峨壮观。齐长城遗址,西起莱芜
西北的逯家岭,东经博山双堆山,跨淄水入临朐。颜山公园凤凰山遗址一段,俗称长城岭,长约500
米,宽2至4米,登高望去,如巨龙蜇踞,气势磅礴。由碧霞寺向西南行,过“米泉亭”1公里处即为
团山峪。北面山崖由谷底建起高墙六七米,填平后在半山腰建有一所吕祖庙。主殿为一宽广崖窟,外
砌石雕门墙,内祀吕洞宾神像。殿外西侧有一巨大的“象山石”,山旁筑圆形茅亭“象山亭”,亭侧
有洞,名“朝阳洞”。“朝阳洞”晨光早临,洞口的迎春花花期亦最早。现存“剑光鹤影”等石刻2
块,出自民国初年名家手笔。
【蒲松龄书馆】位于淄博市周村区王村镇西铺村。南北长约50米,东西宽约27米,由大门、照壁、
东西厢房、绰然堂、振衣阁等组成。因蒲松龄曾在此执教38年,故取名“蒲松龄书馆”。1984年被列
为淄博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673年(清康熙十二年),33岁的蒲松龄应聘到西铺村官宦世家毕际有家任塾师,书馆设在绰然
堂,至71岁时撤帐归里。振衣阁位于绰然堂之北,为双层楼阁式建筑,面阔3间,进深1间,硬山顶,
单檐泥瓦,石基砖墙,木架结构,檐下斗拱、脊檐皆饰有图案。门上原悬有“振衣阁”匾额1块,抱
柱楹联为“万卷书当南面富,一廉风快北窗凉”。阁后为“石隐园”,小巧玲珑,别具风光。振衣阁
原系明崇祯户部尚书毕自严(毕际有之父)收藏、晾晒官服的地方,后用作藏书楼,亦称“万卷楼”。
蒲松龄的艺术造诣,得益于振衣阁的丰富藏书。
松龄书馆的特殊环境,为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提供了丰富的源泉。在这里,他有机会接触各
方面人物,并常把人们请到书馆中,谈家常、议见闻、讲故事、求学问。任教期间,他曾几次赴济南
应试,不第。这样,对科举制度的怨愤,对黑暗社会的仇恨,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全部凝聚于笔端,
使他写出了《聊斋志异》这部“写鬼写妖”、“刺贪刺虐”的皇皇巨著。蒲松龄书馆是蒲松龄教书、
读书、写书的主要处所。蒲松龄在这里勤奋操劳了大半生,因而此处有《聊斋志异》“源地”之称。
蒲松龄故居 (薛 尧摄)
【蒲松龄故居】在淄博市淄川区蒲家庄东西大街路北。蒲松龄(1640~1715年),字留仙,一字
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是清代著名文学家。他一生著述颇丰,有短篇小说集《聊斋志
异》,又有《聊斋诗集》、《聊斋文集》及《聊斋俚曲》。故居坐北朝南,青砖黑瓦门楼,门楣上悬
郭沫若先生手书的“蒲松龄故居”金字匾额。大门内,四进院落相连,瓦房草舍相间,月门花墙错落,
繁花郁木掩映。向北穿过八角门,是一正两厢的普通农家庭院,这就是蒲松龄当年居住的地方。北房
三间,青砖黑瓦,木棂门窗,相传是蒲松龄诞生处和他的“聊斋”书房。屋内,路大荒手书的“聊斋”
匾额迎门高悬,匾下挂着蒲松龄74岁肖像,画像上端有他亲笔题跋二则,其中一则是:“尔貌则寝,
尔躯则修。行年七十有四,此两万五千余日,所做何事?而忽已白头,奕世对尔孙子,亦孔之羞。”
画像两旁悬郭沫若手书金字楹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室内陈列着蒲松龄当
年在西铺村毕家执教时用过的桌、椅、床、砚等物。聊斋正房后新建院落,设有名人书画展室。西院
设蒲松龄生平展室、聊斋著作展室。展出蒲松龄手迹、中外各种版本的《聊斋志异》及各种诗文、杂
著传抄本和聊斋故事的通俗出版物等。另有名人题咏甚多。
1938年,蒲松龄旧居被日本侵略军焚毁,1954年由当地政府修复。1956年以来陆续征集蒲氏有关
文物陈列,并征用故居之外的北、西、南三面民宅扩建了三个院落,新建南大门。1977年,山东省人
民政府公布故居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辟为“蒲松龄纪念馆”。
出故居大门向东,约200米处就是蒲松龄生活遗迹之一柳泉,柳泉旁有石碑一座,上书沈雁冰所
题“柳泉”两个娟秀潇洒大字。柳泉东南约300米处为蒲氏墓地。蒲松龄墓前新立一座由沈雁冰题写
的“蒲松龄柳泉先生之墓”石碑。
