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市人民政府(二)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c&A=7&rec=52&run=13

【旅游工作】 2007年,全市接待游客308.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5亿元,同
比分别增长21.3%和40.4%,综合收入增幅在全省名列前茅,实现年初确定的“一创
四提升”的目标要求。2007年11月28日,国家旅游局以旅发〔2007〕71号文正式作出
决定,命名莱芜市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莱芜旅游业奏响新的篇章,从此揭开新的一
页。
知难而进,一举实现创优目标。年初,市委、市政府在党代会、人代会上郑重提
出,年内实现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创建目标。对此,全市上下解放思想,打破常规,
知难而进,奋力拼搏,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
精心筹划,认真组织,明确分工,积极沟通协调,狠抓督查检查,严把整改标准,确
保了创优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具体工作中,一是明确任务目标。在认真学习国家创优
标准和4次赴日照、 临沂、淄博等创优先进市地学习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制定《莱
芜市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实施方案》,对各单位的工作内容、工作标准、完成时间、
责任人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推进工作落实,市旅游局分成创优现场组、资料组、综合
组和督导组等四个小组,实行局长分工负责制,责任到人,昼夜不息,四个工作组既
独立完成工作任务,又互相配合、互相补位,高质量完成了大量基础性工作。尤其是
资料组整理的147卷1500多万字的创优档案资料, 受到国家验收组的一致好评,被认
为是近年来全国最为出色的创优档案之一。二是加强宣传发动。为提高各级各部门对
创优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培养全民创优意识,先后组织召开全市创优动员大会、各单
位创优联络人工作会、 整改提升工作会和迎检会,举办培训班6次,向市民印发创优
倡议书5000余份, 在市内显著位置和公交车、 出租车等公共交通工具张贴创优标语
3000多条,在各旅游企业、市内主要公共场所张贴宣传招贴画2000多张,在市区设置
大型创优宣传广告牌12块,在莱芜电视台、报纸和电台开设创优专栏、专题节目报道
创优工作动态和旅游业发展情况, 制作创优汇报专题片2部,在《莱芜日报》刊出创
优工作专版2个。 通过多种形式的广泛发动和宣传,全市上下形成领导重视、社会关
心、部门配合、广大市民积极参与的良好创优氛围。三是加强调度督查。为保证创优
工作进度和质量,实行创优任务市级领导包干制度、创优进度周调度月评议制度和重
大困难问题随时研究报告等制度, 先后6次组织安排市领导进行现场督查、视察、调
研、检查,加大对各责任单位的监督检查力度,并定期形成创优简报,报送各级领导
和各创优责任单位。创优期间,形成创优简报60多期,而且每期都有实质性工作推进
内容,受到国家创优办领导的充分肯定。为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旅游局的支持指导,先
后10多次前往北京、济南等地汇报工作,多次请省局领导进行现场指导,特别是通过
省局对莱芜市的初审检查,极大地推动了创优整改进度,提升了工作质量,使城市旅
游功能快速完善配套,景区建设质量、行业管理服务水平显著提升。通过全市上下的
共同努力,顺利通过了国家创优验收组的终审验收检查。
完善设施,提升城市旅游功能。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
积极借助各级各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力量,提升完善城市旅游服务功能。一是旅游企业
规模进一步扩大。年内,积极组织开展争创星级饭店、星级餐馆的活动,大力推进餐
饮和住宿设施的上档升级, 先后有8家饭店和11家餐馆提出创建申请。经过企业自查
整改、申报和评定,新增5家星级饭店和5家旅游星级餐馆,经省星评委评定批准,莱
芜宾馆和龙园宾馆成为莱芜市首批四星级旅游饭店,年年红大酒店和开源海鲜城成为
莱芜市首批四星级旅游餐馆,填补了莱芜市高星级饭店和高星级餐馆的空白,具有里
程碑意义。 新增三星级饭店1家,新发展4家国内旅行社,1家具有出境游组团社资格
的国际旅行社。全市旅游星级饭店达到10家,旅行社达到17家。2007年,全市旅行社
组接团人数和营业收入大幅提升,共组团5.23万人次,接团0.47万人次,营业收入达
到3900多万元,组接团人数和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0%和23%;星级饭店综合收入
达到7790万元,同比增长22%。二是城市旅游导示系统更加完善。在城区街道、国省
道和高速公路上增补设立450多块中英文对照的道路指示牌、 地名牌、景区指示牌,
在市区显著位置设立60多块中英文对照的旅游地图广告牌, 在汽车站、 主要旅游区
(点) 和商贸集中区分别设立旅游咨询服务中心, 在主要旅游场所统一放置70多块
“莱芜市旅游咨询投诉电话公示牌”,各旅游景区全部设立了中英文对照的说明牌,
各旅游接待单位、公共场所普遍设置和规范了公共信息图形符号,为游客提供了规范
完善的旅游导示服务。三是城市旅游服务设施更加齐备。按照创优任务,投资3000多
万元改造建设万福北路餐饮一条街,该街区现成为市民餐饮休闲的重要场所;贵和购
物中心、十八乐超市等大型商场内均设立规范的旅游商品专柜;城市旅游交通更加便
捷,进一步提升完善通往房干、莲花山、王石门景区和市内主要旅游景点的旅游专线
车、旅游公交车,并增开旅游观光巴士,方便了市民和游客出行。四是市容市貌更加
整洁优美。加强市容市貌整治,清除城区和城郊结合部卫生死角,整顿城市街区交通
秩序, 共新增垃圾箱1600多个, 新建高标准水冲式和环保厕所40座,拆除违章建筑
130余处,清理占道经营、违章停车、乱贴乱画等行为3万多件次,新改造完成的长勺
路成为景观大道、旅游大道,红石、西海、南湖、龙园等城市公园进一步完善,成为
市民和游客休闲娱乐的理想场所。
严格标准,提升景区开发质量。按照“重点开发北部山区休闲度假旅游带,积极
发展南部山区生态旅游带,提升中心城市旅游服务功能”的“两带一城”旅游发展新
格局,抓住融入济南都市圈的良好机遇,旅游大项目的开发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雪
