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城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c&A=6&rec=21&run=13

中共莱城区委
书 记 朱胜运(12月止) 郑金启(12月起)
副书记 李乃俊(12月止) 胡文朴 刘延才
徐延明 郑德庆
常 委 朱胜运(12月止) 李乃俊(12月止)
郑金启(12月起) 胡文朴 刘延才
徐延明 郑德庆 陈长军 李维运
亓 峰(女) 张子信 高立峰 刘镇凌
李志强(5月止) 许常勇(5月起)
中共莱城区纪委
书 记 胡文朴
区人大常委会
主 任 朱胜运
第一副主任 王庆堂
副 主 任 莫祥春 刁俊河( 2月起) 唐绍金
雷明娟(女)张文琴(女,不驻会)
田京书 王金亮
区人民政府
区 长 李乃俊
副 区 长 刘延才 李福森 黄翠萍(女)
李兴实 金宗义 刁玉照 吴爱军
政府顾问 毕于业(2月止)
区长助理 杨永凯 张海波 周光学(7月起)
杨继荣(12月起) 魏常杰(12月起)
区政协
主 席 王 华(女)
副 主席 马启代(不驻会) 毕于业(2月起)
王庆莱(2月止) 张翠玲(女)
余南北(不驻会) 李润亭(不驻会)
亓效华
区人民武装部
部 长 李恒胜
政 委 李志强(1月止) 许常勇(1月起)
区人民法院
院 长 王传华
区人民检察院
检 察 长 陈艺英(2月起)
代检察长 陈艺英(2月止)
莱城工业区
工委书记 李乃俊(7月起)
工 委 副 书 记 刘镇凌(7月起) 周光学(7月起)
赵 波(7月起) 侯晓龙(挂任,7月起)
孟宪涛(挂任,7月起)
胥元明(挂任,7月起)
纪工委书记 薛 亮(7月起)
管 委 会 主 任 李乃俊(7月起)
管委会常务副主任 刘镇凌(7月起)
副 主 任 张海波(7月起) 周光学(7月起)
赵 波(7月起) 薛 亮(7月起)
李国清(7月起)
凤城街道办事处
党委书记 郑德庆(12月止) 李明顺(12月起)
主 任 李明顺(12月止) 何 波(12月起)
张家洼街道办事处
党委书记 李乾实
主 任 王静媛(女,12月止)李尚坤(12月起)
高庄街道办事处
党委书记 杨继荣(12月止) 张凌云(女,12月起)
主 任 王庆喜(12月止) 吴加庆(12月起)
口 镇
党委书记 刘镇凌(7月止) 赵 波(7月起)
镇 长 赵 波
羊里镇
党委书记 魏广明
镇 长 刘训涛
方下镇
党委书记 王庆江(12月止) 司加忠(12月起)
镇 长 马庆云
牛泉镇
党委书记 周光学(7月止)
张凌云(女,7月起,12月止)
亓 勇(12月起)
镇 长 张凌云(女,7月止) 亓巨川(7月起)
辛庄镇(8月归钢城区管理)
党委书记 赵洪新
镇 长 王爱华
苗山镇
党委书记 魏常杰(12月止) 桑红军(12月起)
镇 长 孙佳修
茶业口镇
党委书记 亓 勇(12月止) 刘彬华(12月起)
镇 长 任启民(12月止) 李英伟(12月起)
雪野镇
党委书记 秦昌民
镇 长 刘彬华(12月止) 张鸣剑(12月起)
大王庄镇
党委书记 赵春培
镇 长 燕相柏(12月止) 刘家梁(12月起)
寨里镇
党委书记 雷印高
镇 长 黄延成(12月止) 马秉军(12月起)
杨庄镇
党委书记 董成林(12月止) 杨 军(12月起)
镇 长 杨 军(12月止) 韩卫英(女,12月起)
和庄乡
党委书记 王国勤
乡 长 左致宏(12月止) 张家才(12月起)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 莱城区辖1乡、10镇、3个办事处,768个行政村(居
委会) ,941个自然村,总面积1677.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8万亩。年末全区总人口
88.6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4.96万人。人口出生率8.13‰,人口自然增长率1.73‰。
2006年,全区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落实科学发
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统领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
六中全会精神,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扎实工作,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保持了持续健
康快速发展。 2006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66.42亿元,比上年增长16%。其中,第一
产业增加值16.02亿元, 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93.13亿元,增长19.4%;第三产
业增加值57.27亿元, 增长13.6%。三次产业比重为9.6:56:34.4。全社会完成固定资
产投资90亿元, 增长30%。完成财政总收入8.4亿元,增长55.7%,实现地方财政收入
37919.55万元, 增长57.3%。
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经济结构明显优化。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0亿元,其中
区属固定资产投资63亿元,分别增长30%、40%。第三产业投资呈现增长态势,三次产
业比例由上年的10.5:55.6:33.9调整为2006年的9.6:56:34.4。 工商税收占地方财政
收入的比重达到89.5%。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同比下降4.5个百分点。
群众收入稳定增长,生活质量逐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
