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赴成都考察城乡一体化发展情况的报告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c&A=8&rec=172&run=13

(2009年9月22日)

9月14日至19日, 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于建成带领市委政研室、市推进
办、市农业局以及两区区委主要负责同志,赴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都
市考察学习。考察团先后实地考察了锦江区现代农业示范点“五朵金花”,新津县花
源镇公共服务中心,双流县彭镇葡萄园和蛟龙工业园、西南航空港工业园以及成都市
农村产权交易所等,并与成都市有关领导和部门进行了深入座谈。通过考察学习,大
家亲眼目睹了成都统筹城乡发展改革带来的显著变化,强烈感受到他们在破除城乡二
元体制、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上,思想解放,眼界宽广,改革创新的力度大,工作推
进的速度快,很受震动,深受启发。
成都市辖9区4市6县, 面积12390平方公里, 人口1125万人。去年地区生产总值
390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54.6亿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943元,农民人均纯
收入6481元。从2003年以来,他们紧紧抓住“大都市带大郊区、城乡发展不协调”这
一突出矛盾,坚定不移地把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作为全市工作的中心,解放思想,先
行先试,强力推进,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2007年获批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
革试验区。一是经济发展实现大提速。与2003年比,GDP由1871亿元增加到3901亿元,
翻了一番多;地方财政收入由46.6亿元增加到354.6亿元,增长了6.6倍;农民人均纯
收入由3655元增加到6481元, 增长了近1倍。二是“三个集中”效果显著。把布局分
散、规模偏小的116个工业区整合为21个工业集聚区,工业集中度由43.1%提高到68.2
%;20多万农民集中到各类新型社区,城镇化率由45.1%提高到63.5%;100亩以上的土
地规模经营项目405个,流转面积92.2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7.8%。三是城乡面貌发
生巨大变化。先后获得“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
“十大中国大陆最佳商务城市”、“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
国文明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等称号。同时,民生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城乡社
会事业快速发展,城乡居民初步享受到均等化的公共服务。
一、把统筹城乡发展摆到统揽全局的战略位置,举全市之力强力推进。他们深刻
认识到,统筹城乡发展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顺应从“城乡分离”
到“城乡融合”再到“城乡一体”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为此,他们把统筹城乡发展
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求各级各部门政策制定向城乡统筹倾斜,工作力量向城
乡统筹强化,全力加快统筹城乡一体化进程。在发展理念上,牢固树立“抓统筹就是
抓发展、就是抓民生、就是抓和谐”的思想,坚持城乡“一盘棋”,不断破除城乡二
元体制障碍,促进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
实现城乡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在思路目标上,实施以推进城乡一体化为核心,以规
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为保障,城乡统筹,经济、政治、文化、社
会“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力争到2017年建设成为“统筹城乡科学发展的先
行样板、区域协调发展的成功典范、构建和谐社会的示范窗口”。在工作推进上,成
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高规格推进机构,建立系统完善的领导保障
体系、规划政策体系、监测评价体系和目标考核体系,明确规定“不懂统筹的‘一把
手’必须换人,找不到位置的部门没必要存在”,先后有20多名干部因“推行城乡一
体化不力,工作不在状态”被免职。通过强化责任、严格奖惩,全市上下形成了想统
筹、抓统筹、促统筹的浓厚氛围和强大合力。
二、坚持重点突破,力促“三个集中”。他们深刻认识到,工业向园区集中、人
口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既是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