【颜文姜祠】又称“颜神庙”、“灵泉庙”、“顺德夫人祠”。坐落在淄博市博山区山头镇西神
头村内。颜文姜祠的兴建,源于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齐国孝妇颜文姜在丈夫死后孝养公婆,当地缺
水,她不分寒暑,翻山越岭挑山泉水给公婆喝。她的孝心感动了神灵,一股清泉从住室涌出,汇流成
河,后人称泉为“灵泉”,河为“孝妇河”。颜文姜被视为神明,在灵泉上为她建祠立庙。据乾隆年
间的《博山县志》记载,祠始建于后周,唐代重建,以后各代均曾重修,现存多为明清建筑。祠坐北
朝南,纵长64米,横宽61米,占地3660余平方米。拥有山门、香亭、正殿、东西两庑、寝殿、左右配
院等70余间殿房。山门坐北朝南,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覆琉璃瓦,二翘双昂七彩斗拱,门楣悬舒同
手书“颜文姜祠”匾额。进山门入前院,迎面为香亭,重檐歇山,木雕隔扇,玲珑别致,是人们进香
之处。院中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飞檐斗拱,顶覆琉璃瓦,脊饰鸱吻、走兽,檐枋
饰沥粉彩绘,檐下卷棚抱厦,因构架省去重梁,采用悬挑叠造,又称“无梁殿”。殿内设神台,原供
颜文姜塑像,后毁掉。1984年在神台上雕塑一组“颜文姜故事”彩塑。在正殿与香亭之间,是孝妇河
的源头——灵泉,石雕望柱栏板围绕着正方形水池,旁边有一石碑,题云:“孝妇河名自古今,泉头
一派更弘深。何当汲去为霖雨,洗尽人间不孝心。”传旧时泉水浮泡喷沫,清澈见底。近年因水位下
降,改为人工喷泉。前院东西两庑内壁嵌有宋元以来石刻数十块,后院正中为寝殿,东西两侧有“公
婆殿”和“爷娘殿”,均为清代建筑。“文革”期间,颜文姜祠毁坏严重。1981~1982年国家拨款修
复。淄博市陶瓷博物馆现设在祠内。
【碧霞元君行宫】又名“红门”。位于淄博市博山城区西南3华里,永济桥西首,东临孝妇河,
西依凤凰山。南北长61米,东西宽23米,占地约1560平方米。行宫的始建年代无记载。现存的建筑和
布局均系明清风格。60年代初重修后,1983年政府又拨专款按原貌修复,现已辟为“淄博市美术琉璃
博物馆”。
碧霞元君行宫为二进院落,殿房共计22间,主要建筑有山门、碧霞元君殿、岳飞殿,荷叶亭等。
山门坐南朝北,面阔进深各1间。悬山顶,重檐泥瓦,分上下两层,下层为洞券式过道,上层为白衣
大士阁,东西各配有悬山式殿房3间。行宫前院正中央大殿为碧霞元君殿,面阔3间,进深1间,硬山
顶泥瓦,前出厦,是碧霞元君行宫的主体建筑。殿前有露台石栏,栏上有石狮1对,雕刻精细,形态
生动。正殿的东侧是荷叶亭,为四角攒尖式,石基底座,中砌青砖,上覆泥瓦,亭身上挑,形似荷叶,
故名荷叶亭。西殿为岳飞殿,面阔3间,进深1间,前出厦,硬山顶泥瓦。殿内祀南宋民族英雄岳飞,
殿前阶下原有秦桧等人跪像,现已无存。行宫后院东面有殿房5间,为硬山式一般建筑,西有花畦一
区,南有小径可直达凤凰山顶。
【杨寨塔】 坐落在淄博市淄川区杨寨村宝塔寺遗址。始建年代不详。明嘉靖、清乾隆年间《淄
川县志》均有记载,其建筑风格与江苏省连云港市海清寺之宋代阿育王塔相似,当为宋代以前所建。
现存古塔为仿楼阁式建筑,七层八角,石砌基座,砖筑塔身。底座周长21.9米,高18米。第一层
每面长1.725米,周长13.8米,由下而上,依次递减,各层高度也逐渐缩小。第一层南北东西各置拱状
券门,南门为主门,上嵌“阿弥陀佛”四字。其他各层也开有券门,各层四面均设有方形或圆形的直
棂或花棂假窗。塔身空心,内有楼梯直通塔顶。上三层和底层均置有石佛一尊。
杨寨塔造型大方精巧,古朴雄伟。历经风雨侵蚀、战火洗劫,塔身多处崩塌,门窗破烂,濒于倾
圮。1955年政府拨款复修,尚存于今。
四世宫保坊 (杨三军 摄)
【四世宫保坊】在淄博市桓台县新城镇南门外,是一座明代纪念性牌坊。
明代的新城有王麟、王重光、王之垣、王象乾祖孙四代在朝中身居显位,政绩颇著,曾有“王半
朝”之称。明神宗时,为褒奖兵部尚书王象乾的功绩,追赠其父王之垣、祖父王重光、曾祖父王麟为
太子太保,并敕建此坊。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由王氏后人建造。