收入分别达到11588元、5174元,分别增长7.4%、1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2.6亿
元, 增长16.1%,城镇居民、农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分别达到7638元、3122元,分别增
长7.6%、 14.2%。劳动就业、困难救助、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
体系更加完善。电力通讯、有线电视覆盖面逐步扩大,居住条件不断改善,生活质量
稳步提高。
全力以赴抓好莱城工业区建设。以莱城工业区被批准为省级开发区为契机,围绕
建设省内一流开发区,积极理顺管理体制,健全组织机构,明确发展定位,高标准编
制规划,聘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完成了概念性规划,各专项规划正全面展开。
按照“重点完善北区,着力打开南区”的建设思路,积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北
区完成了道路硬化、绿化、亮化和供排水、供电等工程,“七通一平”面积达到16平
方公里,规划建设了占地34公顷的中小企业孵化园,围绕发展“飞地经济”,设立了
4个乡镇工业园; 南区规划建设了莱城大道、汇河大道,初步拉开了工业区大发展的
框架。 截至年底,工业区共开工建设各类项目38个,形成固定资产8.9亿元,其中投
资1.7亿元的艺景林果等15个项目已投产见效。 莱城工业区已经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
主阵地。
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坚持改善投资环境,创新招商方式,密切厂地协
作, 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全区共引进项目422个,形成固定资产21.7亿元,新开工投
资过亿元的项目9个, 银河电子大厦、汤齿齿轮箱等一批提升产业水平的好项目相继
开工建设。外经贸工作快速发展,完成进出口贸易总额4亿美元,其中出口完成2.8亿
美元,分别增长20%、25.2%;实际利用外资4160万美元。接轨济南进程加快,以融入
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为目标,加强与济南的交流合作,交通、产业、人才、资本、旅游
等对接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大力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坚持抓投入上项目,抓管理上水平,工业生产速度、效
益同步快速增长。 全区新增规模以上企业37家,达到130家,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
收入114亿元、 利税9.7亿元,均增长40%以上。骨干企业实力明显增强,19家重点调
度企业实现销售收入92.8亿元、 利税8.3亿元,分别增长40.9%、41.2%,分别占规模
以上企业的81%、86%。销售收入过亿元或利税过千万元的企业达到22家,其中销售收
入过10亿元的3家。 优势产业支撑作用更加突出,钢铁生产及深加工、轻纺、化工三
大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利税9.2亿元,分别增长41%、42%,分别占规模以上工
业总量的88.2%和94.6%。 知名品牌创建成效显著,新增省级以上名牌产品3个,“泰
丰”牌高支高密纯棉坯布成为全市地方企业获得的第一个“中国名牌产品”。
努力发展民营经济和第三产业。坚持把民营经济作为激发经济发展活力、加快经
济发展的重点,完善政策,优化环境,民营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区新发展
个体工商户3075户,新增私营企业835家,完成投资50万元以上的民营大户350家,纳
税30万元以上的民营企业达到132户。 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全区完成服务业增加值
57.3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4.4%。商贸流通业发展规模和水平明显提升,投资1.5
亿元的馨百大厦主体工程完工,一期工程投入使用。新兴服务业初具规模,新发展纳
税100万元以上的物流企业17家, 纳税50万元以上的房地产公司14家。生态旅游业快
速发展,房干等景区档次进一步提升。全区完成旅游开发投入2.9亿元,新增5处国家
级农业旅游示范点,接待游客170万人,实现旅游总收入3.7亿元。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城乡一体,统筹发展的要求,基本完成村庄
布点规划总体框架, 新完成85个村的村庄规划,村庄规划覆盖率达到50%以上。农村
经济全面发展,以“三辣”为主的经济作物面积达到53万亩,优质经济林21万亩,畜
禽总量546万头(只) 。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快速发展,新发展具
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加工企业8家, 新建千吨以上恒温库30座,加工储藏能力达到91
万吨,新转移农村劳动力2万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全区投资4.8亿元,完
成小城镇建设工程246项,地方道路307公里,大中桥梁125座,新通自来水村375个。
全区基本实现了村村通油路、 通客车,70%以上村实现了通自来水、通有线电视。雪
野水库综合整治成效显著,沟里水库除险加固,牟汶河、嬴汶河综合治理等重点水利
