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市人民政府(二)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c&A=9&rec=53&run=13

【外事侨务工作】外事工作。一是严格执行政策规定,加强涉外管理。对党政领导干部
出访实行年初上报计划备案,经费预先审核、因公出访情况月汇报等一系列措施,确保出访
质量效益。2009 年,共办理因公出国(境)团组30 批61 人次。比上年减少3 批38 人次,
经费支出与前3 年平均数相比下降54.18%。严格执行护照收缴管理及入库规定,保证全市有
效证照100% 收缴, 避免了非法移民和滞留不归等违法违纪问题发生。二是拓宽联络渠道,
推动友城建设。积极与韩国浦项市、澳大利亚西托伦斯市、俄罗斯特维尔市协调联系,为缔
结友城关系积极进行协商。 12 月,与韩国浦项市正式签署友好交流城市关系意向书,实现
了莱芜市友城发展史上零的突破。三是积极服务企业,做好对外邀请工作。年内,共办理对
外邀请8 批11 人次,为1 人办理了在莱就业手续。
侨务侨联工作。一是认真筹备召开莱芜首届归侨侨眷代表大会。8 月,市旅游局筹备召
开莱芜市首届归侨侨眷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市侨联第一届委员会,健全了侨联组织,改变了
全省唯独莱芜市没有侨联的现状,为保障侨益和加强对外宣传推介莱芜搭建了一个新的高位
平台, 使莱芜市侨联工作迈向一个新的起点。二是坚持“ 请进来、走出去”,积极服务经
济建设。 2009 年春季广交会期间, 市外事侨务办公室随市政府赴广州参加山东省莱芜市
(广州) 招商引资推介会,并邀请6 名外商参加项目洽谈会,签订合作协议10 余份。三是
积极开展为侨服务工作。 组织开展“万侨助万村” 活动,选定莱城区茶业口镇龙堂村作为
“侨爱工程——万侨助万村活动”的重点帮扶对象,按照“依托樱桃节,调整种植结构,发
展乡村旅游”的思路,积极开展帮扶工作。为山东泰达车库与莱芜职业技术学院牵线搭桥,
促其相互提供实习基地和输送熟练工人,实现双方互惠共赢。引导2 家侨企加入“山东省侨
商协会”,以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寻求更大发展机遇。

【民族宗教工作】 2009 年,在莱芜市节会多、大事多的情况下,民族宗教的维稳作用
发挥明显。一是加大矛盾隐患排查力度。为做好“一节两会”的保障服务工作,市民族宗教
局积极发挥职能,对接待单位的清真食品生产供应进行监督检查,对接待工作人员进行民族
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知识进行教育培训,消除矛盾隐患。二是广泛开展民族宗教政策
宣传教育。集中开展“宗教政策法规宣传月”“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及创建“民族团结进
步模范村(居)”等活动,邀请省民委主任马文艺对全市领导干部作民族宗教形势报告,进
一步增强了民族宗教干部依法行政的能力。三是积极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鼓励民族宗教
界创业兴业,泰禾有限公司被国家民委批准为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每年享受国
家贷款贴息近百万元。 向上级部门争取资金15万元,用于改善回族群众居住区的环境,为8
人更改了民族成分, 为27 名少数民族考生出具了身份证明。四是开展宗教工作规范建设年
活动。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开展创建“和谐宗教活动场所”活动,完善了宗教活动
场所内部管理机制。与省民族宗教局多方协调,促成批准筹建雪野延庆寺等4 处宗教活动场
所,泰钢瑞云观、莱城九阳宫举办了开光典礼,改变了莱芜市没有佛、道教活动场所的现状,
方便了信教群众的宗教活动需求。同时,加强宗教集会管理,清理私设聚会点3 处。
(程卫国)

【史志工作】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按照市委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市史志
办作为全市第一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单位,于3 月初开始学习实践活动。全体党员对
学习实践活动高度重视,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抓紧抓好,6 月底顺利完成学习调研和分析检查
阶段学习,8 月底圆满完成整改落实阶段学习。学习实践活动中坚持两不误、两促进,保证
了学习实践活动和业务工作的双丰收。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紧密结合“三创”活动这个实践
载体,为“三创”活动服好务。为促进全民创业,免费开放方志馆;在修志编鉴过程中,加
大对全市中心和重点工作的记述力度,并结合实际,点校整理了《莱芜历代志书集成》,与
中国年鉴网合作, 出版《莱芜年鉴(1994—2005) 》电子版光盘,编辑出版《莱芜古今》
(第四辑);结合全省志书质量管理年活动,加大对志类书籍出版的质量管理,按照出精品
