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莱芜市委员会(一)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c&A=6&rec=45&run=13

【市委全委会议】 2006年,市委先后召开十一届十次全委(扩大)会议、十一届十
一次全委会议。
(1)2006年11月4日,中国共产党莱芜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扩大)会
议召开。 出席会议的市委委员23人、市委候补委员6人。市纪委委员和有关方面负责
同志列席会议。会议由市委常委主持,市委书记于建成代表市委常委做了重要讲话。
全委会认真传达学习了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省八届十三次全委会议精神;审议通过
了《中共莱芜市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的决定》。
会议一致认为,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是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召开的
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胡锦涛总书记的工作报告和重要讲话,以及全会作出的《中共
中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指导我们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
纲领性文件。省八届十三次全委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山东省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
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对于山东省全面贯彻落实科
学发展观,进一步推动“和谐山东”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省委书记张高
丽所作的工作报告和会议结束时的重要讲话,科学分析了“和谐山东”建设面临的形
势和任务,指明了山东省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把握的重点,特别强调了按照科学发展观
和宏观调控的要求,加快调整优化结构、大力深化改革、切实转变作风、提高驾驶经
济发展的能力等问题,完成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符合山东实际,是指导山东省又好
又快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把学习贯彻六中全会
精神作为当前的重大政治任务,尽快把思想统一到六中全会、省八届十三次全委会议
精神上来,统一到中央、省委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系列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以科学发
展观统领全局、促进全市又好又快发展上来。
会议要求,学习六中全会精神,关键要结合本地实际,加深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的理解。一要加深对“和谐社会首先是经济繁荣、人民富裕、物质丰富社会”的
认识,牢固树立“靠发展推进和谐”的思想。二要加深对“和谐社会是充满活力社会”
的认识,牢固树立“靠改革创新促进和谐”的思想。三要加深对“和谐社会是关注民
生、保障民生社会”的认识,牢固树立“靠共建共享维护和谐”的思想。四要加深对
“和谐社会是公平正义社会”的认识,牢固树立“靠制度巩固和谐”的思想。五要加
深对“和谐社会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认识,牢固树立“靠环境保障和
谐”的思想。
会议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
摇,坚定不移地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动摇,坚定不移地做到聚精会神搞
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动摇,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导全局,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
式,消除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不健康、不稳定因素,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会议强调,要始终把加快发展放在首位,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宏观调控的要求,通
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企业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载体建设、加快新农
村建设,夯实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要大力推进改革创新,以建设“创新型城市”
为抓手,以市场化为导向,切实抓好企业改革、事业单位改革和社会管理方式改革,
完善市场体系,构筑和谐社会的体制基础。要全力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着力解决好中
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加快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教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
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打牢和谐社会的群众基础。要高度重视环境建设,紧紧抓住社会安定、文化繁荣、生
态优良三个着力点,大力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文明向上的文化环境和人与自然
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
会议要求,切实加强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为和谐莱芜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
保证。要进一步提升思想观念,善于用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的理念武装头脑,指导实
践,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把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创造政绩的最高目标,把眼前发展和
长远发展、“显绩”和“潜绩”结合起来,树立群众的、历史的、全面的政绩观;把
换届当成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把换届的过程变成加快发展的过程,树立责任、服务、
奉献的权力观。要进一步提升执政能力,善于发挥优势,视调控为机遇,做好结合文
章,切实提高科学发展的能力;努力在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服务管理等方面他新,
切实提高改革创新的能力;注意研究新时期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切实提高做群众
工作的能力;注重把构建和谐社会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荣辱观等重大决策结
合起来,与推动当前工作结合起来,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做到重
