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市关于加快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的调研报告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c&A=6&rec=170&run=13

建设以济南为核心的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是省委、省政府加快山东发展、增强区
域竞争力的战略决策。莱芜把接轨济南、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作为站在新起点实现
新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按照省要求,近期莱芜就接轨济南的思路目标、工作重点、
政策建议等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莱芜具备接轨济南、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良好基础和独特优势
接轨济南、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莱芜具备明显的比较优势、较高的发展水平
和良好的合作基础。
(一)莱芜区位交通、产业、生态、资源等优势明显。一是区位交通优势。莱芜
是距济南最近的市,特别是济青高速南线把莱芜带入济南“一小时生活圈”,同时还
有3条国省道与济南相通, 相比圈内其他地市,接受辐射、承接转移、配套合作的渠
道更畅通、成本更低、机会更多。二是产业优势。莱芜是全省最大的钢铁生产集聚区,
是“山东钢铁生产和深加工基地” 、 “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去年钢产量突破
1200万吨,深加工能力300万吨,钢铁产业产值达到445.3亿元,钢铁产业链上的规模
企业达到80家。同时,农产品加工、纺织、建材等产业也具有较明显的优势。三是生
态优势。莱芜与济南接壤的北部山区,山多、水长、谷深、林茂,山水组合优势明显,
拥有齐鲁大峡谷、雪野等一批生态旅游景区,其中雪野水库是济南周边百里内最大的
水面,发展旅游、开发高档生态居住区的前景广阔。四是资源能源优势。矿产资源丰
富,铁矿石储量6.5亿吨,居华东地区之首;煤炭储量5亿吨,是山东重点产煤市之一;
农副产品资源丰富,是中国“生姜之乡”、“花椒之乡”、“黄金蜜桃之乡”,“莱
芜黑猪”品质优良;电力资源充足,有莱芜、莱城两家大型电厂,发电装机容量达到
220万KW,1/3电力外输。
(二)莱芜具备接轨融入的较强实力。经过“十五”发展,莱芜经济社会发展站
在了新的起点上。 去年全市人均GDP2520美元,人均地方财政收入1174元,人均可支
配收入10786元、 人均储蓄10478元,均居圈内前3位。一是工业化水平高。去年,工
业化率达到67.4%, 居全省第2位;先后培植起钢铁、农产品加工等6个产业集群,特
别是钢铁产业集中度达到72.2%,是全国知名的全规格H型钢基地、粉末冶金基地。二
是城市化水平较高。去年,城市化率45%,居圈内第2位;城镇密度95%,居圈内第1位;
城市人均公共绿地占有量16.1平方米,人均拥有道路面积30.6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
率38.9%,均居圈内前2位。三是对外开放水平较高。对外开放度达33.3%,居圈内第1
位;去年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分别完成10.5、1.06亿美元,超过德州、聊城、
泰安等市。
(三)莱芜与济南等市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一是基础设施方面。莱芜至济南高
等级公路里程达174公里, 大多数空运业务主要靠遥墙机场。2004年,公路货运总量
1086万吨,其中与济南发生167万吨,占总量的15.4%。济南的交通枢纽作用对我市拉
动力越来越强。二是产业协作方面。济南的交通装备业、机电冶金业等与我市钢铁生
产和深加工业、机械制造业等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在被抽查的21家工业企业
中, 原材料或半成品、企业生产设备主要来源于济南的分别有11家、8家,企业产品
