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城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c&A=7&rec=23&run=13

中共莱城区委
书 记 郑金启
副书记 胡文朴 刘延才(1月止) 徐延明(1月止)
郑德庆(12月止)
常 委 郑金启 胡文朴 刘延才(1月止)
徐延明(1月止) 郑德庆(12月止)
陈长军(2月止) 李维运 葛敬彪(1月起)
亓 峰(女) 张子信(1月止) 高立峰
刘镇凌(1月止) 许常勇 吕廷祥(1月起)
金宗义(2月起) 李乾实(2月起)
中共莱城区纪委
书 记 胡文朴 (1月止) 葛敬彪(1月起)
区人大常委会
主 任 朱胜运(3月止) 郑金启(3月起)
第一副主任 王庆堂
副 主 任 陈长军(3月起,12月止) 莫祥春(3月止)
刁俊河(12月止) 唐绍金 雷明娟(女)
张文琴(女,不驻会) 田京书(12月止)
王金亮 亓效华(12月起)
区人民政府
区 长 李乃俊(1月止) 胡文朴(3月起)
代区长 胡文朴(1月起,3月止)
副区长 刘延才(1月止) 李维运(1月起)
金宗义 李福森(4月止)
黄翠萍(女,12月止) 李兴实 刁玉照
吴爱军(12月止) 周光学(7月起)
张凌云(女,12月起)
区长助理 杨永凯(3月止) 张海波(2月止)
周光学(7月止) 杨继荣 魏常杰
区政协
主 席 王 华(女)
副 主 席 毕于业 马启代(不驻会)
张翠玲(女) 余南北(不驻会)
李润亭(不驻会) 亓效华(12月止)
杨永凯(3月起)
区人民武装部
部 长 李恒胜
政 委 许常勇
区人民法院
院 长 王传华(1月止)
郑智勇(3月起)
代院长 郑智勇(1月起,3月止)
区人民检察院
检察长 陈艺英
莱城工业区
工委书记 李乃俊(1月止) 胡文朴(1月起)
工委副书记 刘镇凌(1月止) 周光学
赵 波(12月止) 侯晓龙(挂任)
孟宪涛(挂任) 胥元明(挂任)
薛 亮(12月起)
纪工委书记 薛 亮
管委会主任 李乃俊(1月止) 胡文朴(1月起)
常务副主任 刘镇凌(1月止) 周光学(1月起)
副 主 任 张海波(1月止) 周光学(1月止)
赵 波(12月止) 薛 亮(12月起)
李国清
凤城街道办事处
党委书记 李明顺
主 任 何 波
张家洼街道办事处
党委书记 李乾实(2月止) 雷印高(2月起)
主 任 李尚坤
高庄街道办事处
党委书记 张凌云(女,12月止) 赵 波(12月起)
主 任 吴加庆
口 镇
党委书记 赵 波(12月止) 薛 亮(12月起)
镇 长 赵 波(12月止) 薛仲良(12月起)
羊里镇
党委书记 魏广明
镇 长 刘训涛(9月止) 曹洪波(12月起)
方下镇
党委书记 司加忠
镇 长 马庆云(12月止) 王玉民(12月起)
牛泉镇
党委书记 亓 勇
镇 长 亓巨川
苗山镇
党委书记 桑红军
镇 长 孙佳修(12月止) 李明宏(12月起)
茶业口镇
党委书记 刘彬华
镇 长 李英伟
雪野镇(4月归雪野旅游区管理)
党委书记 秦昌民
镇 长 张鸣剑
大王庄镇
党委书记 赵春培
镇 长 刘家梁
寨里镇
党委书记 雷印高(2月止) 张明会(2月起)
镇 长 马秉军
杨庄镇
党委书记 杨 军
镇 长 韩卫英(女)
和庄乡
党委书记 王国勤
乡 长 张家才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 莱城区辖1乡、10镇、3个办事处,768个行政村(居委
会) ,915个自然村,总面积1630.0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8.43万亩。年末全区总人
口83.69万人, 其中非农业人口38.8万人。 人口出生率8.21‰,自然增长率1.7‰。
2007年,全区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
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全区
经济社会保持了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势头。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7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209.14
亿元, 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7.4%。人均GDP达到21149元。按新的财政体制,
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0.05亿元,同口径增长37.51%。农业。实现产值33.44亿元,比上
年增长3.5%。全区以“三辣”为主的经济作物面积发展到47.4万亩,具有一定规模的
农副产品加工企业228家, 千吨以上恒温库295座,省级农业龙头企业6家,农副产品
加工储藏能力达到102万吨。畜禽存栏量520万头(只)。经济林面积26万亩,林木覆
盖率达到33.3%。累计完成农村劳动力培训9.3万人次,转移农村劳动力11.3万人。工
业。 区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72家, 实现产值192.51亿元,增长42.5%;实现增加值
51.31亿元,增长31.4%;实现利税16.99亿元,增长50.09%;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91.2
亿元,增长49%。服务业,实现增加值75亿元,增长19.2%,占GDP比重达到37.1%;实
现利税2.6亿元,增长63.1%。生态旅游业快速发展,累计完成旅游开发投入9.5亿元,
旅游总收入达到2.7亿元,增长26%。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质量明显提高。一、二、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9.6:56:
34.4调整为2007年的8.1:54.8:37.1。 农业特色产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
7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中非农收入达到3455元,所占比重达到58.6%。工业产业优
势更加明显, 全区钢铁生产及深加工、 轻纺、化工、农产品加工四大产业完成产值
179.5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73.1亿元,利税15.1亿元。骨干企业进一步优化,全区销
售收入过亿元、 利税过千万元的企业达到27家,其中销售收入过50亿元、利税过5亿
元的企业1家。全区省级以上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达到17个,中国名牌达到4个,实现
了零的突破。 民营经济迅猛发展,全区个体工商户达到3.9万户,私营企业8082家,
民营经济实现税收5.3亿元,同口径增长63.3%。
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
379.5亿元,其中区属固定资产投资249.3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2.7%和35.4%。重点项
目累计完成投资74.9亿元, 先后实施投资过亿元的项目37个,九羊集团128高炉及炼
