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063&A=20&rec=20&run=13

【济南泉水】济南,素以名泉众多闻名于世,有“泉城”之称。
有关济南泉水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春秋》,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也有描述,到金代有
人立一方《名泉碑》列举了济南72名泉,此后便有济南72名泉的说法。其实,济南泉水还有很多,72
乃是一个虚数。据1983年统计,市区共有泉136处,多集中在东起青龙桥,西止筐市街,南至正觉寺,
北到大明湖2.6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这是由济南地区复杂的水文地质条件决定的。济南南部低山丘陵
区为寒武系、奥陶系碳酸盐岩层分布。由于碳酸盐层易被水溶解、侵蚀,形成溶洞和裂隙,因而能够
吸收地表面的降水和径流,并由南向北潜流。当这些地下水流至市区时,却被济南北郊的辉长岩体堵
截,形成压力水头,故在低洼的市区,形成著名的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四大泉群。 济
南泉水以其质纯味甘著称。泉水来自岩层深处,属石灰岩岩溶泉水,水温稳定,水中极少悬浮物质,
清冽甘美,泡茶色清味正,完全适用于工业用水和生活饮用,而且具有软沉淀、不起泡、非侵蚀的特
性,所以也适用于农田灌溉。乾隆皇帝两次下江南,一路上都是饮用的趵突泉水,并封趵突泉为“天
下第一泉”。
济南的泉水之美,还可以从那匠心独具、贴切文雅的命名上反映出来:舜泉,传说舜耕种历山曾
饮此泉水;杜康泉,传说杜康常用此泉水酿酒;孝感泉,说是刘琮事母至孝求得此泉。诸泉各以形、
色、声、性、动植物、乐器、珍宝取名。众多的天然泉源,以其特有的风采赢得了世人的青睐,历代
文人留下了许多赞泉咏水的诗篇。在独具特色的天然涌泉中,有的“水涌若轮”,有的似瀑布倾泄,
有的如串串珍珠,有的似细雨飘洒,千姿百态。昔时,趵突泉周围泉水穿墙流入庭院,漫流大街小巷,
确有“郭边万户皆临水”的情趣。“若到济南行乐处,城西泉上最关情”。济南泉水是大自然的神奇
造化,是一个绝妙奇特的世界。
趵突泉 位于今趵突泉公园内西侧,泺源堂前。泉池呈长方形,长30米,宽18米,深2.2米,三股
泉水从泉池的水面上涌起三堆雪涛,汹涌澎湃,如沸水翻滚,似银菊盛开。泉水最大涌量为1.877立
方米/秒,水质清澈,素有72名泉之首的美誉。冬天,泉上一片雾蒙蒙的热气在褐绿的草藻上飘荡着,
令人神往。“趵突腾空”,在明末以前即标为济南八景之一,历代文人、学士皆被其姿容所吸引,咏
诗赞美。元代诗人赵孟頫面对趵突泉潆洄的泉水,绽放的玉树琼花,写有《趵突泉》诗:“泺水发源
天下无,平地涌出白玉壶。谷虚久恐元气泄,岁旱不愁东海枯。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
时来泉上濯尘土,冰雪满怀情兴孤。”
趵突泉喷涌量也有盛衰的变化。近年来,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对地下水的超
量开采,破坏了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的平衡条件,出现了地下水位下降、泉水断流的危机。但
在盛水期,三股水流从人工修饰的管口涌出,溅珠喷玉,胜景不减当年。
解放后,济南市人民政府把趵突泉辟为以趵突泉为中心,以水景为主题的自然山水公园。金线泉、
漱玉泉等20余处名泉,恰似一颗颗晶莹的明珠,洒落在园林之中。
黑虎泉 位于护城河南岸的陡壁下。此泉为一天然洞穴,洞高2米,水潭深3米,宽1.7米,最大
泉涌量为0.474立方米/秒,在济南群泉中位居第二。泉水经三个石雕虎口喷出,波澜汹涌,水声喧
腾,成“口若悬河”之状,然后流进长13米,宽9米的石砌方池。池内泉水清澈,青藻飘浮,池北有
一水闸,漫流形成水帘,泄入河中。
黑虎泉深邃的洞穴内有三块巨石盘曲伏卧,上面长有苔藓,一眼望去,深沉沉的,如猛虎深藏。
泉水从巨石下涌出,湍击巨石,发出粗犷的鸣响,再加半夜朔风吹入石隙裂缝,惊人的吼声回荡于洞
中,酷似虎啸,故称黑虎泉。明代晏壁咏诗:“石蟠水府色苍苍,深处浑如黑虎藏,半夜朔风吹石裂,
一声清啸月无光。”
黑虎泉与雄伟高阁——济南解放纪念阁隔河相望,泉旁怪石嶙峋,依势建有清音阁、五莲轩、琵
琶桥、伴月亭及对波亭等仿古建筑,风姿各异,与泉水山石、繁花绿树相辉映。
五龙潭 又名灰湾泉、龙居泉,位于西护城河西岸百余米处,由五处泉水汇集而成。池长70米,
宽35米,水深4米,潭水深邃清澈,一片碧绿,常年水涌,久旱不涸。
五龙潭由于长期被地下水溶蚀,形成洞穴,因重力作用,日久塌陷,形成深潭。该潭汇集诸泉水
流经生产渠至西泺河,最后经小清河入海。
以五龙潭为主体建造的五龙潭公园,总面积2600平方米。经过整修疏浚,泉水清澈,串串水珠争
涌。四周是自然石及条石驳岸,岸上植柳;东北隅叠以假山,怪石嶙峋,配以植物山水,构成花港、
绿屿、竹径、松山、树林、草坪等景观,景色秀丽,宛若仙境。
珍珠泉 位于泉城路北省人大常委会院内西南侧,石砌方池,占地1240平方米,四周绕以白石栏
杆。池中泉水自地下涌出,穿过白沙层,众多泉眼涌出串串水泡,参差错落,在日光的照耀下,光彩
耀眼,宛如万斛珍珠倾泻,故称珍珠泉。鲤鱼成群在清泉中畅游,吐珠成花,与泉珠交织在一起,人
称“鲤鱼戏珠”。池南边建有水榭,探入池中,可观水景。泉水由池西玉带河流进濯缨湖,经百花洲
注入大明湖。在珍珠泉院外还有芙蓉泉、朱砂泉、太乙泉、王府池、腾蛟泉等。这些泉水和珍珠泉一
起都流入大明湖,成为大明湖的主要水源。
【涌泉】济南72名泉之一,在济南市历城区柳埠村四门塔西南白虎山南麓。四周群山环抱,峰峦
迭翠,泉水由山谷石缝中流出,汇而成溪,注入净池。净池以块石砌垒,长5米,宽4.5米,深2米。
池壁上雕有一虎头,水从虎口中喷涌而出,砰訇而落,依山势三迭而下,形成“细水长流”、“水上
串花”、“悬崖飞瀑”三景观。
涌泉西面茂林翠竹之中,有一所古色古香的庭院,是为涌泉庵。庵前有一形制古朴的小石桥,名
为“通圣桥”。涌泉庵现存前后大殿、吕祖祠、送衣塔、宋代佛雕等古建筑,还有新建的望岳亭、凤
凰台等。望岳亭立于涌泉东南的石崖上,不仅是遥望泰山的妙处,也是观览山色的巧点。站在亭中,
信目南眺,白云缭绕,群山起伏,泰山主峰巍然高耸于层峦之上;俯视近端,山下平野开阔,渠水明
灭,阡陌交错,炊烟袅袅,颇有江南水乡情味。若是三四月份杏、梨花开时节,满山遍野顿成花的世
界,一片红云,一片白雪,错落交织,真是“羞逢柳眼三眠白,分得桃腮一笑红”,“一枝带月冰魂
冷,几树含香雪色新”,为涌泉又平添了几分风采。
【百脉泉】位于章丘县明水镇。景区分明水、绣水、西麻湾三大水系,有40多处自然涌泉,其中
以百脉泉最为著名,为济南72名泉之一。
百脉泉处于景区的中部,泉池呈方形,约半亩,水深三四米,水质纯净,清澈见底。池上有一石
拱小桥东西横跨。其泉源主要在南部山区,流至明水受阻喷涌而出,如百脉沸腾,若贯珠串串,碎而
复团,涌出水面。《齐乘》中已有“朗公谷诸水,东西伏流,西发趵突,东发百脉”的记载;北宋文
学家曾巩在《齐州二堂记》中有“西则趵突为魁,东则百脉为冠”的赞誉,可见百脉泉盛名已久,堪
与趵突泉相媲美。百脉泉池北侧的龙泉寺,建于明代嘉靖以前,现殿堂保存完好,巍峨壮观,引人注
目。
百脉泉西侧,有一酷似济南趵突泉的喷泉。其泉水势汹涌,奔流不息,夺街越巷,注入绣江河。
百脉泉东为明水湖,这里山水相映,水面辽阔,绿树成荫。一道长堤架于湖中,虽不及西湖苏堤
那般秀丽,但也自有其粗犷素朴之神韵。明水湖又名东湖、东麻湾,建于1958年,水域面积150亩,明
水、秀水两大泉系之水均汇流湖中。其西南的西麻湾泉系,水涌量大,一泉成河,独具特色。
百脉泉有着独特的自然风光,历代文人墨客常于此临泉吟咏,写诗作赋,仅选入历代章丘县志的
古诗就不下百首。
百脉泉景区不仅再现了造物的绝妙,自然的神奇,其丰厚的地下泉水也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
得天独厚的条件。闻名中外的明水香稻、秀水红苹果和以世界葱王著称的章丘大葱,无不散发出这甘
冽泉水的清香。近年来,为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结合城镇建设规划,章丘县开始对景区进行有计
划的开发建设,建起了以百脉泉为主体的公园,更加突出了百脉泉风景区“百脉寒泉珍珠滚,绣江春