野旅游区在完成概念性规划编制的基础上,正在进行建设性规划,并投资近亿元开工
建设16公里的环湖路和72公里的景区连接线,一批重点旅游项目正在形成。房干生态
景区按照提升规划要求,加大投入,景区各项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开发质量进一步
提升, 并于9月率先通过国家旅游局4A级旅游区的验收;莱芜战役纪念馆投资近4000
万元,按照国家4A级旅游区标准,对展览场馆、馆内园林和内部展陈等进行高标准改
造提升,并于11月正式对外开放,将成为山东省乃至全国红色旅游的亮点之一。通过
广泛发动, 积极指导全市各景区景点深入开展创建A级旅游区和工农业旅游示范点活
动,不断完善提升景区旅游厕所、游客中心、步游路、导示牌等基础服务设施,年内,
吕祖泉、莲花山景区被省旅游局验收评定为国家3A级旅游区,莱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大H型钢生产线、鲁中汇源集团被评定为省级工业旅游示范点。全市A级旅游区达7处,
国家和省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达到9处,其中国家4A级旅游区1处,3A级旅游区3处。
强化促销,提升城市旅游形象。围绕打造“山水生态乐园、休闲度假胜地”的品
牌形象,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促销活动。先后组织参加苏州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
青岛亚太国际旅游博览会、黄河经济协作区千家旅行社会盟、中日韩旅游部长会议暨
亚太旅游博览会、山东省周边省市旅游业务洽谈会、山东省赴东北三省专列促销活动、
宁波旅游投资洽谈会等国内大型旅游博览会、交易会10余次;参与发起莱芜、淄博、
滨州、东营四城市鲁中旅游联盟,并成功组织四城市大型自驾游互动活动;结合创建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在报社、电视台、政府网站等主流媒体开设旅游专栏,积极通过
各级各类媒体加大宣传力度, 在山东电视台《旅游365》栏目制作专题节目,在《大
众日报》制作莱芜旅游专版;先后指导和组织举办第三届莱芜旅游小姐大赛、国际旅
游小姐大赛山东赛区总决赛、雪野首届捕鱼节、房干生态旅游节、吕祖泉纯阳节、笔
架山文化节等节庆活动;分别印制和发放新版中英文对照的《莱芜旅游交通图》、莱
芜一日游线路手册等宣传品10000册,首次制作莱芜旅游整体宣传片——《莱芜旅游》;
在对莱芜旅游网进行改版的基础上, 开辟创优专栏,发布旅游信息140多篇次,有力
地宣传了莱芜市的创优工作情况和旅游整体形象;在《山东省志·旅游志》《全省导
游词汇编》《山东省旅游年鉴》《山东省乡村旅游指南》等刊物开辟宣传专页。通过
各种形式的宣传促销,莱芜市客源市场进一步扩大,据国家创优验收抽样调查,莱芜
市客源市场由省内周边市地延伸至潍坊、青岛等省内远程市场和江苏、河北、河南、
上海、北京等省外市场,知名度进一步扩大。
规范服务,提升旅游发展环境。严格贯彻落实有关旅游法律法规,加强行业管理
和市场秩序整顿。组织完成旅行社业务年检、旅游饭店星级复核、旅游企业统计报送、
导游年审、专兼职导游管理、旅行社责任险投保监督和三个黄金周统计预报等工作,
受理办结旅游投诉案件3起,组织执法检查5次,维护了全市旅游市场的良好秩序。在
全市范围内深入开展“旅游细微化服务”、“诚信旅游”、“文明旅游”和创建“青
年文明号”、“绿色旅游饭店”等活动,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
行业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2007年,举办导游考试培训班、导游年审培训班、旅游行
业创优培训班和旅游从业人员资格培训班等6次,参训人员超过800人,有47名考生通
过全省导游人员资格考试。围绕构建和谐旅游、平安旅游的要求,年内,大力开展安
全生产教育,制定和实施有关防范制度,加强督查,严防旅游安全事故的发生,特别
是“五一”、“十一”和春节三个黄金周前夕,都联合公安消防、卫生、交通等部门
开展旅游安全大检查,切实消除安全隐患;黄金周期间,认真执行24小时值班和领导
带班制度,及时调度情况、处理问题,确保了全市旅游活动的安全平稳有序。全市旅
游行业未发生一起重大旅游安全事故,连续多年被市安委会评为“安全生产先进单位”。

【外事侨务工作】 严格执行政策规定,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一是加强因公出国管理。
按照省、市有关规定,对因公出国严格把关、延伸服务,促进了莱芜市对外交往健康
有序发展, 提高了出访效益和质量。全年办理因公出国团组50批138人次,其中组团
19批103人次,随团31批35人次。压缩控制不合理团组12批35人次,压缩在外天数70多
天。二是加强护照管理工作。严格执行省、市有关规定,加强对因公证照的收缴力度,
全市证照收缴率100%, 保证了证照不散落在个人手中,避免了非法移民和滞留不归
等违法违纪现象的发生。三是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外事工作会议精神。四是大力组织开
展外事调研活动,相应形成了管理办法。根据省委、省政府两办《关于在鲁举办国际
会议的管理办法》要求开展调研,形成《关于在莱举办国际会议的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加强对各区、各有关部门外事工作的指导协调;根据外交部有关外国记者的管理意见
开展调研, 形成2008奥运会之前和期间外国记者在莱采访工作指导意见; 根据莱发
〔2007〕 2号文件开展调研,形成《关于民主党派负责人参与重大外事活动制度》,
为各民主党派履行参政议政职能创造了有利条件。
加强接待联络,扩大对外交往渠道。一是本着热情友好的原则,做好外事接待服
务, 为市委、 市政府的重大外事活动当好参谋助手。 5月,圆满完成省外办组织的
“第十届外国专家活动日”的接待工作,得到省外办和外国专家的好评。来自16个国
家的百余名驻鲁外国专家实地考察了莱芜市的部分工业企业和服务项目。 9月,积极
协助做好“钢博会”的邀请接待工作。2007年,全市各级、各单位共接待来自美国、
德国、 韩国、巴基斯坦、香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宾700多人次,增进了外宾对
莱芜的了解,建立了友谊。二是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加强对外宣传联络。利用元旦、
春节等节日时机,向海外华侨华人、社团侨领、国外友好人士、民间友好团体寄发贺
年卡,进一步增进了了解。组织参加“第八届华人小学生作文大赛”活动,发动莱芜
市小学生踊跃投稿。 收到稿件698篇,经过层层筛选,从中选出优秀稿件50篇上报大
赛组委会。充分利用省外办、省侨办、省侨联的宣传载体进行对外宣传,全年在上级
各类刊物发布工作信息21篇。积极参加《山东省对外传播奖》评奖活动。根据省外办