志书的要求,抓好新修《莱芜市志》《莱芜年鉴》等书籍的编撰质量,研究制定了《关于部
门志及基层志书编修管理意见》,加强了基层志书质量管理。
认真传达贯彻全省史志工作会议精神。3 月,全省史志工作会议召开后,立即向分管市
长和秘书长汇报, 使他们及时了解史志工作情况。5 月19 日,召开全市地方史志工作座谈
会,市政府副秘书长张榕到会并作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近几年来全市史志工作取得的成绩,
并对下一步地方史志工作提出具体要求。 召开莱芜市年鉴学会年会,认真总结2008 年学会
工作, 安排部署2009 年学会工作,进一步探讨了做好年鉴工作的方法和途径,为更好发挥
年鉴为三个文明建设服务的功能打下坚实基础。
新修《莱芜市志》工作。继续突出重点,全力抓好新修市志工作。编纂过程中,全面落
实编辑责任制和三审定稿制,保证志书高质量出版。按照总体工作安排和进度,每位编辑根
据分工, 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对市志全部23 编稿件修改补充,于5 月底全面完成。为形
成高质量的送审稿, 及时与市志各参编部门联系,就市志修改稿进行修改、补充、完善,7
月20 日全部交回, 8 月汇总完成。在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上发布“莱芜人物”征稿启事,
借助社会力量充实市志资料,为
出精品志书打下坚实基础。
编纂出版《莱芜历代志书集成》 。自2006 年开始组织有关人员对存世的明、清与民国
时期的五部旧志进行标点、注释。2009年,集中进行编辑,经反复审校,仔细编排,精心设
计, 正式出版。全书1100 页,120 多万字,新加图片100 多幅,上下两册,成为全省同类
志书的精品,并申报全省史志优秀成果“八个一”之一。
《莱芜年鉴》 (2009 卷)编纂工作。坚持编修新志与年鉴编纂两手抓、两不误,对本
卷年鉴编纂工作早安排,早操作。3 月,通过市政府办公室下发编纂方案(莱政办发〔2009〕
15 号) ,严格要求,规定标准和时限,确保编纂质量和进度。9 月,资料征集基本完成。
同时,为确保年鉴编纂如期完成,对征集上来的资料及时进行修改完善。11 月完成送审稿,
12 月出版发行。强化《莱芜年鉴》(2009 卷)精品意识,在年鉴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
年鉴质量进一步提高。贴近现实,突出特色,调整充实了年鉴内容,在全面记述的基础上,
重点记述了“三创”活动、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功能区建设等重点、热点工作,新增抗震
救灾与援建汶川专栏。
市情资料库建设。一是继续派人参加省情处组织的培训班和现场会,学习先进地市经验,
更新知识,为下一步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基础。二是安排专人继续做好志鉴资料的录入
工作, 至年底, 顺利完成《山东省历史文化村镇· 莱芜卷》 《莱芜古今》(第四辑)和
《莱芜年鉴》 (2008 卷)的录入,及时更新市情网内容,为社会提供优质信息服务。三是
借助全省方志馆建设督促检查的契机,抓好市方志馆建设,通过征集、购买、交换等方式,
添置一批志、鉴资料,进一步丰富了馆藏,并充分利用馆藏资料,为社会提供咨询服务。
其他志类产品编纂工作。 一是《莱芜古今》(第四辑)于5月出版发行,初步形成一批
稳定的读者和撰稿人,宣传了莱芜历史文化,积累了资料,扩大了影响,为建设文化强市作
出了贡献。二是为对外宣传莱芜,提高莱芜的知名度,9 月启动《当代山东概览》(莱芜分
卷)的编纂,10月完成目录设计,11 月完成资料征集,12 月15 日完成初稿编写。
业务指导工作。一是对《莱城区志》《钢城区志》编修工作进行具体指导,两区区志初
稿基本编纂完成,正进行补充完善。二是对新修《莱芜市志》各供稿单位进行广泛深入地指
导,重点对返回的稿件进行具体修改,以确保入志资料的质量。三是对《莱商银行志》《张
家洼街道办事处志》等部门行业志的编纂进行业务指导,以保证志书高质量出版,其中《莱
商银行志》于5 月份出版发行。
向上级业务部门供稿工作。 一是按要求完成《山东年鉴》(2009 卷)莱芜部分的组稿
工作,稿件于4 月份及时报送省史志办;二是做好《山东省历史地图集》(莱芜部分)稿件
的修改补充工作;三是及时做好省史志办各处室安排的其他工作。
(刘纯伟)

【民政工作】 社会救助。一是健全完善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制度。1-11 月,城
市低保标准为每人每月220 元,从12月起提高到每人每月260 元,月人均补助提高到150 元,
全年发放城市低保资金1450 万元, 保障10 万人次;1-11 月,农村低保标准每人每年1000
元, 从12 月起提高到每人每年1200 元,月人均补助提高到60 元,全年发放农村低保资金
1500 万元, 保障2.46 万人。全年新增低保人数1100 人,实现应保尽保。建立城乡低保边
缘家庭临时性生活救助制度, 每人发放200-2000 元不等的生活补贴。莱城区被表彰为全省
城乡低保规范化管理示范区。组织开展银屏惠老工程,全市民政系统累计为特困老年人赠送
电视机1000 余台。 二是健全完善城乡困难群众大病医疗救助制度。制定出台城乡困难群众
大病医疗救助办法,救助标准提高到5000 元。全年对600余名大病患者实施救助,全市发放
