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莱芜市委 莱芜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莱芜市工业立市战略实施纲要》的通知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c&A=5&rec=6&run=13

各区委、区政府,市委各部委,市政府各部门,高新区工委、管委会,各人民团体,
市直各企事业单位,军分区:
《莱芜市工业立市战略实施纲要》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望结合
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莱芜市委
莱芜市人民政府
2005年10月9日

莱芜市工业立市战略实施纲要

为加快实施“工业立市”战略,促进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特制定本纲
要。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按照省政府《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制造业强省发展纲要》要求,以融入济南经
济圈、接轨半岛制造业基地、打造钢铁和新材料“两个基地”为主攻方向,广借外力、
启动民力,充分发挥莱钢、泰钢等大企业的带动作用,膨胀总量、提升层次、集约配套,
做大、做高、做强钢铁核心优势产业集群,带动其他产业集聚发展,努力实现“产业链
条化、企业集团化、品牌知名化、布局区域化、园区专业化”。
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 钢产量达到2000万吨、深加工能力800-1000万吨,粉末冶
金制粉12万吨、制件1.5万吨,汽配件4200万件,电力装机总容量400万千瓦,纺纱25万
吨、坯布1亿米、服装3600万件,农产品加工100万吨;争创山东名牌产品20个,中国名
牌产品3个;省著名商标企业19家、国家驰名商标企业2家;钢铁、新材料等优势产业创
造增加值400亿元,占GDP的比重65%左右,实现销售收入1500亿元,利税150亿元。
二、发展重点、企业组织构架和产业布局
(一)突出发展重点
1.集中精力发展钢铁核心优势产业集群
钢铁生产和深加工。重点依托莱钢、泰钢、九羊等钢铁生产龙头,壮大泰达、金长
城等一批钢铁加工龙头, 发展大型H型钢、中宽带钢、板带钢、造船板、齿轮钢、轴承
钢、Ⅲ级螺纹钢及车库、环保厕所等优势产品,拉长型钢、带钢、特钢加工链条,打造
全省钢铁产业集聚区。
汽车零部件生产。重点依托汇金、九羊、环球、环亚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汽车、
摩托车配件及机械装备等产品,打造全省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
冶金新材料生产加工。重点依托莱钢粉末冶金、华顺盟、鲁光新型建材等10家新材
料骨干企业, 加快粉末冶金等6个国家“863”计划项目、特大型楔横轧等7个具有自主
知识产权项目的产业化开发,打造全国最大的粉末冶金基地。
2.加快壮大比较优势产业集群
能源化工建材。以莱城电厂、莱芜电厂,莱钢焦化厂、固德化工、汶河化工,潘西
煤矿、鄂庄煤矿,连云、阳光水泥等企业为依托,发展热电、煤化工、煤炭采选及延伸
业、建材业。
纺织服装。以泰丰、银河、王子、新开元等企业为龙头,重点发展高档纺织面料、
名牌服装及服饰用品、装饰用纺织品,拉长原料-织造-成衣纺织服装产业链。同时,以
东泰、新时代等企业为依托,突出高档汽车隔音毯、高档无纺布等优势产品的规模化生
产。
农产品加工。以万兴、一品、通海等企业为依托,发展“三辣”、蔬菜等加工业;
以得利斯、昌隆等企业为龙头,发展畜禽产品加工业;以汇源、井裕等企业为龙头,发
展果品加工业。
同时,逐步发展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精细化工、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
(二)优化企业组织构架
坚定不移地支持莱钢做大做强。在继续执行市委、市政府《关于支持莱钢新上重点
项目的意见》的基础上,全力为莱钢生产经营提供支持,特别要努力改善交通条件,加
快济青高速南线辛庄-里辛快速通道建设和钢城道路框架的改造完善,尽快建成新泰-平
邑铁路;留足莱钢发展用地;及时充足地保障莱钢用水;规划建设钢城50万千伏变电站;
创造条件支持莱钢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等。深化与莱钢配套协作,大力发展加工、物流、
市场和社会化服务项目。搞好“平安钢城”建设,加大治山造绿力度,为莱钢发展创造
优良环境。
扶持和引导泰钢等骨干企业做大做强。进一步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泰钢工
业园的决定》,重点帮助泰钢解决好道路、土地、水、电等问题,促进泰钢尽快做大做
强。同时,继续强化措施,支持九羊、汇金、泰达、金长城、泰丰、银河、鄂庄煤矿、
潘西煤矿、莱芜电厂、莱城电厂、汇源、万兴、得利斯等骨干企业发展。继续扶持骨干
企业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在适度扩大生产能力的同时,提升技术档次和装备水平,增强
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结构调整,提高核心竞争力;引导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
强发展活力;鼓励企业千方百计靠大联强,扩大合作,加快发展步伐。努力搞好工业集
聚区的规划建设,为骨干企业搭建优良发展平台。