主要销往济南的有13家;2001-2005年,济南在莱芜的项目投资15.4亿元,形成外来固
定资产13.1亿元,占经济圈6市在莱投资项目形成固定资产的38%。三是科技人才交流
方面。21家工业企业技术开发联盟单位、培训员工专家来源、技术合作机构在济南的
分别占25%、 36.7%、64%。总的看来,两市合作交流日趋紧密,2004年公路货运增长
19.5%, 客运增长53.1%,电信业务增长36.7%,吸引济南投资增长106.6%,分别高于
该方面业务总量增幅的16、40、18和59个百分点。目前,莱芜上下思想高度统一,各
级各单位接轨融入要求迫切,特别是企业对进一步加强与济南的经济联系、开展多种
形式合作态度积极。
另外,莱芜接轨济南、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还存在一些不足和制约。主要表现
为:经济总量较小,综合实力较弱;产业层次较低,特别是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占
比低于圈内城市平均水平近6个百分点; 市场化水平较低,企事业发展活力较弱,政
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 市场体系还不完善;环境支撑压力大,万元GDP能耗、水耗高
于全省平均水平。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和制约了接轨融入工作。
二、莱芜接轨济南、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思路目标和工作重点
莱芜市委、市政府充分认识到,接轨济南、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既是莱芜发展
面临的一个重大战略机遇,也是落实省委省政府重大战略部署的重要责任。为此,在
深入调研论证的基础上,莱芜市进一步明确了接轨济南、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总
体思路和工作重点。
(一)把接轨济南作为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重点。济南是全省的政治、经济、
文化、 科教、金融中心,城市化率达到56%,是全省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区;经济总
量占7城市的28.4%,首位度达到1.31;现代服务业发达,总量占7城市的40%; 科教、
金融、 文化等综合服务功能强大,对周边6市具有较强的集聚和辐射作用。莱芜立足
产业、区位等优势,坚持把接轨济南作为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重点,在定位上,
当好济南的最佳配角,坚持依托济南、服务济南、接轨济南、发展莱芜;在运作方式
上,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在工作指导上,以观念接轨为先导,以产业接
轨为重点,以企业接轨为核心;在目标上,努力做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互惠互利、
实现双赢, 力争把莱芜建成济南的制造业配套基地、 绿色产品供应基地和休闲度假
“后花园”。
(二)把完善规划作为接轨济南、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前提。“十一五”期
间,济南重点实施城市东拓战略,沿经十路打造现代制造业基地和东部城市新区。为
此,我们提出以济青高速南线为主轴、加快城市北进的思路,逐步向济南东部城市新
区靠拢。一是搞好战略规划调整。重点依托境内“四个高速路出入口”,打通“四条
连接线”,规划发展“四个功能区”:依托雪野出入口,高标准改造仲临路,打通齐
鲁大峡谷风景区与雪野湖风景区的连接线,建设“北部生态旅游区”,加快旅游景点、
高档商居开发,打造济南“休闲度假后花园”;依托莱城北出入口,打通莱城至钢城
连接线, 实现济青高速与莱城、钢城的贯通,规划建设110平方公里的莱城工业区,
打造“济南制造业优良配套区”;依托高新区出入口,高标准规划建设凤凰路,实现
高新区和钢铁精深加工区的连通, 将高新区由35平方公里拓展到92平方公里, 打造
“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新区”;依托辛庄出入口,规划建设辛庄至莱钢的快速