坊坐北朝南,砖石结构、三间四柱三楼。面阔9.2米,进深3.32米,高15米。明间檐下悬“圣旨”
竖匾。额书“四世宫保”四字,传为明代书法家董其昌手书。下匾刻王氏四世名讳、诰赠、职衔等。
下筑1大2小3座拱形门洞,拱门两侧共有石狮8座,其中4座抱绣球回首,4座抱幼狮回首,造型生动,
神采各异,雕镂精美。坊上有斗拱、飞檐,檐角悬风铃。檐脊仿宫殿式,饰悬兽、鸱吻、麒麟宝瓶等,
顶覆绿琉璃瓦。坊通体采用圆雕、浮雕、透雕技法雕饰,人物、鸟兽、花卉等玲珑剔透,栩栩如生。
四世宫保坊设计严谨,造型优美,雕镂精细,是研究明代建筑艺术及王氏家族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1982年修葺一新。1984年淄博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淄博市博物馆】始建于1958年,馆址在博山颜文姜祠。1975年12月16日,在张店区中心路100号
重建新馆,占地面积4450平方米,其中陈列室面积1900平方米。
位于齐国故城遗址的淄博市是齐文化的发祥地,地上地下文物十分丰富。十几年来通过文物普查、
考古发掘、征集、接受捐赠、拨交等方式,使馆藏文物已达万余件、标本3万余件、古币60万余枚,
是全省重要的文物收藏单位之一。藏品中有本市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
化的石器和陶器等文物;有反映两周时期社会状况的齐文化文物;有长江以北地区最早的青瓷窑址—
—淄川寨里窑址,及以后历代民窑的多类文物标本;有反映淄博地区近代史上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
史人物活动的文物资料等。其中许多文物为稀世珍品。如:1979年在临淄区大武西汉齐王墓出土的矩
形龙凤纹铜镜,是目前所见西汉时期最大的铜镜。同墓所出的三件鎏金花银盘,大者高506厘米,口
径37厘米,背面刻铭文计47字,秦篆体;小者口径24.3厘米,背面亦有铭文,字数不等。银盘皆饰龙
凤纹图案,花纹鎏金,银底金花,璀灿夺目。据铭文推断,为秦王宫用物。金鐏铜戈,鐏长11.97厘
米,重225克。戈援长12.6厘米,内长8.8厘米,胡长9.1厘米,銎为金质,顶端为鸳鸯鸟饰。1971年在
博山宋墓中出土的宋代影青瓷器(四系罐、 茶盏、 盏托、香熏炉、瓜棱执壶),为北宋江西湖田窑
(景德镇)所产,是全国一级文物藏品。明代犀角杯,造型为荷叶状,呈黑红色,内刻荷叶纹,外腹
饰以莲花纹,杯沿薄处有透明感,雕工精细美观,为传世之宝。清代玉如意,造型为灵芝状,雕刻为
梅花缠枝,其制作年代为清乾隆时期。1978年曾参加全国文物展览。
该馆每年自办或引进展览5~8个,年观众总数8万人次左右。1984年有两批文物分别参加了国家及
山东省举办的庆祝建国35周年考古新成就文物展览。1986年先后有两批文物随同全国及山东省的文物
展团赴日本参加了展览。该馆所展文物在国内外皆引起了轰动。
【小庞遗址】位于淄博市桓台县田庄镇小庞村东北,是一处属龙山文化时期的村落遗址,1973年
发现,面积约3万平方米,文化层2~4米。遗址分为居住区、制陶区和墓葬区三部分。居住区在遗址
中部偏西南,它的西南是制陶区,东边是墓葬区。遗址出土文物20多种,有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石铲、
黑陶罐;商代的陶鬲、周代的陶斝、大口尊;秦汉的铜剑、铜铃、神兽镜等,此外还有部分元代文物。
文化遗存延续性强。1977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桐林田旺遗址】 位于淄博市临淄区朱台乡桐林村西南,路山乡田旺庄东北,是一处以龙山文
化为主,兼有少量商周至汉代遗存的古文化遗址。因地处桐林村与田旺庄之间,故名。该遗址是一处
两面濒河的河湾台地,现存总面积近3万平方米,南北长700米,东西长450米。两条自然沟壑将遗址分
成四部分,略呈“田”字形。
1965年,文物部门在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了这处遗址。1982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钻探
