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c&A=7&rec=129&run=13

【财政收支】 2007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60688万元,增长35.37%,增幅列全
省第3位,其中市级完成30794万元,增长17.52%。全市财政支出完成345318万元,增
长22.27%,其中市级完成168271万元,增长22.41%。按现行财政体制算账,2007年结
余5万元,其中市级结余3万元,实现建地级市以来连续十五年财政收支平衡。
【地方财政收入】 一是加强财税协调。认真落实财税联席会议制度,支持税务部门
开展宏观税负分析、社会综合治税等活动,与各重点企业建立联系点制度,及时交流
情况,分析形势,研究措施,确保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和均衡入库。二是实行新的市
区财政管理体制。从1月1日起,莱芜市实行“税收属地入库、市区财力总额分成”的
新的市区财政管理体制,充分调动了各区发展经济、培植财源、组织收入的积极性。
2007年, 莱城区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0.04亿元,增长37.51%,钢城区地方财政收入完
成12.95亿元,增长38.71%,开发区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06亿元,增长51.2%。三是扎
实推进二三产业分离工作。积极协调配合税务等部门做好企业二三产业分离工作,解
决大企业二三产业混合核算、混合纳税问题,扎实推进主辅分离,在税法规定的范围
内,努力扩大地税税基,进一步优化税收结构。截至年底,已从27家重点企业中分离
出77家从事第三产业的独立核算公司,对14家无法分离的企业实行三产业务单独核算、
单独纳税, 累计实现地方财政收入9800多万元。 四是加强非税收入征管。制定出台
《莱芜市市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明确执收部门的职责,严格执行
“收支两条线”,依法规范非税收入征收范围和标准,组织开展非税收入稽查,确保
各类收入应收尽收。2007年,全市共完成非税收入25185万元,增长27.6%。
【支持经济发展】 一是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支持方式更加灵活。2007年,各级财政
用于支持经济发展的资金达7.8亿元, 占全市财政支出的比重为24.1%, 比上年提高
6.3个百分点,增长28.5%。在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的同时,充分发挥财税政策和财政资
金的杠杆作用,灵活运用补助、贴息、担保、参股等措施,引导金融和社会资金流向
重点发展领域,有效放大财政资金的“乘数效应”,将有限的财政资源转化为重要的
经济增长推动力。二是投入方向更加明确、支持重点更加突出。在资金使用上,积极
兑现各级出台的支持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坚持向招商引资、环境建设倾斜,坚持向
重点企业、重点行业、重点税源倾斜,其中,筹集资金1.83亿元,落实出口退税、超
收奖励、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钢铁、化工、纺织、外贸等重点产业发展,加快“工
业立市”步伐;筹集资金2.25亿元,支持重点经济园区、雪野旅游区和城市基础设施
建设,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提高了城市承载功能;筹集资金3000万元,落实招商引
资奖励基金、民营经济纳税大户和民营科技企业奖励等资金,调动了全市上下招商引
资和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积极性。三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进一步加快。2007年,各级
财政通过预算安排、争取上级支持、落实配套资金等方式,筹集资金8000多万元,建
立完善财税政策激励约束机制,通过对企业升级改造、节能减排、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以及发展环保项目、循环经济等进行扶持,增强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提升
企业及相关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加快“科技强市”步伐。认真落实支持服务业发展
的财税政策,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全市商贸、旅游、物流等行业发展明显加快,有效
改善全市的产业结构。四是镇域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快。认真落实支持乡镇发展的优惠
政策,大力支持镇域经济发展,乡镇财政实力显著提高。2007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
过1000万元的乡镇有15个, 比上年增加2个,其中凤城街道办突破亿元大关,成为莱
芜市历史上第一个过亿元的乡镇。
【重点支出保障】 一是保障工资发放和基层运转。认真落实兑现规范公务员津贴补
贴政策,使莱芜市工资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足额安排应由财政保障的工资支
出,严格工资专户管理,各级工资发放正常。继续对经济薄弱村主职干部实行定额补
助,确保基层正常运转。二是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2007年,全市“三农”投入不断
加大,其中,拨付资金9100多万元,支持汶源拦河闸、“村村通自来水、通油路”等
重点工程建设,加大对扶贫开发、农业产业化等支农项目的投入力度,农业和农村经
济发展进一步加快;拨付资金1868万元,兑现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小
麦良种补贴等惠农政策,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拨付资金8900多万元,加大对农村义
务教育、基层文化体系建设等工作的支持力度,推动农村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