点工作求突破、全面工作上水平。要进一步提升执政形象,大力加强作风建设,更加
贴近群众,树立执政为民的公仆形象;更加求真务实,树立扎实高效的实干形象;严
格执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树立立党为公的清廉形象。
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莱芜市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努力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从八个方面提出了实施意见:(一)提高对构建和谐社
会的认识;(二)明确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三)全力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四) 全面发展社会事业; (五)积极推进改革创新;(六)大力加强环境建设;
(七)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八)不断增强领导构建和谐社会本领。
会议号召,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莱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战略任务,全市
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团结一切社会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
素,为建设“和谐莱芜”、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而共同努力!
(2)2006年12月1日,中国共产党莱芜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召开。
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召开中国共产党莱芜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的决议》。市委常委
主持会议,市委书记于建成讲话。
《决议》全文如下:
中国共产党莱芜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定于2007年3月下旬在莱城召开。
大会的主要议程是:听取和审查中国共产党莱芜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的工作报告;
审查中国共产党莱芜市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工作报告(书面);选举中国共产党莱芜市
第十二届委员会;选举中国共产党莱芜市纪律检查委员会;选举省九次党代会代表。
代表名额、分配原则及产生办法:中国共产党莱芜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的代表名额为
320名。代表名额的分配,由市委按照有关规定,根据各选举单位所辖党组织的数量、
党员人数和工作需要确定。出席这次代表大会的代表,应是全市共产党员中的优秀分
子。代表的构成应具有广泛性。代表由这些选举单位按照有关规定,召开党代表大会
或党代表会议选举产生。
全会号召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
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振奋精神,同心同德,
开拓进取,努力做好各方面的工作,以优异成绩迎接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

【2006年市委印发的重要文件】 2006年,市委共印发文件33份。
(1)2006年1月1日,莱发[2006]1号文件,印发《中共莱芜市委、莱芜市人民政
府关于印发<2006年全市重点工作安排>和<2006年市委市政府为民办的实事>的通知》。
(2)2006年2月28日,莱发[2006] 2号文件,印发《中共莱芜市委关于贯彻落实

实施意见》。
(3)2006年3月7日,莱发[2006]3号文件,印发《中共莱芜市委、莱芜市人民政
府关于批转
的通知》。
(4)2006年4月3日,莱发[2006]4号文件,印发《中共莱芜市委、莱芜市人民政
府关于在全市开展“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兴干事创业新风尚”主题教育活动的意
见》。
(5)2006年4月24日,莱发[2006]5号文件,印发《中共莱芜市委关于落实的实施办法》。
(6)2006年5月23日,莱发[2006] 6号文件,印发《中共莱芜市委、莱芜市人民
政府、莱芜军分区关于印发的通知》。
(7)2006年6月1日,莱发[2006]7号文件,印发《中共莱芜市委、莱芜市人民政
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8)2006年6月5日,莱发[2006]8号文件,印发《中共莱芜市委、莱芜市人民政
府关于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
(9)2006年6月19日,莱发[2006] 9号文件,印发《中共莱芜市委、莱芜市人民
政府关于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巩固国家卫生城市的意见》。
(10)2006年7月8日,莱发[2006]10号文件,印发《中共莱芜市委关于认真学习
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的通知》 。
(11)2006年7月20日,莱发[2006] 11号文件,印发《中共莱芜市委关于进一步
加强新形势下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
(12)2006年7月24日,莱发[2006] 12号文件,印发《中共莱芜市委、莱芜市人
民政府批转 的通知》。
(13)2006年7月24日,莱发[2006]13号文件,印发《中共莱芜市委关于印发的通知》。
(14)2006年7月25日,莱发[2006] 14号文件,印发《中共莱芜市委关于在全市
开展“站在新起点、 实现新发展”解放思想大讨论的实施意见》。
(15)2006年8月11日,莱发[2006] 15号文件,印发《中共莱芜市委、莱芜市人
民政府关于印发的通知》。
(16)2006年8月11日,莱发[2006] 16号文件,印发《中共莱芜市委、莱芜市人
民政府关于在全市开展工作创新奖评选活动的意见》 。
(17)2006年8月12日,莱发[2006] 17号文件,印发《中共莱芜市委、莱芜市人
民政府关于支持鼓励重点工业项目的意见》。
(18)2006年8月16日,莱发[2006] 18号文件,印发《中共莱芜市委关于深化农
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
(19)2006年8月19日,莱发[2006] 19号文件,印发《中共莱芜市委关于认真组
织学习 的意见》。
(20)2006年9月1日,莱发[2006]20号文件,印发《中共莱芜市委关于认真学习
贯彻的通知》。
(21)2006年9月10日,莱发[2006] 21号文件,印发《中共莱芜市委、莱芜市人
民政府关于认真贯彻落实鲁发[2006]17号文件精神切实做好当前经济工作的通知》。
(22)2006年9月19日,莱发[2006] 23号文件,印发《中共莱芜市委关于加强和
改进党对政法工作领导的意见》。
(23)2006年10月21日,莱发[2006]24号文件,印发《中共莱芜市委、莱芜市人
民政府关于印发的通知》。
(24)2006年10月27日,莱发[2006]26号文件,印发《中共莱芜市委关于认真学
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通知》。
(25)2006年11月7日,莱发[2006] 27号文件,印发《中共莱芜市委、莱芜市人
民政府转发
的通知》。
(26)2006年11月8日,莱发[2006] 28号文件,印发《中共莱芜市委关于贯彻落
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精神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
(27)2006年11月24日,莱发[2006]29号文件,印发《中共莱芜市委、莱芜市人