和小规模试掘,清理了一座西周墓,发现了大范围的周代建筑基址,出土文物70余件,主要是龙山文
化遗物,多为陶器,还有少量的石器和骨器。陶器以黑、灰居多,大部素面磨光,纹饰以弦纹为主,
主要有陶鬶、陶鼎、陶甗、陶纺轮等。其中出土的一件夹砂红陶鬶,高38.5厘米,口径30.3厘米,为
山东同类文化遗址中所罕见。另有出土的一件高116厘米、口径44厘米的鬲式高裆大袋足陶甗,是全
国出土陶甗中最大的一件。
桐林田旺遗址文化遗存延续时间长,内涵丰富,是一处重要的古文化遗址。1977年,山东省人民
政府公布其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周殉马坑】位于淄博市临淄区河崖头村西,齐故城东北部。1964年,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发掘
一“甲”字形石槨墓时发现了殉马坑。它环绕于大墓周围,东、西、北三面相连,呈“冂”形,东西
各长70米,北边长75米,宽均为5米,坑深2米多。当年发掘了北面54米,清理殉马145匹。1972年,发
掘了西面南端30米,清理殉马83匹。按殉坑长度和出土的殉马的排列密度推算,殉马总数在600匹左右,
其规模之大和数量之多,举世罕见。殉马遗骨分两行排列,前后迭压,井然有序。马头外倾,似昂首
嘶鸣;身架侧卧,如奋蹄疾驰。排在最前面的5匹,颈部系有铜铃,作临战前的威武姿态。经初步鉴
定,殉马系战马,皆是骟马,被处死后由人工排列而成。考古工作者根据地层迭压关系和殉马数量及
有关文献记载,推测此为春秋时齐国国君墓葬殉坑,有一新说为齐景公墓殉马坑。庞大的殉马葬式反
映了当时“千乘之国”的齐国的强盛和统治者的奢侈。
最初发掘时,由于当时保护条件的限制,对清理后的殉马坑进行了回填。1982年,在殉马坑西面
南端建起殉马坑展厅,展出殉马骸106具,并采取了保护措施。1983年正式对外展出,成千上万的中外
游客纷至沓来。殉马坑的发现,为研究春秋战国史,尤其是齐国军事史,提供了珍贵资料。
【临淄齐国故城】位于淄博市临淄区辛店镇以北15里处,东临淄河,西依系水,北至古城村北,
南到南关村南。
齐国是周王朝分封下的一个诸侯大国。周灭商后,封姜尚于山东北部地区的齐地,建立了齐国。
它在我国历史上经历了西周、春秋、战国3个历史阶段。春秋初期,齐桓公任管仲为相进行改革,国
力富强,挟周室以令诸侯,一霸天下,列“春秋五霸”之首。战国时,齐国更加强盛,为“战国七雄”
之一。此后长期与秦对峙,于公元前221年被秦所灭。自公元前九世纪中叶齐国第七代国君献公由薄
姑迁都于临淄至秦灭齐止,临淄作为齐国的都城长达630余年,是当时东方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
中心,也是列国中最繁华的都市之一。现在已不见当时的繁荣景象,旷野上只留下一部分散落的古冢、
残垣、遗址等,作为历史的见证。
从1964年开始,文物部门对故城进行了多次勘探试掘。已查明故城分大城和小城两部分,小城衔
筑在大城的西南方,其东北角伸进大城的西南隅。大城建筑年代早于小城。大城是官吏、平民及商人
居住的城郭,小城是国君居住的宫城。两城总面积60余平方华里。大城周长14158米,小城周长7275米。
城墙遗迹隐约可见。尚存部分残垣,最高处达5米。据探测,城墙依地势修筑,多不取直线,东西沿
河岸蜿蜒,有拐角24处。小城墙宽一般20~30米,最宽处达50~60米;大城墙宽一般在20米以上,最
宽处43米。《齐记》记载故城有城门13座,现已探明11座城门遗址,门道宽多在10米以上。已探明城
内交通干道10条,多与城门相通。大小城内各有一条排水系统,将天然河流及人工挖掘的排水沟、护
城壕合理地联系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用水、排水和城防系统。故城内还发现有冶铁、冶铜、铸钱、
制骨等手工业作坊遗址。城内外还分布着许多宫室台榭基址,如小城西北的“桓公台”及“金銮殿”
遗址等。 大城内发现墓地2处, 大型殉马坑1处。故城内外累累古冢,组成了庞大的“临淄墓群”。