要求,完成《山东省志·外事志》的续修工作。三是积极开展友城工作。年内共组织
3批公务出访团组赴韩国抱川市,同时接待2批抱川访问团,增进了友好合作城市间的
交往。为市领导率团出访韩国做好服务,为莱芜市与韩国浦项市建立友好城市奠定了
基础。
维权护侨,扎扎实实为侨服务。为提高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公民的侨务法律意识,
努力形成学侨法、 用侨法、护侨益的良好社会风气,5月,启动了“侨法宣传角”活
动,在归侨侨眷居住比较集中的区域设立“侨法宣传角”,印发宣传手册和学习资料。
按照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积极争取财政、民政等部门的支持,对符合条
件的困难户纳入全市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元旦、春节期间,组织开展“访侨胞,送温
暖”活动。先后走访慰问归侨侨眷20多家70多人次。结合全市“为企业排忧解难月”
活动,开展“为侨资企业排忧解难月”活动,帮助侨资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困难问
题。积极争取省侨联支持,使莱芜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山东省侨联华商投资服务
基地,11月正式揭牌。申报莱芜市的国威希望工程第八小学、陈林金城中心学校、苗
山中心小学成为省侨联基层联系点。
发挥职能优势, 服务外向型经济发展。一是充分利用高层出访,推动对外经贸交
流合作。全年组织落实市领导出访团组15批86人次,其中经贸团组13批82人次。市领
导出访期间共与外商签订合作协议40多份,合同投资总额近6亿美元。9月,副市长毕
玉惠在济南与山东日资企业负责人进行了交流和座谈,并达成部分合作意向。10月,
参加了山东海外华侨华人社团大会暨经贸洽谈会活动,同海外华商、侨领进行了广泛
的交流,一些侨资企业负责人先后到莱芜市考察合作项目。二是积极做好对外邀请工
作。全年办理对外邀请11批15人次,保证了莱芜市同外国企业合资合作项目的顺利开
展。三是积极为外资企业服务。经常深入企业走访调查,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
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优化了外商投资环境。

【民族宗教工作】 多种形式开展民族团结与宗教政策法规宣传教育。一是开展不同
主题的宣传月活动。 1月开展“宗教政策法规宣传月”活动。通过印发宣传材料、举
办培训班、召开座谈会等形式,面向各级领导干部、广大群众、信教公民,大力宣传
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制定《全市民族宗教系统法制宣传教育规划》。10月,在全市开
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联合有关部门下发文件,制定方案,精心组织,取
得了良好效果。组织少数民族群众积极参加以“弘扬敬老爱老传统美德,共享健康快
乐和谐社会”为主题的敬老月活动,提高了少数民族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自觉性。
二是组团参加全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4月组成30多人的代表团参加第七届山
东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副市长毕玉惠任代表团团长,共获得七个奖项,莱芜
市代表团还荣获优秀组织奖和道德风尚奖。这是莱芜市组团参加全省少数民族传统体
育运动会以来获得的最好成绩。三是加强教育培训工作。举办全市基层民族宗教干部
培训班。各区分管领导、民宗局长、19个乡镇(街道)的分管负责人共计60余人参加
了学习。四是借助节日走访进行宣传教育。春节前夕,走访慰问了部分少数民族困难
户和民族宗教界代表人士。市人大、政协会议期间,与少数民族、信教公民的代表、
委员进行座谈,代表们畅谈了莱芜市发展的大好形势,表示要在民族宗教工作中发挥
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工作,努力维护社会稳定。开斋节期间,联合市区政府、政协、
统战等部门以及部分企事业单位,分别到各清真寺看望穆斯林群众。借助这些活动,
大力宣传民族宗教工作方针政策,了解了情况,解决了一些问题。
完善民族宗教工作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信息预警、应急处置、区域协作和企地
联手等工作机制,在全市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在信息预警和矛盾隐患排查方面,每
月进行1次集中排查, 从基层村(居)、乡镇(办事处)开始,逐级上报。截至2007
年底, 共排查出各类矛盾隐患6件,均得到及时处置。在“五一”、“十一”、春节
等节日之前,联合工商部门加强了对清真食品市场的监督管理,对全市清真食品生产、
经营情况进行检查,严禁清真食品和非清真食品混销,消除了引发突发性事件的隐患。
在突发性问题应急处置方面,进一步健全由统战、政法、民族宗教、公安等部门共同
组成的快速反应队伍,在十七大、省第九次党代会期间,启动《涉及民族、宗教方面
群体性事件应急预案》,确保了民族宗教界的平稳。在区域协作和企地联手方面,与
相邻周边县区民宗部门加强联络,与莱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潘西煤矿等驻地企业协
调联手,对影响民族关系的问题和宗教问题进行沟通协调,形成了良好的联手协作关
系。
扶持发展少数民族经济和社会事业。根据市政府的安排,联合有关部门,对全市
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情况进行调研,向市政府提出加快少数民族企业发展的意见建议。
向上级业务部门报送《2007年少数民族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项目的请示》,积极争取
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为三家清真食品生产企业进行清真食品监制。认真落实国家对少
数民族考生的升学政策,共为36名少数民族考生出具身份证明,使其顺利享受到国家
高考、中考降分录取政策的照顾。
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认真执行全市民族宗教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年内召
开两次联席会议,互通信息,交流情况,做好部门协调工作;对各区和联席会议成员
