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063&A=1&rec=2&run=13

山东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发祥地之一。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山东人--“沂源人”,
可以把山东的历史上推到四、五十万年以前。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的滕县北辛文化遗
址,距今也有七千年左右。举世闻名的原始社会末期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都是在
山东首先发现的。自夏朝开始,山东进入奴隶制社会。商朝建立以前,山东是商族活
动的中心,商前期的五次迁都,有三次在山东境内。商朝建立后,山东仍是其统治的
中心地区。西周实行“封邦建国”之策,封姜尚于齐,封周公于鲁,另外尚有曹、滕、
卫诸国。齐国“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鲁国融合周文化与东方文
化,为“礼仪之邦”。齐、鲁作为周王朝的两大支柱,经济、文化取得更快发展,对
以后山东地方历史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飞跃,社会生产关系逐步发生变革,齐、鲁两国政
治、经济、文化相对发达,因此,山东地区进入封建社会的时间相对早一些。公元前
594年,鲁国“初税亩”,表明在鲁国已出现封建生产关系的萌芽。公元前481年,齐
国的田常杀齐简公“专齐之政”,齐国成为当时中国最早出现的一个封建大国。公元
前221年, 秦灭六国,建立了统一的封建王朝,齐是最后被灭的一个诸侯国。自此以
后,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山东地区虽有时也曾为割据势力所盘踞,但总的来说,
则是属于历代封建皇朝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自古以来,山东地区就以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著称于世。秦汉时期,今山东地区
号称“膏壤千里”,农业经济发达,所产粮食不断溯黄河西上,运往关中地区。西汉
时山东地区有人口1700余万, 户390万,占全国当时人口的30%,人口密度居全国首
位。后来虽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战争破坏,但同全国其他地区相比,山东仍不失为经
济中心。隋初,山东各州县遍置粮仓,户口占全国总户数的21%。唐代开元天宝年间,
每年要将山东几百万石粟米漕运至关中。开元年间,“海内富实,米斗之价钱十三,
青、齐间斗才三钱。绢一匹,钱二百。”到了唐后期,虽经战乱,但山东农业生产仍
在发展,“田畴大辟,库仓充积”。宋金元时期,山东地区承受的封建剥削尤重,并
不断遭受外来的侵扰和野蛮统治,经济处于滞退状态。元代山东有38万户,126万人,
与金代相比,户减约75%,人口减约87%。明初,“多是无人之地”,统治者不得不
采取奖励人民垦荒的措施,到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 时,山东耕地面积达到724 0万
余亩, 为北宋时期的2.4倍,居全国第三位。清康熙年间又增至9000余万亩,这大概
是鸦片战争以前山东耕地的最高数字。
山东的冶铁业起源很早,春秋初年,齐国已使用铁制农具。西汉时,武帝在全国
设置铁官48处,山东就有18处。唐朝的兖州是矿冶中心,莱芜有铁冶13处、铜冶18处。
北宋时莱芜铁冶规模更加扩大,与江苏利国监同为京东两大铁冶中心。明朝初年,山
东年产铁315万余斤, 居全国第三位。山东的其他矿产也很丰富,宋时登、莱二州产
金,元丰年间登州、莱州的黄金产量占全国的90%。明初,济南、青州、莱州三府岁
采铅32万余斤。清朝山东煤矿已大量开采,最著名的是峄县煤矿,乾嘉时期,北运京
师、奉天,动辄数百万石。
山东的纺织手工业举世闻名,战国时期,齐国即号称“冠带衣履天下”。临淄、
定陶、亢父(今济宁)是汉代三大纺织中心。所产纺织品数量多、质量好,源源不断地
通过“丝绸之路”输往西域等地。因此,当时山东地区是“丝绸之路”的主要源头之
一。唐代兖州的镜花绫、青州的仙纹绫,都是驰名全国的纺织品。宋代在青州设立织
锦院,专门织造高级纺织品。宋神宗时,在山东“和买”绢帛,每年达30万匹左右。
明清时期,济南、济宁、临清等城市都有较发达的纺织手工业,有的地方还出现了带
有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的手工工场。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山东经济也走上了
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道路。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掠夺,近代山东经济形成畸形发
展的局面。近代山东农村,封建土地所有制仍然顽固地保存着,土地集中的现象普遍
存在。在封建势力盘剥下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又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洋货
在山东的倾销,使大量手工业者和小商贩破产失业。农民日趋贫困,自然经济逐渐瓦
解。随着资本主义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山东也出现了近代工业。在济南有从事军工