通道,实现高速路与莱钢、钢城开发区的连接,在莱钢和高速路之间规划建设35平方
公里的钢铁深加工及现代物流园区。二是搞好专项规划衔接。重点与济南等市搞好交
通、旅游等专项规划的衔接。
(三)把产业接轨作为接轨济南、融入城市群经济圈的核心。瞄准济南产业发展
方向, 主动承接、 配套、合作,力争把莱芜建成济南的制造业配套基地、休闲度假
“后花园” 和绿色产品供应基地。
1、 加工制造业方面:莱芜是山东钢铁生产和深加工基地、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
地,去年钢产量突破1200万吨,加工能力300万吨,拥有大型H型钢、中宽带钢、粉末
冶金等主导产品,与济南等产业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大。
(1) 交通装备—“十一五”末,济南将形成6000亿元产值的配套空间,莱芜有
望成为济南的汽配基地。交通装备是济南的“第一产业”。去年,重汽集团整车产销
量达到5万辆, 跻身世界重卡行业前八强;近期吉利集团落户济南,计划一期产能20
万辆;“十一五”期间,济南重型汽车生产能力达到12.5万辆、轿车30万辆、改装车
7万辆, 年销售收入1000亿元。 据测算, 按汽车产业1:6的带动系数,可带动形成
6000亿产值的配套空间。目前,济南重汽自配率为20%左右,且仅限于电器及泵阀等,
其余200多家配套企业都分布在省外, 汽配市场空间较大。莱芜作为山东八大汽车零
配件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之一,拥有九羊、环球、汇金、环亚、新艺等骨干汽配企业;
有100万吨弹簧钢、轴承钢,10万吨粉末冶金,150万吨宽带钢等汽车专用原材料;有
汇金车桥、 环球方向杆、九羊刹车片、环亚凸轮轴、福华发动机等10多个系列、600
多个规格的汽配产品,像方向杆、车桥、刹车片等产品具备了为通用、重汽等国内外
知名企业配套的能力, 目前济南重汽1/3的车桥由汇金公司提供。与其它五市相比,
莱芜汽配基础好、产品优、规格全,完全有条件成为济南的汽配基地。下一步,一是
深化与济南相关知名企业的合作,加快发展制动、方向、车桥、轴承、铸件等汽配产
品,争取更多的企业、产品挤进济南交通装备业配套链条;二是莱芜借助济南的人才、
技术等优势,做大做强交通装备方面的骨干企业;三是借助济南这个产业平台,拓展
莱芜交通装备业的发展空间。
(2)机械装备—“十一五”末,济南将形成产值600亿元,莱芜产业基础好、协
作空间大。 机械装备业是济南的传统优势产业,拥有规模以上企业365家,各类专业
技术人员24万人, 数控车床、压力设备等产品占据全国80%以上的市场,“十一五”
期间,济南将重点培强济柴、齐鲁机床等龙头企业,建设内燃机、机床设备等生产基
地,形成50万台发动机生产能力。近几年,莱芜先后发展起环保机械、煤炭机械、塑
料机械等一批新兴机械制造业,培养起隆泰、泰达、西煤机等一批骨干企业,形成加
压过滤机、泰达智能车库、生态洁环保厕所等一批优势产品,其中加压过滤机等环保
机械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主要用于浮选精煤、城市生活污水固液分离等;泰达智能
车库、生态洁环保厕所等产品销往北京、上海、济南等20多个大城市。下一步,一是
借助济南的人才、技术等优势,联合技术攻关,做大做强机械制造骨干企业,提升产
业竞争力;二是借助济南的市场优势,扩大智能车库、环保厕所等新兴产品的知名度
和市场占有率。
(3) 建材—“十一五”末,济南水泥产能达到5000万吨,莱芜资源丰富、合作
潜力大。近年来,济南山水集团先后收购潍坊、青岛、聊城、淄博等地10多家企业,
产量由2002年300万吨扩张到去年的2000万吨, “十一五”期间,将继续实施对外扩
张战略,实现产能5000万吨,跨区域合作的势头越来越猛。同时,“十一五”济南将
实施城市扩张战略,建筑建材市场前景广阔。作为莱芜,一是加强与济南合作,提升
我市水泥等传统建材业。莱芜处于鲁中山区,石灰石资源丰富、质地优良,氧化钙含
量超过53%。境内8家水泥企业产能小、能耗大,企业对外合作欲望强。下一步,加快
与山水集团等企业对接,引导境内企业与之合作,做大做强莱芜水泥产业。二是大力
发展新兴建材业。莱芜是全国最大、规格最全的H型钢基地,以H型钢为原料的钢结构
节能住宅发展前景广阔, 目前济南部分高档住宅小区已开始应用莱钢H型钢,“莱钢
标准”成为山东钢结构住宅建筑统一规则。有资料显示,欧美等发达国家,钢结构建