单位民族宗教基本工作目标进行考核,进一步落实责任,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认真清理乱建寺庙和宗教造像,对违规违法问题依法严肃处理。对全市宗教情况再次
进行调查摸底,以花名册的形式对各宗教的信教人数、分布情况,各宗教活动场所情
况,各宗教新建、修复的寺庙、道观及造像情况,尤其是对佛教、道教的相关情况进
行细致调查。积极抵御境外宗教渗透,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对上级通报的重
要宗教渗透活动进行重点安排,保证了莱芜市各宗教的自传自教。
(李 昭)

【史志工作】 认真传达贯彻了全省史志工作会议精神。1月全省史志工作会议召开
后, 积极与市政府联系,于4月召开了全市地方史志工作座谈会。会上,副市长魏春
香作了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2006年史志工作取得的成绩,并对下一步地方史志工作,
特别是新修《莱芜市志》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要求年内全面完成初稿编写任务。
莱芜市年鉴学会年会召开。 4月,组织召开莱芜市年鉴学会2006年度年会,认真
总结2006年学会工作,安排部署2007年学会工作,进一步探讨做好年鉴工作的方法和
途径,为更好发挥年鉴为三个文明建设服务的功能打下了坚实基础。
《莱芜市志》新编工作。把编修《莱芜市志》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把主要
精力用在该项工作上,对编纂任务层层分解,主任和编辑都有任务,经过团结奋战,
完成21编初稿的编纂任务,占整个市志篇目的91.3%。《莱城区志》《钢城区志》的
编修工作进展顺利,完成全部初稿的编写,其中《钢城区志》基本审定完成初稿,莱
芜市志的编纂进度走在全省前列。
《莱芜年鉴》2007卷编纂完成。正确处理修志与编鉴的矛盾,在抓好新志编修工
作的同时,为保持年鉴资料的连续性,坚持继续编纂出版好年鉴。从年初开始,做到
早安排, 早操作。2月通过市政府办公室下发编纂方案(莱政办发【2007】9号),7
月完成资料征编, 9月完成修改补充和统编送审稿,12月交付出版。本卷年鉴在保持
以往传统风格的基础上,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中心,贴近现实,服务现实,重点记
述了“双创一巩固”、服务业发展、四个功能区建设,增加了大量的新闻图片,进一
步扩大了信息量,增强了可读性。
市情资料库建设稳步推进。一是继续派人参加省情处组织的培训班和现场会,学
习先进地市经验,更新了知识,为下一步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基础。二是继续
安排专人做好资料库文字录入工作,年内顺利完成《莱芜古今》第一辑、《莱芜钢铁》
《莱芜年鉴》 (2006卷)共计100余万字的录入,更好地满足了社会需求。对市情网
内容及时进行更新,保证了市情网安全稳定运行。两区区情网正式运行,申请了域名,
明确专人负责,年内录入部分资料。三是通过征集、购买、交换等方式,添置了一批
志、鉴资料,进一步丰富了馆藏,并充分利用馆藏资料,为社会提供咨询服务,年内
接待咨询者60余人次。
其他志类产品编纂如期进行。一是为突出莱芜工业立市战略,挖掘莱芜市钢铁产
业历史与现状,对外宣传莱芜市的特色产业,提升莱芜的知名度,年内编辑出版《莱
芜钢铁》 一书。全书20万字,图片200余幅,融知识性、可读性、资料性为一体,成
为社会各界了解莱芜、认识莱芜、服务莱芜的重要载体,该书在钢博会上向与会客商
发行,并向社会各界赠阅,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二是《莱芜古今》系列丛书第一、
二辑顺利出版发行。三是《莱芜历代志书集成》初稿基本完成,进入校稿阶段。
对部门和基层修志指导工作扎实有力。一是对《莱城区志》《钢城区志》编修工
作进行具体指导,重点对《钢城区志》初稿进行了审定,两区志初稿基本编纂完成,
进入总纂阶段。二是对新修《莱芜市志》各供稿单位进行广泛深入地指导,重点对返
回的稿件进行具体修改,以确保入志资料的质量。三是对《莱芜商业银行志》《莱芜
农业志》《莱芜工商志》《莱芜农行志》《山东煤矿莱芜机械厂志》等部门行业志的
编纂进行业务指导,保证了志书高质量出版。
圆满完成上级业务部门分配的任务。一是按要求完成《山东年鉴》(2007卷)莱
芜部分的组稿工作, 稿件于4月及时报送省史志办。二是做好《山东省历史地图集》
(莱芜部分)稿件的报送工作,10月底及时报送省史志办。三是及时做好省史志办各
处室安排的其他工作。
(亓军华)

【民政工作】 双拥共建。按照“抓基础、创特色、求突破、促发展”的工作思路,
带领全市军民创造性地开展双拥工作,着力在工作机制、拥军投入、政策落实、军民
共建等方面搞突破,双拥工作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莱芜市第五次荣获“全国双拥
模范城”,市及两区被授予“全省双拥模范城”荣誉称号,莱芜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获“爱国拥军模范单位”,成为全省唯一赢得“满堂红”的市。一是创新双拥工作机
制,双拥工作战略地位不断提升。从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着眼于全市改革发展
稳定的大局,把双拥模范城这一政治品牌与城市品牌熔铸为一体,一同打造。建立健
全常委议军会议制度、领导小组会议制度、军地联席会议等制度,形成促进双拥工作
开展的长效机制;市、区、乡镇都成立由党政“一把手”挂帅的双拥工作领导机构,
设立双拥工作办公室,落实机构编制、办公场所、工作经费,配齐配强工作队伍,军
地常年合署办公。同时,各村居、企业、部门等也普遍成立拥军优属服务小组和志愿
者队伍,形成军地互动、上下一体、全方位、多层次覆盖的双拥工作组织体系;市委、
市政府每年都把双拥工作列入全市重点工作,细化量化各项双拥目标任务,层层分解
落实到各部门、单位和个人,做到有部署、有检查、有总结,有效地增强了各级各部
门做好双拥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构建起纵横相联、齐抓共管的双拥工作格局。二
是创新双拥宣传模式,形成全民参与的新格局。抓好莱芜战役纪念馆的改造升级。总
投资4000多万元, 完成莱芜战役纪念馆改造升级,总建筑面积达到1.4万平方米,其
中陈展面积6600平方米, 在全国同类馆中排前4位,陈展水平全国一流,并申报4A级
国家旅游景区,成为重要的红色旅游基地。大力搞好创城宣传工作,以各类新闻媒体
为主渠道,营造浓厚氛围,培育双拥先进典型,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和刊物刊登和报道
莱芜市创城稿件20多件, 《解放军报》在2007年6月开办的双拥工作栏目中,首篇报
道了莱芜市的经验,提高了莱芜市知名度。三是创新军地共建模式,扩展了双拥工作
