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升级的战略选择—关于加快我市服务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c&A=6&rec=171&run=13

服务业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一般包括为企业服
务的生产性服务业、为消费者服务的生活性服务业和为社会服务的公共性服务业。莱
芜是钢铁主导型工业城市,目前正处于产业升级、结构优化、发展水平提高的重要关
口,加快服务业发展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集聚城市人气、提高发展活力和竞争
力,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稳定性、协调性,是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的战略选择。
最近,市委政研室联合市统计局,就全市服务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发展潜力进行
了调研分析,就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思路、重点、措施等,提出了初步建议。

现状:经济快车存在“服务业短腿”

“十五”是我市以钢铁为主导的工业经济加速膨胀的五年,与“九五”末比,钢产量
突破千万吨, 翻了两番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54亿元,增长2.4倍,占GDP比
重由50%提高到67.6%。在强势工业带动下,服务业实现了一定发展。服务业增加值由
38亿元增加到65亿元, 税收由不足3亿元增加到5.8亿元,新增就业2.6万人。物流、
会展、中介等新型业态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特别是物流业成为税收近亿元产业。
尽管如此,但相对工业,服务业无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还是对经济增长的贡
献,都有差距拉大之势。“十五”期间,服务业年均增长11.3%,落后工业增幅9.8

(图表1)
(图表2)
个百分点, 低于同期GDP4.2个百分点(图表1) , 增加值占GDP比重由36.3%下降到
25.6%(图表2),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下降17.6个百分点,成为经济“短腿”。
以上分析表明,我市服务业尽管有了一定发展,但与先进地区发展态势、与经济社会
发展需求比,还有较大差距。整个服务业处于传统产业为主、低小散的发展水平,生
活性服务业占比大(图表3),生产性服务业、公共性服务业相对滞后。具体表现在:

(图表3)

(一)生产性服务业严重滞后。生产性服务业主要包括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会展、
中介服务等,去年实现增加值16.5亿元,仅占服务业的25.3%。(见图表4)一是与工
业、 特色农业的发展态势不相称。物流业发展较快、但档次不高。200多家钢铁、姜
蒜等物流企业年均营业额仅为1500万元, 平均里程利用率不足50%。金融业市场化程
度不高,
2005年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情况
项目 实现增加值(亿元) 占服务业比重(%)
生产性服务业 16.5 25.3
其中:1、金融保险业 6.41 9.8
2、交通运输、仓储邮政 5.4 8.3
3、信息服务、商务服务、技术研发及其它 4.7 7.2
(图表4)
缺乏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去年四家国有银行以60%贷款只创造了不足45%的税收,而
两家地方银行却以不足40%的贷款创造了55%的税收;15家担保机构平均注册资本只有
1400万元, 仅能满足中小企业10%的担保需求。会展业起步晚、档次低。2004年以来
共举办160个展会, 除钢博会外,产品类展会占一多半,至今没有一家成规模的专业
会展公司。中介服务业发展领域不宽、市场化程度不高。我市中介机构仅限于会计、
律师、审计等领域,且多依附于政府机关,资质低、服务水平不高。像近年发展较快
的汶水律师事务所,年业务额也不过1000万元,基本没有市外业务。信息咨询、环评、
产权交易、质量认证等新兴业态一直是空白。二是吸纳就业少、产业素质低。生产性
服务业从业人员仅占服务业总数的20.7%; 千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14.5人,低于全省
平均水平。三是服务需求大,外包服务率低。我市大企业多、制造业发达、生产性服
务需求大,但服务外包少。莱钢去年在规划设计、技术研发、广告宣传、物流配送等
方面支出近20亿元,但服务外包率不到10%;泰钢服务外包率也仅有15%左右。
(二)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层次低。生活性服务业主要集中于房地产、旅游、批发零售、
住宿餐饮、社区服务业等领域。去年生活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1.7亿元,占服务业的
48.6%, 实现税收2.9亿元,占服务业税收的43.4%。一是传统业态多,竞争力不强。
批发零售、 住宿餐饮占生活性服务业的比重高达67%,高档餐饮娱乐、房地产、生态
旅游、社区服务等新兴业态发展较慢。商贸餐饮业,全市至今没有一家四星级宾馆和
高档商场,没有一条像样的商业步行街。旅游业,旅游品牌单一、景点分散、档次低。
除房干、莱芜战役纪念馆,其它40多处景点在省内外市场知名度较低,资源整合、文
化挖掘、品牌提升的任务重。房地产业无序发展问题突出。除大量单位自建房、城中
村改造商住房和经济适用房,去年商品房滞销面积约为70万平方米。社区服务业严重
滞后于城市化水平。 80%以上的社区尚未完成城中村改造,服务设施不健全,服务网
点多为“摊点式”。二是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少。至今没有一家档次高、辐射带动力强
的综合性服务项目。三是高档消费需求趋旺,但资金外流严重。“十五”期间,居民
人均居住面积增长10.4平方米, 千户拥有轿车增长1.6倍,移动电话、家用电脑等增
长3倍,文化教育消费增长50%,“花钱买舒适、花钱买健康、花钱买服务”渐成时尚。
但由于我市高档消费设施建设滞后,消费资金外流严重,仅上半年就达12亿元,占社
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4强。
(三)公共性服务业活力不足。公共性服务业主要集中于文化、教育、卫生、公共管
理和社会组织等领域。 去年实现增加值17.1亿元,占服务业的26.1%,发展较快,但
活力不足。一是重点领域重复建设严重。像各家医院争相搞基建、扩规模、上设备,
仅CT机就有5台,病床利用率仅为60%左右。二是缺乏特色品牌。目前,除莱钢医院牙
科在省内外知名度较高外,教育、医疗等领域基本没有过硬品牌。三是政府包揽、行
业垄断格局没有打破。公共服务和市场化服务不分,对政府依附性强,没当产业来发
展; 行业垄断严重,社会资本难以进入,去年全市教育总投入近6亿元,但社会资金
仅占2%。