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推进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由之路。重点做了两方面工作:
一方面,狠抓规划引领。把规划作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和龙头,按照“全域成都”
的理念,建立了编制、实施、监督一体化规划管理体制,聘请北京大学、中国规划设
计院等50多家国内外一流的规划设计单位,形成了以城乡总体规划为核心,以产业发
展、集中居住区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30多个专项规划为支撑,民生保障、社会事业、
基层民主等60多项保障性规划相配套,城乡一体、全面覆盖、有机衔接的规划体系,
成为指导“三个集中”纲领性文件。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高”,就是着眼长远、
定位高远,深刻把握城乡协调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趋势,研究制定了具有前瞻性、预见
性和管长远的发展规划,力争用15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二是
“细”,就是把规划具体到每一个项目,落实到每一项工程,明确责任主体、质量目
标、配套政策和完成时限等,真正做到了精准规划、细致管理。三是“严”,就是规
划已经制定就纳入法制管理,并成立“规划警察”,对各类规划执行情况严格监督检
查。目前,他们正把这些“图上画的、墙上挂的”规划一步一步地变为现实。另一方
面,狠抓示范带动。按照“政府引导、示范带动、整体推进”的思路,把培植典型作
为促进“三个集中”的突破口,带动面上工作开展。在土地集中方面,依托特色农业
优势,在全市铺开了60多个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项目,促进土地向龙头企业、集体经
济组织、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集中。如引导锦江区三圣乡红砂村、幸福村、江家堰
村、驸马村、万福村等5个村发挥传统优势,采取“土地有偿流转、业主规模经营”、
“土地量化入股、 村企合作经营”等模式,流转土地15000多亩,大力发展花卉观光
农业,创造性地打造出幸福梅林、江家菜地、东篱菊园、荷塘月色、花香农居“五朵
金花”,年接待游客1200多万人,实现旅游收入3亿多元,花卉销售收入5.6亿元,成
为成都市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一大品牌。此外,还涌现出了双流县5000亩葡萄园、
大邑县5万亩食用菌、 蒲江县10万亩猕猴桃等大型示范点。通过土地规模经营,既提
升了农业标准化水平,又促进了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农民有了“租金”、“薪金”、
“股金” 、“社会保障金”等多元收入,工资经营性收入占比超过70%。在工业集中
方面,明确规定,所有新上项目原则上必须向21个重点园区集中。如新津县,对进入
工业园区的项目实行优先安排并保证工业用地、优先提供融资担保等“四个优先”政
策;对不进入工业园区的项目实行报建不审批、环评不通过、土地不提供等“七不”
政策;对未进园区又暂时不能调迁的企业,不再在区外审批其扩大用地规模的项目,
逐步引导企业向园区内搬迁。目前,工业集中区已先后引建投资54亿元的天威新能源、
投资32亿元的碧晶科技等100多个高新技术大项目,集聚了全县83%的工业企业,创造
了全县91%的工业增加值。在工业集中区的带动下,新津县地方财政收入由2006年的3
亿元猛增到去年的14亿元,今年可达19.7亿元,三年翻了两番多。目前,成都市21个
工业集中区集聚了全市82.4%的规模以上企业,创造了全市75.2%工业增加值,既提高
了工业集约发展水平,又彻底改变了“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状况。与2003年比,
成都市万元GDP能耗下降23.3%, 是全国同期下降水平的2.1倍。在人口集中方面,通
过促进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实施“社区建设示范工程”,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等措施,
有组织、分层次地引导农民向新型社区集中居住。在城郊区,以建设大型社区为突破
口, 实现农民就地城市化。像锦江区按照“人均35平方米以内按安置价每平方米350
元购买、 超过面积部分按市场价购买、个人购房契税全额补贴”等办法,引导7.4万
农民向3个集中居住区集中。目前,成都市6个近郊区(县)已建设20多个大型集中居
住区, 65%以上的农民实现了就地城市化。在远郊区,按照“宜聚则聚、宜散则散”
原则,建设各具特色的农民新区。如都江堰茶坪村结合灾后重建,探索社会资本联建
的路子,即由企业出资修建集中安置区,腾挪出的建设用地流转给企业用于开发建设,
农民基本不花钱就能住上新房,而且还可利用房屋与企业合作搞乡村旅游客栈,既解
决了灾后重建的资金制约,又拓展了企业发展空间,还促进了农民就业。另外,他们
还探索了大观镇“期权现房” 、向峨镇“指标换住房”等建设模式,目前40%左右的
远郊县农民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对跨区域的,通过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等措施,引导农
民自愿放弃宅基地使用权、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集体经济组织,政府给予一定