涨连白云,荷花如锦水如天,狼藉秋香拥画船”的独特风貌。
【大明湖】被誉为“泉城明珠”的大明湖象一面明镜镶嵌在济南古城之北,位列济南三大名胜之
首。湖水面积为46公顷,水深平均3米,湖水碧波潋滟,湖中荷花飘香;湖岸杨柳翠绿,更有楼台亭
阁、名胜古迹点缀其间,景色美丽多姿。
大明湖水源是由珍珠泉、芙蓉泉、王府池等泉水汇流而成,“霪雨不涨,久旱不涸”。大明湖之
名始见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书中记载:城西南有泺水,“北为大明湖”。六朝时,因湖内多生
荷莲,曾名莲子湖。隋唐时,又名历水陂。至宋代称西望湖,又称西湖。金代起,在元好问的《济南
行记》中,复称大明湖之名。昔日大明湖范围很大,南到濯缨湖,北可乘船到华山。西晋永嘉年间,
建筑城墙,把湖水分开。北宋熙宁五年,济南太守曾巩为了防水患修建了北水门,基本形成了现在的
规模。大明湖曾是历代名人聚集荟萃的地方,许多文人名士为大明湖留下名句佳篇。13世纪意大利著
名旅行家马可·波罗曾在此发出“园林美丽,堪悦心目,山色湖光,应接不暇”的感叹。
大明湖历史悠久,到处留有古人行踪和遗迹。湖南有建于清末的遐园;湖北高台上有建于元代的
道教庙宇北极阁;湖心小岛上有名闻遐迩的历下亭,有国内罕见的人工喷泉(主喷头喷水可高达百米);
湖东有纪念宋代文学家曾巩的南丰祠。
历下亭 坐落在大明湖中离南岸不远的一个小岛上,掩映在花木葱茏之中,高9米,宽7米,红柱
碧瓦, 八角垂檐, 古意盎然, 是一座典型的清代木结构建筑。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
1965年曾进行过一次大的改建,增铺了地面,修葺了回廊,改临湖阁为茶厅。
历下亭是古往今来文人学士汇集的地方。李白、杜甫、高适、辛弃疾、王尽美、郭沫若等都曾在
这里挥毫咏叹,题诗作文,留下了许多墨迹诗句。蒲松龄曾作《古历亭赋》,描写了古历亭和周围的
胜景。乾隆戊辰,高宗弘历来巡,题诗一首,遂刻了石碑,建了碑亭,并题写“历下亭”三字,高悬
于八角亭上。亭前楹联“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是何绍基所书杜甫诗句。亭北有五间大厅,袭用
了曾巩在州衙斋中的题名,题为“名士轩”。厅前楹联:“杨柳春风万方极乐,芙蕖秋月一片大明”,
为郭沫若所题。联词义蕴深邃,气势豪放。大厅内西墙上嵌有杜甫、李邕的石刻线描画像,神态自然,
栩栩如生。东壁嵌有何绍基写的《历下亭诗碑》。轩前一排四株海棠,花季艳开,满岛清香。两侧东
西长廊,西接小四面亭,东接由临湖阁改建的茶厅,成回廊之势,厅内外尚有碑刻数块,为历下亭更
添古趣。
小沧浪亭 坐落在大明湖公园北岸铁公祠院内西南隅。它的建筑设计主要采取了借景法,把园外
大明湖的粼粼碧波和园内的亭、台、假山连为一体,把湖光山色借入园内以扩大园景。
小沧浪亭建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山东盐运使阿林保(字雨窗)以修铁公祠的余工仿照苏
州沧浪亭而建,由八角亭、湖滨曲廊、荷花水池等组成,宽敞豁亮。亭为三间,四周出厦,半浸水中,
湖水经廊下引入亭周池塘,亭东架有石板平桥,将池分成东西两片,桥下流水,池内荷花绽开,鸳鸯
戏游,池边岸柳拂面,景色极佳。嘉庆九年(1804年),山东巡抚、著名书法家铁保在这里宴请其僚
友山东提学使刘风浩。席间,刘风浩十分赞赏小沧浪的精巧别致,随口题一联,铁保挥笔写就,这就
是广为流传的名句:“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对联镶嵌在小沧浪旁铁公祠的西门内壁
上,是济南风光的真实写照。
【洪范池】又名龙池,位于平阴县城西南30公里的洪范乡。池以块石砌垒而成,呈正方形,边长
7.1米。四周山峦环绕,中间高地突起,泉水涌溢而出,因此池水高出地面数尺。池深约两丈,清澈
见底。池底及四壁散泉缓缓浸溢而出,不显喷涌之状。若掷一硬币于池中,上涌的泉水会使硬币飘摇
旋转而不沉下,在阳光的照耀下光芒闪闪。这就是“洪范浮金”的奇景。洪范池上筑有封闭形护身石
栏,柱上雕有狮头或盖钮等饰物。池南的外壁上雕有龙头、龙口喷珠吐玉,泄出哗哗清流。流水循石
渠绕池一周后流进小溪。在洪范池四周数里之内,尚有丁泉、明泉、白雁泉、扈泉、书院泉等8处泉
水,统称为浪溪九泉。众泉以青山翠峰为背景,或深居村内,或藏于幽谷,或高起山巅,各具风采。
洪范池坐落在乡村碧野之中,其恬静淡雅、不事雕琢之美,远非城市园林所能及。
【趵突泉公园】位于济南市坤顺门桥南端西侧,是一处以自然泉水为主要景观的公园,与千佛山、
大明湖并称为济南三大名胜,是中外游人客游济南的必赏之处。园内名泉荟萃,最著名者数趵突泉,
平时三股泉水日夜一齐喷涌,水涌若轮煞是壮观,有“天下第一泉”之称。起初,该泉名槛泉,北宋
时, 民间拟泉水冒出地面的声音称之为“爆流” ,后来,曾巩来济南任官,为求古雅遂将名字改为
“趵突”,现在立于池畔的石碑是明朝官吏胡缵宗所题。1956年在此辟建公园,经几次扩建,现在面
积已达3万多平方米。除趵突泉外,园内还拥有金线泉、柳絮泉、漱玉泉、马跑泉等诸多名泉。
园内主要古建筑有吕祖庙三大殿、观澜桥、观澜亭、蓬山旧迹坊、沧园、尚志堂、泺源堂等。仿
古建筑李清照纪念堂就坐落在漱玉泉北面。李清照、张养浩、李攀龙等历代济南诗人的流风遗韵,在
园内随处可觅。
近几年来,一年一度在园内举办元宵节灯会,以其巧妙的构思、丰富的想象,对人们产生着愈来
愈大的吸引力。
【千佛山】古称历山,相传上古虞舜为民时,曾躬耕于此,故又称为舜耕山。隋开皇年间(581
~600年),因石雕佛像,遍布山崖,遂称千佛山。千佛山位于济南市南约2.5公里处,海拔285米,东
接佛慧山,西连会仙山,为泰山山脉的余脉。它重峦叠翠,树木蓊郁,殿宇错落,秀景独居,是一处
紧靠市区的自然山岳公园。随着城区的逐步扩大,整个山岳已处市区之中,“青山进城”成为济南的
一大名胜。
千佛山一如其名,在历史上曾是香火颇旺的佛教胜地,现仍留有许多佛教遗迹。
登千佛山可沿西路三百阶石级,经相传唐朝名将秦琼拴马的唐槐亭、“齐烟九点坊”和“云径禅
关坊”盘旋而上,迎面便是千佛山的主要建筑兴国禅寺。该寺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年),寺院
大门上方额书“千佛山”,大门两侧刻有“暮鼓晨钟惊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梦迷人”的
对联。寺院依山构筑,楼台殿宇,古朴雅致;唐槐宋柏,古树参差。主殿坐南朝北,寺内南侧的千佛
崖上,开凿了9座石窟,有佛像百余尊,都是隋开皇七年至十三年(587~593年)所造。另有利用崖壁、
岩洞雕凿的佛像群。这些雕像具有极为宝贵的文物价值。
千佛崖下有龙泉洞、极乐洞和黔娄洞。龙泉洞内镌有20余尊佛像,洞内有一泓泉水,晶莹清澈。
黔娄洞崖上翠柏郁葱,洞内幽曲三弯,凉爽湿润。洞口旁有“黔娄洞”石刻,记述着齐人黔娄子隐居
此洞的传奇故事。极乐洞是造像群中的主窟,洞内共有佛像87尊,中间是阿弥陀佛盘膝而坐,高3米,
身后饰有佛光。这些佛像雕刻精致,体态丰腴,神态各异,有的手拈莲花,有的凝神蹙眉,有的合掌
禅定,个个栩栩如生。
出寺东门,可见清代山东巡抚丁宝桢的登山诗《十二屏风》碑刻,字体雄浑遒劲,端庄凝重。再
往前走,石阶陡竖。迎面红门之上有一匾额,刻“历山”两个篆书镏金大字,这就是东庙——历山院。
原为道教、佛教、儒教杂院,院内古建筑参差错落,与古柏、古槐、银杏相映衬,颇有古风。
舜祠、文昌阁、鲁班祠、一览亭和碑廊环绕周围。院中东南隅的舜祠坐南朝北,五楹出厦,红墙
青瓦,花窗棂扉。祠内舜帝塑像衮冕执圭居于正,娥皇、女英二妃珠冠蟒服执配左右。文昌阁建于院
内南侧悬崖上,阁下东侧是鲁班祠,石壁松柏相望,祠前翠柏银杏相映。1979年新建的四面长亭“一
览亭”,与文昌阁相对,挑出危壁,悬于半空。登临远眺,大明湖似镜,黄河如带,泉城风貌尽收眼
底。
【环城公园】泉城济南,有一座依护城河而建的景色秀丽的开放型公园,即1986年建成的环城公
园。它全长6.26公里,面积40.7公顷,象一条飞红流翠的项链,将趵突泉、珍珠泉、黑虎泉、五龙潭
四大泉群和大明湖连成了一片,形成了以湖山泉水为特色的园林绿化中心。
济南环城公园 (杨三军 摄)
从大明湖北岸出东门步入环城公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四季花园”。冬景园内遍植松柏梅竹,
