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063&A=20&rec=12&run=13

【威海市】位于山东半岛最东端,三面环海,一面连陆。因其突出于黄海中部,扼渤海峡口,连
南北海路,而成为海上交通要冲和海防重地,素有“京津的钥匙与门户”之称。现辖环翠区和荣成、
文登2市及乳山县。总面积5438平方公里,总人口232万。
天尽头 (陶俊仑摄)
威海自然条件良好,资源比较丰富,是比较富庶的地方。但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经济发展十分
缓慢。建国后近40年来,虽然经历了波折,但经济还是取得了很大进展,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
现已改变了以农业为主的比较单一的经济结构,形成了以工、农、渔业为主体的多种经济结构。工业
总产值已是农业总产值的2.5倍,工业已成为威海市的主导产业。1987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为52亿元,
社会总产值为61.77亿元,国民生产总值为31.7亿元。
经过建国后30多年的发展,威海已成为全省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花生、水果的重要产区。1987年
全市粮食总产量达98.68万吨,花生24.07万吨,水果18.75万吨。农业总产值14.86亿元,其中林、牧、
渔业占55.7%。畜牧饲养业发展迅速,1987年全市蚕茧产量1575吨,奶山羊存养量7.6万只,水貂存养
量66万头,长毛兔存养量71.4万只。威海市已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奶山羊基地和水貂饲养基地。
三面环海是威海市的突出特点之一,全市海岸线总长度为985.94公里,接近全省海岸线的1/3。
沿海港湾众多,潮滩广阔,渔业资源十分丰富。临近有石岛、烟威、乳山3大渔场,其中石岛渔场为
我国五大渔场之一。盛产各种经济鱼类和海参、对虾、扇贝、贻贝等海珍品及海带、裙带、石花菜等
藻类。沿岸有100多个渔港码头,其中石岛渔港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渔港。优越的环境为威海市发展渔
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使渔业成为威海经济的一大优势。1987年,全市水产品总产量达40.09万吨,
约占全省的40%。其中藻类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2/5,对虾占全国的近1/5,是全国重要的渔业基地
之一。在发展捕捞业的同时,威海市还利用浅海潮滩辽阔的特点,大力发展海水养殖业,至1987年全
市已经开发利用潮滩20多万亩,养殖对虾、海参、贝类和藻类等,并由粗放养殖逐步走上精养高产的
道路。淡水渔业近几年也有长足发展,利用温泉开发淡水养殖对虾、罗非鱼已获成功。威海市已发展
成为全国重点海水养殖基地和淡水养殖基地。
威海市的工业起步早、实力较强,是我国早期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之一。解放前,这里已有胶鞋、
火柴、酿酒等小工厂和手工业作坊。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工业发展迅速,
现已形成以轻工业为主、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生产体系。主要行业有轻工、纺织、机械、橡胶、电子、
塑料、服装、钟表、制药、食品、工艺品等,拥有县(区)属以上工业企业645个,主要定型产品3000
多种。其中有8种产品获国家金、银质奖,有210多种产品获省、部优质产品称号,优质产品产值率达
到23%,居全省前茅。有172种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其中皮鞋、塑料、地毯、毛纺、布鞋、胶鞋、刺
绣、丝绸、花生制品、乳制品、罐头、轮胎、平板玻璃、轴承等产品,在国内外市场都享有较高的声
誉。1987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37.24亿元。
威海市在建立自己的工业体系时,形成了城乡结合、工农结合、城乡生产一体化的特点。乡镇企
业在威海市整个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发展乡镇企业已被作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方向。全市乡
镇企业现已发展到2.2万个,从业人员28万人,总收入28亿多元。乡镇企业几乎介入了社会经济活动的
