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莱芜市委员会(二)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c&A=8&rec=49&run=13

【宣传思想工作】 理论学习、宣传和研究工作。以十七大精神为主题,突出抓好领
导干部的理论学习。编印《2008年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读书会学习材料》,邀请郑新
立、王修智、周天勇等高层领导、专家作专题辅导报告,编印《他山之石》26期,做
好了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的服务工作。通过开设新闻专栏、组织理论宣讲、举办“社
会科学普及周”、“齐鲁讲坛-莱芜分坛”、“齐鲁学习讲座”等活动,引导干部群
众自觉用十七大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围绕落实十七大精神及市委重
大决策部署,结合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推动文化
大发展大繁荣等内容,深入进行调研活动,完成重点课题调研20多篇,其中《社会主
义文化发展的规律、特点和古今中外文化发展演化的经验教训》等两篇调研报告被省
委宣传部作为重大课题上报中宣部。《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打造五大文化品牌》被省
委宣传部收入《齐鲁文化品牌调研报告集》,莱芜战役纪念馆被省委宣传部确定为山
东省红色文化品牌重点项目之一。钢城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莱芜市人事局党组理论
学习中心组荣获“全省先进县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莱城区委宣传部等
4个单位荣获“全省先进理论教育工作单位”,荣获“全省理论宣传先进单位”,6名
同志荣获“全省优秀理论教育工作者” ,3名同志荣获“全省理论宣传先进个人”等
荣誉称号。
舆论宣传。一是市内宣传打战役。围绕市委、市政府各项重大决策部署,先后组织15
次重大战役性宣传活动,制定新闻宣传方案20多个,开设综合性栏目20个、子栏目50
余个, 组织报道市级领导活动等近600次,为全市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激发干劲提
供了有力的舆论支持。二是对上宣传抓亮点。紧紧围绕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建立十
大民生保障体系、优化区域布局、文明城市创建等全市工作的重点和亮点,2008年,
共组织对上宣传报道策划会10次,策划对上报道题目50余个,在省以上主流新闻媒体
发稿768件,其中重点报道175件。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经济日报》
《农民日报》《光明日报》《科技日报》《中国经济时报》等中央级媒体刊播稿件70
件,其中《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日报》《农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
播分别刊播头条报道。《人民日报》是莱芜建立地级市以来第一次刊发反映全市工作
的头版头条,实现了莱芜对上新闻宣传的历史性突破。三是对外宣传扩影响。加强与
中新社、香港《文汇报》《大公报》等外宣媒体的联系,传发稿件90余件,全方位宣
传莱芜。组织两区和市直有关部门51名新闻发言人参加山东省新闻发言人第六期培训
班,实施外宣采访线工程,设立五条明线、一条暗线,印制《莱芜市境外记者采访指
南》,印发《莱芜市2008年北京奥运会新闻宣传工作方案》和《莱芜市北京奥运会及
其筹备期间处置境外记者采访应急预案》,为搞好奥运宣传奠定基础。参加山东省改
革开放30周年对外宣传成果图片展,与山东电视台合作拍摄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专题
片,制作大型莱芜外宣画册《绿色钢城·莱芜映像》,拍摄了莱芜城市形象宣传片,
举办了“泰丰杯” 魅力莱芜2008全国摄影展,收到摄影作品5000余幅,评选出142件
获奖作品, 9月17日钢博会期间举行展览,上万人参观了展览,提高了莱芜知名度和
影响力。四是防范负面报道求实效。制定印发《莱芜市关于接受和处置上级新闻舆论
监督的预案》,成功解决有关负面倾向报道事件20余起,维护了莱芜形象。五是网上
舆情重监管。确立20家重点监控网站,实行24小时值班,及时上挂省委外宣办安排的
评论信息1600余条, 封堵删除不良信息3万余条,有效处置市内舆情事件20余起,净
化了网上舆论环境。开展文明上网和网上专项治理活动,市人民政府网站被评为山东
省优秀网站。成立由10人组成的市骨干网络评论员,组织发表正面评论贴文800余条,
主动引导网上舆论。莱芜三名评论员被列为山东省核心层网上评论员,撰写主题贴文
300篇, 跟帖350篇,其中《哀悼日,凝聚民族魂》等3篇帖子得到省委外宣办肯定,
发往全省学习。《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山东书记、省长带头骑车上班岂是作秀》被
专题呈报给省有关领导。 编发《网上舆情》320多期,为市领导第一时间掌握网上舆
情、科学决策提供参考。六是新闻管理上水平。调整充实市委对上新闻宣传策划领导
小组和市委中心报道组,健全完善对上新闻奖励制度,突出奖励重点稿件。印发《重
大主题宣传活动实施办法》,规范战役性宣传报道规程。编印51期《新闻宣传专报》,
为市领导提供最新新闻信息服务。深入开展新闻宣传质量年活动,设立“最佳记者奖”
和“莱芜好新闻奖”,提高全市新闻宣传整体水平。
宣传教育活动。一是深入开展改革开放3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以市委文件印发《关于
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活动的通知》,组织干部群众收听收看全国、全省改革开放30周
年纪念大会,召开全市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理论研讨会,面向全市征集评选莱芜市改
革开放30年十件大事,举办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摄影图片展、书画展、文艺晚会,组
织“改革开放与我的生活”征文,协调市委党校、市教育局、市党史办、市总工会、
团市委、市妇联、市统计局等单位开展多种形式的纪念活动。二是精心组织“在新起
点上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主题教育活动。从5月初开始,集中1个月的时间,引导全
市上下认真学习贯彻姜异康在莱芜调研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努力在“转变发展方式实
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接轨济南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关注
和保障民生、保持社会稳定、改革创新、支持莱钢建设、党的建设”等八个方面实现
新突破,取得了明显效果。三是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
10月初,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引导全市上下围绕“如何提
升境界、勇争一流,如何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如何发挥优势、增创优势,如何重视
人才、提升竞争力”认真进行讨论,广泛查找问题,切实进行整改,有效解决了发展
理念、发展思路、发展环境、作风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
又快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支持。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4月8日,召开全市文化建设工作会议,印发《关于推动文化大
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
《莱芜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试行)》等一系列政策法规,掀起了
莱芜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高潮。一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修订完善《莱芜市文化体