无论冬夏,堆绿叠翠,透露着一股旺盛的生命力。拂开低垂的柳枝,沿河南行,花坛中迎春、丁香、
连翘、海棠等各色花木争芳斗艳,在喷泉、雕塑的烘托下,一片春花烂熳的勃勃景象,这便是春景园。
每当杨柳吐絮、桃粉梨白、杏花火红之际,风送幽香,引来蜂飞蝶舞,此情此景,使人顿感春意盎然。
仲夏时节,夏景园里,绿柳林中曲径深幽,树叶覆盖,格外凉爽,护城河岸水榭临风,当窗品茗,使
人暑意全消。由一架水榭和一座“歇山式”青砖青瓦的轩厅组成的园林建筑隐现于石榴丛林之中,构
成了“榴林绕屋”小景。步过青龙桥便是秋景园。入秋,园中枫叶如丹,菊花遍地,两岸柿子树上果
实累累,山楂树上垂实若珠,形成了“春华秋实”的景致。四季园中还建有“隆冬瑞雪”、“戏鹅”
等8组雕塑,并以园林建筑小品点缀其间,更增添了不少情趣。
出四季园不远就是雄伟壮观的解放阁,登临解放阁,俯视阁下,绿荫片片,泉水淙淙,泉城风韵
尽收眼底。
与解放阁隔河相对的是以黑虎泉为主体的泉石园,其间亭榭曲廊与繁花绿树相映衬,游人至此或
听泉、望瀑、漫步花间,或踞石垂钓,或驾小舟观览两岸美景,其乐自得。
徐徐前行,南门桥伸出双臂,挽住了舜井商业街和朝山商业街,迎接着来往行人。从南门桥畔白
柱绿顶的双层水榭式建筑——鉴泉茶社向西是花卉园。园中心竖立着“五三”惨案纪念碑,花坛内簇
簇月季争奇斗妍,岸边一株株翠柳婆裟摇曳,形成了柳暗花明的独特景观。
过西门桥北行便到了泉池荟萃、流水淙淙的泉溪水景园。这里有7个名泉,泉水汇入花溪,千迴
百折注入护城河内。溪内几处低矮的叠石形成迭水瀑布,溪上横卧小桥,忽而泉出石下,忽而溪漫石
上,呈现出“清泉石上流”的佳景。
【济南动物园】又名金牛公园,因金牛山卧于园中而得名。坐落在济南市北郊,是以展出动物为
主,兼有游乐、风景观赏的综合性公园。1959年10月兴建,次年5月1日基本建成开放。占地1300亩,
倚山傍水,树木葱郁,花草繁茂,动物笼舍散落在绿树丛中,有森林公园之美称,是济南市著名的游
憩风景区。
园内的布局独具匠心,既表现出疏密相间、风格多样的园林建筑之美,又保持了原有的天然风貌。
以金牛山为中心,依山定势,根据各种动物的习性和特点错落有致地修建了大熊猫馆、猩猩馆,大象
馆、河马馆、袋鼠馆、鸣禽馆、狮虎山、鹿苑、猴山、小动物苑、海豹池等。这些建筑各具特色,与
其周围的环境相映成趣,点缀在茂密的丛林之中。现园内共展出动物近120种,其中大熊猫、东北虎
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有10多种;小熊猫、云豹、红面猴等国家二类保护动物近20种。公园还与全国各
大城市动物园建立了协作关系,进行动物调配和互展。近几年来,又和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动物
园建立了友好园关系,引进了猩猩、袋鼠、狒狒、斑马、大象等稀有动物。园中大部分动物已基本能
够自行繁殖。
公园环境优美。环园河两岸高大的垂柳自然地形成了一条绿色屏障。公园东大门是一座四柱三楼
仿古牌坊,用金黄色琉璃瓦装饰,正中嵌有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舒同题写的“金牛公园”匾额,
南、北售票处与园门之间用画廊相连,颇具民族风格。进门后一路林荫大道,两边耳子湖内植有大片
荷花,过一个拱形石桥,即可进入金牛山脚下的环山路,坐落在苍松翠柏之中的各种动物笼舍相继映
入眼帘。金牛阁巍然屹立在金牛山顶。登阁凭栏,可观公园内外风光。公园北部,百亩竹林一片青翠。
园外河渠纵横、稻田藕塘景色迷人。极目远望,“齐烟九点”尽收眼底,滔滔黄河迤逦东去。
公园东北角的金牛湖,设有划船站,湖面小舟与仙鹤等珍奇水鸟同湖游荡,湖畔缀有鱼乐亭、枕
波亭、朝霞亭。金牛饭店隐现于公园西北面的翠竹花丛中,门首嵌有刘海粟题书的“林芳村”匾额。
院内叠假山,砌鱼池,设盆景,植翠竹,既可品尝野味美餐,又可休息观景。公园东部辟有游乐园和
儿童乐园。每逢节假日时,园内便成了孩子们的世界。
【万竹园】在风景秀丽的趵突泉公园西部,是一座兼有南方庭院与北方四合院风格的古建筑庭园,
尤以建筑布局巧妙、格调高雅闻名。
万竹园始建于元朝,因竹林成片,环境优美而得名。明隆庆四年,宰相殷士儋罢官后,归隐万竹
园,添造蒙斋亭,改万竹园为通乐园。民国年间,军阀张怀芝圈购此地,征集大江南北能工巧匠,用
5年的时间建成现在的规模。解放后,万竹园归国家所有。1980年整修开放。
该园占地18亩,分为前院、东院、西院和花园4部分,由13个不同院落组成,共有房屋186间。各
院厅房皆坐北朝南,在一条中轴线上,曲廊环绕,院院相连。若门户大开,自南而北,形成一条优美
的透视线,使人感到园中空间一环扣一环,建筑及庭院一层深一层,大有深远不尽之感。园中拥有众
多泉池、溪流,泉水穿庭入户,环绕于建筑群之中。
园内建筑物具有民舍特色,古色古香,朴实雅致,遣意赋形,多以轻快、玲珑为胜。除宴客聚众
的厅堂外,还有小住起居的别院,读书作画的斋馆,适于眺望的亭、楼,以及闺秀起居的绣楼、游乐
的花园等等。挂落、屏风、长窗构图得体,木刻、石刻、砖刻题材广泛,且刀法流畅,细腻逼真,堪
称巧夺天工。园内的植物配置以竹子为基调,既有大片竹林,又有少量翠竹点缀其间,构成小品,耐
人寻味。各院落种有不同的名贵花木,且皆以花木命名,如玉兰院、石榴院、海棠院、木瓜院等。
1985年8月,济南市人民政府决定将著名国画家李苦禅先生的纪念馆建在万竹园内,遂按纪念馆
要求对万竹园进行了整修,使传统的建筑风格与中国绘画艺术交相辉映。李苦禅纪念馆共分18个展室,
占房160余间,现展出作品170余幅,其中《盛夏图》面积有21平方米,是写意花鸟画史上的罕见巨作。
【玉函山】又名兴隆山,位于济南市南10华里许,是泰山北麓最高的峰峦之一,海拔523米。唐
代段成式《酉阳杂俎》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齐郡函山有鸟,足青、嘴赤黄,素翼、绛额,名“王母
使者”。昔汉武登此山,得玉函,长五寸;帝下山,玉函忽化为白鸟飞去。世传山上有王母玉函,常
令鸟守之。此山因此便有了青鸟衔玉匣这一美丽的神话传说,兴隆山也因这一神话而得名为玉函山。
建于山顶西端的泰山行宫,又叫碧霞元君祠、泰一神祠,民间称作泰山奶奶庙,为宋代建筑,明代洪
武年间重修。该祠原貌峻拔雄伟,现仅存南天门和三大殿中的一殿。殿为一座4丈见方的无梁殿,其
形似塔,全用巨石砌成,颜额为“三教堂”。明清两代是玉函山泰山行宫香火鼎盛的时期,每逢夏历
四月前后,济南男女香客云集此山,朝拜泰山女神。
玉函山山阴有峪,为西佛峪。西佛峪东、西、南三面绝壁峭立,北临万丈深谷,在山腰处约十来
公尺宽的一个新月形天然石台上,屹立着隋代修建的西佛峪寺,又名卧佛寺。在新月形石台高处,巨
岩外伸,突出崖壁约一二公尺,状如重檐,又形成了石窟,正好雕琢佛像,随势建屋。在这天然石窟
的石崖上,依山势雕刻了上百尊高大的佛像和十余种题刻,其中13种是隋代雕刻,最早记为隋开皇四
年(584年) 的“刘洛造像记” 和“李惠猛妻杨静太造像记”;最晚记为隋开皇二十年(600年)的
“张峻母桓氏造像记”。还有唐代大中十年(公元856年)沙门义初等题名两种,距今都已有一千三
四百年的历史。佛像的面容衣纹,庄严峻洁,有北魏遗风。在寺西岩壁下方,有泉自石壁渗出,淋漓
如雨,汇成一泓清潭。远远望去,如珠落玉盘,名为蕊珠泉。出寺门沿300年前修筑的登山盘道拾级
盘纡而上,即可到达山顶的碧霞元君祠。
玉函山玲珑剔透,清幽绝尘。正如清代学者马国翰《游佛峪》诗所赞:
一径野花深,羊肠道逼窄。
岚气浮长空,白云去咫尺。
精庐出半岩,香界更幽辟。
檐悬飞溜寒,墙借曲峰碧。
松荫铺满阶,鹤梦足闲适。
【龙洞山】位于济南市东南约10公里的群山之中。因山中有“龙洞”而得名。又传夏禹曾登山起
蛰龙治水,故又称禹登山。龙洞山诸峰山势奇特,危峰壁立,镵岩横出。前有凤凰台、老君崖环拱如
门,后有独秀峰、三秀峰突兀环列,涧幽谷深,多泉潭瀑布。独秀峰上的锦屏岩峭崖陡立,石壁横展。
岩壁上古松倒垂,草木繁盛,每至春日山花灿烂若绣,故得名“锦屏春晓”,为“济南八景”之一。
锦屏岩上镌刻的“辟立千仞”、“白云无尽”、“锦屏春晓”等巨字,苍劲潇洒,气势雄浑。岩下为
始建于晋代的寿圣院遗址,峭壁上镌有苏轼手书的“敕建龙洞寿圣院”6个大字。院西的金沙泉、白
龙泉名属济南72名泉之列。泉右的“藏龙涧”一带峭壁林立,古木成荫。院西南之鹫栖崖顶,有北宋
政和六年(1116年)所建之7级报恩塔,形如西安慈恩寺的大雁塔。龙洞在锦屏岩之东的西峰悬崖上,
下临深谷。洞口高2.7米,宽1.3米,旁镌一联:“真气森(贲+贝)薄,神功接混茫”。洞内高爽如