150多座古墓中有晏婴冢、管仲墓、四王冢、三士冢等等。大城东北有“孔子闻韶处”,传为孔子在
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的地方。
临淄齐国故城丰富的文化遗存,为我国古代历史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它是齐鲁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是祖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见证。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对故城的保护。1961年,国务
院公布其为第一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相继开辟了出土文物陈列室、桓公台、晏婴冢、城垣
遗迹、排水道口、殉马坑、孔子闻韶处等10多处参观点。仿古城堡式建筑的齐故城遗址博物馆已建成,
开始对外开放。
【临淄墓群】 临淄墓群分布在淄博市临淄区齐国故城周围的城关、孙娄、敬仲、皇城、路山等
9个乡镇方圆几十里的地面上,共有古冢150多座。这些古冢大都是春秋战国及汉代国君、公侯和贵族
的墓葬。它们封土大小不一,大的如山,小的似丘,有的历经千载已夷为平地。见于史载或传说的名
冢主要有太公衣冠冢、二王冢、四王冢、三士冢、管仲墓、晏婴墓、高傒墓、田单墓等。“二王冢”
和“四王冢”因是田齐六代国君墓葬,又合称“田齐王陵”。还有一些无从稽考的无名冢。这些黄土
堆就的古冢是祖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1977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将临淄墓群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
单位。1988年,国务院公布“田齐王陵”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田齐王陵】“四王冢”与“二王冢”的合称。1988年国务院公布其为第三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
护单位。
“二王冢”位于淄博市临淄区郑家沟南鼎足山上,相传是春秋时齐侯田剡、桓公田午的墓冢。两
冢因山为坟,东西并列,犹两山耸立,气势雄伟。现封土高达37米,占地35亩多。墓周古冢累累,墓
上草木葱茏。西侧有曲径可通墓顶。东者是桓公墓,其土色不一,传说是诸侯送葬各进其土所致。冢
前新立“二王冢”石碑。
“四王冢”又称“四豪冢”、“四女坟”,坐落在淄博市临淄区淄河村南。墓坐北朝南,方基圆
顶,封土高达100~120余米。四墓东西并列,绵延相连1里余。相传自西而东依次为战国田齐威王、宣
王、湣王、襄王之墓。
【桓公台】在淄博市临淄区齐故城内的西北部,是齐国宫室建筑群中的一座高台建筑遗址,为国
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齐国故城的一部分。
桓公台在秦汉时称“环台”,魏晋时称“营丘”,唐代长庆年间在台之上修建了齐桓公和管子庙,
始称“桓公台”。民间关于桓公台的传说很多,一说是齐桓公当年会诸侯的地方,一说是桓公的点将
或拜相台,还有一说是桓公为6个宠妾修的梳妆台,所以又称“点将台”或“梳洗楼”。
齐桓公,字小白,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是姜齐第十六代国君。他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
富民强国,首开春秋时代大国争霸局面,“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史记·齐太公世家》)。
桓公台现存台高14米。地下夯土基址为长方形,南北长86米,东西宽70米。台顶有两层,呈椭圆
形,台高近20米。东、西、北三面陡峭,南坡稍缓,沿坡新修阶梯直达台顶。台顶是正方形平台,四