各个领域,对威海市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的振兴,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987年,全市农村总产值达
到46亿多元。城乡储蓄余额人均574.8元,农民人均生产经营性纯收入689元,以上两项均居全省之首。
威海,山水秀丽,气候宜人,旅游资源异常丰富。美丽众多的岬角海湾,葱郁翠香的滨海村园,
水清沙软的天然海滩,以及千姿百态的大小岛屿,相间相挽,缭绕海岸。环境优美的刘公岛,雄奇险
峻的“天尽头”,万鸟翔集的海驴岛,天鹅栖集的马山天鹅湖,瑰丽如画的花斑彩石,绚丽斑斓的文
石滩,无不使人叹为观止。马石山、昆仑山、正棋山、铁槎山、乳山等无数山脉争奇竞翠,连绵逶迤,
点缀境中。群山之上,有无数峡峰、仙洞和寺庙、经石等文物古迹。遍布威海各地的温泉,含有多种
稀有矿物质和微量放射元素,具有健身祛病之功效。近几年兴起的旅游业,已成为威海经济的重要组
成部分。1987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50多万人,旅游外汇收入50万美元。
威海由于历史上即为海防重地和通商口岸,加上建国后的建设和发展,因而水陆交通相当发达。
现在威海市已形成路状良好、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各乡镇均有公路相连,90%以上的村庄都通了汽
车。威海沿海有大小商港5个、渔业码头100多个,其中威海港为对外开放港口,年吞吐量130多万吨,
可与世界上90个国家和地区通航。1987年国务院批准威海成为地级市后,为适应威海经济发展和进一
步对外开放的需要,正在威海港口扩建万吨级泊位;威海至烟台、浮山、石岛的一级公路正加紧筹建;
桃村至威海的铁路线建设方案的前期论证工作已经结束;大水泊机场新开辟的威海至北京的民航班机
已正式通航。不久的将来,威海的陆海空交通事业将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荣成市】位于山东半岛最东端,三面环海,是国务院批准的撤县改市的沿海经济开放城市。全
市辖12镇16乡,总面积1563平方公里,人口75万。近年来,荣成市国民经济发展很快,1988年全市社会
总产值达35亿元,国民生产总值17亿元,工农业总产值24亿元。
荣成市是一座新型工业城市。经过建国后30多年的建设,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充分
发挥本地的资源优势,合理调整了工业结构,使工业生产得到迅猛发展。目前全市已有市、乡(镇)、
村办工业企业1300多个,从业人员10万多人,已形成拥有机械、化工、建材、食品、纺织、造船、电
器等为主体的26个门类、70多个行业的门类比较齐全、结构比较合理的工业体系。近年来,通过技术
改造,使适销对路产品大幅度增长,名优产品不断增多,新产品开发步伐进一步加快。拖拉机、轮胎、
自行车涨闸、啤酒、电动机、布鞋等主要产品的产量增长幅度均在30%以上,有的达到50%以上。目
前,全市已有64种产品分别获得省、部、国优称号,名列全省各县(市)之首。
近年来,荣成市本着“扬长避短、形式多样、自愿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通过来料加工、来
件装配、补偿贸易、合资经营等多种形式,积极引进国外技术、资金和先进设备,把触角伸向国内外,
初步形成了外向型经济格局。全市以市属企业为龙头,以乡村企业为龙尾,以国际市场为导向,先后
联结了215个企业和单位,组建了橡胶制品、刹车装置、锻压设备、日用玻璃、永飞涨闸、花岗理石、
海鸥地毯和拖拉机8大企业集团,从而使单体优势变成了群体优势。1988年,全市工业品出口收购额
达18亿元,有120多种产品打入了国际市场。
荣成市是全国重点的渔业基地之一。海岸线曲折,湾岬相连,岛礁星布,海岸线总长505.89公里。
沿线有桑沟、龙眼、马栏、爱连等10个较大海湾。石岛渔场为我国五大渔场之一,石岛渔港港池面积
36万平方米,突堤码头长1100米,水泥码头23000平方米,可同时停靠50对渔轮,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渔
港,已被国务院确定为一类开放港口。全市15米等深线内浅海面积达97.5万亩,潮滩总面积达15.6万
亩。现已发现的浅海和潮滩生物达394种,主要经济生物近百种,其中刺参、真鲷、对虾、扇贝、海
米、海带、鲍鱼、石花菜等皆为中外闻名的名贵海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荣成市坚持以养为
主,养、捕、加工并举的方针,合理利用沿海资源,积极开展多品种养殖和渔、工、商综合经营。目
前,全市有56个渔业公司,35个海水养殖场,362个渔农结合村,1000多个渔民联合体,8个国营水产
企事业单位。在千里海岸线上形成了星罗棋布的捕捞、养殖、加工、冷藏、制冰、科研、物资供应的
系列化全方位的大渔业生产体系。全市拥有各种渔船8300多艘,共16.8万马力,年捕捞量超过20万吨;
海淡水养殖面积达13万多亩,产量达12万吨;建有各类水产品加工厂108座,冷库、制冰厂160多座;