钢、莱新铁矿矿石开采、阳光冶金公司冶炼、汇金公司车桥、银河纺织10万纱锭、固
德化工煤焦油深加工一期、汶河化工减水剂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建设投产。城镇建设,
累计完成投资7.7亿元, 莲河公园、汶阳大街等八项城市建设重点工程基本完成,城
内小街小巷治理完成184条44.5公里, 小城镇建设区面积由21平方公里扩大到32.9平
方公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深入开展,城乡面貌明显改善。园区建设,累计完成基础
设施投资10.8亿元, 建设重点经济小区14处;莱城工业区2006年3月被批准为省级开
发区,高标准完成概念规划,累计投资亿元,规划实施了莱城大道、汇河大道等重点
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七通一平”面积达到16平方公里,累计引进项目92个,形成固
定资产12.5亿元;莱芜姜蒜产业区总体规划、精深加工区规划初步完成,市场交易中
心和精深加工区已开工建设。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百村示范工程”带动作用明显,
累计完成投资3.6亿元, 铺开建设重点工程410项,完成村庄规划编制128个,铺开居
民小区建设22个, 完成建筑面积32.4万平方米。村村通油路工程累计完成投资4.5亿
元, 新修改造农村公路1965公里,98%的行政村实现通油路。村村通自来水工程累计
完成投资1.03亿元,农村通自来水村普及率达到82%。农村沼气国债项目投资597万元,
完成2277户“一池三改” 。重点水利工程累计投资3.4亿元,沟里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建设完成, 牟汶河、汇河等河道治理取得明显成效。造林绿化投资1.2亿元,森林覆
盖率提高到33.3%。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加大,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
各项改革进展顺利,对外开放成效明显。农村税费改革和乡镇综合改革顺利推进,
财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全部免征农业税,农民负担明显减轻;粮食直补、农机具补
贴、畜牧发展补贴等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严格落实,农民群众得到了更多实惠;企业改
革成效明显,现代企业制度初步建立;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等改革稳步推
进,各项市场化改革取得较大进展。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招商引资成效显著,累计
完成招商引资67.8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67亿美元,先后引进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大
项目68个,形成固定资产26.8亿元。外经贸取得长足发展,全区自营进出口企业发展
到119家, 三资企业38家;出口创汇过500万美元的企业发展到9家,出口突破2000万
美元的企业5家。2007年完成进出口贸易总额4.79亿美元,其中出口完成3.34亿美元。
群众收入不断提高,民生保障明显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906元,
比上年增长28.6%。农民人均纯收入5867元,增长13.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6亿元,
增长18.5%。 覆盖城乡的养老、医疗、就业等十个保障体系初步建立,新型农村合作
医疗行政村覆盖率达到100%, 参保率达到85%,累计报销医疗费3395万元;城镇居民
医疗保障参保率达到84%。农村养老保险全面启动,行政村覆盖率100%,参保人数5.1
万人, 参保率80%,农村老年人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广播电视“村村通”覆盖率达到
90%。累计完成下岗人员培训3866人次,解决城镇就业再就业3.5万人。各项保险业务
收入达到7.5亿元。 城乡低保制度全面实施,累计保障城乡低保对象12.9万人次,发
放保障金803万元; 乡镇敬老院建设全面完成,五保老人实现财政供养。产品质量和
产品安全监督力度加大,群众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和谐社会建设稳步推进。科技工作不断进步,自主创新能力
明显增强,累计承担省级以上重大科技项目65项,其中国家20项。教育教学质量稳步
提高,农村学校危房改造、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城内学校建设成效明显,新改扩建农村
中小学254处、城内学校7处,改造农村学校危房14.2万平方米;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
生杂费全部免除,对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对贫困寄宿生进行生活补助。卫生事
业健康发展,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农村卫
生室建设进展顺利,群众就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建设逐步健
全,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节能降耗成效明显,
万元GDP能耗2007年比2006年下降5.1个百分点;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加大,土小企业关
停成效明显,泰山纸业污水深度处理等重点工程建设完成,水污染和大气污染得到有
效治理;土地管理工作不断加强,节约集约用地水平有效提高,矿产资源开采逐步规
范。安全生产责任制得到严格落实,安全措施不断强化,没有发生重特大事故。行政
服务网络逐步健全,服务效率不断提高。厂地协作日益密切,个地实现其同发展。民
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普法依法治理和依法治区全面推进,“平安莱城”建设扎实
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访等工作不断加强,有效地保持了社会稳定。公共文化
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全民健身工程深入开展。双拥共建和民兵预备役工作扎实推进。
监察、审计、统计、供销、粮食、煤炭、物价、档案、史志、外事侨务、对台事务、
民族宗教、对台事务、机关事务管理、爱国卫生、残疾人和老龄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
新的成绩。2007年,莱城区先后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科技进步先进
区,全省双拥模范区、“平安建设”先进区、教育工作示范区等荣誉称号。

