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c&A=6&rec=13&run=13

【综合】国民经济较快发展。初步核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287.29亿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55亿元,增长5.2%;
第二产业增加值192.40亿元, 增长18.1%; 第三产业增加值75.34亿元, 增长13.7%
(见表1)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7.1:67.3:25.6调整变化为6.8:67.0:26.2。
人均GDP达到23053元(折合2952美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8%。表1:
2006年地区生产总值构成及增长情况
(单位:亿元)指 标 绝对数 比重(%)增长(%)地区生产总值 287.29 100.0 16.1第
一产业 19.55 6.8 5.2第二产业 192.4 67.0 18.1
工业 180.59 62.9 18.3
建筑业 11.81 4.1 15.1第三产业 75.34 26.2 13.7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7.47 2.6 24.3
批发和零售业 21.04 7.3 12.7
住宿和餐饮业 2.95 1.0 15.2
金融业 7.49 2.6 15.4
房地产业 8.15 2.8 -4.4
其他盈利性服务业 9.07 3.2 33.4
非营利性服务业 19.17 6.7 11.8招商引资成绩喜人。 莱芜市继续强化招商引资
工作,积极应对宏观调控新形势,创新办法,合力攻坚,整体推进,取得了可喜的成
绩。全年共引进项目563个,形成外来固定资产71亿元,比上年增长50.1%,引进无偿
资金等22.2亿元,合计完成招商引资93.2亿元,增长39.9%。
载体建设扎实推进。投资环境显著改善,莱芜市入围了国家统计局评选的2006中
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依托济青高速南线在莱芜市的四个出入口规划建设的雪野旅游
度假区、莱城工业园、高新区和钢城开发区四个功能区规划建设进展顺利,全年引进
项目129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近21亿元,发展势头良好。
民营经济增势强劲。 新增个体工商户4010户、 私营企业1620家,新增从业人员
2.89万人、注册资金29.64亿元。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109.28亿元,增长20.6%,
占GDP的比重达到38%, 比上年提高7.2个百分点。就业再就业成效显著。全年共实现
城镇就业再就业19136人, 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921人。组织市外农村劳动力输
出9510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就业局势保持稳定。物价总水平温和上涨。全
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0.3%,其中, 服务价格上涨0.8%。商品零售价格下
跌0.1%。工业品出厂价格下跌5.3%。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下跌0.1%。固定资
产投资价格上涨3.0%。房屋销售价格上涨6.4%,其中商品房销售价格上涨7.0%。经济
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增长方式仍较粗放;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节能
降耗和污染减排压力大;农民持续增收后劲不足等。

【农业】 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9.55亿元,按可比
价格计算, 增长5.23%。其中,农业增加值14.95亿元,增长6.34%;林业增加值1.31
亿元, 增长10.34%; 牧业增加值2.71亿元,增长0.25%;渔业增加值0.3亿元,增长
2.27%; 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0.28亿元,增长9.5%。农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年粮食
作物播种面积75.39万亩, 比上年增加4.79万亩;总产26.69万吨(见表2),比上年
增加1.52万吨。其中,夏粮播种面积26.79万亩,增加4.6万亩,总产8.02万吨,增加
1.16万吨;秋粮播种面积48.6万亩,增加0.2万亩,总产18.67万吨,增加0.36万吨。
经济作物播种面积69.99万亩, 与上年持平。 其中,生姜种植面积13.91万亩,减少
0.67万亩;大蒜种植面积15.66万亩,增加0.47万亩。表2:2006年主要农产品产量
(单位:万吨)指 标 产 量 比上年增长%粮食 26.69 6其中:夏粮 8.02 16.8
秋粮 18.67 2棉花 0.1 88.1花生 1.62 -7果品 12.08 4.2蔬菜 136.4 -6.4其中:
生姜 31 -4.2
大蒜 21.11 3.8农产品贮存和加工能力提高。 年末全市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达到
352个,年加工能力52.13万吨;恒温库达到231座,贮存能力40.26万吨。林业发展势
头良好。 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积1450.63公顷。 果品总产12.08万吨,其中,水果产量
10.09万吨, 干果产量1.99万吨。花椒总产量4602吨,比上年增加2023吨。畜牧业生
产略有下降。 全年肉类总产达到5.86万吨, 比上年减少0.72万吨。其中,猪肉产量
3.98万吨, 比上年减少0.34万吨;禽肉产量1.4万吨,比上年减少0.39万吨。牛奶产
量达到3082吨, 增长81.5%。禽蛋产量3.23万吨,减少0.45万吨。渔业平稳发展。全
年水产品总产量达到8036吨, 同比增加34吨,增长0.41%。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进一
步改善。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82.47万千瓦,增长3.5%;全年化肥施用量13.73万吨;
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2207吨;农村用电量5.71亿千瓦时;有效灌溉面积4.17万公顷,
占耕地面积的79.28%。全市农村在村村通电、村村通电话的基础上,又实现了村村通
公路,自来水受益村数比重上升到90%。