工程进展顺利。新农村建设“一镇五十村”示范工程实现良好起步。
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继续深入开展“法德结合、文明理家”、“法律
进社区”活动和“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大力实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
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积极开展国防教育和双拥共建,切实做好民兵预备役工作。
深入开展打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两抢一盗”等治安案件,“平安莱城”建设
迈出坚实步伐。积极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信访稳定形势明显好转。加强安全生
产专项整治,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改善。启动实施“五五”普法和“三五”依法治区
工作,扎实做好政府法制工作。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政府自身建
设进一步加强,各级政府依法行政和服务群众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积极发展社会各项事业。科技工作稳步推进,实施省级以上科技项目14项、国家
级科技项目6项, 申报省级科技成果4项,申报专利347项,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完成农村学校危房改造185处,改扩建农村学校12处,实验小学、
花园学校新建教学楼和莲河学校二期工程全部竣工投入使用,教学条件明显改善,教
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顺利通过了省教育工作示范区初步验收。医疗卫生进一步加强,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进展顺利, 10处重点卫生院、100处规范化村卫生室建设工程全面
完成,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推开,参合率达到82%。计划生育、环境保护、国土资
源管理三项基本国策得到认真落实。区委、区政府为民办的十件实事圆满完成。档案、
史志、审计、监察、煤炭、粮食、供销、外事侨务、对台事务、民族宗教、机关事务
管理、爱国卫生、残疾人和老龄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2006年,莱城区先后
被评为全国人口抽样调查工作先进区,全省“四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先进区、计划
生育科技工作先进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先进区、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护林防火先
进区、防汛工作先进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区、“三五”依法行政工作先进区、
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区等荣誉称号。

【农村基层组织与新农村建设】 莱城区委在重视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同
时,突出抓好农村基层班子建设这个关键,通过扎实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
动, 深入组织开展“三级联创” 活动, 扎实推进“富民强村”、“ 双培双强”、
“促强扶弱” 、“ 利民连心”四大工程,基层组织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以建设社
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在房干连续举办4期培训班,将全区768名农村党支部书记全部
培训一遍。督促各乡镇(街道)选派机关干部,进驻全区45个相对后进村限期进行重
点整顿,有34个相对后进村转化升级。在严格考核的基础上,为农村主职干部发放了
补助,并对连续任职6年以上的238名支部书记发放区政府津贴105900元。认真抓好村
级办公场所建设,对40个无办公活动场所的村,由各村选址,区规划局统一规划,以
乡镇为单位统一招标建设新的办公活动场所。全区40个需新建办公场所村的建设资金
全部到位,有21个已开工建设,其余19个2007年全部建成。按照全区统一部署,抓好
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工作,选派工作组进村靠上工作,投资20余万元为18个区级示范村
购置了图书。
2006年,莱城区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这
个根本,全区新农村建设进展顺利,经济社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年规模以上
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14亿元,利税9.7亿元,分别增长47.98%和40.44%。实现财政
总收入8.4亿元, 增长55.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79亿元,增长57.3%。城镇居民人