民政府关于印发的通知》。
(28)2006年12月6日,莱发[2006] 30号文件,印发《中共莱芜市委、莱芜市人
民政府关于开展“新农村建设先进村” 评选活动的意见》。
(29)2006年12月9日,莱发[2006] 31号文件,印发《中共莱芜市委关于做好我
市出席党的十七大代表候选人初步人选推荐提名和出席省第九次党代会代表推选工作
的通知》。
(30)2006年12月9日,莱发[2006] 32号文件,印发《中共莱芜市委关于市第十
二次党代会代表选举工作的通知》。
(31)2006年12月30日,莱发[2006]33号文件,印发《中共莱芜市委、莱芜市人
民政府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见》。
【市委办公室工作】 围绕输入决策,延伸“参谋服务线”。紧紧围绕全市工作
大局,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积极提建议、当参谋,力求输入领导决策。组织开展招商
引资、创新型城市建设等重大课题调研及各类专题调研30多次,形成调研报告36篇,
其中14篇被市委领导批示或转化为市委、市政府文件。强化公文办理的辅政作用,全
年提出公文注办意见100多条,均被领导采用;制发各类文电179号,协助市委制定关
于构建和谐社会、实施两项住房直补、深化“三级联创”等重要文件。撰写市委领导
讲话70多篇, 总结提炼的建设“五型” 科普等20多条建议得到市委领导认可。创办
《信息专报》 《信息直呈》等载体,向市委领导提供各类信息500多条,为领导决策
提供了科学依据。
实施精细服务,延伸“综合协调线”。实行对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每天活动
安排的协调调度,及时将市委重要工作安排进行责任分解,并建立领导临时交办事项
督办反馈制度,实现了协调服务全覆盖、无缝隙。坚持预案周到、组织严密、服务细
致, 先后组织各类会议200余次,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读书会暨现场观摩会、2006中
国莱芜钢铁博览会等40多次大中型会议圆满成功, 协调安排市委领导活动300余次,
市委主要领导市内调研、现场办公、会见来宾等80余次重要公务活动,都达到了领导
满意。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委系统办公室工作的通知》,创办《党办工作通讯》,
加强了对各级党办工作的协调和指导。
开展“一条龙”督查,延伸“督促检查线”。着力围绕接轨济南、结构调整、双
创一巩固、创新型城市建设等重大决策的落实,创新督查方式,采用“找茬”式的逆
向思维,深入一线查找问题,提出建议争取领导批示,然后借助领导批示再跟踪督查,
直至问题得到解决。这种“督查-批示-督查”的“一条龙”方法,延伸了工作链条,
使督查工作做得更深、更细、更实。年内有20多条督查建议被市委、市政府领导批示,
促进了市委重大决策的落实;共承办省委、市委领导批示件38件,办结率达100%。
提升服务层次,延伸“接待工作线”。摒弃接待就是吃吃喝喝的传统观念,把新形势
下的接待工作定义为“将莱芜最美好的东西展示给客人”,以此为指导,建立全市重
大接待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将副省级以上领导来宾由多头分散接待调整为统一由市委
办公室负责接待,并建立分工协作的接待体制,形成了从迎到送、从食到宿、从观到
行的全过程、全方位接待流程,全面提高了接待工作水平。全年共接待来宾3100多人
次, 其中省级以上领导90多人次、厅局级领导300多人次,达到了领导来宾满意、上
上下下好评,较好地树立了“莱芜接待”的特色服务品牌,增强了“绿色钢城”的知
名度和美誉度。
实施流程再造,延伸“文档工作线”。将文档工作由两个科室分头管理调整为一
个科室全面负责, 制定4大类22项公文处理工作制度,建立严谨、细致、丝丝入扣的
工作规程,形成从公文制发、公文办理到档案管理的一体化工作新格局,确保了公文
办理顺畅、高效,得到了省委办公厅的高度评价。延伸和扩大市委办公室档案工作领
域,建立市领导重大公务活动档案资料收集制度,启动市委办公室内部档案建设,全
面更新办公室综合档案室硬件建设,顺利通过了省“一级档案室”复核。
坚持以人为本,延伸“人事政工线”。从人本思想出发,把人事政工作为一项根
本性的工作,由其他科室兼管改为专门科室负责,并切实加强了领导。思想政治教育
得到加强,组织开展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荣辱观教育等10余项宣传教育活动,支部
的各项工作全面展开。建立人事电子档案数据库,保障了档案信息的准确性、可靠性、
规范性。完善工资管理办法,并在调资前实行“温馨提示”,做到了超前服务、温情
服务。积极关心干部成长进步,通过轮岗交流、挂职招商等多种渠道锻炼干部,12名
干部在调整提拔中走上新的工作岗位,干部队伍的年龄、知识、能力梯次结构更加合
理。
着力开源拓渠,延伸“对上报送线”。将对上报送作为政务工作的重中之重,制
定实施《加强对上报送工作的措施》,建立了互联互通机制,加强与上级机关、新闻
媒体的沟通,拓展了稿源和报送渠道。先后围绕落实六中全会精神、工作创新奖评选、
创新型城市建设、住房“一保双补”、四个功能区建设等重大决策,向省委呈送各类
工作报告16次, 上报综合文稿被采用184条,比上年增长80%;其中8条被省委领导批
示或转报中办,部分稿件被10多家媒体同时采用,扩大了对上宣传的影响力,实现了
总量提高、质量提升、位次提前的“三提”目标。
突出超前防范,延伸“保密工作线”。围绕增强保密意识,采取以会代训、网络
宣传、短信提醒、制作电视宣传片等形式,开展保密宣传,得到市委领导和省保密局
领导的高度评价。从公文资料印制和销毁两个薄弱环节入手,加强文件保密管理,对
全市200家营业性印刷单位和300家内部文印室进行注册登记和资质审查,对符合要求
的颁发了印制许可证; 成立市公文资料监销中心,回收10个单位的公文资料近3吨,
集中进行了监督销毁。突出互联网涉密这个重点,对全市互联网进行拉网检查,及时
督促整改了存在的问题。保密工作获得全国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两项荣誉。
深化密码整改,延伸“机要工作线”。在全市深入开展密码整改活动,对密码工
作中容易忽视的100余个问题整理形成《密码整改细化表》 ,全面实施整改提高。以
此为契机,加强密码网络、设备维护和通信环境防护,对办公区要害部位进行强化防
护,全面提高了保障能力;重新完善修订各项工作制度,加强了各类密码管理;进一
步优化紧急重要电报的办理流程,实现了电报译传办理“六为零”的工作目标,确保
了密码通信的绝对安全和畅通;开展业务大练兵活动,机要干部的业务素质更加过硬,
全面通过了省委的政审和考评。
(市委办公室)

【保密工作】 多种形式抓宣传。工作中立足于增强宣传效果,新老方法并用,力求
活泼生动。 一是以会代训。6月8日召开全市保密工作会议,各级各部门单位的225名
同志参加了会议。会议既传达贯彻上级会议精神,总结工作,部署任务,又组织观看
专题教育片,进行了教育培训。与有关科室合作,于10月19日召开43个部门单位参加
的综合会议,对《保密工作》杂志征订学用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并表彰了先进单位。
二是宣讲培训。通过播放保密教育片、举办讲座、进行理论研讨等形式,加强保密教
育培训。先后到市委宣传部、市委组织部、市经贸委等单位组织播放保密教育片6次;
应邀到市人行、 市畜牧办、市防空办等单位讲课3次;在市委党校县级班讲授保密教
育课2课时,年内累计受教育人员超过650人次。三是网络宣传。及时更新“莱芜保密
在线”公共网站,刊载重点工作开展及推进情况。四是报纸宣传。在《莱芜日报》开
辟专栏,从7月中旬至9月底每周一次刊登保密法规知识和泄密案例,累计刊登11次,
系统地向全市人民进行保密普法宣传教育。五是短信提醒。协调移动、联通公司,集
中9月至11月4个月的时间,在县级以上领导干部和重点涉密人员中开展保密宣传教育
短信活动, 累计发放宣传教育短信10条,循环发送38次,受信面779人,受到各级领
导干部的欢迎。六是典型引导。以《莱芜保密》工作简报为载体,总结推广市委政研
室、市公安局等单位保密工作的经验做法,宣扬工作典型,提供指导借鉴。七是制作
节目,电视宣传。采取市场化运作的形式,与市国税局、市梆子剧团合作,组织拍摄
了宣传保密工作的莱芜梆子戏曲片《“训”舅》,春节前在莱芜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
收到了较好的宣传教育效果。 八是案例警示。年内2次将上级的泄密事件通报进行转
发,使警钟长鸣。
把住“两口”管文件。针对全市公文管理现状,创新工作思路,从公文资料印制
