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市人民政府(二)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c&A=8&rec=53&run=13

【史志工作】 认真传达贯彻全省史志工作会议精神。3月全省史志工作会议召开后,
立即向分管市长和秘书长汇报,使他们及时了解了史志工作情况。听取汇报后,分管
市长和秘书长充分肯定了2007年史志工作取得的成绩,并对下一步地方史志工作,特
别是新修《莱芜市志》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要求年内全面完成初稿编写任务。
莱芜市年鉴学会年会召开。 4月,组织召开莱芜市年鉴学会2007年度年会,认真总结
2007年学会工作,安排部署了2008年学会工作,进一步探讨了做好年鉴工作的方法和
途径,为更好发挥年鉴为三个文明建设服务的功能打下了坚实基础。
《莱芜市志》编修。把编修《莱芜市志》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把主要精力用在
该项工作上,对编纂任务层层分解,主任和编辑都有任务,经过团结奋战,截至2008
年底,市志全部23编初稿编纂完成。《莱城区志》《钢城区志》的编修工作进展十分
顺利,完成全部初稿的编写,其中《钢城区志》基本审定完成初稿,争取2009年召开
评审会。莱芜市的市志编纂进度走在全省前列。
《莱芜年鉴》(2008卷)编纂。正确处理修志与编鉴的矛盾,在抓好新志编修工作的
同时,为了保持年鉴资料的连续性,坚持继续编纂出版好年鉴。从2008年初开始,做
到早安排, 早操作。2月通过市政府办公室下发《关于编纂〈莱芜年鉴〉2008卷有关
问题的通知》(莱政办发〔2008〕8号),8月完成资料征编,10月完成修改补充和统
编送审稿,正在通稿中,初步计划12月印刷发行。本卷年鉴在保持以往传统风格的基
础上,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中心,贴近现实,服务现实,重点记述了统筹城乡一体化
发展、服务业发展、四个功能区建设,增加了大量的新闻图片,进一步扩大了信息量,
增强了可读性。
市情资料库建设。一是继续派人参加省情处组织的培训班和现场会,学习了先进地市
经验,更新了知识,为下一步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基础。二是继续安排专人做
好资料库文字录入工作,年内顺利完成《莱芜古今》第二辑、第三辑、《莱芜年鉴》
(2007卷) 共计100余万字的录入,更好的满足了社会需求。对市情网内容及时进行
更新,保证了市情网安全稳定运行。莱城区、钢城区区情网顺利运行,年内录入部分
资料。三是通过征集、购买、交换等方式,添置了一批志、鉴资料,进一步丰富了馆
藏,并充分利用馆藏资料,为社会提供咨询服务,年内接待咨询者60余人次。
其他志类产品编纂。一是《莱芜古今》系列丛书第二辑、第三辑年内顺利出版发行,
初步形成了一批稳定的读者和撰稿人,宣传了莱芜历史文化,积累了资料,扩大了影
响,为建设文化强省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二是《莱芜历代志书集成》资料的初稿编纂
完成,正在通稿。
部门和基层修志指导工作。一是对《莱城区志》、《钢城区志》编修工作进行具体指
导,重点对《莱城区志》初稿进行了审定,莱城区、钢城区志初稿基本编纂完成,正
在进行总纂。二是对新修《莱芜市志》各供稿单位进行广泛深入地指导,重点对返回
的稿件进行了具体修改,以确保入志资料的质量。三是对《莱芜商业银行志》《新矿
集团鄂庄煤矿志》《山东煤矿莱芜机械厂志》等部门行业志的编纂进行业务指导,以
保证志书高质量出版。
上级业务报送。一是按要求完成《山东年鉴》(2008卷)莱芜部分的组稿工作,稿件
于4月及时报送省史志办。 二是做好《山东省历史地图集》(莱芜部分)稿件的报送
工作,稿件及时报送省史志办。三是按要求做好省史志博物馆莱芜部分馆藏资料的报
送和第二轮社会主义新方志图片与成果展资料的报送工作。四是及时做好省史志办各
处室安排的其他工作。
(亓军华)

【民政工作】 抗震救灾。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发生后,市民政局快速启动救灾应
急预案,在第一时间投入到抗震救灾行列,全力以赴做好抗震救灾的各项工作。一是
社会捐赠工作。 5月通过召开捐赠动员会、联席协调、发倡议书、设立宣传站、媒体
宣传等多种形式,在全市掀起了浓厚的捐赠氛围,全市共接收捐款捐物6500多万元。
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 再次组织掀起向地震灾区捐赠棉衣被活动,共捐赠棉衣被1.6
万件,接收捐款41万元,并按照省民政厅调拨任务安排及时将1.13万件棉衣被运往地