原因:观念滞后、引导不力、投入不足成为要害制约

造成我市服务业发展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产业结构长期偏重工业资源型、初加工
型的基础行业和原料行业,经济增长对第二产业增长依赖性较强这一因素外,还存在
以下几个方面:
—思想观念存在误区。各级对服务业的战略地位、发展规律、发展优势和现实机遇等
缺乏清醒地认识和把握,思想上有这样几种误区:一是“贵贱论”。认为发展服务业
无非就是“吃喝玩乐”,甚至与“脏乱差、黄赌毒”划等号,对服务业持消极态度。
二是“割裂论”。片面割裂生产与服务、一产二产与三产的有机联系,重工轻商,重
生产轻服务,重速度轻协调。三是“自发论”。认为只要把工业做强了,服务业会自
然而然地发展起来,不用刻意去抓。四是“遮盖论”。认为这几年我市的服务业发展
并不慢,只是二产发展太快了,显得三产慢了。五是“条件论”。片面认为我市服务
业发展条件差,基础不好,存在畏难发愁情绪。由于思想上存在着种种误区,致使没
有把提高城市化水平、大力发展服务业摆上重要战略位置,服务业长期处于自发状态。
—工作引导不力。主要表现在:规划滞后,导致项目安置随意性、盲目性大,市场定
位雷同、布局杂乱无序、恶性竞争加剧;集中扶持政策导向不鲜明,重点不突出;管
理体制不理顺,联动机制不健全;投入不足,“十五”期间,服务业投入仅占全社会
固定资产投资的26.9%,低于全省5.8个百分点。
—环境氛围不浓。受社会保障水平低等因素制约,城乡居民对子女上学、就业、医疗、
养老等问题考虑较多, 消费意识差。去年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增长低于收入增长2.5个
百分点;金融、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的行政主导色彩浓,行业垄断问题突出;霸
痞作乱、干扰经营现象比较突出。
—人才保障不足。专业技术人员少、素质低,缺乏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引进政策。
服务业专业技术人才仅占服务业从业人员的14.5%, 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等领域的专
业人才引进、留用难。

