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市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063&A=13&rec=1&run=13

建置区划
【境域】 位于山东省中部,泰山东麓,东经117°19′~117°58′、北
纬36°0 2′~36°33′之间。 北邻济南市所辖的章丘市,东邻淄博市博山
区和沂源县,南邻泰安市所辖的新泰市,西邻泰安市郊区。总面积2246平方
公里。
【沿革】汉代置莱芜县,属泰山郡。鲁襄公六年,齐灵公十五年(公元前
567年),齐灵公灭莱子国,部分莱民流落于今淄川西南一带,因此地荒芜故
名。今莱芜西周属嬴邑、平州、牟国辖地。秦为嬴县,属济北郡。汉代置县,
属泰山郡。三国、两晋后或撤或分或合。武周长安四年(704年) 撤嬴、牟,
复置莱芜县,属河南道。宋属袭庆府泰宁军。 金、 元、明属泰安州。清属
泰安府。民国初年,属济南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 废道属省。1937年后历
属第十二行政督察区、第十五行政督察区。1939年8月, 莱芜县民主政府成
立,属七县行政联合办事处。1940年3月,属泰山专署。翌年春,莱芜县一分
为三:莱芜县、博莱县、新甫县,分属泰山专署、泰南专署。1945年9月恢复
原建制,属泰山专署。建国后,历属泰安专区、济南市、泰安地区。1990年8
月,设立莱芜市钢城办事处(副县级),为莱芜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莱芜
市、新泰市和沂源县的部分乡镇归其管辖。1992年11月,由县级市升为地级
市。
【区划】1998年,莱芜市辖莱城、钢城两个区,共30个乡镇(办事处)。莱
城区辖25个乡镇(办事处) ,906个行政村,钢城区辖5个乡镇(办事处),164个
行政村;全市总共1070个行政村。
【人口】 1998年有121.88万人, 平均每平方公里542.65人。 男62.36万
人,女59.52万人,男女性别比例为104.77∶100。出生率15.57‰,死亡率6‰,
自然增长率9.57‰。
【民族】除汉族外,有回族、满族等13个少数民族,约4500人,占全市
总人口的3.75‰。

自然条件
【地形】莱芜是南缓北陡、向北突出的半圆形盆地,北、东、南三面环
山,中部为低缓起伏的平原,西部开阔。整个地势由东向西倾斜,北、东、
南三面又向盆地中部倾斜, 大汶河由东向西横贯盆地中部。海拔最高994米,
最低148.13米。山地12.6 7万公顷,占60%,丘陵约4万公顷,超过20%,其
余为平原。具体分为:低山岭坡、岭坡梯田、近山阶地、山前倾斜盆地、河
谷平原、水库、坑塘7个微地貌类型。
【地质】地处鲁中泰沂山区,地质构造受鲁中纬向构造及鲁西旋卷构造
控制。构造形迹以断裂为主,褶皱次之,至今保留完善。主要有西北向、东
西向、旋转、新华夏、 南北向5个构造体系。区域内岩浆活动剧烈,分布主
要受构造控制。中生代晚期活动最强烈,第三纪以来也有活动,多以断裂形
式出现,并形成矿山、铁铜沟、金牛山等岩体。地形走向呈近东西向展布。
基岩多裸露于盆地周边山丘区,中间被新地层覆盖。自盆地周边至中心依次
为太古界变质岩类,寒武系、奥陶系碳酸盐岩类,上古生界砂、页岩夹薄层
灰尘岩及煤系地层,中生界杂色砂、页岩及碎屑岩,新生界第三系红色粘土
质粉砂岩及砂砾岩,第四系砂质粘土及砂砾石。地层特点属华北形,且发育
比较齐全。
【山脉】北部为泰山余脉,走向近东西,自西向东有三平山、香山等。
南部为徂徕山余脉,走向与北部泰山余脉大体平行,自西向东有莲花山、大
堡顶山等。两山脉诸山皆为山势陡峻、切割强烈的中低山。海拔900米以上的