震灾区,超额完成省厅分配的任务。市民政系统全体党员干部职工心系灾区,踊跃奉
献爱心,全局累计捐款和缴纳特殊党费14.68万元,人均700多元,捐赠次数最多的达
到4次, 捐款最多的达到3000元,体现了与灾区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二是调拨抗震
救灾物资。地震发生后,市民政局制定紧急救灾物资筹集和调运预案,实行24小时值
班制度,做到接到上级命令,快速筹集、快速调拨、快速启运。先后向地震灾区运送
价值800万元的生物环保厕所、 帐篷、食品、棉被、学习用品等灾民急需的物资。三
是对口支援灾区。先后有7名同志奔赴前线,累计向北川县开坪乡调拨救灾款物320多
万元,参与运输、安装支援梓潼县及开坪乡活动板房1013套,有力地支援了灾区恢复
重建,受到灾区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市民政局党委被省委组织部表彰为“抗震救灾
先进基层党委”,被市委表彰为“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市民政局被省民政厅
记“集体三等功”,先后有6名同志受到省、市表彰奖励。
社会救助。按照“城乡一体、全面覆盖、逐步提高”的思路,通过健全完善五项制度,
在全市范围内初步建立起覆盖城乡、综合配套、规范有序、保障得力的济困救助体系。
全年共救助城乡困难群众5万人以上,比上年增加1.5万人;发放各类救助资金4000多
万元,比上年增加1500万元。一是健全完善城乡低保制度。制定完善《莱芜市城市居
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和《莱芜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城市低保标准由每
人每月180元提高到220元, 月人均补差由90元提高到143元,发放保障金1340万元,
比上年增长31%。认真落实每人每年1000元的农村低保标准,年人均补差由220元提高
到600元, 发放保障金1280万元,比上年增长261%。城乡低保水平差距逐步缩小,达
到了动态管理、应保尽保,低保水平跨入全省上游水平。二是健全完善农村五保对象
和城市“三无”人员供养制度。农村五保对象集中和分散供养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
年2200元、1300元,集中供养率达到75%,全年共发放五保供养资金584万元,比上年
增长26%。 城市“三无”人员集中供养率达到50%以上,并投资10万元为9个社区安装
孤老人员居家养老呼叫救助系统。以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站为中心,逐步在区、
镇建立救助网点,全年共救助各类流浪乞讨人员800人次,比上年增长25%。三是健全
完善城乡困难群众专项救助制度。制定出台《莱芜市城乡困难家庭专项救助制度》,
形成了与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相配套的救助制度,实现了应救助全救助。对城乡困难边
缘家庭实施生活救助。城乡困难家庭大病医疗救助标准由3000元提高到5000元,全市
共救助城乡医疗困难群众600多人,发放医疗救助金120万元;城乡困难家庭高考大学
生救助标准由每人2000元提高到3000元, 共救助特困高考新生163人,发放助学金近
50万元。四是健全完善城乡慈善捐助网络和制度。市、区、乡镇、村(社区)“四级
慈善网络”基本健全,部分乡镇、村及社区还设立了慈善捐赠点,先后开展爱心复明、
夕阳扶老、爱心助残等救助活动,为50名白内障患者免费实施手术。五是健全完善城
乡困难群众临时性生活救助制度。 全市共救助城乡困难群众2.6万人,发放临时生活
救助和取暖补助金275万元。下拨救灾资金225万元,保证了灾民的基本生活。
社会福利。积极探索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城乡社会福利事业发展新路子,初步形成
以居家为基础、以城乡社区为依托、以福利机构为骨干的发展方向,促进了城乡社会
福利事业一体化发展。一是统筹规划城乡社会福利事业发展。基本完成《莱芜市城乡
社会福利事业发展规划纲要》的编制工作。二是加强城乡国办福利机构建设。配套完
善市社会福利院和乡镇敬老院基础设施,开展乡镇敬老院管理服务年活动,提高管理
服务水平, 经省民政厅考评认定,全市有12处乡镇敬老院达到省一级标准,8处达到
了省二级标准。筹备建设市儿童福利院,完成项目申报、立项等工作,争取明年开工
建设。三是积极推进城乡民办福利机构发展。全市各类民办福利机构达到12家,床位
数达到400多张, 基本满足了社会需求。四是提升福利企业培育管理水平,全市福利
企业达到44家,共安置残疾职工1600人。市汶河化工有限公司被国家民政部表彰为全
国优秀福利企业。
社区工作。统筹城乡社区规划、建设和管理,积极推进城市服务向农村延伸,全面提
