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信县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063&A=17&rec=9&run=13

建置沿革
【境域】阳信县位于山东省北部,东经117°15′~117°52′,北纬37°26′~
37°43′之间。东临沾化县,滨州市,西靠乐陵市,南接惠民、商河县,北连庆云、
无棣县。县境东西距离48.5公里,南北距离26.5公里,总面积792.49平方公里。
【沿革】阳信县始建于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年) ,因治所为韩信自燕伐齐屯兵驻
地,又居古笃马河之阳,县名由此而得。西汉时期,阳信县属幽州刺史部渤海郡。东
汉初属冀州刺史部渤海郡。延康元年(220年) 改属乐陵郡。曹魏时属乐陵国。隋属渤
海郡,隋开皇六年(586年) 改渤海郡为棣州。唐属河北道棣州。宋属河北东路棣州。
南宋属山东东路棣州。元属中书省济南路棣州。明属山东省承宣布政使司济南府武定
州。 清属山东省武定府。 民国初属岱北道,1914年属济南道,1926年改属武定道。
1928年废道直隶于山东省。 1935年属山东省第五行政督察区, 后改属鲁北行政区。
1939年, 阳信县建立抗日民主政府, 属冀鲁边区。1944年属渤海行政区第四专区。
1947年7月属垦利专区。建国后,初期属垦利专区,1950年5月,改为惠民专区。1958
年9月惠民专区与淄博市合并, 属淄博专区。同年阳信县并入无棣县。1961年撤淄博
专区复置惠民专区, 阳信县随之复置,隶属惠民专区。1992年3月惠民地区更名为滨
州地区,阳信县随属滨州地区至今。
【区划】1998年阳信县辖阳信镇、温店镇、商店镇、流坡坞镇、翟王镇、河流镇、
劳店乡、水落坡乡、雷家乡、小桑乡、银高乡、洋湖乡、鹁鸽李乡13个乡镇,共8 44
个行政村。
【人口】1998年全县人口总数为423993人,其中男215594人,女208399人,男女
性别比例103∶100。 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86人。 人口出生率为11.95‰,死亡率
5.75‰,自然增长率为6.2‰。农业人口39.1万人,非农业人口3.3万人。
【民族】 县境内有回族,满族,蒙古族,壮族,达斡尔族,白族,彝族等7个少
数民族(回族占绝大多数),共计1万人,占总人口的2.4%。

自然条件
【地形】属黄河冲积平原,呈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由西南向东北倾斜的地形,
形成缓岗、微坡平地、浅平洼地相间的地貌特征。缓岗,面积约占县域面积的24%,
海拔在8~10米之间。 微坡平地,占县境面积的56%,海拔7~8米之间。浅平洼地,
占县境面积的20%,海拔6~7米,分布在微坡平地之中,全县共有大小洼地45处,低
于周围1~2米,涝年易涝,旱年泛碱,以前多属撂荒薄地,现正在开发利用,水产养
殖、畜牧养殖业有较快的发展。
【河流】境内河流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排灌体系。主要排涝河道是县境南部的钩
盘河和北部的白杨河。两河横贯县境东西,东流入海。灌溉河道主要是幸福河(二干)
和县境西部的一干,两条引黄干渠纵穿县境南北。两条引黄干渠从惠民县引黄河水入
境,再由温水线干渠将黄河水引向县境东部和西部。钩盘河,西由本县勃李乡德惠新
河后王涵洞发源,由西向东流经阳信县境,继续向东流入沾化县,境内流长44公里,
流域面积499平方公里,可供20万公顷耕地灌溉或排涝。幸福河(二干) 是1958年人工
开挖的簸箕李引黄总干渠的第二条支干,起源于惠民县皂户李乡大朱家村的引黄总干,
由南向北流经阳信县境, 境内总长15公里, 引黄能力35立方米/秒, 有效灌溉面积
1.87万公顷。
【土壤】境内土壤分为潮土和盐土两大类。境内耕地4.67万公顷,全部由潮土类
土壤所构成。其中潮土有3.07万公顷,主要分布于缓岗及微坡平地,保水保肥性能好,
适种小麦、玉米、果树等。褐土化潮土有3033公顷,分散于缓岗之间,其性能好于潮
土,适种棉花、粮食等作物。盐化潮土有1.37万公顷,多处于浅平洼地的边缘和微坡
平地的中下端,多为轻壤和沙壤。性能松散,通透性强,但因漏水漏肥,地力较薄,
宜种杂粮、棉花及膨根性作物。滨海潮盐土有1173公顷,处于浅平洼地,地下潜水位
高,长期显盐碱,自然植被不多,今经科学改碱及综合治理,已能种植多种抗碱性作
物。
【植被】人工栽培的植被主要有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棉花、苜蓿等经济作物,
蔬菜作物以及用材树木和果树等。田间野生的自然植被主要有草甸植物、盐生植物、
水生植物和农田杂草等类型。
【自然灾害】主要是旱灾和涝灾,次为雹灾和风灾。旱灾一般发生在春季和秋季。
十年有七、八年发生不同程度的旱情。旱灾严重的年份,粮、棉、果、菜等作物严重
减收,部分村庄人畜饮水困难。涝灾多集中在夏秋之间,约为4~5年一遇。1990年遭
特大涝灾, 农田受灾3.91万公顷,重灾3.67万公顷,绝产3.07万公顷,积水459.6平