建议:把握规律,看到潜力,乘势而上,全面提升

(一)增强对服务业发展规律性、必要性的认识。
一是世界经济正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 发达国家服务业占GDP比重均超过
60%。国际经验表明,城市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分别拉动最终消费、GDP增长1.6和
2个百分点;先进制造业对研发、物流等服务业需求增大,60%的利润来自服务环节。
可以说,没有现代服务业引领,经济将“供氧不足”;没有现代服务业配套,工业将
“血脉不通”;没有现代服务业铺垫,城市将“半身不遂”。
二是加快服务业发展是我市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服务业具有高需求弹性和低
自然依赖的特点, 投资少、见效快、就业多、能耗少、无污染;服务业万元GDP的用
电量仅为工业的14%,占用资本只有工业的60%左右,废物排放量约为制造业的6—7%;
每增一个就业岗位,工业平均需配置资金7万元,而服务业仅需2万元;服务业波动小、
增长持续性强,利于减缓经济波动。我市工业结构以钢铁为主导,导致环境和资源压
力大,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不足,加快服务业发展,对我市优化经济结构、克
服环境和资源瓶颈制约,增强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既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
有长远的战略意义。
三是我市服务业正处于由小到大、 由弱到强的关键期。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达到
1000—3000美元, 是产业结构升级、 服务业加速发展的关键阶段。目前,我市人均
GDP已超过2500美元, 特别是随着制造业发展、就业增加和居民收入提高,服务业在
产业分配链中的价值含量日益增高,都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长期的需求支撑。
(二)认清我市服务业发展的巨大潜力
当前,国际服务业资本正加速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国家和省对服务业发展越来越重视,
特别是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济青高速南线建设,都将给我市服务业发展带来难得机遇
和巨大空间。
一是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济青高速南线建设带来的潜力。济青高速南线开通后,我市
进入“济南1小时经济圈” ,与以济南为中心的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以青岛为中心的
半岛城市群的联系进一步密切,将有力带动我市生态旅游、高档商居、物流会展等服
务业发展。比如建设北部生态休闲度假区,可在3—5年内,有望使我市外来游客突破
300万人次,按人均消费500元计算,将新增外来消费近10亿元。同时,对科教、金融、
中介等城市服务业发展的带动作用也很强。
二是工业化加快推进带来的潜力。 先进地区工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拉动系数为1:1。
去年我市实现工业增加值162亿元, 按照1:1系数推算,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也应为
162亿元, 尚有100多亿元空间;“十一五”末,我市工业增加值达到400亿元,生产
性服务业空间也会翻番增长。据统计,去年莱钢生产性服务投入达18.4亿元,而外包
额仅1.7亿元。 如果莱钢将物流配送、人才培训等服务项目逐步社会化,可带来10亿
元的服务配套空间。
三是消费升级带来的潜力。 去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储蓄均超过1万元,
居民消费正由生产消费型向发展享受型转变,但“十五”期间人均消费支出增幅低于
收入增幅2.5个百分点。如果支出增长能与收入增长拉平,可拉动消费4.3亿元;如果
把每年外流高档消费全部转化为当地消费,可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以上。
四是城乡一体化建设带来的潜力。随着北部休闲度假区、莱城工业区、高新区等功能
区的建设加快,城乡加速融合,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一方面,为
我市服务业发展搭建起高位平台;另一方面,服务业自身也将在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
术产业带动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和持久带动力量。
(三)完善思路,明确重点,加快构筑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服务业发展体系
总的就是要从莱芜实际出发,坚持“四项原则”,实施“七项突破”,加快构建与工
业化、城市化水平相适应的“高增值、广辐射、强带动”服务业发展体系,努力建设