升城乡社区管理服务水平。在城市社区建设方面,制定出台社区干部工资和示范社区
办公服务用房补贴发放规定和莱芜市城市社区服务中心规划建设标准,实行全市城市
基础设施配套费每平方米增加10元专项用于社区建设的办法,全面解决了有人办事、
有钱办事、 有地方办事、有规章理事的问题,办公服务用房达到300平方米的社区已
占社区总数的70%, 全市示范社区达到18个。在农村社区建设方面,通过积极争取,
莱城区、钢城区分别被国家民政部、省民政厅确定为全国、全省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区,
制定出台《关于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农村社区建设示范标准》,把全
市农村社区分为集中居住区型、企地融合型和独立村型,上半年重点抓好32个试点社
区,下半年全面展开。为每个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单位赠送价值5000元的社区图书一套,
推动了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开展。制定下发《关于推进农村社区化服务的意见》,
农村社区建设正在全面深入推进。莱城区在全国农村社区经验交流会上做了典型发言。
双拥工作。一是双拥工作深入推进。2008年在全省率先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双
拥工作的意见》 及新一届创城《工作任务目标责任制》,7月召开全市庆八·一暨双
拥工作会议, 将近3年每年的双拥共建任务分解,表彰了34个创城记功单位和个人,
部署了双拥工作任务,为争创第六次“全国双拥模范城”营造了浓厚氛围。二是组织
开展走访慰问活动。重点走访了驻莱部队、重点优抚对象、抗震救灾和维和行动官兵
家庭。开展“十佳兵妈妈”和“十佳好军嫂”评选活动。三是积极为部队解难题、办
实事。 先后帮助驻莱部队修建两条拥军路,办理武器库征地手续,投资200多万元帮
助驻莱部队建立“图书阅览中心” 、“网络科技图书室”,并捐赠图书2万多册,增
强了驻莱部队的战备能力和综合素质。
优抚安置。一是在认真落实上级出台的各项优抚政策,解决困难优抚对象的“四难”
问题。对生活困难的全部纳入城乡低保范围;《莱芜市抚恤定补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办
法》全面启动运行,将大病医疗救助标准由3000元提高到5000元,这项工作得到国家
民政部领导的高度评价;对住房困难的城乡优抚对象继续实施房屋修缮救助,改善了
其住房条件;对困难优抚对象家庭子女就学优先进行救助,达到了因困难弃学“零”
目标。全年共发放抚恤补助金3000万元,比上年增长30%。二是关爱功臣活动经常化。
对600多名在乡六级以上残疾军人免费进行查体, 建立健全城乡退伍精神病人健康治
疗网络和精神抚慰制度,达到了工作经常化。倡导建立“志愿者服务队”,为城乡重
点优抚对象开展巡回查体、送药和精神抚慰等服务,受到社会的好评。三是退役士兵
全部安置到位。坚持对城镇退役士兵实行“全面考试考核、公开自主择岗”的安置办
法,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城镇退役士兵安置任务,自谋职业率由去年的70%提高到80%。
全面做好涉军信访稳定工作,年内未发生进京赴省上访事件。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结合第九届村委会换届选举,指导基层做好换届选举后的工作移
交、民主制度建设等后续工作。贯彻落实民政部和省民政厅《关于做好村务公开目录
编制工作的通知》要求,指导各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和雪野旅游区编制完成符合实际
和群众意愿的村务公开目录,提高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
认真组织开展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单位评选表彰工作,全市共评选示范乡镇(街道)
3个, 示范村(社区)158个,并对每个示范村(社区)分别赠送农村社区建设图书1
套,以资助其建设图书室和开展居民读书活动,推动了全市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开
展。莱城区寨里镇被国家民政部表彰为“第二批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乡镇”。
民间组织管理。一是加强对民间组织的年检力度。对2007年度民间组织进行年度检查,
163个民间组织参加并通过年检, 开展“双十佳”民间组织评选表彰工作,评选出20