制改革试点工作方案(讨论稿)》,报社、广电、文化等单位制定完善改革方案,进
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加快改革进度。二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
带动战略,积极推进山东雪野文化创意基地、九羊文化产业园、雪野湖影视制作基地
等重点项目建设。 积极向省委宣传部改发办申报9个文化产业扶持项目,争取上级资
金支持。成立莱芜市文化产业招商领导小组,征集53个文化产业招商项目。积极参加
2008山东文化产业博览会,取得丰硕成果,山东雪野文化创意基地、山东九羊文化产
业园两个项目在省文博会项目签约仪式上签约。三是加快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建成10
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54个农家书屋、130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示范站点,放
映农村公益电影近10000场,广播电视村村通铺设光缆300多公里,村村都能收看30多
个频道,满足群众基本文化生活需求。四是创新公益文化社会办运行机制,丰富群众
文化生活。创新“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冠名、打造品牌”的工作思路,确定了
10个具有较强社会影响力和品牌发展潜力的公益性文化活动项目,吸引企业参与文化
项目的开发利用,为“企业走进文化、文化融入市场、经济和文化联姻”搭建了平台。
2008年共筹集社会资金270余万元, 先后开展了莱芜市“金融杯”中国京剧院名家名
段演唱会、中国(莱芜)国际摄影大赛、中国(莱芜)长勺鼓乐大赛、莱芜市职工文
艺汇演暨消夏文艺晚会、莱芜市农民文化艺术节、“莱芜梆子精品剧目”演出周等一
系列文化活动,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和喜爱。组织开展2008年春节民间艺术表演
赛、元宵节音乐焰火晚会、“和谐之春”书画展、2007年工作创新奖颁奖典礼、2008
中国(莱芜)钢铁博览会东方歌舞团专场演出等文化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群众文化生
活。五是挖掘“长勺之战”历史文化资源,打造“一鼓作气”长勺战鼓文化品牌。成
立莱芜市长勺文化研究开发领导小组,下设长勺之战历史文化和鼓乐文化两个专业组,
分头展开对长勺文化的研究,制定了《莱芜市“一鼓作气”文化品牌实施意见》。11
月19至20日,成功举办中国(莱芜)长勺鼓乐大赛和鼓文化论坛,充分展示了莱芜长
勺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六是繁荣文艺创作生产。隆重表彰莱芜市
首届文化艺术“精品工程”奖和第二届“绿色钢城颂”群众文艺创作表演大赛获奖单
位和作品。策划、组织、编排莱芜梆子大型现代戏剧《儿行千里》,努力把该剧打造
成精品。七是深入开展“三下乡”活动。1月9日,在口镇下水河村举行山东省暨莱芜
市2008年“三下乡” 活动启动仪式。协调“三下乡”活动成员单位全年下乡演出390
场次,送图书音像资料88.7万册,发放各种宣传单(品)39.95万张,科技赶大集166
场,送卫生下乡68次,诊治病人9.2万人次,培训农民29.22万人次,“三下乡”受益
群众达到了79万人次,受到一致好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一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精心实施社会公德、职业道德、
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四德工程”,深化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开展第六个“公
民道德建设宣传日”活动,组织道德模范评选表彰和学习宣传活动,营造了文明和谐
社会风尚, 提升了市民思想道德素质。4月29日,莱芜在全省公民道德建设座谈会上
作了经验介绍。二是开展抗震救灾宣传教育活动。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在全市范围
内组织开展“爱心总动员·众志成城抗震灾”活动,转发《抗震救灾宣传提纲》,评
选表彰17位“情系灾区爱心大使”,大力支援抗震救灾,以实际行动支援灾区。三是
开展公共安全和应急防护知识普及教育集中宣传活动。组织18个应急主管部门和相关
单位出动宣传车50余次, 发放明白纸、 宣传画、 宣传手册等40000多份,接受咨询
2000余人次,开展应急疏散演练20余次,向市民宣传防震、防汛、防火、自救、逃生
等知识,增强了市民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四是开展当前形势任务宣传教育活动。突
出中央、省委、市委对当前形势的科学判断、作出的坚定信心、应对挑战的决策部署,
编印《当前经济形势与政策宣讲提纲》,组织文艺工作者创作一批反映干部群众坚定
信心、应对挑战、催人奋进的文艺作品,在《莱芜日报》、“莱芜理论在线”网站、
《莱芜社会科学》上刊登应对挑战、攻坚破难、促进发展的理论文章,引导干部群众
统一思想认识,坚定发展信心,正确应对挑战。五是推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
化建设。 5月,泰钢集团被评为“山东省思想政治工作十佳企业”,另有两个企业被
评为“山东省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 ,3名同志被评为“山东省优秀企业思想政治
工作者”,3个企业职工政研会被评为“山东省优秀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4名
同志被评为“山东省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优秀干部”。六是不断加大典型宣传力
度。中央宣传部把莱芜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经验做法作为全国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新
闻采访线索,组织《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经济日报》《光明日报》
《农民日报》《科技日报》《中国日报》《中国经济时报》等中央新闻媒体进行了重
点宣传报道。省委宣传部把郭家安同志作为全省重大典型,12月上旬,组织省内主要
新闻媒体进行了集中宣传。马守江等三名抗震救灾先进典型被省委宣传部充实到典型
库。
(市委宣传部)

【统一战线工作】 为经济建设服务工作。一是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充分发挥各
民主党派和党外知识分子的人才优势,加强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联系和合作,引
进技术、引进人才、引进项目。发挥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招商主体优势,鼓励和引导
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强化创业意识,积极通过招商引资、加大投入、做大做强企业。利
用海外联谊会这一平台,加强与海外大财团、大老板的联系,努力提高招商引资的层
次和水平。年内,与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多位海联会理事及海外朋友保持经常性联
系,为招商引资牵线搭桥。先后接待了香港怡达集团、香港天然珠宝有限公司、香港
富益有限公司、澳门怡景集团、陕西天煜投资公司、北京华房国际投资联盟基金会等
10多家企业30余名海内外朋友到高新技术开发区、雪野旅游区等投资考察,就休闲旅
游、钢铁深加工、农产品加工储运、矿产石材开发、服务业开发等项目深入进行洽谈。
对有合作意向的,专人盯上做工作,搞好服务。香港客商余敏敏的矿产开发项目,海
联办先后就有关转让手续、土地、道路、厂房、补偿费用以及村企关系等协调20多次,
及时解决了问题,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实现了客商与地方的双满意。这个项目实际
到位资金240万美元, 超额完成招商引资任务。二是认真做好市委安排的各项重点工
作。抓好包村工作。对包村工作实行部长负总责、分管部长具体抓的包村工作责任制,
选拔得力的干部到包村点工作并对他们政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生活上照顾;认真
做好包村部门的联络与协调工作, 先后3次牵头组织市司法局、市工商银行对包村点
——钢城区黄庄镇仙人桥村进行调研,现场办公,帮助调整发展思路,制定发展规划,