补偿,农民享受与市民同等待遇,引导农民进城集中居住。目前,成都市累计建设集
中居住区2802万平方米,30%以上的农民实现了集中居住,50%以上的农民生活条件得
到明显改善。
三、突出改革创新,增强城乡发展活力。他们把改革创新作为破除二元体制、统
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根本之举, 牢固树立市场化理念, 着力破解“钱从哪里来”、
“人往哪里去”、“商从哪里招”、“土地从哪里要”等一系列难题,有力地促进了
城乡各类要素资源的整合、流动,发展活力空前增强。如创新农业投融资体制,加大
农业投入力度。整合市农业、畜牧、农机、供销社等部门资金,将市级用于发展农业
的财政经营性支农资金和部分土地出让收益集中起来,分别注入资本金6亿元、1亿元、
3亿元, 组建了现代农业发展投资公司、小城镇建设投资公司和现代农业物流业投资
公司等三家涉农政策性投资公司,通过直接投资、委托贷款、贷款担保、贴息、补贴
等方式,集聚金融和社会资金投入现代农业。通过这种方式,使有限的财政资金产生
了倍增效应,起到了“以小搏大”的效果,目前三家涉农政策性投资公司累计向各级
金融机构融资196亿元, 启动项目337个,总投资达245亿元。现在,他们正在探索成
立农业保险公司和农业担保公司,进一步加大支农投入,降低农业风险。如改革农村
产权制度,加快农村各类资源资本化进程。积极推进农村“还权赋能”工作。一方面,
做好“确权”这项基础性工作。重点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房屋产权、集体建
设用地使用权、林权、农业类知识产权以及其他农村产权进行确权登记。如对农村集
体土地发放所有权证和使用权证, 对农民房屋发放所有权证,目前全市239个乡镇、
2199个村、151.5万农户已落实了土地和房屋财产权,分别占全市总数的92.6%、79.2
%和72.1%。另一方面,大力推动农村产权流转,变资源为资本。2008年成立全国第一
家农村产权交易所,在各区县建立交易分所,在乡镇设立交易服务站,构建起市、县、
乡(镇)三级农村产权流转服务体系。各交易所(站)设立了土地流转信息触摸屏、
土地流转电子显示屏,发布土地流转信息,并与全国50多家土地流转服务机构建立了
固定的业务关系。 目前,全市农村产权流转44879宗,涉及金额20.8亿元。如探索经
营城镇的路子, 解决项目建设融资难的问题。双流县占地350亩的国际网球赛事中心
项目,本来是个投资回报低、周期长、无人问津的项目,但他们通过双流兴城建设投
资公司, 对该项目进行商业化运作, 将周边300亩的地产开发与网球赛事中心项目
“捆绑” 开发,吸引川投集团投资建设,并通过川投集团从省里又多争取300多亩建
设用地指标,用于城镇开发。通过市场化运作,既解决了网球赛事中心项目建设融资
难题,又借此提高了城市品位,提升了城市价值,项目周边地区的地价由原来每亩的
20多万元提高到了130多万元, 为城市建设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投资公司也拓展
了发展空间,目前各类投资公司已由原来的1家发展到现在的12家,固定资产由不足2
亿元发展到100多亿元。 在整个项目运作过程中,其运作理念之新颖、运作方式之高
超,实在令人佩服,很值得我们学习。如积极探索“企业建园区”的路子,提高园区
市场化水平。双流县的蛟龙工业区,采取“企业为主、政园分开”的开发模式,引进
香港蛟龙集团作为园区投资开发、拆迁安置、招商引资和经营管理主体,政府主要为
入园企业搞好立项、审批等配套服务,农民以集体建设用地入股分红,并优先安排就
业。通过市场化运作,克服了政府办园区资金不足、成本偏高等弊端,走出了“企业
办园区” 的新路子,创造了“工业地产”的新典范,现已集聚发展800多家企业,年
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目前,成都市19个县市区中有5个进行了这方面的探索和实践。
另外,他们还通过建立异地招商、利益分配机制,发展“飞地园区”,有效地促进了
工业向园区集中。
四、打造高效政府,服务城乡群众。他们以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发展为目
标,以加强制度建设、强化社会监督为手段,努力改进机关服务、转变干部作风、提
高行政效能。一方面,建立乡镇公共服务中心,解决群众办事难问题。在全市所有乡
镇建立公共服务中心,集中为农村群众办理各类公共服务事项。如新津县花源镇,从
去年开始,把与老百姓联系紧密的70多项服务事项向乡镇公共服务中心集中,将领导
班子和财政所以外的工作人员整体前移到开放式办公场所,实行授权、服务“两到位”,
服装、标识“两统一”,为群众提供窗口柜员式“超市服务”,现已为群众办理各类
服务事项8200多件(次),办结率98.6%,群众满意率99.2%。另一方面,建立“去向
告知”制度,接受群众监督。各乡镇党政办公楼均设置“去向告知牌”,规定单位领
导和工作人员外出办事必须在外出公示栏上告知外出时间、事由和去向,并说明需移
交的工作,确保干部工作时间真工作、群众办事找得到人,使干部的一举一动都置于
群众监督之下。同时,他们还整合城乡管理机构,对规划、交通、农业、水务等30多
个部门进行了调整合并;全面推行以基层党组织书记公推直选,开放基层党委常委会
(全委会)、人大常委会、政府常务会“三会”,社会评价干部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
主政治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城乡一体化管理。
考察结束之际,考察团连夜召开座谈会,就学习成都经验、加快我市城乡一体化
发展工作进行了深入研究,市委于书记作了重要讲话,提出了明确要求。大家一致认