【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2007年,莱城区委、区政府以“三级联创”活动为总抓手,
以新农村建设为主线,切实加强了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一是加强农村基层
班子建设。精心组织农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研究制定《关于做好全区村“两委”
换届选举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全区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实施方案》。农村“两
委” 班子换届书记主任1人兼和“两委”交叉任职比例分别达到了92.5%和87.4%,
“双高双强”型村“两委”干部比例达到了84.7%。以乡镇为单位对农村干部进行培
训,提高了农村“两委”干部的素质。加强党建工作示范点建设。羊里镇被命名为山
东省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45个单位被命名为莱芜市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50个单位
被命名为莱城区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加强后进村整顿工作,对全区倒排出的38个后
进村进行集中整顿, 选派145名机关干部驻村帮助工作。二是认真研究落实各项激励
政策。在严格考核的基础上,为农村主职干部发放补助,并对连续任职6年以上的245
名农村党支部书记发放区政府津贴110200元。向市委推荐了17名市级艰苦创业好支书,
并表彰23名区级艰苦创业好支书。 三是做好党员教育管理工作。 认真落实无职党员
“设岗定责”、党员公开承诺和民主评议等制度,开展争创“五个好”党员活动。为
流动党员发放活动证,设立流动党员服务热线。在非公有制企业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
和联络员,建立党组织,全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建立党组织82个。对建国后入党、
生活特别困难的老党员,农村离任村干部下发一次性临时生活补助。四是党员干部现
代远程教育工作。 以乡镇为单位,对全区700余名村(居)管理员进行集中轮训;实
行等级化管理,颁发资格证书,做到持证上岗;建立村级管理员档案,各村都明确一
名以上相对固定的村级管理员。推行片区管理,建立莱城区远教家园QQ群。配合市远
程教育中心召开“全市远程教育工作现场会”,组织召开全区远程教育工作现场经验
交流会;完成省远教中心分配给莱城区的4000条全省一体化网站“莱城分站”建设信
息量任务,网站点击率接近10万次。

【精神文明建设】 2007年,莱城区委、区政府以“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为目
标,以“城乡文明牵手共建行动”为主线,解放思想,服务中心,服从大局,扎实做
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为全区经济和其它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和谐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精
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一是做好“文明山东”测评迎检工作和文明城区创建
工作。制定下发《关于开展“创文明城市、建和谐莱城”活动的实施意见》,协调各
乡镇(街道)重点开展小街小巷、小绿地、小广场等“六小”工程建设和“城镇建设
年”活动。强化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三个街道办事处都建立市民学校,社区居委会普
遍建立教学点,认真开展市民教育活动。二是突出特色,深化“城乡文明牵手共建行
动”。承接由省文明办、省直机关工委主办的全省“城乡文明牵手共建行动”启动仪
式, 省检察院、团省委、省工商局、省农科院、山东移动公司等5家省直省级文明单
位、文明机关分别与寨里镇卞官庄村、大王庄镇大下河村、口镇西街村、杨庄镇西宅
科村、 羊里镇东土屋村等5个村签订“城乡文明牵手共建”协议书。市、区对应的部
门也分别与5个村签订共建协议,实行“N+1”的运作方式,组成共建团队,形成共建
合力。三是继续加大了农村精神文明基础设施“五个一”工程建设和“文明生态村”
创建工作力度。重点实施村街整治工程、文化新村工程、素质提升工程、扶危济困工
程、经济强村工程等五大工程。四是召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现场会。省文明办、省直
机关工委、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的领导出席会议。五是继续开展服务经济最佳单位
评选活动。在服务经济单位设立行风信箱,广泛征求服务对象对窗口单位和执法单位
的意见。六是继续开展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小区等评选活动。通过组织文明单
位巡礼、建文明展室、开展精神文明研讨等措施,不断把创建活动抓实。全年申报省
级文明单位6个、 省级文明村镇9个、省级文明机关3个、市级文明单位56个、市级文
明乡镇5个、市级文明机关5个、市级文明村19个。七是关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组
织开展“十佳新星”评选活动。10人获“十佳新星”,21人获提名奖。八是继续做好
月评“十件好事”活动。全区共有15件被评为市里的好人好事。组织好市“十大孝星”
评选活动参评工作,全区有7人获首届莱芜“十大孝星”、4人获提名奖。韩金来同志
获全省“助人为乐模范”。有6人参与第四届文明市民暨感动莱芜“十佳人物”评选。