个民间组织先进单位,依法撤消10个不合格民间组织。二是严格做好审批工作。在审
批工作中,坚持优质高效服务,建立完善的新批民间组织考察论证机制。在批准民间
组织登记前,认真审查民间组织提交的全部材料,并坚持深入基层对民间组织负责人
是否符合任职条件、是否有固定的办公场所、民间组织成立的必要性可行性等情况进
行实地考察,确保了民间组织的质量,截至2008年底,全市民间组织达到1150个。三
是重点发展经济社会急需的行业协会等民间组织。 10个新发展的社会团体中有8个是
行业协会, 比例占80%。发展奶牛养殖、烹任餐饮、酒类、医院、风景园林等领域的
行业协会,填补了行业空白,优化了民间组织结构。
区划地名工作。一是完成勘界资料及边界线联检工作。辛庄镇划归钢城区管辖后,指
导钢城区对因区划调整引起变化的界线和三交点进行了勘定。联合淄博市民政局共同
上报博山钢城线、莱城钢城线、沂源钢城线及两个三交点的图文资料。二是积极开展
平安边界创建活动。与济南市民政局、淄博市民政局、泰安市民政局分别签署创建平
安边界协议书,开展了创建平安边界联谊活动。与市财政局联合出台《关于加强行政
区域界线管理的通知》,进一步规范莱芜市行政区域界线管理。三是加强城乡地名标
志设置工作。 为创建省级文明城市, 对市区内全部道路标志进行检修,共更新广告
100余面,修复路标12块,新设置长勺路、龙潭西大街、汶源西大街路标6块。联合市
公安局等5部门共同制定《关于加快实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的意见》 ,全部完成城市
道路设立路标,开展乡镇设标试点工作,逐步实现城乡地名公共服务一体化。
社会事务管理。抓好各级各类民政事业单位的规范化建设,健全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大力推行政务公开、服务承诺制、责任追究制和工作人员佩证上岗制,树立了民政部
门的良好社会形象。莱城区、钢城区婚姻登记处均一次性达到全国“婚姻登记处规范
化建设达标单位”,婚姻和收养登记合格率均达到100%。被市委、市政府表彰为工作
实绩考核先进单位、政风行风建设先进单位及市级文明行业。
局属事业单位工作。莱芜战役纪念馆大力加强软环境建设,深化“六个一”优质服务
活动,树立了良好的窗口形象,并被国家旅游局评为“4A”级旅游景区,成为全市第
二家“4A”级旅游景区。省民政厅在莱芜市召开全省烈士纪念设施改扩建工作现场观
摩暨经验交流会,推广了莱芜市的做法和经验。市军干所在被国家民政部授予“全国
和谐军休家园”的基础上,积极推行上门式、细微化服务,被省文明办评为“省级文
明单位”。市军供站投资12万元改善了基础设施,派出三名员工参加厨师业务培训,
提高了军用饮食供应水平。市老年公寓、市光荣院、市社会福利院投资70多万元完善
配套设施。市优抚医院投资80多万元改善了院内环境,全年门诊量达到近6000人次。
开展“精神卫生进社区、进学校”活动,提高了知名度,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双丰收。市救助管理站规范救助制度,完善救助程序,在参与全市文明城市创建工作
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市殡仪馆协调有关单位拓宽了道路,改善了内部、外部环境,全
市火化率始终保持在100%。市福利彩票销售管理中心加大福利彩票发行力度,全年共
发行福利彩票6300万元,为福利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市蟠龙山公墓管理
处加快二期墓区开发,提升了环境档次和管理服务水平,挤身全省先进行列,得到省
厅考核组的充分肯定。
(李俊翠)

【残联工作】 残疾人就业工程。2008年,莱芜市把促进残疾人就业工作作为统筹城
乡就业的重要内容,并列入2008年为民办的八件实事内容之一,提出了将有劳动能力、
有就业需求的残疾人逐步安置就业的目标。 截至年底,有732名残疾人走上了工作岗
位。一是开展全市残疾人就业基本情况调查和用人单位残疾人用工的需求情况调查。
联合市劳动保障部门, 为639名残疾人发放“残疾人”字样的《失业证》。二是多渠
道安置残疾人就业。按比例安置残疾人158名,比上年增加1倍多。福利企业集中安置
残疾人实现新突破, 安置残疾人454名。在市人力资源开发服务中心设立残疾人就业
专门窗口,常年为用人单位和残疾人提供就业服务。召开全市残疾人就业专场招聘会,
有186名残疾人与用人单位签订协议。对全市112户自主创业的残疾人进行了补助,帮
助他们实现了自主就业。 通过公益岗位安排残疾人就业,钢城区于2008年9月,公开
招聘了8名素质较高的残疾人作为镇(开发区)残疾人工作联络员。
康复工作。市残联共向省残联争取残疾人危房改造资金15万元,康复资金11.4万元,
扶贫基地奖励款10万元。一是开展争创“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培育活动,莱城区