和销毁两个薄弱环节入手,切实抓好文件的保密管理。一是管住入口,加强内部公文
资料印制单位的保密管理。会同市公安局、市工商管理局、市文化局、市新闻出版局
制定出台《莱芜市内部公文资料印制单位保密管理暂行办法》。从5月开始,利用3个
月的时间,对全市印刷、复制等行业的200家营业性单位和300家内部文印室逐个进行
注册备案和资质审查,帮助有关单位制订并印制保密工作制度,与有关单位负责人签
订保密工作责任书,督促承接机关公文资料印制业务的各单位都达到了保密管理的有
关要求, 并取得《许可证》。年内对40家营业性单位和207家内部文印室进行审定,
完成注册备案和资质审查,并颁发了《许可证》。同时,通过文件、简报和新闻媒体
发布公告,加强督促检查,要求各级各单位必须到取得《许可证》的单位印制公文资
料。二是管住出口,对机关公文资料实行统一回收、集中销毁。为堵塞文件资料销毁
环节的漏洞和隐患,通过积极向领导建议汇报,多方协调,经市委、市政府及市委办
公室领导同意, 对管理办法进行了改革。6月16日,市编委批复成立市公文资料监销
中心,专门负责做好公文资料的监销工作;以两办名义印发《通知》,提出具体要求,
委托市机关印刷所承担此项工作。2006年,共回收公文资料10余吨,并全部押送至定
点销毁单位现场监督销毁。
突出重点抓检查。围绕互联网涉密这个重点和薄弱环节,充分整合资源、集中各
方力量,反复开展保密检查。一是根据省里的要求,由两办发出通知,联合市政府办
公室、市公安局等单位,利用7月中旬至10月底3个多月的时间,采取自查与抽查相结
合的办法,重点对涉外国家安全和保密工作情况、计算机及其信息系统特别是党政专
网各节点单位的网络及计算机接收终端的保密管理情况、公文资料印制和销毁环节保
密管理措施的落实情况集中组织开展一次专项检查,共检查单位82家。针对发现的问
题,对重点单位的文件管理和公文上网情况又进行重新检查,切实堵塞泄密漏洞、消
除泄密隐患。二是整合资源,集中各方力量,开展联合执法检查。会同宣传、公安、
互联网管理委员会等单位对全市的互联网站进行拉网检查, 努力杜绝网上涉密事件的
发生。三是将检查列入年度保密检查的重点,督促各单位搞好自查,并认真落实市委
将保密工作列入年度目标实绩考核内容的决定,完善检查考核标准和办法,切实做好
检查考核工作。四是通过加强互联网日常搜索检查工作,及时发现机关事业单位计算
机的违规上网问题,并督促整改。
高效建设党政通信专用网。积极做好光缆布线、机房装修、设备安装、开通调试、
健全制度、选拔值班人员等各项工作,经过半年多的努力,使全市党政通信专网建设
的工期和质量创全省“双优”。已进入试运行阶段,待省里统一部署后,既可开通使
用。
发挥职能搞协作。积极协助各项工作,确保各项任务的完成。先后协助做好了高
考、各类资格考试等国家统一考试的安全保密管理工作。年内,市保密局被评为全国
先进保密工作集体, 两区和市委组织部等8个单位被评为全省“四五”保密法制教育
先进集体,1名同志被评为全国先进保密工作者,4名同志被评为全省“四五”保密法
制教育先进工作者。
(谷玉华)

【信访工作】 2006年以来,全市信访工作以构建平安莱芜、和谐社会为主要任
务,以贯彻实施《信访条例》为主线,以抓好“双教育双规范”、“绿色邮政”、基
层基础3项工作为重点, 以解决群众反映的实际问题为根本,创新机制,开拓进取,
全市信访工作不断得到深化和提高。 全年共受理群众来信来访322件起,比上年下降
12%。其中来信240件,同比下降8%;来访82起、1512人次,同比分别下降21%和26%。
接待集体上访43起1402人次,同比分别下降22%和26%,继续实现了信访总量、集体访、
越级访、重复访下降,结案率提高,信访秩序好转的“四下降、一提高、一好转”的
工作目标。无赴省进京集体上访,进京、赴省个体上访是全省最少的也是最好的市。
市信访局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工作实绩考核先进单位”,“平安莱芜”建设工作先
进单位。“四建四制”、三步工作法、老案新办三项工作被评为工作“创新奖”。被
市委办公室评为全市党委系统办公室工作先进单位。郭家安被评为全市优秀领导干部,
被评为全国信访系统先进个人,并代表全省受表彰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参加第六次
全国信访工作会议接受表彰,受到温家宝、曾庆红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高度重视信访工作。 一是把信访工作纳入全市重大决策部署。市委1号文件将信
访工作纳入《2006年全市重点工作安排》。市委、市政府先后召开全市处理信访突出
问题及群体性事件工作会议、全市信访工作领导小组扩大会议、全市处理非正常上访
工作会议,学习传达了胡锦涛总书记对信访工作的重要指示、省委《通知》精神、市
委书记于建成在市信访局调研时的讲话精神,安排部署信访工作。二是关注信访工作
动态,指导信访工作不断向深层次发展。省《信访情况》第33期登载了《莱芜市强化
四项措施, 推动信访工作上新水平》的典型经验。7月26日,市委书记于建成对信访
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我市的信访工作在同志们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积累了丰富经验,得到了上级业务部门的充分肯定,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和谐
社会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我市信访工作的实践充分说明‘事在人为’。只要有强烈
的事业心、责任感,有勇争一流的精神风貌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就能创出一流业
绩。”9月6日下午,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于建成到市信访局调研信访工作,
就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精神,进一步做好信访工作作了重要讲话。三是坚持亲历亲为,
对信访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听取信访工作汇报,亲自处理
重大信访问题。分管领导亲自和信访部门一起研究解决重点疑难案件,亲自接待重大
来访。其他领导实行“一岗双责”,形成了共同抓信访、保稳定、促和谐的信访工作
责任制。市委书记于建成共阅批群众来信32件,市长刘富春阅批群众来信28件,市领
导接待集体上访16批,全部得到妥善解决。四是对信访工作的发展高度关心支持。按
照省委、省政府建设信访系统信息化的要求,根据莱芜市实际,坚持实用方便、适当
超前的原则,市财政划拨专款30多万元,建成全市信访系统信息化系统,实现了市、
区与省互联互通。
推行“四建四制”,基层就地化解矛盾的能力不断增强。本着超前预防,就地化
解的原则,从2005年下半年起,在全市开始推行“四建四制”,健全强化市、区、乡
镇、村四级信访工作组织网络体系,逐级建立健全了信访问题排查、调处、包案、奖
惩四项工作机制。先后召开两次调度会,组织两次调研活动,进一步对信访工作“四
建四制”进行总结完善。通过推行“四建四制”,在全市建立起了横到边、纵到底的
信访工作网络体系,形成了统一领导、部门协调,统筹兼顾、标本兼治,各负其责、
齐抓共管的大信访格局,切实做到了信访事项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信访工作的
制度化、 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对信访问题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80%
以上的信访问题被及时妥善地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市委办公室《工作情况》
第1期、 《人民信访》第12期分别宣传介绍了这一做法。
认真落实“三项规程”,实施群众来信“绿色邮政”。按照《信访条例》和《莱
芜市信访工作三项规程》的要求,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依法办理各类信访事项,做到
了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一是抓受理。在接访中,创新工作机制,认真对待初信
初访,高度重视重信重访,严格控制越级上访。接访中,实行接访“三步工作法”。
第一步,每天早晨提前半小时到岗到位,专人在市委大门口值班,只要有访,立即接
到接访大厅;第二步,认真接谈,分清是非责任,制定解决方案,立即交办;第三步,
