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063&A=20&rec=2&run=13

【济南市】济南市是山东省的省会,全省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又是以“泉城”著称的风景
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她位于山东省中部偏西,北濒黄河、南依泰山,是黄河下游最大的中心城
市。济南现辖历下、市中、天桥、槐荫、历城5区和章丘、长清、平阴3县,总面积5775平方公里,人
口394.16万人;市区总面积1942平方公里,市区非农业人口140万人。
济南市依偎于泰山黄河怀抱之中,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优美的环境。市区南部为低山丘岭,
有庄严肃穆的四里山,清秀俊逸的千佛山,岸然傲立的佛慧山,幽静古朴的龙洞山。市区北部为平原
低地,分布着少数孤立的残丘,如华山、卧牛山、凤凰山等,海拔一般只有几十米到百余米。由于地
质构造、地形和气候等原因,济南拥有的泉水之多,流量之大,在我国城市中是罕见的。金代济南曾
立有“名泉碑”,记载了72个泉池的名称和地址,济南“七十二泉”之名遂流传于世。实际上仅市区
泉池就有一百多处,按分布区域又称为“四大泉群”。众泉各具姿彩:趵突泉三窟并发,势如鼎沸,
蔚为壮观;黑虎泉喷雪吐玉,珠迸玉碎,汹涌澎湃;珍珠泉水泡串串,银珠翻滚,如明珠璎珞;五龙
潭潭深莫测,常年水涌,久旱不涸。在百余处泉池中,首推趵突泉最负盛名,号称“天下第一泉”。
众泉之水汇集于市区北部而成湖,这就是被誉为“泉城明珠”的大明湖。一湖烟水,绿树蔽空,山色
遥连,碧波间菡萏映日,景色佳丽。清代诗人刘凤诰咏湖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之
句。小清河以市区众泉之水为源,独流入海。一条长河发源于繁华市区,堪称一绝。济南市青山进城,
泉水入户,黄河环绕,湖光潋滟。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诗曰:“济南潇洒似江南”,道出了北方城市
济南“北人南相”的典型特色。
优越的自然环境为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定居和繁衍的条件。1928年,在济南东北35公里处的章丘龙
山镇城子崖,发现了距今4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说明那时这里的居民已有了较高的文化。
“舜耕历山”是个非常古老的传说,历山就是今济南市的千佛山。春秋时代这儿是齐国的领土,桓公
十八年(公元前694年),齐桓公曾“会齐侯于泺”(《左传》)。泺邑是如今所见到的最早记入史
册的济南地名。西汉初年始置济南郡,此后一直被作为州、郡的治所。明代,济南成为山东省的首府,
一直延续至今。
济南文学艺术源远流长。《诗经》载有讽刺诗《大车》,是最早的反映济南的文献资料。春秋战
国时期,鲁国是儒学发祥地,齐国是百家争鸣的稷下学宫所在地。济南饱受齐鲁文化的浸润,哺育了
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养成了重视学术的传统。秦始皇焚书坑儒后,济南的伏生保存和传授了儒家经典
之一《尚书》;元代张起岩主编的《宋史》、《辽史》、《金史》均被收入《廿四史》;明代李开先
筑万卷藏书楼,专门收藏通俗作品,号称“词山曲海”;清代周永年曾参与纂修《四库全书》;马国
翰以毕生精力完成了《玉函山房辑轶书》,保存散失古籍600余种。济南在历史上诗人辈出,蜚声全
国的有号称“文章四友”之一的崔融、员半千;有号称“济南二安”的宋代著名词人李清照(号易安
居士)和辛弃疾(字幼安);有金代著名散曲家杜仁杰、张养浩。另外,金元时期的著名剧作家武进
臣、康进之等都是济南人。
隋唐前后,济南成为道教和佛教胜地,因此,济南地区存留了众多的名刹古寺、文物古迹。长清
境内的灵岩寺为唐代四大名寺之首,寺内40尊宋代彩塑罗汉坐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被近代著名学
者梁启超誉为“海内第一名塑”。历城柳埠保留着我国现有最古老的单层石塔——四门塔,还有建筑
精美,风格别致的龙虎塔、九顶塔。千佛山、黄石崖、佛慧山、玉函山、龙洞山、佛峪、五峰山等地
有为数甚多的北魏及隋唐时期的石窟造像。另外,长清孝堂山郭氏墓石祠,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地上