水貂饲养场200处,水貂存养量达80多万只,年产貂皮60万张;建立水产品外贸出口基地10处,年出口
额4100万元。1988年全市水产品总量达36万吨,约占山东省渔业总产量的1/3。
荣成是“烟台苹果”的重要产区和山东省花生出口的主要基地,也是山东省商品粮基地县(市)
之一。全市年产粮食3.5亿公斤,花生1亿多公斤,果品5000万公斤。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55万千
瓦,农业生产基本实现了耕、播、脱、运机械化。1988年,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达18亿元,农民人均
收入900元。同时,荣成市还大力发展创汇农业,是山东省外贸出口生产的先进单位。目前,全市已
建起花生、水貂、长毛兔、肉食鸡、港养虾、贝藻、芦笋等7个出口产品基地及水产品、工艺品、花
生制品、水果、肉食鸡、工业品等6个出口产品加工群点。1988年,全市出口产品收购额达3亿元,农
产品出口创汇达2亿多元。
位于荣成市南端的石岛镇,是全国最大的渔业镇,全镇总人口3857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938人。
该镇地处黄海之滨,有幅员辽阔的石岛渔区,盛产对虾、鹰爪虾、鲖鱼、黄花鱼、刀鱼、佳吉鱼、鲅
鱼、鲳鱼、乌鱼等名贵海产品和海参、扇贝、贻贝、海螺等海珍品和海带、裙带、紫菜等藻类。中共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石岛镇坚持“集中精力抓渔业,围绕渔业办加工业”的方针,使全镇经济得到
全面发展。镇内现有势力雄厚的石岛捕捞公司和大渔岛、张家村、牧云庵、蚧口、石岛街6大渔业公
司,拥有远洋渔轮220艘共3.05万马力,近海渔船114只共1.85万马力。全镇年海产品总量5.5万吨,总
收入1.7亿元。同时,与捕捞、养殖业相配套的加工工业也得到迅速发展。全镇现有冷藏厂15座,总
容量5000吨,年冷藏量达3万余吨。1985年国家又在此投资建成了我国最大的一座冷库——石岛万吨冷
库。镇内现有罐头食品厂4个,年产罐头1.5万吨,其中海味罐头8000吨。海产品加工厂14个,年加工
量1.2万吨,主要加工生产海米、鱼米、蟹米、鱼籽、鱼干、鱼片等各种生熟海产品。全镇镇办工业
和村办工业方兴未艾,主要有造船、建筑、棉纺、电器、机械、食品、油漆、家具等行业,年总产值
突破亿元大关。 同时镇内还有市级以上工商企业100多家。 1988年全镇渔业、工业、农业总产值达到
5.3亿元,人均达1500元。
解放后,尤其是改革开放10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石岛镇的市政建设也加快了步伐。镇内交通、
通讯、供排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完善齐全。石岛山高海阔,风光秀丽,气候宜人,是难得的旅游避暑
胜地。天门山、九顶铁槎山巍峨挺拔,西山公园秀巧多姿。每至阳春五月,漫山盛开的桃花、映山花,
与三面蔚蓝的大海相映成趣,令人心旷神怡。镇内旅游服务设施配套完善,具有较高的接待服务能力。
这里海陆交通发达,具有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每年都吸引着众多的国内外游客来此游览
避暑。
【文登市】位于胶东半岛东部,南北两面临海,面积1821平方公里,辖9镇14乡,人口72.2万人。
文登市自然资源丰富。全市海岸线长达150公里,可开发利用的沿海潮滩16万亩,有发展海上捕
捞和海水养殖的优越条件。全市有草地80.8万亩,发展畜牧业得天独厚,特别是昆嵛山区和天福山区,
林深、谷幽、草肥、无污染,饲养奶山羊、奶牛,产奶多、奶质好,有“天然奶海”之称。另外,可
与崂山矿泉水媲美的昆嵛山矿泉水取之不尽,矿物元素含量丰富的地泉数量多,开发利用价值高;境
内南部蕴藏有丰富的瓷土资源,是烧制各种高级瓷器的优良原料。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文登市
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发展优势产业,先后被国家定为“全国粮油生产基
地县”、“全国奶山羊基地县”、“全国对虾养殖基地县”和“全国淡水养殖基地县”。
文登市的农、牧、渔业生产,经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耕作制度的改革,生产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
1987年,全市粮食总产量为33.5万吨,花生8.7万吨,果品5.9万吨,蚕茧908吨。全市奶山羊存养量5.3
万只,奶牛662头,年产奶粉2.2万吨。水产品总产量达3.7万吨,海水养殖面积6万多亩,年获养殖对
虾4588吨,贝类5532吨。全市拥有淡水养殖面积4万多亩,年获淡水鱼700多吨。