实行台账管理,跟踪督查督办,限期结案,给上访群众一个明确答复。通过实行“三
步工作法”,进一步畅通了信访渠道,提高了办事效率,维护了信访秩序,把信访问
题及时妥善解决在当地,减少了重复上访,最大限度地避免了越级上访。在办信中,
实施群众来信“绿色邮政”、“阳光办信”,坚持办信“三见面”,凡 “群众来信”,
一律免贴邮票, 重要来信, 一律与承办单位领导、承办人和写信人见面。收到群众
“绿色邮政” 105件,立案查办重点信件58件,处结率100%,做到了一信一清、一案
一结, 把大量问题解决在写信阶段。4月,钢城区群众来信反映土烧结、小炼钢、小
选矿污染问题,市信访局向市环保局交办,立案督查。市、区联合对土(小)企业开
展“环保专项行动”,依法重罚并取缔了这些污染企业。二是抓督办,积极参办。对
来市重大集体上访案件,坚持有案必督、有案必查的原则,全部落实领导包案责任制,
专人跟踪督查,必要时派人参与办案。年初,某外地建筑公司因工程拖欠款没有及时
到位,来市上访。接访后,立即交办给责任单位,并派人到该单位督查两次,圆满解
决了100多万元的工程款被拖欠问题,上访人专程赶了200多里路送来“百姓代言人,
社会保护神”的锦旗。三是抓协调,实行联合接访制度,妥善化解矛盾。对来市集体
上访,协调责任单位和有关部门实行联合接访,共同研究解决办法,及时妥善地把问
题解决在当地。2006年,因企业改制、涉军、涉法、河砂资源管理、房屋拆迁补偿、
出租车调整费用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发生了集体上访,有的还比较激烈。市分管领导
亲自接访,市信访局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及时妥善解决在了当地,没有激
化矛盾,更没有引发越级上访。6月,因调整出租车费用问题,出租车司机聚集上访,
400多辆出租车在新市医院门旁聚集,欲组织赴省集体上访。在市领导的统一指挥下,
市信访局主要领导全程靠在现场,面对面与上访代表对话,解释政策,晓以利害,最
终使问题得到解决,避免了一次大规模越级上访的发生。在全市接待的集体上访中,
从没有发生因接访失误导致的越级上访,更没有群体性事件。
加大重点案件办理力度,着力解决重点信访问题。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提出
的“人要回去、 事要解决”和“畅通渠道、维护秩序”的要求,从6月中旬开始,市
委、市政府成立由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李胜玉,副市长刘曙光为组长的集中治理工
作领导小组,召开全市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工作会议,部署开展非正常上
访集中整治活动。 对有可能进京上访和非正常上访的因素进行4次大型排查活动,尤
其是对上访老户和重点上访人员,重新进行梳理,将存在的诱发因素全部排查出来,
逐一建立台账,落实包案领导、责任单位和责任人,逐一调查处理,绝大部分得到妥
善解决,最大限度地避免了进京上访和进京非正常上访。进一步充实驻京办值班力量,
建立起驻京劝返、路途劝返和当地接收处理“三线联动”机制,及时劝返进京上访人
员。对中央联席会议办公室交办的6起非正常上访案件,国家信访局交办的7件重点信
访案件,根据不同情况,把有关单位负责人约到市信访局,进行当面交办,或者带案
到责任单位,进行实地交办。各责任单位高度重视,全部落实了领导包案责任制,成
立工作组,限期查处,处结率100%。通过开展集中治理活动,进京非正常上访得到有
效遏制,没有发生军队退役人员聚集进京上访,更没有发生上访人员在京丢丑滋事事
件。莱芜市非正常上访仅占全省的0.4%,得到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
(亓会祥 吴希栋)

【政策研究】 紧扣中心,强化服务,努力当好市委的决策参谋和助手。2006年,市
委政策研究室参与市委重大活动多、重要会议多、决策调研多、外出考察多,任务繁
重。初步统计,全年全室共起草各类文稿474篇、217万字。其中市委主要领导大会讲
话和省会发言65篇、调研讲话32篇,外地考察、专题调研和决策论证44篇,署名文章
25篇,工作汇报56篇,出版《莱芜调研》12期,省级以上发表文稿15篇,同时参与了
4项市委重大活动。 全室办文、办会、办事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一是开展重大专题调
研,服务市委决策。开展专题调研主要有10项。接轨济南、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调
研。 到济南等地实地调研,先后形成调研报告2篇,明确提出“当好济南最佳配角”
和“依托济南、接轨济南、服务济南、发展莱芜”的建议,被市委采纳。新农村建设
调研。总结提炼出“工业带动、农产品加工带动、旅游开发带动、城市服务业带动、
劳务输出带动” 等农村经济发展的5条路子14种具体做法,提出莱芜市农村经济正在
形成产业以非农化为主、布局以区域化为主、经营以规模化为主、主体以民营化为主
发展格局的判断,提出重心下移、搞好规划、典型引导、创新环境、强化考核等新农
村建设建议,主要观点被全市新农村建设观摩座谈会采纳。成长性企业调研。摸清全
市规模以上发展现状,提出“靠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增强经济发展稳定性”的建议,
市委主要领导专门做出重要批示,印发各区、开发区和各有关部门。服务业发展调研。
形成《产业升级的战略选择——? 关于加快我市服务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提出强
化“七个突破”,加快构筑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服务业发展体系的建议,受到市委
主要领导的大会表扬。产业招商调研。系统理出五大优势产业的16个产业节点,提出
“强化产业招商必须立足实际、把握规律、重点领域求突破”的建议。会展业发展调
研。提出“打造会展品牌、助推产业发展、繁荣城市经济”的建议,市委分管领导作
出重要批示。大企业武装工作调研。总结提炼出“武装工作和经济发展目标同向、素
质同升、管理同频、科技同进”等富有莱芜特色的大企业武装工作新路子,有关经验
做法向省以上国防刊物推荐。莱明路改造调研。就莱明路改造对区域发展格局、城乡
统筹发展、区域发展环境的影响进行全面分析预测,提出“该路将成为生产力布局的
主阵地、区域发展的主动力、密切内外联系的主轴线、展示城市形象的主窗口、提升
城市竞争力的主渠道”的观点,超前提出做好“借路发展”文章、规划建设沿路经济
带、完善交通路网等建议。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调研。系统总结莱芜市通过货币
直补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的经验做法,提炼出“建房市场化、租(买)自主
化、补贴货币化、运作透明化”思路,将具体做法归纳为救助、联动、退出“三个机
制”,促进了这一经验做法的对外宣传推广。软环境调研。找准治安、政务、市场、
政策和人文等5个方面17类制约发展、 影响和谐的突出问题,鲜明提出“整治软环境
刻不容缓”、“以监督促教育、促查处、促规范”的观点。开展外地考察主要有7次:
主要围绕市委中心工作和领导关注的重点问题,先后随领导或与相关部门联合到成都、
云南、浙江以及省内济南、烟台、威海、潍坊等地考察学习,形成《赴成都考察报告》
《赴江阴、赣州考察报告》《文化:旅游的灵魂——云南旅游业发展考察启示》《大
型水库综合管理考察报告》《日照、威海、潍坊、新泰考察报告》《滨州、潍坊、临
沂三市考察报告》 《关于威海、烟台考察情况的汇报》等7篇考察报告,有的在《莱
芜调研》刊发,有的被吸收进领导讲话或市委文件,大部分成果进入了决策转化程序。
开展政策论证。主要是与财政局联合,对新旧政策、土地政策与税收政策、技改与新
上项目之间的优惠程度反复对比测算,确定了支持鼓励重点工业项目的幅度、年限以
及条件,政策以市委文件形式下发执行。
二是保质保量地起草好市委主要领导讲话,深化完善市委工作思路。年内共起草
各类领导讲话、 发言113篇、55万字。比较重要的综合性会议讲话及发言有:6月2日
市委书记于建成在全市领导干部会议上的讲话,围绕站在新起点、实现新发展这个主
题,提出“思想要有新境界、工作要有新作为、执政能力要有新举措”的总体思路,
在用透视、环视、俯视的眼光和理念审视莱芜的基础上,对加快发展、改革创新、城
市建设管理等进行全面部署, 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重点、新措施;7月19日市委
