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c&A=9&rec=4&run=13

——2010年2月2日在莱芜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市长 马平昌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
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9年工作回顾
2009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是我们应对重大考验、克难前行、危中求进的一年。在
中共莱芜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市政府紧紧团结和依靠全市人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
全局,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
策部署,坚定信心,迎难而上,着力克服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较好地完成了市十六届
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成绩。
(一)经济运行稳步回升,结构调整进展加快。认真落实中央扩大内需的各项政策,
全力以赴保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经济下滑势头得到较快遏制,总体形势回升向好。
全市生产总值完成461亿元,同比增长12.5%。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2.7亿元,增长8.1%。
坚持紧抓投入不放松, 争取国家扩大内需项目109个,着力推进55个重点项目、28个技
改项目建设,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61亿元,增长23.3%。深入开展“全民创业”活
动,实行“一元钱注册”“零首付创业”等措施,市级财政出资1700万元进行免费创业
培训,全市新注册私营企业1926家,新发展个体工商户9600户,有效激发了经济活力。
加快工业振兴步伐,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473家,比年初增加111家,纳税过千万元的
企业达到62家。钢铁行业产能逐步恢复,一批重点技改项目投产达效。非钢产业快速发
展, 实现增加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达到38.3%。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
比重达到19.3%, 比年初提高4.2个百分点。泰钢集团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挂牌成立,2
家企业设立院士工作站。服务业加快推进,载体建设成效突出,商贸、物流等行业稳步
发展, 节会经济势头良好,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提高2.8个百分点。社会
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61亿元,增长18.4%。节能减排扎实推进,完成32个重点减排项目,
关停16台共58万千瓦小火电机组。 全市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6.77%,二氧化硫和
化学需氧量排放分别减少4.5%和1.8%,均完成省政府下达目标。
(二)统筹推进城乡发展,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抓住我市作为全省统筹城乡发展
改革试点市的重要机遇,着力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促进城乡融合、一体发
展。《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完成,重点示范工程扎实推进,开工建设58
个农民集中居住区, 1.2万户安置房竣工入住,40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投入使用。大力
发展镇域经济,工业在镇域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更加突出,20个乡镇全部实现财政收入过
千万元。加快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村村通油路、通客车基本实现,村村通自来水比例
达到89%。 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粮食生产获得丰收,姜蒜种植效益显著增加。农业高新
技术产业示范区开始启动。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新发展农民合作社、经济合作组
织199家。 畜牧产业发展加快,农业机械化工作扎实推进。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进展顺
利, 60座小型水库全部竣工。土地流转积极有序推进,流转面积达到 20万亩。完成中
低产田改造 1.5万亩,造林补植 7.7万亩。全市用于“三农”的财政支出达到 6.4亿元,
增长11%,高于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增长幅度。
(三)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发展活力明显增强。扎实开展为企业排忧解难活动,出
台支持企业发展的 25条措施,为190家企业解决各类问题 300多个。推进行政审批制度
改革, 取消调整行政许可 66项、行政事业性收费 192项。深化银企合作,市政府先后
召开 4次银企合作与重点项目推介会,与中国银行山东省分行等 7家金融机构签订合作
协议,协议贷款规模 580亿元。加快投融资体制创新,组建市经济开发投资公司,通过
搭桥贷款、 担保贷款支持企业 10.8亿元。组建 2家小额贷款公司、11家担保机构,为
企业担保贷款 12.5亿元。人民币存贷款余额达到 562亿元和 427亿元,分别增长 26.4
%和21.9%,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增幅达到45.6%。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农村房屋、
宅基地确权登记开始起步。加大产业招商力度,强化与央企、大集团的联系,与中国华
电集团、中国五矿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赴香港、台湾、日韩招商活动取得重要成果。
成功举办钢铁博览会, 签约引进一批过亿元大项目。全市完成招商引资 92亿元,实际
利用外资 8887万美元。外贸复苏步伐逐步加快,实现进出口 15.7亿美元,农产品出口
完成 3.3亿美元,增长122%。
(四)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认真落实扩大就业政策,市财政拨
付 320万元购买公益岗位,新增城镇就业再就业 2.1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 2.7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2.7%以内, 城乡“双零家庭”保持动态消零。社会保障体系更