文登市是威海市工业发达的县(市)之一,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门类比较齐全。现拥有电力、化
工、机械、丝绸、食品、建材等20多个工业门类,280多个市属工业企业和186个乡镇工业企业。1987
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9.4亿元,其中乡镇企业年创产值2.87亿元。近年来先后有70多种产品分别被评为
国优、部优和省优产品,仅1987年就有23种产品荣获省级以上优质产品称号。“云龙绣”机绣制品荣
获全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金杯奖,三鸡牌布鞋荣获全国质量银质奖。全市有16个重点创汇企业,主要
产品有丝绸、奶粉、皮鞋、布鞋、地毯、轴承、绣品、食用香精、草制品等,年出口额达4800万元。
文登教育一向比较发达,素有“文登学”之称。60年代中期即已基本普及了小学教育,1984年经
省政府验收合格,成为山东省首批普及初等教育的县(市)之一。全市现有中学52处以及师范、卫校、
农校、体校、电视大学等各类学校多所,其发展规模与速度均居全省前列。文登一中、天福山中学和
天福山农技中专均曾被省政府列为重点学校。
文登市倚山傍海,风光秀丽,是理想的旅游胜地。海拔900余米的道教名山昆嵛山,松柏苍翠,
花木繁茂,名胜古迹众多,是著名的自然风景区。位于初村镇境内的北海,水清沙白,是理想的避暑
游览胜地。文登市境内温泉众多,水温高,水质好,是沐浴疗养、建池冬泳的胜地。
【乳山县】位于山东半岛东南部,南临黄海,面积1585平方公里,辖8镇8乡,总人口63.02万。
乳山县自然资源丰富,工农业生产有良好基础和发展潜力。全县海岸线长达125公里,浅海可养
殖面积10万亩,发展水产养殖、捕捞业的条件优越。养殖品种有对虾、泥蚶等近百种经济品种,还有
海参、扇贝等海珍品,被列为全国养虾重点县。全县水产品年产量达4805万斤,产值5989万元。乳山
县盐业生产历史悠久,生产潜力很大,现原盐年产量达2.7万吨。
乳山县地下矿藏资源丰富。现已探明的金属矿藏有金、银、铜、铁、铅、锌等,其中黄金储量最
大,是全县采矿业的骨干项目,产金量在全国各县中居第三位。非金属矿藏有大理石、花岗岩、重晶
石、石墨、磷及钾长石等,其中大理石、花岗岩遍布全县,初步探明储量达40多亿立方米。全县现有
开矿企业10家,年产值达3007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5.36%。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乳山县的工农业生产发展迅速。1987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达9.14亿
元,比上年增长20.1%;社会总产值13.5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87.16元;粮食总产量达26.945万吨。
全县宜林地面积60万亩,现有果园16.4万亩,苹果、阳梨、柿子等各种水果年产量达11536万斤。全县
现有柞岚16.2万亩,桑园4113亩,年产蚕茧99.8万斤。畜牧业已转向商品化生产,1987年全县生猪饲养
量8.3万头,羊1.1万只,兔27.1万只,貂2.28万只,畜牧业年产值达6585万元。1986年乳山县被确定为
全国县级综合发展试点县。
乳山县工业初具规模,门类比较齐全。1987年全县拥有电力、机械、化工、食品、轻纺、建材、
冶金等县属工矿企业63个,职工219380人,工业总产值达5.71亿元。县丝绸总厂年产生丝275吨,丝织
品254万米,主要产品有白丝绸、粗绸、生宣绸、宁海绸等,其中宁海绸具有纬粗经细、质地厚实的
特点,是誉满海内外的名牌产品。手工艺品中的麻布扣眼绣花有100多年的生产历史,目前已有6个品
种、1200多个花色,被誉为“抽纱灵魂”、“花边之冠”,在国际市场上深受欢迎,曾在全国工艺美
术品“百花奖”评比中被评为国家优质产品。乳山罐头厂生产的糖水阳梨、糖水苹果等12种罐头产品
先后荣获省优、部优产品称号,其中糖水阳梨罐头的出口量居全国之首。以墨鱼卵生产的“龙官珍珠”
罐头,质量达国内先进水平。1982年从瑞典引进的一条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浓缩果汁生产线,生产的
苹果原汁保持了苹果的原有风味,享有“液态苹果”之美称。还有扣眼绣花大套、条状琼脂、工业缝
纫机、木工平刨等产品,均畅销国内外。
乳山风光优美,交通方便。境内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乳山口港是黄海中部的天然良港,已
被列为省重点扩建港口之一。境内名胜古迹众多,有金元时期盛极一时的道院遗迹圣水官,有岠嵎洞、
和尚洞、卧龙滩、大乳山、马石山等自然风景区,有中国十大水电优质工程之一龙角山水库溢洪闸,
有疗养胜地乳山温泉疗养院和经济旅游疗养开发区乳山口等,都是旅游、疗养的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