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信访系统先进工作者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c&A=6&rec=160&run=13

郭家安 男,汉族,1951年10月生,莱芜市莱城区人,中共党员,大学文化,现
任中共莱芜市委副秘书长, 市政府党组成员、 市长助理,市委市政府信访局局长。
2007年3月, 被人事部、国家信访局评为全国信访系统先进工作者,并代表全省受表
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参加第六次全国信访工作会议,受到温家宝总理、曾庆红副
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郭家安同志从事信访工作6年多来, 全市连续五年实现了信访总量、集体访、重
复访、越级访下降,结案率提高,信访秩序好转的“四下降、一提高、一好转”的目
标。连续五年无进京集体上访,连续两年无赴省集体上访,进京、赴省个体上访一直
是全省最少的也是最好的市。市信访局连续五年被评为全市“工作实绩先进单位”,
2004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集体二等功”,是建立地级市以来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单
位。 2006年,三项工作被评为全市“创新工作奖”。郭家安同志连续6年被评为莱芜
市优秀领导干部, 莱芜市首届“十佳公仆” 评比第一名,2004年被省委、省政府记
“二等功”。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建立信访工作长效机制。主持起草了《信访工作领导责任
追究制的补充规定》,健全了奖惩机制,调动起了各级做好信访工作的积极性,很快
遏制了集体访、越级访、重复访“三访”不断攀升的势头。深入调查研究企业职工上
访问题,亲自写了《关于城市集体上访总量上升的原因与建议》,倡导建立起协作联
动机制,有效解决了物资集团、肉联厂等20多个单位的“三欠”问题,维护了职工权
益,消除了信访隐患。原山东省委书记吴官正到莱芜市视察工作时给予高度评价。着
眼于抓基层、打基础,在全市推行信访工作“四建四制”,建立健全了市、区、乡镇、
村四级信访工作组织网络,逐级建立健全了信访问题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包案、
奖惩四项工作制度,把大量信访问题解决在了基层,消除在了萌芽状态。
关注民生、以人为本,满腔热情为群众排忧解难。郭家安同志总是接访在一线,
指挥在一线, 工作在一线。到信访局工作才2个多月,他奉命查处国务院和省委交办
的钢城区西冶村上访案件, 连续3个多月吃住信访地点,最终圆满解决问题。省督查
组高度评价:“无论是重视程度、工作效率,还是办案质量方面,怎么评价都不过份”。
2005年,某破产企业部分职工组织大规模集体上访,他闻讯后,立即赶到现场,和其
他部门的同志一起,通过连续几天的工作,圆满解决了问题,平息了事态。几年来,
像这样的工作,郭家安同志不知有多少次深入到基层、深入到事发地,超前处理集体
上访案件,妥善化解问题,有效维护了和谐稳定大局。对来访群众,郭家安同志总是
以人为本,本着“三多三少”(多一分理解少一分误解、多一分关心少一分烦心、多
一分责任少一分责备)的原则,面对面谈心,设身处地为来访群众解决实际问题。莱
城区口镇西街伤残民工申曰国32年的问题, 在3个月内得到了妥善解决,送来“人民
公仆,恩重如山”的锦旗。莱城区杨庄镇水西官庄刘凤英上访10年,问题得到化解,
送来了“心系老百姓,为民解忧;保持先进性,众口皆碑”的锦旗。市农村信用社职
工石鲁珍送来了“积案得解” 的锦旗, 还有的送来“百姓代言人,社会保护神”、
“感谢党感谢政府”、“为民解忧,为党争光”的锦旗和感谢信。
自强素质、廉洁自律,带出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信访干部队伍。6年来,
在历次全国“两会”等特殊时期,他都亲自带队进京值班,圆满完成安全保卫工作。
在严格要求自己的同时,不断加强信访干部队伍的思想、作风、业务建设。要求广大
信访干部发扬 “反应敏捷、处事果断,敢于负责、任劳任怨” 的精神,带出了一支
特别能吃苦、 特别能战斗,开拓进取、勇争一流的信访干部队伍。2005年8月25日,
省委先进性教育活动检查组抽查市信访局后,评价说:通过抽查,抽出了典型,你们
兢兢业业做工作就是以人为本,就是执政为民,就是实践“三个代表”,上访群众送
来的锦旗就是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最好体现。 2006年7月27日,市委书记于建成批示:
“我市的信访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经验,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
和谐社会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我市信访工作的实践充分说明‘事在人为’。只要有
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有勇争一流的精神风貌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就能创出一
流业绩。 ”2007年6月14日,在全市信访工作会议上,市委书记于建成高度评价和鼓
励信访干部:“实践证明,我市的信访队伍,是一支敬业爱岗、对党和人民的事业认
真负责的队伍,是一支真抓实干、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一心为民的队伍,是一支勇
于创新、不断开创信访工作新局面的队伍,还是一支做一流工作、创一流业绩、为全
市争得了荣誉的队伍”。
责任编校 亓军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