山头有5个, 即:莲花山,东西走向,海拔994米,总面积25平方公里,境内
13平方公里;大堡顶山,海拔939米;新甫山, 东西走向,海拔925米,境内
7.5平方公里;三平山,海拔924米;香山,东北西南走向,海拔918米,面积
4.5平方公里。
【河流】 属汶河与淄河水系。 汶河水系主要干流是牟汶河,最大支流
是嬴汶河(亦称汇河) ;和庄河属淄河水系。此外,尚有近400条支流。南部
支流河短,比降较大,多为源短流急的季节性河。北部支流河长,比降较小,
多为常年河。主要河流有:汶河,分为牟汶河、嬴汶河。牟汶河,市内长近
77公里,流域面积约1600平方公里,为北西流向;嬴汶河,市内长59公里,
流域面积797平方公里。淄河(又名淄水) ,干流为和庄河,境内长12公里,流
域面积102.35平方公里。
【土壤】分为两个大类,七个亚类。按亚类分:棕壤、潮棕壤,占可利
用面积的13%, 土层深厚,宜于耕种;棕壤性土,占31.7%;褐土性土,占
17%,土层浅薄,宜发展林牧业;淋溶褐土,占15%,土层深厚,宜于耕种。
褐土、潮褐土,占23%,宜于耕种。
【植被】原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自然植被率很小,且具有明显的次
生性质,除个别山地丘陵和沟谷中可见零星次生落叶、阔叶杂林外,主要是
抗旱耐瘠的针叶树种。大面积的是人工植被。
【气候】属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光照充足,四季分明。
境内年平均气温在11~13℃之间,南部高于北部,中部高于东部和西部,东
北部和西北部山区较低。年平均最高气温为18.6℃,7月份最高为30.9℃,极
端最高为39.2℃;1月份最低为8.1℃, 极端最低为-22.5℃。降水量多年平
均760.9毫米,1964年最多,为1 369.6毫米;1981年最少,为442毫米。日降水
量最大为168.8毫米,出现于1975年9月1日。 日照多年平均2629.2小时,日照
率59%,5月份最多,平均274.4小时;12月份最少,平均181.9小时。平均每
天光照7.2小时,最长13.8小时。全境属半湿润地区,在一年中7月和8月属湿
润期, 9月为半湿润期,其它月份为干旱、半干旱期。初霜一般在10月21日,
终霜多在翌年4月7日,无霜期平均196天。
【自然灾害】主要是旱、涝,风、雹、虫灾次之。莱芜有“十年九春旱”
之说,大旱12年一遇, 偏旱8年一遇,季节旱发生频繁,春旱机率最高。旱
灾一般面积大,范围广,灾情重,特别是山区灾情更重。水灾,暴雨主要集
中在夏季,尤以7月最多。春季暴雨多出现在4月上旬和5月中旬。秋季暴雨比
春季多,主要集中在9月上、中旬。大涝24年一遇,发生频率为4%,偏涝6年
一遇,发生频率为17%,夏涝机率最高。
【自然资源】土地资源 共有土地224621.16公顷,可利用面积209572.77
公顷,已利用面积178127.03公顷, 1998年末耕地面积60718公顷。水资源总
量近8亿立方米,可利用量4.61亿立方米,其中地面水2.13亿立方米,地下水
2.48亿立方米。矿藏资源有铁、铜、金、铅、锌、铝土、煤、石灰岩、石英、
蛭石、磷、花岗石、燕子石、河沙等。铁矿有大型矿体6个,中型矿体6个,
小型矿体30余个。煤矿主要分布于南部八里沟至颜庄一带。铁、煤伴生元素
有铜、硫、钴等,可供综合利用。石灰岩储量丰富。生物资源野生动物有野
兔、 黄鼬、狐狸、獾、啄木鸟、灰喜鹊等,有益昆虫有3纲9目26科118种;
野生中药材有汶香附、柏子仁、酸枣仁、丹参、远志、黄芩、柴胡、全蝎等
450多种,年采集近200种;野生鱼类有鲶鱼、马口鱼等;水生植物有苇、蒲、
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