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c&A=9&rec=150&run=13

【公众气象服务】全年共向市委、市政府等部门提供决策服务材料212 期,其中重要天
气情报28 期、中长期预报44 期、雨情材料74 期、专题气象服务材料66 期。共发布大雾、
大风、 雷暴、暴雨、大雪等各类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32 次,通过决策气象服务短信平台发
送决策气象服务信息163 条5 万余人次,为政府决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灾害性天气如干热
风、连阴雨、雷电、低温、寒潮、大风等预报准确,集体城镇预报质量综合评分排名全省第
三;汛期,对5 次大雨、暴雨天气过程以及6 月份连续4 天出现35℃以上高温天气都做出了
准确预报,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为防灾减灾赢得了时间。元旦、春节、五一、清明、端午、
中秋节、国庆节等重要节日都以《重要天气情况》形式向市委、市政府领导和有关部门及时
传送气象信息,并召开新闻发布会,通过媒体向社会公众发布信息,扩大了影响面,取得了
良好的服务效果; 2009 中国(莱芜)钢铁博览会、中国(莱芜)第二届生姜博览会、第十
一届全国运动会女子排球赛、首届中国国际航空体育节暨第二届全国航空运动会等重大活动
气象服务准确、 及时, 被国家体育总局排球管理中心和十一运会排球比赛项目竞委会授予
“服务优良、保障有力”的锦旗,被山东省气象局评为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气象保障服务先
进集体,被市委、市政府记集体三等功。

【气象科技服务】防雷减灾服务。邀请国内防雷知名专家到莱芜授课,举办莱钢集团和
全市8个设计院防雷技术人员培训班, 提高了对防雷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在全省率先完成中
小学防雷示范工程建设项目,并通过检查验收,改善了中小学防雷安全环境。专业气象服务。
将气象优势资源与社会资源相结合,把专业预报服务产品、人工影响天气服务延伸到大型企
业、烟草种植、水利、交通运输、电力通信等行业;2009 年,共组织开展15 次人工增雨作
业,对缓解全市旱情、增加水库蓄水、降低森林火险等级和改善生态环境起到积极作用,同
时缓解了莱钢用水需求,受到社会各界好评。农业气象服务。与农业局植保站联合开展研发
病虫害发生、发展气象条件等级预报系统,发布农业病虫害预报;开展设施农业小气候自动
观测和生姜、花椒、樱桃种植等特色农业气象服务,指导农民适时进行科学种植和管理。

【气象法制建设】充分利用“3·23”世界气象日、安全生产月(6 月)、“12·4”法
制宣传日、科普宣传周、市里举办科技培训班、送科技下乡等活动,赶大集、进社区、进机
关、进学校、进农村、进课堂等多角度、全方位宣传气象法律法规。在市人大、市政协“两
会”上,向代表赠送了1000把印有气象宣传信息的雨伞,提高了代表们对气象工作和防御气
象灾害重要性的认识。建立行政执法工作制度,明确行政执法人员的职责,积极开展执法活
动,联合市建委、安监局、公安、消防等部门,对建筑工程、高危行业、加油站等的防雷设
施进行检测检查;依法整顿和规范全市气象信息发布和传播渠道,以及气球施放、防雷管理
等工作,不断优化法制环境,规范社会不良行为。