【工业和建筑业】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46家,
比上年增加59家;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71.2亿元,增长20.07%(见表3)。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9.6%。表3:2006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主要分
类情况
(单位:亿元)指 标 增加值 比上年增长%规模以上工业 171.20 20.07
其中:轻工业 19.40 12.02
重工业 151.80 21.19
其中:制造业 150.90 21.61
其中:国有企业 8.30 15.99
集体企业 3.96 36.57
股份合作企业 0.18 -52.06
股份制企业 154.32 22.21
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2.30 -53.89
其他经济类型企业 2.14 70.09
其中:国有控股企业 98.64 15.89
其中:省以上工业 99.73 14.30
地方工业 71.47 28.80
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 138.93 15.69
其中:国有企业 3.43 9.47产销衔接良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保持较快增长,钢、
铁、 材产量均突破1200万吨(见表4);产品销售率97.82%,比上年提高1.07个百分
点。表4:2006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单 位 产 量 比上年增长%原煤 万吨 79.29 16.8铁矿石原矿量 万吨
412.33 27.4发电量 亿千瓦小时 100.36 -5.7果汁及果汁饮料 万吨 11.51 80.7纱
万吨 7.73 9.8布 亿米 0.65 1.6服装 万件 2126.73 55.4机制纸 万吨 20.50 -9.3
焦炭 万吨 414.66 45.7煤气 亿立方米 102.67 31.1橡胶轮胎外胎 万条 82.88 -6.7
水泥 万吨 339.96 21.3耐火材料制品 万吨 10.35 -3.2生铁 万吨 1281.83 30.5粗
钢 万吨 1279.59 8.0钢材 万吨 1253.30 31.2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升。 全市规模以
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203.20%,同比提高11.66个百分点。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
现产品销售收入711.94亿元, 比上年增长18.11%;利税65.51亿元,增长32.95%;利
润34.81亿元,增长31.67%。建筑业平稳增长。年末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达104家,
比上年增加28家。 全市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1.09亿元,增长69.89%。全年房屋建筑施
工面积416.47万平方米, 增长48.74%;房屋竣工面积135.8万平方米,其中住宅竣工
面积91.4万平方米。

【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0.42亿元,
增长20.02%。其中,城镇规模以上投资完成139.9亿元,增长20.09%。从隶属关系看,
地方单位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完成投资127.94亿元,增长37.05%。投资结构继续优化。
全年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92亿元, 增长16.36%;第二产业完成投资96.64亿元,增长
15.27%;第三产业完成投资41.86亿元,增长32.85%。三次产业投资比重为1.4:68.8:
29.8, 第三产业投资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了2.9个百分点。投资主体趋向多元化。国
有投资减少,非国有投资大幅增长。国有经济完成投资15.9亿元,同比下降2.5%;集
体经济完成投资4.22亿元,增长62.9%;股份合作企业完成投资8.34亿元,增长85.3%;
有限责任公司完成投资51.69亿元,增长86.5%;港澳台投资完成2.5亿元,增长6.7倍。

【国内贸易】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4.5亿元,同
比增长16.12%。 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80.34亿元,住宿餐饮业实现
零售额9.65亿元,其他行业实现零售额4.52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6.57%、16.28%和
8.38%。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零售额中,粮油类、鞋帽类、化妆品类、电子
出版物和音像制品类增幅较大。粮油类零售额增长26.7%,鞋帽零售额增长24.5%,化
妆品类零售额增长31.0%,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零售额增长36.4%。汽车拥有量的增
加也使全市的石油及制品类商品销售大幅增加, 其销售额比上年增长34.9%。个体、
私营经济市场份额不断提高。 个体、私营经济全年实现零售额64.27亿元,比上年增
长17.44%,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68.0%,比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

