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c&A=9&rec=15&run=13

【综合】经济运行企稳向好。初步核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461.29 亿元,按可
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5%,增速分别一季度、上半年回升7.9、1.1 个百分点。其中,
第一产业增加值30.36 亿元,增长2.3%;第二产业增加值297.47 亿元,增长13.1%;第三产
业增加值133.46亿元, 增长13.1%。人均GDP 达到36125 元(按常住人口计算),按可比价
格计算, 比上年增长12.1%。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6.1 ∶ 67.8 ∶ 26.1 调整为6.6 ∶
64.5 ∶ 28.9,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比上年提高2.8 个百分点。
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12 万人,其中失业人员再就业6230 人,困难
群体再就业627 人; 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2.69 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8%, 城乡
“双零家庭”保持动态消零。
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紧紧围绕“六个一体化”“三个集中”和“六项改革”,进一
步完善政策,着力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促进城乡融合、一体发展。《统筹城乡
一体化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完成,重点示范工程扎实推进,开工建设58 个农民集中居住区,
1.2 万户安置房竣工入住,40 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投入使用。
镇域经济实力实现突破。通过园区带动,发展乡镇二三产业,打造镇域支柱产业等措施,
镇域经济实力实现突破, 20 个乡镇全部实现财政收入过千万元。全年各乡镇实现地方财政
收入9.86亿元,同比增长22.94%,乡镇地方财政收入占全市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30.2%,
比上年提高3.7 个百分点。
全民创业成效显著。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196.56亿元,同比增长14.3%,占GDP
的比重达到42.6%,比上年提高1.6 个百分点。全市新注册私营企业1926 家,新发展个体工
商户9603 户、 新增从业人员4.31万人、注册资金27.78 亿元。民营经济上缴税金12.09 亿
元,占全部税收的比重达到19.5%,比上年提高3.6 个百分点。

【农业】农业生产发展良好。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0.3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
增长2.3%。 其中,农业增加值22.22亿元,林业增加值1.27 亿元,牧业增加值6.11 亿元,
渔业增加值0.5 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0.25亿元。
种植业稳步发展。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7.93 万亩,比上年扩大1.2 万亩;总产27.31万
吨,与上年基本持平。经济作物播种面积57.68 万亩,减少4.8 万亩。其中,蔬菜种植面积
为44万亩,比上年减少4.1 万亩,下降8.5%。蔬菜总产103.13 万吨,比上年下降10.3%,其
中,生姜产量24 万吨,大蒜产量17.6 万吨,产量均有所下降,但受益价格上涨,种植效益
显著提高。
林牧渔业协调发展。 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积2128 公顷。果品总产10.78 万吨,其中,水
果产量9.15 万吨, 干果产量1.63 万吨。肉类总产量5.96 万吨,比上年增长6.4%;禽蛋产
量2.68万吨, 与上年持平; 牛奶产量3900 吨,比上年增长29.3%。全年水产品总产量3000
吨。
农业基础设施继续加强。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97.9 万千瓦,增长11.36% ;全年化
肥施用量12.15 万吨,增长2% ;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2534 吨,增长2.8%;农村用电量9.97
亿千瓦时,增长45.34% ;有效灌溉面积3.81万公顷;改造中低产田1.5 万亩,造林补植7.7
万亩。