周新砌灰砖矮花墙。登台远眺,齐城景物尽收眼底。台南正中有大理石石碑一座,正面题字为“桓公
台建筑遗址”,背面为桓公台简介。钻探发掘情况表明,台周围分布着大量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的宫
殿建筑遗址,桓公台是全城的制高点和宫殿群的中心。
【管仲墓】在淄博市临淄区牛山北麓。管仲(?~前645年),名夷吾,谥号敬,世人又称敬仲,
春秋颍上(今安徽省颍上县)人。管仲是春秋时期大政治家,齐桓公时任相40年,改革内政,提出许
多富国强兵之策,辅佐桓公完成霸业,列“春秋五霸”之首。后人托管子之名著《管子》一书,包括
道、名、法等家思想以及天文、历数、舆地、经济和农业等知识。
管仲墓高约10米,东西34米,南北14米。墓前立管仲刻像石碑和“齐相管夷吾之墓”石碑,墓周
新修砖石围墙环绕。传说墓前原有一座石碑,上刻毛维驺诗:“幸脱当年车槛灾,一匡霸业为齐开。
可怜三尺牛山上,千古长埋天下才。”碑久已失存。
管仲墓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士冢】位于淄博市临淄区南关村南。一基三坟,拔地而起,冢冢相依。相传为春秋时公孙捷、
田开疆、古冶子三勇士之墓。墓东西约110米,南北约55米,封土高20余米。墓前立新刻“三士冢”石
碑。《晏子春秋》记载,公孙捷、田开疆、古冶子是齐景公所养三勇士,因恃功自傲,勇而无礼,齐
相晏婴力劝景公除去。晏婴巧施计谋,让三勇士论功食二桃。公孙捷称南山打虎救主有功;田开疆称
攻打徐国立下汗马功劳,二人各拿一桃。古冶子见此大怒,说自己济水斩鼋救景公有功,理应食桃,
并拔剑在手。公孙捷、田开疆惭愧难当,拔剑自刎。古冶子追悔莫及,也拔剑自刎。还有一传说,三
人皆义士,知道晏婴蓄谋陷害,不甘受辱,以死相拒。诸葛亮为此所感,写下了著名的《梁父吟》:
“步出城东门,遥望荡阴里,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问是谁家冢,田疆古冶子。力能排南山,文
能绝地理。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不无痛惜凭吊之意。“二桃杀三
士”的故事世代流传,在南阳、嘉祥出土的汉代画像石刻中亦有“二桃杀三士”的故事。
“三士冢”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只有一基三坟。1981年增修围墙、园门、影壁。影壁上
镌刻有诸葛亮的《梁父吟》,嵌有摹刻的“二桃杀三士”汉画像石。
【晏婴墓】坐落在淄博市临淄区齐国故城小城北墙外,与桓公台南北对应。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
单位临淄墓群的一部分。
晏婴(?~前500年),字仲,谥号平,因此后人称“晏平仲”,又称晏子。春秋夷维(今高密
县)人。他是春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袭为齐卿,历官灵公、庄公、景公三朝,辅政40余年。他敢于
直谏,提倡节俭并能身体力行,世有“三赐不授”的故事流传。晏婴在外交上机敏多谋善辞令,临大
节而不辱,出使楚国留下了千古佳话。后人依托与采缀晏婴的一些言行,集成《晏子春秋》一书。
晏婴墓现高10米左右,方圆近百米,平地突兀。墓前有明代万历年间所立“齐相晏平仲之墓”石
碑和清代康熙年间所立之两座重修碑记。墓周环绕新修灰色八棱墙。据史料记载,晏婴死后葬于故宅
旁,此处系纪念性建筑。
【马鞍山抗日斗争遗址】 马鞍山位于淄博市淄川区口头乡南部,庞大的山座上两顶耸立,一道
狭窄的山岭横亘其间,远眺形似马鞍,因称“马鞍山”。马鞍山山势险峻,峭壁如削,唯有东顶西南
面的悬崖上有一条人工开凿的132级台阶,似天梯直插峰顶,地势十分险要。抗日战争时期,马鞍山
扼沂蒙山区入清河区(今淄博市、惠民地区)的门户,为敌我必争之地。1941年,我军进驻马鞍山。
1942年冬,日本侵略军对我鲁中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我主力部队转移到外线活动后,马鞍山上仅
