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c&A=6&rec=146&run=13

【气象现代化建设】 完成了在市区间隔5公里、乡村20公里布局的10个区域自动站,
实现温度、湿度、风向、风速、降水等气象数据的及时采集,对有效提高气象灾害落
区预报、短时临近预报的准确率和气象灾害应急气象保障服务能力将发挥重要作用。
完善预报会商系统和综合信息网络系统,建立手机短信预警平台,进一步增强了业务
功能。
【业务体制改革】 全面启动莱芜市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初步完善天气、气候、
生态与农业气象、人工影响天气和气候变化、大气成分、雷电等轨道业务,建立各功
能业务体系、业务流程和各类运行机制,逐步开发多轨道业务产品,产生了初步的经
济社会效益。
【气象服务】 汛期前,针对降水偏少的天气趋势,加强与市防汛办和各大水库管理
处的联系,科学预测雨情和入库雨量,做到早预报、早预防、早服务,最大限度保障
了水库蓄水和大坝安全。针对“三夏”关键农事季节开展七天滚动预报,及时提供气
象条件下的农事建议, 预报质量获全省气象系统第3名。全年共发布重要天气预报、
雨情、短期气候预测等材料65份,农气旬报33期,成功发布寒潮、大风等各类预警信
号23次,灾害性天气如低温、寒潮、大风等预报准确,重大政治经济活动,重要节日
如两会、春节、五一、十一节等气象服务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取得了明显的经
济社会效益。
【服务新农村建设】 以《气象信息服务旬报》为纽带,向用户提供气象信息和农事
建议;建立《干旱监测和影响评价业务》系统,根据墒情、降水、气温等情况,界定
莱芜市当前旱情等级,指导各级用户合理灌溉,防御干旱灾害,节约水资源。开展生
态质量气象评价工作,从气象对生态质量的影响角度确定指标体系,运用恰当的方法
评价莱芜市生态质量的优劣及其影响作用关系,准确反映莱芜市某一季度内生态质量
状况的变化趋势,为各级党委和政府开展生态治理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与市农业局
联手制定《莱芜市农业气象合作方案》,对农田管理、各种农业灾害的预防和应对措
施作了周密的安排,建立气象农业联手助力“生态农业”的良好机制。全年开展11次
人工增雨(雪) 作业,5次防雹作业,成效明显,为增加水库蓄水、降低森林火险等
级和改善自然生态起到了积极作用。针对莱钢用水需求和莱芜市烟叶生产开展的增雨
防雹作业,取得了显著效果。在市文明委的指导下,与乡村结成帮扶对子,主动积极
地参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粮食生产、普及科技知识等工作,
为帮扶村建设成“乡风文明、生态良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发挥积极作用。
【依法行政】 充分利用“3?23”世界气象日、6月安全生产月、“12?4”法制宣传日,
省、市人大视察、地方政治经济重要活动等特殊时间,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面向
社会宣传法律法规。积极与相关部门加强联合,出台规范性文件,加大了对防雷图纸
审核情况的检查。及时查处规范施放气球市场、气象信息发布与传播市场。
【2006年气候影响评价】 1. 气候概况。2006年,全市年平均气温14.2℃,比常年平
均偏高1.2℃;年降水量566.4毫米,比常年平均偏少128.7 毫米,日照总时数2288.7
小时,比常年平均偏少155.1小时;年极端最高气温35.9℃,出现在6月20日;年极端
最低气温-12.2℃, 出现在2月9日;终霜日期3月3日,初霜日期11月5日,无霜期246
天。
2.四季主要气候特点。冬季。1至2月平均气温0.1℃,比常年平均偏高0.9℃,降
水量13.8 毫米, 比常年平均偏少2.0毫米,日照总时数269.7小时,比常年平均偏少
67.9小时。1月平均气温-0.3℃,比常年偏高2.0℃,降水量6.0毫米,比常年偏少0.3
毫米, 2月平均气温0.5℃,比常年偏高0.2℃,月降水量7.8毫米,比常年偏少1.7毫