【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再创新高。全市进出口总额突破12亿美元,达到12.23亿
美元,同比增长16.2%。其中,出口完成9.74亿美元,增长47.5%;进口完成2.49亿美
元,下降36.4%。进出口总额和出口总额均居全省第12位,出口增速居全省第1位。出
口企业队伍不断壮大, 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达到141家,比上年增加46家。一般贸易
出口高速增长, 全年出口8.33亿美元,增长91.9%;加工贸易出口1.40亿美元,下降
37.9%。出口市场进一步扩大,达到116个国家和地区,比上年增加13个。利用外资继
续增加。全年新批利用外资项目38个,合同利用外资额1.22亿美元,实际外商直接投
资额1.06亿美元。对外经济技术合作进一步加强。在注重招商引资的同时,积极实施
“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全年境外劳务输出1252人,增
长23%,年末累计在外人数达到2105人,实现境外劳务收入1.2亿元。全年新增境外办
企业3家, 增资企业1家,对外投资总额442万美元,累计达到15家,投资总额3640万
美元。

【交通、邮电和旅游】交通设施不断完善。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3187公里(含
县、 乡及村道),其中,高速公路97.2公里,一级公路87.8公里,二级公路284.1公
里。 公路密度达到138.59公里/百平方公里(含县、乡及村道)。运输能力进一步提
高。全年公路客运量1391万人次,客运周转量71349万人公里,分别增长12.8%和22.1
%; 公路货运量2116万吨,货运周转量112088万吨公里,分别增长40.6%和41.7%。汽
车保有量大幅增加。全市新注册汽车数量1.29万辆,年末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6.77万
辆,其中个人汽车保有量达到5.42万辆。邮电通信业迅猛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
入5.11亿元,比上年增长22.89%。其中,电信业务收入4.51亿元,增长25.74%;邮政
业务收入0.6亿元, 增长4.88%。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到39.38万户,比上年增加0.78
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18.74万户,增加0.85万户;农村电话用户20.64万户,减
少0.07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47.78万户,比上年增加17.97万户。宽带互联网用户
达到3.99万户, 比上年增加0.86万户。 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年共接待国内游客
254.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59%;实现国内旅游收入7.46亿元,比上年增长22.38%,
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再创历史新高。

【财政、 金融和保险】财政实力进一步壮大。全年完成税收总收入49.26亿元,
比上年增长34.87%。其中,国税收入35.45亿元,增长39.76%;地税收入13.81亿元,
增长23.77%。 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9.26亿元,增长32.24%。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
的比重达到89.25%。全市有13个乡镇财政收入突破1000万元,有11个乡镇突破了2000
万元。 财政支出结构优化,重点事业发展得到保证。全市财政支出完成28.24亿元,
增长28.19%。财政实力的不断壮大,为全市重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教育
支出、农业支出和城建支出分别增长了32.45%、50.84%和30.71%。金融业发展良好。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318.60亿元,比年初增加68.43亿元。其中,
企业存款75.88亿元, 比年初增加17.53亿元; 储蓄存款157.05亿元, 比年初增加
26.77亿元。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87.51亿元,比年初增加70.81亿元。其中,短期贷
款150.09亿元,比年初增加37.83亿元;中长期贷款93.77亿元,比年初增加17亿元。
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844.68亿元,比上年增长11.89%;现金支出为879.14亿元,比
上年增长11.54%。 净投放现金34.46亿元。全年金融机构实现盈利6.37亿元,同比增
长61.45%。保险业健康发展。全年实现保费收入6.03亿元,增长16.51%。其中,财产
险保费收入1.78亿元, 增长43.09%;人身险保费收入4.24亿元,增长8.07%。共支付
各项赔款和给付1.00亿元, 增长4.69%。其中,财产险支付赔款和给付0.82亿元,增
长16.96%;人身险支付赔款和给付0.18亿元,下降29.52%。

【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全面加强。年末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87所。其
中, 高等学校2所,普通中学59所,小学210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年末全市各级各
类学校在校学生人数17.44万人,下降0.59%。全年各级各类学校招生数 4.21万人,下
降2.41%; 毕业生数4.2万人,增长0.89%。年末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教职工人数1.64万
人,与上年持平。年末全市共有幼儿园596所。学前三年教育普及率达到94.2%,小学、
初中入学率均保持100%,巩固率小学100%,初中99.64%,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99.4%,
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到90%。高考本专科录取人数8125人,占考生的79.2%,其中本
科录取3265人。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全市承担实施省以上科技计划项目51项,争
取无偿资金1100万元。 “粉末冶金及制品开发”等6个项目被纳入“十一五”山东省
重点支持发展项目。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15家。全年专利
申请量464件,其中发明专利22件;专利授权量476件,其中发明专利9件。有5项成果
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高新技术及产业化发展取得新成就。全年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
术企业6家, 累计达到45家。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64.89亿元,增长53.6%,占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0.02%,比年初提高3.1个百分点。