筑比重已达30%—40%,我国钢结构建筑仅占在建面积的0.5%,深具发展潜力。下一步,
联合济南等周边市,重点实施一批钢结构节能住宅示范工程,拓展市场空间。
另外,在钢铁生产和纺织服装领域,济南以化纤、针织及工业用布为主,莱芜以大提
花布、 牛仔服及高档无纺布为主;济钢以中厚板为主,莱钢以H型钢为主。两市错位
发展态势明显,产业既有差异性又有互补性,合作发展空间较大,完全可以通过加强
技术交流和市场开发合作,共同打造全省钢铁生产基地和圈内具有一定规模、实力和
档次的纺织工业基地。
2、现代服务业方面:在7城市中,济南服务业发达,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224家,
旅游、会展、房地产、金融等对外辐射势能强。莱芜服务业层次低、规模小,占比低
于全省平均水平7个百分点。 做好接轨、融入工作,济南将成为莱芜提升服务业水平
的高位平台。
(1)旅游业:济南市民选择近郊游、生态游比例高达50%,莱芜有望成为济南休
闲度假的“后花园”。调查显示,济南市区300多万常住人口,出游率高达93.6%,其
中近郊游、生态游出游率近50%;每年到莱芜游客占莱芜总接待量的1/3以上,有的景
区甚至达到70%以上;济南红叶谷等46个生态景区与莱芜房干、王石门等景区联为一
片。“十一五”期间,济南着重打造“老泉城? 新济南”品牌,重点开发南部泉水生
态保护区和章丘旅游区,旅游开发一直延伸到莱芜北大门。莱芜北部山区山水资源富
集,在东西40公里、南北20公里的景区带内,绿化覆盖率高达60%,湖区水面1.8万亩,
雪野水库是济南周边最大的水面,有齐鲁大峡谷等20多处生态旅游景区,与济南南部
生态区共同构成区域内最大的生态旅游区,两市联手开发前景广阔。同时,莱芜还有
齐长城、长勺之战遗址、莱芜战役纪念馆等历史人文景观。围绕共同打造生态旅游区,
一是整合趵突泉—百脉泉—雪野湖等旅游线路;二是借助济南这个高位平台,打响莱
芜生态旅游品牌。济南山、泉、湖、河旅游资源丰富,年接待旅游者1200多万人次,
旅游业收入100亿元, 旅游辐射带动能力强。下一步,我们将联合济南,搞好包装策
划,积极倡导“第二居所在山里”、“红色与绿色的邀请”等理念,联手打造区域生
态旅游品牌。三是推进两市间无障碍旅游区建设,建立跨城市的重大旅游投诉处理制
度,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四是加快雪野风景区综合治理,加快网箱养鱼、库砂开采和
违章建筑清理, 优化景区环境。
(2) 房地产:济南市民选择东部、南部居住的比例高达81.61%,莱芜有望成为
济南第二生态商居区。随着济南城市东拓,东部已成为多数居家的首选;“南控”政
策致使南部成为“贵族生活区”。据了解,济南选择东部居住的市民占56.31%,南部
占25.3%, 中部、西部、北部区域分别占8.04%、7.07%、3.29%。济南中档住房价
位在3000-4500元/平方米之间,高于周边地区1000—2000元,高档别墅在6000元/平
方米以上,济南到外地购房者呈上升趋势。莱芜北部山区山高、水长、谷深、林茂,
济青高速南线建成通车后,雪野出入口距离济南东外环仅20分钟车程,且莱芜房价明
显低于济南等周边各市,有望成为济南市民新的首选居住区域。下一步,在搞好生态
保护、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在房干、雪野湖等周边统一规划、适度开发一批高品位、
大体量生态型别墅区、星级酒店,吸引济南等周边市民前来居住,建成济南第二生态
居所。
(3) 会展业:济南每年向外转移各类展会40多个,是莱芜会展业发展的主要依
托。济南有较大会展企业30家,10多家国内外大型展览公司设立办事机构,近年举办
展会400多个,总成交额200多亿元,对旅游、餐饮、运输的拉动系数超过1:5。目前
部分会展企业已产生外溢现象, 舜耕等5家会展中心每年向市外转移中小型精品特色
展40多个,特别是舜耕国际会展中心明年上半年计划已排满。莱芜会展中心位于济青
高速南线高新区出口附近, 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具备承接大型会议、展览、现代
化演出的能力。同时,莱芜与济南舜耕集团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共同承办了中国(莱
芜)钢铁博览会等30多个展会。综上分析,莱芜有条件成为济南会展业的副中心。下
一步,一是继续深化与济南舜耕国际会展中心的合作,积极承接济南向外转移的中小
会展、特色展;二是借鉴济南会展业发展经验,做大做强中国(莱芜)钢铁博览会。