功能完善、布局合理、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区域性服务业中心。
四项原则:一是规划引领,就是高标准、高起点规划,突出规划在资源整合、项目布
局、设施配套等方面的龙头地位,引领服务业健康发展;二是大项目带动,就是围绕
加快提升服务业发展层次,打造区域特色品牌,着力引建一批牵动力强、辐射面广的
大项目;三是优势转化,重点做好“山水生态、特色产业、特色文化、区位环境”四
篇文章;四是开放带动,就是坚持市场导向,变政府办为社会办,集聚社会资源、动
员社会力量,加快服务业发展。
七项突破:一是靠资源整合叫响山水品牌,做大做强旅游业。以创建“国家优秀旅游
城市”为抓手,坚持统一控制、组团开发、突出特色、点线结合,高水平规划建设北
部旅游度假区;以雪野水库、大峡谷为中心,全面整合雪野、大王、茶业等镇村山水
资源,抓紧申报“旅游度假区”;搞好资源推介、项目包装,加快开发建设一批高档
别墅、星级酒店和水上娱乐项目;借鉴先进地区经验,按照“区镇合一”模式理顺管
理体制,形成开发建设合力;深入挖掘特色文化,加快建设钢铁博物馆、吴伯萧纪念
馆、莱芜战役纪念馆等重点项目。
二是规范完善房地产市场体系,提升房地产业发展水平。按照“统一领导、权责分明、
运转高效”原则,理顺房产管理体制,变“多头管理”为“统一管理”;加快建立房
地产交易中心,规范房地产交易行为,健全完善房地产市场体系;以提高服务效能为
核心,改进服务流程,完善服务手段,为交易双方提供规范、高效、便捷的交易服务。
三是以提高档次、完善功能为重点,加快商贸物流业发展。在抓好传统商贸改造提升
的同时,围绕打造集购物、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新型商贸业,加快推进盛世嘉园、银
座广场、馨百大厦等重点项目建设;围绕打造“买全国、卖全国”的钢铁、姜蒜物流
中心,加快规划建设钢城现代钢铁物流园区和鲁中姜蒜市场。
四是打响钢铁博览会品牌,提升会展业发展层次。制定会展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出台
扶持优惠政策,引导各类经济实体参与会展业发展;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招引国内外
著名会议展览机构来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加大对外宣传,做强钢博会品牌,努力营造
良好的发展氛围。
五是拓宽领域,加快发展中介服务业。按照“脱钩放权、分类搞活”原则,加快中介
机构与政府机构的分离,培育市场主体;加快服务产品创新,大力发展法律、会计、
审计、信息咨询等商务机构;进一步完善政策,降低门槛,吸引一批外来中介机构到
莱芜设立分支机构。
六是加大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改革力度。按照“市场化、社会化、产
业化”原则,加快经营性事业单位改革,打破金融、电讯等领域的垄断经营、管制经
营、限制经营;对科教文体卫、水务、信息媒体等行业,放开市场准入、放宽经营范
围,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发展。
七是以产业化为导向,加快金融保险业发展。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增强产业意识、市场
意识、效益意识,做大做强金融产业;多形式开展银企合作,实现互利合作、互动双
赢;制定鼓励发展政策,引导更多的金融资本转化为服务业领域的创业资本。同时,
挖掘保险市场潜力,做大做强金融保险业。
(四)强化保障措施
加快服务业的发展,总体上靠工业化、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开放的带动。要在坚定不
移地抓好“工业立市”,精品城市建设,主动接轨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同时,深
刻把握服务业发展规律,认清自身发展优势和机遇,进一步增强产业意识、大服务意
识,把服务业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一是加大规划引导力度。高标准规划北部旅游度假
区、中心综合商贸区、钢城钢铁物流配套区、西部特色农产品储运购销区等四大特色
服务区,做到功能区规划与四条连接线、四个功能区乃至整个区域布局相衔接。二是
千方百计扩大投入。把龙头项目建设、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新型业态发展作为服务业
投入的重点,广泛吸纳外资、民资及各类社会资本参与服务业发展。三是强化基础设
施建设。围绕济青南线四个出入口,高标准建设四条连接线;加快牟汶河治理和两岸
开发,搭建服务业发展平台。四是加大服务业领域的对外开放。放宽市场准入,允许
外商、跨国公司全面进入我市服务业发展领域;突出招商引建现代物流、观光旅游、
连锁经营等带动力强的大项目。五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对带动力强、辐射面广、层
次高的服务业大项目实行集中扶持;对先进服务业在税收、土地、劳动力等方面实施
更灵活的政策。六是突出抓好环境建设,营造良好发展氛围。理顺管理体制,健全联
系会议制度,加大调度、考核、奖惩,强化对外宣传推介,形成发展合力。
(市委政研室 市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