殿堂,洞壁上有南北朝时期的石刻佛像3组,高约4米,风格古朴。洞东西相通,深里许。洞中深邃幽
奥,忽敛忽舒,怪石倒挂,钟乳丛生,泉出壁隙,传说为神龙藏身之处。出龙洞向东南步出3里,便
是佛峪。这里四山会合,树木繁茂,环境幽深。前有一座红漆三门木牌坊,上题“佛峪胜境”四个金
字。穿过牌坊,登上石阶,在高崖之下有建于隋代的千年古刹般若寺。此寺依山而建,山根为墙,南
北狭长。进寺门是一小跨院,入二门,东为殿堂,西为长廊,长廊有雕槛相护,下临深谷。东面岩壁
外伸,状若重檐,形成了一个天然的披厦。泉水由石隙中渗出,如断线的珍珠滴落在岩下的白石上,
日久天长,石面变成臼形,贮起一泓碧水,叫作“乳肖像”,又称“露华源”,泉水清冽,长流不绝。
崖壁上,有隋、唐开凿的佛像和摩刻的铭文,及古人游览的题字“岩阿仙境”、“林壑优美”、“别
有天”、“云殿泉厨”等字,苍劲有力。步出般若寺门往东,沿着陡直的石阶登上峰顶,是约半亩方
圆的禹王台,又称灵台、钓鱼台,台上有亭,名为听瀑亭。又因山上镌有“环翠”二字,故又名环翠
亭。站在亭中,既可下俯曲涧,又可仰望群峰。西望视野开阔,葱翠的象鼻岭与西钓鱼台间错,各自
缓缓伸出山脚;向南,长满绿柏的高峰平缓下垂,柏树丛丛;举目北望,对面悬崖上一条长长的瀑布,
沿石级三迭而下,如纱似练,飘渺而去,汇成石潭。旁有清代学者周永年在此著书立说的林汲书房。
佛峪有天然园林般的景致,秋季红叶满山,景色尤奇,人称“佛峪红叶”,为“济南八景”之一。
【华不注山】又名华山、金舆山。位于济南市郊东北的华山镇境内,东接卧牛山,西与鹊山隔黄
河相望,是济南景观“齐烟九点”中最高的一点。
华山素以奇秀著称。海拔197米,不高而幽,不大而形态奇异。遥望其山,前似寿龟,后如行蛇,
左象藏龙,右若卧虎。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描写华山东侧面为“单椒秀泽,不连丘陵以自高;
虎牙桀立,孤峰特拔以刺天;青崖翠发,望同点黛。”元代赵孟頫画《鹊华秋色图》也是从这个角度
取景的。唐代诗人李白也有“兹山何峻秀,绿翠如芙蓉”的赞语。
华山周围沧海桑田,历经变迁。春秋时期,这儿是一片开阔的平原,著名的“齐晋鞍之战”的最
后决战,便是在这一带进行的。汉代以后,黄河一度改道由千乘(山东高青县高苑镇北)入海,因其
支流灌注,导致济水泛溢,华山、鹊山附近成了一片大湖。唐时称为鹊山湖,又名莲子湖。唐段成式
在《酉阳杂俎》中记载,当时湖面方圆20余里,“湖中多莲花,红绿间明”,孤峰耸翠的华山挺立其
中,宛如出水芙蓉。但现在华山周围已湮为平陆,全不见当时的水乡风光。
华山山阳建有华阳宫,现仍存有较完整的古建筑群。山上有泰山行宫、三元宫、吕祖庙、净土庵
等古建筑。华阳宫建筑群周围有50多株古柏,苍劲挺拔。吕祖庙建于山腰飞仙岩旁,庙已颓圮,但巨
石堆中华泉遗迹犹存。
华山、鹊山虽中隔黄河,但阴云之际,两山若离若合,时隐时现,云雾缭绕,如两点青烟,成为
一幅绝妙的水乡图画。
【五峰山】位于济南市长清县东南40余里处,属泰山山脉。因有五个并列的秀丽山峰而得名。这
里层峦叠嶂丘壑绵延,绿树浓荫之中宫、观、亭、台相互掩映,景色奇秀清幽。五峰山的道观建筑分
为北、南两观。北观洞真观是全山的主要建筑;南观名元都观,又称玄都观,是明德王府的陵园,现
观与陵园均已不存,仅留有“八字墙”、墓门、石碑等遗迹。山上多名泉,泉水涌溢,汇而成溪;山
中老树枯藤密布,禽鸟鸣声不绝。五峰山堪称游览观光的绝妙去处。
洞真观 坐落在志仙峰下,又名神虚官,俗称大庵。建于金贞祐(一说泰和)年间,元明两代皆
有所扩建,现存建筑多系明清之际所修造。观中有三清殿、玉皇殿、碧霞宫、真武殿、三元殿、九莲
殿等古建筑遗迹;绿树掩映中,石碑如林;玉皇殿后尚有一株古银杏树,腰围6.5米,高30余米,相
传为建观之时所栽种。庙区散存历代碑刻60余方,其中不乏颇有价值的文物,而以《崔先生像赞》最
为珍贵,此碑书、画、刻均佳,后世金石学家多有著录。
莲花洞石窟 在五峰山的西峭壁上,因窟顶镌有莲花藻井而名。石窟高3米,窟外另砌券门,门
额置明“天启六年五月圣佛莲花洞”刻石。窟内造像共240余尊,正壁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四壁及
拱门两侧雕小佛,窟顶浮雕莲花30余朵,洞外东石壁雕小型造像10余尊。洞内造像题字多漫漶不清,
尚可辨认者仅右壁“石贵妃”、“卢义基”等字样20余处。据《山东通志》载,这里旧有“东魏武定
五年(547年)”、“北齐乾明元年(560年)”造像题铭。由此可知其凿刻年代始于东魏。
济南清真南大寺 (杨三军摄)
【清真南大寺】位于济南趵突泉公园以西,杆石桥以东的穆斯林集居区内,占地4582.40平方米,
建筑面积2801.53平方米,是济南地区穆斯林进行宗教文化活动和社会活动的中心。整个寺院汇集了伊
斯兰风格及中国明朝宫殿式建筑的特点,构思巧妙,气势庄严宏伟。据传,早在宋代伊斯兰教就传入
了济南,并在老城区的历山顶街附近建有一座伊斯兰教礼拜寺,元代始迁建于现址。后经明、清、民
国历代修葺形成现在的规模。主要建筑礼拜大殿为宫殿式,殿内宽敞,可同时容纳1200多人做礼拜。
大殿由卷棚、前殿、后殿三部分构成,门格窗棂皆以上好木材制做,上面雕有阿拉伯文的《古兰经》
经文,蕴意深刻,为国内所罕见。整个寺院的布局沿中轴线呈对称形式,望月楼则将全院分隔为前后
两个院落,登此楼阁可鸟瞰寺内外景象。此外,院内还有讲堂、沐浴室、斋诫所等建筑。现存于寺中
的各种碑文记载了历代修整寺院的情况,为研究穆斯林在济南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灵岩寺】在泰山西北麓的方山之阳,属山东长清县。方山又名玉符山,灵岩山。志载,符秦永
兴时,竺僧朗曾来此说法,“猛兽归伏,乱石点头”,故称灵岩。寺始建年代无考,知魏太武帝时精
舍遭劫,至孝明帝正光初,法定禅师先建寺于方山之阴,称神宝寺,后建寺于方山之阳甘露泉西,称
灵岩寺。唐贞观中,高僧慧崇又迁寺于泉西南麓。宋景祐中始成今日规模。现存主要建筑物依次有金
刚殿、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五花殿、千佛殿、御书阁、辟支塔等。寺西有墓塔林,山上有积
翠证明龛,寺南有地藏殿。寺内碑刻遗存丰富,佳品有唐李邕撰书《灵岩寺颂碑》、宋《苏辙子由题
灵岩寺并跋刻石》、《蔡卞园通径偈并楞严偈行书石刻》、《敕赐十方灵岩寺碑》、金《十方灵岩寺
田园记碑》、元日本僧人邵元撰书《息庵禅师道行碑》等。另有汉柏、摩顶松、朗公石、可公床、一
线天、对松桥、“五步三泉”、“镜池春晓”、“万山积翠”、“明孔晴雪”等名胜景观。清代学者
王士祯称“灵岩为泰山背最幽绝处”。
千佛殿 为灵岩寺现存规模最大、最完好的一座殿宇。唐始建,宋拓修,现存殿宇为明代建筑。
殿建于二米高的台座上,前有石阶一道,设踏步11级,面阔7间,进深4间,单檐庑殿顶,斗拱雄大,
出檐深远,檐下书“六铺作”斗拱三跳,每间一朵。大殿前檐8根石柱,周刻深凹入直棂16条,至顶
微有收分,为我国古建筑中少见。柱下石础,或龙、或凤及花叶水波纹,或宝装莲花,疑为唐宋遗物。
殿正中置长方形须弥座,有佛三躯,中为毗卢遮那佛,宋曾以藤胎髹漆塑造;东为药师佛,明成化以
铜5000斤铸造;西为阿弥陀佛,嘉靖二十二年造。四壁有众多高30厘米的木雕小佛,为明代所置。壁
前40尊高101~120厘米的罗汉和高僧祖师彩色泥塑,分列于高80厘米的台座上,皆坐像。为写实性作
品,塑造技法精湛,线条流畅自然,身体比例适度,摆脱了一般佛教造像的固定程式,其神态,或喜、
或忧、或哀、或思,内在心境刻画深透入微。梁启超盛誉为“海内第一名塑”,并立碑于殿前。根据
新发现的资料认定,除个别罗汉为明代补塑外,其余均为宋塑。
辟支塔 在灵岩寺之西北坡。北宋淳化五年(994年)至嘉祐二年(1051年)建。为砖筑楼阁式寺
塔,八角九层,下有基座和塔刹,通高54米。塔基石筑,四周刻有阴曹地府酷刑等浮雕。塔每层出檐,
檐下华拱两跳,均以砖磨制而成,为五铺作双抄重拱偷心造。底部三层设有平座,重檐,三层以上皆
单檐。塔外每层东、西、南、北四面辟门,一至四层为真门,五层以上有做假门者,其余四面均做直
棂、簇四球几何形假窗。塔心柱至四层,有砖砌阶梯,五层以上沿塔身外檐平座旋转而上,可至塔顶。
顶冠铁制塔刹,由覆钵、露盘、相轮、宝盖、圆光、仰月、宝珠组成。宝盖处牵铁链八条,分由九层
檐上八角处的八个金刚承接。塔耸立山腰,翠柏掩映,远望气势雄伟。
墓塔林 在灵岩寺西山崖。存有自唐至清灵岩寺历代住持高僧墓塔167座,志铭石碑81座。以石
塔居多,形制多样,雕工精细,塔座或方或圆,或莲座式、或须弥座式,有的附雕金刚力士顶托,有