新领域。围绕提高部队战斗力,全市上下全力以赴为部队办实事、解难题,积极支持
部队现代化建设。 支持部队建设投入的资金达1000多万元,减免建设配套费用700多
万元,使驻莱部队的战备能力大幅度增强。着力支持“小散远”部队的建设,协调有
关部门为96623部队进行道路排水管网的规划和建设, 帮助他们解决营区前道路积水
问题。 协调两区投资110万元,为72351和72353部队修建营区前道路,竣工通车,并
在水、电、通讯等方面给予部队大力支持,使部队的各项建设再上新台阶,得到济南
军区的充分肯定。指导新组建的雪野旅游区管委会与驻地部队大山雷达站搞好衔接,
了解部队建设中遇到的困难,保证了工作的连续性。在全市集中开展“为军营捐好书”
活动, 捐书50000多册,实现了微机、科技图书、电教器材“三到连”。深入开展丰
富多彩的社区共建、 军企共建、行业共建和军地共建百里文明带活动。全市90%以上
的社区建立双拥共建组织; 企业支持部队建设投资500多万元,成为拥军工作的新生
力量;全市的交通、交警、工商、税务等窗口部门都与部队开展了共创文明行业活动。
通过活动的开展,加强了军地沟通和交流,共同创建文明城市,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
会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
优抚安置。以解决抚恤定补优抚对象“三难”为重点,不断提高优抚保障工作。
一是及时足额发放抚恤定补金,保障抚恤定补优抚对象的基本生活。积极争取财政部
门垫付资金, 及时足额发放抚恤补助金2300万元,比2006年增长28%。进一步规范重
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金发放时间,自2008年开始,抚恤补助金全部按季度发放,在每
个季度的第一个月内将抚恤补助金发放到优抚对象手中,2008年第一季度的抚恤补助
金已基本发放到位。二是指导各区做好“四位一体”医疗保障制度常态运行,缓解抚
恤定补优抚对象医疗难问题。在乡六级以上残疾军人医疗费基本做到由乡镇财政实报
实销; 其他抚恤定补优抚对象落实医疗补助, 对治病有困难的优抚对象救助标准由
3000元提高到5000元,全市为重点优抚对象发放抚恤补助金和减免医疗补助200万元,
比2006年增长33%。 提高一级至四级残疾军人护理费标准,全年为一级至四级残疾军
人发放护理费26万元。三是深入开展“敬英雄、献爱心”系列活动,发动社会力量帮
扶困难优抚对象。 共募集捐款802.4万元,其中个人捐款278.3万元。首批拿出100万
元,安排救助300名患大病重病的重点优抚对象,为200户住房困难的重点优抚对象修
缮房屋,平均每人(户)2000元。深入开展“敬英雄、献爱心”一助一结对帮扶活动,
组织机关事业单位与280户特困重点优抚对象结成帮扶对子,同时动员各级党政机关、
企事业单位及党员干部、工商人士与各优抚对象结对子,实行一对一帮扶,全市结对
帮扶超过1000户,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四是继续实行全面考试考核、公开自主择
岗的安置办法,大力推进城镇退役士兵自谋职业,做到“安置政策、安置计划、考试
考核成绩、安置结果”四公开,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努力为退役士兵创造“公开、平
等、 竞争、 择优”的安置平台,社会各界反响良好。全市共接收安置城镇退役士兵
384人, 有264人申请自谋职业,自谋职业率接近70%。继续实行安置任务有偿转移制
度,城镇退役士兵待安置工作顺利进行。
社会救助。健全五项制度,完善工作机制,覆盖城乡的社会综合救助水平全面提
升。通过整合救助资源,规范救助程序,提高救助标准,扩大救助覆盖面,在全省率
先建立起以政府救助为主导,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慈善救助、社会互助、个
人自救相补充,大病治疗、住房、就业等全面救助相结合,全员覆盖、科学规范的城
乡济困救助体系。一是健全城乡低收入家庭生活保障制度。将农村低保标准由每人每
年700元提高到1000元,保障人数从8000人增加到2.36万人,年人均补差标准由220元
提高到360元以上,在全省的排名由第14位上升到第6位。制定出台《莱芜市农村居民
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和《莱芜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促进了城乡低保工作
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全年共发放城乡低保金1356万元,救助困难群众3.16万人,分别
比上年增长38%和97%。 从7月开始,按照城市低保对象每人每月20元、农村低保对象
每人每月10元的标准,在全省率先为城乡低保对象发放92万元生活补贴,这个做法被
省民政厅向全省推广。二是健全农村五保对象供养和城市“三无”人员生活保障制度。
按照集中和分散供养每人每年不低于2000元和1200元的标准,实行社会化发放办法,
全年共发放五保供养资金493万元,比上年增长16%。加快乡镇敬老院建设,全市20处
乡镇敬老院共完成建筑面积6.7万平方米, 建设住房1870间,设置床位3000多张,集
中供养能力达到90%以上; 强化措施,很抓“五保”老人入住,全市五保对象入住率
达到70%以上, 受到省政府检查组的高度评价。对城市“三无”人员进行全面调查摸
底,对凡是愿进社会福利院的实现全进,凡愿居家养老的实行社区居家养老。三是健
全优抚对象生活医疗住房保障制度。全面落实各项优抚政策,先后调整了部分优抚对
象、原8023部队及其他参加核试验军队退役人员抚恤补助标准,及时足额发放抚恤补
助金2300万元, 比上年增长28%。积极探索解决优抚对象生活难、治病难、住房难的
有效办法,对生活确有困难的优抚对象,凡是符合低保条件的,全部及时纳入低保范
围; 对治病有困难和住房有困难的优抚对象救助标准分别由3000元提高到5000元;8
月1日,举行“敬英雄、献爱心”救助老功臣启动仪式,拿出资金100万元对部分困难
优抚对象实施住房难、治病难救助。四是健全社会专项救助制度。对城乡低保家庭中
患大病和住房困难的,救助标准由2000元提高到3000元;建立健全市、区、乡镇、村
“四级慈善网络” , 举行纪念福彩20周年暨爱心慈善助老助残助学活动,扩大了慈
善救助范围,全年共发放救助金300多万元。实施“朝阳助学、烛光工程、爱心复明、
微笑列车、康复明天”等专项救助计划,使救助范围达到了全覆盖和应救助全救助。
五是健全自然灾害应急救援制度。进一步完善救灾应急预案,建立了“灾前预警预防、
灾后救助保障”机制,在年内三次暴雨灾害中,莱芜市没有一例因房屋倒塌出现死亡
事故,并下拨救灾资金820万元,比上年增加700万元,保障了受灾群众的生活。
城乡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创建示范社区,搞好村委会换届,城市社区建设和农村