留守鲁中军区三团副团长王凤麟率领的伤病员、守山战士和家属30余人。11月9日晨,1000多名日军和
数百名伪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向马鞍山发起疯狂进攻。守山指战员与敌人激战两天,用八枝步枪、
四十枚手榴弹以及石头打退敌人十余次轮番进攻,毙敌一二百人,最后弹尽粮绝,除跳崖突围者中有
2人幸存外,其余全部牺牲。
为纪念抗日烈士,1945年,当地人民在山座之阳建立了烈士纪念碑。1972年春在山座之北修建烈
士纪念祠,内置王凤麟等196位烈士牌位。1975年又增设“马鞍山烈士展览室”。烈士当年战斗的遗迹
有东顶西南面悬崖上的“登山石径”、东顶西侧一天然洞穴中的“战斗指挥所”和西顶西南与东顶西
南的“守山掩体”。1977年,马鞍山抗日斗争遗址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河惨案死难烈士纪念碑】位于淄博市淄川区太河水库西岸的豹岩山顶。1939年3月,八路军
山东纵队第三支队两个连约210人护送南下受训的干部62人,路经太河镇时,国民党顽固派秦启荣指
使其“第五纵队第五指挥部”王尚志部,于30日晨背信弃义对我军发动突然袭击。我军除有60余人突
围和护送部队营长吕乙亭等2人当场牺牲外,其余200余人全部被俘,三支队政治部主任鲍辉、特务团
长潘建军等同志先后惨遭杀害。为纪念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而献身的死难烈士,人民政府在太河惨案
遗址修建了“太河惨案死难烈士纪念碑”,1986年清明节前夕落成。碑高13.58米,由白色花岗石砌成。
碑身正面“太河惨案死难烈士纪念碑”的碑名为黎玉同志手书,背面刻有介绍惨案经过及烈士英名的
碑文。碑座高2.3米,长5.8米,宽5.3米,分为6层。碑座四面中间均有反映烈士光辉形象的群体浮雕。
【周村革命烈士陵园】在淄博市周村公园东侧,建于1948年3月,占地面积2.51万平方米。1988年1
月经省政府批准,列为第一批省级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陵园大门为民族形式的重檐牌楼,琉璃瓦盖顶,高10米,宽32米,门额上刻有“革命烈士陵园”
6个镏金大字。进入大门不远迎面矗立着一尊高8.2米的铜色战士塑像。塑像基座左右两侧镶嵌着浮雕。
陵园中部东侧为革命烈士事迹陈列室,系二层10间前廊式建筑,建筑面积678平方米,高9米。室内陈
列着1052名烈士英名和烈士事迹、遗物以及解放周村的战斗情况介绍。陵园中部西侧,建有烈士骨灰
堂一座,长22.5米,宽7.17米。堂内挂着马跃南、马晓云、马天民、潘世范、樊语乡等著名烈士的遗
像,安放着烈士骨灰盒。陵园北部是烈士墓区,安葬着376名烈士的遗骨。前排正中有八路军山东纵
队第三支队司令员马跃南、渤海军区第六军分区副司令员马晓云、八路军山东纵队独立营营长马天民
烈士之墓。这三座大墓形状规格完全一样,高0.75米,直径4.6米。墓前所立青石碑高2.15米,上嵌烈
士遗像。在墓区之前,立有解放周村烈士纪念碑,高2.3米,宽0.87米,正面刻有“浩气长存”四个大
字,右上方刻有“解放周村市烈士纪念”字样。
【焦裕禄展览馆】在淄博市博山区北崮山村,1966年建成开放。展览馆分一、二两个展室,一展
室迎门有焦裕禄坐像一尊, 高1.2米, 安坐在长1.9米、宽1.4米、高0.73米的台座上。二展室迎门有
“追洪水、查风口、探流沙”泥塑一组,高2.2米。室内展出大量图表、照片、实物和文字,介绍了
焦裕禄的生平事迹。
焦裕禄(1922~1964),博山人。1945年参加革命工作,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区长、团县
委书记、团地委宣传部长,副书记,矿山机器厂车间主任、科长、县委副书记等职。1962年10月任中
共河南省兰考县委书记。为改变兰考面貌,带领干部群众同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被誉为“党的好
干部”、“县委书记的好榜样”。1964年5月14日在郑州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