米, 极端最低气温-12.2℃,出现在2月9日。总的来说气温偏高,大部分时间阳光充
足, 降水偏少,土壤墒情适宜,有利于农作物的越冬和营养积累。1月气温偏高,降
水偏少, 光照不足,不利于大棚作物产量的形成。30日的降雪,积雪深度达5厘米,
有利于越冬作物的返青。 2月上旬气温偏低,日照不足,阴、雪天气较多,有3天≤-
10.0℃的低温天气, 不利于大棚蔬菜、瓜果产量的形成。2月中、下旬气温偏高,日
照充足,降水偏少,土壤墒情适宜,有利于越冬作物的返青生长。冬季的几场大范围
降雪,对增加土壤墒情,涵养土壤养分,降低森林火险较为有利。
春季。3至5月平均气温14.6℃,较常年偏高1.1℃。降水量110.9毫米,比常年偏
多18.7 毫米,日照时数723.3小时,比常年偏多23.4小时。全市气温较常年偏高,降
水较常年偏多,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日照时数较常年偏多,冷空气活动频繁,受其
影响出现3次大风和一次冰雹灾害性天气,因风雹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38.7万
元。总的来说气温偏高,大部分时间阳光充足,降水偏多,土壤墒情适宜,有利于农
作物的生长。 3月平均气温8.5℃,比常年平均偏高2.0 ℃,月降水量0.7毫米,比常
年偏少16.7 毫米, 月日照总时数238.2小时,比常年偏多31.1小时。3月平均气温偏
高,降水偏少,日照充足,有利于冬小麦、大蒜的返青生长和春季分蘖,小麦返青后
苗情转化较好。 4月平均气温15.0℃,比常年平均偏高0.8 ℃,月降水量41.5毫米,
比常年偏多14.3毫米,月日照总时数227.9小时,比常年偏少4.9小时,4月气温偏高,
降水偏多,日照充足,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风速较大,中下旬部分无水浇条件的地
块出现轻度旱情, 对作物生长影响不大,4月中旬气温偏低,有利于小麦抽穗,增加
了成穗率。 5月平均气温20.4℃,比常年平均偏高0.6 ℃,月降水量68.7毫米,比常
年偏多21.1毫米, 月日照总时数257.2小时,比常年偏少2.8小时。5月气温偏高,降
水偏多,日照充足,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风速较大,中旬土壤失墒严重,部分地段
墒情稍差。26至27日的降水缓解了部分地段的轻度旱情,对小麦灌浆成熟较为有利。
月内无明显的干热风过程,大部分时间天气晴好,有利于西部平原大蒜的收获和晾晒。
夏季。6至8月气温较常年偏高,降水接近常年,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日照时数较常
年偏少, 无明显的自然灾害发生。平均气温25.9℃,较常年偏高0.6℃。季内最高气
温35.9℃, 气温变化幅度大,除6月中旬和7月下旬、8月上旬比常年偏低外,其它时
间均比常年偏高。其中7月中旬较常年偏高最为明显,比常年偏高1.5℃。夏季全市降
水量445.0毫米, 比常年偏少9.2 毫米, 季内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6月降水量88.0
毫米, 较常年偏少10.0毫米;7月降水量129.4毫米,比常年偏少80.2毫米;8月降水
量227.6毫米,比常年偏多81.0毫米。夏季全市日照时数591.1小时,比常年偏少57.3
小时。其中6月日照总时数255.8小时,比常年偏多16.9小时。7月为194.6小时,比常
年偏少42.6小时,8月为183.3小时,较常年偏少32.0小时。总的来说气温偏高,大部
分时间阳光充足, 降水偏多,土壤墒情适宜,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6月气温偏高,
降水偏多,日照充足。前期降水偏少,光照充足,有利于全市小麦的适时收割和晾晒。
中后期气温偏高, 降水偏多,土壤墒情适宜,有利于直播玉米的出苗和蹲苗。7月气
温偏高, 降水偏少,降水时空不均匀,部分时段光照不足,不利于农作物生长。7月
上旬至下旬前期,降水偏少,天气晴热,有利于各种瓜果的灌浆成熟和糖份的积累,