【工业区建设】 2007年,莱城区委、区政府根据工业区发展的实际,及时调整工业
区原有管理体制和运行体制,实行“区镇合一,工业区为主”的管理模式,理顺了方
方面面的关系,整合了工作力量,各种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各级各单位把精力向工业
区倾斜,力量向工业区集中,加快了工业区建设步伐。各乡镇(街道)根据各自实际,
大力发展“飞地经济”,支持园区建设,实现了“双赢”。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日益
加强的情况下,工业区和各参建单位克服土地、资金等困难,多渠道筹措资金,千方
百计争取建设用地。加大执法力度,创造优良环境。工业区各部门通力合作,密切配
合,对乱搭乱建、抢栽抢种、抢揽工程、阻碍施工等问题,对损害群众利益、损害工
业区形象、影响工业区正常建设破坏发展环境的不法分子和黑恶势力,进行严厉打击,
保证了各项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2007年,工业区在完善道路框架网、抓好居民小区、
中小企业孵化园等工程建设的同时,高标准完成莱城大道、汇河大道一期工程,搭起
了南部产业区发展框架。 全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29亿元,新建、改建8条道路15.2
公里;铺设集中供水管道48公里,垒砌排水沟8000米;新增绿化面积14.5万平方米;
引进项目33个, 其中,投资过亿元的大项目9个,总投资36亿元,形成固定资产13亿
元。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9.4亿元、销售收入28.6亿元、利税2.03亿元,分别增长47
%、 44.5%和46.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9.6亿元,同比增长196%;完成地方财政
收入4023万元, 增长47%。莱城工业区的快速发展为莱城区的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
献。

【姜蒜产业区建设】 2007年,莱城区委、区政府按照 “标准化种植、区域化布局、
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和“四个一流”的标准要求,突出抓好产业区的规划编制,聘请
国家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进行规划设计,先后完成产业区总体规划和“两轴三纵三
横一环”精深加工区规划、生活居住区总体规划。按照“边规划、边建设”的原则,
在总体规划基本确定后,及早动手,突出抓好“三区两中心”建设,各项工作取得较
快进展。积极申报省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杨庄镇承担的精深加工区初步搭起“两纵
两横”四条道路框架,基本实现了“路、水、电”三通;抓好标准化种植区建设。积
极推行土地流转,大力发展企业自属标准化生产基地。以大王庄镇为主发展的标准化
种植区姜蒜种植面积达到12.9万亩,万兴、通海、东井等龙头企业发展自属标准化基
地3600亩;以寨里鲁中(温州)商城为依托,向国家发改委、农业部申报,把“三辣
一麻”交易中心列入国家重点扶持项目。寨里镇建设的“三辣一麻”交易中心获国家
发改委批复,并被国家农业部批准为第十三批“农业部定点市场”;羊里镇负责的研
发中心正积极协调推进。为吸引农产品加工企业落户莱芜姜蒜产业区,修订完善招商
引资、发展飞地经济和扶持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从用地、财政、收费等方面制定支
持招商引资和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邀请山东电视台《大道众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拍摄莱芜姜蒜产业区宣传专题片。在泰莱高速、济青高速等交通干线两侧设置巨型广
告牌,扩大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