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带领村两委成员参观考察了莱城加州城、福莱佳园小区等社区建
设情况。旧村改造工作全面铺开,老年公寓竣工,群众住宅楼、美食街建设初具规模。
扎实开展“城乡牵手共建活动” 。协调莱新铁矿、牛泉镇政府投资5万元,修建了一
条2公里的农田供水管道,解决了村里1000亩农田的灌溉问题;投资6万元,硬化了村
内道路,解决了农民“出行难”的问题;投资20万元,硬化了1万平方米的农贸市场。
为所联系的民营大户、重点项目、重点工程提供服务。针对金融风暴、市场需求萎缩
等多种不利因素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的困难和问题,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到有关企业了
解情况,帮助解决问题。对难以解决的问题,不纠缠企业,不添乱,使企业集中精力
渡过难关。抓好“双创一巩固”任务的整治工作。及时召集市环保局、市规划局、莱
城区凤城街道办事处等责任单位,明确各自的责任分工和任务分工;及时检查部署市
沿河北路和雪湖大街的创城工作任务,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了整治任务。全力以赴支援
四川抗震救灾工作。四川发生特大地震灾害后,立即在全市下发《关于发挥统一战线
优势全力支援四川等地震灾区抗震救灾工作的通知》,广泛动员统一战线各方力量支
持灾区开展抗震救灾工作。 全市统一战线广大成员心系灾区、 争献爱心,充分发扬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协作精神,积极捐款、捐物,
以实际行动为受灾群众解困、为国家分忧。全市统战系统累计捐款1413万元。其中,
部机关1.5万元、 民主党派13万元、 工商联1365万元、无党派1.5万元、民族宗教界
35.1万元。 捐款百万元以上的民营企业4家,各民主党派学习中共缴纳“特殊党费”
的做法二次捐款达到6.8万元。 三是扎实做好经济领域的统战工作。支持和推动各民
主党派、工商联和各界代表人士为经济建设建言献策。在民主党派中开展“我为莱芜
发展献一言”活动,重点围绕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三大板块、四个功能区,建
设十大民生保障体系,接轨济南等事关全市发展的战略课题,深入调研,形成了一批
有价值的调研报告和有分量的议案、提案。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组织或个人名义提
交《关于建设钢铁博物馆的建议》《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自主
创新与姜蒜产业板块》《促进农村宅基地空间转移》等调研报告30篇,提交提案、议
案52个,提意见、建议80条,很多意见和建议进入市委、市政府的决策。做好非公有
制经济发展的协调服务工作。协调建立市领导与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联系制度;建
立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综合评价体系;加强行业协会建设,新成立了全市烹饪餐饮商会
和酒类商会;积极为非公有制企业争取光彩事业贴息贷款,为鲁中“三辣一麻”商贸
物流集散园争取5000万元光彩事业贴息贷款指标,将山东雪野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项
目申报为全国光彩事业扶贫贴息贷款项目,多次到省委统战部、中央统战部靠上做工
作,该项目正在审批中。积极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实施“民企帮村”工程,兴建光彩事
业项目, 参与新农村建设,积极为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做出贡献。全市有326家非公
有制企业参与“民企帮村”工程,参与农村“路水电气医学”等基础设施的改造,帮
扶村庄238个,带动当地农民增收7800多万元。全市有405家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光彩事
业活动, 投入资金6.5亿元,实施光彩项目249个,吸纳安排农村人口和下岗职工2.7
万人。
民主党派工作。一是协助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严格按照三个《纪要》的要求,协
助各民主党派积极稳妥地发展新成员,不断提高党派成员的整体素质,全年考察发展
新成员29人。认真组织开展民主党派政治交接学习教育活动,通过召开座谈会、发表
署名文章等形式,把增强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作为学习教育活动的
关键内容,不断巩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基础。组织各民主党派参加“薪火相传、
共创未来——纪念中共发布‘五一口号’60周年”和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征文活动,
提高了党派成员的思想政治素质。联合市政协召开全市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及各界人
士“话改革、促发展”庆祝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座谈会,使统一战线全系统进一步坚定
了改革开放和加速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二是努力构建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长效机制。
进一步完善民主党派与政府有关部门的对口联系制度。对市委常委联系各民主党派、
无党派人士及时调整,推进了莱芜市多党合作事业的发展。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
策执行之中的原则,广泛听取和吸纳党外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先后组织召开各民主党
派、工商联负责人情况通报会、座谈会,分别就政府工作报告、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等
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代表人士征求意见和建议,拓宽了党外人士知情出力
的渠道。三是积极支持各民主党派开展社会服务活动。制定《关于开展“促发展、保
稳定、献诤言、做实事”社会调研服务活动的实施方案》,支持各民主党派发挥自身
优势,组织开展建言献策、科技咨询、医疗服务、文化下乡等活动,为构建和谐社会
服务。民盟山东省委省立医院支部来莱芜开展义诊活动,致公党山东省委考察了莱芜
乡镇图书馆建设情况并准备捐献书籍,农工党山东省委在莱芜举办“中国环境与健康
宣传周”赠书和“水健康”讲座以及向苗山镇卫生院捐赠医疗设备活动。
党外干部工作。一是进一步完善党外干部培养选拔机制。联合市委组织部对莱芜的党
外干部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建立了党外代表人士档案,为选拔党外干部做好准备。对
各级人大、政府、政协换届工作中党外人士政治安排和实职安排情况进行总结,认真
分析莱芜党外干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起草《关于做好我市培养选拔党外干部工作
的建议》。协助省委统战部做好对莱芜党外代表人士和统战干部队伍建设情况的调研。
与市委组织部共同完成市政协八届一次会议的选举工作。二是加强对党外干部的教育
培训工作。按照全省第三次社会主义学院院长会议精神的要求,制定党外干部培训具
体实施意见, 推荐全省统一战线干部教育培训教学改革优秀教师1名,促进了莱芜市
党外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积极组织党外干部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类教育培训活动,
选调1名党外干部参加全省第十一期党外干部进修班,不断提高党外干部的政治素质。
党外知识分子工作。一是扎实搞好全市无党派人士“接受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道路”政治交接主题教育活动。对无党派人士的基本情况和思想状况开展专
题调研,建立全市无党派代表人士信息库;召开全市无党派人士政治交接主题教育活
动动员会和总结交流会,组织无党派人士撰写政治交接主题教育活动思想总结。二是
建立健全无党派人士政治学习、情况通报、参政议政、考察调研、培养教育、工作服
务等六项工作制度,推动了无党派人士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三是加强党外知识分子