提高了产量和品质。 进入8月以后,降水日数增多,雨量增大,部分时段日照偏少,
影响玉米的灌浆和成熟。部分地块田间湿度过大,西部平原生姜种植区姜瘟病发生严
重, 给广大姜农带来很大损失。
秋季。 9至11月全市气温较常年偏高,降水比常年明显偏少,日照时数较常年偏
少, 无明显的自然灾害发生。全市平均气温15.8℃,较常年偏高2.1℃。季内最高气
温为30.4℃, 最低气温为-1.3℃。气温变化幅度大,除9月上旬比常年偏低外,其它
时间均比常年偏高, 其中10月中旬较常年偏高最为明显,比常年偏高5.1℃,是莱芜
市自1971年以来的第一个高温值。全市降水量22.5毫米,比常年偏少101.5 毫米,季
内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 其中9月降水量11.2 毫米,较常年偏少56.5 毫米;10月降
水量0.8毫米,比常年偏少38.9毫米;11月降水量10.5毫米,比常年偏少6.1毫米。全
市日照时数544.2小时, 比常年偏少49.6小时。其中9月日照总时数184.9小时,比常
年平均偏少25.4小时;10月日照总时数200.6小时,比常年平均偏少5.1小时;11月为
158.7小时,较常年偏少19.1小时。9月气温偏高,降水偏少,对秋耕秋播较有利。10
月气温偏高,光照充足,土壤墒情适宜,有利于小麦冬前生长。自小麦播种后,气温
一直偏高,大部分地段小麦发育期偏早,旺苗麦田较多,不利于安全越冬。11月气温
偏高,日照不足,降水偏少,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大气较为干燥,11月下旬的降水,
使前期的干旱得到缓解,改善提高了部分地块的墒情。
3.主要气候事件及影响。大风。全年共出现大风6次,年极大风速23.1米/秒,风
向NNE, 出现在4月12日, 最大风速13.3米/秒, 风向NNE,出现在3月27日。
低温。 2006年冬季全市共出现6次≤-10.0℃的低温天气,极端最低气温为-12.2
℃, 出现在2月9日。2月上旬受较强冷空气影响,气温偏低,日照偏少,阴、雪天气
较多, 出现了3次低温天气,给各种大棚的保温和人们的日常采暖带来一定困难。
道路结冰。受较强冷空气和暖湿气流的影响,1月30日、2月5至6日、28日全市出
现了3次大范围的降雪天气过程,降水量分别是6.0毫米、3.6毫米、3.9毫米,积雪深
度分别达到5厘米和3厘米,由于降雪时段集中、强度大、气温低,造成道路结冰严重,
路面湿滑, 一些路段大小车祸频繁,2月5至6日各高速公路被迫关闭。同时也给市民
的节日出行及上下班带来了极大不便,许多行人因路面湿滑摔伤。
雷暴。全年共出现雷暴29次,初日为3月27日,终日为9月16日。
气温。 2006年秋季平均气温15.8℃,比常年偏高2.1℃,是近50年来少有的暖秋
年份。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的旬平均气温比常年偏高3.3至5.1℃,均为莱芜市自1971
年以来的第一个高温值。大部分时间天气晴朗,大气较为干燥。
干旱。 自进入秋季以来,全市总体气温偏高,降水严重偏少,9月中旬以后基本
无有效降水, 10月降水量只有0.8毫米,持续的无雨天气,使部分地段墒情下降,10
月下旬至11月中旬,全市部分地段出现不同程度的旱情。经调查了解,11月上中旬全
市有33万亩麦田受轻旱, 部分无水浇条件的山区、丘陵地段出现重旱,面积不足1万
亩。 11月下旬全市降水量10.5毫米,使全市旱情有所缓解。
风雹。 4月19日21时10分至21时50分,受高空冷涡和地面暖空气影响,全市出现
强雷雨大风冰雹天气,最大风速为18.4米/秒,风向为NNE。这次过程共造成雪野、大
王庄、羊里、寨里、杨庄、张家洼、牛泉、颜庄、辛庄、黄庄、高庄、方下、凤城办、
茶业口14个乡镇(办事处)受灾,其中茶业口、羊里、寨里、凤城4个乡镇受灾最重,
主要砸坏一些春播作物的地膜和拱棚, 因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38.7万元。
(边丰勤 王琪珍)
责任编校 刘纯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