(4) 金融业:济南注入莱芜的资金流量逐年增多,有条件成为莱芜融资的重要
渠道。 济南有金融企业及办事机构60家,其中金融21家,证券30家,保险9家,金融
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991亿元、贷款余额2830亿元,分别占全省1/5和1/4,均占七市的
一半以上,处于绝对优势地位。近几年,我市多次与驻济银行开展银企合作洽谈会,
仅去年从济南争取的贷款就达94亿元。“十一五”期间,省里将加快提升济南金融中
心地位,将恒丰银行总行迁址济南,同意济南市商业银行实行跨区域经营。莱芜将抓
住这一机遇,一是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吸引驻济金融机构到莱芜设立分支机构;二是
搭建银企合作平台,特别是联合人民银行济南分行组织好每年一度的银企合作促进会,
为企业发展拓宽融资渠道。
(5) 商贸流通:济南大企业“织网式”对外扩张,为提升我市商贸流通水平带
来难得机遇。济南三星级以上酒店64家,银座、三联等进入全国连锁30强,美国沃尔
玛、法国家乐福等10多家国外商贸巨头先后落户济南。这些企业对外扩张欲望强,四
处抢滩布点, 跨区域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目前银座、济南人民商场已在莱芜设立
连锁店。经过前几年发展,莱芜高档商品需求旺盛,汽车、金银珠宝、高档服装等商
品逐步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去年仅汽车销售就达到2.55亿元,每百户拥有轿车由2004
年的3辆猛增到9.6辆。但目前我市商贸流通整体水平较低,星级酒店,高档商场等设
施缺乏,远不能满足高档消费群体的需要。下一步,一是加强与济南商协会的联系,
吸引家乐福、沃尔玛等国内外知名商贸流通企业到莱芜设立连锁店,带动提升我市商
贸流通服务水平;二是依托我市1200万吨钢、6000万吨钢铁物流和90万吨姜蒜生产、
贮藏规模,发挥鲁中交通枢纽优势,打造“买全国、卖全国”的钢材、姜蒜等物流集
散中心。
3、 农业方面:省城济南人口密集、消费需求大、市场辐射面广,既是全省最大
的蔬菜消费市场,也是较大的蔬菜集散地,年蔬菜需求量50亿公斤,其中姜蒜4200万
公斤,仅八里桥蔬菜批发市场日供应量50万公斤。作为农产品市场准入试点市,济南
正积极同周边农产品生产基地开展协作,以保证绿色无公害食品供应。莱芜是重要的
绿色蔬菜生产基地, 被誉为中国生姜之乡、花椒之乡、黄金蜜桃之乡,是全省7个实
施“出口农产品绿卡行动计划”的地市之一。姜、蒜常年种植面积30多万亩,产量55
万吨;生姜、大蒜、鸡腿葱、花椒均获得国家质检总局原产地标记注册,39.2万亩基
地被认证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0个产品被认定为国家级无公害产品,生姜、大蒜、
花椒在济南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40%、20%和20%;拥有汇源、六和等省级龙头企业6家,
区域性龙头企业53家,年加工能力60万吨。莱芜黑猪以耐粗饲、产仔多、肉质细嫩香
醇而闻名,被誉为“中国华北第一猪”,年出栏10万头以上,完全有条件建成济南的
绿色产品供应基地。下一步,一是瞄准济南及周边城市的市场需求,发展10万亩生姜、
10万亩大蒜、 10万亩蜜桃、1万亩大葱农产品标准化基地;二是开辟直供济南等大中
城市的农产品“绿色通道”,在济南各大超市、蔬菜批发市场设立专卖区;三是加强
与济南食品加工企业的合资合作,提升我市农产品加工水平和层次,加快农业产业化
步伐。
(四) 把交通、信息、生态和资源等基础设施接轨作为支撑。1、交通联网。在
加快推进济青高速南线建设的基础上,一是加快改造莱明路、仲临路。两路是济莱高
速的重要辅线,连接济南红叶谷、莱芜房干等60多个生态景区,日均车流量 辆,已
处于饱和状态。莱芜将联合济南共同争取省支持,统一规划施工,高标准拓宽改造。
二是尽快开通济莱“大公交” 。两市客车班次已达36次/日,车次间隔仅25分钟,具
备公交化的基本条件。莱芜将联合济南加发客运班次,增加发车密度,形成高密度、
大循环、不间断的公交网络。三是完善莱芜干线公路网和乡村公路网,实现20分钟进
入高速公路网, 各乡镇40分钟内通达,60分钟内到达周边地级以上城市。四是取消沿
线收费站, 实现无障碍交通。
2、信息联通。济南是全省最大的网络枢纽,是国家首批电子商务试点城市之一,