加完善,率先启动覆盖全市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农民工社会保险、被征地农民养老保
险扎实推进,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稳步增长。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比例进一
步提高, 新农合市级统筹机制基本建立, 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农合参保率分别达到
95.2%和97.6%, 城乡低保标准分别达到每月 220元和每年 1000元。在全省率先建立农
村优抚对象住房保障制度, 农村五保对象和城市“三无”人员集中供养率均达到75%。
完成 300套实物配租房建设,2500户城乡低收入家庭享受到租购房补贴。“10件实事”
全部兑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943元和 7317元,分别增
长 10%和10.1%。 全市用于民生方面的财政支出达到 12.9亿元,增长11.3%。科技事业
不断进步,我市获得“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称号。素质教育深入推进,中小学规范
化建设步伐加快。高级技校新校投入使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涌现出《儿行千里》等
一批文艺精品,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全部完成,九羊文化产业园成为全省文化产业示范
基地。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完成 100处农村卫生室和 42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建设,甲型流感和手足口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第三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完成,节
约集约用地取得明显成效。计划生育工作扎实推进,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46‰以内,
莱城区、钢城区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村居健
身设施覆盖水平达到70%。 圆满完成全运会女子排球比赛承办任务。“平安莱芜”建设
不断深化,“一节两会”安保工作扎实有效。普法依法治理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形势稳
定,食品药品监管力度不断加大,信访工作保持全省领先水平。对口援建工作进展顺利,
开坪乡驻地项目和农村永久性住房建设全部竣工。第二次经济普查圆满完成。国防动员、
双拥共建、人民防空、民兵预备役和优抚安置工作富有成效。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
红十字会、慈善事业持续发展,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档案、史志、物价、仲裁、气象、
地震、无线电工作稳步推进,外事侨务、民族宗教、对台事务取得新的成绩。
(五)城市品位不断提升,服务功能更加健全。城市风貌规划编制完成,规划体系
更加完善。市文化中心开工建设,综合体育馆、全民健身馆投入使用,青草河水系治理
成为新的城市亮点。凤凰路南延、龙潭东大街公铁立交按期竣工,莱明路、孝义河桥、
长勺南路路桥改造顺利完成。莱芜电厂、莱城电厂集中供热工程投入运营,泰安至莱芜
天然气主管网、第三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二期工程稳步推进。城市公交取得长足发
展,各项基础设施更加健全。全面启动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深入开展市容市貌整治,
城市环境明显改善。城市文明建设取得佳绩,公共文明指数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高新
区、雪野旅游区建设加快推进,成功举办中国国际航空体育节暨第二届全国航空运动会,
打造“航空运动之城”的城市品牌,有效提升了莱芜综合竞争力和知名度。
(六)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行政效能有效提高。按照市委统一部署,在政府系统开
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各级政府工作人员对科学发展的认识更加深化,促进
科学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牢固树立依法行政观念,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和政协
的民主监督, 办结人大代表议案建议38件、政协委员提案193件。加强与民主党派、工
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联系沟通,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作用得到更好发挥。
强化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大力压缩行政性支出,全面推行公务卡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各
类应急预案,完善应急体制机制,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不断增强。扎实开展“作风建设年”
活动,推行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度,43个市直部门做出公开服务承诺,省以上驻莱部门
对地方的支持进一步加强。深化惩防体系建设,认真落实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责任制,
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反腐倡廉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各位代表,去年是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
冲击,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中央“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方针,积极应对,科
学决策,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市、创优争先”一系列重大举措,凝聚起全社会攻坚
克难的力量,迅速扭转了经济下滑的不利局面。各级各部门紧紧围绕市委的决策部署,
群策群力,共识共为,上项目扩投资,保企业促振兴,抓创业增活力,努力把金融危机
的影响降到最低。驻莱省以上企业、地方企业化挑战为机遇,加快结构调整,大力开拓
市场,稳定生产经营,在应对危机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全市干部群众不畏困难,众
志成城,共克时艰,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市