围绕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引育一批配套中小企业。继续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大力
发展民营经济, 力争到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400家,其中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
企业26家, 50亿元以上的5家。同时,中小企业得到充足发展,形成大协作、大配套的
产业发展格局。
(三)明确产业布局
立足优势产业分布现状,突出济青高速南线的带动作用,强化中心城的集聚辐射作
用,努力培植钢铁、能源、化工建材、纺织服装、农产品仓储加工等产业集聚区,形成
产业集聚、配套协作、布局合理的工业发展新格局。
钢铁集聚区。依托银山工业园、银山前区、泰钢工业园、羊里工业小区等,重点发
展型钢、特钢、中宽带钢等高端产品生产。依托高新区、泰钢工业园、开发区钢城分区、
钢城民营经济园、艾山工贸小区等,重点发展型带特材加工、物流配送、原辅材料供应
等。依托高新区、莱城北部工业园, 重点发展汽摩配加工、机械铸造等。依托高新区、
开发区钢城分区等,大力发展粉末冶金、陶瓷刀具、光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等。
能源化工建材集聚区。 沿205国道、鄂牛路、老泰莱路,依托方下、高庄、牛泉等
工业小区,莱城北部工业园,重点发展煤炭采选及延伸、热电、建材、造纸、化工等产
业。
纺织服装集聚区。以泰丰纺织小区、银河台湾纺织科技城等为依托,重点发展纺织、
服装、坯布、织巾及无纺产品。
农产品仓储加工集聚区。以羊里、寨里、杨庄、大王庄“三辣”、畜产品等加工储
藏小区为重点,发展姜蒜储藏加工、畜产品养殖加工和商贸流通业。
三、主要措施
(一)强化以项目建设为重点的资金投入,增强产业集聚发展后劲。坚持以大项目、
大投入促进产业大发展, 力争未来五年投入达950亿元。①继续强力推进招商引资。紧
紧抓住“十一五”国际资本、产业转移的重大历史机遇期,瞄准国内外大财团、大公司
抓招商,重点围绕以钢铁生产和深加工为核心的六大优势产业,不断优化招商引资项目
库,搞好“大、高、外”项目推介,集中招引终端产品企业。高标准建设各类工业园区,
完善载体功能,增强对外来项目的吸引力。充实专业招商力量,强化督查考核,提高专
业招商实效。②最大程度地激活民间投资。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以独资、合作、联营、
参股等方式,参与优势产业培育。同时,加快培育上市公司,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
③推进骨干企业与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战略合作。鼓励骨干企业发挥产业、产品及技
术、人才的比较优势,积极与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合资、合作,建立长期的资本、生
产和营销关系,实现优势互补,加快自身发展。④加大企业技改投入。坚持重点投入、
大投入和连续投入,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嫁接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企业的装备、工艺、技
术和管理水平。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新上项目,优先推荐申报国债贴息项目、国家高
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和省技术改造导向计划项目。落实国家和省制定的鼓励企业
技术开发费据实列支、加快固定资产折旧、技改项目所需国产设备投资部分抵免企业所
得税等优惠政策,提高企业加大投入、加快技术改造步伐的积极性。⑤积极争取金融支
持。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争取更多的股份、外资银行在莱芜设立分支机构。建立和
完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构,大力发展地方融资体系。大力推进银企合作,密切银企关
系,畅通融资渠道。
(二)实施龙头扶持工程,带动产业集群发展。①确定集群核心企业标准。企业年
销售收入在1亿元以上,或出口1千万美元以上的;企业年内实际完成技改投入在1000万
元以上的; 企业年纳税总额在500万元以上的;荣膺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或山
东名牌产品的。 ②鼓励核心企业做大做强。 对企业当年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投资额在
1000万元以上的,从科技三项经费中拨出专款给予分档贴息;每家产业集群核心企业确
定一名市领导负责联系,重点抓好指导、协调和服务工作;落实好“十强工业企业”奖
励政策,激励企业多做贡献。
(三)实施自主创新和品牌经营工程,提高产业集群竞争力。①鼓励企业创立自主
知识产权品牌。对获得国家级、省级自主知识产权品牌的给予一次性奖励。②鼓励企业
与国内外著名品牌开展贴牌生产。企业与同行业顶级品牌开展贴牌加工、授权生产的给
予一定奖励。③倡导企业品牌与产业品牌、城市品牌宣传相结合。对企业在省级以上主
要媒体结合“中国莱芜”进行产品品牌策划、营销、广告等双品牌宣传的,给予一定奖
励。
(四)加快企业产权改革,激发产业集群发展活力。①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引