【工业和建筑业】工业生产增速回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400 家,达到473 家,比
上年增加111 家。实现增加值303.59亿元,增长14.15%,比上年加快2.2 个百分点。其中,
钢铁产业实现增加值187.36 亿元, 增长12.48%; 非钢产业实现增加值116.23 亿元,增长
17.42%。工业经济效益明显好转。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91.23 亿元,比上
年下降0.9%; 实现利税90.76 亿元, 增长0.62%, 比上年回升9.96 个百分点; 实现利润
53.01 亿元,增长37.7%,比上年回升58.7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面21.99%,比
上年收窄1.77个百分点。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28.01,工业产品销售
率96.7%。
多数工业产品产量保持增长。 在重点统计的51 种产品中, 产量增长的有33 种,占比
64.7%;下降的有18 种,占比35.3%。其中,原煤产量突破300 万吨、铁矿石原矿突破500万
吨、生铁突破1500 万吨。
建筑业生产稳定增长。 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4.33 亿元,增长18.8%。年末全市资质
等级以上建筑企业达152 家,比上年增加13 家,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28.16 万平方米,
房屋竣工面积178.81 万平方米,其中住宅竣工面积122.17 万平方米。
【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0.55 亿元,增长
23.3%。其中,城镇规模以上投资完成244.93 亿元,增长25.29%。从隶属关系看,地方单位
完成投资245.47 亿元,增长31.75%,省及省以上单位完成投资15.08 亿元,下降37.1%。从
经济类型看,国有投资完成47.55 亿元,增长17.75%;集体投资完成43.08 亿元,增长42.7
%;股份制投资完成114.98 亿元,增长52.72%;私营个体投资完成47.86 亿元,下降21.3%。
从资金来源看,支撑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主要是自筹资金,占本年资金来源的62.1%。
投资结构继续优化。 规模以上投资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4.74 亿元,增长68.09%;第
二产业完成投资165.48 亿元, 增长18.01%;第三产业完成投资90.33 亿元,增长32.33%。
三次产业投资比重为1.8 ∶ 63.5 ∶34.7。 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迅速, 全年完成投资
27.38 亿元,增长29.32%,占规模以上投资的比重达到10.51%,同比提高0.51 个百分点。
招商引资扎实有效。 全年共引进和洽谈项目412 个, 招商引资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119.23亿元,其中内资项目完成113.26亿元。
房地产开发投资快速增长。 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6.39亿元,比上年增长25.13%。
商品房销售面积49.85 万平方米,下降0.5%;销售额12.11 亿元,增长31.6%。

【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消费品市场持续繁荣。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0.6亿
元, 增长18.44%。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38.18 亿元,增长18.59%;住宿餐饮
业零售额16.46 亿元,增长19.05%;其他行业零售额5.96 亿元,增长13.38%。
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中,基本生活类商品稳定增长,粮油
食品饮料烟酒类和日用品类分别增长15.9% 和15.41%;消费升级换代类商品增势强劲,服装
类、 金银珠宝类、 汽车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体育娱乐用品类商品销售额分别增长
63.86%、36.52%、56.31%、47.78% 和100.89%。
物价逐步摆脱紧缩形势。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1%,其中服务项目价格
上涨1.2%, 消费品价格上涨1.1%。 八大类商品价格四升四降,食品和居住价格分别上涨4%
和9.2%,是助推居民消费价格回升的主要因素。工业品价格从年初开始一路下滑,至7 月份
跌至最低点, 之后降幅逐月收窄,全年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19%,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
价格下降16.2%。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下降2.4%。房屋销售价格下降0.2%。

【对外经济】对外贸易大幅下滑。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外市场需求严重不足,特别
是钢材订单锐减, 价格持续低迷,对莱芜市出口造成严重影响。全年进出口总额达到15.74
亿美元,同比下降43%。其中,进口完成9.83 亿美元,下降29.6%;出口完成5.91 亿美元,
下降56.7%。 其中, 钢铁、纺织服装两大主导产业出口下滑明显,比上年分别下降91.7%、
20.4%。
农产品出口逆势高速增长。 全市农产品完成出口3.26 万美元,同比增长121.9%,占全
市出口总额的55.15%,拉动全市出口降幅回升13.1 个百分点。其中,生姜出口8.67 万吨,
增长39.8%; 出口额7508万美元, 增长79.2%。 大蒜出口24.5 万吨, 增长59.1%;出口额
19407万美元,增长197.2%。出口总额3.26 亿美元,增长121.9%。
利用外资继续增加。全年新批利用外资项目23 个,增资项目13 个,实际利用外商直接
投资8887 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6.9%。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稳步发展。 在注重招商引资的同时,积极实施“ 走出去”战略,充
分利用“两个市场、 两种资源”,全年境外劳务输出1375 人,新批境外办企业5 家,对外
协议投资总额1660 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24%。