形成了电信、 移动等“九网通衢”。莱芜信息传输光缆密度达到20.5芯千米/平方公
里、电话主线普及率达到80%、互联网普及率达到17%,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具备
与济南实现信息互联互通的硬件基础。 目前,圈内7市间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平台
还不完善, 下一步,一是依托济南建设政务、商务等信息交换平台,实现圈内7市政
务数据、企业投资、市场供求、劳务输出等信息资源共享;二是联合济南等市积极争
取省支持,尽快实现7市电话同区号、移动通讯同市、固定电话号码升位。
3、 生态联保。莱芜是重工业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增长方式转变的任务重,环
境保护压力较大。对此,一是以创建“全国环保模范城”和“国家园林城市”为抓手,
加快以牟汶河综合治理为重点的水系改造, 对境内130多条河流实施河道治理、污染
防治、生态绿化、开发利用;以莱芜电厂、莱城电厂脱硫为重点,加快大气污染治理;
以治理网箱养鱼、库砂开采、违章建筑为重点,加快雪野水库综合治理,优化北部生
态环境。二是联合济南、泰安、淄博等市积极推动建立环境统一保护机制,联手开展
环境执法、跨界检测和环保宣传活动,共同治理城际间水污染和空气污染,打造水清、
天蓝、 城绿的区域生态环境。
4、 资源共享。水资源方面,莱芜是全省平均海拔最高的市,三面环山无客水来
源,水资源总量5.8亿方,可供水量为3.8亿方,现状水利工程条件下,按照工业用水
95%的保证率和目前万元工业总产值耗水16方计算,完成“十一五”发展目标,莱芜
工业用水缺口1亿方, 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保护性开发、集约化利用的压力大。下
一步,一是联合济南等周边市对圈内水资源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管理,建
立水资源统一调配机制,实现水资源利用最大效益。二是积极争取省支持,加快雪野
水库增容等水利工程建设。在抓好水资源共享的同时,还要搞好与济南土地利用规划
的衔接,同时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对接轨融入的项目、园区、道路等建设用地给
予优先保障。
(五)把济南作为莱芜招商引资、对外开放的主要平台。济南正在向大都市迈进,
国内外对济南的发展越来越关注。目前,驻济世界500强企业22家、全国50强企业3家、
外资企业3000多家, 去年实际利用外资3.5亿美元,进出口总额37.6亿美元,分别占
七市的29.7%和30.6%, 位居圈内城市第1位,越来越成为周边地市扩大对外开放、
招商引资的重要依托。下一步,一是莱芜将借助济南这个对外开放的高位平台,搞好
对外宣传推介,提高我市知名度,广泛吸引海内外大企业、大财团来我市投资兴业,
增强招商实效;二是联合济南等周边市共同培训外经贸人才,推进海关、商检、金融
等涉外部门“大通关”工程,开通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积极营造“安全、开心、
赚钱”的优良环境;三是举办“莱芜—济南产业对接洽谈会”,聘请济南知名人士组
建“莱芜经济发展顾问团” ,联合济南组织驻济世界500强企业到莱芜考察洽谈,为
我市招商引资牵线搭桥。
(六)把科教文卫体等社会事业交流合作作为接轨的重要内容。济南拥有全省30
%的高校、 18%的科技人才、22%的专利成果,文化底蕴丰厚、体育产业化水平高、卫
生事业发达,我市重点企业一半以上的技术合作机构、1/3的技术专家、1/4的技术开
发联盟单位在济南,两市产学科研合作密切。下一步,一是加强科技协作。加强与济
南科研机构、高等院校间的合作,采取委托开发、合作开发、共建实验室、共建科技
创业服务中心等多种产学研方式,大力引进济南科技成果,加快6个“863”计划项目
产业化步伐,提升莱芜钢铁新工艺、钢铁精深加工、粉末冶金制件科技水平,力争把
莱芜建成济南科研的中试、应用和推广基地。二是加强教育事业协作。借助济南66所
高等教育院校优势,引导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主动加强与济南高等院校的合作交流,
提高办学水平, 吸引济南客商来我市投资办学。三是加强医疗卫生协作。加强与省立
医院、山东大学医学院等医疗科研机构的合作,吸引济南医疗科研机构在莱芜设立研