的多至数层;塔身高大;塔顶多为莲花复钵和圆形相轮,上置宝瓶、相轮或宝尖。其风格与河南嵩山
少林寺塔林迥异, 是我国塔林建筑中的精华。最早和规模较大者属慧崇塔,建于唐天宝年间(742~
755年)。慧崇是贞观中高僧,曾将灵岩寺由甘露泉西迁至今御书阁处,规模宏阔,其功与灵岩寺开
山第一祖法定禅师相侔,涅槃于天宝初,葬此塔。塔在塔林上坡,筑于高94公分台座上,石筑,外观
与柳埠神通寺四门塔相似。单层,重檐,平面约3.74米见方,高约5.3米。南辟真门,东西各做假门,
门上槛左右抱框均起“枭混”,上槛之上为火焰形半圆券,券顶刻一兽面,券脚出椭圆形旋纹头,有
六朝遗风。假门呈半掩状,内半出一人,门上刻门钉,其形式为唐代墓葬建筑物所少见。塔顶出檐两
层,以厚度不同的石板层层迭涩挑出又逐层内收,上置露盘、仰莲、宝珠组成塔刹。塔心室正中有台
座,为安置慧崇像处,惜像早已不存。碑铭中以元至正元年(1341年)立《息庵禅师道行碑》著称。
碑为日本国山阴道阻州正法禅寺住持沙门邵元撰书。
积翠证明龛 在长清县灵岩寺后方山之阳功德顶,依峭壁开凿。又有证明功德龛、方山证盟殿之
称。龛为唐初开凿,平面呈椭圆形。正中北壁雕释迦佛坐像,高约五米,造形壮硕,体态雍容,偏袒
跏趺坐于高台座上,着袈裟,一手抚膝,一手亮掌,坐说法像,面相丰满,高螺髻,眉间有白毫,微
露笑意,通体雕法简括,夸张适度。内东、西两壁有胁侍菩萨、僧、神狮八躯,惜有二菩萨早佚。雕
刻技法与释迦像同。龛内镌有唐大中八年(854年)牟珰撰《修方山证明功德记》,刻铭述及证明功
德之由来,会昌五年历劫后况及大中五年始重修窟龛之情形。另有唐、宋游人题记多处。明嘉靖三十
八年(1559年)龛外增修方形石室,迭涩出檐一坡水顶,墙施红土,故又俗呼红门。
【神通寺遗址】 曾列三齐名刹之首,位于距济南市区35公里处的柳埠之锦阳川畔。
神通寺本名朗公寺。据文献记载,前秦皇始元年(351年),有著名高僧佛图澄的弟子僧朗云游
至此,见这里四周环山,谷幽泉清,以为是“终焉之地”,遂创筑房屋兴建寺庙,人称朗公寺。其间
受到前秦统治者符坚的支持。其庙规模宏大,“内外屋宇数十余区”(释慧皎:《高僧传》),成为
当时海内名刹,西域诸国亦有慕名前来奉送金铜佛像的。经几度兴衰,到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
该寺重建之后被易名为神通寺,历数百年香火不断,鼎盛之时,僧众多达500余人,成了佛教在山东
的发祥地。元末,寺遭火焚,明弘治年间再次重修。清以后,神通寺逐渐衰败。现在古寺遗址犹存,
但古建筑却早已倾圮残破。
【四门塔】位于济南市柳埠镇青龙山东麓的神通寺遗址东侧。塔建于隋大业七年(611年),是
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塔。1961年,国务院将其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塔身由雕刻着几何花纹的大块青石砌成,单层方形,四面各辟一半圆形拱门,故称四门塔。塔通
高15.04米,每边长7.4米。塔上部石檐迭涩挑出五层,再往上23层石板层层收缩叠筑,成四角攒尖锥
形。顶端由露盘、山华、蕉叶、相轮构成塔刹。整个造形简洁、浑厚、壮观。塔室内有方形的塔心柱,
承托着16根三角石梁,撑住塔顶。在塔心柱四面的石台上,各有一尊刻工精细、线条流畅的圆雕佛像,
皆螺髻、面门结跏趺坐,神态自若。东叫阿閦佛,西为无量寿佛,南称保生佛,北曰微妙声佛。佛座
上旧有“东魏武定二年杨显叔造像记”和“唐景龙三年尼无畏造像记”,早年残毁,现已根据原题记
拓片复制。在塔的北邻,有一棵参天古柏,树干上有九根粗大的分枝,俗称“九顶松”,又叫“千岁
松”。繁茂的枝叶郁郁葱葱,将古塔衬托得更加古朴雅重。
【龙虎塔】又称郎公塔(以神通寺创始人郎公命名)。在济南市历城区柳埠镇白虎山西麓墓塔林
南,与四门塔隔谷相望,因塔身雕刻龙虎而得名。塔的建造年代无考,从建筑风格推断,塔基、塔身
石雕部分为盛唐建筑,上部砖砌部分为北宋补建。
塔高16.8米,呈方形,单层重檐,砖石构筑。塔基为三层平台大檐须弥座,雕刻着覆莲、角神、
伎乐、狮子等图案。塔身由四块完整巨大的方石筑成,四门辟有火焰形券门,周身布刻龙虎、天王、
力士、罗汉、伎乐、飞天等形象的高浮雕。塔室内砌方形塔心柱,其四面各雕一尊佛像。塔顶重檐华
栱,置覆盆相轮塔刹。
龙虎塔雕刻精湛,装饰华丽,造型优美,是民族建筑形式与石刻艺术相结合的佳作。1977年,山
东省人民政府将其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国务院公布其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九顶塔】在济南市历城区柳埠镇东南灵鹫山九塔寺内。旧寺已废。塔始建于唐代,结构奇巧,
堪称一绝。明人许邦才曾撰碑文《九塔寺记》云:“其塔一基,上而九顶各出,构缔诡巧,他寺所未
经有”。九顶塔塔高13.3米。塔身用水磨砖对缝砌成,单层八角,各面皆成凹形曲线,造形规则而又
具流动之感。塔身至檐顶,迭涩向外挑出17层,收16层,形成八角平座。平座之上各隅均筑高2.84米
的三层迭涩挑檐方形小塔一座,正中筑一同样小塔,约高5.3米,高出8座小塔之上。9塔形成塔林之
势,主次分明,和谐有致。而小塔各层又均凿佛龛,重檐覆甍,覆钵相轮,结构奇异,精巧玲珑。塔
身的南面辟有佛室,室内有石雕佛像一尊,胁侍两个。佛高1.2米,跏趺而坐,面额丰圆,螺形发髻,
外著双肩下重的袈裟,下为束腰佛座,刻工精细,栩栩如生。佛室四壁还绘有天王、佛像等壁画,黑
绿相间,面相生动。室顶饰以天花藻井,虽有残损,仍不失当年的神彩。塔后灵鹫山悬崖上有唐摩崖
造像3处,计17龛58像,雕凿精美,具有盛唐风格。
九顶塔因顶有小塔9座而得名,以其构造奇妙而驰誉古今,以其造型别致而为国内外所罕见。现
已收入《世界美术全集》一书,有“匠意纵横,构筑奇异,其他无能及”之誉。
【翠屏山多佛塔】 坐落于济南市平阴县刘店村附近翠屏山上的玉皇阁院内。塔建于唐,明初废
圮,嘉靖时重修。塔高19.7米,为13层8面实体单檐石塔。塔座之上,每层四面各辟一佛龛,内雕佛像
一尊。原共有104尊,现存88尊。塔刹为铁铸宝瓶,高1.9米,造型简洁大方。翠屏山是一座景色秀美
的小山,因山上有多处泉水,故俗称水山。这里松柏叠翠,恰似一道天然屏障,故又称翠屏山。山西
麓及峰顶尚存大雄殿、天王殿、三圣殿、玉皇阁及戏楼等庙宇的残垣断壁,以及历代碑刻。屹立于峰
顶的多佛塔点缀了山光水色。
【千佛崖造像】位于济南市历城区柳埠镇四门塔西北白虎山崖壁上,是山东省唐代佛教石刻造像
的主要遗存。在南北长约60多米的壁面上,雕凿了大小窟龛100余个,造像200余尊,题记40多条,其
中有纪年的题记10条, 包括唐高祖武德(618~626年)、太宗贞观(627~649年)、高宗显庆(656~
660年)、永淳(682~683年)和睿宗文明(684年)等唐初四帝五个年号。主要造像者多为当时的皇
亲国戚、达官贵族及僧侣等。
南端第一窟为南平长公主所造。窟内镌坐佛一尊,面相丰满安祥,衣纹细密流丽,雕刻技法娴熟
精练。该窟开凿于显庆二年(657年),是南平长公主为已逝去的父皇唐太宗祈福而造。南平长公主
是唐高宗的姐姐,显庆年间随同其丈夫、出任齐州刺史的驸马渝国公刘玄意来到山东,在著名的佛教
圣地神通寺朝拜时督造了一批窟龛。刘玄意造像龛位于千佛崖中部偏南的地方,龛外饰有璎珞门楣,
外镌力士、狮子等护法神兽。
千佛崖北部有两座大窟,南面的窟门中间有一石柱,窟内镌两尊高近3米的大佛,系唐太宗第十
三子赵王福于显庆三年为太宗所造。
1988年,这组造像群刻与龙虎塔、九顶塔一起被国务院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佛慧山大佛与开元寺造像群】佛慧山俗名“大佛头”,位于济南市东南约3.5公里处。山顶北
部巨岩上凿一大龛,龛内镌一佛头。佛头高7.8米,宽5.35米,高肉髻,面相扁圆,双眉间有一凸起白
毫,唇厚颐丰,头后饰圆光。右侧龛壁上有明代人所刊楷书“大慈大悲”四字,字大如斗。左侧龛壁
有一小块铭记,为明万历丁未(1607年)年间信徒重妆佛头时所镌。龛外是民国年间增修的保护性石
室,拱门上书“大雄宝殿”。佛头东侧约5米处峭壁上,高浮雕两座密檐石塔,顶端呈喇嘛塔状,塔
檐七级,双塔间嵌一方形题记,为北宋景祐三年(1056年)所刊,题记追述了大佛头雕凿的缘起。不
知何故,大佛头的雕凿没有继续下去,且除面部外,其他部分也相当草率和粗糙。然而,就其形状巨
大而言,只有乐山、安岳大佛能够与之相比。