方公里,水围村庄485个,倒塌房屋35168间,冲毁桥涵350座,死伤家畜2187头,死3
人,伤14人,经济损失2.44亿元。雹灾常发生在小麦收割期前后,几乎年年发生,往
往造成局部作物的减产或绝产。风灾也时有发生,大风强度可达10级,造成庄稼倒伏、
果树落果、树木折断等损失。
【自然资源】土地资源 土地总面积7.92万公顷,其中耕地面积4.67万公顷,尚
待开发土地8046.67公顷。 县境土地平坦,土层深厚,适作性强,开发潜力很大。水
资源年平均降雨量为632.1毫米,年降水50093.3万立方米,平均年引黄量5302万立方
米, 德惠新河客水可利用量为1600万立方米,商东河入境客水可利用量为200万立方
米。其他河有白杨河、钩盘河、青坡干沟等拦蓄部分自然降水径流为2200万立方米,
利用量4000万立方米。地下水主要是氯化物水,矿化度大于5克/升,且由西向东递增。
地下水静储量1.58亿立方米,调节储量1540万立方米,可开采量4434万立方米。矿藏
资源已经探明有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生物资源有木本植物33科,90多个品种,草本
植物有52科265种;动物类20余种,昆虫类30余种,鱼类8种。

经济状况
【综述】 1998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5.5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达8.1亿元,
第二产业增加值达12.5亿元, 第三产业增加值达4.9元,三次产业在整个国民生产总
值中的结构比例为32∶49∶19。 1998年,全县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4.2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亿元;对外贸易出口总额达3.5亿元人民币;财政收入8.31万
元;各项存款余额9.1亿元;贷款余额11.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50元。
【农业】耕地面积4.67万公顷,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大力发展高产、高效农
业,加大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力度,在确保粮棉稳定增长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林果、畜
牧、水产、蔬菜四大产业。1998年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11.7亿元,粮食总产6.5亿斤,
创历史最高水平; 棉花8.9万担。1998年,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271942千瓦,拥有
农用拖拉机3871台,农用机动三轮车9200辆。机耕作业面积达45万亩,约占总耕地面
积的64%;机播面积达40万亩,占总面积的57%;机收面积达45万亩,占总面积的64
%。农用化肥施用量24005吨(折纯) 。农村用电量6218万千瓦时,全年有效灌溉面积
28640公顷。
种植业 县内的粮食作物主要是小麦和玉米。小麦在县内种植历史悠久,十四世
纪已成为县内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小麦种植面积已达33万亩,亩产
3 5公斤。 自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以后,在全县推广优良品种和病虫害防治新技术,
小麦产量大幅度提高。 1998年,全县小麦种植面积44万亩,平均亩产383公斤,总产
1.7亿公斤,创历史最高记录。1998年,全县玉米种植面积38万亩,平均亩产397公斤,
总产1.5亿公斤。大豆、谷子、地瓜等也有少量种植。经济作物主要是棉花,1998年,
棉花种植面积6.6万亩, 总产4466吨。蔬菜主要有大白菜、萝卜、胡萝卜、南瓜、冬
瓜、黄瓜、西红柿、辣椒、茄子、大蒜、韭菜、芹菜、甘蓝、香椿等。1998年,全县
蔬菜种植面积8万亩,总产达21万吨,是鲁北蔬菜生产基地。
林果业 林业生产,1998年全县完成造林面积1200公顷,完成四旁植树65万株,
农田育苗面积80公顷。农田林网改善面积6667公顷,森林覆盖率达19.7%,达到省级
绿化标准,总产值2253万元。阳信县是著名的鸭梨之乡,梨园面积已发展到20万亩,
产量2亿公斤,产值2亿元。
畜牧业 1998年大牲畜存栏量11.18万头,当年出栏7.38万头,生猪存栏量15.45
万头, 出栏25万头,羊存栏量7.68万只,出栏21.8万只。家禽存栏量166万只,出栏
24 5万只。各种肉类总产量3万吨,禽蛋9618吨。产值26449万元。
水产业 有水产养殖水面积1534公顷, 1998年全县水产品总产量8400吨, 产值
482 9万元。
【工业】1998年,全县拥有机械、餐具、食品、纺织、皮革、家具、印刷、电缆、
塑料制品等98家企业。国有企业9家,集体企业86家,其他企业3家。村办集体企业38