生产的机器局;在枣庄、淄川、平度等地有煤、铅、金等矿业生产;在烟台有张裕酿
酒公司、缫丝厂、蛋粉厂等轻工业。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初期,欧美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
侵略,山东民族工业曾一度得到发展。至20世纪30年代,达到建国前的最高水平。
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山东成为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占区。侵略者力图使侵占
区经济殖民地化,成为日本经济的附庸。他们重点掠夺山东的“二白二黑”,即食盐、
棉花和煤、铁。对战火余存的工业,他们采取“军事管理”、“中日合办”等手段加
以夺取,迫使大部分民营工业陷于绝境。在农村他们强占土地,征调劳工,对抗日根
据地实行惨绝人寰的“三光政策”。据1945年12月的不完全统计(缺当时未解放地区、
鲁中、鲁南新解放区、部队机关的数字) ,八年抗战期间的损失,死亡668143人,抓
壮丁393259人, 掠走牲畜10797921头、 粮食2356972斤、农具2542844件,烧毁房屋
1151186间。山东地区小麦等11种作物耕种面积1941年比战前减少16%,小麦、玉米、
水稻、棉花、烟草均减产50%以上,农业遭到极大破坏。农村手工业进一步衰落。整
个经济濒于崩溃。
抗日战争胜利后,四大家族官僚买办垄断资产阶级,抢占山东地区铁路沿线的主
要城市和部分农村,打着“接收”敌伪财产的旗号,垄断了山东地区的主要工业、交
通运输业、商业、金融业。至新中国成立前夕,山东国民党统治区的经济已全面崩溃,
留下了一个破烂摊子。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建了山东解放区。随着各级人民政权
的建立,新民主主义经济得以发展壮大。此外,解放区还建立了自己的财税金融贸易
机构,发行解放区货币,进行了排挤敌伪货币的斗争,开展输入输出贸易,繁荣解放
区市场。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壮大,为革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山东是我国古代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也是古代文化的中心。这里曾产生过许多杰
出的思想家、科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艺术家。在学术思想方面,有孔子、
孟子、墨子、荀子、庄子、郑玄、仲长统等;在政治军事方面,有管仲、晏婴、司马
穰苴、孙武、吴起、孙膑、诸葛亮、戚继光等,在历史学方面,有左丘明、华峤、崔
鸿、马等;在文学方面,有东方朔、孔融、王粲、徐干、左思、鲍照、刘勰、王禹
、李清照、辛弃疾、张养浩、冯惟敏、李开先、李攀龙、蒲松龄、孔尚任、王士
等;在艺术方面有王羲之、颜真卿、李成、张择端、高凤翰等;在科学技术方面,有
鲁班、甘德、刘洪、何承天、王朴、胜之、贾思勰、王桢、燕肃等;在医学方面,
有扁鹊、淳于意、王叔和等。他们的思想、理论、智慧和学术成就,构成了中国传统
文化的重要内容,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山东人民富有革命历史传统。春秋末期,就以有跖为首的奴隶起义,“从卒九千
人,横行天下”。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山东人民以无数次的武装起义,沉重打击了
封建统治。著名的有新莽末年的赤眉大起义,东汉末年青州黄巾起义,隋末王薄领导
的长白山起义及窦建德、孟海公、杜伏威、刘黑闼等人领导的农民起义,很快在全国
范围内卷起农民革命的风暴。唐末黄巢大起义,推翻了唐王朝的统治。北宋末年有宋
江农民起义。明代有唐赛儿、徐鸿儒起义。清中叶以前有于七、王伦等人领导的起义。
近代则有幅军起义和捻军的斗争,并且是义和团运动的发源地。
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山东人民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帝爱国运动。“五四”
运动以后,山东成立了早期的马克思主义小组,并于1921年由王尽美、邓恩铭参加了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成为全国建党最早的省份之一。第一次国内革命战
争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山东人民在阳谷、高唐、博
兴、益都、日照、苍山、昆嵛山等地举行武装暴动,反对新旧军阀和帝国主义的压迫
剥削,支援革命战争。抗日战争爆发后,山东人民先后发动了冀鲁边、鲁西北、天福
山、黑铁山、牛头镇、徂徕山、泰西、鲁南、湖西等抗日武装起义,创建了胶东、渤
海、 滨海、鲁中、鲁南五个解放区,至1945年5月下旬,人民武装力量已发展到2130
00人,民兵410000人,在八年抗战中共歼灭日伪军439000多人。抗日战争胜利后,山
东人民又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发动了鲁南、莱芜、
孟良崮、 潍县、济南等著名战役,截至1948年11月,山东军民在解放战争中共作战1
0970次,歼敌569574人。终于在1949年6月,解放了山东全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