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改革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c&A=6&rec=14&run=13

【企业改革】按照“三到位”的要求(国有集体资产退出、职工身份转换、职工
权益落实),坚持企业脱困与招商合作相结合,粮食、供销、物资、商贸等系统企业
改革基本完成,全市企业改制面达到95%以上。改制企业累计兑付职工权益4亿余元,
理顺职工劳动关系2万人,盘活企业资产13亿元,处置不良债务18亿元,安置职工1.2
万人。通过改革改制,鲁中化工总厂、广寒宫集团、凸轮轴厂、柠檬酸厂等一批困难
企业得以盘活,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市政公用事业改革取得新进展,继煤气热力公
司和污水处理厂完成改革后,市公共汽车公司改革也已经展开。区及镇级企业全部完
成产权改制,大多数企业改制为民营企业,吸收大批农民工就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
和社会效益。

【农村改革】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得到落实,
直补资金达到502万元, 提高了种粮积极性;农村产权改革取得新进展。林权改革成
功走出了一条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实施大户承包、规模经营、加快绿化的路子,探索
出了“以肥带瘦”(以地带山,以经济林养生态林)、以企养林、生态旅游开发、股
份合作、跨区域投资等多种民营林业经营形式。全年通过荒山拍卖、租赁承包等形式
完成林权改制面积6万亩,其中二次流转面积3.8万亩,林权改制总面积达到64.6万亩,
占宜改制面积的97.4%; 水利产权改革继续推进,全市小型水利工程产权改革面达到
86%。

【民营经济发展】进一步完善政策,搞好服务,在市场准入、金融支持、权益保
护等方面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了更加优良的发展环境。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计划”,
突出抓好100家民营投资大户、100家民营纳税大户和50家外向型民营企业,促进了民
营经济的强劲增长,全年新增个体工商户4010 户、私营企业1620 家,新增从业人员
2.89万人、 注册资金29.64亿元。民营经济上缴税金5.74亿元,同比增长37.96%,占
全部税收比重达到11.65%。

【资本运营】 通过加强宣传和培训引导,特别是对9家上市后备资源企业进行分
类指导,重点推进,企业上市工作取得明显进展和成效。三和科技有限公司财务预审
工作基本完成, 计划 2007年申请在境外上市。九羊集团公司与香港时富融资有限公
司签定《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先期融资协议》,现正进行材料审核,完成先期融资后,
时富融资有限公司将作为保荐人,协助公司向联交所提出主板上市申请。泰山纸业公
司拟在香港上市的各方面基础性工作已准备就绪。泰丰纺织股份公司正与新加坡中介
机构商洽在新加坡上市相关事宜。汶河化工有限公司也已展开在新加坡上市的基础性
工作。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大政务公开力度,继续进行行政许可事项的清理,
共取消行政许可500多项、保留市级以下许可307项,规范了行政行为,提高了行政效
能。事业单位改革稳步推进。按照省政府《关于加快事业单位改革的意见》和市委、
市政府的部署,扎实开展了事业单位改革的前期准备工作。

【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按照“社区管理网格化、村级资产股权化”的思路,进一
步推进“城中村”改革,加快新型社区建设。全市需改制的40个“城中村”已完成改
制38个,其中建立股份制公司10个、资产管理中心28个;社区范围划分全部完成,全
市共划分为54个社区,其中莱城区20个、钢城区24个、高新区10个;有48个社区建立
健全了“两委”班子;社区内各种关系逐步理顺,部分社区的居民户口、城市低保、
计划生育等实现了属地化管理。

【就业和社会保障】城镇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市参加养老、医疗、失
业、工伤、生育保险的人数显著增加,社会保险基金收入稳步增长;农村社会养老保
险工作和被征地农民基本保障制度建设取得新进展,扎实开展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
险试点工作;全面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合农民达76.23万人,参合率83.97
%,全年共为参合农民报销医药费用46.52万人次、2181.7万元,农民“小病靠、大病
等”、“因病返贫”的现象得到缓解;初步建立农村低保制度,农村五保户由集体供
养为主转变为由财政供养为主,从制度上保证了农村五保户老有所养。

【投资、财政、价格等宏观改革】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有
关规定,结合莱芜实际拟定投资项目审批、核准、备案的实施办法,落实企业的投资
主体地位,民间投资日趋活跃,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逐渐形成;“乡财区管”得到落
实,完善市、区、乡三级财政分配机制,缓解了区乡财政困难;价格改革取得明显成
效,召开价格听证会,调整了城市供水价格和天然气价格。规范了中小学“一费制”
收费行为。

【科技、教育等体制改革】以企业为主题、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
新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 全市建立国家级技术中心1家,省级技术中心10家,省级工
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 有90余家规模以上企业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北京
钢院等120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技术协作关系;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以区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农村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全面落实。
文化、卫生等改革也取得新的进展。(高文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