房屋建筑。室内画像是汉代石刻艺术的代表作,在中国建筑史、美术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济
南市经国家、省、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达177处。这些精美的艺术珍品为济
南的青山绿水增添了迷人的历史色彩和艺术魅力。
清丽潇洒的济南以其优美的环境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吸引着古今中外的大批学者和游客。中国古代
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都曾驻足济南,并向国内外介绍了济南的山水园
林。李白、杜甫、曾巩、苏辙、元好问、赵孟頫、顾炎武等历史著名诗人、学者,亦曾在济南游历或
官宦济南,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赞美济南的诗句。唐天宝四年,杜甫与李邕相会于济南,宴饮历下
亭时赞叹:“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金代诗人元好问钟情于济南,表露了“羡煞济南山水好,
有心常作济南人”的心迹。
济南地处温带,有山地,有平原,又有较大的河流湖泊,因而自然资源比较丰富。有工业发展必
不可少的煤矿、铁矿、铜矿及耐火粘土、石灰岩、白云岩、辉长岩、花岗岩等非金属矿。“济南青”
辉长岩和“柳埠红”花岗石是优异的建筑装饰材料,济南加工生产的石材、板材远销几十个国家和地
区。水利资源较为丰富,年均总量可达16.07亿立方米。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蔬菜、瓜果品类繁多。
其中明水香稻、龙山小米、黄河大米、大贷山楂、章丘大葱、北园白莲藕等都久负盛名。
现在,济南已经拥有15个工业行业,计划内工业产品138个大类,大中型骨干企业93个。1987年,
全市拥有工业固定资产原值53.12亿元,工业总产值达103亿元。近年来,济南市的外向型经济发展较
快,出口产品300余种,远销世界120余个国家和地区。彩色电视机、洗衣机、摩托车、机械产品、大
理石和芦笋罐头、玫瑰、阿胶等产品在国际市场享有盛誉。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日益扩大。至1987年底,
全市采用外汇贷款、 合作经营、 补偿贸易、来料来样加工、来件装配、租赁等多种形式的引进项目
330多个,成交额近3亿美元。为促进外向型经济和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发展,济南市制定了鼓励外商
投资和在济南兴办企业的优惠政策。
济南市的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谷子、水稻、高粱等,经济作物以棉花、花生、蔬菜为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业生产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40年来,全市建成水库199座,土地
有效灌溉面积占粮田面积的74.6%,拥有机械总动力119.3万千瓦,农用拖拉机24815台,机耕作业面积
占总耕地面积的78.63%。在耕地面积明显减少的情况下,1987年全市粮食总产量仍然达到112.02万吨,
单产259公斤,农业总产值达11.75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627元,比1978年翻了三番多,高于全国、全
省农村人均收入水平。科学种田日益普及,县、乡、村普遍建立起科学技术推广网。农业科技队伍发
展到1.5万人。副食品生产基地发展到6类16个。主要农作物已实现良种化。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
不断深化,农村产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城乡一体化、互相支援、共同发展的路子越走越宽广。
40年来,济南的城市建设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城市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市容面貌日新月异。按规