为,统筹城乡发展改革是省委、省政府交给我们的一项重大任务,也为我市又好又快
发展提供了高位平台、重大机遇和强大动力。近年来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市
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与成都市相比,我们在发展理念、领导思路上
并不落后,但在抓示范搞突破、抓改革促发展、抓服务创环境上还有很大差距。当前,
我市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正处于攻坚破难、向纵深推进的关键时期,特别需要各级各
部门进一步强化责任、完善措施、加大力度、全力推进。当前应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
作:
一要实施“书记区长示范工程”,加大工作推进力度。把抓示范带动作为各区区
委书记、区长的“一把手”工程,精心组织,强力推进,努力打造一批起点高、特点
鲜明、措施配套、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典型,带动面上工作开展。
一要抓好人口向城镇集中的示范点。一是城郊型示范点。对城中村和靠近中心城市的
村(居),应按照城市社区标准加大建设和改造力度,提高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二是
城镇型示范点。对镇驻地及周边村,应结合城镇建设规划,以镇驻地为依托,吸引周
边村向镇驻地集中居住,努力打造一批人口集中、产业集聚的新型示范点。三是特色
村示范点。对经济实力较强、产业特色鲜明的村,应结合农村产业特点和农业产业化
发展,尽快打造一批新农村集中居住区。二要突出农业向规模经营集中,下大气力培
植一批新的规模经营示范点。另外,各区应结合各自实际,从“六个一体化”和“三
个集中”中自主选择几项示范工程。两区应尽快制定示范点建设实施方案,强化工作
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努力在示范带动上求突破。今年年底前,对各区书记、区长示
范工程推进情况进行现场观摩。同时,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监测评
价体系和目标考核办法,指导和激励各区加快推进。
二要以创新为根本动力,深入推进各项改革。重点做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改革
农村投融资体制,解决农业投入不足、投资效益不高的问题。应抓紧研究制定关于加
快农业农村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意见,尽快筹建现代农业发展投资公司、小城镇建设投
资公司、农村发展互助资金等。今后凡是与农业产业化、市场化有关的农业资金,要
走“拨改贷”的路子,以小引大、以小搏大,整合资金、集聚资源,搭建好农业农村
投融资平台。二是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推动农村资源向资本的转变。抓紧制定出台农
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办法,大力推进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努
力做好空间转移的文章;抓紧研究农村房屋产权制度改革意见,做好确权、颁证等基
础性工作,探索农村房屋质押融资等路子,提高农村资产资本化程度;抓紧研究制定
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工作方案,为农村产权流转创造条件。三是做好经营城镇的文章。
牢固树立“经营城镇就是经营规划”的理念,高标准制定好城镇发展规划,着力引进
能够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的重大项目,以此带动提升城市价值,破解城镇建
设资金瓶颈难题。为更好地鼓励和引导改革创新,应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创新奖评选办
法,引导各级各部门重点围绕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按照“领导出题目、专家搞论证、
社会作评价”的思路,确定重点创新项目。对创新项目,年初要进行立项,未立项的
年底一律不予评审,以此增强创新工作的指导性和目的性。
三要以服务为民、提高绩效为核心,强化作风建设。结合正在开展的“作风建设
年”活动,进一步改进机关服务,提高行政效能。一是以服务群众、服务基层、服务
经济建设为重点,积极推行乡镇开放式集中办公。各区应学习成都做法,抓紧制定试
点方案,今年抓出几个示范点,明年在所有乡镇全面推开。二是以强化监督为重点,
研究制定区镇机关工作人员“去向告知”制度。将乡镇和各部门工作人员每天的工作
时间、工作去向等登记公示,置于群众监督之下,引导干部努力干事创业、争先创优。
三是以提高绩效为核心,进一步完善农村支部书记考评办法。实行考评分开,重点考
村支部书记的发展实绩,评村支部书记的思想品德、工作作风、廉洁自律等,并将考
评结果与其工资待遇挂钩,以调动其干事创业、服务为民的积极性。
(市委研究室)

责任编校 刘纯伟

莱芜年鉴(2009)

莱芜市人民政府 主办
莱芜市地方史志编委会 编辑
济南世同苹果图文有限公司 设计印刷
889×1194毫米 16开本 25.25印张 700千字
2009年11月印刷
印数:1—1000

山东省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准印证
2009年莱芜第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