基层组织建设全面推进。在城市社区方面,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社区建设的意
见》 ,召开全市社区建设工作会议,全面加快城市社区建设。突出抓好8个“示范社
区”创建活动,初步解决有人办事、有钱办事、有地方办事问题。积极开展社区服务,
搞好社区图书援建活动,市民政局被中央文明办、民政部、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广电
总局表彰为全国社区图书援建和读书活动先进单位。同时,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试
点工作,莱城区、钢城区分别被国家民政部、省民政厅列为全国、全省农村社区建设
试点单位,正在积极组织实施。在基层组织建设方面,与组织部门密切配合,制定村
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方案,搞好工作指导,全面完成第九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
作,一次性换届成功率达到100%。书记主任“一人兼”和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率
达到91.73%和87.15%, 比上届分别提高1.22和2.28个百分点,选民参选率达到91%,
选民的参选意识进一步增强,换届中没有出现一起集体或越级上访问题。建立健全村
委会所属的下属组织,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全市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莱芜市“靠民主公开推进城中村集体资产改制,最大限度地保障村改居群众根本利益”
的做法,被全国村务公开领导小组评为“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理论创新成果奖”。
社会事务和社会福利。完善两区婚姻登记处基础设施,全部实现省级规范化达标;
规范婚姻收养登记程序,全年共办理婚姻登记7300对,收养登记99例,登记合格率达
到100%。全年共化尸7800具,比上年增长5%;加大殡葬执法检查力度,全市火化率达
到100%,是全省7个市之一,受到省民政厅通报表彰。总投资1亿多元对全市20处乡镇
敬老院全部新建, 局属各单位投资400多万元,配套完善了基础设施。抓住社会福利
院被列为全省社会福利院综合试点单位的契机,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城市“三无”老
人普查,基本达到愿进全进。扩大福利彩票销售量,全年销售1.09亿元,比上年增长
89%,增幅列全省第2位,创历史新高。加大对福利企业的年检力度,提高了企业的管
理和效益,安排1600名残疾人就业。
民间组织管理。一是积极培育行业协会。创新管理体制, 打破按照行政区域组建
农村经济协会的传统做法, 按照流域在雪野水库灌区发展农民用水协会等14个,有效
地解决了灌区上下游间用水不均、水费不统一等方面的问题,促进了灌区农村和谐与
稳定。发展了物流协会、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协会、钢铁贸易商会等新兴行业、主导产
业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减少恶性竞争,有效地促进了行业的健康发展。二是社
区民间组织培育发展工作有新进展。积极落实《关于加强培育发展社区民间组织的意
见》(莱民字〔2006〕72号),加强社区民间组织的登记和备案工作,规范完善社区
民间组织登记和备案的相关制度, 为全市社区民间组织普查登记工作奠定了基础。三
是完善制度规范管理。转发省民政厅、财政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团体会费管理工
作的通知》,完善了社会团体会费管理制度, 并在工作中认真落实,减少了社团在制
定会费标准上的弄虚作假现象,出台《关于做好民间组织年检工作的通知》,如期完
成2006年民间组织年检工作,并根据参检民间组织总体情况,科学地划定等级结论,
184个应检民间组织中,优秀民间组织30个,合格民间组织128个,不合格民间组织23
个, 注销民间组织3个,形成全市民间组织比学赶超、竟相发展的局面。进一步把民
间组织年检工作、民办非企业单位诚信建设工作推向了深入,促进了民间组织的健康
发展。创新民间组织评选表彰方法,出台《莱芜市“双十佳”民间组织评选表彰办法》,
使莱芜市民间组织的评选表彰工作走向制度化、规范化。截至年底,全市民间组织数
量达到1115个,同比增长15 %。
区划地名工作。一是积极推动地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以城乡设标、地名规划、
标准地名、数字地名为主要内容的地名公共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地名工作水平不断提
高。被省民政厅评为全省地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先进单位。二是完成城区主要道路的
路标更新工作。根据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
成长勺路、 文化路等5条道路的路标更新任务,对花园路等15条道路的路标全部进行
更新, 设置中英文对照单杆路标178个。指导钢城区对辖区内的路标全部进行更新,
设置路标50个。三是认真组织开展边界线联检。会同沂源县全面勘定界线;积极配合
章丘市、岱岳区共同完成章丘—莱城线、岱岳—莱城线的联检。四是积极开展创建平
安边界试点活动。在博山—莱城线、莱城—钢城线创建平安边界活动,成立创建平安
边界工作领导小组,下发《创建平安边界活动方案》,建立边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制
度,分别签订《开展创建平安边界活动协议书》,创建平安边界活动扎实有效。五是
完成区划调整后勘界资料的整理上报工作;完成雪野旅游区的区划调整工作,为全市
四个功能区建设奠定了基础。
局属事业单位。莱芜纪念馆在完成改造升级后,坚持围绕爱国主义教育这个主题,
加强管理服务, 拓宽宣传和教育领域,自开馆至2007年底,接受参观群众2万人次。
军休所坚持靠活动丰富军休老干部的生活,被省民政厅向民政部推荐为“全国和谐军
休家园” 。市军供站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全年完成军队饮食、饮水供养1.1万
人次。优抚医院在为优抚对象搞好服务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对外门诊,完成经营收入
127万元,比上年增长25%。救助管理站靠完善软硬件设施提高服务能力,全年共救助
流浪乞讨人员600余人次,比上年增长60%以上。光荣院通过开展“关爱老人、奉献爱
心” 活动,扩大了知名度,入住老人70多人,比上年增加1倍以上。殡仪馆、公墓管