联络员队伍建设,积极协助党外知识分子联络员做好反映情况、建言献策工作;做好
了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工作。
民族宗教工作。一是学习宣传民族宗教政策。积极通过报纸、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
体,加大对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宣传教育力度;在党校主体班次开设民族宗教政策法
规课程,提高了党政干部的民族宗教政策水平;开展第八个民族团结宣传月活动,深
入基层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进一步提高了全市干部群众做好民族宗教工作的积极
性和自觉性。二是协调关系,化解矛盾。重点对“圣母月”期间的安全稳定工作、奥
运会前的民族宗教稳定工作、预防内地少数佛教徒开展声援活动、禁止藏传佛教在内
地传播活动等工作进行了专项部署;为解决宗教房产遗留问题,先后3次召开市、区、
乡三级协调会议,指派专人负责,靠上做工作,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维护了宗教
界的稳定;充分发挥统战部在全市民族宗教联席会议制度中的牵头协调作用,及时调
整充实了全市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了市、区、乡三级宗教工作管理网络;
做好全市民族宗教工作的考核工作,促进了全市民族宗教工作的开展。三是切实抓好
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和宗教界代表人物的联系工作。联合市委组织部加大对少数
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力度, 选调1名阿訇参加全省第八期伊斯兰教界人士读书班;保
持与宗教界代表人物的经常性联系,参加了穆斯林群众的开斋节仪式。
港澳台和海外统战工作。发挥海联会的作用,加强与港、澳、台和海外侨胞、侨眷的
经常性联系,特别是加强与香港南安公会、澳门中华总商会等港澳有影响的十几个社
团和知名企业人士的经常性联系,着力拓宽渠道宣传、推介莱芜,促进了莱芜对外交
流与合作; 推荐4名省海联会理事参加省海联会三届一次理事会大会;做好市海联会
二届二次常务理事会议的筹备工作;对外商投资企业及归国留学人员创办的企业进行
调研,促进了全市海外联谊工作开展。
统战理论调研、宣传和信息工作。一是加强统战宣传。联合新闻媒体,通过开设专栏、
专题等形式,加强对党的统战理论、多党合作理论和统一战线重大活动的宣传。广泛
发动党政领导、民主党派工商联负责人、党外代表人士参加“全省统一战线学习贯彻
十七大精神”、“薪火相传、共创未来”、“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等征文活动。在
《莱芜日报》《山东统一战线》等媒体发表文章16篇,获全省统战宣传刊物工作三等
奖。二是加强理论调研。以“四新工程”为抓手,制定调研计划和实施方案,联合有
关部门开展调查研究,积极推荐优秀理论成果参加省委统战部组织的“十七大精神与
统一战线”理论研讨、“四新工程”评比以及全市有关理论研讨活动,努力形成大调
研的格局。 2篇文章入选论文集,2篇在《莱芜调研》刊发,1篇获全市优秀理论研究
成果二等奖, 1篇获全省统战系统“四新工程”评比三等奖。三是做好信息工作。建
立健全市、区、乡三级统战工作信息网络。与各方面代表人士保持经常性联系,及时
反映各界人士的思想动态和意见建议。全年上报统战信息145期160余篇(条),中央
统战部、省委统战部和市委办公室采用30多篇(条),信息工作在全市各部门各单位
列27位,获全省统战系统信息工作三等奖。
(桑立恒 刘 学)

【党校工作】 办学治校。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遵循党校办学规律,结合莱芜
市委党校的实际,在广泛讨论研究的基础上,2008年初确立建设“服务型、创新型、
和谐型、勤廉型”四型党校的总目标,并把“服务、创新、和谐、勤廉”八个字作为
党校的办学理念和治校方针。按照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于建成到党校视察时
提出的“四个一流”(即以一流教师,建一流党校,培养一流干部,创造一流业绩)
的要求,确立了围绕“三服务”,建设创新型党校的工作重点。“三服务”即为市委
中心工作服务、为学员服务、为教学服务,它是适应新形势下党校工作的基本规律,
进一步明确党校与市委、教师与学员、党校内部各处室之间各种关系,促进党校全面
工作的新的办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在“三服务”理念的指导下,积极创新党校教学、
科研、后勤等各项工作,培训水平和服务质量显著提高。全年共举办主体班次16类22
期,培训学员1100人,超额完成年初制定的目标任务,学员对教师测评的满意度大幅
提升。
教学工作。围绕为市委中心工作服务,精心办好“专题班”。党校的性质、地位和作
用决定了党校工作只有围绕中心才能找准位置,只有服务大局才能有所作为。为市委
中心工作服务,首先是抓好班次设置和内容设计这些教学的基础环节。在班次设置上,
突出办好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重点需要的“专题班”。2008年省委、省政府确定莱
芜市为全省城乡一体化发展试点市,紧跟市委、市政府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工作主
线,精心设置了7个专题班次。全年举办各类“专题班”12期,占全部主体班次的50%
以上,培训各级各类干部612人,占全年培训干部总人数的60%,较好地配合和促进了
城乡一体化等各项重点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内容设计上,根据学制和对象的不同,有
针对性地安排。一个月以上的长班,在搞好基本理论教学的同时,专门拿出一个单元
学习有关专题;短期研讨班,本着要精、要管用的原则,突出实用知识和操作技能的
培训,着力讲好“怎么办”。为期四天的乡镇党委书记推进城乡一体化专题研讨班,
只用两个课时精讲理论,绝大部分时间讲政策、讲方法,使学员回去就知道该干什么,
该怎么干。为了开阔视野,提升境界,两个月以上的专题班都拿出10天左右的时间到
发达地区考察学习,每个班外聘20名以上的专家、教授或领导讲课,全年外聘教师64
名,从内容到形式都体现出“专题”的特点。围绕为学员服务,积极探索教学改革的
新路子。适应党校培训由素质培训向素质和能力相结合培训转变的新要求,由过去的
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员为主体,突出为学员服务,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一是让
学员“点”。在广泛进行学员需求调研、根据学员需求安排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实行
“菜单式”教学,每学期拿出16个左右的自选专题,让学员看单点课,在吃好“套餐”
的同时,吃好“自助餐”。二是让学员“说”。大力推广“模拟式”、“答疑式”、
“研讨式”等教学方法,由单纯的教师灌输变为相互的研讨交流,让学员走上讲台。
领导科学课,采用“竞争上岗”的模拟形式进行;在讲科学决策与用人时,采用户外
拓展式教学,让学员成为授课的主体。三是让学员“评”。每一个教学单元结束后,
由学员对教师授课进行评议,评议结果作为教师教学质量考核的重要依据,2008年学
员对教师授课满意度达到98%。 干部业余函授教育始终坚持“从严办学、质量第一”
的方针,认真做好业余函授教育的各项工作。重点抓好招生、教师备课、作业批改、
考试、毕业论文辅导、答辩等关键环节,保证了业余函授教育工作的平稳过渡。2008
年招生注册248人,其中研究生42人,本科生129人,专科生77人,超额完成了省函院
下达的140人的招生计划,连续7年实现与省函院签订的招生考试无雷同卷、无举报电
话、 无人民来信、考生成绩呈下态分布的责任状目标。有327名学员顺利毕业。围绕
为教学服务,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努力创新党校科研、行政后勤和队伍建设等各
项工作,为教学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这些思路和做法得到市委领导和上级党校的充
分肯定,中央党校、省委党校也分别在《中共中央党校工作通讯》和《山东省委党校
工作通讯》上大篇幅报道。
科研工作。一是搞好各级立项课题研究。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成功申报山东省社科规划办课题一项,全省党校系统立项课题两项,设立校级立项课
题五项,全部结题。其中《山东省推进城乡一体化策略研究—以莱芜市为例》在《学