离大佛头不远的山坳里,隐藏着一处摩崖石窟,这就是开元寺造像群。造像分布在一个呈凹字形
的山腰峭壁上,历经劫难,只留一些空空的窟龛和七八十尊残缺不全的隋唐造像,及十几块铭记题刻
等。现存造像主要集中在山坳的东、北部。造像大多为坐佛,配置二弟子二菩萨,其风格有的修长清
瘦,有的丰满圆润,充分体现了隋唐时期佛教造像艺术的时代特征。
【黄石崖造像群】黄石崖位于济南市千佛山南螺丝顶主峰西侧,因石质呈赭黄色而名。窟龛及造
像分布在长约30米的峭壁下部,现存石窟一座,大小浅龛20多个,造像75尊,题记7则。从北魏正光四
年(523年)到东魏兴和二年(540年),历时十七年。
石窟在峭壁东北端,由一天然石洞改造而成。窟呈三角形,正面无造像。东壁造像7尊,除立佛、
坐佛各1尊外,余皆为菩萨。立像与坐像身后刻有椭圆形背光和圆形头光,头光内为莲荷卷草纹饰。
西壁造像17尊。佛像头光之上浮雕飞天,造型生动活泼。窟门上沿及洞壁顶部,尚有彩色壁画残迹。
石窟以西,则全为摩崖造像,其中在署有北魏孝昌三年(527年)年号的铭记附近,有4尊雕凿得非常
生动的飞天,飞天手中各持乐器,除身上的飘带外几乎全部裸体。
黄石崖造像风格受北魏汉化的影响比较明显,躯体多修长,面容清瘦,刀法简朴厚重,是山东地
区发现最早的一批摩崖造像。可惜在二十年代就遭到了人为的严重破坏,一些精美的造像头部被截去。
据调查,有一些就是被日本人盗走的。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历史的遗憾。
【大佛寺造像】在济南市东南50华里处大佛寺北的石窟内。石窟平面呈方形,凿于青铜山南麓一
堵悬崖峭壁下。佛身连同底座高约11米,躯干雄伟,法相庄严,身着披肩式大衣,胸前博带左右下垂,
两手作弥陀禅定印平置于膝上;结跏高踞于须弥座上。主佛左侧(东壁)高浮雕一菩萨一弟子,菩萨
头顶化佛,身着璎珞帛衣,腰系宝带,面容丰满,左手提净瓶,右手举柳枝,呈现出一副时刻准备救
民于水火的姿态。紧挨菩萨而立的弟子,身披僧衣,朴实无华,双手虔诚地捧于胸前,仰脸带笑侧向
主佛,似在恭聆法音。主佛右侧因石质不佳,没有相应雕造与之对称的胁侍弟子,而是补缀了四个浅
浅的小龛,龛内镌坐佛。东西两壁,另有造像铭记3块。保存均完好。
窟外有一平台,古柏尚存,虬枝横出,苍翠可爱。
从雕刻规模、技法和铭文可知,这处石窟造于隋代,唐以后续有补镌。已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
护单位。
【小屯遗址】位于长清县归德乡小屯村东、前平村西南的高地上,为商代遗址。地势西高东低,
大沙河自东而西至此北转,将遗址分割为两部分。1957年发现,1977年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
位。
遗址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自发现以来,山东省文管处等单位多次派人前往调查,先后发现、征
集青铜器114件,并有不少陶器和石器等。青铜器有容器、兵器、车马器、生产工具,器类有鼎、爵、
觚、觯、提梁卣、壘、豆等,其中17件带有铭文并分别刻有“(巨+又)”、“※↓”、“戈”等徽
识。小屯遗址的发现,对研究商代历史及山东古国史有着极重要的价值。
注“※↓”为“[$$w]0070002 ”
【大辛庄遗址】 位于济南市东郊王舍人乡大辛庄东南,为商代中晚期遗址。南距胶济铁路250
米,地势由西南向北渐低,中间有一条东南—西北向的大沟贯通,俗称“蝎子沟”,将遗址分作两部
分。该遗址发现于三十年代,1977年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总面积约30万平方米,地面及沟崖上暴露有灰土、陶片、石器等。1955年以来,山东省文管
处等单位曾作过多次调查、勘探。1984年山东大学考古专业进行了系统发掘。文化堆积一般为2米左
右,最厚处达4米,文化遗存十分丰富。主要遗迹有房址12座,水井8眼,墓葬42座及大量灰坑。出土
有陶、石、骨、蚌、铜器等各类遗物700多件。陶器有鬲、圜底尊、大口尊、假腹豆、罐、瓮等,还
发现有刻纹白陶和原始瓷器;石器有斧、锛、刀、镰等;骨器有镞、笄、匕等;此外还有卜骨和卜甲,
但未见有刻辞;铜器有镞、针、锯等小件器物,1970年收集到历年出土的铜斝、觚、盉、斧、锛、刀、
车具等。1984年收集及出土有鼎、觚、爵、戈等,均为墓葬随葬品。发掘的商代墓葬,有的用狗随葬。
在一眼水井中还发现了九个人头骨,当与商代奴隶社会的杀殉有关。
大辛庄遗址出土的墓葬、遗物,与郑州二里岗、安阳殷墟有很多相似之处,据此可以确定,遗址
年代大约相当于殷墟时期。
【城子崖遗址】位于章丘县龙山镇东北武源河畔“城子崖”的台地上,为山东龙山文化的代表遗
址和命名地,兼有岳石文化和周至汉代的遗存。1928年发现,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总面积近20万平方米,其中台地面积约六七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约3米。1930~1931年,中
央研究院与山东省政府联合进行了两次考古发掘,揭露面积15648平方米,出土陶器、石器、骨器等
大批文物。发掘者把整个地层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周至汉代几个不同时期的遗存,发现了6座陶
窑和一部分陶器、石器、铜器等,有的陶片上还发现了陶文。下层是首次发现的一种以磨光黑陶为主
要特征的遗存,出土的陶器胎质坚硬,器形规整,器壁均匀,颜色纯正,多为光洁发亮的磨光黑陶和
灰黑陶,另有灰陶、红陶及少量白陶,轮制技术十分发达。主要器类有鼎、鬶、杯、罐、盆、甗、甑
及各种器盖。其中以带鋬杯、三足盘、高柄豆、鸟首式足的鼎、白衣黄陶袋足鬶、肥袋足甗最富代表
性。还有漆黑光亮的蛋壳陶,制作技术高超,烧成温度达1000℃左右,是陶器中的精品,为世人瞩目。
下层的陶器群与已知的以红陶和彩陶为主要特征的仰韶文化有显著的区别,被称为“黑陶文化”,又
因遗址与龙山镇毗邻,下层所代表文化共同体便正式命名为“龙山文化”。石器多为磨制,有斧、锛、
铲、镰、半月形穿孔石刀、凿、镞,骨角器有凿、锥、针、镞、鱼叉和骨笄,蚌器中以穿孔蚌刀和带
齿蚌镰较为突出。在这里首次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卜骨,系用牛、鹿等肩胛骨修治而成,有钻有灼,
也有不加修治无钻有灼的。此外,在遗址周围发现有平面为长方形的版筑夯土围墙遗迹,南北约450
米,东西约390米,墙根的厚度约为10米,发掘者认为是当时的城址。下层还包含了部分岳石文化的
遗存,因当时认识所限未加以区别。
城子崖遗址的发掘,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它是由中国考古学者发现和发掘的第一
处新石器时代遗址,由此揭示出来的龙山文化,对于认识和研究中国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起了重大推动
作用。
【东平陵故城】 位于章丘县平陵乡, 巨野河东岸,是汉代济南国、济南郡、平陵县治所遗址。
1928年发现,1977年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平陵,原名平陵,春秋时属谭国,齐桓公时归齐。汉置东平陵县,因右扶风有平陵,故加“东”
字以示区别。文帝时封齐悼惠王子辟光王此,为济南国,景帝时改为济南郡,此后东平陵数废数置,
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一直为东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城址呈方形,边长1900米,总面积360万平方米,地下蕴藏遗物极为丰富,五十年代以来,文物工
作者进行过多次详细调查,并进行了重点钻探。城址四周可见残存的夯土城墙,宽10~30米,高1~4
米,地下保留的墙基宽40米。发现四座城门遗迹。城址中部西侧为冶铁遗址,南面为陶窑群,东部偏
北为宫殿遗址。城内地面到处可见砖、瓦、陶器残片,历年采集到的遗物有陶、铁、铜、石器及钱币
等,陶器有瓮、罐、豆、壶以及建筑砖瓦、排水管道;铁器有锄、镢、铲、锯、锛、斧、刀、剑、戈、
犁铧、铸范;钱币有五铢、货泉、货布、大泉五十等。东墙附近还发现一座汉墓,出土5件青铜器,
其中铜洗内有“延平元年制”铭文和双鱼图案。