委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的有力支持,得益于全市人民的不懈
努力。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条战线的广大干部群众,向积极支持
政府工作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人士,向无私奉献的部队官兵、公安干警,
向所有关心、支持莱芜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政府工作也存在一
些差距和不足。主要是金融危机对我市经济造成严重冲击,部分企业生产经营比较困难;
产业结构相对单一,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稳定性不强;结构调整任重道远,能够带动经
济持续发展和结构优化的大项目、好项目偏少;财政收入增长减缓,收支矛盾十分突出;
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部分关系群众利益的问题解决得还不够好;
各级政府工作人员思想认识不能很好地适应科学发展的要求,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需要
进一步提高。对这些问题,我们一定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2010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对于夺取应对金融
危机全面胜利、圆满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金融危机的
影响仍在持续,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各种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仍然很多,保持经济
持续稳定发展的压力很大。但是,我们更要看到,国际国内宏观形势趋于好转,国家继
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为我们克服金融危机创造了有利条件。
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全市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发展后劲更加充足,为我们战胜各种
困难奠定了坚实基础。2008年以来应对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增长的实践,使全市上下进
一步丰富了驾驭复杂局面的经验,深化了对科学发展的认识,更加坚定了保增长、调结
构、转方式的信心。我们坚信,只要全市上下齐心协力,一心一意保增长,同心同德谋
发展,我们就一定能够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不断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积极作
为、科学务实的工作基调,以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为主攻方向,以统筹城乡一
体化发展为工作主线,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强大动力,以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
落脚点,以深入推进作风建设、大力提升干部素质为坚强保障,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
又快发展。
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市实际,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确定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
主要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1%;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社会消费品零售
总额增长17%;外贸进出口实现恢复性增长;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
配收入增长8%,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下;居民消费价
格涨幅总水平控制在3%左右;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二氧化硫与化学需氧量排放全面
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2‰以内。
各位代表,当前形势错综复杂,任务繁重艰巨。围绕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要认真
把握好以下六个方面:一要始终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把膨胀经济总量、增强综合实
力作为根本目标,始终保持强烈的发展意识,多思发展之法,多谋发展之策,多出发展
之力,多求发展之效,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二要始终坚持科学发展,引导各级政府
工作人员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凝聚科学发展的共识,强化科学发展的举措,在发展中
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增强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三要始终坚持
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工作主线,全面加快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
进一步开拓发展空间,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四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保增长、保民生、
保稳定有机结合起来,更加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努力维护社会稳
定,让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五要始终坚持以推进城镇化为依托,加快城镇改造
建设步伐,促进城市发展上档次、上水平,带动结构调整和产业聚集,带动经济增长和
民生改善。六要始终坚持市委的统一领导,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的监督,坚
持科学行政、民主行政、依法行政,推进政府管理创新,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本领。
围绕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突出抓好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积极应对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巩固来之不易的向好发展势头,是今年政府工作的首要任