习时报》等报刊选载,实现了省社科规划立项课题零的突破。二是积极探索联合调研
新格局。为充分整合各方面调研工作的力量,逐步建立“上靠、中联、下延”联合调
研攻关的新格局。上靠,就是紧紧依靠市委、市政府和上级业务部门,及时获得领导
的支持和指导;中联,就是密切联系各职能部门,充分发挥其业务熟悉、信息灵通的
资源优势;下延,就是将触角延伸到基层调研部门。通过这种开放、协作式的调研,
形成了一批水平高、实用性强的调研成果。三是充分发挥学员在调研中的“生力军”
作用。在利用教研人员和在校学员“两支队伍”搞科研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员分布
广、情况熟的优势,组织学员分组在教师指导下选择调研课题、进行社会调研、形成
调研报告,并组织由组织部和人事局参加的论文答辩。所形成的成果,通过编印《莱
芜市情研究》等方式,向市领导汇报,成为市委考察干部、科学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
编印四辑,每辑30余篇文章,25万多字。四是促进各类科研成果的转化。科研成果的
作用在于实际工作中的运用。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市领导决策依据,在立项课题结题的
条件中,把得到市领导批示、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服务作为各级立项课题结题的必
要条件, 9项各级立项课题得到市领导批示,进入领导决策;山东省社科规划办课题
《山东省推进城乡一体化策略研究——以莱芜市为例》,受到市委主要领导的充分肯
定和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为莱芜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将科
研成果转化为课堂教学的内容。省社科规划办课题的分支——《多措并举,促进农村
土地经营权流转》 作为专题直接进入各类推进城乡一体化专题进修(研讨)班。有3
项课题进入主体班课堂,受到学员欢迎。全年共发表科研成果83篇(部),完成山东
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立项课题一项,省党校系统立项课题两项,校级立项课题六
项,组织在校学员撰写调研报告52篇,并编辑出版了第五集《莱芜市情研究》。
队伍建设。一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认真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按《党委会
议事规则》办事。在市委的关心支持下,成功推选出两名正县级领导干部,强化了校
级领导班子,并顺利完成了参照公务员法实施分类管理的改革,有28名同志实施了参
照管理。二是加强“一流教师”队伍建设。在全校开展争做“一流教师”活动,进一
步明确“一流教师”的标准,鼓励全体教师做“三家”、争“三名”(做政治家、宣
讲家、社会活动家;争当名嘴、名人、名师)。为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和理论联系
实际的能力,开展“把握市情、感受莱芜”系列调研活动,组织全体教职工深入基层,
进工厂、下农村、入车间、访农户,感受全市又好又快发展的大好形势,掌握经济社
会发展的第一手资料。 三是加强教职工队伍建设。 为提高整个队伍的素质水平,从
2008年初开始,集中开展“认真学习落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于建成来党校
调研时的《讲话》精神,实干创新、勇争一流,切实做好党校工作”等一系列集中教
育活动,并经校党委会议研究,出台校党委字〔2008〕1号、4号文件,要求全体干部
职工按照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于建成“四个一流”的要求,从1号、4号文件
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出自己的努力方向和工作标准,努力提高素质,做好本职工作。
四是努力确保教师的主体地位,积极创造条件,较好地完成了教师的职称聘任。
行政后勤。一是开展专题教育活动,强化服务意识。组织开展“四讲、四树”专题教
育活动,即讲大局,树立整体意识;讲实干,树立奉献意识;讲团结,树立协作意识;
讲创新,树立效率意识。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改革管理模式,创新工作方法。二是
坚持人性化原则,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投资150多万元,对办公、教学设施进行维修,
建起微机教室,更换教职工微机,完成图书馆的信息化改造,安装防盗监控设备,改
造了12个卫生间,并对宿舍区的供水、供电设施进行改造。在2008年办的“八件实事”
中,都是本着人性化的原则,对教学工作和生活的必需设施、设备进行的维修改造,
为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倡勤倡廉。专门制定倡勤倡廉工作的实施方案,广泛开展倡勤倡廉教育活动。党校干
部职工以身作则;在所有主体班次中,对学员进行倡勤倡廉教育,把党性教育和党性
锻炼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认真抓好工青妇、计划生育及老干部工作,保证了党校各
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亓法存)

【党史征研】 党史资料征编。以确保党史工作的连续性、实现党史成果的系统化、
系列化为目标,认真抓好党史正本编撰工作,积极开展一些与中心工作贴得紧、服务
现实效果好的“短、平、快”项目,通过采取分线作战、统分结合、重点突破、整体
推进的有效方法,使莱芜市的党史成果形成了地方正史、大事记、党史人物、组织史
资料、专题等五大系列,形成了党史工作有条不紊向前推进的新框架、新格局。2008
年编撰出版党史书籍2本、 党史刊物4期、撰写文章15篇,约200万字。无论在编纂数
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实现了新的突破。突出重点,努力做好地方党史正本的编撰工作。
编撰地方党史正本是党史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根据市委要求和《党史工作五年规划》,
征编了《中共莱芜地方史》(第一卷)。此书主要反映了1919年至1949年30年间,莱
芜地方党组织孕育、创建和不断发展壮大的历程,客观、详实地记述了莱芜党组织在
北伐战争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带领人民群众同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进行殊死斗争的英勇事迹。为编写好该书,党史
研究室全体同志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认真征集资料,反复研究考证,在此基础
上认真讨论撰写大纲,反复征求意见,集中力量撰写书稿。于6月底形成征求意见稿。
根据征求到的意见,认真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此书共468页,30万字,于2008年9
月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中共莱芜地方史》(第一卷)的出版,为全市各级党组
织、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提供了一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也是党史研究工作
取得的又一项重大成果。统筹推进,认真做好其它党史书籍的编撰工作。一是编撰出
版《中共莱芜历史大事记》 (1993.1—2007.12)。该书主要以编年体和记事本末体
相结合的形式,客观、详实地记述了建立地级市15年来,市委、市政府及各级党组织
带领全市人民走过的光辉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记述了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邓小
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省
委、省政府重大决策所做出的重要部署及实施措施;记述了市委、市政府及市几大班
子领导的重要活动和莱芜发生的重大事件。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反映莱芜在经济建
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党的建设方面所采取的重大举措及取得的历史