大病医疗救助资金和新农合资助资金310 万元,救助人数及资金均比上年翻了一番多。三是
健全完善城乡困难家庭大学生救助制度。制定出台城乡困难家庭大学生救助办法,救助标准
由每人3000 元提高到4000 元, 全年共向226 名高考特困大学生发放救助金90.4 万元。同
时救助了42名在校特困大学生。四是健全完善集中供养制度。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提高
到75%, 最高的达到90% 以上;从12 月起,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标准由每人每年2200 元
提高到2600 元, 分散供养标准由每人每年1300 元提高到1400 元,五保对象供养保障水平
进一步提升。 城市“三无”人员集中供养率由50% 提高到72%,达到了愿进全进。五是健全
完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保护制度。 全年全市救助1000 余人次,比上年增加200 人次,达到
了救助全覆盖和应救助全救助。六是健全完善慈善救助制度。建立市、区、乡镇、社区四级
慈善网络, 新发展慈善超市66 家,惠及困难群众3.5 万人;制定出台慈善捐助管理暂行办
法,积极开展捐助活动,全年全市个人捐款达到400 多万元。莱芜市的慈善工作得到国家和
省里的充分肯定,市慈善总会荣获“中华慈善突出贡献项目奖”,共有3 个单位、2 名个人
分别荣获“中华慈善突出贡献单位奖和个人奖”,还有1 个企业和1 名个人分别荣获“山东
省慈善突出贡献奖”,莱芜是全省荣获慈善奖项最多的市。七是强化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建
立健全市、区、乡镇、社区各级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领导机构,推进城乡社区综合减灾规划建
设,将市救灾物资仓库由200 平方米扩展到1000 平方米,救灾物资由零储备达到价值50 万
元。组织开展救灾减灾活动,保障了灾民的生活。
社会福利。 全市投入各类民政服务设施的资金达到8000 多万元。一是提出了建设社会
福利服务中心的初步规划,计划将新建儿童福利院、市老年福利服务中心、光荣院、社会福
利院以及市福利彩票管理服务中心搬迁改造5 个项目进行整体规划,总投资1 亿元以上。二
是制定出台《关于依托乡镇敬老院打造多功能服务平台的意见》等文件,在乡镇敬老院同时
加挂光荣院、社会救助站、老年福利服务中心牌子,积极开展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孤寡
优抚对象集中供养、农村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和代养社会老人服
务等“五位一体”的多功能服务。三是积极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各类民办福利机构达到29
家,床位数达到1700 张,供养各类人员1300 人,社会化养老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社区建设。 全面完成城乡社区规划,规划城市社区71 个,将1019 个行政村规划为127
个农村社区, 动工建设的集中居住区达到50 个。城市社区服务中心年内建设3 处,重点规
划建设的40 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全面完成, 并可实现超额完成,一般每处建筑面积在1000
平方米左右,规模较大的在2000 平方米以上,平均每处投资200万元。初步形成了公益性服
务、社会化服务和志愿者服务相结合的多元化、全方位的社区服务体系。社区化服务覆盖面
达到50%,服务中心普遍设立了“五室三站”,使近40 万农村居民受益。莱城区成为全国农
村社区建设实验区,钢城区顺利通过了全省农村社区建设示范区验收,高新区程故事社区被
评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5 个社区被评为全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这项工作受
到了国家民政部和省厅的充分肯定。
双拥共建。以庆祝建国60周年为契机,以推进双拥工作社会化和双拥共建城乡一体化为
主线,扎实开展各项工作,双拥工作整体水平实现了新提升。莱芜市气象局、高新区蟠龙社
区双拥工作站、驻莱96117 部队210 分队被评为全省双拥社会化示范单位。一是以庆祝建国
60 周年为契机, 大力开展双拥宣传教育。召开全市庆八一军地座谈会;组织了“十佳兵妈
妈” “十佳好军嫂” 评选和“鱼水情”双拥书画展参选;完成《山东双拥大典》《双拥60
年大事记》莱芜双拥资料的编写工作,为全市双拥工作奠定了坚实的舆论基础和群众基础。
二是强化双拥网络建设, 积极推进双拥工作社会化。全市有97 个城乡社区建立起双拥工作
站,并依托社区双拥工作站,成立了双拥志愿者队伍;发挥行业优势,建立了一批行业双拥
基地。 市高级技工学校建立城乡退役士兵和军地两用人才培训基地,培训城乡退役士兵700
多名。此外,教育、交通、电力、通讯、广电、粮食等一批行业拥军基地得到健全和完善。
三是围绕部队建设需要,积极为部队办实事、解难题。广泛开展“科技、文化、法律送军营”