均可支配收入1158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74元,同比分别增长7.4%和11.4%。万元地
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同比下降4.5个百分点。 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工作中突出抓
了“五项重点”。一是抓发展。用工业化的理念谋化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全区生姜收获面积14万亩,大蒜新种植面积18万亩,分别比上年增加5000亩和3万亩,
新建标准化养殖小区23个。 全区发展以生姜、大蒜为主具有一定规模的加工企业326
家, 千吨以上恒温库286座,加工储藏能力近百万吨。二是抓规划。坚持把规划作为
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来抓, 着眼未来5至20年,打破城乡界限编制全区新农村建设
产业发展、城镇建设、农村居住和社会事业发展等专项规划。全区村庄布点规划总体
框架已基本完成,乡镇(办事处)总体规划也全部完成,编制率和评审率都是100%。
三是抓建设。主要是抓好镇村建设,牟汶河、汇河等河道综合治理,村村通硬化路、
村村通自来水、村村通客车、村村通宽带、村村通有线电视工作,加大造林绿化力度,
推进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危房改造,改扩建乡镇卫生院,全面推行农村合作医疗,
参合率达到82%。 四是抓整治。抓住全市开展“双创一巩固”活动的有力时机,把城
镇环境综合整治作为“双创一巩固”活动向基层延伸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全区开展了
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对乱搭乱建、占道经营和店外经营等进行了清理。五是抓班
子。 实行区级领导干部联镇包村制度,每年从区乡抽调200多名同志由副局级以上干
部带队,对部分强村和弱村进行重点帮促。坚持以村为核心,以房干村为基地,举办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培训班,对农村干部进行轮训,提升了农村干部整体素质。
围绕解决农村税费改革后村级班子运转难问题,落实对经济薄弱村主职干部工资实行
定额补助、党支部书记政府津贴等制度,调动了农村干部工作的积极性。

【精神文明建设】 2006年,全区精神文明建设以开展“城乡文明牵手共建行动”和
建设“文明莱城”为主题,积极探索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路子,有力地促进了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通过开展城乡文明牵手共建活动,全区城乡文明水平有了新提
高。全区共有145个区级以上文明单位和145个村积极参与“城乡文明牵手共建行动”,
区文明委先后三次召开有300多人参加的现场会, 并探索出了“财政补一点、部门帮
一点、社会捐一点、村集体筹一点、群众出一点”的投入机制。全年结对部门帮扶资
金到位100多万元、 赠送书籍16万余册、电脑100余台、建宣传阅报栏100多个、送戏
下乡200多场次、 救助困难家庭1100个,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乡村面
貌得到很大改善。 二是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 工程取得新成绩。区文明办继续把
“五个一”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突破口,加大检查调度和督促奖励的力度,先后
于3月、9月召开两次表彰会,对48个验收合格的村进行了表彰奖励。截至年底,全区
有近100个村达到标准,80 个村受到了表彰,全面激发了各级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积
极性。三是“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成效显著。在巩固富民强村工程、农村精神文明
基础建设“五个一工程”的基础上,在农村开展“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区里重点
抓了28个示范村,以村容村貌整治为突破口,以治理“脏、乱、差”为切入点,取得
了显著成效。 有8个村建起了居民楼,6个村分别进行了改厕建沼气,95%以上的村通
了自来水,农村面貌有了明显改观。在全市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杨庄镇的西宅科、
寨里镇的卞官庄、口镇的西街、雪野镇的房干、羊里镇的梁王石、茶业口镇的南嵬石
等6个村被命名为全市文明生态先进村,也是全市表彰的仅有的6个村。四是继续开展
服务经济最佳单位评选活动。在总结历年来开展活动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评选
方法,在服务经济单位设立行风信箱,公布监督电话,连续五年实现零投诉,全区的
政务环境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五是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丰富多彩。相继开展文明单
位、文明村镇、文明小区、“十佳新星”、“十大孝星”、“十大民营之星”和订单
农业“守合同重信用文明农户”等评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全区城乡
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

【招商引资与工业区建设】 2006年,全区招商引资共引进项目137个,外资形成固