务。要坚持不懈保增长,凝心聚力促发展,确保完成经济增长目标。
深入推进全民创业。把深化“全民创业”作为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抓手,完善创业
服务机制, 着力提高创业成效,力争新登记注册企业、新发展个体工商户均增长15%以
上。积极培育创业主体,大力扶持群众初始创业,鼓励企业二次创业,吸引外来客商到
莱芜投资发展。强化政策扶持,加强具体指导,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公用事业、基础设施、
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开辟新的创业空间。搞好创业培训,开展创业援助,降低
创业成本,强化市场监管,切实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加强重点项目建设。继续抓好国家扩大内需项目建设,按照“三个百分之百”的要
求,落实配套资金,强化项目管理,尽快完成项目建设任务。围绕社会民生、农林水利、
高新技术等重点领域,不断加大对上争取力度,力争更多的项目列入省和国家的投资计
划。加快莱芜电厂2×100万千瓦机组等60个重点项目建设,加强调度服务,搞好监督检
查, 确保完成年度投资不低于130亿元。积极鼓励和扩大民间投资,增强经济发展的内
生动力。
强化招商引资工作。进一步整合招商资源,落实招商责任,把握招商规律,深入推
进产业招商、专业招商和以商招商,增强招商工作的实效。突出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
造业、 现代农业等重要领域,围绕中央企业、民营强企、世界500强等重点企业,着力
引进能够有效增强实力、推动结构调整的大项目、好项目。立足我市产业基础,瞄准重
点招商区域,主动承接发达地区资金和产业转移。开展“对台招商年”活动,推进台湾
科技产业园等重点园区建设。继续办好钢铁博览会。进一步优化政务环境,落实优惠政
策,健全考核奖惩机制,确保完成招商引资增长25%的目标。
稳定发展外经外贸。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巩固传统市场,
扩大新兴市场,增强应对国际市场变化的能力。积极扶持骨干企业,培育年出口1000万
美元以上的企业20家,新增出口实绩企业30家。优化出口产品结构,着力增加高新技术、
机电产品出口,提升纺织服装、农产品等出口产品质量,努力扩大市场份额。推进企业
出口信用保险和出口信贷工作,化解企业出口风险。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企
业建立境外能源、原材料供应基地。规范外派劳务市场秩序,实现境外劳务输出稳定增
长。
努力扩大消费规模。认真落实国家鼓励消费的政策,做好汽车、家电下乡和“以旧
换新”工作,进一步拉动农村消费。大力发展社区商业、物业、家政等便民服务,扩大
旅游休闲、文化娱乐、教育培训、体育健身等服务型消费,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加快商
品流通网络建设,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完善城乡消费设施和服务体系,活
跃城乡市场。严厉打击扰乱市场秩序、假冒伪劣、价格欺诈等违法犯罪行为,维护消费
者合法权益。
积极帮扶企业发展。继续坚定不移地支持企业发展,帮助企业做大做强,力争新增
规模以上企业50家, 工业增加值增长12%以上。继续开展为企业排忧解难活动,着力解
决影响企业发展的融资、人才、技术引进等问题。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强化对中小
企业的扶持,清理整顿涉企收费,切实减轻企业负担。研究有效措施,通过靠大联强、
产权置换、机制创新等途径,帮助部分困难企业渡过难关。抓
住国家推出创业板的有利时机,做好企业上市工作。引导企业狠抓科学管理,加强
战略研究和技术研发,逐步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提升核心竞争力。抓好经济开发
投资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和担保公司规范运作,成立莱芜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为企业发
展营造宽松的环境。
(二)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调结构、转方式是今年经济工作的重大任务和主攻方向。要痛下决心,狠下功夫,
切实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推进优势产业升级。 进一步做强做优钢铁产业,支持莱钢抓好100吨电炉为主体的
特钢技术改造工程, 协助做好莱钢3号高炉投产准备工作,加快泰钢、九羊钢铁升级改
造项目建设,促进钢铁企业优化产品结构,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大力发
展非钢产业,支持能源、纺织、化工、建材等产业迅速发展,尽快膨胀规模,壮大实力。
立足我市汽车零部件、姜蒜加工、线缆、塑机、无纺布等特色产业基础,制定产业集群
发展规划,强化指导扶持,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
度,抓好一批重点技改项目建设,完成技改投资增长22%以上。
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培植新兴产业,既是优化我市产业结构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
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选择。要密切关注产业发展趋势,把握产业发展规律,结合我市产业
基础和优势,制定发展新兴产业的具体规划。认真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加大财政支持力
度,鼓励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运用先进生产方式,向附加值高的产业链条发展。
重点扶持高性能粉末冶金、高分子材料等技术研发,打造特色新材料产业聚集区。着力
发展新能源、电子信息、医药和节能环保产业,尽快培植新的经济发展支柱。把高新技
术产业作为发展新兴产业的重要方向,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抓好优质企业培育,力争高
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 加快高新区发展步伐,不断增强带动能力,
成为全市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繁荣发展服务业。把发展服务业作为结构调整的重要着力点,推动生产性服务业扩
规模,生活性服务业上档次,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3% 以上。大力培植现代物流、旅游会
展、商贸流通等优势产业,提高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发挥服务业引导资金和专项资金
的作用,继续抓好重点园区、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加快豪德商贸物流城、汽车贸易市
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步伐。进一步壮大旅游产业规模,突出抓好雪野旅游区开发,
加快特色旅游小镇、航空科技体育公园建设,推进山东高速国际度假区、游艇俱乐部等