【交通、邮电和旅游】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全年公路客运量2774
万人次, 下降12%,客运周转量10.53 亿人公里,增长1.4% ;公路货运量5715 万吨,货运
周转量45.78 亿吨公里, 分别增长2.8% 和36.6%。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3522.1 公里(含
县、乡及村道),其中,高速公路139.91 公里,一级公路181.23公里,二级公路274.47 公
里。 公路密度达到156.8 公里/ 百平方公里( 含县、 乡及村道) 。年末汽车保有量达到
10.2 万辆, 比上年增加1.76 万辆。民用汽车拥有量达到8.7 万辆,其中轿车4.05 万辆。
邮电通信业平稳增长。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6.44 亿元,比上年增长3.64%。其中,电信业
务收入5.76 亿元, 增长2.84%;邮政业务收入0.68 亿元,增长10.95%。年末固定电话用户
28.19 万户,比上年下降17.77%。其中,城市电话用户12.52 万户,农村电话用户15.67 万
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89.23 万户,比上年增加13.93万户,增长18.5%。宽带互联网用户达
到10.67 万户,比上年增加2.3 万户,增长27.48%。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全年共接待国内
游客435.6 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3%;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6.35 亿元,比上年增长26.19%,
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再创历史新高。

【财政、 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支平稳增长。 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32.7 亿元,增长
8.11%。 完成税收总收入61.87 亿元,比上年下降22.77%。其中,国税收入39.87 亿元,下
降31.54%;地税收入22 亿元,增长0.57%。全市财政支出完成44.61 亿元,增长13.27%。财
政支出结构优化,重点事业发展得到保证,交通运输、环境保护和医疗卫生支出分别增长了
25.9%、 25.24% 和18.08%,用于“三农”的财政支出达到6.4 亿元,增长11%。
金融支持力
度明显加大。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562.44 亿元,比年初增加125.39 亿
元, 同比增长26.44%。 其中, 企业存款153.29 亿元,比年初增加34.61 亿元;储蓄存款
261.95 亿元, 比年初增加46.72 亿元。 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426.89 亿元, 比年初增加
81.76 亿元, 同比增长21.92%。其中,短期贷款292.73 亿元,比年初增加89.45 亿元;中
长期贷款96.39 亿元, 比年初减少4.1 亿元。保险业平稳发展。全市保险公司19 家,比上
年增加5 家,全年实现保费收入10.82 亿元,增长24.23%。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3 亿元,
增长20.87%;人身险保费收入7.82 亿元,增长25.57%。共支付各项赔款与给付2.49 亿元,
增长1.32%。 其中,财产险支付赔款与给付1.31 亿元,增长2.25%;人身险支付赔款与给付
1.18 亿元,增长0.31%。

【科学技术】 科技事业成果丰硕。全市承担实施省以上科技计划项目43 项,争取无偿
资金4085.5 万元。 全年获省以上科技进步奖12 项。全年专利申请量1351 件,其中发明专
利170 件;专利授权量845 件,比上年分别增长50.1%、21.4%、21.9%。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全年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5家,总数达到61 家。全市高
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212.88 亿元,增长34.27%,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9.3%,
比年初提高4.24 个百分点。