究生辅导站、临床代教实习基地,组织人员到济南学习培训,加快名医名科名院建设。
四是加强文化事业协作。借助山东(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平台,宣传莱芜特有文化,
提升莱芜知名度;借鉴济南日报、济南广电、济南出版社市场化改革经验,加快莱芜
文化事业市场化改革步伐;积极开展文化交流活动,与济南媒体搞好对接,在电视台、
电台、报纸、网站设立栏目互相宣传,联合济南等其他六市开办“省会城市群新闻联
播”栏目,共同向上争取创办省会城市群专门频道。五是加强体育事业协作。加快莱
芜综合体育馆建设,联合济南承办综合赛事项目,推进我市体育产业发展。
三、莱芜参与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互利合作、协同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推进商品和要素市场一体化。1、商品市场。联合济南等6市尽快推行“证
书互认”、“资质互通”等制度;取消关卡收费、避免重复检验、统一服务标准,打
通直供济南及周边城市的绿色产品通道。2、人才和劳动力市场。联合济南等6市完善
人才信息共享机制,在济南人才市场设立窗口,重点引进济南等地交通装备、机械制
造、钢铁冶炼等领域的各类人才;探索更加优惠的人才“柔性流动政策”,聘请“星
期六工程师”为莱芜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加强与济南等地劳务输出机构的合作,输出
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3、金融市场。进一步加强与济南金融机构交流与合作,大
力发展银行信贷、票据市场、同业拆借市场等货币市场;完善“银企座谈会”等对话
机制, 为我市企业融资创造良好氛围。4、土地市场。结合新轮土地利用规划调整,
合理调整和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降低农田保护率;通过内部挖潜、盘活存量,提高
土地集约利用率。
(二)加快市场化改革。加快接轨融入步伐,必须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
市场运作”,企事业发展活力大小、政府职能转变程度决定着接轨融入的成效。下步,
莱芜将把自身改革创新作为接轨融入的动力来抓。 1、加快企业改革。以产权改革为
重点, 将企业培养成市场竞争的主体,激发他们接轨融入的内在欲望。2、加快事业
改革。对经营性事业单位实行事改企、企改制,全面推向市场,努力做到“人员能进
能出,干部能上能下,报酬能多能少”。对公益性事业单位引入竞争机制,用人实行
合同制。 3、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要求,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改
革力度,大力砍削审批事项;强化行政服务中心职能,积极推进并联式审批,将更多
的审批项目纳入中心统一监管, 提高行政效率。
(三) 努力改善投资环境。1、营造高效的服务环境。大力推进服务承诺和首问
负责制,提高一次办结率和集中办结率;借鉴“焦点访谈”的方式,加大明查暗访力
度,对行政服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加大曝光力度,打造高效务实、安商富商的服务环
境。 2、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由市人民银行组织工商、税务、质监等部门,健全完
善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加快企业、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加大对失信行
为的惩治、 打击力度,努力营造良好信用环境。3、营造良好的治安环境。继续推进
“平安莱芜”建设,强化“严打整治”,建立健全治安防控体系,努力营造“安全、
舒心、 赚钱”的环境。
(四) 强化组织领导。1、健全机构,明确责任。市里成立接轨济南、融入省会
城市群经济圈领导小组,市委书记任组长,下设办公室,重点抓好领导小组意见贯彻
落实、年度工作计划制定、合作交流活动策划、宣传工作协调等工作。2、宣传发动,
营造氛围。强化对内宣传,动员各级各部门积极开展接轨工作民意调查、建言献策等