家, 私有企业444家,个体企业16311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职工56195人。工业总产
值(按1990年不变价格) 31.56亿元,当年销售22.26亿元,利润5819万元,利税1.8亿
元。
【交通邮电】1998年,全社会完成货运量101.8万吨,货运周转量12020万吨公里;
完成客运量51.9万人次,客运周转量9170万人公里,全年新增公路通车里程55公里,
年末全县柏油路通车里程达到917公里, 公路密度达到110公里/百平方公里,实现了
村村通柏油路。
1998年全县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617万元,邮电业务总收入1635万元,全县程控电
话已达18248门, 年末城市电话用户6152户,乡村用户4430户,已通电话的行政村占
68%,农村电话普及率达到3.22%。1995年程控交换机容量5120门。1998年再次增容
13128门, 总容量达到18248门。微波通讯迅猛发展。1997年4月,同时开通9899人工
寻呼电台和9899自动寻呼台,到1998年底,共装手机2750部,BP机6521只。
【商业贸易】1998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亿元,其中城镇零售额1.3亿
元,农村零售额1.4亿元,国有经济企业消费品零售额1.1亿元,集体经济4000万元,
私营经济1300万元, 其他经济383万元。国有经济占领市场份额41%,非国有经济为
59%。生产资料市场需求平缓。全县农业生产资料销售额1.53万元,对外经济贸易与
协作,1998年全县三资企业36家,全县出口商品供货总值3.52亿元,全年实际利用外
资1470万美元。
【城建环保】城乡建设,1995年完成了县城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及城镇体系规
划。1997年经省专家组评审,确定把县城建设成为具有梨乡特色的园林式城市。规划
面积为37.5平方公里。确定了七纵六横的基本框架。到1998年底城区共有主干道8条,
总长度达20970米。 同时架设完善路灯照明线路4.12杆公里,地下铺设排水管道51.7
公里,基本上达到了条条街道路灯夜明,地下排水设施齐全通畅。1998年路边房屋基
建投资6540万元,建筑面积10.63万平方米,其中住宅10.13万平方米。城区供水普及
率已达100%。全县电力形成了以唐家110KV变电站为中心,以35KV输变电线路为主网
架,以10KV线路为配电网络的电网系统。1993年实现了村村通电,1995年又实现了户
户通电, 1996年,建成了“无人值守变电站工程”,1998年供售电量分别达到1.0 5
亿KWH和1.02亿KWH。
村庄与集镇建设,1996年各乡镇都按《村镇建设国家标准》编制了乡镇建设规划,
1998年全县农村总投资2.29亿元, 其中住宅建设1.57亿元。房屋建设施工面积84.27
万平方米, 其中住宅72.95万平方米。有28%的农民翻建了新瓦房。人均居住面积达
到25.4平方米。1998年,全县环境保护工作仍以水污染防治为重点,全县完成治理项
目2个。已完工正在调试的项目1个,正施工的项目3个,累计投资306万元。全县建设
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率达98%, 建成项目“三同时” 执行率达100%。 加大
《环境保护法》执法力度,信访结案率达100%。全县已经建成烟尘控制区2.8平方公
里,噪声达标区1.7平方公里。
【旅游】每年的四月中旬,20万亩梨园梨花怒放,阳信大地银装素裹,到处是一
片白的海洋。 这一自然景观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观光旅游。在梨花盛开季节,自199
0年起, 阳信县人民政府每年都举办盛大的梨花会暨经贸洽谈会。到目前已成功地举
办了十届梨花会。
【土特产品】阳信鸭梨栽培历史悠久。唐初开始对土生梨种人工栽培,宋末明初
已具规模。 明永乐年间阳信鸭梨已闻名四方。现全县拥有梨园20万亩,年产量达2亿
公斤,畅销全国各地,远销美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20多个国家和
地区。1994年荣获国家“绿色食品证书”,1995年“阳信鸭梨”赢得对外“自营出口
权” ,1996年3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六个部门又将阳信县命名为“中国鸭梨之
乡”。

文化事业
【科技】阳信县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建立健全了县、乡(镇)、办事处、村四级科
技管理机构,形成了完整的科技网络。1998年,全县科学专业技术干部已达6400人,
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00人、中级专业技术人员2000人,初级专业技术人员4200人。
农村科技队伍,具有中、初级技术职称的农民已达1500人,掌握了1~2项农业技术并