被省残联命名为山东省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二是实施重点康复项目工程。实施白
内障患者复明手术工程,完成手术680例,其中为200名患者减免、补助医疗费用34万
元。投资10余万元,实施“助行工程”、实施“助听工程”,为55例肢体残疾人免费
安装了大、 小腿假肢,为8名残疾儿童免费实施了肢体矫治手术,为35名残疾儿童安
装助听器。 对100名残疾儿童安装助听器。三是开展康复救助工程。依托钢城区人民
医院, 救助10名贫困脑瘫儿童、30名智力残疾儿童。常年为100名精神病患者免费提
供药品,为20名精神病患者提供3个月的免费治疗。
残疾人教育培训。继续在特殊教育学校设立“勤奋自强”奖学金,奖励30余名品学兼
优的残疾学生, 对20名贫困残疾学生进行救助。继续对考入大中专院校的9名残疾学
生进行了奖励补助。全市通过各种方式培训残疾人900多名,残疾人的素质明显提高。
实施农村贫困残疾人温馨安居工程。市区两级残联认真组织实施了90户残疾人危房改
造工程, 每户补助资金1万元,并为每户送去价值1000元的床、桌、凳、灶、棉衣、
棉被等生活用品,保障了这些家庭的住房和生活。
法律维权工作。开展为企业送法活动,聘请专业律师,到残疾职工集中的山东九羊集
团有限公司福利铁厂、莱芜美星化工有限公司,为残疾职工上法制课。并在莱芜美星
化工有限公司成立法律援助工作站。为民营经济大户搞好服务。立足残联业务特点,
对所联系企业的残疾职工免费提供法律救助服务,优先办理残疾人证。
宣传工作。一是开展进村入户送温暖活动。春节和中秋节等节日期间,全市走访慰问
残疾人困难户120多户,发放慰问金50000元,发放彩色电视机100台,收音机115个,
面粉2000斤, 食用油580斤。二是开展短信助残活动,全市共收到短信助残捐款5963
元。 三是积极参加四川汶川地震捐献活动。为灾区捐款14700元,其中交纳特殊党费
10100元。四是集中开展一次宣传活动。5月16日,市残联、市特殊教育学校在市文化
中心广场前举行宣传咨询活动,以“牵手残疾人,走进残奥会”为主题,并对新修订
的《残疾人保障法》和《山东省残疾人优惠扶持规定》进行宣传。市人大常委会副主
任王育革带领市直有关部门领导上街进行指导,为过往市民发放宣传资料5000余份,
咨询人数达300人次。 据统计助残日期间,山东省电视台新闻播放莱芜助残活动综合
新闻3条, 莱芜电视台播放助残新闻8条,《莱芜日报》刊登助残文章6篇,残疾人新
闻图片21幅,莱芜人民广播电台播发助残新闻8条,市、区悬挂过路宣传横幅30余幅,
张贴助残标语200多条。 下半年,市残联被制定参加行风热线,宣传了残疾人工作,
残疾人就业、康复、维权等方面的政策,解答了部分残疾人关注的热点问题,受到社
会的好评。
牵手共建活动。市残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企业、共建村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积极
投入到“城乡牵手共建”行动中,投入资金近三万元,围绕扶残助残开展了一系列活
动, 把结对共建真正办成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特别是惠及残疾人的民心工程。2008年9
月,在市委召开的城乡牵手共建活动会议上,市残联对开展城乡牵手共建活动作了典
型发言。 一是开展残疾人助行活动。为共建村的贫困残疾人赠送了4辆轮椅,方便了
残疾人的出行。二是开展扶贫助残活动。帮助共建单位创办具有一定规模的残疾人扶
贫示范基地,并对共建村有需求学习各种技能的残疾人,实行免费组织培训。三是为
贫困残疾人实施危房改造工程。由市残联投入资金,共建村村委出工、出力,共同为
一户贫困残疾人家庭实施危房改造。四是开展文化助残。在奥运会以及残疾人奥运会
到来之际,为共建村3名残疾人购买了彩色电视机。
(许善峰)

【老龄工作】 老龄宣传。市老龄办以老龄宣传为突破口,强化宣传力度,优化了环
境,取得明显成效。一是与市委宣传部联合下发《2008年全市老龄宣传工作要点》,
并联合成立莱芜市老龄宣传站,把老龄宣传纳入了社会宣传的重要内容。二是联合市
民政局等单位在市电台创办“老龄之声”栏目。三是开通“莱芜老龄网站”。四是在
《莱芜日报》开辟“支持老龄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系列专栏;五是由市老龄办牵头,
联合市关工委等单位举办“老少牵手迎奥运”活动。六是开展老人节庆祝活动。联合
市劳动保障局等8部门开展《老年法》 宣传及老年人维权咨询活动;联合市文化局举
办“情系老人,感恩社会”专场文艺演出;联合市五福茶业有限公司开展为百名老人
送温暖活动。 2008年以来,在市级以上各类报刊、杂志、网络发表稿件105篇。全年
编发《莱芜老龄信息》52期,其中14篇信息被省老龄办采用,12篇信息被全国老龄网
站采用,创历史之最。市老龄办上报市委办公室的《尽心竭力为老年人办好十件实事》