活动。为部队捐赠5 万多册图书和部分电脑、电视机、洗衣机。帮助两个雷达站官兵解决了
看电视难、通信难和上网难问题;军地各级密切协同、连续奋战,历时3 个月,圆满完成了
8个批次共计2025 吨的军事物资调运任务; 积极为部队办实事, 解难题,全方位支持驻莱
96117部队部分官兵参加国庆首都阅兵, 协调雪野旅游区房干景区向现役军人免费开放,协
调雪野旅游区为71770 部队无偿提供飞行训练场地。四是强化双拥共建创新,军民融合发展。
军地配合,携手应对急难险重任务,为地方挽回经济损失200 多万元,驻莱部队积极参与全
市的“富民强村工程”“扶贫工程”“三创活动”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实现军地融合发展。
优抚安置。一是提高政策保障水平。在上级各项优抚政策全面落实到位的基础上,全年
再次提高了部分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和分散供养一级至四级残疾军人护理费标准。二是提
高生活保障水平。将530 户困难优抚对象优先纳入城乡低保,开展“一助一结对帮扶”活动,
帮扶困难优抚对象超过1000 户。 同时,将困难优抚对象高考大学生优先纳入了城乡困难家
庭大学生救助范围。三是提高医疗保障水平。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办法达到全面正常运行,实
现了“一站式”即时报销结算,全年为优抚对象报销及补助医疗费600 多万元。以市优抚医
院为平台,建立复退军人精神病康复防治网络,专门安排资金20 万元为1000 名重点优抚对
象进行查体。四是提高住房保障水平。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出台《抚恤定补优抚对象住房保
障办法》,正在进行试点工作,计划两年保障1000 户,兑付补助资金1500 万元,从根本上
解决优抚对象住房难问题。五是提高精神抚慰保障水平。深入开展关爱功臣活动,建立健全
了城乡退伍精神病人健康治疗网络和精神抚慰制度。六是提高培训安置水平。市、区、乡镇
民政部门层层成立退役士兵创业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站),并免费代理创业审批有关手续。
开展创业就业技能免费培训,全年共培训城乡退役士兵700 多名,市财政投入培训费130 万
元。全市形成了城乡一体的退役士兵技能培训和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全市全年城镇退役
士兵自谋职业率达80% 以上。
社会事务管理。一是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工作。健全完善城乡社区民主管理制度,推
行社区政务公开。深化农村政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全市村务公开率保持在100%。钢城区顺利
通过全省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区验收,莱城区方下镇等3 个乡镇被表彰为全省村务公开民
主管理示范乡镇。二是加强社会组织管理工作。缩短登记时限,促进了社会组织发展。以党
组织建设、规范化建设和提高管理服务水平为重点,深入组织开展新社会组织学习实践科学
发展观活动,在全省学习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莱芜市是全省唯一作典型发言的地级市。三
是加强社会事务管理工作。深化殡葬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开展墓地及丧葬操办治理整顿,全
市火化率保持在100%。婚姻登记、收养登记合格率保持在100%,两区婚姻登记处保持了全国
规范化单位标准。
区划地名工作。 2009 年,坚持“试点先行、以点带面、城乡一体、分类推进”工作思
路,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和方法,扎实工作,整体工作水平明显提高。一是平安边界建设成效
显著。为进一步规范莱芜市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工作,依照省里创建平安边界示范线的八项标
准,健全完善领导机构和政策法规体系,建立边界工作联席会议制度、预警排查机制和纠纷
应急调处机制。高质量完成2 条边界线的联检活动。初步建立“两图一责”制度,加强对界
管员的培训与聘任工作, 主动与周边地市做好衔接和合作, 合力推进创建活动的开展。11
月,莱芜顺利迎接了全省“平安边界建设工作大检查”,得到检查组的肯定。二是城乡地名
公共服务工程全面启动。城区地名规划取得阶段性成果,利用各种渠道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
搜集了大量文字和地图资料,进行实地勘测,坚持边学习边编写,反复论证修改,完成了老
城区和大部分乡镇驻地地名规划初稿。城乡道路设标工作有新突破,对城区7 条新建道路和
拓展道路增设和补设了路标。在完成牛泉镇、里辛镇设标试点工作基础上,总结经验,积极
向全市乡镇推广,有8 个乡镇的地名标志设置工作进入实施阶段。三是区划地名服务管理水
平进一步提高。为进一步理顺工作关系,协调市房管部门共同做好居民小区和大型建筑物的
命名管理工作,先后为30多个单位进行命名审核和临时命名。积极完成应急任务,7 月对路