【孝堂山石祠】位于长清县孝里铺村南小山上,山因祠而名。这是东汉中期的一座墓地享堂,是
至今可见唯一保存完整的汉代石祠,也是我国现存时代最早的一座地上房屋建筑。1961年被国务院公
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过去曾讹传此祠为西汉孝子郭巨祠,但证据不足。考证表明,祠主可能是曾任诸侯王傅、相的官
吏。祠堂为石结构单檐悬山顶两开间房屋,坐北朝南,面阔4.14米,进深2.5米,高2.64米,祠内东、
西、北三壁和横梁上雕刻着36组画像,主要内容有伏羲、女娲、西王母等神话题材和周公辅成王、孔
子见老子、胡汉战争等历史故事,以及表现祠主生平经历的车骑出行、饮宴庖厨、狩猎等图像。其中
标有“二千石”和“大王车”等榜题的画像,点明了祠主的身份地位,展示了祠主生前豪华奢侈的生
活和赫赫气势。整个石祠,被线刻壁画点缀得富丽堂皇。其间天上,人间、历史与现实错综交织,刻
划了一幅气象万千、丰富多采的社会生活画卷。其雕刻艺术洗练简朴、工整细致,为汉画像中少见的
精品。
石祠梁柱及山墙外壁,刻有东汉永建四年(129年)、北齐武平元年(570年)及唐宋年号的题记,
其中北齐“陇东王感孝颂”是典型北朝隶书。
【房彦谦墓】俗称“西王坟”,在济南市历城区西采石村东北的凤凰山南麓。房彦谦(547~615
年)字孝冲,临淄人,通涉五经,工草隶,曾任北齐齐州刺史、隋监察御史等职,为官勤勉廉正。隋
文帝派人考察州县吏治,推房为“天下第一能吏”。其子房玄龄为唐太宗朝中著名宰相,父以子贵,
房因此又被追赠徐州都督、临淄公,谥曰“定”。墓现高5米,直径15米。墓前立有著名书法家欧阳
洵书写的石碑,碑额为篆书,题“唐故徐州都督房公碑”九字,正文为隶书,由史学家李百药撰文。
另外,墓旁还立有唐代雕刻的石虎石羊。
【张养浩墓】俗称“张公坟”,在济南天桥区北园镇张公坟庄东。张养浩(1270~1329),字希
孟,号云庄,济南人,元代名臣,著名散曲家,亦能诗。曾任监察御史、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等
职, 为官清廉。 死后追封滨国公,赐谥文忠。他一生著述颇多,有《云庄类稿》、《三事忠告》、
《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等传世。张墓占地12亩,三面藕池环绕,东临小清河,封土现高1.9米。墓
前有明、清墓碑四幢,石雕雄狮一对。墓地还有张氏亲属墓四座。
【李清照纪念堂】位于趵突泉公园内漱玉泉北侧。1956年,济南市政府为纪念杰出的宋代女词人
李清照而建,1980年重修。李清照(1084~约1155),山东济南人,号易安居士,著名词人,词作婉
约深沉,在宋代词坛上独成一派。志书记载,她的故居就在漱玉泉边。现在的纪念堂颇有宋代建筑风
格,占地面积为362平方米。正厅门前的抱柱上是郭沫若手书的楹联:“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
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章有后主遗风。”正厅内陈列有李清照生平事迹介绍、画像及其代表作,
还有她的丈夫著名金石学家赵明诚关于金石文字的著作等,同时还保存有现代文化名人,如郭沫若、
茅盾、叶圣陶、臧克家、李苦禅等人评介这位女词人的诗词或墨迹。
【辛弃疾纪念祠】位于大明湖南岸,占地1400平方米,是一座古代官署型建筑。为纪念南宋爱国
英雄、豪放派词人辛弃疾辟为纪念祠。
辛弃疾(1140~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词人。他的作品题
材广阔,表现了多种多样的内容和丰富深沉的情感,给后人以深远影响。
该址原是清光绪三十年(1905年)为李鸿章所建生祠,1951年重修时改为辛弃疾纪念祠。祠的大
门正中悬挂着陈毅元帅手书的金字大匾“辛弃疾纪念祠”,门外两侧各有石狮一对。祠院从南向北分
三个院落,依次增大,建在一条中轴线上。进门迎面是一块玲珑剔透的太湖石,东、西厢房内悬挂着
辛弃疾的词作、配画和名人题咏。第二院落是辛弃疾纪念堂,匾额“辛弃疾纪念祠”为郭沫若手迹。
楹联是:“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忝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系郭沫若1959年秋题写。
院内植有青松、银杏及石榴、百日红、月季等。堂后为第三院落,北临湖滨,所有建筑都有游廊相连,
廊壁上饰有扇面、秋叶、海棠及各种异形窗。
祠院的整个建筑,充分利用了大明湖的风光景色,成为大明湖园林建筑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使
人们在观赏美妙的建筑艺术和大明湖自然风光的同时,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文化的熏陶。
【中共山东省委秘书处旧址】位于济南市天桥区东流水街105号。为一青砖小瓦的二层小楼,上
下各三间,旧址在楼上。楼的转角为砖筑,墙为石砌。小楼面积50多平方米。门前有古月泉,门北有
古温泉,院内有洗心泉,周围有五龙潭泉群环抱,环境僻静。1921年王尽美、邓恩铭出席中国共产党
第一次代表大会归来,选择这一“比较偏僻、周围都是小巷子、有情况便于转移”的地点,作为党的
活动场所。1923~1927年初,中共山东省委秘书处就在楼上办公。始终没有遭到敌人破坏。1963年济
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对此进行了维修,并复原了室内的陈列,是山东省中共领导机关最早的活动地点
之一。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解放阁】济南解放纪念阁坐落在济南旧城东南角黑虎泉东路,雄伟壮观,金碧辉煌,与久负盛
名的黑虎泉隔河相望。
1948年9月24日,人民解放军从此处攻破了国民党军队的城防,夺取了济南战役的伟大胜利。为纪
念济南解放和献身于济南战役的烈士,1965年,济南市人民政府将解放军首先攻破的城墙东南角保留
下来,并在原址上用浑厚的石块砌成高达10米、长50米、宽40米的大型基座,四周筑有石栏。陈毅元
帅题写的“解放阁”三个镏金大字镶嵌在台基南侧。此后20年,由于历史原因,解放阁有台无阁,名
不符实。1985年,作为环城公园重要组成部分的解放阁续建工程破土,于1986年完工,在济南解放38
周年之际,举行了解放阁落成剪彩仪式。
矗立于台基之上的解放阁,是一座钢筋混凝土拉梁结构的仿古建筑,高24.1米(连同台基高35.1
米),3层飞檐,金黄琉璃瓦布面。阁分两层,底层为纪念厅,厅外墙上镶嵌着8幅石刻浮雕,依次是
水深火热、支援前线、战前动员、登城、攻打旧省府、欢庆胜利、继续前进等,共计35米长。大厅内
正中的青色花岗石底座上矗立着3米高的群像雕塑,展示了军民英勇奋战取得济南战役胜利的英雄形
象。北墙上部悬挂着巨幅油画,再现了我军将士夺取城头、浴血奋战的壮烈场面。东西两侧陈列着有
关济南战役的革命文物。厅内装修与展室气氛和谐一致,红色磨光花岗石铺地,木板护壁到顶,8根
杭州红大理石八棱柱顶天立地,造成雄浑肃穆的气氛。二层为观瞻厅,地面用黄色大理石铺就,齐腰
石墙上方为高大宽敞的灯笼窗。观瞻厅外是近两米宽的露台,用汉白玉雕成的露台围栏象一串洁白的
珍珠项链,镶嵌在三重金色琉璃瓦檐口之间。凭栏远眺,南部逶迤群山与北部“齐烟九点”遥相对峙,
泉城万千气象尽收眼底。阁外四面环廊,抱厦相连,雕梁画栋令人目不暇接。
在台基西侧墙壁上,新镶嵌有由著名书法家武中奇书写的《解放阁修建碑记》,记载了济南战役
的战斗过程和建阁的历史意义;东侧建有“解放济南战役革命烈士纪念碑”,碑上铭刻着3764名烈士
的英名。
解放阁是一座纪念性仿古建筑,它与环城公园的园林风光和谐统一,为古老泉城增添了一大景观,
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与游览休憩的理想场所,来此参观游览者络绎不绝。
【济南革命烈士陵园】又称英雄山烈士陵园。位于济南市南郊,四里山、五里山、马鞍山的环抱
中。1949年4月由山东省革命烈士塔建筑委员会根据1948年12月中共中央华东局的决定开始修建,1968
年建成,总面积约39万平方米。整个陵园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景色秀丽,庄严肃穆。1969年10月由