理处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环境,扩大宣传,提高服务水平,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
会效益双丰收。
(李世纯)

【残联工作】 残联组织网络。一是根据中国残联《章程》及省残联换届工作要求,
市残联配备了一名残疾人副理事长,调整了部分科室工作人员,加强了业务知识培训,
保证了市残联换届、工作两不误。二是以巩固提高为重点, 充实加强区级残联领导班
子建设。通过换届,钢城区残联新增加一名副理事长,莱城区配备一名残疾人副理事
长。各区残联组织机构完善,人员配备整齐,工作尽职尽责。三是以规范化建设为重
点,促进乡镇残联组织建设。按照省残联《关于加强乡镇残联规范化建设的通知》精
神,各区采取统一明确工作机构,统一明确工作制度,统一明确建档要求,统一明确
上墙表格,统一明确工作规范的“五统一”措施,重点加强了乡镇残联规范化建设。
按照残联换届工作的要求,全市20个乡镇全部完成换届工作。三是加强村(居)、社区
残疾人组织建设。为部分社区配备部分残疾人康复器具,依托社区残疾人协会开展了
社区残疾人筛查、诊断,对有康复服务需求的残疾人进行康复治疗和训练。
康复工作。开展争创“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培育活动。莱城区将社区康复工
作纳入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认真对照标准,建立完善各项政策、组织机构,使康复
工作进入社区、家庭,受益的残疾人越来越多。实施康复救助工程。一是实施白内障
患者复明手术工程。2007年全年完成600例手术,其中为200名患者(每位患者仅交纳
800元手术费,每例减免手术费用1700元)减免、补助医疗费用34万元。二是认真落实
好“助听工程” ,为全市154名残疾人免费安装助听器。三是认真开展残疾儿童康复
工程。在钢城区人民医院启动贫困脑瘫、智残、低视力儿童康复救助工程,投入资金
10余万元, 为该院配备更新康复医疗器材,培训4名专门技术人才,为开展好工作打
好了基础。四是实施精防救助工程。市、区残联投入资金10余万元,对莱城区精神病
康复中心病区进行改造,更新部分医疗设备。充分发挥莱城区精神病医院辐射作用,
常年为100名精神病患者免费提供药品,每人360元。
残疾人扶贫。一是认真开展残疾人培训工作。依托莱芜市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基
地举办一期培训班,培训人数48名。残疾人学员在校期间,市残联承担全部培训、食
宿、生活费用12万元。大部分残疾人能够学到一技之长,实现自食其力。二是加强残
疾人扶贫基地建设。2007年,市残联加强管理、规范运作,重点对市里确定的两处残
疾人扶贫基地分别进行资金扶持。对残疾人纪强自主创业、带头建立的莲花山风景区
扶贫基地,市里又拿出专项资金3万元进行扶持,该基地安排9名残疾人就业。对雪野
镇富家庄福利养殖基地, 市残联专门拿出资金3万元给予扶持,该基地安排16名残疾
人就业。
残疾人就业。2007年,采取集中就业、按比例就业、扶持个体就业和自愿组织起
来就业的方针, 加大安置力度,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新安排残疾人就业228人。针
对2007年市区财税体制改革的新形势,按照属地管理的要求,切实将征收任务划分到
各区,对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工作早准备、早发动,做到征收单位不漏户,市、区
征收保障金额比上年增长30%以上。
残疾人危房改造工程。按照省残联的部署,认真组织实施100 户残疾人危房改造
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各级残联及有关部门按照筛选危房改造对象、张榜公布、民
主监督等程序,严格规范化操作,确实把危房改造户落实到最贫困残疾人家庭,确保
了这项关系党和政府形象的民心工程真正落到实处。
残疾人就业状况调查。按照市委书记于建成关于加强残疾人就业工作的指示精神,
为摸清残疾人就业底数, 制定促进残疾人就业的政策和措施提供可靠的依据,从9月
上旬开始,组织全市残联系统对残疾人就业状况进行全面调查。在调查过程中,市、
区残联成立残疾人就业状况调查领导小组,加强了调查人员培训工作,统一印制各类
调查表格,市残联向各区、乡镇(办事处)拨付了一定数额的调查经费。通过调查,
摸清了莱芜市残疾人就业状况,为制定残疾人就业优惠政策制定提供了依据。
残疾人宣传文体与信访。在“全国助残日”、“爱耳日”等重大节日期间,组织
报社、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对各区残疾人典型进行采访报道。开展法律援助“直
通车”活动,在山东鲁中环宇律师事务所成立市残疾人法律援助维权工作站,为残疾
人维权开辟了一条便捷的“绿色通道”。认真选拔文艺人才,组织参加省残联组织的
各项文艺汇演活动,取得较好成绩。建立信访领导值班制度,进一步规范了工作程序,
加强了信访督查力度。全年处理残疾人来信来访80余件,做到件件来信来访有回音,
有处理结果。
(许善峰)

【老龄工作】 制定落实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4月26日,市政府发布《莱芜
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为了搞好规划的责任细化、任务分解和目标落实,
4月29日,市老龄委下发《关于认真贯彻实施
的通知》,《通知》根据各成员单位老龄工作职责,对“十一五”规划内容做了详细
的分工,并明确具体责任人,为“十一五”莱芜市老龄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养老保障。 一是建立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市委、市政府于2007年5月出
台《莱芜市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办法(试行)》。这项政策的出台,是市委、市政
府解决民生问题、构建和谐莱芜的重要举措,为此,市老龄办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宣
传:向省老龄办专题汇报了莱芜市的这项农村养老举措,呈报相关材料;及时向各级
老龄业务报刊媒体报送莱芜市在农村养老保险方面开创性工作的信息;利用《莱芜老
龄工作》 简报,积极与兄弟市交流工作经验。二是建立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制度。7
月3日, 市政府出台《关于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的意见》,确定建立被