的信息,市委以信息专报方式上报省委办公厅等等。
统筹老龄工作城乡一体化。创新思路,提出老龄工作的“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
潜力在农村,希望也在农村”的新思路,为切实做好统筹城乡一体化的老龄工作,一
是制定下发《关于在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努力做好老龄工作的意见》,为做好基层
老龄工作提供了组织和制度保障,明确提出了城乡一体化建设中的重点工作和要求。
二是协调市委组织部将敬老养老助老纳入新制定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领导班子和领
导干部年度目标考核内容,为提高广大党员干部养老敬老的自觉性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是为加强对农村老年人的教育,与市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中心部联合下发《关于
开展农村老年教育的实施意见》 ,在6个村进行了试点,力争用五年的时间使农村老
年人受教育面达到80%以上。四是与市人事局联合开展了评选表彰老龄工作先进单位、
先进工作者,敬老助老模范村居、明星活动。五是与市旅游局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
做好旅游单位为老服务的通知》,提高了旅游景区为老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在“五
一”旅游旺季,老年人的投诉率下降了近八成,受到老年人的好评。《莱芜日报》以
《莱芜景区全力服务老人游》为题进行了报道。六是与市中医医院联合开展老年人就
医优惠服务活动,老年人可凭《老年证》到市中医医院就医可享受10%—30%的优惠。
七是与俏夕阳婚妙摄影公司联合,为老年人补拍婚纱照。八是结合旧村拆迁试点和村
居(社区)文化大院建设,加快推进农村老年公寓和老年文体活动设施建设。九是加
快引导发展民办养老服务工作。十是与市财政局、市机关事务管理局联合开展“闲置
物品惠乡村老年”活动,同时,加大对上争取扶持力度,先后向上级争取各种无偿资
金26万元,争取社会提供赞助10万元。
队伍建设。一是结合实际开展以“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为主要内容的做一流工作、
创一流业绩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党员干部的
精神状态、工作作风明显改善。二是深入调研,把脉定向。深入到各区、部分乡镇、
村居和成员单位进行调研,摸清了基层老龄工作实际状况。三是建章立制,促进工作
规范化。结合实际,研究制订“机关工作守则”、“廉洁自律规定”、“财务管理制
度”、“请示报告制度”等十项管理制度,做到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促进工作
规范化,形成了风正气顺心齐的氛围。四是坚持周一例会制度,通报情况,研究工作,
达到了交流、沟通、促进、提高的目的。五是考察学习。先后组织有关人员到滨州、
烟台、 泰安等地外出学习考察。6月,为贯彻落实全省农村基层老龄工作会议精神,
组织机关全体人员、四个区、四个乡镇、七个村的负责同志一行24人前往肥城参观学
习。
(张爱京)

【红十字会工作】 抗震救灾。5月14日,市委、市政府发出支援四川抗震救灾号召后,
市红十字会积极响应,迅速行动,克服人员少、任务重的困难,全力以赴做好抗震救
灾募捐工作。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及时发布募捐紧急呼吁书,公布捐款热线、捐款地
址和捐款账户,广泛动员社会各界为灾区人民奉献爱心,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积极响应,
迅速在全市掀起全民参与、争献爱心的捐款热潮。与全市20家企事业单位联合开展大
型募捐活动, 发动200名红十字志愿者上街组织募捐。对捐款数额较大的企业,认真
举行捐赠仪式。及时向市委、市政府汇报募捐进度,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自觉
接受社会监督。对接收的捐赠款物,严格登记入库入账程序,切实做到账款账物相符。
市审计部门多次进行跟踪审计,认为募捐程序严格、管理规范、使用合理。截至2008
年底, 共接收捐赠款物564.25万元,其中捐款525.06万元,捐物折价39.19万元,捐
款万元以上的企业60家, 参与群众近4万人。市红十字会在抗震救灾工作中发挥的作
用得到了市委、市政府和省红十字会的充分肯定。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给予鼓
