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c&A=7&rec=82&run=13

【概况】 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14家,比上年增加68家;主营业务
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到54家,其中过10亿元的企业7家,比上年分别增加18家和1家。
其中中央企业1家, 省属企业6家,市及市以下企业307家;按经济规模分,大中型企
业41家,其中大型企业7家,中型企业34家。
【主要特点】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家宏观经济形势,推进工作指导和
发展方式转变,坚持结构调整,加快技术进步,强化调度分析,全市工业流通经济呈
现出结构优化、创新增强、能耗降低、效益提高的良好态势。一是工业生产速度快、
质量高。 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24.01亿元, 比上年增长
21.63%;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27.05亿元、利税131.50亿元、利润80.43亿元,分别比
上年增长36.96%、 83.68%和120.18%。利润增幅全省第一,利税增幅全省第二。二是
骨干企业贡献突出。 全市调度的40户重点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88.9亿元、利
税119亿元、利润73.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5.2%、92.2%和128.2%,分别占全市规
模以上工业企业的86.5%、 90.5%和91.7%。全市新增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17家,新
增纳税过千万企业11家。其中,莱钢、泰钢、九羊的销售收入分别突破500亿元、100
亿元和50亿元。三是技术进步步伐加快。2007年全市共完成技改投资70亿元,比上年
增长33.5%;完成技术创新项目150项,新产品销售比率达到26%,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
点。四是节能降耗成效显著。全市万元GDP综合能耗和电耗分别下降5.27%和11.12%,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增加值能耗和取水量分别下降6.66%和6.25%,在全省节能目标
责任考核中位居全省第三名,被省政府通报表彰。五是财税金融运行良好。全市累计
完成地方财政收入 26.07亿元, 增长35.37%,增幅列全省第3位,比全省平均水平高
出11.9个百分点;财政支出34.5亿元,增长22.3%。完成税收总收入68.12亿元,增长
38.28%,其中国税收入49.1亿元、地税收入19亿元,分别增长38.56%和37.57%。金融
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65.1亿元、贷款余额313.5亿元,分别较年初增加46.5亿元和25.9
亿元。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8.33亿元,比上年增长38.1%。
【主要措施】 狠抓结构调整不动摇,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是抓好重点技改项
目建设。全市相继实施了大H型钢、热轧、冷轧薄板、500千伏鲁中输变电、高支纱、
光电子、煤焦油深加工等重大技改项目,各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能力日益增强。二是
抓好重点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在钢铁行业,逐步压缩螺纹钢、普通线材,大力发展
H型钢、 中宽带、冷轧板等高端产品,不断提高板、带、型材所占比重。同时,突出
发展以机械制造、汽车零部件生产加工、粉末冶金制品为主的钢铁深加工业,进一步
延伸拉长产业链条, 提升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全市吨钢利税比上年提高300元,钢铁
产业利税、利润分别增长105%和150%,是钢铁产业增加值增幅的5.8倍和8.3倍。在
纺织行业,大力发展高支高密棉纱和高档纺织品,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竞争水
平, 全市棉纱中高支纱、精梳纱的比重达到70%以上;非钢产业销售收入增幅超过钢
铁产业5个百分点。 三是抓好落后产能的关停和淘汰工作。严格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
策,充分利用差别电价、税收优惠等手段,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快落后产能的淘汰和关
停步伐, 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先后关停淘汰落后钢铁产能110万吨、水泥产能33万
吨、焦炭产能62万吨。四是抓好品牌创建工作。通过政策鼓励、技术创新、改造提升、
重点培育等措施,引导企业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和知名度,大力推进品牌战略的
实施。目前,全市中国名牌产品达到5个,新增3个,山东省名牌产品达到23个。五是
抓好市属工贸企业改革工作。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机制民营化”为目标,
坚持企业改革与招商引资、靠大联强相结合,盘活闲置资产,激发发展活力。截至年
底,列入改制范围的57户市属工贸企业,已基本完成改制任务。
狠抓技术创新不动摇,不断提高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一是认真抓好企业技术中
心建设。坚持实施分类指导和动态管理,鼓励支持各企业技术中心升级,不断提高技
术研发与创新能力。 2007年新认定省级技术中心1家、市级10家,使全市省级以上企
业技术中心达到13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12家、市级21家,泰钢和泰丰纺织集团2
家企业的技术中心被认定为省级重点企业技术中心。二是认真搞好重点技术创新项目
的组织与实施。2007年,全市有31个项目列入省技术创新重点项目和一批项目计划,
项目总投资5.1亿元, 全部达产后可新增销售收入26.3亿元、利税5.44亿元,创节汇
2410万美元。三是深入开展产学研联合。鼓励和引导企业主动与有关大专院校、科研
院所开展产学研联合,借助外力、外智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截至年底,全市60%以上
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与各类大专院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合作关系。
狠抓节能降耗不动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一是不断加强对节能降耗工作的组织
领导。多次召开全市节能减排工作会议,明确各级各部门的职责范围和责任分工,并
组建了市节约能源办公室,为节能降耗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
不断加强节能降耗制度建设。相继出台《莱芜市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办法》《莱芜市节
能减排工作实施方案》《关于“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工作的意见》等政策文件,靠
制度来促进工作,约束行为,使节能降耗工作不断走向制度化、规范化。三是不断加
强对重点用能企业的节能管理。认真贯彻《清洁生产促进法》《节能法》《山东省节
能条例》等法律法规,积极引导企业坚持清洁生产与节能管理相结合,深入开展节能、
节水、节材、节地和节矿等资源节约活动,降低能源消耗,提高经济效益,顺利通过
了国务院、省政府“双高”检查组检查。四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提高资源集约
节约利用水平。立足全市产业耗能大、废弃物排放多的实际,积极探索“资源-产品
-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巩固发展“炼钢-钢渣-水泥”等13
条循环经济产业链,废弃物循环利用率进一步提高。全市固、液、气循环利用率分别
达到78%、86%和90%。
狠抓市场体系建设不动摇,不断提高流通业发展水平。一是大力推进流通现代化,
努力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引导重点流通企业积极推行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电子商务
等现代流通方式,提高市场竞争水平。二是扎实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 不断完
善农村市场流通网络。 先后新建改造标准日用品农家店456家,既有效扩大了企业的
市场覆盖面,更为广大农村送去了物美价廉的生产生活用品,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三是突出重点项目建设,带动商贸业由单一购物向购物、餐饮、休闲、娱乐等
综合服务转变。人民商场、贵和购物中心、银座商城、信誉楼等一批商贸龙头企业相
继落户莱芜,进一步提高了莱芜流通业的档次和水平。
狠抓机制建设不动摇,不断提高行政效能。一是建立健全市领导包企业和重点项
目推进制度。坚持实行市级领导包企业、包重点项目制度,充分发挥重点项目推进小
组的协调作用,对市里确定的重点项目盯紧靠牢,靠上服务,积极为企业解决项目建
设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保证了重点项目的顺利推进。二是建立健全支持企业发
展的政策激励机制。经过认真调研和反复论证,先后制定出台《莱芜市企业表彰奖励
办法》《莱芜市银行业金融机构经营业绩考核奖励办法》《莱芜市实施品牌战略奖励
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有效调动了各级各企业加快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三是
建立健全为企业排忧解难服务机制。 为配合政府转变作风、提速增效工作的开展,6
月,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为企业排忧解难服务月”活动,采取市领导现场办公、
部门分工负责等办法,集中为企业解决了一大批现实困难和问题,并制定实施为企业
排忧解难长效工作机制,进一步优化了企业外部发展环境。
(李文汇 杨世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