经验。此书共337页,40万字,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中共历史大事记》的出版,
不仅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为资政育人提供了一部好教材,为下一
步编撰《中共莱芜地方史》(第三卷)积累了资料,打下了基础。二是圆满完成省委
党史研究室安排部署的组稿、征文任务。年初,省委党史研究室、省党史学会下发关
于开展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学术征文活动的通知,市委党史研究室认真落实省里的通
知精神,迅速开展了撰稿、组稿工作,先后组织撰写并向省里报送理论文章11篇,其
中《解放思想是推进改革与发展的先导》先后在省《领导科学报》、中央党史研究室
编纂的《辉煌的三十年》 《百年潮》《莱芜日报》等多家报纸书刊发表。4月,根据
省委党史研究室关于做好出版《山东党史人物》(第八集)组稿工作的通知要求,组
织撰写了山东省原副省长、山东省顾问委员会副主任、曾担任过莱芜县委书记的刘众
前同志的人物传记, 《刘众前传记》共2万多字,内容涉及面比较宽,不仅要撰写,
还需要从头征集资料, 经过大家积极工作,提前完成了撰稿任务。3月20日,省委办
公厅下发关于做好《中共山东年鉴》(2008)组稿工作的通知后,立即召开会议进行
部署,按照省里的要求组织撰写了5篇近2万字的材料,圆满完成了组稿任务。
党史宣传。从“抓阵地、抓活动、抓发行”三个重要环节入手,着力推进党史宣传工
作。抓阵地,精心编辑出版莱芜党史刊物《嬴牟春秋》。《嬴牟春秋》是2006年创刊
的,此刊的创办,填补了莱芜市长期以来没有党史宣传主阵地的空白。2008年,在办
刊上以“再现历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服务现实”为宗旨,把传达上级指示、反
映基层工作,挖掘党史资料、开展党史研究、进行理论探讨、交流典型经验、宣传先
进人物、传播党的知识作为主要任务,既注重了政治性、思想性,又注重了可读性。
截至2008年底,该刊共出版发行12期。抓活动,增强党史宣传效果。一是组织开展纪
念改革开放30周年征文研讨活动。 5月,根据市委〔2008〕11号文件精神,制定《关
于开展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征文研讨活动的方案》,并以市委办公室文件将此方案予
以印发,对征文活动进行了安排部署。在征文活动中,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扬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
开放好的主旋律,立足莱芜改革开放的实践,重点总结30年来各区、各部门、各单位、
各行业在改革开放这一波澜壮阔的伟大进程中,进行探索与创新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
努力推出一批分量较重、价值较高的理论成果,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服
务。各部门、各单位紧密结合各自实际,选择不同侧面开展调研、搜集资料、撰写研
讨文章,从不同角度总结回顾了30年来改革与发展的历程以及取得的成就和经验。这
次活动,共收到文章60篇,从中选出23篇在《嬴牟春秋》特刊上集中发表,在较大范
围内进行了学习和交流。并向《莱芜日报》推荐了部分文章。二是会同茶业口镇党委
举行纪念吉山战斗66周年座谈会。邀请参加过吉山战斗的老战士、时任《泰山时报》
记者、原山东省委党史委副主任、省人大办公厅副主任(正厅级)方正和时任泰山地
委书记兼政委汪洋的长子汪洪,时任泰山军分区司令员廖容标的三子廖红军等10位革
命老前辈及其后代参加了座谈会。泰安市、淄博市党史研究室的负责同志也参加了会
议。与会人员追忆了吉山战斗经过,缅怀了革命先烈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壮举和可
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这次活动内容丰富、组织严密、场面隆重、效果很好。三是按照
围绕中心、服务基层、统筹城乡党史工作一体化发展,实现党史资源共享的工作思路,
充分发挥党史部门业务职能优势,积极为各区、各乡镇开展党史工作、开发利用红色
资源提供支持和服务。 4月上旬,帮助指导钢城区委党史研究室举办“走向辉煌——
莱芜市钢城区建区十五周年图片展”,共展出图片340余幅。展览内容包括经济建设、
民主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党的建设、生态文明、发展规划等7个方面,
以丰富的图片资料再现了钢城建区15年来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成就。经常到区党史部门
开展业务指导,帮助他们立足实际,谋划党史,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资政育人方
面创新思路,有所作为。尤其在发展文化产业、加强文化建设方面,充分发挥党史部
门的职能优势,发挥红色文化资源优势,为全市经济文化建设多做贡献。抓发行,加
快党史研究成果的转化。积极做好《中共山东年鉴》等党史书籍的发行工作。发行好
《中共莱芜地方史》《中共莱芜历史大事记》等自编的党史书籍,免费赠阅。将书刊
及时送到市几大班子、市直各部门、各单位、各区,邮寄给各乡镇办事处。开展党史
书刊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进军营活动,送书刊到基层,扩大党史教育面。认真
搞好党史纪念地和革命遗址的摸底调查。对辖区内党史纪念地和革命遗址进行全面普
查,并提出保护、开发和利用的初步意见。
(李洪德)

【档案管理】 档案馆测评。市、区档案馆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开展“四城联创”,
创建省级文明城市的决策部署,在时间紧、差距大、任务重的情况下,迎难而上,群
策群力, 努力做好档案馆晋级准备工作。5月30日,国家档案局测评组对莱芜市市档
案馆、 莱城区档案馆、钢城区档案馆3个国家综合档案馆进行了测评,全部晋升为国
家二级档案馆,为莱芜市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做出了积极的贡献。11月,市城建档案馆
晋升省特级专业档案馆,全市档案馆工作整体水平跃上了新台阶。加强档案馆社会教
育功能建设,通过举办档案史料展览等形式,大力开展市情教育,市档案馆被市委宣
传部、市文明办、团市委、市教育局命名为首批“莱芜市青少年实践教育基地”。
民生档案工作。全市各级档案部门积极探索,认真做好民生档案工作,为“民生保障
十大体系” 建设提供了有效服务。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生档案工作,3月28日,
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关于加强民生档案工作的通知》,对全市开展民
生档案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市档案局组织召开全市民生档案工作座谈会,安排部署
全市民生档案工作。在此基础上,突出重点,加大对工商、税务、民政、规划、医院、
学校、社会劳动保险、食品药品监管、质量技术监督、国土资源等领域民生档案工作
的业务指导和检查力度,指导涉民单位认真做好民生档案的收集、管理和提供利用工
作。20个涉民单位达到了省二级以上档案室标准,其中省一级档案室10个,为实现全
市人民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奠定了档案服务基础。在全省民生
档案工作会议上,莱芜市作了《做好十大民生保障档案工作,为统筹城乡一体化服务》
的典型经验介绍。紧紧围绕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抓好村级民生档案工作试点,指导
钢城区颜庄村制定了最低生活保障、劳动就业、医疗保险等方面的档案管理办法,在
处理纠纷、化解矛盾、司法调解和社会救济保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开展面上的村
级民生档案工作积累了经验。
农户信用档案建设。长期以来,农村地区信用体系建设基础薄弱,农民抵押担保物匮
乏,融资服务体系严重不足,农村资金大量外流,严重影响金融资源在农村的积聚和
优化配置。为此,市、区档案部门与人民银行、农村信用社密切配合,联手共抓,积
极探索,大力推进农村信用工程建设,通过进村入户,逐户摸底调查,填表立卡建档,
建立农户信用档案。 全市为9.5万个农户建立信用档案,评出信用村318个、信用镇5
个。农户信用档案建设为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有力地促进
了新农村建设。10月召开的全省农业农村档案工作座谈会上,莱芜市作了《建立农户