划新建、改建、拓宽了69条城市主次干道,道路总长度达345公里,面积372万平方米,横跨黄河的预
应力钢筋混凝土斜拉桥是80年代初亚洲跨度最大的同类桥梁。它的建成结束了济南靠轮渡衔接对外公
路交通的历史。市区内的天桥和十几座地道式立交道的修建,解决了津浦、胶济铁路分割市区道路的
问题。新建的三层互通式大型立交桥——八一立交桥已交付使用,绕济南市的城市道路骨架基本形成。
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走出了一条建设速
度快、投资省、效益好的新路子。1978年以来,先后建成了标准较高的甸柳庄、七里山、燕子山等十
几个居住小区。平均每年新建住宅74.68万平方米,全市城市人均居住面积达7.3平方米。城市公用事
业有较快发展。1987年末,拥有公共汽车、电车559辆,营运线路36条;日供水能力达50多万吨;城市
燃料气化用气人口达27%。园林绿化事业有了突出的进步。现有公共绿地433.8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
达26%,人均占有公共绿地3.47平方米。新建和扩建了千佛山公园、大明湖公园、趵突泉公园、五龙
潭公园、金牛公园、环城公园等十几个公园和长清灵岩寺、章丘百脉泉、历城柳埠等8个风景旅游区。
结合园林建设,在万竹园等公园内建立了李苦禅纪念馆、王雪涛纪念馆、武中奇书法篆刻展览馆等文
化设施。在旧城改造中,兴建了舜井街、朝山街、天成路、顺河街等13条商业街。在千佛山下,建立
了具有一流水平,能够举办国际国内大型体育比赛的山东省体育中心。为适应对外开放和发展旅游业
的需要,新建了齐鲁宾馆、舜耕山庄等高级宾馆和饭店。
济南市地处要冲,交通发达。京沪、胶济铁路交汇于此,南北与沪宁、京津连接,东西和烟青、
郑兰相通,是铁路交通枢纽之一。公路四通八达,通往省内外客运班车达712个车次。开通了济南至
北京、上海、南京、西安、武汉、青岛、威海、广州等地的航空路线。通讯事业有较快发展。电报电
路由解放初期的17条增加到198条,长话电路由12条增加到1062条,市内有可与国内各省市及部分国家
和地区直拨的自动电话。交通通讯较为便利。
济南市的科技、教育、文化事业蓬勃发展。1987年以来,拥有各类学校2649所,在校生61.63万人,
教师4.19万人。其中,普通高等学校16所,在校生3.43万人。全市有独立的科研和科技服务机构99个,
各类科技人员10余万人。 医院123所, 卫生技术人员2.66万人。 拥有各级各类图书馆2000余个,藏书
426.2万册。广播电视已经形成网络。
随着经济发展和对外交往的日益扩大,济南市旅游业逐步发展。组建了国际旅行社等服务机构,
形成了国际国内旅游服务网络和一支拥有各种专业技术和专业知识的旅游服务队伍。开辟了济南至北
京、青岛等地的多条旅游专线,形成了以“一山(泰山)、一水(济南)、一圣人(曲阜)”为主线
的旅游热线。1987年接待海外游客3万人次,国内游客230万人次。
为进一步加快经济、科技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步伐,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力,济南市正在进一
步深化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加强交通能源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一个具有泉城特色,环境优美、文
明整洁、经济繁荣的新型城市——济南,正在迎接四海宾朋的到来。
历城区 原为历城县,1987年4月11日撤县设区,为济南市的辖区之一。自西汉初年置历城县至今
演绎为区,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辖境南北长62公里,东西宽49公里,总面积1523.6平方公里,辖17个
乡、镇,958个自然村,总人口达82.4万人。
历城境内有山头1397座,其中最高的是梯子山,海拔975米。北部有华不注山、卧牛山;东有鲍山;
南部是层峦叠嶂、耸翠藏幽的风景区。其中有玉函山的佛塔造像、兴隆寺旧址;柳埠景区内古老的四
门塔、雕琢细腻的千佛崖以及别具一格的龙虎塔、九顶塔等。锦绣川、锦阳川、锦云川犹如3条银龙,
穿石劈崖顺山势奔流而下,汇聚在卧虎山下。卧虎山恰似猛虎雄踞,昂首东望,呈龙虎相斗山川争雄
之势,颇有“三川锁钥”的气概。境内泉水众多,计有突泉、涌泉、滴水泉、丰乐泉、圣水泉、响泉、
醴泉、南泉、蕊珠泉等。几年来,历城人民利用山、川、泉的优势,修塘坝144座、水库37座,总容