三是完善民生保障体系。2007年,各级坚持把保障民生作为重中之重,全市民生方面
的支出达到8.81亿元, 同比增长36.7%。其中,拨付资金3000多万元,完善就业再就
业财政支持机制,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扶贫等工作,使3500多名下岗失业人员
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走上工作岗位;拨付资金4200多万元,落实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大病医疗救助等制度,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体系;拨付
资金5000多万元,实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增发临时性
物价补贴,落实困难企业军转干部补助、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货币直补等政策,
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稳定。 四是推动重点工程建设。筹集资金5.4亿元,确保长勺路改
造、莱芜战役纪念馆改造、小街小巷治理等市里的重点工程和为民办的十件实事的正
常进展,促进全市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五是提高法定支出保障水平。对预算确定
的教育、科技等法定支出给予重点保障,共完成支出6.94亿元,增长39.46%,均达到
或超过法定增长比例,公检法司、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宗教等支出都按规
定给予保障。
【财政改革】 一是深化预算编制改革。继续完善综合零基预算办法,建立预算、指
标、国库集中收付同步管理模式,提高预算编制、执行的透明度。同时,扩大部门预
算审议范围,2007年提交市人代会审议通过的部门预算达10个,进一步规范部门收支
行为。二是推进区乡财政管理。指导各区完善区乡财政管理体制,使区乡财政收、支、
管等环节更加规范,财政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三是强化政府采购监管。全面实行政
府采购预算制度,加强对采购方、供应商、中介机构的监管,完善采购目录、信息发
布方式和招标程序,采购规模和效益进一步提高,2007年,全市共完成采购额3.16亿
元, 节约资金5958万元, 节支率达15.87%。四是加强财政投资评审力度。制定出台
《莱芜市市级财政投资建设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完善覆盖财政投资项目事前、
事中、事后全过程的监管体系,从预算编制、资金监管、工程结算等环节,不断加大
评审力度,有效提高评审质量和效率。2007年,全市共审查工程提报价值7.71亿元,
审减资金1.73亿元,审减率达22.44%。五是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完成行政事业单位资
产清查工作,加强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的收缴,加大对国有企业资产处置的监管力
度,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六是强化一般性支出管理。制定出台《关于严格预算管
理从严控制财政支出的通知》,严格执行“包死预算、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经费
包干办法,调动了各单位当家理财的积极性。
【队伍建设】 一是抓好领导班子建设。认真落实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深入学
习十七大报告、科学发展观、新农村建设以及省、市一系列重要会议和重要文件精神,
进一步提高理论素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重大问题集体讨论决定,充分调动班子
成员的积极性。定期组织召开民主生活会,深入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增进班子团结,
形成工作合力。认真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模范遵守各项廉政制度,以身作
则,严于律己,进一步强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二是抓好干部队伍建设。
认真落实“行风建设年”活动的各项部署,召开行风建设大会,组织开展创建“五型
机关”、“乘势而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廉政警句、格言和短信
评选等活动,层层签订廉政建设责任书,积极开展廉政谈话,制定行政问责制度实施
意见, 推行待人热情、政务公开、办文快捷、责任落实、服务主动、行政依法6项服
务承诺和主管科室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过错责任追究制、政务公开
制、AB角工作补位制6项制度,公开向社会承诺的服务内容,参加两次政风行风热线,
办理市长公开电话受理事项8件, 并从社会上继续聘请35名行风监督员,主动接受社
会监督。特别是继续在全体干部职工中深入开展争做“三好干部”活动,推行业务考
试、轮流讲课和学习交流3项制度,2007年已举办政治理论和业务考试2场,业务交流
讲座22场,全面提高了干部职工素质,有力地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三是抓好机关
党建工作。严格党的组织生活,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定期组织召开支部大会、
支部委员会和党小组民主生活会,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2007年全
市行风评议中,市财政局取得经济和社会管理类第2名,同时也是全市总排名第2名,
被评为“政风行风建设先进单位”,被授予“工作实绩考核先进单位”、“市级文明
单位”、“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省级卫生单位”等荣誉称号。
(武军锋 李英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