励,指出“市红十字会在支援四川抗震救灾工作中广泛发动、捐款捐物,行动迅速、
措施有力”。在省红十字会七届二次理事会议上,市红十字会被授予“支援四川抗震
救灾先进集体”,1人被授予“支援四川抗震救灾先进个人”,2人被授予“支援四川
抗震救灾优秀志愿者”。
社会募捐和社会救助。坚持经常性与集中性相结合的原则,广泛开展社会募捐和社会
救助,着力服务民生、改善民生,救助覆盖面不断扩大。积极引进境外资金捐资助学。
争取香港慈恩基金会捐助40万元港币, 对莱芜市贫困山区4所小学进行捐建,受益学
生达4000人。其中,雪野镇北栾宫小学和大王庄镇宅科小学建成投入使用。争取香港
培才教育基金会对莱芜市56名贫困学生进行资助,每人每年提供1200元助学金,资助
他们完成全部学业。广泛开展企业劝募和民间捐资工作。积极与市内各企业联系,主
动上门开展劝募工作,先后有莱商银行等30家企业捐款,募集资金近60万元。启动民
间捐资,在馨百、十八乐超市等公共场所更换增设了32个募捐箱,为市民奉献爱心提
供了方便, 募集资金3万余元。努力争取上级红十字会支持。向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争
取到价值15万元的47吨救灾面粉, 对2007年莱芜市暴雨灾害比较严重的9个乡镇进行
救助,救助受灾群众近万人。向省红十字会争取价值40万元的体恤衫、运动鞋、药品
等扶贫物资,将其中价值20万元的物资捐赠给雪野镇、大王庄镇、茶业口镇的困难群
众。在元旦、春节和世界麻风日期间深入开展送温暖活动,救助麻风病患者和特困群
众500余人, 发放救助金和生活用品达20万元。集中开展支持新农合募捐活动。在全
市红十字会和卫生系统开展支持新农合募捐活动,募集新农合专项资金15万元,重点
用于资助特困农民参加新农合及新农合大病特困患者。 救助“新农合”特困患者200
人,发放救助金10万元。
卫生救护培训和红十字青少年工作。卫生救护培训工作逐步展开。为提高莱芜市红十
字卫生救护培训水平,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先后选派50余名急诊业务骨干参加中国红
十字会总会和省红十字会组织的师资培训班,对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市高级技工学校
3000名师生和市消防支队40名消防官兵进行心肺复苏术、外伤包扎等急救知识培训。
通过培训,提高了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促进了卫生救护培训逐步向
多行业、多领域的延伸。红十字青少年工作进展顺利。为积极推进红十字青少年工作,
与市教育局联合印发《关于在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建立红十字会基层组织的通知》,在
部分高等院校和重点高中建立学校红十字会组织。积极配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在各类学校开展红十字运动基本知识宣传和“扶危济困、敬老助残、助人为乐”等红
十字主题实践活动,使红十字青少年工作真正成为推动学校素质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
的有效载体。
其他业务工作。造血干细胞、遗体捐献工作取得新进展。为做好造血干细胞捐献报名
工作, 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发动, 动员有关理事单位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共有
3000人报名捐献,采样413人,初步配型成功3人。完成遗体捐献报名登记10例,实现
眼角膜捐献1人。 宣传力度进一步加大。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
红十字会工作动态,利用上门募捐、社会救助等机会,积极宣传红十字会法。“5·8”
世界红十字日期间,组织会员单位开展下乡义诊捐赠活动,在免费发放药品的同时,
通过发放宣传单向农民群众宣传红十字运动基本知识,提高了红十字会的社会知晓率。
针对莱芜市部分医疗卫生机构红十字标志滥用的现象,集中在全市开展红十字标志专
项清理整顿活动,维护了红十字会法的严肃性。
(苏周德)

【机关事务管理工作】 事务管理。牢牢把握管理出效益的原则,大力提高管理水平。
房产管理不断完善,机关办公楼改造装修办公用房2000平方米,清洗北楼、信访大厅
2000平方米, 完成楼面防水5600平方米;生活区投资100多万元对换热设备进行更新
升级, 改造更新供暖管道、自来水管道1500米,使供暖效果明显好于往年;投资200
万元改造装修三个生活区食堂5000平方米,整修硬化路面2600平方米,美化绿化2000
平方米,3000平方米的机关餐厅正在建设中,配套功能明显改善。政府采购水平不断