量达2.16亿立方米。境内较大的水库有卧虎山水库、锦绣川水库、兴隆水库、八达岭水库、黄巢水库、
狼茂山水库等。其中卧虎山水库的容量最大,约达1.1亿立方米,有济南“大天池”之称。现已修建
了环库公路、宾馆、钓鱼台,增设了水上游乐设施,是一处理想的旅游避暑胜地。历城区境内河流密
布,黄河、小清河东西向流经北部区域,玉符河、巨野河、大辛河、土河、刘公河、赵王河等均由南
向北流经境区,注入小清河。
历城区资源丰富,种类繁多。矿物资源主要有铁矿石、石英石、花岗石、辉绿岩、重晶石等。其
中,花岗石储量达4亿立方米。水生动植物主要有鱼、虾、蟹、藕、苇等。野生植物有黄背草、白羊
草、胡枝子等150多种。中药材有远志、柴胡、枣仁、柏子仁、全蝎等2000多种。
历城泉水盈盈,美丽富饶。其丰厚的水资源不仅是泉城地下水的补给区,也是发展农、林、牧、
副、渔五业的有利条件。历城有林地面积57万亩,林木蓄积量达36万立方米;养鱼面积1万多亩,年
产水产品总计550吨;畜牧业中生猪存养量1.4万头,养鸡200万只;全区干鲜果品年总产量达23405吨,
是济南干鲜果品的重要产地。1983年,历城农业总产值达2.09亿元。香甜清脆的泰山小白梨,有两千
年栽培史的柳埠红玉杏,被誉为稀世珍果的红荷包杏,保健食品芦笋以及鸡爪绵核桃、红星苹果、大
贷山楂、唐王大白菜等,都是历城的著名特产。
历城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胶济铁路横贯境区中部,津浦铁路纵穿境区西部;公路交通有济
青、济王、济微、济新等干线贯穿境内,为历城区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客观条件。历城现
拥有食品、机械、煤炭、钢铁、医药、化学、造纸、印刷、服装和工艺美术等22个行业,250多种产
品。其中,MZ314烘燥机荣获纺织工业部优秀产品二等奖,插花、酒具、皮件等部分手工艺品打入国
际市场。1987年全区区直企业发展到10处,乡镇企业174处,村户工业6000余家,年工业总产值5.31亿
元。
历城区政府驻洪家楼镇,与山东大学为邻,周围还有山东轻工业学院、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
山东省银行学校、济南机械职工大学等大专院校,以及山东农业科学院及众多的省、市大中型企业。
这些都是发展科研生产联合体的良好客观条件。随着改革的深入进行,历城将以更加迅猛的速度向前
发展。
【章丘县】位于济南以东50公里处,是济南市的辖县之一。南北长70公里,东西宽37公里,总面
积1699平方公里,辖22个乡镇、1198个自然村,总人口92万人。
早在5000年前,章丘境内即有人类聚居,并创造了一个著名的文化体系的代表——龙山文化。龙
山文化的发源地城子崖、春秋时齐国的平陵邑及当时所筑的齐长城遗址,至今犹存。章丘设县始于汉
景帝四年(公元前153年),当时称阳丘县,南北朝时废置高唐县。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因
县治北有章丘山遂改名章丘县,治所在今绣惠镇,1958年迁明水镇。
章丘山多水也多,颇有江南风光。白云湖、芽庄湖水域辽阔,物产丰盛。境内除黄河和小清河并
行流经北部平原外,还有绣江河、漯河、巴漏河、巨野河等。南部山川错落,谷壑纵横。近年来,章
丘人民利用这一优势,修塘坝,建水库,进行绿化,使昔日的荒山秃岭,成为绿树葱茏、山青水秀的
富庶之地。章丘山美、湖美、泉更美。列入济南72名泉的百脉泉,“百脉沸腾,状若贯珠”,现以此
泉为中心建设成百脉泉景区。
章丘资源丰富,素有“金章丘”之称。境内煤炭、铝土、石灰石、花岗石储量丰富,为发展工业
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此外,还盛产誉满中外的章丘大葱、龙山小米、明水香稻、白莲藕,以及秀水红
苹果等著名土特产品。
章丘又有“铁匠之乡”之称。据1915年版《山东通志》记载:“唐时铁器章丘最盛,章丘冶山唐
时冶铁于此”。建国以来,铁匠之乡工业生产突飞猛进,形成了以机械加工、能源动力、建工建材、
家用电器、轻化、纺织服装、塑料模具和食品饲料为主的8大工业体系。1987年全县拥有机械加工企
业400余家,煤矿29处,铝土矿十几处,水泥厂5处,化肥厂3处,并建设了热电厂。全县乡镇村户企业
发展迅速, 1987年已发展到23474处, 其中产值在百万元以上的达132处,成为全县经济的重要支柱。
1987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超过10亿元大关,其中县属企业达1.72亿元,乡镇村户企业达8.81亿元。全县主