【民营经济】 2007年,莱城区新增私营企业906家、从业人员11650人、注册资金9.6
亿元、 销售收入186.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5%、45.5%、9.1%、55.8%。累计私营企
业户数、 从业人员、注册资金分别达到5914户、72184人、478165万元;新增个体工
商户5595户、从业人员20679人、注册资金9255万元、销售收入156.2亿元,同比增长
分别为82%、100%、98.1%、28%。累计户数、从业人员、注册资金分别达到39840户、
120518人、 43705万元。民营经济税收达到5.3亿元,同比增长63.3%。民营经济增加
值达到103亿元, 同比增长 20.1%。民营经济成为带动全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工
作中主要抓好以下几点:一是培植骨干企业。鼓励企业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形式,
发展壮大,成为具有创新能力、扩张能力和增长动力的核心企业。对产品科技含量高、
市场效益好、发展前景广阔的企业,加大扶持力度,促其做大做强。对九羊集团、泰
山纸业、汇金公司、铁源炉料、固德化工、正顺建安等骨干项目,继续实行领导干部
包重点项目责任制,一个企业一套班子、一套政策,促使他们不断解放思想,加快发
展,提升企业的发展层次,扩大企业发展规模,增强企业竞争实力,成为全区民营经
济发展的领头羊。二是完善服务体系。担保体系建设,通过政策鼓励、财税扶持等措
施推动商业担保公司稳健、规范、迅速发展。2007年,全区有10家民营担保公司开展
业务,共为2587家企业提供贷款担保32.2亿元,累计为4497家企业贷款担保68.7亿元。
人才培训体系,组织实施企业家专业培训班,120名企业家参加了培训。组织220名企
业家赴清华大学、国家行政学院学习。三是抓好中小企业孵化园和区中园建设。为按
期完成中小企业孵化园建设任务,组成协调督察组到莱城工业区现场办公,协调施工
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确保了中小企业孵化园和区中园顺利建设。2007年底,建成标
准厂房12座,建设面积40000平方米,累计完成投资3000万元;引进项目4个,总投资
9800万元。

【旅游事业】 2007年,莱城区加大旅游投资力度,围绕规划、创优、开发建设、管
理和宣传促销等方面开展工作,全年完成旅游开发投入2.1亿元,接待游客141万人次,
实现旅游总收入3.2亿元。 全年主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快规划编制步
伐。2007年,与广州中山大学保继刚教授签订规划编制合同,广州中山大学旅游发展
与规划研究中心向莱城区提交评审成果——《莱城区旅游发展整合提升规划》总文本、
专题与专项报告及图集评审稿。规划的编制及修订、提升为整合旅游资源,实施科学、
有序的旅游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高质量开展创优工作。全市创建中国优秀旅
游城市动员会之后,莱城区立即成立全区创优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莱城区创优目
标任务的落实督导工作。 结合国家A级旅游区、全国(省)农业旅游示范点的推荐申
报活动的开展,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景区游客中心、各种引导标识、医疗救护点、
旅游厕所及景区综合环境的治理整顿工作。莲花山、王石门“天上人家”、华山国家
森林公园、 潭龙山等4家旅游区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三是加大景区开发建设
力度。全年完成旅游开发投入2.1亿元,其中,莲花山景区实现旅游开发投入2800万元,
王石门景区实现旅游开发投入2500万元,华山国家森林公园实现旅游开发投入2400万
元。四是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元旦”、“春节”“五·一”“十一”黄金周期间,
组织开展行业安全大检查,及时调度情况、处理问题,确保了全区旅游活动的安全平
稳有序。通过不定期的对景区的宾馆、饭店、旅游购物点、摊点的服务质量进行检查,
维护了旅游市场的良好秩序。

【平安建设】 莱城区把深入持久开展平安建设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关
键来抓,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取得明显成效。2007年全区刑事案件、来信来访、各
类事故发生率同比分别下降5.1%、 11%、8.6%,被山东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平安建
设先进区。具体工作中主要抓好了以下几点:一是抓打击,全力维护社会治安秩序。
围绕群众关心的治安热点问题,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深入开展各类专项斗争,
2007年共破获各类刑事案件1420起,破案率为73%,打击处理各类犯罪嫌疑人1074名,
打掉各类犯罪团伙17个。二是抓防犯,加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成立50人的应急队伍,
规划建设112个警务室,3处治安卡点,镇村分别成立治安巡逻中队和巡逻小队,实现
了多层次、 全方位的巡逻。大力推广技防措施,新上电视监控450多套,安装电子报
警设备370多套,可防性案件同比下降17.7%。三是抓调解,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
区里每月召开一次信访稳定工作例会,研究解决突出问题;按照“四级预警、三级联
动”的方法,把矛盾纠纷分为轻重缓急四个级别,分别由村、管区、镇、区四级调解
部门按照权限进行调处,建立起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综合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共
同参与的大调解格局,2007年全区共调处各类矛盾纠纷985起,调处成功率达98%。四
是抓管理,不断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在全区政法系统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
组织实施政法五长联合接访制度,认真开展执法规划化建设,形成了系统、科学、完
整的执法监督考核与评价应用体系。