标进行清理,顺利完成了全市迎接文明城市复查部署的任务。加强区划地名网站和地名热线
电话的维护管理,及时更新资料,方便群众查询。对全市界桩和城区道路进行普查,更新档
案资料和城区电子地图,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
局属单位工作。纪念馆全面加强和改革内部管理,精简临时人员,提高服务效率,实施
对外免费开放;军供站在做好军队饮食供应保障的基础上,配备专用供应车,改善服务设施,
通过全省军供规范化建设达标验收;军休所积极探索“六个一”服务模式,打造“快乐军休”
服务品牌,被省民政厅表彰为全省军休工作先进单位;优抚医院更新医疗设备,为优抚对象
进行免费查体;社会福利院进行设施配套,城市“三无”人员达到愿进全进;救助管理站在
建立城乡一体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体系中发挥龙头作用,基本达到市区无常年性流浪乞讨人
员的目标;光荣院通过开展优质服务年活动,扩大了孤寡优抚对象和社会老人供养规模;福
彩中心通过积极开拓市场和加强安全运行管理,全年发行福利彩票创历史最好水平;公墓管
理处完成二期工程建设, 公墓建设的规模、档次及营销均实现新突破;殡仪馆投资80 多万
元,进行了设备更新配套,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邹建平)

【残联工作】残疾人康复。一是成功创建白内障无障碍市。
市政府召开动员会议,印发了创建“白内障无障碍市”实施方案,制定创建“白内障无障碍
市” 配套政策,2009 年,全市完成白内障复明手术1550 例,其中为1100 名贫困白内障患
者免费实施复明手术,取得良好社会效果。二是大力实施康复救助系列工程。实施贫困残疾
儿童康复救助工程, 投入资金8.8 万元,对10 名脑瘫儿童、30 名智障儿童、10 名自闭症
儿童实行康复救助;实施贫困精神病患者医疗康复救助项目,投入资金35.1 万元,为300名
精神病患者常年免费送药,对60 名精神病患者免费住院治疗3个月;实施假肢安装助行工程,
投入资金2.5 万元,为55 名肢体残疾人免费安装假肢,配发轮椅30 辆。实施好“山东万名
聋儿启聪工程”项目,为100 名聋儿免费配发助听器100 台,对10名聋儿进行培训,全面完
成康复任务。三是积极开展“社区康复年”活动。按照省里统一部署,动员各方面力量积极
参与支持“社区康复年”活动,推动了城市康复社区工作全面开展,农村残疾人社区康复工
作也有了较快发展,逐步实现康复在社区、服务到家庭的目标。
就业工作。一是扶持100 名
农村贫困残疾人自主创业。在扶持政策带动下,全市160 名残疾人实现自主创业。二是组织
残疾人就业专场招聘会,促进残疾人集中就业。8 月,在市、区残联与劳动部门的共同努力
下,召开全市残疾人就业专场招聘会,有182 名残疾人与用人单位达成就业意向,达到了预
期效果。全年实现残疾人集中就业360 名。三是按比例就业和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工作取
得新成绩。 加大按比例就业政策的宣传和残保金的征收力度, 通过以征带促的形式,2009
年,全市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170 人,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515 万元,比上年增长6.63
%。
残疾人教育培训。一是实施残疾人教育保障。适龄残疾儿童、青少年的义务教育入学率
达到99% 以上。 2009 年,对考入大中专院校的7 名残疾学生进行奖励补助,确保贫困残疾
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二是加强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依托各级教育部门,针对残疾人自
身特点, 开展形式多样的免费培训,全年培训700余人,提高了残疾人自身素质。建立长效
的扶贫保障机制。一是建立残疾人住房保障机制。积极争取资金,对全市190 户农村贫困残
疾人危房进行改造。二是建立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制度。莱芜市贫困残疾人凡符合低保条件
的,协调相关部门,将其全部纳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少数特困家庭给予一次性或常年性
救助,在医疗上给予大病医疗救助,实行全方位优惠照顾服务,真正体现了政府对残疾人的
关怀。三是做好“两基”建设。莱芜市各级残联在巩固原有基地的基础上,陆续建设了一批
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残疾人就业培训基地和硬件设施较完备的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基地,有
4 家就业扶贫基地和2 处培训基地挂牌。
开展筹资助残活动。一是积极配合基金会开展各类
助残活动,按要求落实拨款,认真开展“旅游助残”活动,联合市文明办、市旅游局、团市
委等部门,筹得善款18.35 万元。二是组织市直有关单位积极为残疾人奉献一片爱心。在全
国助残日期间,九羊集团等单位和个人共为市特殊教育学校捐助款物达6 万余元。
残疾人换
证。按照省残联的统一部署,积极开展换证工作,先后组织鉴定医生和办证业务员培训,成
