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胞侨乡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063&A=20&rec=108&run=13

【山东籍侨胞】 山东省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利,早在两三千年以前就有人漂洋过海,到
国外谋生,成为华侨。据《朝鲜华侨百年史》记载:“殷末周初,中朝两国人民彼此侨居的现象即不
断出现”。据对在墨西哥发现的“大齐田人之墓”的墓碑考证,乃是战国或秦末从山东半岛放舟美洲
的田齐人埋骨遗迹。秦代琅玡(今山东省胶南县)人徐福带数千童男童女东渡日本寻药不归的故事更
是脍炙人口,流传至今。及至隋唐,随着山东经济在全国统一的环境中迅速发展,山东半岛成为中原
地区通往朝鲜、日本的重要门户,整个北方海域的水上航线都汇集于此,为山东人去朝鲜、日本侨居
和进行贸易提供了便利。东部的登州(今蓬莱县)还曾是北方的对外贸易大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
起点,附近的牟平、海阳、文登、荣城、威海等地许多商贾和农民便是由此而东侨居,朝鲜半岛南部
或越过对马海峡落脚于日本的福冈和九州一带。
山东人大量出国定居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1860年英法两国迫使清政府承认中国人出洋合法
化,到1930年全球性经济危机爆发前夕,形成了移民海外的高潮。当时山东人外出多以烟台、龙口为
口岸,每年都有数万人,大部分在营口、大连、安东(今丹东市)登岸,或停足于东北三省,或越过
鸭绿江侨居朝鲜,亦或继续北行进入俄境,侨居于西伯利亚等地。因此,朝鲜、苏联的华侨中山东籍
人约占90%。这段时间,英、法、德、日、俄等国家还依仗“火与剑”的暴力手段,在我省野蛮抢劫、
拐卖、掠夺了数以万计的“契约华工”,为其开发殖民地和本国经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法、
俄3国于1916~1917年在华北地区招募参战华工23万,为其充当炮灰和苦力,其中多数为山东籍人。这
些被卖为“猪仔”的华工,其经历充满了血泪,不少人暴死他乡。幸存的“华工”于“契约”期满后
多返回祖国,少数人留居当地成为华侨。据有关资料统计,在辛亥革命前的1902~1908年仅在朝鲜、
西伯利亚、欧洲等地谋生的山东人就有百万之众。20世纪三四十年代,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不少山东
人为躲避战乱到国外谋生。

据初步调查,目前在国外的山东省籍华侨、华人及省籍港澳同胞,归国华侨、港澳同胞及其眷属
达百余万人,数量之多仅次于广东、福建、广西、海南,居全国第五位。山东籍华侨、华人分布在五
大洲79个国家和地区,主要集中在日本、南朝鲜、美国、加拿大、巴西、印度、印度尼西亚、新加坡、
苏联等,再是西欧、大洋洲、非洲的一些国家。山东籍或以山东籍为主的国外华侨、华人社团组织,
已知道的有30多个,其中主要的有:日本大阪山东同乡会、日本兵库县山东同乡会、留日华侨北省同
乡联合会、日本爱知县华侨总会、美国南加州山东同乡会、美国南加州齐鲁会馆、美国南加州韩华联
谊会、美国旧金山齐鲁会馆、美国纽约山东同乡会、英国京菜业同行联谊会、新加坡南洋华北同乡会、
澳大利亚悉尼山东同乡会,等等。
山东籍华侨早先多从事小商小贩或苦力劳动。籍贯烟台、威海的不少人在日本、朝鲜以及欧美一
带开餐馆,经营鲁菜;潍坊市籍的主要在印度及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贩卖山东丝绸和花边等家乡
土特产品,人称“背包袱”的;从临沂地区出走的华侨大部分在朝鲜、日本等国家种植蔬菜等农作物,
也有一部分经营餐馆业。 山东籍侨胞的经济大体是在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 1941年底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交通阻绝,治安混乱,他们无法与家人联系,遂作久居。这段时间山东籍华
侨初步奠定了经济基础。近30年来,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演变,广大华侨为了在侨居国更好地
生存发展,约有80~90%先后加入了所在国国籍,逐步融合于当地社会。这一变化,为他们在经济、
科技、政治等领域的崛起创造了有利条件。现在山东籍华侨、华人在日本、美国、加拿大、巴西、南
朝鲜、印度、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都经营有若干工贸商等企业,其国际间经济、
贸易和金融往来日益广泛,有的还与国际大财团挂钩,向区域性、国际性发展。与此同时,山东籍华
侨、华人学者、专家也越来越多,他们多集中在日本和欧洲、美洲的部分发达国家,许多人科学造诣
较深、成绩卓著,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美籍华人、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著名高能物理学家丁肇中先
生的祖籍就是临沂地区日照市。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山东籍华侨、华人中年轻的优秀科技人才大批涌
现,许多人已是博士、教授,很有发展前途。
近几年来,已经为山东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各项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广大海外侨胞具有爱国爱乡的光荣传统。早在建国初期,山东籍侨胞就踊跃投资参加我省建设。
为适应华侨投资需要,1958年4月1日在青岛成立了山东省华侨投资公司,全省各地设有若干分支机构。
到196r,年,该公司投资项目有:昌邑华侨畜牧场、烟台市刺绣厂、牟平县绣花厂、牟平及昌邑县拖
拉机站、牟平县华侨农场、牟平县制药厂,等等。从建国到“文革”初期山东籍侨胞还在家乡各地捐
建了一批中小学校,其中1957年建成的山东省华侨中学是我国长江以北地区的第一所完全的华侨中学,
也是山东省第一所重点华侨中学,有“江北一枝花,桃李满天下”之美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和落实各项侨务政策,海外侨胞,港澳
同胞更是从多方面热心支持家乡工农业和各项建设。截至1988年10月底,全省已累计批准华侨、华人、
港澳同胞投资企业209家, 占中外合营企业总数的88.19%;利用侨资21559万美元,占引进外资总额的
85.87%;还有许多华侨、华人专家、学者来我省进行学术交流和技术传授与指导,在我省吸收外资,
发展“两头在外”、“三来一补”,引进先进技术、先进管理方法等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我省
归侨、 侨眷集资兴办的集体企业,截至1988年6月底已发展到240个,资金总额达10320万元,拥有职工
10671人,其中安排归侨、侨眷及其子女3592人;归侨、侨眷个体和联户经济的迅速发展,不仅有利于
引进资金、技术、设备和人才,有利于集中零散资金用于工农业建设,繁荣侨乡经济,而且在海外侨
胞、港澳同胞中产生了积极影响。从1978~1988年底,全省经审批接受华侨、华人、港澳同胞捐赠款
物折合人民币2211.9万元,主要用于发展工农业生产和公益福利事业。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
越来越多的海外侨胞、港澳同胞将更加踊跃地参与和支持我省各项建设事业,使侨乡和全省在经济、
科技等方面得到进一步发展和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