重点项目,办好第二届中国国际航空体育节。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组织实施40 个国家和省重点科技计划项目,力争突破一批核
心关键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争创国
家粉末冶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成首家省级科技成果推广中心。扎实推进知识产
权试点工作,创建省级知识产权园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科技专项经费使用,合
理配置政府创新资源。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引进步伐,稳定人才队伍,为科技创新提供
有力支撑。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积极开展产学研合
作,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三)深化城乡发展改革,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围绕农
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两个主题,推进“六个一体化”“三个集中”和“六项改革”,
突破重点,培育亮点,体现特色,使我市统筹城乡发展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加强农业综
合开发,抓好土地开发整理,搞好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培植壮大
龙头企业,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培育优质高效农业品牌,提高
农牧业市场竞争力。 抓好农业标准化生产,新建标准化基地10 万亩,新增省级龙头企
业2-3家。健全质量检测和认证体系,强化动植物疫病防护,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加快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健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完成生姜工程研发中心
等重点项目,发挥示范区带动作用。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壮大镇域经济实力。
扎实推进农村改革。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完成确权登记工作,加快农村产权资
本化进程。完善农村投融资体制,组建现代农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多渠道增加农村建
设资金。推进农村经营方式改革,年内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20 家。健全土地承包经营
权流转服务体系,完成土地流转2.5 万亩。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继续做好林业大户
承包工作。 搞好农村综合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认真组织第10 届村委会换届选举
工作,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落实农村干部报酬待遇,调动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
性。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继续抓好农村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改造农村
道路120 公里,完成70个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羊里等3 个电气化乡镇,新发展农村有
线电视用户3 万户。 启动牟汶河拦河闸二期工程,抓好雪野等5 座大中型水库、63 座
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全面完成3 年内所有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目标。加快莱城工业区
中心小学等11 所学校标准化改造, 推进农村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深化乡镇卫生院与
城区医院的联合协作, 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质量。 完成5 所高标准乡镇综合文化站、50
个高标准村级文化大院、100 处农村健身广场建设,进一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四)加快推进城镇化,提高城镇建设水平城镇化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社会持续
发展的重要途径。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加
快城镇化发展步伐。
切实抓好城中村拆迁改造。城中村改造事关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城市长远健
康发展,市委、市政府决定用3 年时间基本完成城中村改造,使城市环境明显改善,功
能更加健全,形成现代化的新城区。坚持将城中村改造与基础设施建设、社区建设统筹
考虑,打破村居界限,实行连片开发、集中安置,争取年内完成240 万平方米改造任务。
坚持以人为本,依法进行拆迁安置,确保政府用于城中村改造的优惠政策不折不扣的落
到实处。规划建设一批精品工程、亮点工程,做好绿化亮化和水系治理工作,进一步增
强现代气息,提升城市品位。
积极推进新城镇新社区建设。实施“新城镇新社区”工程,选择部分基础较好的乡
镇作为示范区,按照新城镇“十有”、新社区“四通”“四化”“四配套”的标准,努
力打造一批设施健全、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新城镇。加快农村社区建设步伐,完善扶
持政策, 强化推进力度,确保完成新建集中居住区1.5万户的目标。继续抓好40处农村
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基本实现农村社区服务全覆盖。要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改善
农村基础设施,发展各项社会服务,努力做到农村环境像城市一样整洁,农民生活像城
市一样方便,社会保障像城市一样健全,公共服务像城市一样高效,让广大农民逐步实
现过上城里人生活的美好愿望。
继续完善各项基础设施。着眼于城市科学布局和长远发展,抓好高新区北片区土地
利用和城市设计等3个片区规划, 编制莱城公共停车场布局等4个专项规划。 抓好省道
242台莱线、 嬴牟大街等13条道路改造工程,做好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莱芜段、青兰高
速公路开工准备工作。继续推进泰安至莱芜天然气主管网建设,完成垃圾处理场二期工
程。加大城市管理力度,提高城市管理效能。
(五)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维护良好生态环境拥有良好生态环境是全市人民的共同