立了市级残疾评定工作领导小组。集中办证期间,组织医生、业务员到基层,免费为残疾人
办理残疾人证,并协调相关部门,对家庭贫困残疾人办证实行费用减免,组织义工下乡免费
为重度残疾人办证,受到广大残疾人好评。2009 年,全市共换发二代残疾人证1.2 万余个,
占实发残疾人证的60% 以上。
规范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一是莱芜市各级残联以创建达标区
为契机,按照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整体规划,结合实际,积极推动基层残疾人组织规范化建设,
按照《基层残疾人组织规范化建设验收标准》 要求,莱城区、钢城区2009 年申报达标。二
是选聘残疾人专职干事。 经市政府同意,联合有关部门,严格招录程序,招录15 名素质较
高的残疾人作为乡镇(街道)残联残疾人专职干事,充实基层残疾人组织,有力地促进了基
层残疾人事业的发展。
法制维权和信访工作。成立市级残疾人法律援助联络站,推动残疾人
法律维权服务工作,依法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帮助残疾人解决“打不起官司、交不起代理
费和诉讼费”的问题;组织专业人员到多家用人单位宣传法律、维权知识,提高观念和认识,
2009 年未出现一例进省、进京上访事件。
公众传媒信息交流。一是大力进行宣传报道活动。
在《人民日报》《大众日报》和《山东电视台》《新华网》《齐鲁网》等媒体刊登和转发新
闻稿件和图片, 扩大了莱芜市残疾人事业的知名度。二是积极参加2008 年度残疾人事业好
新闻评选活动,获得1 个二等奖、3 个三等奖。三是参加全省残疾人文艺调演,筛选节目,
加强排练,取得较好效果。
(薛堃)

【老龄工作】领导更加重视,推动了老龄事业科学发展。2009年,市、区领导参加老龄
活动56人次,其中市级领导参加活动26人次。由于各级领导对老龄工作的高度重视,为创新
老龄工作、实现老龄事业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年内,市老龄办被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
障厅、省老龄办评为全省老龄工作先进单位;被省老龄办评为全省老龄宣传工作先进单位;
被山东老年生活报编辑指导委员会评为全省老龄宣传先进单位;有2 名同志荣立二、三等功。
加强制度建设,推动了养老服务业发展。3 月,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
的实施意见》,为莱芜市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提供了制度保障。在此基础上,市老龄委下发
了3 个配套文件: 3 月,联合市建委、市规划局、市国土局制定下发《关于规划建设农村老
年公寓的意见》;4 月,市老龄委下发《关于开展养老服务业推进年活动的通知》;5 月,
联合市发改委、市教育局、市民政局等11 个部门出台《关于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的意见》。
市老龄委采取督导检查、情况通报等形式,重点抓各区对市级文件的贯彻落实。莱城区、钢
城区分别出台相应的配套文件。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对推动社会参与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提高莱芜市养老服务水平提供了制度保证。
开拓创新,村建老年公寓扎实推进。一是在年初的人大会议上将规划建设农村老年公寓
写进政府工作报告, 纳入政府重点工作,并明确提出年内完成50 处的目标任务。二是联合
市建委、市规划局、市国土资源局制定下发《关于规划建设农村老年公寓的意见》。三是积
极探索政府扶持村建老年公寓的新路子。莱城区准备对村建老年公寓实行财政扶植。四是采
取召开现场会、情况交流、座谈引导、信息通报等形式加快推动。年内规划建设57处,超额
完成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 2009 年,有近万名村居老年人免费入住,为实现“居家养老社
会化,社会养老居家化”找到了一条新路子。
多措并举,“银龄安康工程”势头强劲。一是加强宣传,广泛发动。利用多种形式宣传
开展“银龄安康工程”的重要意义和具体操作办法,通过宣传达到了家喻户晓、人人明白。
二是主动沟通,搞好结合。为做好起步工作,主动与人寿公司进行沟通。三是联合市文明办、
市直机关工委制定下发《关于在城乡文明牵手共建活动中实施“银龄安康工程”的通知》和
《关于在基层党组织城乡牵手共建中实施实施“银龄安康工程”的通知》,将“银龄安康工
程” 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和基层党建牵手共建的重要内容。至11 月底,全市办理投保446220
元, 为40206 名老年人办理了意外伤害组合保险,占应投保老年人的26.8%,其中接受社会
捐赠19 万元,全部保额达3.57 亿元。通过开展“银龄安康”工程,搭建起敬老助老的社会
平台,为老年人办了实事、好事,为推动社会参与老龄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老龄宣传工作进一步加强。一是各级的重视程度普遍提高。二是宣传质量高、效果好。