【文化、卫生和体育】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年末全市拥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影剧
院2个,群众艺术馆1个,文物保护管理机构1个,公共图书馆1个,总藏量15万册。拥
有市级以上广播电台1座, 电视台1座。年末全市有线电视用户达7万户,广播人口综
合覆盖率达98.8%, 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97%。全市广播电视传输网络干线总长610
公里。全市共有调频转播发射台1座,电视转播发射台2座,电视卫星收转系统21座。
卫生事业继续加强。 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939个,其中医院(卫生院)43个。拥有
病床床位4047张;卫生技术人员7109人,其中医生2698人,注册护士1734人。每千人
拥有床位3.25张、卫生技术人员5.71人,拥有万元以上医疗设备1672台。体育事业成
绩显著。 在21届省运会上,莱芜市代表团156名运动员参加了柔道、古典式摔跤、自
由式摔跤、 射箭、举重、田径、射击、散手、自行车、跆拳道十个大项、167个小项
的比赛,获奖牌68枚,奖牌数列全省第十一位,比上届前移两位,其中金牌列全省第
十二位;团体总分740.75分,列全省第十一位,也比上届前移两位。全年莱芜市运动
员在省级以上重大比赛中获金牌29枚、银牌23枚、铜牌57枚,其中在洲际比赛中获金
牌1枚, 在全国比赛中获金牌4枚、银牌1枚。本年批准的等级运动员49人,批准的等
级裁判员51人。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共举办市级群众体育比赛20余次;
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总数达到了820余名; 群众健身意识普遍增强,经常参加体育锻
炼的人数已达39%左右。

【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城市面貌明显改观。新增道路14公里,城区道路网络进
一步完善。新建城信路、北坦北路、沿河北路、滨河东路,续建汶源西大街、孝义河
沿河路、香山北路,改造了胜利南路、花园南路。全年共栽植各类大规格乔木3万株、
花冠木350万株,增加公共绿地40万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了38.5%,人均公共
绿地达到了10.2平方米。 开工建设了大型无害化垃圾处理厂,修建生活垃圾池5座,
安装各类垃圾箱、果皮箱1800个,安装移动环保公厕20座。城市公用事业快速发展。
天然气置换工作顺利完成,天然气用户达5万户,全年供应天然气总量400万立方米。
新增供热面积24万平方米, 累计供热面积达到254万平方米。年末全市公交线路达到
10条,公交车达到170辆。城区供水日综合生产能力13.8万立方米,污水日处理能力8
万立方米。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市继续加大对城市废水、废气、噪声等污
染的治理力度,全年完成环境污染治理投资4.1亿元。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99.2%,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2%,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0.5%,城镇生活垃
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人口、 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继续保持低速增长。 年末全市总人口为
124.86万人(见表5)。全年出生人口10407人,出生率为8.35‰;死亡人口7798人,
死亡率为6.36‰;全年自然增加人口2609人,自然增长率为2.09‰,比上年下降0.22
个千分点。表5:2006年人口主要构成情况
(单位: 人) 指 标 年末数 比重%年末总人口 1248636 100.00其中:非农业人口
501884 40.19
农业人口 746752 59.81其中:男性 634610 50.82
女性 614026 49.18其中:18岁以下 239548 19.18
18-35岁 275538 22.07
35-60岁 541761 43.39
60岁以上 191789 15.36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88元,增长7.43%;
人均消费性支出为7638元,增长7.6%。农民人均纯收入5200.5元,增长11.39%;人均
消费性支出为3140元, 增长18.73%。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33.6%,农村居民恩格尔系
数38.4%。城市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24.78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62平方米;农
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7.42平方米, 比上年增加0.31平方米。城乡居民人均储蓄
存款12578元, 比上年增加2104元。 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0999元, 增长
14.86%。
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17.97万人,比上年
增加1.38万人。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达13.5万人, 增加0.21万人。参加医疗保险的人
数达13.8万人,增加1.6万人。参加工伤保险的人数达9.7万人,增加1.04万人。参加
生育保险的人数达6.2万人, 增加1.5万人。农村养老保险稳步发展,参保农民达6万
人,基金结余6099.75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扎实推行,覆盖率达83.97%。社会
救助和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发展。年末全市共有社会福利机构23个,床位2471张;福利
企业49家,安置残疾职工1424人。全市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城镇居民达3078户、7239
人, 全年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814.7万元;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农村居民达6609户、
7698人,全年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172万元。农村五保供养进一步完善,享受五保供养
的农村居民达3219户、3219人,全年领取五保供养金547万元。(注:1. 公报中部分
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正式统计数据以《莱芜统计年鉴》为准。2.公报中全市生产
总值、各产业增加值、按经济类型分组的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
价格计算。)(市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