期盼。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推进节能减排,维护良好生态,实现生产发达与生态良
好的和谐统一。
加大节能减排力度。认真执行环评、能评和“三同时”制度,严格控制新上高耗能、
高污染项目。抓好钢铁、电力等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节能监管,巩固节能减排成果,
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推进工业园区和工
业集中区生态化改造,对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或总量控制指标的企业,严格实行强制性
清洁生产审核。强化大气污染防治,搞好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切实消除环境安全隐
患。完成第三污水处理厂和莱钢片区污水处理工程,提高污水集中处理率和再生利用率。
强化环保执法,严肃查处各种环境违法行为。各级各部门要严格落实责任,不折不扣地
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履行政府对全市人民的庄严承诺。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大力推进植树造林,抓好荒山绿化、平原绿化、水系绿化和镇
村绿化等重点工作,有效保护森林资源。继续搞好水土保持,扎实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
落实饮用水源地保护规划,确保城乡居民饮水安全。组织实施乡村清洁工程,新建12处
垃圾中转站,完成70个村庄整治改造任务。积极开展环境友好企业、环境优美乡镇和文
明生态村创建活动,进一步增强市民环保意识,不断改善全市生态环境。
(六)严格财政税收管理,增强金融工作活力
准确把握财税金融工作形势,研究有效措施,把各项工作做得更有活力、更富成效,
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扎实做好财税工作。高度重视财源建设,用好用活财税政策,稳定巩固基础财源,
发展壮大骨干财源,大力培育新兴财源,夯实财政增收的基础。加大税收征管力度,
完善税源控管体系,强化社会综合治税。在增加财政收入的同时,着力改善收入结构,
提高收入质量。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合理调度资金,集中财力保重点、办大事。加强
财税管理,深化财税改革,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各级政府部门要切实增强节俭意识,
坚决杜绝一切不必要的开支,挤出更多财力发展经济、保障民生,让群众更富足,让社
会更和谐。
提升金融工作水平。继续深化银企合作,支持银行扩大信贷投放,确保贷款增幅不
低于18%, 中小企业贷款增幅不低于全部贷款增幅。进一步优化信贷资源配置,提高信
贷资产质量。做好民生银行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工作。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革,
推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大力发展银团贷款,鼓励企业直接融资,拓宽企业融资渠
道。加强信用体系和法制环境建设,改善金融生态环境,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七)强化民生保障,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安康
坚持把保障民生作为政府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不懈地为群众办实
事、解难题,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以创业带就业,确保新增城镇
就业2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2.5万人。认真落实各项扶持政策,抓好就业创业培训,完
善创业资源库和创业孵化基地建设,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充分发挥公共投资带动
就业增长的作用,引导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增强吸纳社会
就业的能力。健全就业服务体系,着重做好高校毕业生、下岗人员、残疾人、复转军人
和农民工就业服务工作。强化就业援助,抓好公益性岗位开发,全力帮扶困难群体就业,
让每一个有劳动愿望和能力的人都能走上就业岗位。
努力增加群众收入。加强政府监管和服务,进一步健全工资指导线、工资集体协商
和最低工资等制度,完善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继续提高企业退
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认真落实粮食最低收购价、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各项
强农惠农政策,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促进农民稳定增收。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工
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积极稳妥地做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实施工作。进一步完善劳动合
同制度,健全劳动纠纷调处机制,规范劳动和分配关系。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新农合市级统筹机制,人均补助标准提高到100元。
扎实做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养老金发放标准不低于每月55元,对农民参保缴费补
贴不低于每年30元。稳步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市级统筹,提高城镇居
民医保补助标准。 加强社会救助工作,城镇低保标准提高到每月260元,农村低保标准
提高到每年1200元, 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稳定在75%以上,乡镇敬老院全部达到省
一级标准。做好中小学家庭困难学生救助工作,免除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困难学生和
涉农专业学生学费。 加大住房保障力度,抓好440套实物配租房建设,为1235户城市低
收入家庭、1000户农村低保家庭、700户优抚对象和100户农村残疾人解决住房困难,规
划建设30处农村老年公寓。大力发展社会慈善和福利事业。继续抓好“为民办实事”工
作,让广大群众得到更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八)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扩大内需的重要增
长点。要坚持以人为本,大力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繁荣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科普教育,实施科技信息村村通工程,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优化学校内部设施,加快人才培养,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继续抓好