信用档案,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经验介绍。
档案资源建设。市档案馆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确保荣誉实物档案的完整和安全,
促进各项事业发展,面向全市开展荣誉实物档案征集活动。认真落实市委办公室、市
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荣誉实物档案征集工作的通知》要求,利用报纸、网络等媒体
进行广泛宣传,组织专门力量,靠上做工作,收集市直各单位荣获的奖杯、奖牌、奖
状、 锦旗等荣誉实物档案261件,其中莱芜市荣获“国家级卫生城市”等省部级以上
的荣誉实物档案118件。 结合重大活动征集档案,市档案馆围绕纪念莱芜战役胜利60
周年, 征集纸质档案32件、照片档案66张。面向社会征集到7个姓氏14套族谱,进一
步丰富了馆藏地方文献资料。莱城区档案馆注重专题档案和重大活动档案的接收,先
后完成“三辣”档案、畜牧科技档案、“非典”档案、“钢博会”档案等专题档案的
接收进馆工作。市、区两级档案馆通过接收、征集、购置等形式,进馆档案资料1.62
万卷,接收现行文件资料0.36万件册。
数字档案在线管理系统建设。市档案馆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支持下,统筹市、区档
案馆和市、区、乡镇三级机关、事业单位档案信息化建设,采取“一次性投资,全市
受益”的办法,市财政投资82.5万元,建设全市数字档案在线管理系统。在莱芜政务
专网上开通全市数字档案在线管理系统,该系统以电子政务网为依托,在全市构建起
数字档案在线集中管理网络体系,解决全市区域内馆、室一体化和文档一体化,并实
现市、区、乡(镇)三级档案馆、室信息共享。全市数字档案在线管理系统的投入使
用,大大提高了莱芜市档案数字信息化水平,使莱芜市档案数字信息化建设进入全省
前列。莱城区在政务网上建立档案信息网页,实现了已公开档案信息的网上查询。市、
区档案馆进一步加大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力度,着力搞好档案机读目录数据库建设,编
制机读档案目录6.77万条。全市档案信息化水平迈上了新台阶。
档案基础业务建设。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档案局8号令,指导246个单位编制《文书档案
保管期限表》,为2009年8号令的实施奠定了基础。全市档案年度考核工作圆满完成,
市烟草专卖局、 市工商局钢城分局晋升为省特级档案室,市银监局等9个单位晋升为
省一级档案室,莱商银行等16个单位晋升为省二级档案室。市档案馆全面加强档案安
全保管保护工作。利用库房温湿度自控系统、防火防盗监控系统、自动灭火系统,加
强档案库房温湿度检测控制,消除库房隐患,保障档案安全。重视档案资料消毒、除
尘、通风和设备维护工作,累计消毒档案资料47.4万卷册次。市、区综合档案馆、市
城建档案馆、 山东泰山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等8个统计单位参与完成《2007年莱芜市档
案事业统计分析报告》,全面掌握了莱芜市档案工作的基本情况,为科学管理全市档
案事业提供了准确的数据依据。
档案信息开发利用。市档案馆以贯彻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为着力点,积极推进
已公开现行文件查阅利用中心和档案查阅利用中心两个服务窗口建设,打造政府信息
服务平台,为社会公众提供快速、便捷的服务。全市档案馆接待利用者2168人次,为
编史修志、机关工作查考、学术研究、宣传教育、落实政策、确定工龄、房屋拆迁、
企业改制、工资改革、职称评聘、优抚安置等方面,提供档案、现行文件4145卷件次。
市档案馆坚持“开门办馆” ,向社会开放第6批馆藏1971年至1978年档案1105卷2.95
万件。市档案馆编辑出版《莱芜市档案利用效果实例汇编》,收录档案利用效果实例
320例。省档案局编辑的《打开尘封的记忆——细说档案里的故事》第二辑正式出版,
莱芜市档案馆报送的《神秘将军韩练成——揭开莱芜战役速胜之迷》《〈送猪记〉晋
京记》两篇文章被采用。为省档案局编辑出版《回望:遥远的青春——山东知青档案
实述》,莱芜市档案馆报送的《蹉跎岁月——打开尘封的知青档案》被该书采用。
档案教育科研。加强档案业务教育培训工作,坚持“招生是基础,教学是中心,管理
是关键”,严格制定实施教学计划,强化班级管理,积极开展学员党性教育,定期开
展教学检查评估活动,严抓考务管理,严肃考风考纪,省委党校档案文秘专业教学班
教学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圆满完成了2008年度期末考试和2006级本科班学员毕业论文
的辅导、答辩、毕业鉴定、办证等工作。紧密结合业务工作实际,开展贯彻国家档案
局8号令、 档案管理考核等专题培训8期,培训档案员354人次。组织市直有关单位档
案员撰写论文16篇,提高了档案工作理论水平。全市获省档案学优秀成果奖24项,其
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5项;获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全市6个
单位申报《山东省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成果奖》12项,荣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
三等奖6项。
(李郑实)
【莱芜日报】 新闻宣传。2008年,莱芜日报社确定“做有影响力的政经主流大报”
的目标,推出主要战役性宣传报道20组,包括北京奥运会、钢博会、纪念改革开放三
十周年、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宣传等。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
快发展营造了舆论强势氛围,得到了市领导和省委宣传部《新闻阅评》的表扬。市委
领导于建成、朱胜运、毕玉惠、刘建良、黄希俭等先后对记者采写的11组稿件先后给
予批示表扬,对本报在新闻宣传方面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加强对重大新闻事件、
重要政策、法律法规的追踪报道、解读阐释。不断提高策划能力,重头报道出彩出新。
全年撰写刊发9篇社论、45篇评论员文章,近40个时评版,先后组织7次系列评论。着
眼普通百姓的价值需求,进一步突出社会新闻、民生新闻报道。围绕中心选亮点,整
合力量搞突破,努力形成对上宣传报道合力,扩大莱芜知名度和影响力。2008年,莱
芜日报社在对上宣传工作上取得了新的突破, 全年对上用稿共120篇,其中中央级媒
体26篇、省级94篇,圆满完成全年对上报道任务,为展示莱芜对外开放新形象作出了
积极贡献。
经营创收。广告中心完成全年目标任务,较上年增33.3%;发行中心7月就圆满完成全
年的创收任务, 较上年增长16.6%;时代华美公司积极运作注册成立“莱芜新闻旅行
社”,创收任务年底全部完成。印务公司在金融危机冲击和新闻纸价格大涨影响面前,
积极应对,较好地完成了全年目标任务,并完成了印刷厂征地、整平、建设和搬迁任
务,没有耽误一期报纸印刷。对广告中心的管理运营体制进行改革,分行业设立房地
产、汽车营销、通讯、医疗等14个部室,面向全社人员竞聘了14个行业部门经理。
学习实践。开展“报纸质量年”和“作风建设年”两项活动,在年初出台《关于开展
“报纸质量年”和“敬业、奉献、和谐、一流”为主题的作风建设年活动的实施方案》,
把一年中的各项教育活动编制了配档表进行细化。按照《莱芜日报社干部教育培训实
施意见》,积极采取走出去学、请进来教、上门培训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全体人员
的业务素质。 领导带头作了8期业务和作风建设专题讲座,邀请大众日报社图片中心
主任孙京涛作了一次版面设计、新闻摄影专题辅导,参加了全市新闻宣传的培训班。
11月8日记者节当天, 莱芜日报社组织全体人员到郭家沟村参观学习。在慈心一日捐
活动中, 捐款9150元,抗震救灾捐款12050元,特殊党费4万元。10月6日,《莱芜日
报》全新改版成国际上流行的瘦长报。报纸版面设计水平、印刷质量和图片质量得以
迅速提高,报纸印刷质量稳步提高,2008年被省报业协会和省新闻出版局评为精品级
报纸,莱芜日报社还被评为第三届全省新闻系统文明单位。10月底,第15届地市报好
专版专栏评定会在莱芜召开。
制度建设。2008年以来,莱芜日报社从建立适应市场体制要求的内部运行机制和保证
正确舆论导向的政治保障机制入手,着力加强制度建设。在指导思想上,适应市场经
济要求,坚持办报、经营两分离原则,真正把报业作为企业和产业来看待。在经营上
成立广告、发行、网络、专刊四个相对独立的部门、公司;在后勤保障上建立采购制
度、招标制度,进一步修订财务管理制度;在办报业务上,加强日报采编一线的力量,
重新修订完善《莱芜日报社工作人员考核管理办法》 , 完善了招聘人员聘用合同。
《鲁中晨刊》在出台了相对独立核算、相对独立办报的管理办法后,一手抓采编业务,