获得绿色证书的农民已达8000人。1998年,全县获得省、地、县科技成果奖35项,其
中省级2项、 地级11项。阳信县绿环降解塑料有限公司生产的双降解塑料制品,获山
东省科学技术星火奖,其生产技术填补了省内空白,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科技投入
不断增加。1998年,县、乡财政投入265万元,达到当年县、乡财政科技预算支出的5
%、1.5%。1997年被命名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
【教育】形成了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1998年全
县拥有教职工4069人。有普通高中2处,在校学生2828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处,在
校学生1277人; 初中18处,在校学生24027人;小学283处,在校学生35789人。全县
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 小学毕业生可以直接升入初中。幼儿教育和特殊教育也
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1998年,全县已拥有幼儿园197所,在园幼儿9244人。特
殊教育学校2所,在校学生385人。1998年全县高考录取183人。
【文化艺术】1998年县设有文化馆、图书馆、文管所、电影公司、影剧院、艺术
团、画院等7个事业单位。大型文化活动场所3处。全县积极开展了文化下乡活动,在
农村放映农业科技片1000多场。 县艺术团下乡演出150场次。县文化馆编写了吕剧剧
本《梨乡人家》,讴歌梨乡新人新事,富有地方生活气息,由县艺术团下乡演出,受
到广大群众欢迎。 全县电视覆盖率100%,所有乡镇设有广播电视站,部分乡镇建立
了有线电视站,实现了与全省有线电视网联网。
【卫生】1998年,全县有各类医疗机构19处,其中医院2处,床位306张;卫生院
13处, 床位311张,各类专科防治所、保健站等4处。全县拥有卫生技术人员596人,
其中医生234人。农村卫生工作有了新的进展,全县有卫生室542处,其中一级甲等卫
生室179处,占33%,乡村医生598人。全县卫生环境在1997年被省级卫生部门评为初
级卫生保健达标县。
【体育】1998年全县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群众体育运动普遍展开,竞技水平
不断提高, 在省十九届全运会上,县代表队荣获3枚金牌、6枚银牌和2枚铜牌。体育
设施逐步完善, 全县1998年共有运动场所158处,其中篮球场75处,田径场25处,乒
乓球室33处, 门球场22处,训练房3个。本年度全县举行各类体育比赛活动10多次,
参赛人员达1100人。

著名人物
马攀龙字冲霄,号非子,城关镇南香坊村人,明嘉靖举人。官至礼部主事,著
作甚富,总称《非文集》。
曹广勋(1867~1952)字普卿,河流乡曹家糖坊村人。自幼聪颖好学。悉心攻读,
成年后学医,毕生致力医学,积50年之经验,著《医学简明录》二十卷。
史若虚(1918~1983),原名史宝玺,字尊一。阳信县洋湖街人。著名戏曲教育家,
中国戏曲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史早年在延安时就从事戏曲创作和演出,戏曲艺术造
诣颇深。1950年,中国戏曲学校建立,史任教务长,1953年任副校长,在校长田汉支
持下,废除封建师徒制、包身制和打骂体罚制度,在建立新的戏曲艺术教育体系和教
学体系过程中,做出了贡献。经与戏校教师的共同努力,戏校培养出了刘秀荣、刘长
瑜、李维康、耿其昌、宋玉庆等大批优秀毕业生。1980年戏校升格为学院,史同时被
任命为党委书记兼院长。1982年《史若虚戏曲教育论文集》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并
获中国戏曲学院著作一等奖。
陈维信(1914~1990)字金岭,号陈实、诚斋。北京画院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
协会济南分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市中国画研究会顾问。生于阳信县
徙义区张厨庄(现劳店乡张厨村)一农民家庭。致力于美术创作,师古而求新,创自己
风格。其作品《雪山青松》于1977年参展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中国画展。《泰山旭
日》、《泰岱松云》现陈列于人民大会堂。《雄视大千》等被中国美术家协会收藏。
他主笔与人共创的长18米、宽2米的长屏《万水千山》以雄浑气势描绘了长征路全貌,
受到党、国家和军队领导人的高度评价,并被中国军事博物馆收藏。

名胜古迹
玉皇庙位于劳店乡玉皇庙村。始建于明朝,为硬山式建筑。据碑文记载,清乾隆
四十一年、同治十一年整修两次。1983年省拨款进行补修。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