高级技校建设,启动建设体校新校。推进市文化中心一期工程,完成规划展示馆、群艺
馆、博物馆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培育文化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做好《莱芜市志》
专家评议工作。稳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认真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卫生
强基工程”,健全城乡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落实国家扩大免疫规划,
严防重点传染病暴发流行。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扎实做好第22届省运会备战参赛工
作。
不断强化社会管理。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计生问题。
积极开展普法依法治理,健全法律保障体系,深入开展法律援助。严格落实耕地保护责
任,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全面完成对口支援北川县城建设任务。抓好国防动员、国
防教育、民兵预备役、双拥共建和优抚安置,做好全国“双拥模范城”迎检工作。科学
编制“十二五”发展规划,增强规划的实践性和指导性。加大统计监测力度,认真做好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
努力维护社会稳定。深入推进“平安莱芜”建设,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属
地管理”原则,落实维稳工作责任,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
动,努力创建“全省最安全城市”。高度重视安全生产,认真开展“安全生产基层基础
年”活动,严防重特大事故发生。进一步加强食品药品监管,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
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行为,保障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加强防灾减灾工作,提高防御自然灾
害能力。完善应急管理机制,搞好应急队伍建设和应急物资储备,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
能力。扎实做好信访工作,健全矛盾纠纷调处机制,有效防范各种群体性事件。
三、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努力提高施政水平
新的一年,应对危机挑战、推动科学发展、保障改善民生的任务光荣而艰巨。各级
政府工作人员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目标定位在加快发展、增强综合实力上,
把精力集中在应对危机、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上,把感情倾注在改善民生、维护群众根本
利益上,认真履行管理服务职能,努力开创政府工作新局面。
(一)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和本质要求,增强落实
科学发展观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遵循“精简、统一、效能”原则,完成市区两级机构改
革工作。健全政府职责体系,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优化公共资源配置,逐步
形成公平公正、惠及全民的公共服务体系。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清理审批事
项,改进政务服务,坚决杜绝“吃、拿、卡、要”,切实优化发展环境。大力推行政务
公开,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
达权和监督权。
(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的法律监督和民主监督,高质量地
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主动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各
人民团体的作用,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支持省以上驻莱部门依法开展工作。严格规范行
政行为,引导各级政府工作人员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利、履行职责,自觉运用法
律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继续开展民主评议活动。坚持科学民主决策,完善政府重
大决策程序,认真执行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提高各
级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
(三)倡导求真务实作风。坚持深入基层、深入企业,加强调查研究,掌握真实情
况,坚决反对各种形式主义和浮夸作风。坚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对市委、市政府的
每一项决策,对人民群众的每一项承诺,都要一抓到底,抓出成效。坚持高标定位、高
质推进,用一流目标来要求,一流标准来衡量,一流工作来落实,不断提升工作水平。
把讲求效率、狠抓落实、注重实绩作为鲜明的工作导向,不断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强化
绩效管理,严格行政问责,切实提高各项工作的成效。
(四)强化反腐倡廉建设。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
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执行廉洁自律
各项规定,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道德防线。加快建设电子政务、
行政权力监察、公共资源交易监察等六大平台,形成覆盖全市的科技防腐网络。坚持用
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让每一项决策、
每一笔资金、每一个项目都做到公开公平操作,把政府工作置于人民群众监督的阳光之
下。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面临新的挑战,充满新的机遇,孕育新的希望。让我们在中
共莱芜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市人民,齐心合力,顽强拼搏,攻坚克难,努力
开创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谱写莱芜又好又快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