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对保障对象、养老保险金的筹集、参保程序、养老保险
费缴纳和养老金计发及与现行社会保险制度的衔接做了明确的规定,被征地农民的生
活得到保障。三是敬老院改建工程进展迅速。2007年市委、市政府把敬老院建设作为
为民办的实事之一,抓在手上,舍得投入,成效显著。全市20个乡镇敬老院改扩建工
程全部完成。 新增住房1870间、床位2249个,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将达到93%。
四是完善推进农村家庭赡养协议书的签订工作。2007年继续认真抓好农村家庭赡养协
议的签订和兑现工作,全市签订家庭赡养协议书8.24万户,签书率达95.5%。五是城
乡医疗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城镇医疗保险稳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全
覆盖, 7月,市政府出台《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行办法》,男年满60周岁、女年
满50周岁的老年居民纳入医疗保险范围。
敬老慰问活动。春节前后,先后组织为百岁老人和特困老人送温暖活动,把党和
政府的关怀、 社会的关爱落到实处,送到老年人心中。一是1月23日,市老龄办为市
直4位百岁老人、莱城区老龄办为辖区的8位百岁老人发放省政府增发2006年度百岁老
人长寿补贴金, 每人1200元。二是1月30日,莱城区老龄办、钢城区老龄办分别为辖
区的特困老人送去省老龄办特困老人救助金,每人500元。为搞好这次集中慰问活动,
市老龄办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并严格遴选走访慰问对象,确保把慰问金送到最需要
救助的特困高龄老年人手中。三是3月13日,根据莱宣发〔2007〕7号《关于印发“敬
英雄献爱心”一助一结对帮扶活动方案》的通知要求,市老龄办登门为莱城区羊里镇
城子县村烈士遗属朱李氏发放帮扶金500元, 并详细询问家庭生活情况,送去关怀和
温暖。
首届“莱芜十大孝星” 评选表彰活动。8月至10月,市老龄办与市委宣传部、市
文明办联合开展2007年“今朝广告杯”首届“莱芜十大孝星”评选表彰活动。这次活
动自8月21日启动以来, 在全市引起强烈反响。经过层层推荐、群众投票,评审委员
会最终确定“十大孝星”和提名奖人员名单,并于老人节当天召开表彰大会。活动期
间,报社、电台、电视台、莱芜新闻网等新闻媒体进行大量的宣传报道,营造良好的
舆论氛围、激发全社会敬老爱老的热情和积极性和尊老、爱老、敬老、助老的良好社
会氛围。
敬老养老。市老龄办会同市委组织部、市监察局、市人事局联合发文,从2007年
起把乡镇(处)以上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领导班子及其所辖范围的共产党员、国家
干部敬老养老助老情况纳入工作实绩考核范围。并对考核内容、考核程序、考核标准
做出明确规定。这一规定的出台,对促进老龄工作的开展和尊老敬老养老助老良好社
会氛围的形成起到了很好的推进作用。
老龄宣传。一是与新闻媒体协作,借助新闻媒体宣传的主渠道作用,将老龄工作
渗入其中。二是利用开展为百岁老人祝寿活动,用点上翘动,制度贯穿的方法,强化
宣传。三是利用重要活动,集中宣传。四是针对市人大代表的建议和市政协委员的提
案,市老龄办及时答复,宣传了老龄政策,扩大了知情面。
(张爱京)

【机关事务管理工作】 事务管理。一是房产管理。在硬件建设方面,办公区完成外
墙清洗18000平方米, 内墙粉刷23000平方米,三楼多功能会议室改造600平方米;生
活区投资10万元安装一区电视监控,完成楼面防水8000平方米,硬化、美化路面墙面
1800平方米, 改造自来水管网240户;莱芜宾馆、龙园宾馆围绕创“四星”,先后投
入800多万元, 改造部分餐厅、会议室、商务中心等硬件,完成四星级宾馆29条项目
的落实,并于11月双双荣膺“中国四星级旅游饭店”称号,填补莱芜市高星级饭店的
空缺,成为全市第一家由两个宾馆同时申报同时获此殊荣的单位。在软件服务方面,
办公区、生活区以“双创一巩固”活动为契机,大力加强环境治理力度,共完成水电
暖维修9500余次,更换灯泡、灯管3600余个(条),栽植草木花卉5000多株,新增绿
地2000平方米,组织开展生活区专项治理活动,清理、拆除临时性建筑48个,办公生
活环境明显改善。二是财务管理。强化会计管理职能,科学制定资金预算,专项经费
专项使用,保证了各项经费落实到位、使用合理,全年收支平衡,略有结余。三是车
辆管理。 继续做好市级领导工作用车的更新、落户、年审工作,全年更新车辆3辆,
完成市级机关车辆年审560辆,驾驶员年审700余人。四是幼儿教育。积极抓好名牌品
牌园建设,积极开展文艺汇演、幼儿绘画比赛、试验示范园交流会及教师专业技能大
赛、优质课观摩等活动,被市教育局评为“莱芜市学前教育先进集体”、“莱芜市十
佳园”,被全国妇联、教育部评为“十五”全国家庭教育工作优秀家长学校。五是安
全保卫。落实建设“平安莱芜”的各项措施,立足全天候、全方位防范,完善值班制
度,健全防范体制,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创造了良好的办公生活环境。六是滨
河花苑二期住房认购工作。按照市领导的要求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认真做好
摸底、审核、公示、选房等工作,共有73个单位2400多户干部职工认购到新区住房。
政府采购。完善采购操作规程等各项规章制度,积极组织实施各项货物、工程的
集中采购工作和各单位委托的采购任务。全年共为70余家单位采购电脑、网络、汽车
等多宗物品,政府采购预算金额14332.4万元,实际支出采购金额12397.9万元,节约
资金1934.5万元,资金节支率达13.5%。
服务接待。办公楼服务完善规程,及时高效服务,会议服务高标准、严要求,共
计接待各种会议218次,卫生保洁实行流动红旗制度,保洁优秀率达95%;接待服务共
接待中外宾客50.5万人次, 同比增长27%,成功接待省部级以上领导20余人次,中央
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慰问演出及钢博会等重大任务10余次,省市级重要会议82次;
公务服务快捷高效,维修服务文明热情,生活服务改善硬环境,狠抓软环境,严格饮
食卫生,为领导、为居民生活提供了方便。
后勤经济。各经营单位紧紧抓住招商引资、融入省会经济圈的机遇,认清形势,
抢抓商机,迎接挑战,加快发展,宾馆、修理所、印刷所、服务社、建工处、食堂等
经营服务单位深化内部管理,转化经营机制,提高服务水平,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
社会效益。全年共完成经营收入5360万元,占全年计划的142.5%,同比增长10.13%,
实现了速度效益同步增长。
(尚彦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