要工业产品有25种,其中“钢花”牌气缸套、40克有光纸、“银鹰”牌馒头机、“晶”字牌桅灯等4
种产品获部优质产品称号。195汽缸套等11种产品被命名为省优质产品;双速电机、自动给水连续式
热管锅炉等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十几种产品进入国际市场,远销英、美、日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同时,全县农村商品经济发展迅速,相继建立了粮食、养鸡、养猪、养鱼、蔬菜、林果、芦笋和奶牛、
奶山羊8大商品生产基地。1987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39万吨,棉花总产量933.8万公斤,花生总产量
达766.4万公斤,肉类1288万公斤,鲜蛋1700吨,鲜奶2100吨,蔬菜18万吨,鲜芦笋1236吨。白云湖水产
开发被列为世界粮食计划署援助项目,1986年评估后,批准动工。
【长清县】长清县东依泰山,西濒黄河,泰山余脉连绵起伏的山峰横亘南部和东南部,北部与省
城济南相距20公里,是济南市近郊的重要卫星城。总面积1120平方公里,人口49.86万。这里交通发达,
津浦铁路纵贯南北,并有济微、济河、济兖、济蓝4条公路干线贯穿境内。空中交通可利用济南机场
直飞全国各主要城市。境内黄河沿岸有15个渡口,已基本形成了陆、水、空立体交通网。
长清县有着悠久的历史。秦汉时境内曾设卢县,是全国设县最早的县份之一。长清之名始于隋代
开皇十四年,因境内有齐长城和清水而得名。县内齐长城距今已有2500余年的历史,遗址脉络仍清晰
可见,是长清悠久历史的佐证。从境内小屯商周遗址可考,自公元前17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聚居在
这里的人们就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建于方山之阳的灵岩寺,唐代即居全国“四大名寺”之首。寺内千
佛殿中被誉为“海内第一名塑”的40尊宋代彩色泥塑更是稀世珍宝。位于县城东南的五峰山,五峰环
联错列,松柏苍翠,泉水清澈,存有洞真观古建筑群遗址及东魏、金元时期的石刻和雕像,自古便是
游览胜地。境内还有孝堂山郭氏墓石祠、娄敬洞山等文物古迹和风景旅游点。现全县共有国家、省、
市、县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7处,每年都吸引着大批中外游客来此观光游览。
长清县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盛产优质砂石、花岗石、蛇纹石、铁矿石等。县城西南黄河沿岸蕴藏
着优质煤炭,煤层厚达9米,尚待开采。县境内林木丰富,中草药材种类达数百种。张夏区出产的泰
山白梨年产量300万斤,远销港澳等地。张夏玉杏,个大味美色艳,年产量达80多万斤,在省内外享
有盛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长清县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农村经济综合发展的产业结构正在逐步形
成。全县已建起粮食、林果、花生、栝楼、芦笋、蔬菜、畜禽、水产等8大商品生产基地,稳定和加
强了农业的基础地位,使农业生产协调稳定的发展。1987年农业总产值达2.2436亿元。林业以建设林
果基地、完善平原林网和荒山荒滩绿化为重点,基本形成了县境东、中、西三个林业体系,是省绿化
先进县和林果生产基地。
工业生产已经形成了以一批重点企业和名优产品为主导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尤以建材工业比
较发达。水泥年产能力达30万吨,畅销全国10多个省市。花生油成为出口免检产品,为国家年创汇200
多万美元。 XF型复合防护材料, 重量轻强度高,阻燃自熄,获国家经委颁发的优质产品金龙奖。
“灵岩白鹤泉特酿”,醇和香甜、落口甘美、余味悠长,被评为省优产品。改革开放以来,该县开发
工业新产品25种,有的属国内首创,有的已进入国际市场。1987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5.5376亿元。
长清县近年来走科技振兴之路。自1982年起,利用系统工程原理和方法,对农业实行宏观管理的
研究。其中利用电子计算机模拟计算寻找种植业在各类土地上最优组合的科研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获全国农业区划成果二等奖。1985年7月,在澳大利亚召开的国际科学管理会议上,该项成果被国外