按照与市委宣传部联合下发的《全市老龄宣传工作要点》,对老龄宣传进行通盘谋划,精心
安排,侧重围绕庆祝新中国六十周年和召开全运会,广泛开展“敬老月”和庆祝老人节系列
活动。三是老龄宣传力度大,有深度。《在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积极探索破解人口老龄化
的新途径》获市政府调研成果三等奖,《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老龄工作》在《莱芜学
刊》发表。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老龄工作的知名度,
营造了真心敬老、热心助老、一心为老的社会氛围。
社会支持老龄事业的合力进一步形成。各级老龄办积极开展“牵手骨干企业、共创老龄
辉煌”活动,鼓励、引导、支持企业通过多种形式,参与老龄事业发展,经过积极协调和努
力, 市老龄办与10 多家单位和企业形成了合作关系。各区也都采取了多种形式,充分调动
企业和社会参与老龄事业的积极性,形成了支持老龄事业发展的合力。年内,各级老龄办先
后争取各种资金近70万元。其中,省级30 万元,企业、单位赞助30 多万元。
(张爱京)

【红十字会工作】募捐救助。积极募集资金捐资助学。继续争取香港培才教育基金会支
持, 加大对莱芜市贫困学生的救助力度,筹集资金6.7 万元,为56 名贫困学生每人发放助
学金1200 元。“5·8”世界红十字日期间,争取有关企业支持,对市特校100名贫困学生进
行资助,发放助学金及学习用品价值2 万元。集中开展支持新农合募捐活动。与市卫生局联
合, 在全市红十字会和卫生系统集中开展支持新农合募捐活动,募集资金26.5 万元,建立
“红十字新农合专项救助基金”,对30 名大病特困患者实施救助,发放救助金10 万元;与
市残联联合, 筹集资金4 万元,为40 名新农合白内障特困患者免费实施复明手术;与市老
龄委合作, 为300 名60 岁以上贫困老年人免费办理价值240 万元保额的“银龄安康”意外
伤害保险,老年群体意外伤害风险应对能力明显增强。深入开展扶贫送温暖活动。在元旦、
春节和世界麻风病日期间,开展“温暖送百家、博爱在莱芜”活动,对困难群众进行走访慰
问, 救助麻风病患者和特困农民1000 余人,发放救助金及慰问品价值6 万元,使他们感受
到社会的关怀和温暖。积极争取民间捐资。争取山东大鑫实业有限公司支持,投资5 万元制
作红十字募捐箱50 个,在各大商场、超市等公共场所重新设置,为市民奉献爱心提供方便。
灾害应急体系建设。在全面总结支援四川抗震救灾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认真落实《莱芜
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制定完善《莱芜市红十字会自然灾害与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
建立健全应急工作机制,应急意识明显增强。与有关部门联合成立医疗救护队伍,建立工作
制度,定期开展救护演练,提高应急救援能力。争取省红十字会价值15万元的救灾物资和资
金,增强了备灾仓储能力。扎实推进灾后重建工作,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加强与市
援川办工作衔接,根据灾区需求,积极参与灾后重建工作,对口援建北川县开坪乡卫生院建
设项目年底竣工投入使用。
应急救护培训。为更好地服务十一运和国际航空体育节,市红十字会联合团市委对1000
名志愿者进行现场应急救护知识培训,广大志愿者应对赛场突发事件的处置意识和能力得到
加强,为赛事的成功举办提供了安全保障。同时,深入重点行业重点人群开展应急救护知识
培训,对40名消防官兵、1000 名社区居民和3000 名企业生产一线人员进行培训。通过培训,
提高了自救互救能力,促进了应急救护培训逐步向多行业、多领域延伸。
组织建设。市红十字会二届二次理事会议召开。会议聘请市委副书记、市长马平昌为名
誉会长, 选举副市长刘杰任市红十字会会长,选举产生了21 名常务理事、113 名理事,为
市红十字会开展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管理体制理顺工作稳步推进。为尽快理顺各区
红十字会管理体制,市红十字会积极协调,加强督促。省红十字会理顺县级红十字会管理体
制座谈会之后,市红十字会进一步加强督促协调。各区卫生部门高度重视,积极争取党委、
政府支持,加大理顺工作力度,区级红十字会管理体制理顺工作进程加快。基层组织建设力
度不断加大。 为推动红十字会工作向基层延伸,在医院、学校、企业等20 余个单位建立红
十字会基层组织,积极发展个人会员、团体会员和志愿者达5000 名,红十字队伍不断壮大。
红十字青少年工作。配合学校德育和素质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建立健全红十字基层组
织,广泛宣传红十字运动基本知识;采取多种形式,在部分高校和重点中学开展“扶危济困、
敬老助残、助人为乐”等红十字实践活动,弘扬了“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使
红十字青少年工作真正成为推动学校素质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