【招商引资】 2007年,莱城区委、区政府坚持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地位不动摇,
突出引进大项目、好项目,强化政策引导、项目推进、调度督查,加大产业招商、专
业招商、蹲点招商、钢博会招商和载体招商力度,促进了招商引资工作的开展。全年
完成招商引资项目249个, 外资形成固定资产20.2亿元。招商引资带动了全区经济快
速发展。全年招商引资工作呈现以下特点:一是招商引资项目质量有新的提高。大项
目增多, 新开工外方投资过亿元的项目6个,形成外来固定资产1.76亿元。工业项目
增多。 全区引进工业项目180个,形成外来固定资产16.2亿元。二是招商引资方式有
新的转变。产业招商扎实推进,制定下发《关于实行区级领导包重点产业招商责任制
度的通知》,围绕全区10个产业(领域),分别由区领导挂帅,主管部门牵头,开展
产业招商。专业招商进一步加强,将四个专业招商局与原依托单位进行人员整合,除
承担业务工作必须的人员外,其余人员全部从事专业招商工作,进一步增强了专业招
商力量。重点抓好蹲点招商,依托莱城工业区招商局、招商二局、招商三局分别成立
驻杭州、广州、青岛三个驻外招商办事处。突出钢博会招商,及早制定《莱城区参加
2007中国(莱芜)钢铁博览会方案》,全区共引荐项目176个,签约总额147亿元, 外
方投资额136亿元。 充分发挥莱城工业区功能区作用,加大载体招商力度,抓好中小
企业孵化园和区中园建设;举全区之力发展工业区,拟订《莱城工业区建设特别贡献
奖考核办法》,推动了莱城工业区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开展。三是调度督查工作有新
的举措。在坚持实行一月一调度、一月一汇总、一月一通报制度的基础上,把重点放
在新开工项目的督查及大项目的跟踪调度和协调服务上。及时转发市里出台的招商引
资优惠政策、考核认定办法和奖励办法,进一步把全区各级各单位工作积极性引导到
抓招商引资、抓重点工作上来。

【莱城区荣获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 莱城区以深入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
为突破口,全力推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上台阶、上水平,2007年被国家计划生育委
员会授予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具体工作中主要抓好以下几点:一是三个保
障,优化环境。强化组织领导、队伍建设、经费支持三个保障,将计划生育优质服务
工作列入各级目标责任考核。区乡技术服务人员实行以竞争上岗、全员聘任等主要内
容的“六制改革”,形成了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制定“十一五”期间计划生育经费
投入意见,建立计生经费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二是“四心”服务,和谐发展。营造舒
心服务环境, 先后投资1800万元,对13处乡镇(街道)服务站、215个村服务室进行
标准化改造;实行技术放心服务,实施以出生缺陷干预为主要内容的阳光计划、以知
情选择为主要内容的关爱计划、以全民生殖健康为主要内容的促进计划,优生咨询、
孕期保健服务和出生缺陷干预率均达到100%; 实施 “知情连心服务”,先后发放优
质服务连心卡10万余份, 开展服务活动1000余次;实施爱心感动服务,开展以 “致
富工程、双百救助工程和安心工程”为主要内容的关爱女孩特别行动,先后帮助2800
户独女、双女户实现致富成才。三是“三化”管理,破解难题。把流动人口等重点人
群的婚、孕、育、节育等纳入合同化管理,建立违约金制度,破解了管理服务难题;
建立宣传教育、孕情全程监测、引流产审批等六项制度,实现制度化管理,破解了性
别比治理难题;建立计划生育行政执法责任制实现执法行为规范化,破解了社会扶养
费征收难题。四是三个推动,保障发展。坚持宣传教育推动,计生干部和育龄群众应
知应会率分别达到99%、96%以上;坚持改革创新推动建立健全了城市、农村、流动人
口等人口管理体制、性别比治理等十大责任体系和一票否决等考核奖惩体系;坚持政
策推动,建立完善了奖励、优惠、扶持、救助和保障“五位一体”的计划生育利益导
向机制, 先后为计划生育家庭发放各类奖励费1000多万元,特困家庭救助金100多万
元,多报销医疗费8.8万元,促进了群众婚育观念的根本转变。