书记于建成在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读书会暨现场观摩会上的讲话,在总结评价上半年
工作的基础上,着重解决了“进一步解放思想、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创新、扩大对外
开放、抓好落实”等5个关系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点问题;8月18日市委书记于
建成在第17次市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面对国家不断加强宏观调控的严峻形势,
要求各级全面理解、深刻领会、准确把握中央决策精神实质,牢固树立发展意识、机
遇意识、超前意识,鲜明地提出要把宏观调控作为“赶超先进、调整结构、转变增长
方式、 扩大改革开放、全面协调发展”的机遇,较好地统一了全市上下的思想;8月
24日市委书记于建成在全市创新农村经济发展路子、推进新农村建设观摩座谈会上的
讲话,总结分析了全市农业朝企业化方向发展、农村朝城市化方向发展、农民朝市民
方向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提出了以“六个一体化”为主要内容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思路,
要求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市民与农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规划、综合研究,扎
实推进新农村建设;9月1日市委书记于建成在市委党校秋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系统
阐述了又好又快发展的内涵,就是“发展速度要快,发展质量要好,发展水平要高”,
首次系统提出在全市大兴创业、创新、创优之风,要求各级干部提高驾驭市场经济、
改革创新、 驾驭复杂局势、做好群众工作、拒腐防变“五种能力”;9月25日市委书
记于建成在全市服务业暨旅游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在总结分析全市服务业发展现状的
基础上,明确了服务业发展的潜力和空间,理清了服务业特别是旅游业发展的思路和
重点; 9月29日市委书记于建成在全市领导干部会议上的讲话。总结前三季度工作,
强调抓好8个方面工作的落实;11月4日市委书记于建成在市委十一届十次全体会议上
的讲话,贯彻中央和省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部署,从莱芜实际出发,对构建和谐
莱芜作出全面部署;11月14日市委书记于建成在全省领导干部会议上的发言,旗帜鲜
明地提出,莱芜的和谐社会建设,总的就是加深“五个认识”,夯实物质、群众、体
制、生态、组织“五个基础”;11月21日市委书记于建成在全市领导干部会议上的讲
话,深化对又好又快发展、宏观调控、建设和谐莱芜“三个认识”;初步明确了明年
工作思路,提出坚持加快发展、调整优化结构、改革创新等“八个不动摇”;市委书
记于建成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进一步统一了对宏观形势、科学发展观、宏
观调控“三个认识”,作出了上年经济发展“一季比一季好、全年比年初预料得好”
的判断, 明确了2007年经济工作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基本原则,要求在8个方面实
现新作为。此外,还撰写和整理市委主要领导工作调研讲话32篇、近10万字,并将市
委书记于建成重要讲话、调研整理汇编成册,以便更好地指导各项工作开展。
三是全力服务市委重大活动。 参与雪野水库综合治理工作。抽调2名同志参加雪野水
库治理整顿指挥部,承担主要文稿起草工作,形成各类讲话汇报10余篇,参与组织调
度会议2次,外出考察1次,并全程参与了治理整顿方案、规划、政策的论证制定。参
与接轨济南、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前期论证和组织实施工作。先后到济南周边各县
市区以及淄博、泰安等地考察,参与组织接轨课题调研工作会议2次,起草领导讲话、
汇报10篇, 撰写调研报告2篇,形成了接轨意见、接轨方案、规划设想、工作安排等
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参与《莱芜市“三个体系”建设实践与探索》一书的编纂工作。
共编辑文稿39篇、21万字,从方案制定、责任分工、部门指导、文稿把关到包装策划、
版面设计,都发挥了主导作用。参与“区域限批”整改工作。密切关注事件发展动态,
及时提供文稿服务,筹备召开全市环保大会,从限批到解禁一个月时间,共提供相关
信息5篇,撰写讲话、汇报、信函9篇。参与一系列重要会议的筹备工作。市委理论中
心组读书会暨现场观摩会,会前协助领导完成考察点及路线的选定,把关修改各单位
解说词、考察点简介,形成了省委理论中心组读书会发言、市委贯彻省会精神报告、
省会精神传达提纲、现场观摩点评要点、市委理论中心组读书会暨现场观摩会讲话等
5篇文稿, 会后与市委办公室分头到钢城区和15个重点部门督查调研,并将贯彻落实
情况形成两期《督查专报》呈报市领导。十一届十次全委会,从省委全委会议分组讨
论发言、省全委会议精神传达提纲、市委常委(扩大)会议讲话,到全委会议讲话、
主持词、 会议公报,先后形成讲话、汇报6篇。全市创新经济发展路子推进新农村建
设观摩座谈会,从选定观摩点、确定发言单位、查看观摩点和路线、发言人员演练、
食宿安排、会场安排、会议材料修改和编印、领导人讲话等各个环节都精心准备,确
保了会议圆满成功。参与钢博会等一系列重要活动的筹备工作。为参加钢博会的中央、
省和市领导起草致辞5篇,形成汇报2篇。此外,为迎接中央和省领导检查指导工作,
起草各类汇报、解说词20多份。
四是切实做好对上供稿、成果转化和部门服务工作。对上供稿方面,在《经济日
报》《大众日报》《人民政协报》《山东通讯》《山东农村工作》、山东电视台等省
级以上报刊媒体发稿15篇,还有几篇近期刊发。成果转化方面,市委政策研究室报评
的《一线带全盘,腹地变前沿——关于济莱青高速公路对莱芜发展影响的调查思考》,
获全市社科成果一等奖。部门服务方面,坚持从中心工作和领导关注的事情入手,先
后帮助两区、开发区、科技局、民政局、民营办、国土局、建委、信访办、邮政局、
军分区等十多个部门单位完成了一些重大典型的总结、重大会议材料的把关、整理及
下一步工作思路的论证,并及时在《莱芜调研》《呈阅件》上转化,使这些部门的工
作更好地为中心工作服务。
积极做好农村工作, 发挥指导协调作用。一是开展3个系列调研,积极探索推进
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的规律。涉农政策调研,对近年来各级出台的各类涉农政策、
文件、财政支农资金情况进行系统调研,提出了莱芜扶持三农发展的政策整合思路、
财政资金投向调整办法;“三农”发展情况调研,对各类农村经济发展典型进行挖掘
和总结,对发展镇域经济的思路和办法、路子和模式进行归纳和梳理,理清“以发展
农村经济促进城乡融合,以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总体思路;推
进城乡一体化的调研,先后到江阴、成都进行调研学习,进一步明确了城乡一体化的
推进思路、选准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二是起草九个文件、规划,为推
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提供了有力保证。 其中有3个文件、6个专项规划。3个文件
是:《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见》《关于开展“新农村建设先
进村”评选活动的意见》《关于开展“新农村建设先进村”评选活动的考核评价办法
(试行) 》。6个专项规划是:《莱芜市城乡空间布局一体化规划》《莱芜市城乡产
业发展一体化规划》《莱芜市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规划》《莱芜市劳动就业与社
会保障一体化规划》《莱芜市城乡社会发展一体化规划》《莱芜市城乡生态环境建设
与保护一体化规划》 。三是组织6次会议、活动,营造了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
的良好氛围。组织筹备的新农村建设重点会议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编制工作
