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菜的形成和发展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063&A=19&rec=62&run=13

鲁菜是山东菜系的简称,是中国著名地方菜系之一。
鲁菜传统上被认为是由济南、胶东(又称福山风味)、济宁(包括孔府大菜)为
主的地方风味构成;原料以胶东半岛的海鲜、黄河和微山湖等的水产和内陆的畜禽为
主;烹饪技法多种多样,尤擅长于爆炒,味型以咸鲜取胜,口味适中。鲁菜的形成和
发展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过程,其历史起点大体上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
和龙山文化出土的红砂陶、黑陶等烹饪器具、酒具表明,该时期今山东地区饮食文明
与烹饪文化已初见端倪。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
观以及13个“不食”的饮食原则,强调烹饪的火候、调味、饮食卫生、饮食礼仪等,
这为鲁菜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秦汉时期,随着山东沿海地带的渐次开发,
海产品更多地进入人们的食谱。南北朝时期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表明,今山东地
区的北方菜肴品种多达百种以上。唐宋时期,烹饪刀工技术又有发展,民间饮食也进
一步丰富,特别是北方面食加工技术的进步更为突出,形成了鲁菜具有代表性的四大
面食加工技艺,这就为完善鲁菜大系的烹调技术体系创造了条件。至此,山东鲁菜已
基本形成。明清时期,鲁菜又得到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以济南、福山为主的两类地方
风味,曲阜孔府也形成了自成体系的精细豪侈官府菜,民间的面点小吃也形成独特风
味。鲁菜大系的风味可分为:以济南为中心的济南风味菜,特点为制作精细,讲究用
汤;胶东菜以烹制各种海产品为主,追求清鲜;以曲阜孔府菜为代表的济宁风味菜重
在调味,工于火候。
鲁菜的形成与发展对于中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是一重要贡献,影响远至京津、
黄河中下游及其以北的广大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