其他工作。造血干细胞、遗体捐献工作进展顺利。通过多种形式加大对造血干细胞捐献
知识的宣传力度,在全市形成踊跃参与捐献的浓厚氛围,共有2000人报名捐献,初步配型成
功2 人,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队伍不断壮大。继续做好遗体捐献的登记和咨询服务工作,
实现遗体和眼角膜捐献报名登记5人。 宣传力度进一步加大。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电台等
新闻媒体,广泛宣传红十字会工作动态和相关法律法规。在《莱芜日报》《中国红十字报》
《山东红十字报》发表文章30 余篇,在莱芜电视台、莱芜电台播放新闻30 余次,提高了红
十字会的社会影响力。以“五八”博爱周、世界急救日、世界防治艾滋病日等重大活动与重
大节日为契机,积极开展红十字会法和红十字运动基本知识传播工作,提高了社会知晓率。
(张树国)

【机关事务管理工作】接待服务水平不断提高。2009 年,在完成正常接待任务基础上,
市机关事务管理局重点承担了国际航空节、航空运动会、钢铁博览会、生姜博览会“一节三
会” 的接待服务任务。接手国际航空节和航空运动会的接待任务后,全力奋战56 天,使航
空俱乐部达到接待标准,成功接待了省部级领导20 人和省直、外地市厅局级领导150 多人,
开幕式当天接待各级领导和中外来宾700 多人。 整个航空节期间,共接待各类宾客3000 多
人次,受到领导和各界好评。莱芜宾馆、龙园宾馆也分别承担了航空节和钢博会、姜博会等
接待任务, 并成功接待了吴官正、姜异康等重要领导,全年接待各类宾客30 万人次,获得
一致好评。
市级机关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陆续抓了滨河花苑新生活区的管理监督和后续工程的
督促推进、市级机关3000 平方米的餐厅建设、新生活区9000 平方米的会所工程和幼儿园、
餐厅、 机关门诊等配套建设、市纪委派出机构1200 平方米办公用房的承租改造装修、雪野
旅游区1.5万平方米国际航空俱乐部的装饰配套和运营准备工作。 所有这些工程都是在时间
紧、任务急、压力大的情况下进行的,圆满完成并投入使用,呈现了良好的政治效益、经济
效益和社会效益。

办公生活管理服务不断加强。统筹规划办公楼的管理服务工作,制定了“星级管理、星
级服务”的标准与措施,对每项工作、每项服务、每项操作制定了严格的要求和标准,并在
工作中抓落实,抓物业的监督与检查,使维修服务、卫生保洁、会议服务、绿化美化等整体
工作都有很大提高。在滨河花苑管理方面,成立滨河花苑管理处,提前介入工作,积极督促
后续工程的建设、配套服务的完善和各种硬件、软件设施的加大投入,使滨河花苑形成了外
景美观、绿化美化、功能齐全、管理到位的生活区。在原有三个生活区管理方面,加大整改
力度,对道路进行了统一整修硬化,对绿化进行了统一调整补齐,对卫生保洁进行了强化检
查,对水、电、线、路进行了完善和更换,使整体面貌有了很大改观。在保证各项管理服务
效果逐步提高的前提下,抓成本节省、抓运行节约,仅暖气运行费同比节省200 多万元,水、
电等运行成本也同比降低20%。
机关生活服务不断创新。筹措资金,在滨河花苑生活区新上了机关餐厅,平均日接待客
人600 多人次,平均日经营额7000多元;对3 个老生活区食堂进行调整改造,无论饭菜花色
品种、经营效益还是居民满意率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机关餐厅建设运营方面,利用3 个月
的时间建设完毕并投入使用, 充分结合先进地区的运行模式和服务方式, 为市级机关2000
多人办理了餐卡,平均每天有500 多人就餐。
政府采购规模不断壮大。抓严格管理和优质服务,把政府采购打造成“阳光工程”。完
成了青草河改造采购、 人防工程采购、纪委派出机构办公用品采购等大型任务20 多项,完
成采购金额2.14 亿元, 节约资金2846 万元,节支率达到13.3%,采购规模比上年同期增长
50.49%,节约资金率提高了2%。
幼儿教育水平不断提升。幼教工作以深化品牌示范园建设为契机,不断创新机制,扩大
幼教规模, 采用市场模式在滨河花苑新增幼教场所3000 平方米,走出了一条机关与市场相
结合的办学路子。积极实施课程改革,加强教学研究,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幼教水平
不断提高,在园人数显著增多。
后勤经济与招商引资不断发展。莱芜宾馆、龙园宾馆、航空俱乐部面对危机,抓结构调
整,抓开源节流,经营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有所增长。印刷业不断扩大市场,汽修业实行招标
承租, 服务社深化内部管理,建工处狠抓业务规模,发展后劲明显增强。2009 年,共完成
经营任务8500万元, 占全年计划的109%;招商引资完成5100 万元,超额完成了市委、市政
府分配的任务。
其他方面工作。顺利开展庆祝建党88 周年演讲比赛和庆祝建国60 周年文艺汇演活动,
其中演讲比赛荣获山东省机关事务局颁发的优秀奖;精心组织全市党政机关开展了能源短缺
体验日活动,全市100 多个单位5000多名机关工作者积极参与,活动的组织和成效受到了省
机关事务局的通报表彰;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工作被市委、市政府表彰为先进单位。
(尚彦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