定资产18.2亿元。新开工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3个,投资过5亿元的项目1个,过1
亿元的项目9个,过5000万元的项目3个,投资过千万元的项目58个。实现了当年引进、
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当年见效。一是突出招商重点。突出引进大项目,2006年,全
区共引进外方投资5000万元(或5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16个,外资形成固定资产6.8
亿元,分别占总数的11.7%和44.4%。突出引进外资项目,区委、区政府进一步加大外
资项目协调服务力度,抽调专人成立联合办公室,对各单位申报的外资项目逐个分析
研究,帮助协调办理手续,加快了外资到位。突出引进工业项目,在引进的工业项目
中,钢铁深加工项目28个、轻纺项目22个、化工项目16个、农产品深加工项目21个、
机械制造项目16个、 电子信息项目6个、 新材料项目5个。突出引进高新技术项目。
2006年引进高新技术项目3个。 二是创新招商方式。加大专业蹲点招商力度,在全国
25个城市设立蹲点招商组, 派出蹲点人员135人。加大工业区招商力度,在工业区规
划建设面积500亩、 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的中小企业孵化园。 加大企业招商力度,
2006年依托企业引进项目31个。加大产业招商力度,将钢铁深加工、农副产品深加工、
轻纺、化工、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商贸物流、旅游业10个产业,
作为全区重点招商产业。加大领导带头招商力度,2006年,各级各单位领导带头走出
去洽淡推进项目,开展有一定影响的招商活动20余次,累计洽谈引进项目60多个。三
是优化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在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上,更具灵活性,对大
项目、好项目一事一议。进一步优化服务环境,对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大项目区里成
立协调服务领导小组,由大班子领导牵头、项目引荐和落户单位及相关部门参与,及
时协调解决招商引资项目立项审批、注册登记、开工建设、政策落实过程中遇到的有
关问题。进一步优化社会环境,政法各部门密切配合,依法严厉打击阻拦项目施工和
欺行霸市等侵害客商利益的行为,全区招商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
2006年,莱城工业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6亿元,销售收入15.5亿元,利税1.47亿元,
增幅均超过40%, 新培植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3家,过2亿元的企业4家,过3亿元的
企业2家, 基本实现了“一年大变样”的建设目标。一是规划进一步完善。按照建设
“济南都市圈制造业基地、莱芜工业聚集区”的目标定位,聘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
究院对工业区进行规划设计。同时聘请深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对汽车城、物流园区等
专业园区进行了专门规划设计。二是基层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围绕“重点完善北区,
着力打造南区”的工作要求,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北区主要抓好道路硬化、绿化、亮
化和供水、供电等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99亿元,16平方公里范围内达到了“七通一
平”。南区重点铺开建设贯穿工业区南北东西的莱城大道和汇河大道两条道路,累计
完成投资2900万元。同时,按照市、区发展“飞地经济”的要求,规划建设占地34公
顷的中小企业孵化园, 设立凤城、大王庄、雪野、茶业口4个乡镇(街道)独立工业
园。孵化园建成后,标准厂房建筑面积可达到25.5万平方米。三是招商引资成效明显。
2006年洽谈引进项目66个, 计划总投资45.2亿元, 其中投资过亿元的项目10个,过
5000万元的31个。有38个项目开工,19个项目投产。

【莱城区民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2006年,莱城区私营企业保持了快速发展的好势
头。全区私营企业835户,从业人员8005人,注册资金9.8亿元,销售收入119.76亿元。
全年发展个体工商户3075户, 从业人员10337人, 注册资金4671万元, 销售收入
122.05亿元。 全年完成投资50万元以上的企业350家,比上年同期增加20家,其中完
成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达到60家, 总投资额18亿元。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民
营企业达到126户,比上年同期增加11户,其中过亿元的企业18家,比上年同期增加8
家。 全年民营经济税收达到3.53亿元,同比增长60.6%。全区纳税30万元以上的民营
企业131户, 比上年增加32家。民营经济增加值完成85.4亿元,同比增长 20%。
全区15处重点调度经济小区新入园项目179个, 其中投资过千万元项目60个,完
成基础设施投资1.98亿元, 项目投资30.5亿元,实现销售收入91.6亿元,利税8.7亿