【莱城区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 莱城区委、区政府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
科技创新中心环节,加快县域科技进步,实现科技管理和服务工作上的创新,技术创
新体制及经营模式上的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大力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加速了
科技进步促进了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07年,莱城区被国家科技部授予全国科
技进步先进县市区荣誉称号。具体工作中主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科技管理
和科技服务方式。莱城区科技局与科协合署办公(区反邪教协会合署其中),下设区
生产力促进中心、区地震局和区知识产权局。在加快全区科技事业的发展中整合资源,
形成了合力, 减少了扯皮, 提高了效率。莱城区连续三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
(市区)荣誉称号,是全省科普先进区。科技进步已成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
持。莱城区科技服务体系健全,区生产力促进中心在科技培训、科技信息服务、技术
开发、科技咨询等方面不断开拓进取,做出了突出成绩。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发
展到130家、 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2家、民营科技企业33家。二是自主创新和成果
引进吸收相结合。 莱城区在新材料等优势领域先后组织实施包括两个国家级“863”
计划在内的100多个市级以上科技计划, 研制开发出节能环保建筑“三板”、耐温耐
盐高分子材料等多项高新技术产品,全区以新材料为主的高新技术生产厂家已达到20
多家,高新技术产品达到60多个。汶河化工厂与清华大学合作,将高效混凝土添加剂
新材料实验室引进厂区, 实现了就地研究开发。全区形成了PTC电缆材料、高分子聚
合物、新型建材、复合陶瓷材料等10大类新材料规模化生产能力,形成了以新材料为
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框架,成为山东省粉体材料基地和国家级新材料基地主产区。
三是创新科协工作方式,加大对农技协(农研会)的管理和指导。引导农技协整合资
源, 按行业类别及地域需求,对原有200多个农技协进行撤并重组,形成了65家规模
大、实力强的农技协(农研会)组织。对有条件的进行股份制改造,使农技协形成了
“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科技经济服务实体。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形成了协
会(农研会)加公司,公司加基地,基地联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加快了专业化生产,
规模化经营, 市场化运作的发展路子。全区农技协会员已发展到5万多人,成为农业
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主力军。

【莱城区荣获全省双拥模范区】 2007年,莱城区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双拥工作精神,
按照“巩固、提高、创新、发展”的工作思路,大力弘扬爱国拥军的光荣传统,不断
增进军政军民关系,促进了双拥工作的深入开展。年内被省委、省政府、省军区授予
“全省双拥工作模范区”荣誉称号。具体工作中主要抓好以下几点:一是加强领导。
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对双拥工作亲自抓,把双拥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健全完善
“常委议军会议制度”、“军地联系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及时解决工作
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双拥工作的意见》,调整充实了区双拥工
作领导小组。二是强化宣传。把国防教育纳入地方和军民教育体系,集中进行宣传教
育。利用新闻媒体及时宣传报道双拥工作先进典型。组织“敬英雄、献爱心”活动,
为老英雄捐款99.9万元,解决了生活难、住房难、看病难问题。加强国防教育基地建
设,修缮整理了汪洋台、莱芜县委诞生地等7年国防教育基地。三是全方位提供服务。
区委、 区政府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支援部队200多万元,支持部队基础设施建
设。各单位开展送科技、送文化、送法律、送文艺进军营活动。为部队练兵提供优质
服务,为部队演习创造良好的环境。帮助部队解决家属随军、子女入学入托问题。四
是狠抓优抚安置工作。区委、区政府将义务兵优待金列入区财政预算,保证了及时发
放。全区农村义务兵优待金平均达到2970元,最高达到3476元。全区发放各类优待金
160万元。 投资3990万元,对13个乡镇敬老院进行改扩建。建立医疗保障体系,对六
级以上革命伤残军人实行公费医疗,实报实销。退伍士兵安置实行“双轨制”,政府
安排工作同资金补偿鼓励自谋职业相结合。五是狠抓军民共建。军地双方围绕城市建
设,开展共建活动。军地双方结成队子,部队支持联系点的工作,村民为部队无偿提
供土地建好菜蓝子。驻地部队开展“帮扶工程”,先后建立扶贫联系点20多个,推动
了文明村镇建设。

【凤城街道办事处财政收入过亿元】 2007年,莱城区凤城街道办事处以“招商引资
促总量、园区建设搭载体、服务业发展促后劲”为工作突破口,全处经济保持了良好
的发展势头,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3亿元,同比增长41.6%,成为全市第一个地方
财政收入过亿元的乡镇(街道)。招商引资促总量。2007年,凤城街道办党委采取专业
队伍蹲点招商、载体招商、处村联合招商、以商招商等多种形式,确保招商引资的总
量突破。全年,全处共引进工业项目36个,形成固定资产3.1亿元。引进外资265万美
元。聚集区建设搭载体。在项目聚集区建设上,凤城街道办事处坚持发展原有聚集区
与建设新聚集区、发展飞地经济相结合。2007年,凤城项目聚集区有工业企业43家,
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6家。凤城工业项目聚集区企业新增固定资产投资5400万元,企业
实现销售收入5.4亿元, 实现税收1200万元。在聚集区建设过程中,凤城街道办事处
举全处之力发展莱城工业区凤城工业园。“飞地经济”成为凤城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和
新的税收增长点。服务业发展增后劲。依托地处市区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三产服务
业。该处在搞好软硬件建设上下功夫,不断为民营经济和服务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形成了以餐饮、商业、物流为主的服务业发展格局。位于花园南路、由董花园社区兴
建的“名牌服装一条街”聚集了金利来、梦特娇、新郎、柒牌等十几个国内知名服饰
品牌。 位于北坦路西侧的西关商贸城总投资5000万元,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2007
年,凤城辖区内已形成北埠建材市场、东升八宝商贸中心、官寺市场群、西关商贸城
等商业区5个, 建成董花园名牌服装一条街、董花园木地板街,吕花园美食街、东升
民族美食一条街、 石花园文化一条街等商业街7条。 2007年, 凤城新增个体工商户
1320家, 新增私营企业410家。民营经济实现税收1.5亿元,同比增长44%。其中地税
纳税额过200万元的民营企业3家。