专家称赞为具有简明实用、便于实施特点的“长清模式”,为中国农业管理的现代化开辟了新途径。
近年来,为了进一步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长清县与省内及全国的许多市、县建立了科技、经济
协作关系,并在深圳设立了灵岩实业公司,利用本地建材资源优势打入国际市场。同时,积极吸引外
商来长清兴建工厂企业。另一方面,大力加强道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长清县城新城已
规划为济南市科技文化教育卫星城。城区规划总面积5.5平方公里,相当于旧县城的10倍多。同时,
投资百万元建成五峰仙庄,并对灵岩寺、孝堂山、郭氏墓石祠等名胜古迹进行了修整。增建旅游服务
设施,还开发了黄崖寨等一批新的旅游风景区。新城建设已初具规模。
【平阴县】位于山东中部偏西。南北长50公里,东西宽37公里,总面积781平方公里,总人口35万,
是济南市的辖县。
平阴之名始见于《左传》,因地处古东原之阴而得名。隋开皇十四年开始置县,迄今已有近2000
年的历史。它北临黄河、南依东平湖,泰山余脉横贯中部,因地处济南、泰安、菏泽、聊城四市、地
的交界处,历来为商贾贸易的重镇,鲁西北物资集散的中转站。建国后,新建的平阴黄河大桥和湖屯
火车站,为进一步促进经济交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吸引了各地人士前来经商办厂。目前,全县已与
省内外建立了218个联合体,有的已开始与外商洽谈业务。
平阴多山,山丘面积占72%,矿藏丰富。所产大理石独具特色,有龙鳞、虎皮、竹叶3大类、8个
品种,储量在5亿立方米以上。尤以咖啡黄大理石更为稀有珍贵,已被首都钓鱼台国宾馆、亚运村、
海关大厦等高级建筑所采用,现正积极组织开发,大批量生产。
平阴玫瑰久负盛名,不仅栽培历史悠久,而且以花大、瓣厚、色艳味浓和出油率高驰名中外。早
在明朝就有用玫瑰花酿酒的记载,历清代而不衰。1915年前后,用平阴玫瑰为原料酿的露酒,曾在德
国莱比锡国际博览会、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分别获得金质和银质奖。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玫瑰
花的生产。1959年建立了全国第一个玫瑰花研究所,并先后调整收购价格和发放扶持基金发展生产。
到1987年,玫瑰栽培已由原来的一个乡扩展到10个乡镇、80多个自然村,面积已达9681亩,年产玫瑰
花35.3万公斤,成为全国最大的玫瑰生产县。目前,玫瑰系列产品中已有14种玫瑰香型的糕点和饮料
被列为济南名吃。
阿胶是平阴县的又一传统产品。东阿镇制胶历史悠久,素称“阿胶之乡”。所产阿胶不但数量大
而且质量高,被誉为“圣药”,是历代贡品。1914年以来,平阴阿胶先后获山东褒奖证书和最优等褒
奖金牌,1915年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牌,1933年获全国出口货品超等奖和国货陈列纪念奖。1951年,
平阴县在东阿镇以生产正宗阿胶的药店及其传人为骨干,建起我国第一家国营阿胶厂——东阿镇阿胶
厂。该厂在保持原来制胶传统的同时,对配方和工艺流程不断进行改进,使生产规模逐年扩大,质量
不断提高。该厂生产的“福”字牌和“东阿镇”牌阿胶,1981年荣获部优称号,1986年在全国阿胶质
量评比中取得总分第一名。平阴阿胶如今已远销东南亚和欧美十多个国家和地区。1987年全县阿胶产
量达30万公斤。
玫瑰、阿胶生产的发展带动了平阴经济的发展,逐步建立起以机械、纺织、建材、化工为支柱的
工业体系。1987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4.8亿元。同时,农业也得到稳步发展,先后建起10万亩林果花基
地,1万亩养鱼水面。粮食产量一直稳定在1.5亿公斤左右,1987年农业总产值达1.4359亿元。
平阴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谷城山、云翠山,山顶巨石陡立,略呈长方形,景致奇异,为外
地少见;翠屏山上的名泉,久旱不涸;山顶玉皇阁,石塔耸立;谷城山巍然屹立,巨大的黄石四壁如
削,形如天柱;摩崖造像,栩栩如生;洪范九泉,浮光耀金,清甜甘冽。优美的自然风光,为古城增
添了生机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