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会议,明确了莱芜推进新农村建设的6个工作重点和4项
工作机制,为莱芜新农村建设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调;新农村建设调度会;创新经
济发展路子推进新农村建设观摩座谈会,充分肯定了基层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探索走出
的成功路子,进一步明确了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任务;城乡一体化专项规划调度
会,对6个城乡一体化专题规划进行了进一步按排部署。此外,还认真做好接待省委、
省政府督查调研活动,编辑《莱芜农村工作》3期、新农村建设培训教材1本、30万字。
认真抓好党刊编辑工作,传达市委决策部署。共编辑《莱芜调研》12期(1至2期为合
刊) ,编发各类文稿340余篇,约140万字,设计图画宣传板面96个,图片900余幅。
在编辑工作中,始终坚持“党刊、名刊”的办刊思路,紧紧扣住新一届市委领导班子
的工作思路和站在新起点实现新发展这个主题,围绕全市重点工作、重大活动、重点
工程,一期一个主题,一期一个热点。全年共编辑“十一五”发展规划发展目标、社
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接轨济南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钢铁博览会、
发展服务业等专栏6个, 编发文章50余篇。在抓好刊物内容的同时,改进办刊手段,
注重版式设计,畅通发行渠道,使刊物可读性、时效性进一步增强。在办好党刊的同
时,还努力办好《呈阅件》,为市委科学决策提供服务,年内出刊12期。
(市委政研室)

【组织工作】 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深入扎实地开展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
全市1075个党组织、 34591名党员参加了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群众
满意度达99.97%。召开全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
动总结表彰大会,表彰近年来特别是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基层党组织50
个、 优秀共产党员100名、优秀党务工作者10名。以增强先进性为着力点,党的基层
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不断加强。继续深入扎实地开展“三级联创”活动,抓好中央和
省补助的68个村的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完善机关党建工作考核办法,加强非公经济社
会组织和社区党建工作,抓好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全市共发展新党员1490名。建立
健全符合莱芜特点的保持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党建工作责
任制,开展创建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活动,推行为民服务代理制,建立关怀老党员的
长效机制, 迎接了省委基层党建工作检查组对莱芜市近5年来的基层党建工作情况特
别是长效机制建设情况的检查。以规范化建设和长效机制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加强远
程教育工作。加强对远程教育工作的宣传和管理员队伍建设,举办全市远程教育管理
员培训班。充实市、区远程教育中心工作人员,配备乡镇专职管理员,调整充实村级
管理员。加强对规范化站点创建活动的组织领导,市区两级建立联系点68个,创建省
级规范化站点3个, 组织开展以“争创远程教育先进乡镇(街道)、争创远程教育先
进村(社区)”为主要内容的“双争”活动。加强资源整合力度和终端接收站点的运
行维护力度。做好新教学课件的开发制作,制作12集电视系列报道《可贵的探索》,
在莱芜电视台进行了集中播出。
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做好区、乡党委领导班子换届的有关工作和党代表推
选工作。组织考察组到两区进行换届考察,研究提出了区委领导班子换届人事安排初
步方案。做好乡镇(街道)党政正职调整和党委领导班子换届人事安排方案审查工作,
共调整党委书记24人次。认真做好党代表推选工作,指导各选举单位推荐产生出席党
的十七大、省九次党代会和市十二次党代会的代表候选人初步人选。做好两区和市直
部门单位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日常管理工作。根据市直部门单位职位空缺情况和工
作需要,对部分领导班子和市直党群口科级干部进行了调整配备。积极推进干部制度
改革,对有关单位的县处级职位和科级职位实行竞争上岗,树立了良好的用人导向。
认真做好年轻干部的培养锻炼工作。围绕加快综合试点镇和重点促进镇的发展,认真
做好挂职干部的轮换,围绕加快经济开发区建设,选调15名优秀年轻干部充实经济开
发区进行专业招商。创新选调生考察办法,实行了量化考察,科学确定了拟录用人选。
配合做好市级领导班子的调整考察和选举工作。圆满完成市人代会选举工作,提名人
选均以全票或高票当选。协助省委组织部做好市委换届考察工作和省管干部2005年度
考察以及市委、 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到任服务等工作。 继续深入开展市级领导干部
“联镇包村”工作。深入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所捐送钱物折合人民币35万
余元。 对包村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检查, 促进了包村工作的顺利进行。以贯彻实施
《公务员法》为契机,不断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认真落实领导干部任前公示和试
用期制度,先后对新提拔的39名县级干部进行了任前公示,对新提拔的副县级干部全
部实行试用期制。严格标准程序,做好公务员的登记、职务和级别确定、非领导职务
设置、工资套改、参照管理等入轨运行工作。做好干部档案的审核整理、任前审核和
全市干部档案的宏观管理工作。
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和人才工作。认真抓好《干部教育条例(试行)》的贯彻落实。
组织全市在职县处级领导干部、 组工干部及市委党校的全体教职工共800余人参加
《干部教育条例》知识考试,进一步促进了对《条例》的学习。建立健全干部教育培
训信息上报制度和干部培训档案,加强对各部门各单位举办的培训班次有关资料档案
的搜集和整理。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抓好专题培训工作。依托市委党校共举办
各类主体班次12类13期, 培训各级各类干部700人次。创新培训内容和形式,成功举
办第一期国(境) 外培训——? 赴新加坡物流与货代管理培训班, 实现了莱芜市国
(境)外培训零的突破。以高层次人才引进开发为重点,努力做好人才工作。认真做
好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莱芜名师、首席技师的选拔管理工作。组织对2004年度有
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进行健康查体,组织14名“莱芜名师”到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参加
专题研修班学习, 对首次评选出的9名莱芜首席技师进行隆重表彰。引进各类硕士以
上研究生25名,为2005年引进的11名硕士研究生集中发放安家补助费11万元。加大人
才宣传力度,在电视台播出《专家风采》电视新闻栏目,营造了尊重人才、关心人才
的良好环境。
监督工作。认真贯彻《干部任用条例》,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换届环境。组织全
市847名组织人事干部进行《干部任用条例》 知识及相关法规知识考试,对《干部任
用条例》贯彻落实情况进行检查,与市纪委联合下发《关于在换届中进一步严肃组织