【九羊企业集团实现销售收入过50亿元】 2007年,山东九羊集团公司坚持以科学发
展观统领全局, 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全年生产钢坯70.3万吨;生产生铁107.9万
吨; 生产焦炭107.2万吨;实现产值51.37亿元,增长70.89%,实现销售收入50.05亿
元, 增长94.82%;实现利税5亿元,增长79.86%。全年九羊集团呈现以下特点:一是
精心组织,协调供、产、销各个环节。2007年,国家加大了对钢铁等高污染、高耗能
行业的宏观调控力度,铁矿石、海运费、能源等价格持续上涨。集团公司在生产调度
处的合理调度、精心协调下,公司的生产运行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总公司先后抽调
几十名管理干部和各类技术人员充实到炼钢厂各岗位,加强炼钢维修力量,钢坯产量
逐月增长,钢坯质量月月提高,技术指标不断改善,步入了达产增效的良性发展轨道。
焦化厂在降低煤焦比的同时,提倡焦炉热力改良,实现了焦炭冷态强度和热态强度同
步提高。 粗苯和煤焦油完成产值1.6亿元。二是抢抓进度,严抓质量,顺利推进重点
工程建设。 2007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亿元。经过工程项目部的积极协调,1280立
方米高炉、二期制氧、二期炼钢进展顺利;九羊铁路专线手续及用地协调完毕,破土
动工。三是细化管理,严格考核,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管理水平。集团公司按照权
责统一、依法有序、民主公开、客观公正的原则,建立了以领导班子为中心,层层考
核的的问责管理体系。严格执行“A型”管理办法和问责制。“A型”管理办法要求20
%的安排布置,80%的检查落实,问责制的前提是责任明确,落实到人。完善绩效考核
体系,每月都对管理人员进行测评考核,对排在末位的管理人员作待岗或转岗处理。
严格执行招标采购制度,规范采购程序,降低了采购成本。四是坚持科技兴厂的,实
施技术管理创新。2007年,技术中心自主设计了铁厂罐位及槽下除尘、1280高炉矿槽
除尘、炼钢二期除尘、煤气干法除尘、污水综合处理工程等一大批环保设施,完成了
105带烧机、高炉输送皮带机等生产配套项目。

【新农村建设的典范——高庄街道办事处安仙村】 高庄街道办事处安仙村地处城乡
结合部, 全村共有989户,2690口人,耕地面积880亩,803省道、韩莱路穿村而过,
交通十分便利。近年来,安仙村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坚持走“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
现全村共同富裕”的路子,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全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得到了较
快发展。 2007年, 全村经济总收入1.6亿元,集体纯收入6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6800元。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要抓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因地制宜,选准集
体经济的发展路子。 安仙村地处城乡结合部,紧邻新矿集团南冶煤矿,803省道、韩
莱路穿村而过,交通便捷,地理位置优越,大力兴办集体企业,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安仙村自古有搞建筑的传统,村里先后发展起了安泰建筑公司、预制厂、工程队、物
流中介公司等9家村办企业, 形成固定资产5000万元,年产值达到2000万元。安仙村
坚持村办企业集体管理,管好并盘活存量资产,使其保值增值。对现有集体资产进行
承包、租赁,增加集体收入。集体以现有资产入股,参与民营企业发展。先后引进鹏
翔物资有限公司、莱芜经纬物流有限公司、鲁能混凝土有限公司、汇丰食品有限公司
等9个项目, 增强了发展后劲,增加了集体经济收入。二是围绕城乡一体化,实施旧
村改造,提升社会事业水平。安仙村按照“工业集中、居住集中、土地集中”的要求,
规划建设了莲花河居住小区。 该小区占地面积135亩,规划建设居住楼28栋,建居民
楼6栋, 小康楼46栋,安置居民380户。投资580万元对莲花河进行综合治理,小区全
面得到美化、绿化、亮化。安仙村的旧村改造实现了“随建设、随搬迁、随拆除、随
复垦”。同时,安仙村投资1200万元,建起全市首家村办九年一贯制寄宿学校;投资
5.6万元,为村民支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费用;投资41万元,为全村701名50岁以上老
人支付参保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费用。高庄街道安仙村的新农村建设走在了全区的
前列。
(刘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