【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46 所。
其中,高等学校2 所,普通中学57 所,小学171 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各级各类学校在校
学生人数17.77 万人。年末全市共有幼儿园451 所,学前三年教育普及率达到96.8%。小学、
初中入学率均保持100%, 巩固率小学100%,初中100%,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99.4%,高中阶
段教育普及率达到95% 以上。 高考本专科录取人数7609 人,占考生的78.69%,其中本科录
取2740 人。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年末全市拥有艺术表演团体1 个,影剧院2 个,群众艺术馆1 个,
文物保护管理机构1 个,公共图书馆1 个,总藏量17.47 万册。拥有市级以上广播电台1 座,
电视台1 座。年末全市有线电视用户达10 万户,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达98%,电视人口综合
覆盖率达97.5%,全市广播电视传输网络干线总长1200 公里。
卫生事业继续加强。 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146 个,其中医院( 卫生院)40 个。拥
有病床床位4958 张; 卫生技术人员2005 -2009 年地方财政收支8010 人。每千人拥有床位
3.9 张、卫生技术人员6.3 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年莱芜市运动员在省级以上重大比赛中获金牌28 枚、银牌20 枚、
铜牌41 枚,其中在全国比赛中获金牌3 枚、银牌1 枚。本年批准的等级运动员57 人。群众
体育和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 共举办市级群众体育比赛21 项;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总数
达到了2200 名;群众健身意识普遍增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45.2%。

【城乡建设】 城市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14.2 亿元,市区
建成区面积57 平方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2565 公顷,覆盖率45%,人均公园绿地19.01
平方米。 城区主干道路的配套改造建设步伐加快,新扩建道路面积14 万平方米。天然气供
气总量2287 万立方米,年末天然气用户达6万户,居民家庭用气普及率99.49%。供热面积达
到980 万平方米。城区供水日综合生产能力25.5 万立方米,污水日处理能力9.5 万立方米。
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村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全年完成投资5 亿元。公共服务加
快向农村延伸,村村通电、村村通电话、村村通油路、通客车基本实现,村村通自来水比例
达到89%。集中居住区建设扎实推进,建成居民楼397 栋,建筑面积120.3万平方米,入住居
民11168 户。

【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取得明显成效。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
盘活利用闲置、低效土地2600 亩。大力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全市新开发土地25845 亩,
增加耕地6016 亩,新增耕地储备6016 亩,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
环境质量继续改善。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1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7
%。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和垃圾处理率分别达到87.41% 和100%。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
到85.5%。
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全年共发生各类安全事故754起,同比上升6.1%,死亡91 人,同比
下降3.2%。 其中,道路交通事故发生621 起、死亡80人,分别下降3.9% 和2.4%;火灾事故
发生126 起,同比上升125%,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人口保持低速增长。全市年末户籍总户数45.16 万户,
户籍总人口126.38 万人。 全年出生人口9244 人,出生率为7.33‰;死亡人口8383 人,死
亡率为6.64‰; 全年自然增加人口861 人,自然增长率为0.69‰,比去年下降0.47 个千分
点。
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 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317 元, 增长10.1%;人均消费性支出
4116元, 增长9.1%。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43 元,增长10%;人均消费性支出12598
元,增长16.76%。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38.7%,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31.4%,分别比上年下降
1.4和3.7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7.72 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现住房总建筑
面积达到32.19 平方米。 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20727 元,比上年增加3546 元。城镇单位
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31603 元,增长9.83%。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
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1.47 万人,增
加1.26万人; 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8.81 万人,增加3.67 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
15.28 万人,增加1.03 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0.78 万人,增加2.7万人。城镇居民
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34 万人, 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2.58 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继续发展,参合率达到98.81%,提高1.28 个百分点。
社会福利和救助事业进一步发展。 年末全市共有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54 个,床位5158
张, 收养4377 人;福利企业43 家,安置残疾职工2004 人。年末全市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
活保障4082 户、 8830 人,全年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1750.5 万元;年末全市享受农村居民
最低生活保障17178 户、 25062 人,全年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1731.1 万元;年末全市享受
农村五保供养3292户、3292 人,全年发放五保供养金706.2 万元,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75%。
注:
1. 上文中部分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或快报数, 正式统计数据以《莱芜统计年鉴》为
准。
2.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着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3. 上文中全市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
4. 上文中所列人口数为公安户籍人口。
(市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