提高,健全完善政府采购制度,继续扩大采购规模,全面完成了市级机关交办的各项
物资、服务的集中采购工作和社会各界委托的采购任务,全年共为市级机关采购项目
200多项,完成采购任务1.5亿元,同比增长12%,节支率达到13.6%。财务管理不断规
范,健全完善财务管理制度,规范固定资产管理,完善机关经费管理办法,加强对经
营单位财务工作的监督检查,推进了全局财务工作的规范化。车辆管理不断巩固,更
换市级领导工作用车2辆, 完成市直机关车辆年审560辆,驾驶员年审700余人,同比
增长10%。 安全保卫能力不断增强,落实建设“平安莱芜”的各项措施,重点加强办
公区、生活区、宾馆、幼儿园的治安防范和安全创建工作。完善门岗、巡逻、持证出
入和值班制度,严格落实门岗查验、出入登记、定时巡查、固定守护、义务巡逻的五
道防线,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创造了良好的办公生活环境,整体环境形势好于
往年。节约型机关建设全面开展,积极组织在全市党政机关单位中开展能源短缺体验
日活动,市五大班子领导及市直机关工作人员有5000多人参加了活动,各新闻媒体进
行了全方位报道,并与市直机关工委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活动的实施
意见》,明确了机关节能、节水及节约其他资源的目标和措施,为全市机关节能工作
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后勤服务。牢牢把握服务工作是生命线的原则,大力提升服务水平。办公楼服务完善
规程, 及时高效服务,会议服务高标准、严要求,共计接待各种会议200余次,卫生
保洁工作实行物业管理,逐渐走向规范化。接待服务坚持服务宗旨,做到科学化、规
范化。全年共接待中外宾客40万人次,接待市区党代会、人代会、钢博会等市级重要
会议60次,成功接待省委书记姜异康、省长姜大明等重要领导30人次。幼儿教育积极
实施课程改革,加强教学研究,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幼教水平不断提高,在园
人数显著增多。公务服务快捷高效,领导公务用车、班车服务热情主动、文明礼貌。
生活服务建制度、上项目,改善经营服务环境,拓宽服务领域,严格饮食卫生,饭菜
品种和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广大居民满意率明显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提高。
后勤经济。2008年,局党委加强对后勤经济工作的指导扶持,想方设法为各单位创造
良好的发展环境。各经营单位也以招商引资和融入济南经济圈为契机,发挥产业优势,
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整体效益较往年有了很大提高。莱芜宾馆、龙园宾馆发展实力
不断增强,印刷所、建工处、修理所、服务社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机关食堂的经营额
同比往年也翻了两番,人员工资和待遇也切实得到保障。全局完成经营额超过8000万
元,同比增长30%,占全年计划的118%,效益与速度同步增长。
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突出科学发展观学习,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和思想道德建设,开展“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勇争一流”和“讲党性,重品行,作
表率”教育实践活动,促进了机关作风好转。制度建设。开展“制度建设年”活动,
制定《财务、工程、接待管理规定》《公用物资采购及使用办法》等制度,充实完善
人事用工、安全保卫、办公服务等各项制度,促进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组织建
设。 加强党员教育,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提拔了7名科级干部,充实了基层组织
力量。党风廉政建设。抓学习教育,落实工作目标,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推进了全局反腐倡廉工作的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积极组织“慈心一日捐”、“抗震
救灾捐款活动”,捐款51000元,交纳特殊党费共71040元,包村任务、城乡牵手活动、
联系民营大户工作都完成较好。市机关三生活区为创建省级文明城市提供了现场,并
受到好评。
(尚彦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