省建碑委员会交济南市民政局管理。1977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经省政府批准列
为第一批省级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革命烈士纪念塔矗立在陵园北部山顶,1949年奠基,曾两次停建,1968年落成。塔高34.64米,钢
筋混凝土结构,崂山花岗岩贴面,乳白色。塔的顶部镶嵌着用红花岗石刻成的直径2米的红五星。塔
身南北两面镌刻着毛泽东亲笔题写的“革命烈士纪念塔”7个贴金大字,塔座四周镶装着花岗石浮雕
花圈和花束。
烈士墓区位于陵园南部,共安葬着1502名烈士的遗骨,其中大多数是在济南战役中英勇牺牲的。
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王尽美、中共山东省委书记刘谦初、山东军区政治部副主任黄祖炎等22位著
名烈士也安息在这里。
烈士事迹陈列馆和烈士骨灰堂坐落在陵园中东部,1971年始建,1975年建成,建筑面积1200平方
米。陈列馆分三厅一室。正厅中央是一组英雄群像的雕塑,两侧陈列着全省22万多名革命烈士英名录,
南北墙壁上悬挂着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的题词。正厅左侧是烈士骨灰室,
安放着335名烈士的骨灰盒。南厅陈列着王尽美、邓恩铭、黄祖炎、鲁伯峻、王吉文、徐海珊、孔庆
三等著名烈士的事迹介绍和遗物。 北厅陈列着在济南战役中荣获中央军委命名的“济南第一团” 、
“济南第二团”的英雄业绩介绍。
王尽美烈士墓 1959年7月由烈士原籍迁葬于此。 墓用块石砌成, 平顶, 高0.9米,长3.3米,宽
1.78米,墓上立有白色大理石碑,高1米,上嵌烈士瓷像。
王尽美(1898~1925),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原名王瑞俊,又名烬美、烬梅,字灼斋,莒县
(今属诸城)人。1918年考入济南省立第一师范,积极参加“五四”运动。1920年发起组织励新学会,
主办《励新》半月刊,宣传马克思主义。1921年初,和邓恩铭开始在济南建立共产主义小组,并于同
年7月作为济南代表,去上海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年底,离开省立第一师范,成为
职业革命者。1922年1月,赴莫斯科出席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回国后任
中共济南小组(直属中央)组长,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山东支部主任,创办《山东劳动周刊》。7月,
出席党的“二大”,会后,建立中共济南支部(直属中央),任书记。不久,调北京中国劳动组合书
记部北方分部工作,负责工人运动,是京奉铁路工人罢工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也是开滦五矿总同盟罢
工指挥部的成员。1923年2月调回山东,任中共济南地方执行委员会书记,主办《晨钟》报、《现代
青年》、《十日》等报刊。遵照党的指示,曾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去广州出席1924年1月召开的
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致力于山东统一战线工作。1925年2月,中共山东地方执行委员会
成立,当选为委员。在青岛领导工人运动和国民会议运动。同年8月19日在青岛病逝。
黄祖炎烈士墓 1951年3月建,用块石砌成,平顶,长3.3米,宽1.78米,高0.9米,墓上立有白色
大理石碑,高1米,上嵌烈士瓷像。
黄祖炎(1908~1951),江西南康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信(丰)、南(康)、
南(雄)中心县委书记、中国工农红军二十八纵政委、苏维埃中央政府毛泽东身边文书、苏南党校党
委书记、华中局城市工作委员会主任、新四军二师政委、山东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等职。1951年3月被
反革命分子杀害。
鲁伯峻烈士墓 1959年7月建,用块石垒砌,平顶,高0.9米,长3.3米,宽1.78米,墓上立着白色
大理石碑,高1米,镶嵌烈士瓷像。
鲁伯峻(1895~1927),原名鲁广德,济南市人。1919年参加“五四”爱国运动,结识王尽美、
邓恩铭等人,参加“励新学会”、“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领导济南地区
职工运动,郊区农民运动。1927年5月被敌人逮捕,英勇就义。
刘谦初烈士墓 1960年6月由烈士原籍迁此重建。墓为块石结构,高0.9米,长3.3米,宽1.78米,
平顶,墓上立白色大理石碑,高1米,上镶嵌烈士瓷像。
刘谦初(1897~1931),化名黄伯襄,平度人。在齐鲁大学读书时,因参加“五四”运动被开除,
1921年又考入燕京大学历史系。1925年到江苏镇江任教。1926年参加北伐军,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后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1929年4月调任中共山东省委书记,恢复和发展了被破坏的山东党组织。同
年7月被捕,1931年4月5日在济南英勇就义。
王吉文烈士墓 1952年4月建,以块石垒成。墓高0.9米,长3.25米,宽1.78米,平顶,墓上立有白
色大理石碑,高1米,宽0.55米,上镶有烈士瓷像。
王吉文(1916~1948),湖北省黄安(今红安)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
产党。1939年随一一五师教导二旅来山东,曾任鲁南军区三团团长、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八师师长。
1948年9月在解放济南战役中牺牲。
徐海珊烈士墓 1952年4月建,用块石砌成,高0.9米,长3.26米,宽1.78米,平顶,墓上立有白色
大理石碑,高1米,宽0.55米,上镶嵌烈士瓷像。
徐海珊(1910~1948),湖北省黄安(今红安)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转为
中国共产党党员。历任中共河口特委组织部长、红军便衣队队长、新四军四支队副营长、团政委、二
师四旅政治部主任、华东野战军第二纵队政治部副主任、第十三纵队三十七师政委。1948年9月在解
放济南战役中牺牲。
马保三烈士墓 1964年2月建,用块石砌成,高0.9米,长3.3米,宽1.80米,墓上立着白色大理石
碑,高0.85米,上镶嵌烈士瓷像。
马保三(1887~1964),寿光人。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革命活动。“七·七”事变后,
组织领导寿光县牛头镇抗日武装起义,成立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第八支队,任总指挥,第七、八支队
合编后,任八路军鲁东游击指挥部司令员。1940年当选山东省临时参议会副参议长,1949年任青岛市
市长。1950年后,历任山东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副主席、中共山东省委统战部部长、省政协副主席。
1964年2月病故。
【史元厚烈士纪念堂】位于长清县潘庄,是一座三合院式庭院,有北屋3间,东西厢房共6间,建
于1954年。
史元厚(1929~1953),长清人,1947年6月参军,1953年2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同年12月在朝
鲜安州火车站值勤时,为抢救落入冰窟的朝鲜儿童赵元弘牺牲。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追认他为中
国共产党党员,授予他一等功臣、二级爱民模范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