活动,在报纸、电视、网站、广播等新闻媒体开设宣传专栏,掀起接轨济南、融入省
会城市群经济圈的舆论高潮。同时,围绕“莱芜有什么、莱芜能做什么”这个主题,
强化在济南媒体上宣传推介莱芜的力度,重点宣传好莱芜的产业、资源、人文等优势,
提高莱芜的知名度, 扩大对外影响力。3、建立机制,促进交流。探索建立两市党政
主要领导定期会晤、经济合作与发展恳谈、专项议事等制度,推动全方位、多层次交
流合作;引导两区、高新区开展对口交流,积极搭建企业交流平台,引导两市企业加
强合作;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等也将加强与相关机构的沟通,为企业招商引资、拓展
市场创造便利条件。 4、强化监督,加大考核。责成市考核办制定考核办法,将接轨
融入工作纳入年度领导班子实绩考核;对接轨融入工作,由市接轨办分解任务,细化
目标,定期调度督查,确保层层有目标、级级有责任、人人有压力、工作见实效。
四、几点建议
1、 强化济南区域核心地位和龙头带动作用。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呈典型的环状结
构,在空间上构成以济南为核心、以六市为外围的圈层布局。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发
展快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济南的强弱。圈内各市必须突出济南的核心地位,围绕中
心,强化服务,齐心协力帮助济南做大做强,提高济南的辐射带动力。同时,立足各
自实际,调整好规划布局,主动搞好承接配套,共同促进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发展。
2、 加快建立协调和推进“两个机制”。一是建立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协调机
制。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重要的是加强协调机制建设。当前“一城六市”间产
业结构趋同现象严重,如冶金、建材、机械制造、轻工等几乎各市都有,同业竞争问
题突出。加快形成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协商对话机制,是构筑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当务
之急。二是建立高规格的推进机制。建议省里成立高规格领导机构,尽快建立市长联
席会议、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协调会、职能部门协商合作、领导干部挂职交流等制度。
3、 尽快制定支持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的优惠政策。建议省里参照鼓励半岛城
市群发展的有关政策,抓紧研究人才、土地、金融、资金扶持、管理权限等方面的扶
持政策,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创造好的环境。
4、充分考虑莱芜的比较优势,在规划、政策、项目布局等方面适度向莱芜倾斜。
莱芜地域小、经济实力弱,跟上圈内先进城市的发展步伐,离不开省委、省政府的关
心支持。建议省里在制定济南城市圈旅游规划时,通盘考虑莱芜和济南相连的生态旅
游区,把莱芜生态旅游点纳入圈内生态旅游产业集聚引导区;在制定交通规划时,将
章丘至莱芜的轨道交通线列为圈内城际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充分考虑莱芜钢铁
等产业优势,在资金、政策、项目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特别是在产业布局、项目安
置上,放眼整个经济圈来安置配套;帮助协调新泰至平邑铁路建设问题,为莱钢和莱
芜发展提供交通支撑。
5、 建议省里适当下调莱芜基本农田保护率,给予更多建设用地指标支持。莱芜
一产比例全省较低(7.1%),基本农田保护率却最高(92.6%),其中6度以上坡耕地
面积占了25%;每年建设土地需求10000亩,可利用的仅6000亩(省指标1500亩,盘活
存量4500亩),缺口4000亩。建议省里考虑莱芜的实际,下调莱芜基本农田保护率。
(莱芜市调研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