纪律的通知》,重申换届工作纪律,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换届工作环境。继续采取多种
措施,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坚持干部函询诫勉谈话制度,
与有关部门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进行谈话或函询。认真落实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
度,委托审计部门对有关单位主要负责同志进行离任审计或任职期间经济责任审计。
坚持与执纪执法部门联系制度,对2005年度干部实绩考核基本称职等次以下的领导干
部、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的领导干部和群众来信来访来电反映领导干部问题的情况进行
认真整理和分类,为干部任免提供了依据。建立健全强化预防、及时发现、严肃纠正
的干部监督工作机制。继续实施与纪委定期沟通情况制度,健全干部监督信息网络,
设立12380举报电话专用手机, 使用中央组织部举报信息采集软件,定期上报举报信
息及12380举报电话受理、查核、查实处理情况。
干部实绩考核和招商引资考核工作。圆满完成2005年度目标考核、招商引资考核
和乡镇目标考核工作。做好总结表彰大会的有关工作,对60个招商引资暨工作实绩先
进单位、 3个工作实绩突出单位、 129名优秀等次领导干部和8个目标考核先进乡镇
(街道)进行表彰,对在招商引资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84名同志进行记功、晋级奖
励。认真反馈年度考核结果,肯定成绩,指出不足,进一步增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
的压力感、责任感,促进了领导班子自身建设。制定完善2006年实绩考核目标体系。
制定2006年度实绩考核总体目标和县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考核目标,指导两区进一
步修改完善乡镇考核目标。认真做好“工作创新奖”的评选工作,组织有关专家进行
了初步评审。认真抓好“三个体系”建设,会同有关单位认真总结近几年来在“三个
体系”建设方面的经验做法,编辑完成了《莱芜市“三个体系”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一书。做好平时督查工作,促进了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
( 陶 钧)

【老干部工作】 老干部政治待遇得到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一向在政治上关心老
干部。春节前夕,印发《春节慰问信》,向全市离退休干部致以节日的问候。同时,
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走访看望了市级老干部和第一、二干休所的离休干部。各
级各单位自觉坚持政治学习、通报情况、走访慰问、参观考察等制度,较好地落实了
老干部的政治待遇。 6月,组织有关单位老干部认真学习全市领导干部会议精神,使
老干部加深了对莱芜市“站在新起点,实现新发展”的认识;10月,分别组织市直老
干部参观钢博会产品展和莱城区重点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广大老干部亲身感受了莱芜
市近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12月,认真征求了部分市级老干部对莱芜市2007年重点工
作安排的意见和建议。
离退休干部党建工作进一步加强。各级各单位以学习贯彻中组部《关于进一步加
强和改进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工作的意见》为契机,不断加强老干部党支部的思想、
组织和作风建设。 6月和10月,市委老干部党校先后举办第三期和第四期离退休干部
党支部成员培训班, 共有200多名离退休干部党员参加。培训期间,组织学员参观了
泰钢及王子纺织等工业项目建设,取得了良好效果。
离休干部“三个机制”有效运行,落实老干部生活待遇取得新成效。加大协调、
督促力度,合理确定离休干部医药费统筹金标准和市直原企业离休干部的生活补贴标
准,妥善解决了困难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离休干部医药费统筹金问题,并将
市直原企业离休干部医药费统筹金和增加待遇所需资金共计398.4万元, 全部列入财
政预算,有效确保了“三个机制”的正常运行,全市离休干部“两费”全部得到落实。
8月, 顺利通过省委老干部局对莱芜市“三个机制”运行情况的检查验收,市委老干
部局被评为“全省离休干部‘三个机制’工作优秀单位”。解放思想,创造性地做好
企业离休干部工作。从1月1日起,莱芜市在全省率先将所有企业离休干部调整到机关
事业单位管理,从根本上解除了企业离休干部的后顾之忧。在解决好他们“两费”的
同时,经过各方积极努力,圆满落实了电话补贴、采暖补贴等基本养老统筹外的各项
待遇。 其中,11月,积极协调财政及劳动保障部门为市直162名原企业离休干部发放
采暖补贴, 共发放资金24.56万元,老干部十分满意。各级各部门单位认真落实离休
干部健康体检的要求,全市离休干部普遍查体一次。
扎实开展“普访老干部,真情办实事”活动,老干部“双高期”管理服务工作取
得新突破。“普访老干部,真情办实事”活动是全市老干部部门的一项重点工作和创
新型工作。从2月22日至5月19日,由市、区委老干部局长分别带队,对市直及区属的
全体离休干部普遍走访一遍。走访中,工作人员不怕累、不怕脏、不怕传染病,坚持
做到户户到、人人见,与每一位离休干部促膝交谈,了解情况,交流感情。认真填写
《走访离休干部情况登记表》,向每一位离休干部发放“服务联系卡”。整个活动,
老干部共反映各种问题、 困难及建议267件。在全市各级各部门单位的共同努力下,
全部落实解决。受到了广大离休干部的一致好评,也得到了上级的充分肯定。中组部
老干部局和省委老干部局分别在《情况交流》《情况反映》中介绍了这一活动。各级
各单位以此为契机,积极为老干部办好事、办实事。市第一、二干休所继续深入开展
“情注夕阳红,爱心献功臣”活动,在对自来水、暖气及下水管道和地面进行维修、
更新的同时,深化、细化对老干部的服务,老干部非常满意。12月,两干休所都被省
委老干部局评为“省级示范干休所”。钢城区为全区离休干部建立起《健康档案》,
增强了为老干部服务的针对性。
加强窗口阵地建设,丰富老干部精神文化生活取得新成果。各级各单位从实际出
发,积极组织老干部开展各种形式的文体活动。5月,举办全市第七届老干部运动会,
有38个代表队的近400名运动员、 裁判员和工作人员参加,是莱芜市举办的老干部运
动会中规模较大、 参赛人数最多的一次盛会。8月,举办“我健康,我快乐”全市离
退休干部风采大赛,并从中选拔优秀队员组队参加了全省的比赛。“九? 九”老人节
期间, 市老干部活动中心成功举办第五届“金秋再相聚,回报老干部”活动,有360
多名离休干部参加,社会反响很好。12月,被省委老干部局评为“省级示范老干部活
动中心”。市老年大学教学达到8门课程11个班,学员达到230余人。办学中,组织师
生积极开展教研活动、文体活动和社会活动等,并取得了良好成绩,获得了多项荣誉。
莱城区“七? 一”期间举办老干部书画展等活动,取得了良好社会效果。
积极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老干部发挥作用呈现新面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
关心下一代工作,在全省率先把关心下一代工作列入全市各级领导班子年度实绩考核。
经过努力,市直26个成员单位、各区以及乡镇(办事处)全部建立健全了关工委组织
机构, 80%的村(居)、社区也成立相应的办事机构。同时,“五老”志愿者队伍不
断壮大, 全市达4470名。9月,成立了以革命传统教育为主的“五老”报告团、以法
制教育为主的“关爱工作团”以及组织建设指导组、法制教育指导组等5个指导小组。
在“两团五组”的带动下,全市广大离退休干部积极参加“四参与一服务” 等活动,
踊跃投身到关心下一代工作中,积极开展各种有益活动。6月底,700多名师生和老干
部齐聚一堂,举办“夕阳朝霞同辉映,老少同乐颂党恩”大型文艺演出,取得良好效
果。11月12日,举行“忆先烈、知荣辱、促和谐——纪念莱芜战役胜利60周年青少年
主题教育活动” 启动仪式,来自全市机关、企业、学校的800多人参加了启动仪式,
社会反响强烈。
(亓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