【2009 年气候影响评价】 1. 气候概况。2009 年,年平均气温13.5℃,比常年平均偏
高0.5℃; 年降水量766.3 毫米,比常年平均偏多71.2 毫米,日照总时数2211.1 小时,比
常年平均偏少232.7 小时; 年极端最高气温38.7 ℃, 出现在6 月25日;年极端最低气温-
13.7℃,出现在1 月24 日;终霜日期4 月16 日,初霜日期11 月3 日,无霜期200天。年内
无明显自然灾害,气候属偏好年份。
2. 主要气象要素及特点。气温。年平均气温13.5℃,比常年平均偏高0.5℃,年极端最
高气温38.7 ℃,出现在6 月25 日;年极端最低气温-13.7℃,出现在1 月24 日;从各月气
温与常年比较情况看, 1-6 月份、10月份比常年偏高,其中1、2 月份比常年偏高最明显,
分别偏高4.0 ℃、 3.6 ℃;7、8、11、12 月份偏低,其中11 月份偏低2.7℃;9 月份气温
接近常年。
降水量。年降水量766.3 毫米,比常年平均偏多71.2 毫米,年内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
从各月降水情况看,夏季(6-8 月)各月降水量均比常年偏多,6 月降水量比常年偏多最为
明显, 比常年偏多64.1 毫米; 9-12 月均比常年偏少,9 月比常年偏少最明显,偏少50.1
毫米。
日照时数。日照时数为2211.1小时,比常年平均偏少232.7小时。其中1、6 月份分别偏
多36.2 和23.7 小时, 8、9月份分别偏少70.3 和67.6 小时,2 月和11 月中下旬受大雾、
阴雨等影响,日照严重不足,不利于大棚蔬菜的生产。
3. 主要气候事件及影响。低温。全年共出现-10.0℃以下的低温天气8 次,分别出现在
1 月10 日、 13 日、23—25 日,12 月19 日、26 日、31 日,其中1月24日的最低温度为-
13.7℃,是本年度温度最低的一天。受强冷空气影响,1 月中旬气温持续偏低,最大冻土深
度达29 厘米,1 月23—25 日,出现了本年度最强的一次寒潮天气过程。冬季持续的低温,
使大棚蔬菜生产成本投入增加,产量受到影响,蔬菜价格持续上涨。
干旱。自2008 年10月至2009年1 月底基本没有有效降水,全市降水量只有16.7 毫米,
较常年偏少76.7%,加之大风天气多,土壤失墒快,入冬以后旱情有所发展;1 月23 日前后,
强寒潮袭击全市, 极端最低气温降到-13.7℃。“旱寒交加”造成全市有3 万多亩麦田出现
点片麦苗发黄现象(受旱所至),主要分布在杨庄、方下等长埠岭地区,此处降水偏少,无
水浇条件, 属干旱易发地带。通过冬前苗情调查和2 月5 日苗情普查分析,以及省气象局1
月28日卫星遥感资料分析,2 月中旬全市有30 万亩小麦受旱,其中重旱面积18 万亩。
大风。 2009 年4月15日、25日,7月23 日,出现大风天气,其中7月23日的瞬时风速达
18.3米/秒。
高温。受大陆暖高压影响,从6 月23 日开始,莱芜连续5天出现35.0℃以上的高温天气,
25日最高气温达38.7℃,中部平原有7 个乡镇最高气温超过40℃,6 月下旬平均最高气温达
28.6℃,为历史最高值。
局地强降雨。7 月20 日19时至21 时,莱城区苗山镇崮山、黄崖等地出现强降水,导致
11个村庄受灾。据统计,灾害共造成94 公顷农作物受灾,绝产66.7 公顷,倒塌房屋47 间,
紧急转移380 人,受灾人口1080 人,209 户农户进水,冲毁道路1000米,淹死家禽1.26 万
只,受淹家畜310 头,冲毁蔬菜大棚60 个,经济损失500 万元。
大雾。 2009 年共出现9 次大雾,其中2 月10 日最重,最小能见度仅为40 米,造成出
行车辆行驶困难, 部分路段交通堵塞,事故增多,高速公路关闭多时;11 月下旬,后期持
续的雾天造成低温寡照天气,影响棚室蔬菜的正常生长。
寒潮。2009 年秋末冷空气活动早,势力较强,10 月底到11月初,出现寒潮天气过程。
受此次冷空气影响, 10 月30 日至31日全市普降小到中雨,48 小时内日平均气温下降10℃
左右, 日最低气温下降10℃以上,为入秋以来首次寒潮过程;伴随着气温下降,11 月2 日
出现冰冻,2 日早晨最低气温下降至-4.0℃。此次寒潮过程带来的充足降水,改善提高了土
壤墒情,使部分山区的旱象解除,伴随的强降温对部分未及时收获的露天蔬菜造成一定影响。
暴雪。11 月12-13 日,莱芜出现暴雪天气,过程降雪量17.5 毫米。降雪随降随化,没
有形成积雪,对道路交通无影响,经调查,全市无灾害。
(周祥祥 王琪珍)
责任编校 蔺延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