搞好传帮带,一手抓经营创收,建立一整套适合鲁中晨刊特点的内部运行机制和管理
考核机制,各项制度进一步健全,办报质量进一步提高,经营创收也取得了很好的成
绩。
事业发展。 充实采编队伍。2008年6月,莱芜日报社面向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经济学
院等高校,通过组织考试招聘了15名采编人员,为报社事业更好更快发展补充了新鲜
血液,使整个报社的记者队伍形成了比较合理的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带来了新的活
力和动力。2008年10月,莱芜日报社办公大楼改扩建工程顺利奠基,预计2009年底完
工。印务公司投资135万元购置土地20亩,投资286万元新建近6000平方米的厂房车间,
投资300万元购置了“北人”牌印刷机一台。
(李 鹏 孔 涛)

【机关党建工作】 “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勇争一流”教育实践活动。围绕落实全
市2007年度总结表彰大会精神和市委主要负责同志关于“提升眼界、提升境界、提升
水平”的要求,增强广大机关党员干部改革创新能力和勇争一流意识,组织开展“解
放思想、 改革创新、勇争一流”教育实践活动。2月22日,在市直机关党建工作会议
上,市委常委、秘书长刘建良亲自对活动进行动员。机关工委加强调度督查,强化宣
传引导,积极推动活动深入开展。为方便党员干部的学习,整理印发《干部教育读本》。
3月22日召开座谈会,调度了活动进展情况,交流了活动经验。活动期间,进行了4次
集中调度,及时掌握各单位活动进展情况,印发简报信息30多期,宣传介绍了40多个
单位的经验做法。教育实践活动取得了切实成效。一是解放思想、争创一流的意识明
显增强,各经济管理部门,提出了年内计划完成的具体指标和增长幅度,量化了勇争
一流的目标;党群、政法及综合口没有量化指标的部门单位,制定了勇争一流的综合
性目标,明确了重点突破的单项工作。二是改革创新的力度明显加大。2008年,市直
机关有70多个单位申报了“工作创新奖”,形成了38项调研成果,转化为具体的实施
意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勇争一流”教育实践活动,被省直机关工委评为山东
省机关“理论学习成果奖”一等奖。
思想建设。一是开展“一月一讲”报告会。紧密结合莱芜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机关党员
干部思想和工作实际,围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定期邀请专家为市直机关党员干部作报告。先后举办城乡一体化发展、我国安全形势、
打造自我成功心态等6场报告。 二是组织开展“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勇争一流”有
奖征文活动,征集文章100余篇,评选表彰了一等奖5篇,二等奖10篇,三等奖14篇,
营造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浓厚氛围。三是加强教育阵地建设。为适应机关党建和机关建
设的需要,将原内部刊物《党的工作》更名为《莱芜机关建设》,调整栏目设置和办
刊宗旨,使之更加贴近市委中心工作,更加贴近机关工作和基层实际。建成开通机关
党建网,为加强机关党建和理论教育提供了新的载体和平台。四是加强对上、对外的
学习交流。成功承办全省机关党建研究会专委会2008年年会,省委常委、秘书长王敏
发来贺信,省直机关工委副书记周惠英讲话,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于建成会
见与会代表,市委副书记朱胜运到会致辞,市机关工委作了典型发言。五是认真抓好
“山东省机关理论学习成果奖”、“山东省机关党建工作创新奖”项目的选报、组织
实施和总结申报工作, 全市有6项机关工作分别获得“两奖”。六是弘扬抗震救灾精
神,6月20日,机关工委邀请莱芜市赴四川参加抗震救灾卫生监督队员和志愿者代表,
为市直机关260多名党员干部作了抗震救灾事迹报告会。
组织建设。一是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督促指导50个机关基层党组织进行了换届
选举,班子健全率保持100%。深入开展了争创“五个好”基层党组织和争当“五个好”
党员活动,6月对59个“五个好”基层党组织、220多名“五个好”党员、20名优秀党
务工作者进行了表彰。 9月,举办市直机关党务干部培训班,改变传统培训模式,将
培训地点设在先进基层单位郭家沟村, 160多名机关党务干部现场接受教育,取得良
好的效果。12月在市委组织部的指导下,开展了机关基层党组织公推直选试点工作,
选定2个机关党支部, 试行了领导班子由党员公开推荐、党员大会直接选举工作,总
结了经验,完善了制度,为全面推行公推直选工作奠定了基础。二是创新党员教育管
理方式,进一步提高党员队伍整体素质。坚持日常教育与集中教育相结合,利用“三
会一课”抓好党员队伍日常教育管理,注重加强集中教育。“七一”前夕,组织开展
“六个一” 系列党员教育活动。三是严格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培训入党积极分子164
名,发展新党员65名。四是加强机关党建工作规范化管理。实行党建工作台帐式管理
制度,印发《莱芜市市直机关基层党组织工作台帐》,各机关基层党组织用台帐记录
活动情况,机关工委定期对台帐进行检查,强化了对机关基层党组织活动的日常监管。
印发《党员手册》,党支部利用党员手册记录党员参加组织生活、交纳党费等情况,
加强了对党员的日常管理。机关工委实行党建工作规范化管理的做法获得了2008年度
“全市组织工作创新奖” 。五是抓好实施“城乡牵手共建”工程。组织100个市直机
关事业单位党组织、100个非公有制企业,与100个村结成共建对子。通过共建基层组
织、共抓党员队伍、共享社会资源、共促科学发展,推动了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
推进了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程。 “城乡牵手共建” 工程被省直机关工委评为山东省
“机关党建工作创新奖” 。六是积极组织开展缴纳“特殊党费”奉献爱心活动。“5
·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按照上级要求,动员机关广大党员积极踊跃交纳“特殊
党费”,支援抗震救灾,市直机关共缴纳“特殊党费”147万多元。
党风廉政建设。一是深入开展理想信念、廉洁从政和作风纪律教育。认真学习贯彻中
央、省、市纪委全委会精神和党的纪律,不断强化党员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筑牢了
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加强廉政警示教育,4月组织机关党员干部参观鲁中监狱,
6月协助市纪委、 市检察院举办莱芜市廉政教育图片展暨电教片展播活动。二是积极
加强廉政文化建设。 6月26日至7月5日,与市纪委、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联合举办
第二届市直机关廉政书画展。三是积极融入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工作格局。把反腐倡廉
建设作为党务干部培训,党员教育,入党积极分子跟踪培养考察、入党谈话、入党宣
誓活动等环节的重要内容,增强了教育效果。
机关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参与和服务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工作。制定下发《市直机关工
作人员日常行为规范(试行)》,开展机关体验能源短缺日活动,与机关事务管理局
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活动的实施意见》和《市直机关建设节约型机关
文明公约》,对建设节约型机关作出了安排部署,组织机关干部开展创文明城市大扫
除活动。 深入开展文明单位、文明机关创建活动,新推荐市委组织部、市国税局等3
家单位为“山东省文明机关”。12月,组织开展“文化送军营”为部队捐赠图书活动,
捐赠各类图书4000多册。
机关群团工作。工会组织积极开展向地震灾区捐助活动、“短信助残支持残奥”活动,
4月和10月分别举办市直机关第八届棋类比赛和球类比赛。 青团组织不断壮大注册青
年志愿者队伍,认真做好市级青年文明号的复查工作,8个市级青年文明号,2个省级
青年文明号全部复查合格;积极开展争先创优活动,推荐表彰市级优秀团员12名。妇
女组织开展“巾帼建功示范岗”创建和“五好文明家庭”、“平安家庭”评选活动。
机关武装部认真做好兵役登记和征兵工作,向部队输送合格兵员105名。
(毕京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