元,上缴税金2.6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7%、25.5%、31%、25%、30%。其中莱城工
业区新入园项目25个, 完成基础设施投资9000万元,项目投资9.6亿元,实现销售收
入17亿元,利税1.6亿元,上缴税金4001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6%、20%、140%、25%、
33%、12%。加快“飞地经济”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拓展中小企业发展空间,提升了
莱城工业区发展水平。担保体系建设成效显著。金田同业投资担保有限公司和金泰担
保有限公司运营良好,全年累计为400多家企业提供担保贷款4亿多元,解决了全区一
部分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莱城区名牌战略取得新成果】 2006年,莱城区新增1个中国名牌,2个山东名牌。
泰丰纺织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 “TAIFENG”牌高支主密纯棉坯布被国家名牌战略推进
委员会和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认定为中国名牌,实现了莱城区中国名牌产品为零的突
破,也是全市地方企业第一个中国名牌产品。莱城区委、区政府对泰丰纺织集团进行
了重奖。山东泰丰纺织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泰丰”牌床上用品和山东银河纺织集团
有限公司生产的“银山”牌棉纱被山东省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和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
局认定为山东名牌。山东固德化工有限公司生产的工业萘和银河纺织集团有限公司生
产的14.6TEX普梳涤棉色纱线被评为山东民营经济知名品牌产品。 莱城区已形成了拥
有1个中国名牌产品, “泰丰”牌纱布、“新飞亚”牌轮胎、“泰山”牌超低定量有
光泽涂布纸、“利君”牌减水剂、“吐丝口牌”车桥、“太平洋”牌牛仔布、“王子”
牌色织布等8个山东名牌产品的名牌战略梯队和新飞亚轮胎、 王子牛仔服、泰山涂布
纸、 山沟沟花生油、奔牛水泥、科虹线缆6个省著名商标,名牌产品分布于纺织、轻
工、轮胎、建材、机械等行业,各支柱产业都有了自已的名牌产品。

【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申陈村】 莱城工业区申陈村有人口186户、528人。
几十年来,村两委认真贯彻“调防结合、以防为主”的人民调解工作方针,立足稳定
抓预防,着眼发展抓调解,做到了连续50年矛盾纠纷不出村,被全国调解委员会授予
“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荣誉称号。一是“七项制度”夯实人民调解工作基础。
村干部轮流值班,一年365天,天天有人接待来访。民情分析,每天早7点半,召开村
民小组长会议。入户专访,村干部划片分工,每月走访一遍。纠纷登记,无论纠纷大
小,件件有登记。上门回访,对容易反复的实行次日回访。昼夜巡逻。学习培训,组
织调解人员学习法律知识。二是“三项教育”堵住矛盾纠纷发生源头。以“法德结合、
文明理家”为核心内容的法制道德教育,将“法德结合、文明理家”《六化六十条》
标准印发到各家各户。以“文明创建”为载体的传统美德教育,每年坚持评选“五好
家庭” 、“遵纪守法光荣户”等,召开村民大会进行表彰。以 “我是申陈村人”为
主题的爱村如家教育,把村里的发展史、劳模先进事迹等陈列在村展史,以激发村民
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三是“一套方法”确保村民安居乐业。把握时机,搞好排查,针
对重大节日、大忙季节等纠纷多的实际,提前介入,有针对性地开展重点排查,发现
纠纷苗头及时采取措施。因人施调,息事宁人。真情打动,化解恩怨,坚持依法调解,
做到“情、理、法”三结合。全员上阵,制止干戈,发生纠纷立即赶到现场进行调解。
多方联动,善搭台阶,对不同人员采取不同方法,达到化解矛盾的目的。迂回避让,
防止激化。先入为主,情法相融。以身作则,当好表率。

【山东省十大杰出新闻人物——韩金来】 韩金来是山东金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党委
书记、董事长。靠14辆小铁车和艰苦创业精神,推出了一个拥有20多个子公司、2800
万元注册资金、1300多名职工的建筑企业集团。致富后,他致力于公益事业,先后为
全镇18个村捐款110万元用于道路建设, 投资250万元为家乡修建拦河坝和桥涵2座;
拿出160万元支持家乡学校改造建设; 出资130万元在家乡建起占地15亩、面积1万平
方米的全省一流敬老院,使30多名老人在此享受晚年。2003年,他以2500万元的捐款
被国家民政部授予“爱心捐助奖”。
成立龙山农副产品购销协会,使村里有劳动能力的村民找到工作,成了每月收入
千元以上的企业职工,受到村民的尊敬和拥护。2004年,韩金来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
实行村企合一,把村里28万元的债务划到公司的账上,由公司出资硬化街道,安装路
灯。为龙山景区投入近4000万元,建成AAA级风景区。全村200多名劳动力全部得到安
置, 村里65岁以上老人享受每年600元、每两个月一袋面粉的奉养,小学生免交任何
学杂费。多年来,韩金来已无偿为当地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捐资捐物折合半个多亿人
民币。2006年被山东省委宣传部授予“山东省十大杰出新闻人物”称号。
(刘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