导镇村企业和中小企业组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逐步建立“归属清晰、权责
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②加快企业改制。按照“彻底改、限期
改、改彻底”的原则,确保国有(集体)资产退出、职工身份转换和职工权益落实“三
到位”,加快企业改制步伐。③引导企业靠大联强。对资产规模大、生产经营好的企业,
采取合资、合作、转让、拍卖等形式,积极走出去,让国内外知名企业参股、控股或买
断,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尽快做大做强;对生产经营困难,但尚有部分优质资产的企
业,通过剥离改制,吸引投资,激活存量资产;加快破产企业重组步伐,盘活资产,激
活企业,重新打造经济增长点。
(五)实施载体建设工程,搭建产业集聚发展平台。①坚持“三高”原则,搞活城
市经营,建好中心城市,提高综合服务和产业带动能力。②按照用地集约、配套集成、
产业集聚“三集”原则,加快各类特色园区建设,增强产业承载功能。③引导企业和中
心村领办、创办各类项目集聚区,构筑特色经济板块。
(六)提高资源集约利用和物流配套水平,提高对产业发展的承载力。大力开展以
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节矿为主要内容的资源综合利用活动,缓解资源瓶颈制约矛
盾。①提高水资源的产业支撑力。按照“科学调控、开源节流、确保重点”的原则,加
大对水资源的综合利用。 继续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争五年新增供水3亿方左右。
加强水污染防治, 工业污水处理率达到100%。引导企业采用节水新技术,使万元GDP耗
水下降到100方左右。 ②提高土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力。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力度,
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增长, 确保每年新增耕地1万亩左右。提高项目入园标准,最大限度
地盘活挖潜存量建设用地,力争项目投资密度达到100万元/亩以上。按照级差地租原则,
控制土地用途,预留未来产业发展空间。③提高交通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力。围绕建设高
速快捷的交通网络,重点建设济莱高速、青红高速、青红高速至泰安高速连接线等高速
路;积极争取新平、湖屯接京九等铁路项目,打通莱芜至日照港、莱芜接京九线的铁路
通道,并争取第二条济青铁路项目。④提高物流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力。推进汇通物流中
心主枢纽货运站(场)建设,新建莱芜市货运信息配载中心,建立产品中转仓储区,增
强中心的龙头辐射带动作用。扶持企业发展配送中心,发展仓储、配送、销售等服务网
络,尽快形成“公铁交叉、经济合理、快捷准时”的现代物流配送系统。
(七)实施人才和技术创新工程,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充足智力支持。①大力发展
职业教育。发挥莱芜技术教育学院和莱芜高级技工学校的龙头带动作用,培养企业经营
策划、工艺、技术、设计、生产、营销、管理等较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采取联合办学
等形式,试办企业决策、资本运营高级专业班,培养高层次人才。同时,推行职业资格
证书制度,2010年,高级、中级、初级技工占技术工人的比重分别达到20%、65%、15%。
②鼓励科技人员带项目和专利到莱芜创业。凡列入国家新技术、新项目、新产品索引,
到莱芜新建企业,实际投资规模在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政府给予一定数额的资金支持。
③鼓励企业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对钢铁生产和深加工、机电一体化、纺织服装、农副产
品深加工等进口先进设备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贴息扶持。
(八)优化投资环境,打造产业集聚发展的洼地。抓好精简高效的政务环境,精减
审批事项,减少审批程序,落实有奖举报制度,完善社会评议办法,提高服务效率。抓
好规范完善的市场环境,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秩序,搞好“诚信莱芜”建设;
健全区域市场体系,大力发展行业协会和各类中介服务机构。抓好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
营造“安全、赚钱、开心”的良好氛围。抓好山青水秀的生态环境,大力治山、治水、
造绿,严格落实环境污染“一票否决”制度。
(九)加强组织领导,确保产业集群有序健康发展。成立莱芜市“工业立市”工作
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由市委、市政府领导,驻莱省以上大企业和市直有关部门的负
责人组成,主要是研究、制定和落实加快工业发展的有关思路、政策、措施,为企业发
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建立莱芜市产业联席会议制度,落实莱芜市“工业立市”工作
领导小组决定的事项,组织有关部门、行业和企业集中研究解决工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强化部门协作,点子围绕工业出、工作围绕工业干、环境围绕工业变,形成工业发展的
强大合力。
(莱发[2005]16号)

责任编校 亓军华